高中作文网

金融市场定位(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8 栏目:写作范文

金融市场定位篇1

论文摘要:农村信用社准确的市场定位对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和壮大农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目前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并就如何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三农”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提出了相关思路。

一、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一)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之所以定位“三农”,是因为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由广大农民入股组成,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和广大农民,服务对象以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为主,员工最熟悉的服务领域是“三农”。同时,受区域经营特性所限,农村信用社在资本、规模、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均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和大中型金融机构争夺大中型客户,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无论业务怎么发展,都必须植根农村,贴近农民。另外,这又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农业是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经济周期、行业发展、人口和地理、社会心理和客户利益因素,可以得出结论:农村信用社的这种市场定位将使自身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分析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这一提法,已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也主要在“三农”,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即将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三农”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个体、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工人、商人、投资者,在此类情况下,如果再从传统的“三农”概念中去界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那么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情况的变化,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就同实际情况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1、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将自己服务范围定位于“三农”,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定位是竞争的手段,竞争是定位的目标,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和稳固的根据地就无法竞争,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以农村为阵地,为“三农”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主导力量。(2)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支持“三高”农业,在满足农户一般性种养业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资金同时,增加对农产品加工户、个体工商户、运销户的信贷支持,要根据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有一定种养规模且信用好的农户和辖内符合国家产业、行业政策,优先扶持,对名胜和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当地龙头企业等作为自己主要的客户群体。针对实际情况,调整贷款期限,对一些经营周期长的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者实行活放活收的贷款管理模式,让农民拿到一笔贷款后,在定期归还贷款利息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滚动使用贷款。转变观念,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农民提供多门类全方位的信贷扶持。2、城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坚持服务“三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城郊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安排资金支持高产、高效益农业,以及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菜篮子”工程,重点要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努力把城郊培植成城区居民生活资源的供应站,从而加大城区对郊区市场的依赖。特别要支持用地面积小、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在支持方式上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以产业大户和专业户为扶持重点,带动城郊农民走共同发展的路子,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与支持,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2)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位于城郊的信用社与设在农村的信用社在经营环境与服务对象上有明显区别,城郊农村信用社必须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走出特色之路。城郊型农村信用社随着其“农”字色彩的逐渐淡化,不能再将市场片面地定位于“小农业”,同时,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片面的追求“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那只会在削弱自身总体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为城郊信用社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随着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兴起,为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而这恰恰就是各大金融机构竞争力最薄弱的领域,是城郊型信用社最容易争取和发展的空间,这也符合城郊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现实和分散风险的要求。因此,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坚持以“农民自己的银行”为定位点,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3、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摆正位置,不与国有商业银行盲目竞争。现阶段城市信用社首先应当稳住阵脚,在同国有商业银行有可比的地方要强化,比如存款工作,一定要做实做好,要力争创新服务水平;发展边缘业务,着手中间业务,把现有对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支持做好、做足、做大。城市信用社在市场的位子必须摆正,不要贪大贪多,不应和国有商业银行盲目争大企业、争大项目,应在高科技、小规模上做出文章。业务方面首先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把服务方向调准。(2)“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的定位。位于“兵家必争之地”带有浓厚“农”字色彩的城区农村信用社,因其市场定位模糊、经营理念滞后、资产质量低下、业务品种匮乏、服务手段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必须扬长避短,立足于支持城区经济发展,采取“依托个私,拓展市民”的战略,把市场定位在“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上。这种市场定位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取得最佳效果的组合模式。城区居民、个体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空间大,市场前景看好,城区农村信用社应该利用自身人多地熟的优势,积极拓展客户群体,重点开拓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这一信贷市场,抢占这一新兴市场。(3)以服务社区为定位。城区农村信用社应以服务社区为定位,以同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为思路,以贷款“零售”业务为手段,以多元化经营为方向,不断拓展自身的市场空间。具体讲,要以居民、商户、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符合需求的品牌产品。据相关调查显示,城市居民户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准城市居民”户同农户相比,大多数有具有商品性质的房产和固定工资收入,有的还有一定数额的银行存款,从事工商企业的还有厂房设备等一定数额的资产。因此,农村信用社可以吸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功经验,把社区金融服务业务的名称定为社区居民户小额贷款。按照这一思路逐步在城区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创建出新的业务品牌——“社区居民小额贷款”品牌服务项目。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思路

(一)推进农村信用社市场业务创新

1、加大科技投入将科技的创新转化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并积极依托中国银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等各种网络,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内涵;借助电子化及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创新网上银行业务,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完善创新电子转账、支付等业务内容;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2、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推动业务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始动力,谁就占据了业务创新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努力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在业务创新中做出贡献人员的激励力度。

(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

1、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初步到位,绝大多数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作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承担责任,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新体制下,省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现在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做法可供遵循。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现有认知水平的最佳选择”,是符合实际的。

2、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种种主客观因素,中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建设情况不同,特别是东西部农村发展更是悬殊,因此不能片面认为合作制合适或者是股份制合适。农村信用社要明晰产权制度,形成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在传统农业区,由于农民原有积累少、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对这类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先改革为政策性金融,待“三农”问题逐渐缓解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可以改组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各级领导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二是适应强化内控、规范管理的需要,对有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补充与细化,构建适合内部各业务环节、各岗位之间有的工作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更要建立严格的制度执行、考核和奖惩体系,确保有章必循,并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和要求。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查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五是切实做到违章必究。

(三)争取政策支持为营造实现市场定位的良好氛围

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和其他支持,包括获取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支持、政府有关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以商业银行平等的待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等等;对各级党政部门和乡村两级组织的结欠贷款,要依靠当地政府采取措施予以清理,对党政工作人员拖欠的不良贷款或担保的到期贷款,要依靠行政和司法手段予以清收,以挽回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损失;要依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孙迎春、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3)、

2、张红霞、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金融,2008(1)、

3、张虎,沈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浅议[J]、现代金融,2004(9)、

金融市场定位篇2

关键词:农村竞争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Hotelling模型;产品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137-02

1 引言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型的小农生产方式,大多数农民仍然没有能够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收入水平很低,这就是“三农”问题。导致“三农”问题日益加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而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本文针对建设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从博弈论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建议。

2 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理论界就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率的、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竞争主体的多元性问题。要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性,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但至少在目前,所选择的路径和措施的属性, 都应该是需求导向型的,而不是供给导向型的。

(2)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有步骤地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首先在农村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二:其一,政府所赋予的农村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的权限是建立在垄断基础之上的;其二,农村等量的金融资本并未获得等量的报酬。由上可见,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要求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价格, 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价格,是通过多元性的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

3 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很大并且很有潜力的市场,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原因,加上农民金融需求的特点,使得现在的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单一化趋势太严重,农村金融市场只剩下各自为政的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用专业术语就是“垄断”。

国家早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导向也很明确:打破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现象,所以农村信用社所构造的垄断并不像某些行业(譬如石油行业、电力行业等)的垄断。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怎样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不仅会导致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还会造成价格的非市场化,当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时,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会迎刃而解,在此不再另外加以讨论。

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笔者将通过构建Hotelling模型对其加以讨论。

3、1 Hotelling模型的基本前提假定

在Hotelling模型中,产品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不同位置上的消费者关心的是价格与运输成本之和。假定有一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厂商A和厂商B分别位于城市的两端,消费者均匀分布在[0,1]的区间内,分布密度为1。单位运输成本为t(在这里可以代表产品差异)。这样,住在X的消费者若到厂商B购买产品则运输成本为Xt,到厂商A购买的运输成本为(1-X)t。

3、2 农村金融市场Hotelling模型的构建、推导与基本推论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用A代替)先入为主,在其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用B代替)进入市场时,A已经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因此在模型中设定B位于0位置,而A位于P位置,0

A和B的博弈过程为:第一阶段,A先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获得一定品牌优势θ和外部性优势rNA,然后B决定是否进入,以及采取什么策略进入市场。第二阶段,如果B进入,就与A展开价格(主要是贷款利率)和产品差异化(即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差异)及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在本模型中,由于t已经代表了产品差异,模型所讨论的“价格”仅代表贷款利率,下文中一律用“价格”来代替。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A的品牌优势θ越明显,外部性r越强,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这个临界价格就会越小,B就越难进入市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差异t越小,临界价格也就越小,B也就越难进入市场。从这里的分析可见新型的金融机构B要进入市场,创造一定的产品差异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建立起品牌偏好。

推论2:产品差异t越大,B与A的均衡价格差异就越大,市场份额差异ΔX也越大。在前面的分析中,产品差异t的存在是B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竞争的第二阶段,双方均衡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差异在所难免。双方竞争第二阶段的Hotelling模型中,位于[0,a]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一定会去消费B的金融产品,而位于[1-b,1]的需求主体一定会去A那里消费,厂商竞争的是(a,1-b)区段内的顾客。笔者认为新型金融机构B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后应该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顾客对新金融机构的信心和忠诚度,从而将模型中所列中间部分的顾客争取过来。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具有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市场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差异化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主要指针对不同用途的金融服务和对农户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的差异) 优势,创造竞争条件。农民这个金融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多变、从众行为严重、对新事物好奇心比较强等特点也有利于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和农村信用社展开竞争。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的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新型金融机构要进入市场还要有相应的策略和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Meyer,R、L、 & Nagarajan,G、、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Asia:Policies,Paradigms,and Perform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Diamond,D、W、,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51:393-414、

[3]Gibbons,R、,A Primer In Game Theory,Prentice Hall Europe,a Simon & Schuster pany、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金融市场定位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市场定位

1村镇银行在监管层与学者眼中的定位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和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坚持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商业存在原则,达到资本保值升值的目的。村镇银行只要在坚持信贷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下,审慎经营、科学管理,合理运用定价机制,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首批提出试点的村镇有6个,仪陇县金城镇是其中之一。仪陇是国家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万人。当地银行业机构原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邮储机构不发放贷款,农行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有限,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该县信贷增量投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7年3月,该县各项存款余额4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9亿元,县域存贷44、37%。因此在仪陇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贷款公司比较符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数据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村镇银行目前的改革试点是成功的:惠民村镇银行开业9个月时间,截至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08万元,其中对97户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6笔、850万元,贷款余额520万元;对91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笔共210万元,贷款余额188万元;实现收入21、1万元。

在对村镇银行的介绍中还不可避免的谈到村镇银行区别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地方,从银监局的报告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募集资本的开放性。村镇银行可引入本(外)地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引入的就是南充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川本地的其他几家企业。二是服务的社区性,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良好银行发起,有利于将成熟的业务产品推广到农村。南充市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现在的人员引入和业务管理基本都是依据南充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四是法人治理相对健全,业务流程相对清晰,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对24、5万农户计29亿元的统一授信。

2村镇银行在农户眼中的定位

在经营者与农户眼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市场三大机构的区别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2、1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

2、1、1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比较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优势就是全国的网点以及规范的服务”,这是金城镇居民的话。农行全国联网系统优势使在外打工的当地农民有了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将其资金进行异地划转,所以农业银行总是门庭若市,而居民也为排队长龙而苦恼。村镇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似乎也无法改善这种局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于本土,所以其资金划转在跨行跨地区方面只能通过南充市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进行。而且目前在当地只有一家营业网点,虽然计划实施自助服务柜台,但很多农户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无论是从村镇银行还是从农户个人的时间以及成本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的存款获取是没有优势的。即从存款业务来讲,村镇银行需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下去,农民也才能从中得到切实的益处。

2、1、2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比较

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的贷款中,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其中的贷款创新点在各媒体中都有报道,比如当地的獭兔养殖——但是这种看似新颖的贷款模式却是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的——这让人看到的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做法。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村镇银行依靠了很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又由谁来承担?从这点上看,村镇银行的组织资本构架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现在靠政策扶持,将来又怎么办?如果仅仅是依靠政策的话,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何在?

2、2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那么就首先来分析下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在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眼中,僵化的体制以及落后的人员素质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资本的开发性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清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外来性。虽然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优质的当地银行,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它对于金城镇这样的农村来说是水土不服的——至少在短期来看。首先,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优质的业绩来自于其在二级城市的投融资经验,而对于山区农民的金融需求而言,外来经营管理理念和外进人才是无法适应当地状况的。其次,从本地获取金融人才而言,很现实的方法是从农村信用社“挖人”。但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员工在当地的高工资地位待遇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网络等等原因让已经在改进的农村信用社“放人”几乎不可能!这样看来,本来的人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在农户眼中农信社是给予过他们贷款支持的。不仅是村镇银行,早在2005年开始,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对所有农户实行了授信,村镇银行的授信“不过是再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虽然在银行中了解到村镇银行的授信额度有所提高(小额信贷),但对于只需要对农业生产提供金融帮助的农户来说,村镇银行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额度的提高。村镇银行的良好思路也在于此:比如,在农业保险方面,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之一——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国际经验。村镇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地进行实践——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势。

3总结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在调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改革的目的所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良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在摸索中勇于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定位篇4

 国外方面,Kindleberger(1974)、Park(1989)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前者认为金融机构的聚集主要源于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而后者指出规模经济促使金融机构选择一个特定的区位,可惜他们的研究仅限于解释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因,并没有提出其城市定位的思路;Abraham(1994)分析了37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表现,随后Liu(1997)又在Abraham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成簇法评价了亚太地区多个金融中心,但是他们的成果也只是比较现有的金融中心,对于如何定位新的区域金融中心依然未有涉及。

 在国内,张军洲(1995)、殷德生(2000)、刘仁伍(2002)等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可是他们的研究更多的只是定性的描述和数据的比较,缺乏经济计量的实证分析;殷兴山(2003)构建了金融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指出金融竞争力由聚集力、资源力和区位力构成,然而其所选指标过于简单,而且二级指标的权重均由专家打分而来,主观性无法避免;倪鹏飞(2005)、王仁祥(2005)利用模糊数学模型计量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虽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却又忽视了各指标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主要采用因子分析的实证方法,通过方差分解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因子,计算相关矩阵特征值得出因子权重,最后根据因子综合得分对样本城市进行排序,确定设立西南地区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

 二、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定位的评价指标

 (一)影响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因素

 区域金融中心,形成于金融资源按市场原则在空间上自由转移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它是区域金融非均衡性发展的结果,现代市场经济为其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欲构建功能齐全、作用突出的金融中心,只考虑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和金融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到交通运输、电信设施等基础建设以及经济金融政策、法律税收制度等环境的完善。

 1、优越的区位条件

 区域金融中心的区位是指金融活动有序运行的场所,包括地理区位和行政区位。在地理区位方面具有优势的城市,拥有比区内的其它城市更便利、更通达的地理位置,这有利于降低区内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费用,还可以通过成本优势吸引区内其它城市的企业向该城市聚集,进一步促进区内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因此,在地理区位方面具有优势的城市,更容易演变成为真正的区域金融中心。在行政区位方面具有优势的城市,政府可以依靠行政权力向该城市聚集金融资源,吸引金融人才,完善金融市场,扩大金融规模。而且随着政府级别的提高,其拥有的行政权力也逐渐增大,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也就更加容易组建和培育区域金融中心。

 2、强大的经济实力

 从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地区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促使这个地区最终形成金融中心的内在动力。首先,经济实力强大的地区能够吸引大量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是资金的供给者,又是资金的需求者,它们的存在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金融机构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为众多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其次,经济实力强大的地区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劳动回报,因此也吸引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为金融中心的形成储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3、完善的金融体系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中心城市金融发展的最终结果,中心城市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心城市金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方面,完善的金融体系拥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基础,这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聚集资金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可以提供良好的投资机会,提高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可以灵敏地反映金融市场信息,使得金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完善的金融体系拥有数量众多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聚集,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可以减少投机行为,大大降低交易费用,而金融机构间的分工,促进了金融产业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4、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基础结构系统,包括交通、通讯、能源以及医疗、科研等。金融要素的聚集扩散,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转都要以基础设施为载体,基础设施的规模、质量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第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金融业的发展和运行提供充裕、便捷的载体条件,有利于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便于吸引大量资金。第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给该城市的居民带来非货币的额外收益,可以吸引区域内其它城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向该城市聚集,为金融中心的形成提供有利的人才条件。第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智能化的交通系统,一体化的通讯网络,可以为金融业务的创新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5、宽松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客观上要求市场处于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这要求我们对金融中心进行城市定位的时候,必须基于一个拥有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城市。一方面,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保证资金在金融中心自发流动、有效配置,可以使得进入金融中心的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激发金融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为金融业务的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为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足

金融市场定位篇5

目前,刑法改革已经在悄然酝酿。作为我国刑法规则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刑法,其改革方向和路径受到较多关注。本文拟从金融刑法视域的实证分析和变革要求出发,对金融刑法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民经济视域的金融刑法的基本表现

国民经济视域的金融刑法所依托的金融体系往往是一种单一主体的金融体系,即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这种市场态势使得金融刑法在金融犯罪主体的立法上表现出片面性。片面性之一:我国金融刑法存在明显的保护金融机构主义色彩。本来,金融刑法以规制金融犯罪为己任,而金融犯罪的主要危害在于破坏金融秩序,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客户还是金融机构自身及其从业人员,都可能出于追逐利益而实施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这些行为完全可能达到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程度。作为金融秩序保护神的金融刑法,理应坚持保护金融秩序的根本宗旨,对任何达到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犯罪行为都一视同仁地加以惩罚。但现实情况却是,金融刑法只关心金融客户因侵害金融机构利益而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而对金融机构侵害金融客户利益从而破坏金融秩序的严重违法行为却不注意予以犯罪化立法。我们早在几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立法缺陷[1]。我们注意到,后来有的学者也提到这一问题。论者称之为国家金融机构中心主义客体观,也认为我国金融诈骗罪的立法倾向过于重视保护国家金融机构,而忽视了对金融机构诈骗客户的惩治,这种刑法思维基于陈旧的银行中心主义、银行本位金融理论,而现代金融理论奉行的银行、客户双中心主义,甚至是客户本位主义要求金融刑法对金融交易双方平等保护和平等规制,甚至是对金融客户进行重点保护和对金融机构进行严格规制[2]。我们认为这一论述与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实际上,所谓中心主义已经是从较积极的方面看问题了,而保护金融机构主义可能更切中时弊。其一,金融犯罪侵犯目标的单向性。最为典型的是在对金融欺诈行为的立法中,只重视对金融客户欺诈金融机构行为的规制,而对金融机构欺诈客户的行为视而不见。以保险领域为例,保险诈骗罪仅规定惩治从保险公司诈骗保险金的行为,而没有专门规定保险公司及其人诈骗保险客户保险费的犯罪。从理论上看,保险机构及其当事人完全可能构成保险欺诈犯罪。例如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诱骗客户投保的行为;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的行为等均属于保险公司的欺诈行为。金融刑法过于放任金融机构的行为,不利于从根本上防止金融欺诈行为的发生;而且刑法对金融机构的过多保护,易使金融机构产生优越感,将犯罪原因一推了之[2]。其二,金融犯罪行为主体的片面性。这主要表现为对金融中介机构犯罪缺乏刑事规制。目前,金融中介机构已经成为中外金融犯罪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例如近年来,美国金融市场屡次爆发的假账丑闻,都是由于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结构,收受客户的高额咨询费用,疏于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慎的审查,或是由于中介机构与客户相互勾结,帮助客户伪造账目所致。而在我国,根据一项统计表明:国家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年度审计报告进行审查,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产会计信息虚报71、43亿元,共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近年来,爆发的一些金融大案如银广夏、琼民源、亿安科技、郑百文等也均是由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恶意包装、蓄意炒作所致[3]。而且较之金融机构的犯罪,中介机构犯罪有着更强的隐蔽性、诱导性和危害性。但是我国的金融刑法还未对这一新的主体给予足够重视。例如在保险领域,对保险人、经纪人隐瞒保险事实,欺骗保险人和投保人、被保险人的行为;对非法从事保险或经纪业务的行为均缺乏刑法的规制;又如在证券领域,刑法第181条对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的主体界定中,只规定了传统的金融交易主体,而对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没有进行相应规定。片面性之二:我国金融刑法存在对国外金融机构及交易人员规制缺位现象。我国目前的金融刑法无法对外国金融机构及交易人员进行基本的规制,这已经成为我国刑法规制的一大盲点。虽然学界和金融界的学者专家一再呼吁,应该及时填补立法上的这一盲点,但是我们发现目前的立法还未对此引起足够的关注,如正在审议的5刑法修正案(六)6虽然设置和修改了许多金融犯罪罪名,却无一款涉及增设外国犯罪主体问题。在注重国民经济发展的时代,国外金融机构及交易人员的金融活动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影响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限制性,因而上述行为无法进入立法者的视野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我国加入WTO五年中,可以看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将逐步降低,大量国外金融机构纷纷抢滩国内金融市场,在这种情形下,不再关注这一立法盲点,必将后患无穷。其一,在我国加入WTO的初期,许多金融市场的新型业务都是国外金融机构的强势所在,同时也是新型金融犯罪的高发区,而我国司法机关由于欠缺相关经验,往往对此一筹莫展,在有些利用远程技术进行金融犯罪的领域,司法机关甚至对此无动于衷。长此以往,只会使上述立法盲点进一步扩大。其二,这一盲点的存在违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国外金融机构金融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无疑会进一步压制原本在投资技巧和理念上就落后于国外的大多数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在这种内外交困情形下,国内金融机构或是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形式,联合国外机构共同进行违规操作,或是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如离岸公司,改头换面为外国金融机构进行违规操作。而现行的金融刑法对这类换汤不换药的国内主体犯罪无法同一般意义上的金融犯罪进行平等规制。其三,由于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和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得资金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跨越国界大量快速流动,这为国际金融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与可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际金融犯罪往往更需要各国加强防范措施,加强合作,进行联合规制,而我国立法的上述盲点导致我国无法对国际金融犯罪进行主动、直接、有效地规制,这无疑会影响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乃至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声誉。

二、金融发展呼唤全球经济视域的金融刑法

金融发展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过程。从国际环境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2世纪7年代初固定汇率制度瓦解为标志的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二是以全球性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为标志的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三是以全球性银行业合并和兼并浪潮兴起为标志的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四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协调机构建立全球统一金融监管标准形成为标志的金融协调和监管的全球化;五是以牙买加体系成立为标志的货币体系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使得实质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与风险分散而发展成为可能[4]。金融全球化潮流的快速推进,同时也表明当代国际上金融力量对于打破国界、穿越国界的金融市场全球扩张产生了巨大的要求,显示出处于先进和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势力在新的市场激烈竞争中,对于国际化与全球化运作的迫切需要。从国内环境看,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也强烈冲击着我国固有的封闭的金融体系,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根据我国与WTO组织签订的入世协议,我国已相继对外开放了证券、保险市场,银行市场,外资正在并将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涌入中国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仅25年一年,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外资,几乎就是此前1年的总和。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中由装点式的角色一跃升级为市场的真正参与者、竞争者。不仅仅是请进来,在外资银行步履匆匆地踏入中国之际,国内银行也暗自铺开了海外布局。建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增加了国际投资者对建行的了解和信任,这也为建行海外业务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近年来,建行海外业务盈利猛增。24年末,建行的境外机构资产达42、8亿美元。25年上半年,其海外业务税前利润总额达1、58亿元人民币;24年,全年税前利润数据为4189、78万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约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9、8%。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老大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机构发展较晚,然而其海外触角却伸展迅速。25年底,工行透露了其雄心勃勃的境外扩张战略。在亚洲,工行将积极尝试通过兼并重组、股权互换等方式扩大市场规模,并依托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结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特别是在1+1、1+3的合作框架下,进一步加大开拓东亚、东南亚市场的力度。据了解,目前工行的境外机构网络布局已初具规模,境外资产持续增长,经营效益稳步提高,跨国经营战略已显成效。截至25年9月末,工行已拥有16家境外机构,其中分行8家、全资子银行3家、控股公司2家、代表处3家,境外分支机构总数已达1家;境外机构资产总额已达到229亿美元,占到工行全部外汇资产的32、8%。金融全球化是世界金融的一种运动过程,其不仅表现为在金融国际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而且还体现为金融活动规则及价值理念在全球范围内逐步趋于统一或被要求趋于统一。金融刑法同样如此。有学者指出,入世以后,外资证券经营机构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将其价值体系和投资理念带入国内证券市场,证券市场运行规则将发生全方位的新变化。例如代客理财、过桥贷款、融资融券等高风险的证券经纪业务都为我国目前法律所禁止。但是,在证券市场转型前,由于对证券违规和犯罪更多是依靠行政命令式统一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证券市场中违规犯罪与刑事法律之间固有的矛盾,而在证券市场转型过程中,证券市场内部结构产生失调,破坏了原有证券市场整体结构之间的平衡,使得原有各种市场矛盾逐渐开始暴露,加剧了证券市场秩序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的动态失衡,加之市场调控的新规则尚处建立之中,就会出现一些证券市场控制的盲点,并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可能引发证券市场危机[5]。在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活动规则及价值理念不一致尚不会对金融发展构成实质性影响,但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即将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上述的不一致所带来的只会是金融市场的结构性混乱和金融失范行为的层出不穷、防不胜防,进而使国内金融市场逐步沦落为世界弱势市场。所以,在国际强势金融市场和国内弱势金融市场进行的跨世纪对话中,立足于全球经济的视野,立足于寻找和构建全球金融市场共同的法律语言和惩治金融犯罪的普遍性规则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金融市场定位篇6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金融体制;转轨模式

一、中俄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评析

1990年代以来,中国和俄罗斯相继实行了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由于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两国选择了不同的改革路径。实行激进转轨的俄罗斯,在较短时间内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迅速建立起适应市场化需要的单轨运行的金融体制;金融的对外开放程度很高,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完全开放和资本项目的高度开放。实行渐进转轨的中国,金融改革形成了新旧两种体制长期并存的局面,旧体制的弊端无法迅速根除,新体制的优势也难以充分发挥,致使金融企业的改革明显滞后。

从中俄两国金融改革的相似性看:第一,这两种改革都建立了中央银行为主导的二级银行体制,都构建了所有制主体多元化共同发展的金融中介体系,而且,金融中介的股份制、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也已经建立,大部分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第二,目前,这些国家金融体系总体弱小,未能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竞争力,在经济中的职能作用还远未能有效发挥。金融市场环境建设、金融市场主体建设、金融市场规制建设以及金融市场理念建设等都很不完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逐步加以提高。

所不同的是,俄罗斯对国有银行业的垄断已基本被打破。除了极少数由国家出资并受国家控制的储蓄银行、对外贸易银行和工业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以及一部分由国家控股的从属于一些工业部门的银行,其余的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属于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不受政府控制的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在俄银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资本占俄银行业的资本比例已经超过1/4。目前,俄罗斯金融体系运行状况趋于稳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显著。而中国大量存在的是以国有控股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且大部分又属公有制性质,只有几家完全民营或民营控股性质的金融机构和少量的外资金融企业。国家仍然在银行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银行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多的行政关系,这使得银行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金融创新运行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目前,中国试图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以打破国有独资单一产权结构。

总的来看,中国前一阶段的金融改革保证了金融环境的稳定,从而保证了我国经济多年的稳步增长。但中国金融领域潜藏着复杂的问题,面临着“入世”后巨大的金融风险压力,又亟须实现金融改革目标和路径的整体市场化推进。俄罗斯虽历经危机和动荡,但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到位,这从长远来看是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由于实体经济的衰退以及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未能正确定位和有效解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发展和艰难的完善当中。因此,如何在已有金融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速推进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成为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俄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比较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转轨以来,中俄都建立了中央银行为主导的二级银行体制,央行的独立性都有了提高,而且,俄罗斯央行的独立性较中国大,但两国中央银行在一一个很长时期内未能改革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这表现在:

第一,从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看,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有很大的不同。中尉人民银行至今仍是国务院的重要行政隶属机构;俄罗斯央行对国家杜马负责。中俄政府或议会在央行政策制定上起很大的作用,致使中央银行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被削弱。在行长的任命上中俄受制于政府或议会,他们的任期基本和政府首脑的任期一致,随着政府的换届,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更,有时甚至中途行使任免权。

第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央行与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没有完全摆脱,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能。政府财政预算可以通过向央行透支的办法来解决或达到平衡,有时信贷资金的财政化由前期的直接性转变为后期的间接性,这个现象在中国和俄罗斯、东欧国家依然存在。但俄罗斯更多表现为前者,如在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俄一改以往不向政府提供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贷款规定,又重新规定中央银行可以向政府提供季度性的用于弥补财政收支小平衡的贷款;而中国更多表现为后者,如信贷资金在国家控制下向国有企业的注资,实质上是在间接履行财政义务。

2、中俄金融转型中政府职能需要重新定位。

为顺应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俄罗斯等激进转轨的国家在金融领域采取了急于弱化管制的自由化改革措施,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使金融市场得到发展。但由于过快过早地放弃政府对金融的必要调控,金融转型中政府职能被严重弱化,失去了内部和外部的有效监管,加之经济政策措施多变,市场运作规则不能得以有效贯彻实施,致使金融体系运行脱离实体经济,并在金融领域引发了频繁的金融危机。同时,由于政府职能的严重弱化,金融业出现了新的市场垄断问题。俄罗斯转轨以来频发的金融危机和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其实质是急于求成的金融自由化与无效而乏力的政府监管,造成了金融部门的脆弱性。

相反,中国一开始就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路径,金融改革中政府一方面实施需求诱致性的金融制度创新,同时又执行强化管制和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业务范围和业务活动自由度的政策。政策上分业经营的严格限制,致使金融机构问的竞争是有限的。直到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特征依然是政府主导型的。诚然,政府对经济保持有效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这至少可以保证金融市场化改革次序的有条不紊。但由于政府的行为导向过于明显,对金融管得过多,且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因而效率不高,创新不足问题颇多。

在金融全球化时代,随着转轨国家金融体系全面融入全球金融市场,任何外部因素都将对转轨国家金融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带来金融风险。这“使得政府的作用更为重要,它不仅体现在应付这些冲击(如金融危机),而且体现住帮助人民和企业抓住全球市场的机遇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在宏观调控、计划指导、法制构建和市场监督等方面都要实行转轨。

3、中俄金融市场发展等若干问题。

第一,由于中俄都存在金融制度创新准备工作明显不足的问题,因而,转轨过程中刚刚建立起来的资本市场,有先天性的缺陷,致使以股票和债券为特征的风险型金融中介体系至今未能走向有效而规范化的运作。

第二,总体上资本市场规模明显偏小,少数投资

者(如厂商、银行)在市场份额中占据垄断优势,在中国国有企业占有垄断的市场份额,在俄罗斯外国投资者和本国的金融工业集团占主导地位。

第三,俄罗斯股票市场和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而在中国,证券市场仅仅是给企业提供了一条融资渠道,流通股所占的比重较小,这只是单纯发挥了证券市场融资。此外,中俄两国资本市场对企业和金融中介治理结构影响普遍还很弱。

第四,以养老金、人寿保险和互助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普遍发育不足,数量和种类都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中介的治理。

第五,金融市场开放后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差。

第六,转轨国家金融体系普遍存在以大银行集中资产为主导,证券市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小银行发展缓慢且资产比重小的特点,这严重影响到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

三、中俄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启示

通过对中俄金融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评析和金融体系构建中存在问题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须增强。历史经验表明,在维系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拥有独立的中央银行的国家,更为成功。转轨国家由于市场发育先天不足,直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因此,像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那样在金融管理职能上单纯发挥以利率为中心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会使转轨国家中央银行金融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俄罗斯中央银行自由化的改革模式对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值得中国借鉴。

2、必须准确界定证券市场的功能,科学推进证券市场的发展。在资本市场的所有功能中,融资功能是基础。但单纯局限于筹资功能的角度发展资本市场还远远不够,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其他形式的功能,其中,融资结构的变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方面。资本市场以其“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机制对企业和金融中介的公司治理结构施加影响,强化了企业(或银行)内部管理层的外部约束力,真正实现政企分离,从而保护股东的权利。但在实践中,转轨国家由于相关的制度安排不合理,降低了公司治理监督与制衡机制的效率。因此,证监会积极加强管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金融市场定位篇7

关键词:金融市场;机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66-01

一、金融市场运行机理

金融市场是办理各种票据、有价证券、外汇和金融衍生品买卖,以及同业之间进行货币借贷的场所。从理论上讲,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即金融市场上各种交易关系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

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资金余缺调剂的需要,资金总是从多余的地区和部门流向短缺的部门和地区,另外,资金尚可脱离实际产业部门的需要而单独运行。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动轨迹,即金融市场的运行机理如下图所示:

从金融市场的运作过程分析,各种金融交易关系均受市场供求、商品介个和潜在风险三个主要因素制约和影响,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同影响着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的运行,实现动态平衡。其作用机理可以简单归结为:交易者根据各自的交易动机和需求,推动着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不断发生改变,市场供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金融商品的价格变化,商场价格变化一方面反作用于市场供求,另一方面又反映为交易者的交易风险,交易者根据价格风险的语气重新调整交易行为,形成市场供求的再次变化。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形成金融市场运行的全过程。在金融市场不断运行的过程中,供求、价格、风险三位一体,成为推动和调节金融市场运行的时间、空间以及交易者之间,实现动态均衡的三个机制,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

二、我国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对策

金融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金融市场是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应该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这些市场应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目前,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既有宏观经济环境上的阻力,又有微观主体地位不明确的障碍;既有现行体制改革滞后的制肘,又受制于企业现行经营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具体说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严重扭曲,利率政策难以到位。

第二,政府行为不规范,信贷资金财政化。

第三,金融市场主体地位不明,银行关系仍然紧张。

第四,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缓慢。

第五,金融秩序混乱。其一,金融组织体系尚未健全,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性质、经营业务范围界定不明。其二,各类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不能相互协调。其三,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其四,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银行业及其信用制度还不很发达,对金融市场的管理还缺乏经验。因此,我国完善金融市场体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加强过期转机建制工作,进款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至今仍没有根本改变,是经济生活中诸多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的症结所在,与当前总的比较好的经济形势形成鲜明反差。因此,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转化脑筋,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理顺财政与金融关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政策,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以及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理顺财政和金融的关系。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强化税收,控制支出,清理整顿财政预算外甚至是制度外收入。另一方面,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弱化行政干预,确立央行特别是央行分支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地位,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运行。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步伐。建立市场金融制度,使央行与商行资金往来关系、商行与企业资金信贷关系依靠法律手段进行配置和调整,消除资金供给制,实现资金借贷制,重建我国的信用基础和信用关系,完善商行内部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法人体制下分级经营制度,强化信贷资产负债管理,增强金融创新能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第四,强化金融监管,维持金融秩序。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明确政策银行、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强化央行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央行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提高监管水平,严格金融机构设立审批和市场退出的管理,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健全金融风险监管制度,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加强对社会金融秩序的管理,认真落实各项法律,打击金融犯罪活动,严肃处理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健全金融法制,规范金融行为,加快证券法等国家基本法的立法工作,同时对现有金融法律法规中互有冲突、操作性差乃至严重滞后的部分进行清理、废止、修改、完善法律法规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五,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促进资金在企业、产业、地区间合理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展完善证券市场,扩大上市公司数量,增加股票、证券发行种类和规模,同时发展投资基金,减少资本市场投机性,促进储蓄转向投资新机制的形成,为增加企业资本金、降低负债率创造条件。

金融市场定位篇8

关键词:条件风险价值;风险溢出效应;分位数回归

Abstract:This paper use Quantile Regression Theory and CoVaR measure to analyse the risk spillover effect between China’s bond market and stock market、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when q≤0、015,there exist risk spillover effect between these two markets,The strength of the risk spillover effect from the stock market to bond market is stronger than the risk spillover effect from the bond market to stock market,in addition,the risk spillover effect from the bond market to stock market is negative but the risk spillover effect from the stock market to bond market is positive、 When 0、015≤q≤0、05,there only exist significant risk spillover effect from bond market to stock market、 Using CoVaR methods,we can not only measure the risk spillover of individu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markets),but also can capture the changes of system risk、 Compared with VaR,CoVaR is a more 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

Key Words:CoVaR,risk spillover effect,Quantile Regression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6-0059-05

在金融市场上,一个市场的波动不仅受其自身过去几期波动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别的市场波动的影响。这种市场之间的波动传导机制被称为风险溢出效应(或波动溢出效应)。风险溢出效应将整个金融系统看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一个市场的波动具有外部性,容易导致危机相互传染,一家金融机构(或一个金融市场)的损失会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加剧。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风险溢出效应不再局限于本国金融市场,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最终导致了影响深刻的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度量风险的主流技术VaR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这种风险溢出效应,缺乏对机构间相关风险的估计和度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Adian和Brunnermeier(2008)提出了条件风险价值(CoVAR)方法,这种方法试图计算在其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陷入困境时投资组合损失的风险。和VaR方法相比,CoVAR方法将风险溢出效应纳入VaR框架内,是一种更为全面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

一、文献综述

金融市场间的溢出效应一般包括均值的溢出效应和方差的溢出效应,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深入,人们更倾向于关注方差的溢出效应(常称为波动溢出效应或风险溢出效应)。国内关于波动溢出效应的研究大致始于2003年。国内学者赵留彦、王一鸣(2003)利用向量GARCH模型对我国A、B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存在A股向B股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这种波动溢出效应在2001年B股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后得到加强。张瑞锋(2006)实证考察了多个金融市场对一个金融市场的协同波动效应,结果显示,考虑多个金融市场对一个市场的协同波动溢出更合理有效,与实际更相符。张锐锋、张世英等(2006)在对国内外已有的波动性溢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已有的文献往往是利用GARCH或SV模型检验不同市场间是否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以方差间接测度风险,但现实中方差增大并不一定意味着风险增大,因而,他们引入分位数表示金融市场风险,利用金融市场间的影响概率来定量考察波动溢出效应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将波动溢出效应引入到VaR(分位数本质上就是VaR,)框架内。万军、谢敏等(2007)利用多变量EGARCH模型对利率与沪深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利率和沪深股市间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陈云、陈浪南等(2009)采用BVGARCH-BEKK模型,结合LR似然比检验和Wald检验,对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存在波动溢出效应,这种波动溢出效应在汇改后有所增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迅速蔓延,风险溢出效应受到普遍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Adian和Brunnermeier(2008)首次提出了CoVaR方法,用于刻画在某一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陷入困境时,其他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CoVaR相对于无条件风险价值VaR的变化率即为风险溢出值。CoVaR方法克服了以方差间接测度风险的缺陷,使用VaR来表示风险,将波动溢出效应纳入VaR框架,并以一具体数值表示风险溢出效应的大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为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国内目前尚无关于CoVaR方法的研究文献,本文将对这一方法作简单的介绍,并利用它来考察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根据Adian和Brunnermeier 的定义,CoVaR本身就是一个分位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对其进行建模,捕捉来自其他市场的风险溢出。

二、相关模型介绍

(一)条件风险价值

JP Morgan在二十世纪90年代提出的VaR(Value at Risk)对风险测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已经成为风险管理领域的主流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大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VaR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它只能估计“正常”市场条件下资产组合的潜在风险,并没有涵盖极端性的市场条件,这使得VaR技术在金融危机时期显得特别脆弱。金融危机最大的特点是损失迅速在各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互相传染扩散,最终导致系统风险增加和金融体系动荡。VaR技术无法捕捉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间的这种风险溢出效应,风险管理界开始寻找VaR之外的方法。CoVaR方法将风险溢出效应纳入到VaR框架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根据两位学者的的定义,表示为当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j的收益率处于水平时,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i的风险水平,因此,是i关于j的条件VaR,反映了当j处于极端不利情况时,i所面临的风险水平。具体数学表达式如下:

其中,0

是i的总风险价值,包含了无条件风险价值和溢出风险价值,为了更真实地反映j的风险事件对i的风险溢出大小,我们定义溢出风险价值为 ,表达式为:

反映了j对i的风险溢出大小,但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i的无条件风险 相差甚远,

不能充分反映j对i的风险溢出程度,为此,对 进行标准化:

去除了量纲的影响,能更准确反映j发生风险事件时对i的风险溢出程度。CoVaR技术将风险溢出效应与流行的VaR相结合,能更准确地反映真实的风险水平。更进一步,如果我们用i表示整个金融系统, 能够捕捉j发生风险事件时系统风险的变化。这对关注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监管当局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如果能够准确有效地反映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对系统风险的影响,监管当局便能够知道各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对系统风险的贡献水平,对那些风险贡献水平较高的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实施更为严厉的监管,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CoVaR本质上是VaR,因而是一个分位数,在具体的计算中,我们参考Adrian和Brunnermeier的方法,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方程来求解CoVaR值。

(二)分位数回归方法(Quantile Regression,简称QR)

我们知道,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描述了因变量均值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且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出来的参数具有最优线性无偏性。然而现实中的金融数据往往服从尖峰厚尾分布且存在显著的异方差,这会导致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失效。同时,普通最小二乘法只描述了总体的平均信息,不能充分体现因变量分布各部分的信息。为了弥补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的不足,Koenker和Bassett(1978)首先提出了分位数回归的思想。分位数回归根据因变量的条件分位数对自变量进行回归,可以得到所有分位数下的回归模型。因此,分位数回归能够更全面反映部分因变量受自变量的影响情况。风险价值(VaR)一般代表收益率序列的左尾极端收益,因此能够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对其进行研究。近年来国内已有少数学者开始利用分位数回归来分析VaR,如谭治国、蔡乙萍(2006)利用分位数回归对宝钢的股票收益率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分位数回归可以对股票风险价值进行有效估计。李雨芹(2009)通过比较研究也发现分位数回归在风险度量方面具有许多良好的性质。为了更好地理解分位数回归思想,我们首先介绍分位数的概念。假设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如下:

Y的q分位数定义为满足的最小y值:

其中,中位数可以表示为 ,对于Y的一组随机样本 ,样本均值回归是使误差平方和最小,即:

样本中位数回归是使误差绝对值之和最小,即:

一般的样本分位数回归是使加权误差绝对值之和最小 ,即:

对于回归方程

我们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其参数进行估计,即我们需要求出使函数最小的 ,这时,我们得到一条描述总体平均信息的曲线。若使用QR对回归方程(9)进行估计,我们记分位点函数为:

在使用QR对参数 进行估计时,我们一般通过求解式(11)得到:

从式(11)容易看到,通过改变q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分位数回归曲线(由 的不同估计值代表)。q反映了因变量Y的不同水平,例如,如果我们取q=0、2,则分位数回归曲线代表的是

受自变量X的影响程度,在金融风险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选取较小的q值(如5%)来考察收益率左尾(代表损失)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分位数回归技术为我们全面理解金融风险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思路。由于VaR本质上就是一个分位数,而CoVaR本身又是VaR,所以CoVaR也是一个分位数,可以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来对CoVaR进行有效分析。

(三)应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计算CoVaR

如果要考察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j发生风险时对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i的风险溢出效应,我们建立以下q分位数回归模型:

其中,和分别代表i和j的收益率序列。通过前面介绍的方法求解式(11)和(12)我们可以得到参数的估计值和 。即为对应的q分位数估计值,也就是 的风险价值估计值 :

根据式(1)中的定义,我们知道,

即为当j收益率处于其水平时i的风险价值,结合式(13),容易推导出。所以,只要求出 ,就可以计算出。为了简单起见,本文在求无条件风险价值时,将对应样本按从小到大排序,取q分位数对应的值近似代替。

三、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

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两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具有启示作用。本文将以这两个市场为例检验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一方面,由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收益率受共同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影响,两市场的收益率具有同向变化效应。而另一方面,股票和债券作为替代品,投资者在股市下跌进债市,债市下跌进股市,这又使得两个市场的收益率具有反向变化效应,由于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导致我国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方向可能是不确定的,应该根据具体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同向变化效应大于反向变化效应,则两个市场的收益率同方向变化,反之则反方向变化。文章选取上证指数作为股票市场的考察变量,而债券市场变量选取上证国债指数。由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风险传导需要一定的时滞,文章选用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样本考察期为2003年2月28日至2010年3月12日,共354个数据。数据来源于巨灵服务平台,实证过程使用Eviews6、0软件实现。对每个周历史数据取对数一阶差分计算出每个周收益率,为了减少计算误差,我们将所有计算结果乘以100,即:

其中,为t周百分比收益率, 表示债市或股市t周的市场价格指数。为了对序列进行区别,我们用上标i代表股票市场,j代表债券市场。表1的基本统计描述表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序列偏离了正态分布对应的0和3,且Jarque-Bera检验的概率值为0,因此两个序列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具有尖峰后尾特性,适宜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考察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取q=0、05,即求置信度为0、95时的风险溢出效应。建立形如式(12)的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分位数回归方程,利用式(11)的方法求出q分位数回归方程对应的参数估计值:=(-6、179824), =(-0、967511),最终的q分位数回归方程表达式为:

由于 本质上即是置信度0、95下的条件风险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方程改写成下面形式:

根据的定义,我们只要求出j(即债券市场)的无条件风险价值 并将之替代公式(16)中的 ,便可以计算出 。求的方法有很多,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将j的样本按从小到大排序,取样本q分位数对应的值为j的无条件风险价值

。将求得的代替公式(16)中的,容易求出,进而求得%。按同样方法相应求出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值

及%。最后结果见表2(通过前面步骤求出的 、 及%CoVaR一般为负值,我们取其绝对值表示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参数估计值的t检验统计量进行分析后发现,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分位数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t检验统计量概率值为0、94,即在q=0、05时,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风险溢出效应不显著(显著水平取0、05,下文同),而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分位数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t检验统计量概率值为0、02,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存在显著风险溢出效应。因此,在q=0、05条件下分析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意义不大,我们接下来只研究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在风险溢出效应方向上,由于 为负号,因此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产生了风险负溢出效应,能有效降低股票市场的风险。在风险溢出效应强度上,以表示的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强度为13%(取绝对值),对风险溢出效应的忽视,可能会导致风险被高估或低估,从而影响风险决策的准确性。为了反映不同置信度1-q水平下风险溢出效应的变化情况,我们对q取不同值分别进行分位数回归分析,由于在风险管理中,我们一般取 ,因此本文在具体操作中,以0、005为单位,按前面的分析方法计算q由0、01变化到0、05时对应的 值,最后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当q由0、01变化到0、05时,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风险溢出% 几乎全为正值(q为0、045时例外),而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风险溢出%则全为负值,这表明,在q属于[0、01,0、05]范围内,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存在风险正溢出效应,而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存在风险负溢出效应。在风险溢出强度上,随着q值变大,%

呈递减趋势,而%的绝对值也存在同样趋势,这表明越是靠近收益率的左尾(q越小),两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强度越大,应特别重视极端风险的溢出效应。更进一步地,我们对各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t检验统计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所有q属于[0、01,0、05],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分位数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t检验统计量均显著,而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分位数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t统计量则只有当

时是显著的,在q值其他区间不显著。可见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在q属于[0、01,0、05]区间内具有显著风险负溢出效应,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在区间具有显著的风险正溢出效应,在 不存在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CoVaR将风险溢出效应转化为一具体数字,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可以借助CoVaR来评估其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发生风险事件时对本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溢出影响程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降低决策风险。

四、结论

在区间内,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存在双向的风险溢出效应,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远强于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在风险溢出效应方向上,债券市场风险对股票市场风险具有负向溢出效应,而股票市场风险对债券市场风险的溢出效应却是正向的。在 区间上,只有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存在显著风险负溢出效应,不存在显著的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风险溢出效应。CoVaR将风险溢出效应纳入VaR框架内,将风险溢出效应转化为一具体数值,能够定量分析风险溢出效应的方向和大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够提高风险管理决策的准确性。CoVaR不仅可以检验国内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外国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冲击。对于金融监管部门来说,CoVaR(更准确的说是 )最大的作用是能够用来捕捉单个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发生风险事件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溢出效应,即系统风险的变化。这使得金融监管不再拘泥于单家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而是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潜在的风险变化。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根据各金融机构对系统风险的贡献度 进行有区别的管理,对 值比较高的金融机构实施更为严厉的监管,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抑制金融危机的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1]Adrian,Brunnermeier(September 2008),“CoVa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s no、348、

[2]Adrian,Brunnermeier (April 2009),“CoVaR” working pape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3]Adrian,Brunnermeier(August 2009),“CoVaR” working pape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4]赵留彦,王一鸣、 A、B股之间的信息流动与波动溢出[J]、 金融研究,2003,(10)、

[5]张瑞锋、 金融市场协同波动溢出分析及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

[6]张瑞锋,张世英,唐勇、 金融市场波动溢出分析及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0)、

[7]万军,谢敏,熊正德、 金融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7,(18)、

[8]陈云,陈浪南,林鲁东、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研究[J]、 管理科学,2009,(3)、

[9]Roger Koenker,Gilbert Bassett,Jr、 Regression Quantile[J]、 Econometrica,1978,(46)、

[10]Koenker R,Hallock K、 Quantile regression:an introduc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1,(15)、

[11]吴建南,马伟、 估计极端行为模型:分位数回归方法及其实现与应用[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5)、

[12]苏瑜,万宇艳、 分位数回归的思想与简单应用[J]、 统计教育,2009,(7)、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地摊经济实施方案(精选8篇)
  • 下一篇:qq生日祝福语1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