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8 栏目:写作范文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篇1

关键词:网络暴力,校园网络暴力,校园安全

2010年3月23日的福建南平校园惨案以及之后接连发生的几起校园凶杀案,将校园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甚至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加入到了这场校园保卫战中来。论文大全,校园安全。其实,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校园安全外,虚拟世界中的校园安全也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现在日益严重的校园网络暴力问题。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关于什么是网络暴力;,法律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但通常认为,网络暴力指的是网民以键盘和鼠标作为武器,以互联网络为载体,发表不负责任甚至捏造的煽动性、攻击性言论、图片、视频等信息,丑化、诽谤、污辱、谩骂当事人,或者对某些自认为不道德的现象在网络上进行人肉搜索;乃至谴责,侵犯当事人隐私,造成当事人伤害的行为,表现形式包括网络骚扰;、网络攻击;、网络欺凌;和网络勒索;等。曾经在网络内外轰动一时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最毒后怒事件;等等就是网络暴力的真实写照。

在网络暴力蔓延的今天,校园这片净土也不能独善其身。校园网络暴力就是网络暴力在以校园学生为主体的网络世界的延伸,甚至超载网络世界的界限,成为导火索,演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暴力。而且由于校园网络暴力发生在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及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后果可能更加严重,比如在大社会环境背景下,网络暴力公众事件的当事人身份相对模糊,茫茫人海,就算是进行地毯式人肉搜索;,也未必都能找到当事人;但学校相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弹丸之地了,学生要通过帖子内容的蛛丝马迹寻找始作俑者并不难,而学生群体更加容易表现出来的冲动性和从众性往往会对事件起着无风也起浪;的作用,使得校园网络暴力事件比社会网络暴力事件更加容易激化,当事人在相对狭小的校园环境中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暴力事件对学生的影响也从网络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部分当事学生会出现厌学、逃学甚至抑郁、幻听幻想等严重的精神问题,有时人身安全还会受到影响,进而学生人际关系恶化,校园气氛紧张,危害性不一而足。

另外,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电脑上网外,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使得手机和其它便携式网络设备在这个群体中日益普及,多元化的短信、彩信、飞信、QQ、电子邮件、博客等网络通讯工具,可以让学生基本上做到随时随地地交流信息,但如果出现校园网络暴力事件,这些工具无疑也会起到了放大和推波助澜的效应,科技的双刃剑作用也正在于此。

那么校园网络暴力日益严重,学生这些花季少年也成为网络暴民;的原因有哪些呢?应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特点。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高,正如前面所说,做事往往带有较强的从众性、冲动性、叛逆性等非理性的特点,对于校园网络暴力事件,学生中不乏主动挑起矛盾的先行者;,但抱着看热闹心态的跟风者;、打酱油者;的人数更众,后者对暴力事件的跟帖、转载等热炒行为无疑更加扩大了事件的影响。

二、网络自身的特点。互联网的重要特点就是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很多学生自认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依仗不记真名的ID和匿名的马甲;身份,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网络暴力,而网络的世界是没有警察的世界;,违法被发现的风险很低,加上网络沟通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没有或者难以监管的世界里躲猫猫;,纵横驰骋、为所欲为,而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享受着风险趋近于零的所谓想说就说;的畅快和自由;,实质上是高举道德之旗,大行暴力;之实。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论文大全,校园安全。在社会不断开放包容、信息交流日益方便频繁的今天,社会风气,包括不良风气对校园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学校教育一个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是很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社会的缩影,而校园网络暴力正是社会网络暴力在校园范围内的反映。比如,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不少网络游戏、动画片和电影等文化娱乐媒介,里面充斥了很黄很暴力;的镜头,渲染以暴制暴的所谓正义理念;,不仅让学生颠倒是非,看不清事情的本质与发展方向,而且容易导致激情代替冷静的思考,影响自我判断的客观与公正,使得对暴力的态度有可能从开始的憎恨、反感到默认和接纳,甚至是尝试。

校园网络暴力行为不断挑战传统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演变为日益严重的校园安全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有效降低遏制这类事件的发生呢?可以从网络管理、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法治建设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网络管理。从学校的方面讲,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管理好学生,包括学生网络方面的管理,并且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学习生活在校园里(特别是寄宿制的学校),校方有管理上的便利性和直接性。学校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校园网,制作学生喜欢的栏目,随时关注热门网站论坛的动态,及时更新校园网内容,发现并解决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反映的问题,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干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开发寓教于乐的软件,让学生在网络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尽量让学生乐于留在学校,减少校外上黑网吧的机会;学校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利用校园网访问外网时将影响较坏、思想低俗的网站屏蔽,或者限制上网浏览内容,培养学生自律、负责任和安全的绿色上网意识,形成文明、健康的网络道德。

从社会的方面讲,网络是社会的网络,而不仅仅是存在于学校这个狭小的范围内,社会对网络的管理负有更加重大的责任。国家要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健全网络暴力事件的管理规定。在近年发生的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往往没有尽到内容审查和监管的义务,在出现问题后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亡羊补牢,是导致暴力事件升级激化的重要原因。此外,报纸等传统媒体在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有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报纸还援引从网络上获得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网络暴力中去。对此,政府监管乃至惩罚的力度还要继续加大。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二、重视学生的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系统科学的学校教育作用无可代替,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通过自我内化的力量遏制甚至杜绝校园网络暴力,意义重大。

人文教育的范围很广泛,其核心学科是传统的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可以促进学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层次更上一个台阶。学生的文化、文明程度提高了,其情趣修养也会越来越高雅,离低俗暴力自然也越来越远;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宽容、平和的心理态度,营造尊重他人、文明上网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媒体信息交流环境。

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倡文明上网;,我们不能期望把网络世界打扫干净了再让他们进去,必须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在网络面前学会自律,养成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学校可以通过上课、讲座、视频、墙报、辩论赛等方式,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网络,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受益匪浅,也可以滋生潜伏暴力,在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当事人生活秩序被打破,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世界,但不是超越道德法律的虚无世界,不是自我放纵的天堂,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一样,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网络相关立法虽然还不完善,但并不代表现行法律就不能制约网络违法行为。造谣诽谤、毁坏他人名誉,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要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已将保护个人信息作为修改的重要内容,个人信息也有望通过专门立法获得保护,这些法律规定,虽然并不是针对网络的,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并不能说在网上违法就无法可依。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学校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在网络上正常行使个人的自由权利,划清言论自由与侵权的界限,人人都可以作道德评价,但是不能人人都来当警察;,要将现实中必须尊崇的道德和法律同样作为网络世界的规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做一个成熟、理性、负责的网民,让网络远离暴力,远离校园,不参与校园网络暴力,而在遭受校园网络暴力时,不能屈服忍让,也不能以暴制暴,要向家长、老师、学校或相关部门寻求帮助直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三、加强法治建设。校园网络暴力严重的可能涉及法律问题,例如侵犯隐私权等,但我国在网络隐私权等方面的立法保护还有欠缺,就算是对现在备受争议的、已成为网络暴力行为典型代表之一的人肉搜索;,以及提供人肉搜索;平台的网站,应尽什么样的义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也处于互联网与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迫切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规范。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先后颁行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方面的法律规范,但相对于网络的快速发展,这些法律规范无论从效力等级上还是在可操作性上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可喜的是,随着网络方面立法进程的加快,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例如正在修改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就包括网络侵权方面的内容。

相信有了法律正义之剑的护航,加上严格的执法,以及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校园网络暴力行为能得到有效遏制,校园的网络天空更加纯洁,青少年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赵越,马兵、网络暴力犯罪的应对困境、原因及对策、职业时空、2003年04期

2、秦平、治理网络暴力需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法制日报、2008年9月4日第001版

3、刘敬,张志超、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亟须运用法律和道德手段给予制止、中华新闻报、

2008年9月24日第C02版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篇2

关键词: 传媒暴力;青少年;越轨行为;对策

引论

新闻媒体在报道中会体现出其特有的传媒暴力,如过多地对暴力犯罪过程的细节进行描写,过度描写血腥的场面,并配以照片,还有淫秽色情的链接自动链接,不堪入目的画面随着自动跳出等。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吸引更多的时候是劫持青少年进行模仿,继而做出越轨行为,传媒暴力产生令青少年无法抗拒的越轨示范作用。面对传媒暴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越轨行为,传媒应该加以重视,承担起传媒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避免传媒暴力。暴力下阳光也会黑暗,传媒暴力下的青少年越轨行为是无需说明的,相反不越轨的情况却需要解释。青少年自身的可塑性高,被传媒暴力侵害的可能性加大;自制力差,面对传媒暴力时反抗能力弱。电影电视及网络等提供视频画面的媒体,暴力以画面的方式存在,视觉冲击力更为明显,影响更加直接。网络媒体存在大量的非法链接,一次有意无意的点击也会改变青少年的一生。

媒体在报道事件时要考虑到青少年的感受。追求还原新闻真实的同时,不要忘记还有3、67亿青少年受众。过于刻画当事人越轨行为细节是不负责任的传媒对青少年施加的暴力。传媒应该用正确的方向引导,用健康的娱乐陶冶,用积极的文化熏陶,使我们青少年在传媒提供的和谐氛围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积极向上的文化中避免失范行为的发生。大众传媒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但客观上存在着传媒暴力,如何避免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本文现做粗浅的探讨。

一、传媒暴力存在的原因

传媒以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等方式作用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行为方式。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传媒作为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又被称为“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传播途径有纸类(新闻报纸、杂志)、声类(电台、广播)、视频(电视、电影)还有现代的网络类(电脑视频)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传媒方式还会出现,像利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两地之间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光子的即时状态,就能准确推测另外一个光子的状态,从而实现类似‘超时空穿越’的通信方式。[1]

1、传媒暴力

传媒是传播媒体的简称,传媒暴力主要指大众传媒中渗透的暴力内容,是指媒体在传播文化中承载的过多过于详细的有关暴力色情镜头的描绘,详细地重现暴力过程以及暴力手段的分析,暴力心理叙述,渲染社会大众对越轨群体的普遍歧视与不理解,夹杂了过多传播者的主观道德评判而弱化法律分析等[2]。

笔者认为,传媒暴力不仅仅表现是对暴力血腥、色情淫秽画面在被动点击后的呈现,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主动吸引受众注意,引诱受众观看和点击。表面上看是受众的主动点击,但是在点击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青少年是在传媒暴力挟持下的无奈选择。在暴力色情泛滥之际,正常的网上下载资料时,资源中已经被种下到暴力和血腥内容的链接。网上资料下载结束之时,也是色情暴力内容安装完毕的一刻。更有的流氓软件,劫持客户端的浏览器,强制链接到暴力色情网站。这种情形是传媒暴力赤裸裸的体现。

2、传媒暴力存在的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纸质媒体要读者,声频媒体要听众,视频媒体要观众,网络媒体要点击率。总而言之,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媒体追求尽较多的关注,让尽可能多的受众认可。巨额利润的推动下,传媒暴力常常赤裸裸主动出击,传播媒体涉黄涉暴,更多情形是游走在色情和暴力边缘。以色情传播为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淫秽电子信息犯罪呈现出新形式、新特点,曾得到有效遏制的淫秽电子信息犯罪,又在手机网络中泛滥。手机网站已成为淫秽电子信息的重要传播途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规定了13条,并于2月4日实行。司法解释针对利用新型的媒体像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犯罪及其利益链条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刑事案件法律适

[1][2][3][4][5]

用标准。两高的司法解释说明淫秽电子信息的传播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也说明信息技术革命的同时,传媒暴力也在增加侵害未成年人的力量。可以想象,当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成熟和广泛运用生产和生活的时候,传媒暴力更加难以遏制,如果不遏制,将对青少年产生摧毁性的影响。

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亿元,比年增长、%,暴利下的暴力顺理成章出现。以“”特大网上组织淫秽表演案为例,湖北荆州郑立建立丁香成人社区网站,从年月到年月被警方查获时,不到一年时间里吸引余万人注册成为会员,非法吸金万余元。在切断丁香成人社区色情网站的“资金链条”和“信息链条”后,多个色情网站在网上销声匿迹,个淫秽表演视频网站及其他涉案广告联盟、网络接入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也被铲除,网络环境大大净化。在短短的时间内,丁香成人社区累积访问量高达、亿次,独立访客达万人次。暴利下,青少年无法抵挡由多个色情网站、个淫秽表演视频网站、其他涉案广告联盟、网络接入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组成的传媒暴力团队。一个案例就足以见证暴利下的传媒暴力疯狂程度了。暴利是传媒暴力存在的原因。

二、传媒暴力下青少年越轨行为增多

、传媒让青少年忍受暴力

伴随着传媒被正常的使用,毫无防备的青少年在享受传媒信息快捷、资源丰富的同时,也要忍受着传媒暴力的侵害。目前,我国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亿,占总人口%的。以网络为例,CNNIC对青少年上网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据调查显示,学生在网民中占有率达/强(、 %),每周平均上网时长为、 小时,其中每周上网超过小时的学生占总人数的、 %,超过小时的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年月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用途排在前面的依次为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网络新闻、%,电子邮件、%,网络教育、%,写博客、%,网络购物、%等。截至年月底,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达、亿人,即%的青少年在使用手机上网,手机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正常使用传媒,当传媒呈现给他们暴力和淫秽的信息时,青少年感知这个世界就是充满了暴力和淫秽。对暴力和淫秽习以为常时,他们就会把越轨当做正常行为,甚至以越轨为荣,越轨行为增多也就不足为怪了。网络上青少年虐猫、打人、扎针、聚众淫乱和强奸等事件频现,特别是最近网上频现打人脱衣、聚众淫乱的视频。大部分青少年在家长学校的引导下,可以正确认识上述越轨行为的危害,自觉的避免同类事件发生。但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年)》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留守儿童约、亿,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万,留守在农村的也有万,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留守的这万的儿童如何面对传媒暴力的侵袭?面对暴力侵害时,他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被侵害。

菲利普·齐默巴多的实验说明人的动机与行为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关情景影响的结果。据“新跨越与四川青年”课题组调查统计,在名接受调查的青少年网民中,分别有、%、 、%和、%的人认为“社会政治”、“传媒影响”、“家庭与教育”是影响人生态度的重要方面。传媒影响占据不可忽视的比重。随着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成熟,能够广泛运用于信息传输后,信息传输更加便捷,同时传媒暴力也就会随着科技进步而突飞猛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就会加重。

、传媒暴力下的青少年越轨行为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篇3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中与网络相关的案件有上升之势,网络不仅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甚至成为青少年实施犯罪的主要对象和工具。特别是那些充斥色情、暴力、恐怖、欺诈等内容的不良信息,好像电子海洛因,成为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温床。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

青少年年龄小、认知能力和成熟人格尚未形成,在网络不良因素的刺激影响下,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目前,青少年犯罪主要包括:

第一,青少年财产犯罪数量持续增长。青少年的自制力较差,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一旦接触网络难以自拔,很多青少年都是从一开始的业余时间上网逐渐发展到逃课上网,从偶尔上网变成24小时在网上流浪。而青少年往往没有收入来源,其零花钱由父母提供,但是父母提供的零花钱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长时间上网的需求。那么他们的上网费从哪里来?一般情况下,开始时用各种谎言欺骗父母获得更多的钱,但是这种方法很快就会被父母识破,经济来源就被切断了。在此之后他们最容易想到的、最直接获得财物的方式就是抢劫、抢夺和盗窃,以山东某基层检察院为例,2008年至今受理的未成年人盗窃、抢劫、抢夺案件就有近70起,涉案青少年近200人。

第二,青少年性犯罪偶有发生。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的丰富性,决定了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大量的淫秽、色情信息泛滥导致一些青年人受到影响。有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100万个黄色电脑软件,全球每天新增2万多个黄色网站。青少年富有好奇心而缺乏自制力和抵抗力,容易受到这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难以控制自己,从而走向犯罪。这种犯罪往往以网络为中介,犯罪对象从女青年到花季少女,甚至还有自己的亲友。其手段一般是通过网络聊天认识后,男方以交朋友、谈恋爱、出外游玩等方式骗的女方会面,在会面时对女方实施奸污甚至几人进行轮奸。

第三,青少年暴力犯罪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游戏是诱发暴力犯罪的最重要因素。我国有5000万左右的青少年网络游戏玩家,网络游戏产品有78个产品大类,共计175个游戏产品,每一款网络游戏中都不同程度的引入了暴力,甚至有的游戏宣扬武力解决问题。在游戏世界里充斥着大量刺激、暴力、打斗的内容,青少年长时间玩这种游戏,十分不利于身心健康,并易患上网瘾综合症,分不清游戏与现实,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委屈,容易将游戏中的砍杀打斗的暴力倾向表现出来,产生暴力犯罪心理。而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一旦受到打击,就会把网络中暴力思想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从网络战争打到现实中,甚至发展成群殴、伤人性命的事件,还是以山东某基层检察院为例,2008年至今受到刑事处罚的暴力犯罪未成年人就有93人,占暴力犯罪总人数的6%,在向他们及家人了解犯罪原因时发现,绝大多数犯罪的青少年都有长期玩暴力游戏的情况,在游戏的影响下,他们很容易产生暴力犯罪心理。

除了上述这些传统犯罪形式,近年来,青少年开始参与其他类型的犯罪,如贩卖毒品、协助组织**、诈骗等,并且逐步在这些犯罪行为中满足自己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通过审讯发现,青少年参与这些犯罪行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网络的影响。

二、犯罪原因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篇4

调研报告

摘要: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XX县公安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无恶治乱”的工作思想,紧密结合我县社会治安形势,精心摸排核查涉黑涉恶违法犯罪线索、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案件、切实强化社会乱象综合治理,打掉了涉黑涉恶犯罪份子的嚣张气焰、净化了社会治安综合秩序、巩固了基层政权,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战果。然而随着我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不断深入,涉黑涉恶违法犯罪呈现由“台前”转向“幕后”;由客观空间转向虚拟空间的趋势。黑恶势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违法犯罪就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因其具有行为类型难以认定、 人员结构复杂、案件侦办技术难度大、 入罪标准不宜把控等特性,给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带来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黑恶势力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表现形式

黑恶势力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违法犯罪,通常是潜伏于网络中通过诽谤、恐吓、编造虚假信息、高利放贷、虚增“债务”、经济诈骗等手段来实现非法牟利的有组织化的网络犯罪,有着更隐蔽的组织形式,更强的反侦查意识,病毒式的扩散路径和更高的社会危害性。目前,我国已将组织或雇佣网络“水军”在网上威胁、恐吓、侮辱、诽谤、滋扰的黑恶势力作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的对象。

(一)网络黑恶势力与现实黑恶势力的差异

黑恶势力在网络空间中所实施的行为与现实中的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但二者也有显著的差别(如表一所示)。

表一:网络黑恶势力违法犯罪与现实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对比

黑恶势力信息网络违法犯罪

黑恶势力现实社会中的违法犯罪

存在形式

伪装为合法化的公司、机构、社团等,伪装性较强

呈现组织化趋势, 但伪装性相对较弱

组织结构

表现为特定的 “团队” 色彩, 角色分工明确,可调性较强; 但关系松散、 具有临时性, 缺乏统一组织性规定

组织结构严密、 等级分明, 有统一的组织纪律性规定, 对个体成员的控制性更强

常用手段

以网络中的虚假信息、 暴力言论等为手段

以现实社会中的传统暴力手段为基础

获利模式

以操纵网络言信息为手段, 接受具体外部邀约

以控制特定行业为基础, 依托于特定行业获得长期、 稳定的利益

经济基础

经济实力一般, 日常运营成本较低, 无保护伞

有较强经济实力, 日常活动成本相对较高, 有保护伞

控制领域

与特定网站合作或占据论坛、 板块、社交或娱乐APP

称霸一方, 控制重点行

危害后果

覆盖面广, 后果难以预计, 公众的知情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被侵犯, 左右舆论

对特定区域内的社会危害性极为严重, 涉及人身伤亡、 财产损失, 引发社会恐慌

(二)黑恶势力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几类常见违法犯罪活动

1、利用微信、QQ等通讯平台实施诈骗的行为

这类违法犯罪针对的群体比较由特性,通常都是向老年人下手,或者是盗取别人的微信、QQ信息等手段来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诈骗的手段多种多样。

2、网络涉黄行为

主要表现为在网络上招嫖信息的中介人员或者非法网站,以及在微信QQ等大众平台上组群的,一些不雅小视频、电影的行为。

3、网络行为

一类是传统的转移到网络上,利用网络互动性强、隐蔽性强、支付方便、证据保全难等特点开展活动;另一类是网络游戏中衍生的一些活动,即“变相的类网络游戏”,涉及网络游戏服务、虚拟货币、第三方交易平台等多个环节,采取一些打法律“擦边球”的形式,赌资往往不直接与人民币挂钩。这种网络形式一旦发展起来,由于其相当的隐蔽性和中国目前庞大的网络游戏用户的存在,其传播范围更广、发展变化更快。

4、网络贩卖枪支、管制刀具的行为

通常都是以网络联系的方式,每次寄不同的部件,分多次运送给买家较为隐蔽,严重危害公共安全。

5、网络贷款行为

主要是网贷、各种套路贷、校园贷、裸贷等违法平台,这是一群吸血鬼组织,被他们伤害的大部分是年轻人群体;其掺杂暴力、威胁、虚假诉讼等索款手段又容易诱发其他犯罪;“呼死你”“聊死你”等恶意软件被用来非法追债、敲诈勒索或打击报复

6、编造虚假信息、诽谤攻击、非法推广等行为

“网络水军”“网络打手”从事编造虚假信息、诽谤攻击、非法推广等违法活动。其通过网络将参与其中的各方紧密地联系和整合在一起, 该链条主要包括“网络公关公司———网络包工头———网络水军 (打手) ———网络服务提供者”, 它们因 “网络言论操纵” 而形成了一个利益交织的共同体。

二、XX本地黑恶势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现状分析

(一)黑恶势力利用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案件情况

XX县因处于省会成都市相对较远地区,加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全县流动人口较少,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我县不断通过“法治XX”、“平安XX”、“XX公安”等微信公众号宣传信息;“一村一警”、“网格员”入户走访、宣传;村民“坝坝会”、“座谈会”以案说法,截至目前还未受理、侦办一起黑恶势力利用信息网络违法犯罪的案件。

(二)黑恶势力利用信息网络违法犯罪初现端倪

2018年,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我县公安机关将对黑恶势力的打击由原来的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出击,广辟涉黑涉恶线索来源,全面开展摸排核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的打黑除恶的决心,宣传成功打掉黑恶势力犯罪的典型案例,广泛发动和鼓励群众积极举报黑恶势力犯罪线索,搜集到了一批黑恶势力利用信息网络从事违法犯罪的线索,主要有以下2种表现形式:1、网络贷款行为。利用数量繁杂的网络借贷APP,以收取手续费、担保费谋取高额利息的形式,诱骗借贷人“拆东墙、补西墙”不断虚增债务。当借贷人无力偿还时,不断骚扰借贷人及其家人,甚至掺杂暴力威胁、恐吓、虚假诉讼等索款手段。2、网络开设行为。利用“熊猫麻将”、“皮皮麻将”、“天府麻将”等网络游戏软件,建立所谓的“亲友俱乐部”,同时利用微信进行赌资结算,组织者通过“房费”抽头盈利,极易形成有组织性的黑恶势力犯罪。

三、认定黑恶势力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违法犯罪事实存在的困难

( 一 )立案查处存在瓶颈,管辖权有争议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实施地、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的公安机关都有立案侦查的权力,实践中极易造成案件的多地管辖,乃至无人管辖 。

( 二 )调查取证存在瓶颈,网上勘查障碍重重,网下取证人多面广

侦查机关在对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时,往往通过追踪网站 IP 地址来确定犯罪现场,然而网络违法犯罪为了逃避侦查,通常采用动态网址,不断变换域名,需要和相关人联系才能获得网络地址,致使侦查机关难以获得真实的IP地址。 公钥加密和数字证书技术被犯罪分子所采用,无形给公安侦查工作加大了难度。很多网络犯罪案件涉及人员众多,大部分受害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调查取证工作量大。还有相当多的受害人出于种种顾虑不愿配合侦查机关调查取证。有些网络犯罪案件中的网上虚拟人员与网下现实人员无法对应,直接影响调查取证。调查涉案资金去向时涉及银行众多,账户性质难辨,查询冻结资金耗时耗力。

(三)协作配合存在瓶颈,部门间、地区间尚未形成合力

网侦、刑侦、经侦、治安等相关业务警种在网络犯罪案件线索的发现核查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配合机制。由于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和网站经营者之问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他们对侦查机关的工作往往消极配合甚至不配合,影响案件调查取证。

(四)结案处理存在瓶颈,案件定性和结案条件认识不 一

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在案件定性方面,公安机关和检察 院往往意见不一致。对有团伙分工的网络犯罪案件,法院通 常要求各方嫌疑人全部到案,才能追踪网站IP地址来确定犯罪现场,然而网络违法犯罪量刑。这给侦查抓捕工作提出很大的挑战。在案件的诉讼管辖权上,各方还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

四、打击黑恶势力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大惩处力度,强化网络侦查的法制保障

加快法制建设,制定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网络执法有法可依。建议整合相关条例、办法和规定,适时完善互联网管理方面相关法律,形成权威性、法定性、约束力更强的法律。认真研究互联网管理新动态,从互联网运营、监管、信息保护、违法犯罪打击等多个环节,制定完善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堵塞管理漏洞,消除管理盲区。

(二)建立管辖明晰、介入主动、整体协作、全面考核的侦查机制。

为理顺管辖责任,提升打击效能,应确认主要管辖责任和双重管辖责任,即在地区管辖上,应明确负主要管辖责任的地区。实行主动立案侦查机制,通过情报导侦、网络阵地控制、网络刑嫌调控、网络刑事特情等工作主动发现寻找案件线索 并及时立案侦查。提请检、法提前介入机制。侦办重大网络犯罪案件时,公安机关应及时商情检察院、法院提前介入,以便在案件定性和调查取证等关键问题上尽早达成共识。

(三)夯实业务基础,严格阵地控制,提升虚拟社会管理水平

推进网上重点阵地建设。应将公安基层辖区管理经验 引入网安业务中,将“虚拟世界现实化”作为互联网基础工作的总体思路,即把网民当作现实人口管理、把重点网民当作重点人口管理、把论坛版主当作业主管理、把安全从业人员当保安管理、把网络运营商视为重点单位管理、把数据托管中心视为租赁场所管理、把网站视为场所管理、把网络社区视为现实社区管理、把地域网视为高速公路管理、把虚

拟财产视为现实财产管理的新型虚拟社会阵地管控。

(四)夯实网络情报资料建设。

建立和完善市、县(区)网络基础数据库,动态掌握互联网服务单位、联网单位、网站、上网场所等基本信息,指导监督重点联网单位建立和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做好网站实名备案审核工作,建立健全虚拟人口、虚拟社区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并与公安部门信息共享 。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篇5

论文关键词 人肉搜索 网络暴力 法理分析

一、何为“人肉搜索”,“网络暴力”

近几年,时常发生着网络暴力事件,如“铜须门”、“虐猫女”、“死亡博客”、“史上最毒后妈”,频发的网络暴力不断的从网络蔓延到现实中,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这一现象。网络暴力是新时代的衍生品,有着很多的表现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方式便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最初起源于“猫扑网”,是为了给网民解答问题而提供的一种搜索引擎,但是随着不断地发展,逐渐变成了对他人个人信息公布以后的隐私侵犯。

“人肉搜索"概念本身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肉搜索",是指不特定的网民,以互联网为平台,借助网络社区对某一信息的需求,由其他网民在网上提供相关答案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它与那种通过纯机器搜索获取网络现成信息的传统方式不同,是机器搜索与人工线下搜索活动相结合的信息搜索方式。 而狭义的“人肉搜索"则是特指由现实生活中某一典型事件诱发,以现实生活中的特定人物为搜索对象,通过网络聚合广大网民的知识与力量,查找,公布此人的信息,追查,揭露与此人相关的事情真相的信息搜索方式。

虽然大量的案例证实了人肉搜索有其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人肉搜索都是逾越法律边界的不规范行为,是典型的网络暴力行为。研究法理学的学者周伟科在《论网络暴力的法律控制》一文中给网络暴力下的定义是:网络暴力是指行为人对网络上未知事实或已知事实发表具有谴责性、煽动性和诽谤性的不实言论,从而造成受害人人格权受损的法律后果;在网上擅自公开受害人的个人信息,使其隐私权遭到侵害,并且伴随着对受害人本人或其亲友的日常生活的干扰和侵犯行为,导致其生活安宁权和人身权受损。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明确的是,网络暴力行为是指由不特定的群体实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人格权,最终由网络上的暴力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骚扰他人的正常生活,扰乱公共秩序。

二、从法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暴力

(一)“网络暴力”是对法治秩序的破坏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人们通过对某些人在网络上的批判,谩骂逐渐发展到去别人家中追堵,侵害别人的个人权益,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网络暴力”的滋生对于社会秩序乃至法治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法治秩序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网络暴力的出现不仅会扰乱虚拟世界的秩序,也会蔓延到现实中来,威胁现实中的秩序。一旦互联网络里出现了无序状态,出现了暴力言论,那么其他人也会效仿,网络暴力事件会越来越多,而且人们对于此种暴力行径还会充耳不闻,对我国法治秩序的冲击和破坏可想而知。这种现象可以从朱力教授关于对失范现象的阐述中反映出,具体而言:如有人违反规范而不惩罚,出现了失范现象而不制止,失范行为或失范现象会继续在周围的环境中产生。如果规范有漏洞不去及时修补,那么这个漏洞就会越来越大,以至于无法修补。有规范却不制止失范行为,规范就等于是无效的。失范的从众现象,若不制止少部分人的失范行为,则会招致更多的人效仿。

(二)“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涉及的法理学问题

1、失范的“人肉搜索”其背后的本质。首先,要承认“人肉搜索”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种方式。对“人肉搜索"进行明确,清晰的定位,才能进一步讨论其在法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肉搜索”本身不只是一种网络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网络现象,是网民的一种重要网络实践。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实践活动本身又可以看作公民介入社会活动的一种工具。同时,“人肉搜索”也只是公民众多参与社会事物的方式之一,与其他方式相比,比如通过媒体报道,提起法律诉讼之类,并没有本质特殊性。那么,参与社会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行使权利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失范的“人肉搜索”就变成了一种对于权力的滥用,那么在如何界定权利滥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权利滥用是指为了达到损害他人的目的,背离了此权利的存在目的,是非法之所许”。 也有学者认为权利滥用“是在权利所允许的最大范围内,为了其他的目的而实行的,或者是行使权利的结果是自己获益小而他人受损大的行为”。 通俗来说,权利滥用就是指“权利人在权利行使中故意超越权利的界限损害他人权利和利益的行为”。 在明确了何为权利滥用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解释为什么“人肉搜索”的实施主体是在滥用权利。

我们举一案例加以说明。2006 年的“铜须事件”(铜须,游戏的网名,真实身份为秦皇岛某大学的学生,本人姓郑)。案件经过是一名网友在天涯发了一个帖子,说是自己的妻子和魔兽世界某一公会的会长“铜须”有,还将二人的聊天记录到网上,事件一出,网络便一片沸腾,网友们纷纷谩骂指责这名“奸夫”,对其进行惩罚,随后郑某便遭到了疯狂的人肉搜索,个人信息被公布到网上,不解气的网友们还给他的家人打电话进行侮辱、到家门口张贴侮辱性的字帖、甚至还到其本人所就读的学校逼其退学,甚至是跟郑某有关的人员都受到了牵连,最终郑某退学,但最后事件却出现了反转,发帖的网友后来自己声称此事为杜撰。这就是网络暴力的网民们行使权利的方式,在自信满足的享受知情权、言论自由权时,将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抛之脑后,忽视了权利的合法目的,忽略了权利的平等性,超出了自由行使权利的合法范围,是之谓非法之所在。艾瑞克·巴伦特在《言论自由》一书中认为,表达自由能实现个人价值,同时这种言论还是一种创造性的体现。所以,在互联网中发表对人对事的看法,是人性之本然。可能初始对不道德事件的表达不满,是为了给社会伸张正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本然。但是他们在做自己认为的好事的同时,却忽视了这种任意揭露他人隐私的行为,言论自由权、知情权的尽情行使不应该是以侵犯了他人的法益为对价的。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他人的个人信息,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将他人的权利弃之不顾,这是与法律的平等性背道而驰的。

通过上述分析,其实失范的“人肉搜索”事实上是对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在行使个人权利时必须把握好其限度,否则不加限制的行使权利势必无法保护法律所规定的法益。

2、网络暴力行为违反了法理学的基本原则。首先,从失范的“人肉搜索”其本质是公民个人权利行使与他人法益之间的冲突,很容易得出网络暴力行为其实是违背了权利滥用原则,“这是一个充满自由与梦想、私欲与罪恶的独特时代,权利和自由虽然获得法律的认可,却没能在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和政治原则里找到恰当的位置”。 其次,网络暴力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社会公德更多的指的是人们所遵从的大多数人所认知的社会秩序,要求行为人所作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必要秩序和一般道德,然而纵观网络暴力行为,网友自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不惜用侮辱性的言辞攻击当事人,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足以解除其愤恨之心,甚至还骚扰当事人以及与其有关的当事人,但在铜须实践中,那个网友口中所谓的“奸夫”其实是杜撰的,这是裸的违法,更加恶劣的影响便是可能因为网络上的行为,情绪激昂的带动有可能产生效仿行为,从而产生第二规则,但是这样的规则实质是在社会一般秩序和道德上大打折扣的,是对法治秩序的撼动。最后,网络暴力行为其实也折射出法理学中关于自由价值与秩序价值的冲突。自由与秩序作为法的基本价值,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离开自由谈秩序或者离开秩序谈自由都是不能实现的。但是我国目前对于互联网的法制还不健全,互联网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网名可以畅所欲言,没有任何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担心,必然会肆无忌惮的发表个人意见,随意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可妄加指责评论某人,因为这种自由很难受到控制。“没有秩序的自由和没有自由的秩序,同样具有破坏性”。 超出了法律的边界便不是自由,是无秩序,网络暴民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利,这已经逾越了法律的边界,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应在网络社会中制定合理的秩序来限制自由。

3、如何合理利用“人肉搜索”。通过对“人肉搜索"的概念界定与其侵犯权利的法理分析,我们认识到这两者本身就是具有冲突性的,但“人肉搜索”又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事实上,失范的“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才是对法治秩序,他人权益的破坏。但简单粗暴的禁止是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的。合理规范网络秩序和净化网络环境,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提高网络用户素质,才会使得“人肉搜索”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反过来也将对“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降到最低。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篇6

【关键词】网民评论 “杭州飙车案” 舆论效应

一、网民评论的内涵、特性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个人PC的普及,网民的数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网民对网络的熟悉程度提高,对网络多功能应用能力增强。网民评论是指网民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表的评论,它是网络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评论区别于正规的新闻评论,它来自网民的思考抑或随意的情绪发泄;形式上,有评论文章或只言片语。

二、杭州飙车案的网络舆论风暴

“杭州飙车案”发生在2009年5月7日晚8:10分,年仅20岁的“富家子弟”胡斌驾驶一辆改装的红色三菱跑车在街头与朋友“飙车”。在杭州市文二西路时,胡斌的车子飞速由东向西行驶,将看完电影正穿过斑马线回家的谭卓撞飞20多米。事故现场,围满了愤怒的群众。谭卓因伤势严重不幸身亡。随着这起交通事故被报道、转载,不仅引爆了网络舆论,而且使其演变成“网络事件”。

(一)事实反差:“70码”VS“二层楼高”、“撞飞”

5月8日下午,杭州交警就飙车撞死人案召开新闻会。交警公布的初步调查称,根据肇事者的口供,肇事车“当时车速在70码”。

飙车事发地的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一交通事故。报道中目击者告诉记者“人飞得像二层楼那么高,然后从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没有夸张。好几个过路人是目击者,他们以为是一个保险扛在空中飞,结果摔下来一看是个人。”

(二)网络舆论:质疑车速

事件发生后,在国内各大论坛和网站上,网民发帖或跟帖表明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有众多网民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和常识,对警方报称的车速“70码”表示质疑。据统计,腾讯网当日事故报道的网民评论达4489条,而报道车速“70码”的第二条新闻时,网民评论即猛增至26288条。

天涯论坛上,一网民通过演算和假定称,如果时速70码的车能将人撞飞20米远、5米多高,那么被害者需以40公里/秒的速度相向而来。让一个普通人达到这个速度显然是天方夜谭。随后有其他网站的网民转帖并另设讨论区“那70码被害人跑得真快,时速可是40公里啊!”、“谭卓可跑得比博尔特快多啦”、“别把那70码的车撞坏了”、“网民相信GOV”等网民评论源源不断。

对于网络上对车速的质疑,各家传统媒体都予以了跟踪报道。网络媒体和网站也纷纷转载和链接。

(三)杭州警方:车速等专家鉴定后再公布

几天以后,杭州警方称车速要经有关专家鉴定后公布。杭州19楼网络论坛的网友“铁面包工头”发出呼吁:有关部门的回答很模糊,我们先动手开始搜寻这些信息。网友“bobline”在事发后把被害者谭卓从西城广场回来到金成花园的路走了一遍,并图文并茂详细分析了事发时的情况。80后作家、赛车手韩寒也在自己的博客上,从专业的角度认定事故车速应该在100码以上。

网络上的争议声可谓一片哗然。与“70码”谐音的“欺实马”广为流传。类似于“为了你我的生命安全,请大家以70码的速度顶贴顶起5米高20米远”的网络流行语也迅速流行于网络。

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网民评论的大量出现,产生了巨大的舆论效应。“杭州飙车案”中,网络舆论风暴大大推动了案件的调查和判决。

三、舆论风暴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暴力 舆论污渍

根据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心理能量在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要寻求释放。网络舆论的主体是网民。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由于网络的匿名性,BBS、个人博客、SNS等成为部分网民情绪宣泄的出口。这也导致了粗俗、暴力语言在网民评论中出现。

网民使用谩骂甚至恶毒的语言直指胡斌。百度贴吧出现了“希望你以后生了儿子,到25岁被某大官撞死,要求不多”这样的帖子,“垃圾,浪费人民的粮食”、“”、“脑残”、“败类”等词语也出现于各网站。甚至有版主以谩骂胡斌的语言作为头条,迎合部分网民发泄的欲望,获取点击率。

如此充满语言暴力的网民评论,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危害。首先,这种非理性式的人身攻击,损害了公民的正当权益;其次,网民评论中暴力语言的使用,降低社会的文明程度,还可能诱发其他危害行为;第三,网民评论中的这种语言过激行为,刺激公众情绪,扰乱了人们正常的思考和判断。

(二)焦点流变 舆论漂移

随着网络舆论的蔓延,“杭州飙车案”所受关注度显著提升。该网络事件的焦点很快由“70码”转到了“富二代”“权力的不负责任”等等。

本来,一起交通事故,调查原因,让肇事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该是事件的核心。但由于该事件中涉及的“富家子弟”“高档跑车”,网民的关注焦点发生了漂移。“有钱就了不得啊”、“富家纨绔子弟”、“现在有钱人都空虚到了极致”等言论在网上流传,关于飙车者家庭背景的议论四起。

5月13日,杭州市政府表示,飙车富家子同伴并非领导亲属。至此,网上的流言有所平息,但民众的“仇富”心理,以及对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的高度敏感可见一斑。

心理学认为“首因效应”,即人们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会产生影响。一方面,网民对传统媒体关于事故的报道容易产生“有钱人肇事”的印象。如 “富家子飙车,撞死浙大才子”等新闻标题,着眼于“富家子”、“才子”这样的字眼,忽略生命个体的平等和事件的客观性,加剧网民的心理偏向。另一方面,公众容易受到第一时间得到的信息的影响。关于富家子飙车的帖子,在有关权威部门未及时信息的情况下,流言找到空子,通过网络这个开放性的平台迅速闯入了网民的耳目。这也导致了事件的焦点发生流变,出现舆论漂移。

(三)质疑罪名 舆论偏颇

5月15日,因飙车超速行为涉嫌“交通肇事罪”,公安机关对胡斌予以刑拘。此后,网上质疑声不断。有网民认为,胡斌在繁华地段飙车,对公众的安全是一种漠视,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有网友愤怒地表示“这样的人,跟故意杀人没什么两样”、“撞死了人就得一命赔一命”等等。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网民片面的言论的蔓延,公正的观点则逐渐被淹没。众多网民评论中透露出来的愤怒和膨胀的正义感,使网络舆论带上了强烈的感彩乃至偏见。因此,网民的盲目跟帖,发表非理性评论,不利于事件客观公正的解决。

结 语

通过对“杭州飙车案”的分析,可见网民评论的舆论效应。网民评论是公民话语权的表现,从中可以听到草根阶层的声音,也引起传统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杭州飙车案”中,网民对车速、量刑等关键问题的质疑,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推动了事件朝透明、客观、公正的方向发展。但网民评论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事件中的暴力语言、焦点流变、舆论偏颇等。■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③王强华:《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④李琳,《从网络的发展看舆论监督的本位回归》[J],《今传媒》,2005(6)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篇7

近年来,英国接连发生多起由网络色情和暴力引发的未成年人悲剧,包括针对儿童的待和暴力导致的自杀等,令人触目惊心。英国社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网络监管的重要性, 舆论普遍认为加强互联网管控的做法对保护孩子健康安全成长很有必要。由于社会多年来的持续推动,英国的网络环境日渐健康。这体现了英国社会为创造无害网络环境付出的努力,也是监管机构、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用户共同做出的正确选择。

英国反欺凌协会(ABA)在英格兰东南部地区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网络暴力问题日趋严重,给小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受访的227名年龄在10~11岁的孩子中,相当多的人在使用社交网站,尽管社交网站用户的年龄应该在13岁以上。1/5的受访儿童表示,曾经收到过来自网络或电话的中伤。

英国市场研究局(BMRB)曾对英格兰1163位家长进行了访问,他们孩子的年龄在8~14岁。结果显示,89%的家长认为网络暴力造成的危害和其他暴力同等严重,54%的受访家长说他们未曾和孩子就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而进行沟通。23%的家长表示他们可以让自己10岁或10岁以下的孩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随意浏览网站,38%的家长说他们会让孩子在10岁左右就拥有一部手机,10%的家长表示孩子在八岁的时候就会送他们一部手机。

“家长和学校必须充分意识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过早地拥有手机和随意使用电脑,网络暴力的危害性也愈发明显。”ABA主席克里斯托夫・克洛克指出,“我们已经了解到全国22%的中学生已经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但是直到现在才知道年龄更小的孩子们也难以幸免。”

鼓励青少年和儿童沟通的政府宣传活动负责人吉恩・格罗斯表示,社交媒体和手机短信让孩子们越来越疏远。她说,这种现象对女孩子的影响尤其严重。以前,女孩子搞小团体排挤其他女孩的手段是通过语言,但是现在她们有了社交网络和手机短信这一类全新的沟通工具,就算放学之后也躲不开网络欺凌。女孩子在受人欺负的时候比较不容易说出来,因此她们更加处于弱势。她表示:“学校老师应该和孩子探讨这类话题,教育女生如何拒绝,不要盲目跟从,让她们了解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欺凌。”

由全国校长协会(NAHT)支持的“打击欺凌”调查,一共访问了4605名未成年人,发现在全国11~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28%的孩子曾经遭到“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有别于面对面和言语传播的欺凌行为,而是通过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科技工具对别人进行欺凌。

调查报告还说,长期的网络欺凌行为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不可小觑。有1/5的受害者表示他们因为害怕受到欺凌而不敢上学,19%的人感到缺乏自信而抬不起头来,14%的人说他们担心自身安危,5%的人因为被欺凌而发生自我伤害的行为,3%的人尝试过自杀。受到网络欺凌的不只是孩子,10%的老师说他们也受到网络欺凌,48%的受访老师表示他们听说过或看见过其他同事被骚扰。

“打击欺凌”活动负责人埃玛・简・克罗斯指出:“网络欺凌影响到非常多的人,问题相当严重,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政府、学校、家长、慈善组织和互联网供应商必须联合起来对付网络欺凌,保护弱势群体。”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数以百计的英国未成年人遭遇过网络恶棍的诱骗讹诈,被胁迫参与网上色情活动。在两年时间里,专责处理对未成年人实施犯案件的警察机构(CEOP)破获了12宗涉及青少年在网上遭的罪案,共有424名受害者受骗上当,其中184名是英国孩子。

隶属于英国重大有组织犯罪局的CEOP主任安迪・贝克介绍说,网络虐童者在网上谎称自己是未成年人,诱使受害者参与网上色情活动或分享,待对方上钩后即变脸,威胁要把这些图片视频发给对方的家长和朋友。网上诱骗、胁迫和儿童的作案速度可以非常快,从“嗨,你想衣服吗”到受害人开始自我伤害,整个过程只要四分钟。

在这12起罪案中,后来有17名受害人自杀。其中一名是17岁的苏格兰青年丹尼尔・佩里,他今年夏天遭网络恶棍诱骗,以为自己在和一名美国少女视频聊天。对方然后摊牌,敲诈数千英镑,否则就把这段视频发给他的家人和朋友。他接到讹诈邮件惊慌失措,一小时后从桥上跳河自杀。

执行最严厉的网络过滤措施

2013年7月22日,英国小王子乔治出生。同日,首相卡梅伦发表公开讲话,宣布出台一项改革草案,重拳打击互联网色情,保护未成年人。该草案规定,英国的宽带运营商必须为用户提供互联网屏蔽系统,且默认开启。系统安装后,色情、、等不适合未成年人浏览的内容,将被禁止访问。如果用户希望浏览此类网站,需要由宽带账号持有者本人向宽带运营商申请解封。与此同时,屏蔽系统还将覆盖英国的手机移动网络,以及地铁和餐厅等公共场所的Wi-Fi网络。

英国这场自上而下发起的“净网行动”,被称为“西方世界对色情内容最为严格的限制”。事实上,不仅仅是色情,被宽带运营商列入“黑名单”的内容还包括酒精、烟草、、、自杀、自残、武器与暴力、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文件共享与黑客、约会等。

卡梅伦政府这样强硬的“净网”态度,与之前发生的两起骇人听闻的虐童案不无关系。在2012年,英国的一名12岁女童与一名五岁女童惨遭和虐杀。据调查,这两起案件的凶手经常浏览包含儿童内容的网站。

“马克・布里杰(绑架、并杀害五岁女童阿普丽尔・琼斯的凶手)活在虚幻世界里,他的世界包括在网上观看虐童图片。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这些猥亵图片数量不断增加感到很担心。”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行政总裁菲利普・诺伊斯指出,“本案表明,观看这种卑劣图片与实施严重有着一种令人担忧的联系。”

英国社会对此进行了集体反思,呼吁加强网络监管和在网络空间“除恶”成为英国媒体的主流观点。《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分别刊登专栏文章,提出加大对互联网管控的力度,以增加获取此类图片的难度。

2010年卡梅伦政府上台后,将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年,慈善机构“母亲联盟”(Mothers' Union)首席执行官雷吉・贝利受卡梅伦首相的委托进行独立调查。在对网络、报纸、杂志和影视作品中的色情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经过六个月的考察和评估后,该机构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色情暴力等内容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贝利在报告中提出,监管机构应该负起更多责任,互联网企业和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他建议网络服务提供商为家长提供便利,让他们掌握选择网络内容的主动权,屏蔽不适宜孩子的内容。伦敦互联网交换中心专家马尔科姆・赫蒂对此也有同感,认为要从根本上淘汰那些负面、不健康的网络内容,网络服务商必须赋予网络用户充分的工具和手段,以便自由选择和自我保护。

“形势已刻不容缓。最近几年,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不久前,每户家庭只在客厅里放一台电脑,在父母的监管下,孩子接触的机会很少。而现在,各种信息渠道让孩子很容易接触到网络色情。”卡梅伦在一次讲话中表示,“改革草案的出台旨在净化互联网,加强对互联网色情内容的监管,防止儿童受到互联网色情内容的侵害。”

从2013年7月22日开始,英国执行了10年来最为严厉的网络过滤措施,给网络公司施压,阻止有关色情内容传播,号召进一步加大打击网络色情行动的力度。为配合此次“净网行动”,英国政府还要求搜索引擎运营商屏蔽有关儿童色情的搜索条目,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起一道“防火墙”。

微软最先做出响应,英国的必应(Bing)搜索引擎依据英国儿童侵犯与在线保护中心提供的“黑名单”,过滤搜索结果,一旦发现不良词条的搜索,即弹出警告。紧随其后,谷歌宣布将10万关键词列入“黑名单”,针对这些词条的搜索将不再显示任何结果。此外,谷歌的安全搜索(SafeSearch)过滤器,原先可以由用户关闭,自2012年12月起,该关闭选项在英国被移除。

在这场“净网行动”的推动下,英国电信、天空、维珍传媒和TalkTalk四大宽带运营商到2014年2月为止已全面安装屏蔽系统,新用户默认开启,老用户将被询问是否开启。因为名义上屏蔽系统的安装并非强制,而是出于宽带运营商的自愿,所认仍有一些小运营商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拒绝跟进。英国政府对此发言施压,要求他们向大运营商看齐,使得英国成为民主国家中对互联网监管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

英国对互联网上色情内容尤其是儿童色情内容的打击,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1996年8月,伦敦警察厅夜店及性与犯罪科发表一封致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协会(ISPA)的公开信,列出132个涉嫌色情犯罪及儿童色情相关图片和文字的新闻组,要求运营商禁访这些新闻组。随后,英国警方宣布将对互联网运营商实施突击检查,重点调查网络色情问题。然而这一行动计划遭到猛烈抨击,因为英国警方作为一个非民选机构,竟然试图在未经议会辩论的情况下,实施内容审查。

同年,一家名叫英国互联网自律协会(IWF)的半官方机构成立。公众可以向其举报含有非法或疑似非法内容的网页,举报信息将被提交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及警方。一经确认,被举报网站即被列入“黑名单”。在政府的施压下,英国的互联网运营商、移动运营商、搜索引擎运营商纷纷采纳这份由互联网自律协会编制的“黑名单”,对网络内容进行过滤。

类似的“净网行动”早已在英国展开,以屏蔽手段过滤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最早的是英国电信集团(BT Group),于2004年推出Cleanfeed系统,对“黑名单”上的网站予以屏蔽。2007年,时任英国内政部大臣的威农・克科尔要求英国的互联网运营商于当年年底之前在自愿的基础上安装Cleanfeed屏蔽系统,否则将强制实行。启用Cleanfeed后,用户打开被列入“黑名单”的网站,将会收到“网页无法找到”的错误提示。

在2011年,英国宽带运营商TalkTalk公司推出“HomeSafe”家庭上网监控系统,使用者可监控电脑、平板电脑、游戏机、手机等不同终端的上网情况,获得卡梅伦首相称赞。

该系统还收录了6500万个网址,可动态过滤“黄、赌、毒”及恶意网站。“HomeSafe”最初是作为备选项提供给宽带用户的,自2012年3月起,TalkTalk公司将其设置为默认项。一旦安装,用户再要关闭,必须提出申请。

研发甄别准确的网站屏蔽系统

英国政府打击传播色情、暴力、极端思想内容网站的“净网”行动,首先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

统计数字表明,为了保护孩子免受网上不良信息影响,截至2013年,在英国有5至15岁少年儿童的用户当中,主动安装了家庭过滤软件的占了43%。

在政府的强劲推动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互联网企业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一年多来,英国国内各网络运营商执行英国政府的命令,分别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过滤可能包含或内容的网站。

然而屏蔽系统也封杀了一些对未成年人毫无伤害的网站。

例如,一家旨在用于教育目的的孕后辅导网站和一家保时捷中介与咨询公司网站由于被英国移动和宽带服务供应商O2屏蔽,致使英国用户无法登录。

此类“误杀”的例子并不在少数,由于屏蔽系统无法做出准确甄别,很多含有敏感词的合法网页也被屏蔽,包括“性教育及性健康咨询”“与家暴受害者帮助”“儿童保护服务”“自杀预防”“药物咨询”等。甚至宗教、政治讽刺、同性恋、女权主义之类的网站,也被一些屏蔽系统“误杀”。

2014年1月,很多英国玩家发现自己无法更新3D大型竞技场战网络游戏《英雄联盟》,原因是游戏的更新链接中出现了多处“S”、“E”、“X”三个字母相连的情况,导致其被屏蔽。玩家不得不打电话给宽带运营商,要求关闭屏蔽系统。家中有未成年人而无法关闭者,只好请朋友帮忙下载。

英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学校的上网场所,大多安装有屏蔽系统,部分学校还会阻止学生访问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网站。

上述情况的出现,引发了英国一些机构和民众对“净网行动”的质疑。

伦敦传媒学院研究人员的一次调查显示,由于大多数英国网民并未察觉到Cleanfeed屏蔽系统的存在,因此用户无法确知访问失败的真实原因,是该页面确实不存在,还是被禁止访问。近2/3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由互联网自律协会或英国电信制定的审查标准,他们希望能够明确告知自己所访问网站是否已被屏蔽,如果有网站被误封,也将有机会提出申诉。

“卡梅伦首相支持的屏蔽系统封杀了性健康网站、反家暴网站、同性恋网站和饮食失调服务网站,封杀了对于年轻人而言至关重要的很多信息。”美国成人娱乐产业组织“言论自由联盟”负责人黛安・杜克在伦敦的一次会议上发言称,“这些屏蔽系统未能保护孩子们免受欺凌及网络侵害,而是将孩子们遗弃在了黑暗中。”

除色情内容外,Cleanfeed也被用于封锁涉嫌“美化恐怖主义”的内容,以及涉嫌传播盗版的网站。南安普顿大学的互联网法律教授莉莉安・爱德华兹讽刺其为“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完美的静默审查机制”。

英国《新政治家》杂志评论认为,“过度封锁”适得其反,反而导致“社会上最易受伤害的人群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得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篇8

关键词:广播风暴;网络;故障;检测;以太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724-02

1 引言

广播风暴(Broadcast Storm)指过多的广播包消耗了大量的网络带宽,导致正常的数据包无法正常在网络中传送,通常指一个广播包引起了多个响应,而每个响应又引起了新的多个响应,就像滚雪球一样,把网络的所有带宽都消耗殆尽,拥塞会随之出现,从而降低网络的性能以至于使之陷入瘫痪。该现象通常是由于网络环路、故障网卡、病毒等引起的。

2 广播风暴是怎样形成的

在网络中,帧的传输方式有单播帧(Unicast Frame)、多播帧(Multicast Frame)和广播帧(Broadcast Frame)之分。单播帧也称“点对点”通信。此时帧的接收和传递只在两个节点之间进行,帧的目的MAC地址就是对方的MAC地址,网络设备(指交换机和路由器)根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将帧转发出去。多播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向多个人(但不是在场的所有人)说话,这样能够提高通话的效率。多播占网络中的比重并不多,主要应用于网络设备内部通信、网上视频会议、网上视频点播等。广播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在场的所有人说话,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话效率高,信息一下子就可以传递到全体。在广播帧中,帧头中的目的MAC地址是“FF、FF、FF、FF、FF、FF”,代表网络上所有主机网卡的MAC地址。

广播帧在网络中是必不可少的,如客户机通过DHCP自动获得IP地址的过程就是通过广播帧来实现的。而且,由于设备之间也需要相互通信,因此在网络中即使没有用户人为地发送广播帧,网络上也会出现一定数量的广播帧。同单播和多播相比,广播几乎占用了子网内网络的所有带宽。网络中不能长时间出现大量的广播帧,否则就会出现所谓的“广播风暴”(每秒的广播帧数在1000以上)。拿开会打一个比方,在会场上只能有一个人发言,如果所有人都同时发言的话,会场上就会乱成一锅粥。广播风暴就是网络长时间被大量的广播数据包所占用,使正常的点对点通信无法正常进行,其外在表现为网络速度急速下降,轻则造成传送信息大大延时,重则造成网络设备从网络上断开,甚至造成整个网络的堵塞、瘫痪。

3 导致广播风暴的因素

3、1 网卡

如果网络机器的网卡损坏,常常会产生广播风暴。损坏的网卡,不停向交换机发送大量的数据包,产生了大量无用的数据包,产生了广播风暴。由于网卡物理损坏引起的广播风暴,故障比较难排除,由于损坏的网卡一般还能上网,我们一般借用Sniffer局域网管理软件,查看网络数据流量,来判断故障点的位置。出现广播风暴的原因有很多,一块故障网卡就可能长时间地在网络上发送广播包而导致广播风暴。

3、2 网线

压线错误或双绞线的外皮破损,造成双绞线混线,导致网络时通时断。

3、3 设备太多

据一些统计资料表明,网络上的设备数量在150~200台时,网络运行正常,且可以达到很高的利用率;当设备数量大于400台后,网络效率将急速下降,容易形成广播风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交换机的端口上广播包数及与其他信息包的比率来确定广播信息是否已对网络的通讯构成危害。

3、4 网络设备原因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个误区,交换机是点对点转发,不会产生广播风暴。在我们购买网络设置时,购买的交换机,通常是智能型的Hub,却被奸商当作交换机来卖。这样,在网络稍微繁忙的时候,肯定会产生广播风暴了。

3、5 网络环路

曾经在网络故障排除中,发现用户将一条双绞线的两端插在同一个交换机的不同端口上,导致了网络性能急骤下降,打开网页都非常困难。这种故障,就是典型的网络环路。网络环路的产生,一般是由于一条物理网络线路的两端,同时接在了一台网络设备中。

3、6 黑客

一些上网者,经常利用网络执法官、网络剪刀手等黑客软件,对网吧的内部网络进行攻击,由于这些软件的使用,网络也可能会引起广播风暴。

3、7 病毒

一些比较流行的网络病毒,如Funlove、震荡波、RPC等,一旦有机器中毒后,会立即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网络病毒的快速复制传播,就会损耗大量的网络带宽,引起网络堵塞,导致广播风暴。

4 典型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网线错接导致不能开机

某学生宿舍,电脑不能启动。

故障前,另一同学因宿舍停电动了交换机的接线,首先检查宿舍的交换机线的连接,果然,错将一根网线的两个头都插入了交换机内,形成环路,产生广播风暴,导致网络错误,Windows开机前要加载网络,网络错误导致不能正常启动,而将网线从计算机拔出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为了避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将所有要接在交换机上的水晶头做了标记,写上了宿舍每个人的名字,这样也方便查看自己线头插的是否牢固。

类似的错误也可能发生在大型的机房内,如果在大型机房,一定要将交换机的柜子锁好,如果发生类似的错误,排查起来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4、2 案例二:网线破损导致广播风暴

某单位的网络中心负责在全市各家分公司间信息的交换,各分公司都通过DDN专线经路由器用与主机连接。网络中心的以太网分为两个网段:192、168、1、x和 192、168 2、x,以下简称网段 1和网段2。网段 1中有用于处理备分公司信息的生产机及开发机各一台,另有二台与各分公司进行远程通信的路由器。另外还有一些用于开发和监控的计算机。网段2中有多台计算机,进行客一端的开发调试。开发机和一台计算机同时连在两个网段上。

某天,发现各分公司的网络传输时断时续,仔细观察故障现象,基本上可以判断是通信问题造成的,因为无论是在网段1 还是在网段2 , 计算机与生产机的连接都出现了时断时续的现象。而与生产机直接相连(不通过以太网)的主控台与主机的连接则没问题。从主控台上看,无论是内存占用还是CPU利用率等各方面都没有发现异常。而且生产机上的所有进程也都没有发现异常。看来问题出现在以太网上。既然两个网段与主机的连接都有问题,是不是两个网段都有问题呢?用TCP/IP协议中最基本的测试方法Ping命令测试,结果发现网段2中的各台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都没有问题,而网段1 中,不只是各台计算机与生产机之间Ping时断时通,而且其他各台计算机之间互Ping也是时断时通。问题肯定出在网段1上。网段1 中各台计算机既然都是通过一台HUB连在一起的,那么HUB出问题的概率很大,所以首先要查一下HUB。经检查,H U B的工作状态正常,但是插在某个端口中的双绞线的指示灯状态却不正常;是闪烁的红灯。拔下此端口中的双绞线,网段1 中各台计算机间的通信恢复正常。“顺藤摸瓜”沿着这条线排查下去,出问题的这条线连接的计算机正是接在网段1 上的。会不会是这台计算机的问题呢?这台计算机设置好之后很久没有更改了,问题不应出在软件上。是网卡出了问题吗?用另一块好的网卡替换下计算机里原来的网卡,问题仍然存在,说明问题不是出在网卡上。拿来另一台计算机接在这根网线上,还是不能正常连上网络,看来问题很可能出在在网线上。把线两边原来的水晶头切下来重新做,出乎意料的是问题仍然存在。如此看来,问题只能是出在线中间了。笔者从一头顺着双绞线检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是线被一条机柜压住了。由于机柜很重,压的时间比较长,以至于把双绞线的外皮压破,造成双绞线混线。更换新的双绞线后 故障解决。

由于以HUB连接的局域网采用CSMA/CD(即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所以当网线发生混线后,信号不能正常传输并产生错误信号,以至网段内充满错误信号,使得正常信号不能顺利传输,导致网络通信的时断时续。在以太网中,尤其是以HUB连接的共享以太网中,网络中任何一点产生的问题,都可能造成整个网络的不正常以至瘫痪。网线虽然是连在HUB和单个计算机之间,但若是出了问题却可能影响整个网络。

4、3 案例三:网络环路导致广播风暴

某局域网进行改造,网线全部重新走,原来整个网有70个点,全部是星型结构,现在增加了30多个用户,也就是说只要增加一个交换机就可以了。现在的网络结构是这样的:整个网全部采用的是星型拓扑结构,中心机房配备一台TCL的三层交换机,服务器主要提供FTP、文件服务、Web等多项服务。各楼层采用TCL的交换机,全部带有VLAN技术,各个终端通过百兆Avaya网线接入网络。

网络刚开始用的时候各方面还不错,可是最近有多个用户反映网络连接情况时通时断,网上邻居有时也不能互访。刚开始以为是信息量过大交换机的端口堵塞,把交换机、服务器重启了多遍,还是不行。又从软件着手,先从服务器上杀毒,然后把各个交换机关掉,对每台机器杀毒,可是故障仍然存在。在Ping网络中的部分服务器或计算机时,依旧丢包,网络时断时续。当我在杀毒并断开个别的交换机时,网络恢复了正常,而我再次插上去的时候,就再次断线。这时,断掉所有的交换机,然后一个个地插上,直到找到出问题的那个。经过仔细的观察,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原来当时做这个网时,核心交换机和子交换机之间都留了两根级联线,平常都只插一个,另一个备用。而在这个交换机上两根都插上了,当交换机上的用户向另一个用户发送信息时,数据包就会沿着另一根备用的线,通过核心交换机循环地发送数据包。当信息量大的时候,就会浪费核心交换机的资源,造成网速下降直到断线。

此次故障主要是由于网络中有环路存在,造成每一帧都在网络中重复广播,引起了广播风暴。要消除这种网络循环连接带来的网络广播风暴可以使用STP协议,大家可以查阅思科等相关的书籍,在这就不多说了。另外,以后我们在做比较大型的网络时,一定要建立详细的档案,包括网络布线图、IP及MAC对应表等,并在网线上套数码管。这次故障经查证就是因为一个新来的同事粗心造成的。

4、4 案例四:网络环路导致网络异常

某单位局域网内有多个用户反映网络连接情况时通时断,有时同一楼层的计算机都无法互相Ping通,故障用户分布在多个楼层,故障点不集中。对个别端口做互换测试,故障仍然存在。在故障计算机上进行测试,发现可以Ping通网络中的部分服务器或计算机,Ping核心交换机的IP地址常出现不通、丢包、时延大的现象。利用华为的网络软件对可管理的交换机做检查,没有明显的报错。

首先怀疑为核心交换机物理故障,观察交换机的指示灯状态以及各端口的状态,显示正常。对核心交换机清除缓存、关闭重启,并检查交换机的配置情况,没有改变。

经过以上的检查和测试,分析故障应该不在硬件部分,利用Sniffer抓包分析软件将网络中的数据包抓下来分析,发现有大量数据包来自同一个MAC地址,目的地址是根本不存在的IP,怀疑是类似于“冲击波杀手”一类会造成网络堵塞的蠕虫病毒。根据网络正常时建立的IP地址及MAC地址对应表查出该机属于某层的一台PC,初步确认故障点后将MAC地址对应的计算机从网络中断开并升级杀毒软件,然后重新接入网络,此时故障仍然存在。

为了确定具体故障点,仔细察看网络拓扑图,发现该单位将分属于两个不同VLAN的连线分别连接两个不同的Hub,当天为了使用方便,将两个Hub用级联的方式连接到了一起,将其连线断开后,故障彻底排除。

此次故障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网络中有环路存在,造成每一帧都在网络中重复广播,引起了广播风暴。要消除这种网络循环连接带来的网络广播风暴可以使用STP协议(生成树协议),以网络中一台交换机为节点生成一棵转发树,而树是没有环路的,这样所有的数据都只在这棵树所指示的路径上传输,就不会产生广播风暴,但由于SPT算法的开销非常大,所以交换机上都未启用该协议。

在故障发生时,应首先了解故障前网络的改动,建立完善的网络文档资料。包括网络布线图、IP及MAC对应表等,否则在确定MAC地址端口时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现在有很多局域网工具软件都可以通过扫描获取网络中的计算机的这些信息。

5 结束语

电脑的故障虽然多种多样,但并非无规律可循。随着理论知识和经验技术的积累,故障排除将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简单。严格的网络管理,是减少网络故障的重要手段;完善的技术档案,是排除故障的重要参考;有效的测试和监视工具则是预防、排除故障的有力助手。科学的方法和步骤使得我们排除故障更加快捷和准确。

参考文献:

[1]胡道元、计算机局域网(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

[2]王宝智、局域网设计与组网实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3]时红娟、分析局域网速度变慢的主要原因和解决办法、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5篇)
  • 下一篇:简述税务会计的概念(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