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研人才培训(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8 栏目:写作范文

科研人才培训篇1

1、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一性和困境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的是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培养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和相关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项检查及治疗技术,并通过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其学习和考核的核心环节均在于临床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经认定的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训,重点是临床实践培训,其目的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能独立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合格医师。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师必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强调“规范”是对培训过程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要求,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目标和内容上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是,由于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统一协调存在障碍,导致两者标准不统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毕业后仍需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起来,重科研、轻临床,研究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严重偏离了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初衷。因此,新一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将致力于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

1、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核心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实行住院医师招录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临床医师准入标准与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相结合。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医院的共同管理,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的要求,完成临床轮转培训,并完成政治理论课、外语、基础理论及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进行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通过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起来,量化培训工作,统一考核标准,扎实贴近临床,提高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显著提高。学生在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同时,也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毕业后能迅速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也为后续亚专科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新模式也解决了我国医学教育多种学历、学位并存的复杂情况,规范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程序。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质量保障是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新模式的关键瓶颈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初步方案已经制定完成,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在实施过程中,最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即在于如何保障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培养质量,真正培养一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医务工作者,使巨大的改革成本收益最大化,而决不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此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环节较多,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影响培养的质量,其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紧密围绕“临床”这一核心,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定位的准确性、制度的严密性,及完备保障监督体系,是保证培养质量的根基。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办法,才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实现向医生角色的顺利转变。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和水平。培养方案的实际落实者是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的医生,同时也是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带教教师。胜任这一角色的核心素质有两个,即责任心和水平(包括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带教教师需要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带教意识、强烈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临床工作示范作用,并有计划、由浅入深地把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保证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杜绝走形式、混时间、看情面等不良现象。准入准出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招生工作,决定了生源的质量,即“5+3”中的前半部分,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的基础。准出制度从指标的角度再次体现了培养目标,同时也是控制、检验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社会认可程度和福利待遇。经过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其专业学位和规培合格证书,需要得到社会(主要是用人单位)的认可,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亚专科深造。同时需保证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培养过程中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才能免除他们在培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学习实践中,从而保障培养质量。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案

突破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瓶颈,即严格把控质量关,针对上述各个环节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控制。其核心是制度建设,并明确管理职责,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大保障力度,落实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

3、1完善制度建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组织各学科专家经过详细的研究、调查、反复讨论,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培养方案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切实达到规培目标;在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考核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修订;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各级人员职责。《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制定了详细、严格的培养要求和准出标准。培养要求主要包括临床能力、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三个方面。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训练,完成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培训内容。掌握、熟悉、了解本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危重病症的识别与紧急处理技能;基本药物和常用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合理用血原则;重点和区域性传染病防治处理;熟练规范地书写临床病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等课程组成,主要在晚上或周末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一致;专业理论课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作者及团队设置了《呼吸重症监护及呼吸机应用》、《肝炎合并甲亢、心脏病》、《微创外科的兴起与发展趋向》等紧贴临床的专题讲座,供研究生深入学习临床诊疗技能,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研究生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需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应当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体现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临床病例研究、临床技术改进、meta分析、以及社区卫生问题的研究论文等。

准出制度主要包括轮转考核、阶段(结业)考核、学位申请三个方面。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完成相关科室的轮转培训,接受学生轮转的科室必须按照规范化培训要求完成临床工作量(分管病人数量、有创诊断治疗操作、一定助手级别的手术例数等)。出科时要进行转科考核,考核内容为临床知识和技能必备要点,如: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原则;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四大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等。转科总平均成绩≥70分为合格,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阶段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阶段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课、专业外语、临床能力考核,其中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技能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学位申请要求还包括:①完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②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③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论文答辩。通过这样的层层把关,达到从制度上严格控制培养质量的目的。

3、2明确管理模式和职责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家和相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学校及各培训医院研究生主管部门负责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申请与就业等工作。各培训医院应有一名副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负责协调指导该项工作在本院的顺利实施;各学科要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由培训学科主任担任组长,认真实施培训计划、审核培训登记手册和住院医师出勤情况,负责住院医师的出科考核,协助完成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

3、3加大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与高校要加大对培训医院在医学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等方面政策支持。由政府出面,将经过新模式培养的合格研究生(住院医师)向全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宣传推介,在政策上保证其社会认可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中加强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参加培训期间,享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的各种福利待遇。并设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优秀研究生奖,对在学习期间取得突出成绩者,给予奖励,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其能在临床研究工作上脱颖而出,更好的服务社会。

3、4加强督导管理

科研人才培训篇2

关键词:专业实习实训;初期改革措施与问题;构建新模式与制度机制;新模式取得实效

0、引言

“未来十年,世界将进入万物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潮流的泛智能化时代,‘硬件+软件+服务’日趋融合相互渗透,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总理提出的“互联网+”顺应了全球信息技术形势的变化,引领我国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加快发展的新步伐。然而,产业发展需要一定数量与特定质量的专业化人才,据统计,软件行业每年有120万人才缺口,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也给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为此,各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实习实训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的重要过程。

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习实训概况

近十年来,针对软件人才共性化培养与企业个性化需求出现的供需脱节问题,我国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如调整专业结构、开拓校企合作渠道、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等,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即前3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第4年全程进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各高校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新制订,作为实践教学改革核心的专业实习实训,其主要办法包括建立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增加实习次数及学时数、增加课程设计门类、加强实习实训的管理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应用型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

实习实训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出现了如下的问题。

(1)以培训机构为主体,合作资源单一化。

(2)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地域局限性问题凸显。

(3)实习实训存在随机性,校企合作缺少约束力。

(4)顶岗实习缺少程序管理与质量跟踪机制。

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新模式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级目标。基于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在前期实习实训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实习实训工作中探索新的模式,实现实习实训工作由过程管理转化为制度规范的科学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层次。

3、1多地域分层次建立企业实践基地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与专业方向相对应的实践基地是实习实训改革的首要条件。根据各专业实习计划要求,需要在多地域建立企业实践基地。目前,学院的实践基地有深圳软件园、青岛软件园、东软集团、上海交通大学实训中心、北京天健集团、北京尚观科技、上海九城、杭州创客汇、苏州高博教育、哈尔滨海康软件等30多家企业,并将这些企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相对应,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实训,满足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3、2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我们重点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管理模式,将实习实训贯穿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全过程。新模式将大学四年的实习实训分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进行,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达到了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达到了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的要求标准。

3、2、1开展企业认知实习,开拓学生行业领域视野

“认知实习”为“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一学年。该阶段统一安排学生到国内相关专业方向的知名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活动,时间为1周。认知实习以企业参观为主,让学生了解软件行业。期间,项目经理给实习学生做行业引导,并利用C语言与导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生编写小型的程序项目,让学生了解项目设计流程。通过认知实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涉及岗位的感性认识,使其对专业领域及现状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明确所学的专业方向,形成初步的专业感性认识,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并增强其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2、2加强专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专业实习(实训)”是“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二阶段,为重要阶段。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二时期进行,为期3-4周。在该阶段,学生基本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院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方向划分并组成新的专业班级。此时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完整的技术程序,了解实习单位各个部门的职能和运作,体会专业实践与课堂理论的联系和差距。实习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内容根据不同方向分别设计,如计算机科学的嵌入式方向和软件方向、数字媒体的游戏媒体设计方向和游戏软件设计方向等。根据各专业系主任制订的要求,本阶段的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分项目组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中等规模的项目,实习结束之前所有学生均要进行项目组集体答辩。

专业实训在大三阶段进行,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本阶段的实习主要以项目实训为主,采取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完成企业模拟与真实项目。一方面充分发挥学院特色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的功能,校内教师与企业经理双向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全部到企业去,由企业项目经理带领,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组,分模块参与项目的研发,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3落实全程顶岗实习,促进学生高质量实习与就业能力

“顶岗实习”是“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三阶段,为关键阶段。

根据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大四学年要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全程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活动,称为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体系、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以及职业特征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系统运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本专业实际操作过程的具体内容、环节、方式、方法以及工作性质、工作规程有所了解和熟悉,以便毕业后尽快熟悉本专业的业务,胜任本职工作。

顶岗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企业工程实践过程,需要学院有计划、有程序、有步骤地将学生逐一落实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学院组织安排企业校园招聘实习生,为学生搭建平台,学生针对自身条件及兴趣选择实习企业。顶岗实习以推荐实习单位为主,学生自主联系、分散实习为辅,顶岗实习的学生承担实习企业相关职位的工作任务: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投简历自行找到实习公司;②学院引入软件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公司进行校园招聘,学生经过考核进入公司实习;③需要进行短期培训的同学,进入培训机构进行4个月的学习,再进入公司实习;④考研的学生,学院统一安排公司定期实习;⑤确定实习企业需要签订实习协议;⑥进入公司实习10个月;⑦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4、建立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机制

根据“四年一体三段式”的实习实训管理模式,我们制订了《实习实训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文件。《实习实训管理办法》从实习基地建设、企业考核、实习计划、带队教师、企业教师、学生管理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文件规定,并附有校企合作协议、实习涉及的各类表格等文件。《实习实训管理办法》是学院实习实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可使实习实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操作,形成一整套科学管理体系。

4、1严格考核实习实训相关企业

对于实习实训合作的企业,需要经过实习实训领导小组深入企业进行考察,包括资质、环境、规模、师资力量、承担实习的能力、完成实习的质量标准要求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审核。考核后确定合作的企业,首先必须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教学要求制订详细条款,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等关键因素给出保障。

4、2制订实习实训管理规定与职责

制订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学生遵守实习计划,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虚心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业务流程知识,认真做好实习日志,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活动结束后,由实习单位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鉴定,给出鉴定意见。

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实行带队教师(包括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负责人逐级管理制,带队教师全面负责,学生负责人协助带队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动态。顶岗实习实行按人数比例分配专业指导教师与区域学生负责人逐级管理制,分区域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监管。

4、3制订学生成绩考评标准

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均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成绩考核,实行学分制,成绩考核表记入学生档案。成绩不合格者需重新进行专业实习,累计三次不合格者按结业处理。考研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要求学生考试结束当天提交研究生考试准考证原件,考研总成绩作为核定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一部分,占50%。学校统一安排企业组织学生定期实训,企业实习成绩占最后实习成绩的50%。

4、4成立实习实训管理组织机构

实习实训工作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管理机构,并针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各阶段的实习点的选定、顶岗实习企业的选择等事宜开会进行商议确定。领导与实习实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别对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各专业实习点进行巡查,及时了解并掌握带队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实习情况以及企业的配合与支持力度,形成领导及广大教师齐抓共管的督查与分级管理机制。

科研人才培训篇3

1 改革背景

自1998年探索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尤其是2009年加快研究生教育战略性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之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各试点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造就了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相关培养单位立足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实际,逐渐建立完善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已在广大培养单位中达成共识,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的高度认可。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六部委于2014年6月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将并轨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实施,可以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实现了改革的预期效果。

因此,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改革意见》提出要深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具备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探索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5+3+X;一贯化人才培养的终端,属于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对于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有效衔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有机对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重大影响。作为国内首批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的试点单位之一,重庆医科大学历来非常重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发展,其间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2010年,学校开始全面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全面提高了该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全国范围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的成功为该校探索实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希望通过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体系。从准确把握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突出培养模式特色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制订5+3+X;模式的导师遴选标准及考核体系,形成包含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办法、授位要求等关键环节的系统培养方案,以期不断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无缝衔接,为西部地区培养大批高端医疗卫生人才。

2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并轨培养;的基本思路

2、1 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5+3+X;新型模式进行需求分析 要构建成熟可行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准确深入地掌握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培养单位等对新型培养模式的需求,试点单位要开展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调查,对以下要素进行分析:(1)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5+3+X;培养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包括培养模式现状,研究生对新型培养模式的内容、形式、质量等需求;(2)用人单位对新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前景分析;(3)学校、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的培养资源情况;(4)有关职能部门对新模式的政策、策略、措施的思路及可行性分析。如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职能部门在实施新型培养模式方面的政策支撑、文件资料、研究进展、相关培训考核情况等。

2、2 完善基于5+3+X;新型培养模式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要构建5+3+X;新型培养模式,首要条件是建设一批具备较好资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地要拥有良好的软件条件和硬件设施,能够有效地将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单位应结合多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工作经验,利用好实力雄厚的毕业后临床教育教学优势,全面贯彻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以提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能力为训练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培训体系创新为重点,遵循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逐步健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适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需求又符合单位实际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2、3 构建新型培养模式要充分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 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执业资格培训、就业前景等方面为基础,逐步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5+3+X;新型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要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有新的认识,要准确把握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趋势,要掌握当前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情况,要深入思考我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准确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步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构建并实施并轨培养新型模式。

2、4 对新型培养模式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5+3+X;新型培养模式是一项有机衔接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工程,它既包含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涵盖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涉及诸多方面,当前这两类体系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入学标准、考核办法、毕业授位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这些差异的同时,作者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完全存在并轨培养的可能性。二者宗旨都是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层次较高,都注重对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在培养安排上可以有机结合。因此,如何有效缩小二者之间的差异,寻找一个平衡点,能够满足两类不同培养模式的要求,制订出包含师资建设、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在内的系统培养方案,是解决并轨培养难题的关键。

3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 5+3+X;新型模式的具体举措

3、1 促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切实保障培养质量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其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对接,需要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与医学特定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与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紧密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强化职业导向,要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有效指导实习医师和下级医师的业务。

3、2 形成完善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师的摇篮;,要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建设。培训基地要做好规范管理,重点要把握四性;:(1)管理制度要体现协同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是项系统工程,培训基地的科教、医政、人事、后勤、财务等有关部门一定要协同配合,各司其职,负责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支撑条件等方面管理制度。(2)临床带教过程要坚持严谨性。培训基地要严格遴选带教师资,有计划安排师资培训学习,使临床带教师资要有荣誉感和使命感,遵循医学的客观要求,严格按照培训标准要求,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化理论基础,提升临床实践综合能力。(3)培训方式要注重灵活性。在医患关系处在磨合期的阶段,教学的需求量大和可提供的患者实体实践较少之间的矛盾将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基地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保障学员学习达到培训标准的要求,使学员真正具备临床综合处置的能力。(4)培训内容要融入人文性。培训基地应注重对住院医师的医德医风及职业素质教育,在医疗工作和实践中结合医学伦理道德要求,开展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从而实现优良医德的传承与发扬。规范评教评学制度,将人文素养纳入带教老师的教学考核机制和住院医师的结业考核机制。

3、3 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衔接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要把握培养单位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益经验,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的培养模式,勇于探索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特色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缩小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差异,寻找二者在入学标准、师资队伍建设、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方面的平衡点,逐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这两种培养体系能够达成统一的目标,即纳入并轨培养的博士生既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学历又能够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集约性。

3、4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5+3+X;新型模式系统方案 (1)要明确新型培养模式的目标,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新型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还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都是以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为宗旨,以提高研究生(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二者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构建并轨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2)要建设好课程体系和临床轮转体系,这两套体系是保障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临床能力考核,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保障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训练质量。(3)实现三项结合;,建立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5+3+X;人才培养模式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专科医师资格认证标准相结合。(4)实行三证关联;,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培养要求,符合授位条件后,可同时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博士毕业证书、博士专业学位证书。(5)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保障改革方案落实到位。相关政策支持包括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学校政策有效引导、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奖助贷体系等。

4 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

4、1 创造性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通过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教育、医疗等相关行业政策,对现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使之有效对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结合。

4、2 率先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推动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招录相结合,培养与培训过程相结合,授位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解决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难题,构建起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4、3 创建两大体系,有效涵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为切实保障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对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标准化;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两套体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既能满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需求,又能实现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

科研人才培训篇4

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进一步发挥国家行政学院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实现建成国际一流行政学院的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行政学院发展的新要求,现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国家行政学院工作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

(一)国家行政学院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行政学院成立1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在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开展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取得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特别是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外开放办学、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对地方行政学院的业务指导等方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需要认真加以总结。

(二)国家行政学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家行政学院的工作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阶段,公务员培训多元化、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国家行政学院在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决策、培养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求国家行政学院在加强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为党和政府提供智力支持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要求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办院理念和体制机制,加快建成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化的国际一流行政学院。

二、加强和改进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三)加强和改进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家行政学院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方向,全面履行职能,更加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注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更加注重开放办学,更加注重科学建院、民主建院、依法建院,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一流行政学院,充分发挥高中级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用,科学研究特别是公共行政领域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作用,政府决策的思想库作用。

(四)加强和改进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主要任务。围绕建成国际一流行政学院的目标,完善教学、科研、咨询三位一体的办院体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实施特色立院、质量兴院、人才强院战略,着力提升学院素质和办院水平;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培训体系,创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着力培养善于治国理政的优秀人才;加强科研、咨询工作,着力提供高质量和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咨询成果;加强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合理使用,着力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教学、研究和管理人才队伍;坚持从严治院,严格制度,严格管理,着力营造良好院风,促进国家行政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三、深化教学培训改革,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五)全面推进教学培训创新。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培训内容,以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为核心,以公仆意识、政府管理、依法行政为重点,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培训布局。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建立有效的需求调研制度,增强教学培训的针对性。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将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战略部署,转化为教学培训的重点内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增强教学培训的时代性。要顺应我国公务员培训格局的新变化,强化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努力开发新课程,推进培训管理机制创新,增强教学培训的实效性。

(六)完善培训班次布局。要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公务员培训需求,合理设置和调整班次,构建以高中级公务员为主体,分类科学、层次合理、长短结合、多元互补的培训班次格局。要继续办好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和厅局级公务员任职班、进修班、专题研讨班,继续办好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培训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领导干部培训班。要完善和创新培训机制,继续办好各类委托培训班。

(七)继续办好青年干部培训班。要继续按照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更好地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根据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合理确定培训对象,主要面向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公务员青年骨干,采取在学院学习、在实践中锻炼等多种方式,进行系统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公共行政能力。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管理制度。

(八)加强应急管理培训。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要依托国家行政学院整合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和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研究资源,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设成为全国应急管理人员培训中心、应急管理政策研究和咨询中心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充分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对国(境)外交流的平台作用,指导带动地方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体系。

(九)开展学历学位教育。按照国家学位授权审核的法规及程序,申请开展与学院主要学科有关的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专业学位教育,创办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培养高层次行政管理和政策研究人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外国留学生、进修生,做好涉外学历学位教育工作。

(十)建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要紧紧围绕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要突出重点学科,强化优势学科,拓展相关学科,坚持以公共管理为重点,着重建设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政府经济学、政策学、领导科学、社会管理学、应急管理学等学科体系,形成充分体现学院发展方向、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性强的学科体系。要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

(十一)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要根据国家行政学院培训工作的特点,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研究制定学院课程和教材开发规划,加强各类课程和教材建设。要合理设计培训课程,完善主干课程体系,建立和实施课程更新制度,加快推进自主选学课程开发。要按照少而精和管用有效的原则,编写适应各类公务员培训需求的精品教材,形成有行政学院特色的教材体系。

(十二)深化培训方式方法改革。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公务员培训规律,不断创新教学培训方式方法,改进讲授式教学,强化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行动式和现场教学等,增强教学培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切实加强案例库建设,提升案例教学水平。要调动教师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积极开展远程教学,不断提高教学培训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四、加大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力度,多出精品力作

(十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要充分发挥学院教学、研究人才密集的优势,重视基础性研究,重点加强应用性研究。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科研活动,特别要集中力量开展重大专题研究,多出高质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提高教学培训水平服务,为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服务,为党和政府工作服务。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

(十四)加强决策咨询服务。要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决策咨询活动,突出决策咨询服务的前瞻性、应用性和对策性。要重视组织教学、研究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重视加强与中央部门和地方的合作,拓宽决策咨询服务领域;重视发挥学员来源广、层次高和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优势,鼓励学员参与决策咨询活动;重视利用行政学院系统资源,形成决策咨询服务合力。

(十五)促进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与教学培训有机结合。要探索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有机结合的实现形式,努力将教学培训与开展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结合起来,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十六)加强科研、咨询平台建设。要推进科研、咨询服务组织创新,积极培育学术组织,发挥学院研究会、研究中心的作用。要积极同有关部门、地方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促进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要通过举办高层论坛、召开研讨会、出版年度研究报告等,搭建有利于多出快出科研、咨询成果的平台。要加大对科研、咨询成果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加强学院刊物和出版工作,促进科研、咨询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十七)推进科研、咨询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加强科研、咨询工作的目标管理,以科研、咨询项目为纽带,优化资源配置。要健全科研、咨询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把开展科研、咨询工作的成效作为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的重要依据。对在科研、咨询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多出优秀成果。

五、进一步扩大开放办学,不断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十八)努力开展涉外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国家行政学院对外开放办学的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增强涉外培训班次,创新培训机制和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努力提高涉外培训质量。

(十九)积极开展赴国(境)外培训。要在巩固已有的国(境)外培训项目基础上,开拓新的培训渠道,根据需要适度扩大赴国(境)外培训的规模。研究制定教学、研究人员和学员赴国(境)外培训办法,规范和改进培训管理工作,提高学习培训效果。

(二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广泛开展与境外有关方面的交流合作。要扩大与各国政府机构、行政学院、非政府组织、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以及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院在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和亚太地区行政院校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要完善外国政要和知名专家学者兼任学院客座教授制度,为友好国家政要和国际著名人士提供讲坛,授予名誉学术称号,接受国外访问学者。要鼓励教学、研究人员赴国(境)外进修、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适当举办国际论坛和研讨活动,为推进中外政府管理创新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境)外公务员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二十一)扩大国内交流与合作。要加强与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选择一些地方和单位,建立若干稳定、有特色的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加强与中央党校等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十二)加强对地方行政学院的业务指导。国家行政学院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行政学院在教学、科研、咨询、师资培训,以及开放办学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制定科学的业务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和办法,对地方行政学院的学科建设、教材编写、科研课题立项等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通过资源共享、优化配置、联合办学等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全国行政学院事业发展。

六、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努力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职工队伍

(二十三)制定和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规划。要抓紧研究制定人才强院中长期战略规划,坚持以教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培养、使用现有人才,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适应创建国际一流行政学院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

(二十四)加强教学、研究人员队伍建设。要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加大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的力度,根据学院发展需要,面向国内外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确保每个学科都有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带头人,培养和引进有较高科研、咨询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要高度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培养、使用,通过挂职锻炼、出国深造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专职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忠诚事业的责任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品德高尚,为人师表。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坚持选聘熟悉政府工作、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咨询能力的高中级干部,以及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为他们承担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任务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十五)抓好教学管理、行政党务和后勤服务人员队伍建设。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要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明确岗位职责、素质要求和工作规范,完善选拔使用、教育培养、考核奖惩、纪律监督等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中的作用。要提高行政党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行政党务工作人员队伍。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建设一支懂经营、善管理、会服务的后勤人员队伍。

(二十六)深化学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适应学院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学院内部体制,明确职责分工,做到权责一致。要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方针,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教育培养、考核评价制度。要加大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力度,完善教研部门负责人岗位聘用制。要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研究制定符合学院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不同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公平公正的干部人事制度。

七、坚持从严治院,营造良好的院风

(二十七)坚持从严治学、从严治教。切实加强学风建设。严格学员管理,健全科学、规范的学员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完善学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严明学院纪律。要强化教学、研究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科学探索无,倡导崇尚真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

(二十八)切实加强院风建设。要形成“立德立行,求实求新”的院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勇于改革创新,营造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团结和谐、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氛围。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弘扬正气,鼓励先进。要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八、加强领导,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九)积极支持国家行政学院工作。建立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学院讲课、作报告、与学员座谈交流的制度。国务院各部门要积极帮助解决学院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教学培训基地建设、科研咨询合作、人才交流、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必要条件和支持。各地方要积极支持国家行政学院的工作。国家行政学院要主动与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加强联系和沟通。

(三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要完善财政保障制度,国家行政学院工作所需经费列入中央财政年度预算,保障各项工作需要。要加大对学院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经费的支持,增加对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要积极帮助改善教职工和学员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家行政学院可以接受不附加条件的社会赞助和捐赠。国家行政学院要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学院。

国务院

科研人才培训篇5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学研;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面向新常态,高校继续教育应明确定位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高校继续教育应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管理机制,提高服务社会能力。2010年7月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并把“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作为高校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文件《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指出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紧密对接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农村农业发展、社会公益等领域需求,继续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2016年10月,教育部印发《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提出要“理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环节,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高校科技人员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切实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继续教育既是人才培养,也是社会服务,同时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面临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高校应加大继续教育办学和管理创新力度,准确定位,优化继续教育项目与课程体系,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模式转型,提高继续教育综合服务能力。

近两年来浙江大学充分发挥综合型、创新型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综合特点,积极为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发展等发挥智力支持作用。顺应时展新形势,浙江大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继续教育品牌化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研发和实施面向产业D型升级的高层次人才培训项目,推动了继续教育的改革转型。以党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三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继续教育为纽带,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探索了高校和地方产学研对接合作新模式。这种探索,既有利于促进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对发挥高校服务地方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一)主动开发市场,区分产学研政不同培训对象,整合联动设计新项目

近两年来浙江大学依托自身专业优势,根据国家人才强国战略要求,面向科技、教育、医疗专业技术领域举办了约1300期培训班,培养相关人才超过10万人次。其中,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等重点领域,医疗卫生、环保生态、西部教育等社会公益领域,主动开发挖掘市场需求,举办了200多期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导方向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党政干部管理者是产业政策引导和组织推动者,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产业行业升级的主体实施者,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则是重要的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此类项目的特点在于通过细分培训市场需求,根据产学研政不同对象群体知识更新和职业发展需求,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中产业集聚区高新区领导干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和转化推广人员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三大类培训对象,有机联系、统筹开发“按需定制”式培训项目和产学研需求对接的项目。

浙江大学近两年组织实施的产业升级为主题的200多个项目中,一类是政府管理者主要来自各地经信委、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产业对口部门,以及环境保护、药品食品、电子商务等以行业主管类领导,约占八成左右。第二类是以产业提升企业管理者为培训对象。主要对接各地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政府部门,通过上述单位统一组织当地对口产业的企业家参加培训,实现产学研对接。第三类在产业技术转化推广人才培养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学院、相关专业学院、纳米技术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研究和技术转移机构的继续教育中心,开发了基因组科学研习班、节能建筑转型升级培训班、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等系列品牌项目。

(二)细分行业领域,面向产业需求,创新开发产学研结合培训项目

浙江大学坚持以继续教育为纽带,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需求,对接政府产业政策引导需求,对接科研成果转化需求,探索高校服务社会的产学研合作新渠道。近年来新开发不同行业领域,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品牌项目。

1、现代农业系列品牌项目

在现代农业方面,以服务“三农”、农业现代化,以及生命和环境领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主要目标,培养和集聚一批高水平应用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农业部委托举办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10期,开设了粮油、蔬菜、瓜果、茶叶、食用菌、畜牧、中草药等专业培训班,浙江省27个农技推广示范县527人参加了培训。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合作开办“全省铁皮石斛产业提升培训班”,与湖州、海宁等地方合作开办了“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训”“现代农业职业带头人”等农业人才队伍培训班。近两年来举办了25期“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培训人员1929人次。

2、现代服务业系列品牌项目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举办美丽乡村旅游产业主题培训班63期,培训人员3464人次;现代物流业主题培训班19期,培训人员1054人次;受宣传部、旅游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文化产业上级主管单位委托举办文化产业主题培训班147期,培训人员8035人次。

3、信息化产业系列品牌项目

杭州是国内互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处于全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也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浙江大学继续教育以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为依托,面向全国辐射,举办了互联网、信息化、智慧城市主题培训班约200期,培训学员约1、1万人次。

4、公益事业系列支持项目

公益事业是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扶贫可以起到转变观念、掌握技能、催生精准扶贫内在动力的作用。以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贯彻国务院开发办扶贫任务开展公益培训“云南省景东县党政干部研修班”为例,项目连续组织8期,培训学员295人次,包括景东各级干部、涉农专业、旅游管理、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骨干、乡镇技术人员、涉农企业经营者、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种养殖业大户等。学校积极整合科技项目资源,安排科技成果培育专项,帮助精准扶贫村发展特色农业,重点选择当地贫困人口参与度较高的茶叶、食用菌、养殖业三个产业,探索“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产业精准扶贫联动模式。

(三)结合“一带一路”“西部开发”国家战略,发挥继续教育的产学研桥梁纽带作用

学校结合“一带一路”“西部开发”国家战略,从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切入,以继续教育为纽带,对接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以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从资源整合、协同机制角度整体设计产学研对接的高端人才培训项目。浙江大学以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为依托,举办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发专题培训班15期,为新疆、宁夏、甘肃、四川、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培训高端人才694人次。培训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探讨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互动共建,将长三角特别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理念,与西部地区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为学员提供更加深刻的启发和思考。在教学培训结束后,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还根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情况,积极对接政府需求,派遣专家参与地方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规划研究、编制和落实等工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创新管理机制,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模式

(一)明确定位,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继续教育是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校产学研成果转化的纽带,是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的有效载体。浙江大学章程明确规定“为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学校开展继续教育”。学校的“十三五规划”将继续教育与科研一起纳入地方服务版块。“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将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启动实施“一体两翼五点”行动计划,即以学校本部为主体,继续教育学院和专业院系为两翼,依托W校研究院或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布局华北、华南、西部、东北、沿海五大继续教育特色办学基地,重点面向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先进交通运输装备等新兴产业开展高端技术人才培训,形成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产学研对接的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新的战略布局。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继续教育品牌

高校继续教育项目品牌化,关键是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浙江大学继续教育项目品牌优势在于依托学科特色,紧密联系学科师资资源和科研资源,准确对接行业需求开发配置课程,课程整合具有高度匹配度和灵活度。一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区分对象招生;二是课程定位准确,学科性高端师资和行业领域专家师资组合配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优化组合。三是课程设置灵活,菜单式课程模块供客户自由选择,以上海、浙江温台模式、苏南模式等著名国企、民企为继续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现场教学鲜活素材。

(三)交叉联动,形成产学研互动叠加增值效应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浙江大学继续教育项目逐步形成产学研互动叠加的增值效应。一是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成为招商引资、技术推广的桥梁,“招商引资与投资环境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与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推广”等课程成为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标配课程;二是继续教育项目及学员群体成为高校教师课题的科研样本,包括政府绩效考核科研项目、桐庐物流业电子商务课题、铁皮枫斗产业科研课题等均是继续教育发挥产学研桥梁作用的典型案例;三是高校继续教育项目成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实践基地,有利于高校教师适应社会需求,丰富更新深化教学内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四)机制创新,为继续教育新模式提供支撑保障

1、立足创新驱动,设立技术转化推广机构

自2006年浙江大学进行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管办分离,理顺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以来,继续教育以制度规范、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为工作重点,引导继续教育向市场化、差异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立足于科技成果推广,设立专门的科技转化机构。浙江大学“六高强校”战略明确提出要重点结合创新驱动战略,瞄准浙江急需开展前瞻布局,推动更多学科参与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国家和省级科技园区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面向产业需求,共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联合研究院,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做大做强技术推广体系,产生更加显著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陆续设立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等专门机构,并设立继续教育中心开展对口产业领域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搭建产学研对话平台。

2、重视政策制度引导,出台人事管理文件

2016年1月《浙江大学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公开招聘暂行办法》,岗位类别中专门设置成果转化岗位,指专职从事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的岗位;教师分类中设置科研教学并重岗,对于具有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务且聘在教学科研并重岗的教师,审核合格可以直接发文转聘为同级教师系列高级职务;增加农业推广研究员职务系列与技术研发与知识转化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职务系列申报,为培养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师资力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3、面向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建设产学研继续教育基地

浙江大学积极拓展高层次继续教育培训,先后同国家有关部委、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17个培训基地,包括中组部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人社部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农业部的中央农业教育培训中心浙江分院、国家发改委的西部地区基层村官培训基地、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共建的植物检疫培训中心等。浙江大学继续教育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要,紧密联系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建设产学研紧密合作、东西部地区互动交流平台。如吉利控股集团、浙大中控集团、传化集团、阿里巴巴、万向集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州新农村建设、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等已成为区域性特色化继续教育现场教学基地。

浙江大学在服务社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格局下,致力继续教育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构建继续教育大平台,有效探索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联动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20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2016-5-9、

科研人才培训篇6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大学生;科研训练;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64-02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如何办好高等教育是高教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指向是回答高等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这个共同的范式中,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所高校的党政领导不得不为在象牙塔里是培养思想自由、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理论的专门人才,还是培养实践丰富、面向社会实用型的专门人才而不断反思、徘徊前行。事实上,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促使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直指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关键词。它无关学校所属的高校类型、高校所处的大学圈层,拟或学校的自我定位。全面发展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对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有所担当,即培养实践性较强的适应型人才,亦需完成高校自身的历史使命,即培养思想自由、有锐意进取精神的新领军者。全面发展的核心面向直指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即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高使命。

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某些高校已经做出一定有效性的探索。综观国内外高校科研训练的相关模式,积极为本科生寻求科研训练的机会以及安排科研训练计划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典型代表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我国清华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设的本科生科研研究机会计划: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清华大学提出的学生研究计划旨在为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明晰本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1]。在上述典范的带动下,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相关模式的探索。本课题组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各高校进行了实践调研,在肯定各调研单位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多地感受到本科生科研训练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还处在萌芽和摸索的状态。虽然各高校存在问题的表现层面、表现形式、表现程度上各有差异,但推敲后则不难发现,出现的问题在实质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实施中产生的共性问题

比较国内高校开展的本科科研训练项目,在意识层面,项目的参与者校方、指导教师以及参与学生存在科研训练理念认识模糊,甚至混乱的问题。某些高校的校方没有把本科生科研训练看作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抓手,只简单理解为促进学生科研学习的一种活动;指导教师将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视为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之余的调剂品,对如何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以及怎样进行相关训练缺乏系统认知;而学生对科研训练的理解为仅仅发表或提供相关的论文或报告以获取相应学分。在行为实施层面,实施科研训练项目的各高校在组织机构、实施流程等方面如出一辙,缺乏细致化的实施手段与特色性研究内容。通过解析各高校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流程发现,在项目实施之前,各高校对科研训练计划宣传形式单一,局限于院系通告或网站公示;宣传的力度不足,局限于公布政策文件而缺乏相应解读。在项目申报之前,没有组织相关项目说明会以及师生见面会,学生课题申报与教师课题指导也成为无源之水。项目申报后,管理机构组织的专家评审缺乏透明度,学生有答辩的机会却没有申诉的权利。已立项的科研训练项目,虽在规定之中有中期检查和结题环节,但缺乏日常过程的精细化操作、检查和督促。在成果体现层面,表现为对科研成果展示力度不足,经验教训总结不到位。

二、大学生零起点全程化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事实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工程,只是简单地移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无法达到上述目的。本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简要思路是以大学生科研训练为载体,从学生大一到大四的四年学习时间系统化渗透性进行科研思维的训练。

在体系安排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应当注意以下四方面的结合:第一,注重与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结合。在设置或修改专业培养方案时将科研训练计划纳入其中,并设置相应的创新学分;第二,加强科研训练与课程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选择上着重参考与本学期所学专业知识的前沿方向及内容;第三,激励学生将科研项目与各种综合性竞赛和专业性竞赛进行有机结合,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从竞赛中得来,以期双赢;第四,结合自己所选择的科研训练方向,选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课题和指导教师,完成毕业环节的各项内容。

在实施环节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艰苦、漫长的过程,只有着眼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才能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具体而言,在学生大一学年,注重对学生基本科研素养的养成。在这个阶段,培养方案中应设置信息分析与预测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锻炼学生进行文献综述、热点问题分析及科研思维初步养成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大二学年,由于学生参与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与课程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或课题先行渗透,这个时期在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应当遵循学生确立科研训练项目的优先性原则,即由课题决定指导教师。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可简单理解为由下而上模式。在大三学年,由于学生逐渐学习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应当注重科研训练和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进行科研训练的部门组织教师设置本专业理论前沿与实践热点课题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选择。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说是自上而下模式。在大四学年,先前进行的科研训练工作已经营造出师生进行科研相得益彰的氛围,此时,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结合水到渠成。

在科研训练的氛围凝练上,既主张科研训练过程和实验室高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进行相关项目实验时在实验室进行,增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同时,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将大型实验放置在社会上完成。需要注意的是,科研训练的成功与否需要营造相应氛围。诸如,构建以Coffee Break和Forum为主体的交流模式。面对面的Coffee Break具有形式随意、交流自由、平等参与、广泛互动等方面的特征,此模式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促进灵感的闪现[3]。Forum是国外大学流行的一种教学与学术交流的方式,这种模式既能够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科研训练的一些交流,更是学生可以为研究某一项目与教师和相关专家进行近距离交流的互动性极强的教学路径。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有效保障

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平台,然而囿于各平台处于探索和初步实践阶段,此时更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保障。系统性的保障措施应从组织机构、制度与实施机制上进行考量。首先,在组织机构上,日前实施科研训练的各高校普遍由其二级单位校团委负责实施。本文认为,应当变校团委负责为教务处主抓,增强科研训练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毕业环节的结合度。在制度建设上,学校应系统地对科研训练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和实行一系列增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保障力。诸如,制定和实施科研训练项目管理条例、科研训练项目评审条例、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指南、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规范。在实施机制上,一是建立实施科研创新培养责任机制,选派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责任人,确保科研项目过程的顺利进行;二是建立科研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并确保政策的实施,以此来调动教师和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活动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4]。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张帆,魏安智,王云,黄海瀛,梁宗锁、高校SRT及大学生科研素质全程化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8)、

[2]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科研人才培训篇7

关键词: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现阶段,模拟仿真技术已成为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在关系国家实力和安全的关键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军各军兵种进行了大量的作战模拟实验,为美军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实兵作战和21世纪的军事转型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军队正在掀起以模拟仿真为标志的第二次军事训练革命,其中心要旨就是充分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模拟仿真技术实现军事训练的跃升,以期以最大的效费比实现战斗力的有机生成。我军要想在新的革命浪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人才抓起,尽快把高素质、专业化的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纳入快速、正规、有序的轨道,为模拟仿真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所谓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是指从事军事训练领域中模拟仿真装备及系统研发工作的技术人才。当前,以模拟仿真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军事训练领域发生了新变革。如何适应军事训练变革的需要,培养新型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对进行军事训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军事训练变革的重要前提

军事领域是受益于高新技术最直接、最迅速、最广泛的领域。高科技的发展,表面上是一种技术竞争,本质上却是人才的竞争。加强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我军军事训练变革中的一个重要前提。为了大力推进军事训练的模拟化变革,使我军在未来继续成为有影响的军队,保持和发展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就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二)促进军事训练模拟仿真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军加快了军事训练模拟仿真建设的步伐,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现有资源难以满足发展需要。而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中,一般是军事训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和模拟仿真技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研究军事训练领域的,对模拟仿真技术不了解,而掌握模拟仿真技术的,又没有军事训练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得需求由军事训练人才提出,设计实现由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完成。知识体系的不同很容易造成军事训练理论人才提出的需求不合理,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设计实现人员有时会因缺乏军事训练基础而不能完全理解军事训练人员的意图,两者之间沟通困难,导致信息化建设发展受阻。因此,培养新型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是促进军事训练模拟仿真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壮大军事训练模拟仿真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军以才强。无论是在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中,还是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人才优势始终是最大的制胜优势,人才竞争力永远是核心竞争力。高素质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队伍是我军军事训练模拟化的希望和未来,只有通过悉心培养,才能催生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还可以从中选择业务水平拔尖的人才作为专家,对有资质有潜力的学员倾囊相授,不断壮大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队伍。

三、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军人才培养强调的是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注重培养“对口型”的各类人才,而忽视了对军事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军事训练模拟仿真人才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际应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进行军事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推动部队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部队训练服务。而部队训练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与实际应用相关联的,这就要求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更多地联系部队实际。目前,我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所偏重,与部队训练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方面则重视不够。主要表现是:对于军事训练的实施过程和内容、模拟仿真技术在部队训练中的应用、相关军事训练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和研发以及一些前沿技术等内容涉及不多或只做表面研究。在教学科研方面,教员也大多对理论研究有所侧重,学员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到的多是理论方面的知识,他们很少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较低。

(二)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目前,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研讨式教学和自学为辅的方式。研讨式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但受教员授课内容限制,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在培养方式上,往往忽视了对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业务能力训练。特别是对于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不能够扩大培训范围,仅限于院校和一些科研机构,对于基层部队的人员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在培养人员的选择上,主要以军官为主,忽视了对士官人才的培养。在人才使用上“大材小用”现象仍然存在,不能做到专才专用。不少部队在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使用上只是让他们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例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管理、摄像以及其他服务性保障工作,对于真正技术性强的工作却不让他们参与,而是从地方聘请技术人员,致使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专长和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三)人才培养与训练模拟化建设步伐不一致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我军的军事训练正逐步朝着模拟化的方向迈进。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适应部队训练的“转型”。目前,我军在一些模拟化程度较高的军事训练方面,人才培养与训练模拟化建设步伐不一致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在对军事训练理论的掌握和组织实施过程的了解方面,在模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落后于部队训练模拟化的实际需要。另外,随着部队训练模拟化建设速度的加快,许多新的模拟仿真训练方法和内容在理论上已经成熟,急需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为部队模拟训练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但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对于新出现的训练方法和技术没有及时进行研究消化,不能解决部队在训练手段模拟化过程中提出的新要求,阻碍部队军事训练模拟化建设的步伐。

四、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培养应把握的重点

当前,部队在进行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大大制约了我军训练模拟化的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打破常规,根据我军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立足军事训练革命的发展变化,把培养人才作为事关军队长远建设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尽快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队伍。

(一)树立全新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短,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模拟仿真技术的出现及其在军事训练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增加了新的内涵。但我军军事训练模拟化进程中还存在着对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内涵定位不够清晰,作用认识不够充分,素质结构不够明确,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念的根本转变,因此我们应该在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培养问题上,树立全新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目标,把军事训练模拟仿真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建设、催生新型人才与优化队伍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谋求人才建设的高起点、高质量。

(二)立足部队实际需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在培养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快速胜任自己的岗位,满足部队需求。

一要积极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要联系我军在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方面的实际问题,明确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发挥的作用;其次,经常组织我军军事训练模拟仿真相关热点、难点问题的探讨,找出相应的方法和对策;最后,通过广泛了解与军事训练模拟仿真相关的项目研发资料,加深对技术现状的认识。

二要深入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要深入基层,多参加一些部队的军事训练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探索,深入了解军事训练的整个流程,并结合模拟仿真技术知识,将其运用在军事训练的模拟仿真研究实践中,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活学活用。

(三)拓宽培养渠道,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我军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实现我军军事训练信息化这个起点上,急需完善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手段,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走具有我军特色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第一,要打破以往“填鸭式”教学的局面,积极倡导个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个人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结合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特点,充分利用院校和科研单位科技知识密集、教育资源丰富、培训层次高、培养学习正规等优势,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根据军事训练模拟仿真人才需求,有计划、按比例选择基础好有潜力的人才到军、地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深造,通过再学习和培养,实现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储备与军事信息化发展同步。同时,还可以邀请军地相关专家定期到部队讲学,采取“请进来教”的方式,扩大受训范围,使大部分的人才及时了解高新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把握军事训练模拟仿真领域的发展前瞻走向。

第二,积极借鉴外军的先进经验,依托国民教育,广开渠道纳贤才,增加新鲜“血液”,有计划地从地方院校和科研部门引进一些高素质的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从源头上提高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素质起点。另外,还可采取与有关院校联合培养的办法,实行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专项人才培养,建立相关学科,确保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得可持续发展。

(四)课题研究牵引,紧跟训练模拟化发展的步伐

科研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催化剂”。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培养要着眼于我军训练模拟化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根据当前军事训练模拟化的实际确定研究课题,区分学历高低和从事专业,根据军事训练模拟仿真人才的实际确定课题的深度和广度,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点,都有自己去探索追求的方向,用实际的课题牵引技术人员猎取新知识、观察新事物、思考新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学习中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快培养高素质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步伐,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效益,做到人才培养和军队训练模拟化发展的步伐协调一致。

五、结语

人才是强军之本,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培养效果决定了军事训练模拟化的发展程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的培养,明确培养目标,立足部队实际,拓宽培养渠道,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努力使我军军事训练在模拟仿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参考文献

[1]季广智等、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2]王德庆,谢适汀、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3]陈凯、军事训练转变与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

[4]蔡有固、仿真学科专业在军事模拟仿真训练中的地位作用浅析[J]、中国军事教育,2011,(2)、

科研人才培训篇8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电大教育 实习实训基地 评估体系

一、引言

国务院于2011年10月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武陵山片区成为全国扶贫攻坚工作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时任总理指出要加大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区开发力度。同志强调应“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地方电大在实现民族地区发展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地方电大如何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关键还是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相结合,发展完善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评价体系必要且紧迫。

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是我国18个部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如何推进发展武陵山片区区域内生动力的增长机制,地方电大人才培养是重要一环。实习实训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电大服务地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规划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显然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通过项目实训提高实际项目技能和积累项目经验,为企业挑选人才和学生就业提供平台。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学生就业。“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地方电大结合地方企业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服务能力。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及现状

1、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作为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种发展战略理论,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发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以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2、合作教育理论:合作教育是由英文词汇“Cooperative Education”翻译成的,1906年,美国赫尔曼・施奈德教授针对当时高校教育与社会脱节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首次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提出合作教育问题。合作教育思想及方法一经提出,很快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国际社会对合作教育的含义表述略有不同,但强调的核心是一致的,即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一定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联合教育模式。

3、教育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管理是跨学科领域,对教育质量的研究应该从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多学科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数学模型、ISO理论等理论和方法已逐渐应用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研究成果中。还有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如戴明循环理论(PDCA理论)、自适应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质量评价理论等开始引入研究范围,积极拓展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研究方法。

4、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校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有:张培茵、王玉在(2009)《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提出校内实习基地“生产化与教学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以“实习实训战略联盟”为支撑的行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以“人才订单”培养模式为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韩卢敏、陆林在(2009)《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创新研究》中提出从实习模式、实习流程、实习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专业实习管理进行创新,构建适合行业需要的实习管理模式。刘明贺在(2008)《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探索》中提出通过对专业教学特点及就业需求的分析,提出建立校企实习实训新模式。

5、实习实训合作教育研究:国内学者对实习实训合作教育的相关研究有:张炼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实习实训合作教育概念在实践中不仅要重视学校与企业科研的生产与开发,更重要的是把人才培养内容纳入实习实训合作的每一个环节,它是一种双向参与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王章豹在《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广义的合作教育指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促进的联合与协作关系。”实习实训合作教育可以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因此,电大开展实习实训合作人才培养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以上这些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以及关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模式和实践的研究不够深入。二是没有提出具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以上所述,结合西部地区武陵山片区电大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概述

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建设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结合,涵盖高等教育、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本文研究对象是武陵山片区地方电大,从电大与地方行业、企业实习实训结合的角度,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研究探讨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建设问题,围绕武陵山片区发展急需的实习实训结合、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等核心问题开展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武陵山片区地方电大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一个整体建设,结合地方发展规划,行业急需,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与培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开放性、职业性,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建立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的实习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建立开放式实习运作和管理模式,把实习实训合作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实习实训基地运作模式改革落在实处,真实有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四、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评估体系构建

1、评估的主体。创新型人才工程是提升国家人才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创新性人才建设工程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是推进学生实践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实用性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评价主体应包括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就业企业等多元主体,评价角度应该是多维度的,以便系统全面地掌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技能信息,让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从而逐步形成自主特色的评估体系和监控体系。

2、评估的指标与内涵。研究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评估体系,从基地建设、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障制度、实训条件、基地队伍、实习生就业、就业企业评价等方面制定实习实训基地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实习实训基地质量评估体系指标具体见表一。

表一 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评估体系指标

3、评估过程。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提供了评价标准,应当注意到评估是为进一步提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依据,不仅注重对结果的评估分析,还应注重对实施过程的评估,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控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评估提供依据。

五、结语

本文选取武陵山片区地方电大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作为研究主要内容,假定人才培养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因素,人才培养评价是地方电大、企业和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关心的关键问题之一,拥有行业、企业需求的技术专长的人才是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武陵山片区地方电大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量化评价的核心内涵。该体系的建立解决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建设和发展中人才培养及科学评价的问题,使地方电大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Kevin J、McDermott,Ozdemir Gol,Andrew Nafalski、Cooperativev education in south Australia、The 30th Annual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2000:vol、2、

[2]Gary R、Martin、Professional Practice Seminar:A successful course for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ir Cooperative Education Experiences (or the work place in general)from 2003 ASEE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Staying in Tune with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3:8010-8016、

[3]Patricia L、Linn,Jane Ferguson,Katie Egart,Career exploration via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lifespan occupational choice,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Vol、65 No、3,2004:430-447、

[4]Brcaux,Aminta Hawkins、The impac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oncareer indecision,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tyle among college students,2004、

[5]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1):93、

[6]管庆智、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教育科学研究,2000(1)、

[7]王章豹、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115-116、

[8]王瑞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

[9]易洪雷,薛元,张彩云,裘玉英,詹建朝、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4)、

[10]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02)、

[11]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28-29、

[12]韩虎群、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11)、

[13]张晓东、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S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加强危化品安全监管(精选8篇)
  • 下一篇:关于高考备战的演讲稿优秀(精选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