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网络文化特征(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9 栏目:写作范文

网络文化特征篇1

一、网络文学的概以及特征

1、网络文学的概念

网络文学不仅仅是网络与文学有机的结合体,而且也是科学与文艺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内容方面,网络文学的题材主要是与网络有关。在传播形式方面,主要是通过网络流传于各大校园中。网络文学在最初阶段只是以一种优美的文字呈现在各个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但是后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学网站也逐渐的兴起,而网络文学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学网站所熟知。

2、网络文学的特征及现状

虽然网络文学本质是一种文学。它依然具有传统纸质文学的相关特征。但是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学样式,与传统的以纸质为媒介的文学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创作的主体更加的平民化与自由化,网络这个空间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只要你有激情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尽情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了“大众文学”。第二,创作者可以和文学爱好者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进行讨论,激发创作者的写作灵感,网络文学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网络文学的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创作者们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相比更加多样化但是正网络文学的这些独特的特征也揭示了网络文学不好的一面。由于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学”,所以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网络文学的内容也多数是对现实社会的冷嘲热讽、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当网络文学流行于校园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冲击。

二、网络文学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

1、对思维方式的解放

广大的青年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这个狭小的圈子中,接受传统理念的熏陶,思维方式往往固定在一个模式中,缺乏创造力。在进行文学创造时无法突破,思维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只会去按照已有的文学形式进行模仿缺少想象力。但是随着网络文学的出现,网络文学凭借着自身独有的特征使得学生创作的思维方式得到解放。赋予了学生突破自我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思维的禁锢。

2、激发创造欲望

网络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学”,爱好文学有文学热情的学生可以以网络文学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才华。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吸引了大量的文学创造者,他们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发放到网上,让更多人关注到自己才华,当得到网友好的评价时更能够激发自己创作的欲望。在得到认可的同时增强自身的信心。3、释放心理压力校园中的青年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网络文学就如同一面多棱镜,吸引着学生进入这个多元的空间。校园的生活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也具有很大的压迫感,学生或多或少都有着压力,但缺少一个可以让自己减压的平台。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学生有了一个可以释放情绪和缓解压力的空间。通过网络文学这个有效的载体,倾吐心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心理得到释放。

三、网络文学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1、对文学传统语言的异化

语言作为文化与信息的载体、它的规范性十分的重要。由于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与自由性,网络文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错别字,对于受教育阶段的学生接触到这些文学作品后,会受到错别字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中还广泛流传着粗俗的言语,青年学生将这些粗俗的言语带人校园里,降低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对校园的文化氛围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2、对个体价值观的渗透

网络文化特征篇2

关键词:社会化网络环境;企业社会资本;企业间连带;在线社交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5-0109-06

企业社会资本是指蕴含在企业拥有的社会网络中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对于企业创业、融资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间通过微博、博客和微信等在线媒介构建连带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得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真实社会关系,而同时包括基于社会化媒介形成的虚拟连带。相较于真实社会网络,基于虚拟连带的在线社交网络突破了私人社交和地理接近的限制,改变了企业间传统的交互与协同模式,从而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围绕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展开了大量探讨,但对社会资本的形成仍关注较少。特别是对于在线社交网络在企业构建社会资本过程中的角色并未给予重视。鉴于此,本文将从梳理企业积累社会资本的前因及其影响机制人手,提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制的整合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虚拟连带的社会化网络对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其中,以资源观和能力观较有代表性。持有资源观的学者将企业社会资本看做是一种资源,Nahapiet和Ghoshal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指源于企业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且有助于企业达成其目标的实际和潜在的资源。不同于资源观,能力观认为社会资本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边燕杰和丘海雄指出,企业的社会资本实质上是企业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而张方华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指是企业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范围与质量,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然而,尽管现有研究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但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与关系网络、社会连带、信任等社会结构特征紧密相关,并且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多数研究证实,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第一,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资源与支持。Uzzi指出,社会资本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融资;而李京提出,企业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和人才等一系列支持,从而有助于企业经营和成长。第二,企业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和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企业参与技术交流的强度与企业社会资本直接相关,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水平。蒋天颖等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发现,在企业社会资本有益于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创造,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三,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加强信任,抑制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隋敏和王竹泉指出,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信息和资源、防范机会主义和节约交易成本:Kumar等的研究发现,制造商与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社会资本对制造商的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

对于企业而言,获得和累积社会资本是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文献从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和获取角度考察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关于社会资本的来源,王晓文等通过对新创企业的分析,指出创业者社会资本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最初来源;徐军辉提出,民营企业的社会资本包括源于其经营者血缘、地缘社会关系的原生陛社会资本,企业家社交网络拓展带来的社会资本以及与经销商、供应商合作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资本的获取,盛意指出,企业所嵌入的社会网络特征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得。同时,部分学者探讨了网络连带和网络位置的形成,Ahuja等研究发现,在企业网络中,企业间连带的形成与企业资源特征有关:Zaheer和Soda指出,已占据网络中心位置的组织更容易在后续网络的扩张中获得优势位置。

尽管现有研究围绕企业社会资本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社会资本的结果而很少涉及社会资本的形成。隋敏指出,现有研究成果并未全面揭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以及内在机理,同时,相关研究往往仅涉及社会资本的单一维度。Nahapiet和Ghoshal指出,社会资本包含结构、关系以及认知维度,其形成需要不同维度的综合演进,探究单个维度社会资本的形成固然有利于揭示社会资本形成的基A,但仍不足以勾勒出社会资本构建与累积的整体过程和机制。此外,目前相关研究均以现实环境为背景,而随着Web2、0技术和社会网络软件的广泛应用,企业间连带和网络的建立突破了现实的时空局限,企业如何在虚拟环境下拓展网络和获取社会资本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二、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

企业结构社会资本是指企业之间的连接模式,包括网络联系、网络结构形式和可使用的组织等。因此,现有研究中往往将企业间连带或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作为度量企业社会资本的指标,例如企业间联盟关系与合作关系的数量、企业间联盟或合作关系的形成概率以及企业在网络中的中心度和结构洞位置等。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受到社会网络特征、资源依赖和制度环境塑造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制约了企业拓展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的机会、动机和资源,从而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

1、既有网络特征的影响

社会网络的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因而未来的网络结构会受到已有的网络结构的影响。上述影响通过社会网络的信息传导和信号释放两方面机制实现:一方面,已有的网络限制了网络成员对于新信息的获取,从而使其拓展网络的方向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已有的网络能够帮助网络成员鉴别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使网络成员在后续构建合作或联盟关系时免遭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因而企业倾向于和原有的伙伴建立其他层面的关系或借助于原有合作伙伴扩展网络。

在企业结构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企业现有网络的结构和网络地位是主要影响因素。Zaheer和Soda以及Rosenkopf和Padula等学者认为,现有网络结构对企业结构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企业间或企业成员间现存连带(Pre-Existing Ties)的影响,以及网络位置(Position)的影响。在企业间连带方面,现存连带增加了企业了解网络中其他成员的机会,从而有助于后续连带的形成,而企业成员间已有的私人社交关系有助于培养信任,从而导致个人所在企业间连带的形成。同时,占据某些网络位置的企业更容易与其他企业构建连带从而累积社会资本,例如地理位置的相邻是企业问连带建立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Ahuja等发现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在信息获取和传播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吸引网络中其他企业与之建立合作或联盟,而边缘位置的企业在吸引合作伙伴方面则具有天然的劣势。此外,企业在原有网络中的地位与企业间联系的建立有关。网络地位体现为企业的市场主导性和绩效表现。在企业网络中,绩效较优的企业在选择与其他网络成员建立连带时拥有更大的主动权,也更容易在新的网络中占据较为中心的位置。

2、企业资源禀赋的影响

组织间的资源依赖是建立组织间网络并形成结构社会资本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建立和改变网络结构特征,组织能够通过网络中的其他成员获得资金、技术、知识诀窍和市场等资源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基于以上观点,一些学者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探讨了企业间连带形成过程中,资源禀赋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选择联盟伙伴和合作对象。研究发现,企业的伙伴选择存在两类策略:第一,与和自身禀赋相似的企业建立连带。Rosenkopf和Padula指出。企业间相似的资源禀赋为双方获取和利用彼此的资源提供了便利,因而企业往往更容易与和自身资源禀赋相似的企业建立联盟。Madhavan等发现,企业间采用技术的相似性和人力资本的相似性均正向影响企业间连带的形成。第二,与和自身禀赋互补的企业建立连带。Mitsuhashi和Greve提出,市场的互补性正向影响企业间联盟的形成。Baum等则指出,企业知识的互补性有助于企业间创新协作网络的形成。

3、制度和环境的影响

除去原有企业社会网络的惯性和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环境与社会制度因素在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bers认为,蕴含在环境中的制度、规范以及文化是网络发展的内在惯性,而法律制度和产业特征是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的重要原因。环境特征影响企业网络扩张行为所需的资源并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而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的可能性和网络演进的模式。部分研究发现行业环境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肖东平和顾新指出,在技术密集、产品更新频繁或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行业中,企业更加需要缄默知识、技能诀窍等无形资源的频繁交换,由于企业间网络具有突出的信息传播能力,在上述行业中的企业间更容易形成网络。同时,制度因素对于企业间网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在制度的推动下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系并加入网络能够免于被孤立、获得更多合法性资源。而李国武则提出,法律制度是组织间网络形成的基础,平等宽松的反托拉斯法律体系、促进研究和开放的政策法规以及激励高等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了企业间研发联盟的建立,进而有助于企业间网络的形成。

三、企业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

企业关系社会资本是指通过创造关系和利用关系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和互惠规范等维度。在企业间关系中,关系社会资本能使企业减弱对交易或合作伙伴的怀疑,降低对交易或合作伙伴违约的预期,并强化未来再次交易或合作的意愿。Elfenbein和Zenger认为,企业间沟通的便利性、地理接近性和企业面临技术环境的动荡性会影响企业间合作与交互行为,从而影响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其中,沟通的便利性。例如共同的语言和沟通技术的使用能够促进企业间的交流,有助于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地理接近提高了企业间发生交互的可能性,促进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交易环境的动荡影响交易双方调整对交易关系持续时间的预期,可能导致一方提前退出合作,从而减少关系社会资本。由于信任和互惠是P系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将分别围绕企业间信任和互惠规范的形成展开分析。

1、企业间信任的形成

作为商业关系的基础,信任是企业关系社会资本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故在相关研究中,信任往往被用来表征关系社会资本。企业间信任的形成受到被信任者的特征、双方关系特征、双方的沟通和制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在被信任者特征方面,Fulmer和Geffand认为。被信任者完成任务的质量和能力、组织规模与声誉以及企业道德等有助于向合作伙伴展示自身的优势,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从而消除合作中的不确定性,促使信任形成;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似特征,例如高管对于企业经营的共同的理解和看法有助于培养企业间的信任。第二,双方关系的特征,包括过去的合作经历以及在过去合作中的相互依赖程度等。例如企业间曾经的合作经历能够增进双方的了解,强化合作双方对未来继续合作的期望,从而有助于培养信任,因而企业在正式合作前往往通过参与实验性合作消除彼此的不信任感,而当企业在合作中相互依赖程度较高时,对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预期较低,从而提升对合作对象的信任感。第三,在沟通方面,较为频繁的沟通有助于消除合作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培养信任;而在沟通时表现出的诚实和礼节也对信任的形成有正向影响。第四,在制度因素方面,Bachmann和Inkpen认为,制度可通过法律条款、企业声誉、资格认证以及规范等机制为信任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在虚拟交易背景下,交易制度的规范性同样影响企业间信任的形成。

2、企业间互惠规范的形成

互惠是企业合作的基础,企业在网络中能够获得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源于信任;另一方面,则与网络中的互惠规范有关。网络中的互惠规范包含了获得和给予两方面,即每一个网络成员在借助其他成员获益的同时也为其他成员的利益而付出。网络成员之间的互惠常与自身利益相冲突而仅仅有利于网络的整体发展,互惠规范的存在能够增强成员之间协作的可能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Cropanzano和Mitchell指出,网络中的互惠规范的建立以网络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换行为为基础,需要网络成员投入时间和努力,一方面,通过网络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换,例如信息交流或社会支持,成员对他人的帮助和付出得到了回报,从而强化了成员助人的意愿:另一方面,网络成员对互惠规范的违反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抵制和制裁,从而遏制了搭便车的冲动。

四、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在线社交网络因素的影响

1、企业社会资本形成:一个整合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资本的累积是包含多个层面和环节的复杂过程,涉及企业间连带的形成、企业网络结构特征的演进以及企业间信任的建立等问题,其影响因素包含企业自身、企业间以及宏观环境三个层次,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在积累社会资本的机会、动机和条件上产生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根据对上述因素的综合,笔者得到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

(1)企业自身特征。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企业自身特征包括企业既有的社会网络特征,例如网络中的位置和占有的社交连带,以及企业的声誉和绩效特征。社网络特征决定了企业获得信息知识和了解其他企业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间社会连带的形成。在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或拥有更多连带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信息,在网络扩张方面有更大的主动权,从而增加累积社会资本的机会。企业的声誉和绩效特征则有助于向潜在的合作伙伴展示优势,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并且消除交易和合作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强化企业间建立连带、构建社会资本的动机。

(2)企业间特征。企业间资源禀赋的异同是导致企业间连带和网络形成的动因之一,企业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企业选择联盟伙伴、扩张网络和积累社会资本的动机,从而影响企业间连带的构建。占据互补性资源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动机建立合作与联盟,而地理位置、技术和市场地位相似的企业则由于更容易相互了解而形成联盟。同时,企业间合作关系的特征对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有重要影响,例如曾经的合作经历有助于强化双方对继续合作的期望和信任的培养。相互依赖程度较高的合作关系能够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预期,提升双方的信任。此外,企业问沟通的频次、工具和便利性也是交易与合作中积累关系社会资本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3)宏观环境特征。企业所面临的制度、市场环境以及文化特征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市场环境与文化特征影响企业对于建立企业间关系网络的决策以及企业塑造和管理自身关系网络的策略,限制了企业网络扩张行为所能动用的资源,同时,制度的存在通过法律条款、资格认证以及社区行为规范等形式影响企业对于交易与合作关系的预期,从而影响与其他企业建立关系的动机。

2、社会化网络因素对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在现实环境中,企业社会资本的构建受到地理接近性与私人社交的约束,伴随着真实互动过程的逐渐发展演化。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社会资本的建立已不仅仅依赖于现实社会网络嵌入中的强连带,同样可能建立在虚拟嵌入中的弱连带的基础之上。上述变化引起了企业自身、企业间以及宏观环境特征的改变,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

首先,社会化网络的出现强化了企业行动在社会资本的获取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特征,例如企业原有社会连带数量和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企业获得信息的机会,从而限制了企业构建社会连带和拓展社会网络的行动。而在在线社会网络的背景下,企业能够脱离现实网络的限制,更加主动地获得其他企业的信息,从而在企业间连带关联对象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大的自。通过选择合作伙伴并借助在线社交工具维护与伙伴的关系,企业得以建立企业间虚拟连带与社交网络,占据较为有利的网络位置,从而获取和积累结构社会资本。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再被动受限于既有社会网络的特征,而是更为主动地构建网络和塑造网络特征。在虚拟社会网络中,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同样呈现出网络化和虚拟化的趋势,例如借助蕴含在社会媒体和网民中的知识,企业能够为其研发设计提供支持。

其次,在线社交网络背景下企业间关系特征与交互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由于传统社会网络中维系连带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更倾向于与同一个伙伴建构多重连带或重复连带,而在虚拟社会网络中,虚拟连带的维持成本较低,故企业基于不同目的构建较多数量的连带是可能的;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社会网络,虚拟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的沟通手段大大丰富,并且基于互联网的频繁互动业已成为新一代电子商务的最重要特征。博客、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以及用户创造内容的广泛出现,使得企业在沟通的时机、内容以及沟通互动的模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和主动性。企业间关系特征和沟通方式的改变会如何影响企业间连带、信任以及社会资本的形成,上述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最后,在线社会化网络丰富了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在传统社会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更多地来自于行业规范和法律制度,而对于虚拟社会网络而言,媒介和网民正在成为企业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了系统内规范与文化的构建和形成。在传统社会环境下,规范和制度有助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那么,在虚拟社会网络中,媒体、网民以及企业间的协同演化如何塑造网络生态系统的规范和文化,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上述问题仍需要深入探索。

五、结论

网络文化特征篇3

关键词: 智能优化算法; 网络入侵检测; 支持向量机; 入侵行为; 特征选择

中图分类号: TN915、08?34;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23?0086?04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based on selection feature of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

ZHAO Yuepin1, 2, SUN Jieli1

(1、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 Hebei Jiaot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a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model based on selection feature of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The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used to select the network intrusion features to obtain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feature for the detection result, and remove the invalid features、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s employed to establish the classifier of intrusion detection、 The KDD99 dataset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model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its detection spee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network security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ntrusion behavior; feature selection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由于互联网络的开放性,人们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网络入侵十分频繁,再加上网络入侵手段的多样化,因此如何提高网络入侵的检测率,保证网络正常通信和数据传输安全成为网络管理领域研究中的重大课题[2?3]。

许多研究人员对网络安全问题中的入侵检测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提出了大量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3]。当前网络入侵检测模型主要有两类: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传统网络入侵检测模型基于专家系统等实现[3?5],它们属于线性的网络入侵检测分析模型,对于小规模网络有效,然而当前网络向大规模、超大规模方向发展,网络入侵行为日益复杂,入侵行为的类型与特征间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变化关系,传统模型无法准确描述网络入侵行为变化的特点,网络入侵检测率急剧下降,而且入侵检测结果也不可靠,没有太大的实际应用价值[6]。现代网络入侵检测方法主要基于非线性理论建立网络入侵检测模型,主要有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相对于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可以更好地拟合入侵行为与特征间的联系,在网络入侵检测应用中最为广泛[7]。在网络入侵检测建模过程中,原始网络状态特征维数相当高,若直接输入到支持向量机进行学习,那么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向量维数易出现“维数灾”现象,同时,原始网络特征中存在一些无用或者冗余特征,它们会对网络入侵检测的建模效率和检测结果均带来不利影响。为了解决网络入侵检测建模过程征优化和选择问题,有学者提出了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原始网络特征进行搜索和求解,选择一些对网络入侵检测结果有重要贡献的特征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向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特征维数,加快了网络入侵的建模速度,但这些算法自身存在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如收敛速度慢、易获得局部最优的网络特征等[8?10]。

搜索者算法(Seeker Optimization Algorithm,SOA)是一种新型的智能优化算法,模拟人群搜索行为对问题进行求解,全局搜索性能好,搜索效率高,为了提高网络入侵的检测率,针对当前网络特征优化和选择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SOA算法的网络入侵检测特征选择策略,并采用支持向量机设计网络入侵检测模型,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够描述网络工作状态,提高网络入侵检测率,为网络入侵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工具。

4 结 语

为了获得更优的网络入侵检测结果,针对当前网络入侵检测建模过程中的特征选择难题,提出采用SOA选择网络状态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设计网络入侵行为的分类器,KDD99数据集的测试结果表明,通过SOA对原始网络状态进行筛选,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对网络入侵检测的重要特征,去除无用特征对网络入侵检测结果的干扰,网络入侵检测的效率高,可以实现网络入侵的在线检测,而且网络入侵检测率高,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

在网络入侵检测的建模过程中,支持向量机参数对检测结果同样有影响,因此下一步将考虑同时对参数和特征进行选择,以获取更佳的网络入侵检测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传香,李庆华,王卉、入侵检测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2005,31(3):4?6、

[2] 余生晨,王树,高晓燕,等、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的最佳特征组合选择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8,34(1):150?153、

[3] 杨辉华,王行愚,王勇,等、基于KPLS的网络入侵特征抽取及检测方法[J]、控制与决策,2005,20(3):251?256、

[4] 孙宁青、基于神经网络和CFS特征选择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32(6):37?39、

[5] 牟琦,毕孝儒,库向阳、基于GQPSO算法的网络入侵特征选择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1,37(14):103?105、

[6] 陈友,程学旗,李洋,等、基于特征选择的轻量级入侵检测系统[J]、软件学报,2007,18(7):1639?1651、

[7] 张雪芹,顾春华、一种网络入侵检测特征提取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81?85、

[8] 何敏、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实时入侵检测体系结构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9):134?136、

[9] 小沛,汪厚祥,聂凯,等、面向入侵检测的基于IMGA和MKSVM的特征选择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2,39(7):96?100、

[10] 姜春茂,张国印,李志聪、基于遗传算法优化SVM的嵌入式网络系统异常入侵检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2):287?289、

网络文化特征篇4

关键词: 列车车号; 车号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LeNet?5

中图分类号: TN911、73?34;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13?0063?04

Abstract: For the character recognition of freight train license, the improved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LeNet?5 i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hierarchic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nd local field, the parameters of quantity and size of each layer feature pattern in the network were improved correspondingly to form the new network model suitable for the freight train license recogni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strong robustness to solve the license breakage and stain, and high recognition rate, which provides a guarantee for the accuracy of the entire license recognition system、

Keywords: train license; license recognit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LeNet?5

0 引 言

目前货运列车车号识别系统[1?2]主要是基于RFID技术实现的,但是,由于该系统的准确性依赖于列车底部安装的RFID标签,而RFID标签容易损坏、丢失,因此,此类系统无法保证车号识别的准确性。为此,研究者开发了基于图像的货运列车车号识别系统,系统根据视频采集到的图像,利用模糊集合论[1?2]、人工神经网络[3]、支持向量机[4]以及隐马尔可夫模型[4]等技术进行车号字符的识别。但是,由于货运列车车号存在因喷涂方式而导致的单个字符断裂,或者列车长期的野外运行导致的车厢污损,车号字符的残缺等现象,这使得目前的基于图像的货运列车车号识别系统的鲁棒性与识别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LeNet?5[5?7]是由YannLecun等人提出的一种专门用于二维图像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该网络避免了人工提取特征依赖于主观意识的缺点,只需要将归一化大小的原始图像输入网络,该网络就可以直接从图像中识别视觉模式。LeNet?5把特征提取和识别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评价和学习,并在不断的反向传播过程中选择和优化这些特征,将特征提取变为一个自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方法找到分类性能最优的特征。LeNet?5已经成功应用于银行对支票手写数字的识别中。

为此,本文将卷积神经网络LeNet?5应用于列车车号字符的识别中,为了使之适用于列车车号字符的识别需求,去除掉了LeNet?5中的一些针对手写字符识别而特别设计的连接方式及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改变网络中各层特征图的数量以形成新的网络模型。

1 LeNet?5的改进

卷积神经网络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改进。诸如多层前馈网络,可以考虑在误差函数中增加惩罚项使得训练后得到趋向于稀疏化的权值,或者增加一些竞争机制使得在某个特定时刻网络中只有部分节点处在激活状态等。本文主要从卷积神经网络的层次化以及局部邻域等结构上的特点入手,考虑卷积神经网络中各层特征图数量及大小对网络训练过程及识别结果的影响。

以LeNet?5结构为基础,去除掉LeNet?5中的一些针对手写字符识别而特别设计的连接方式及参数,得到改进后的神经网络。在此基础上,改变网络中各层特征图的数量以形成新的网络模型。定义一种新的网络模型,将其命名为LeNet?5、1,该网络结构与LeNet?5基本相同,主要做出以下改变:

(1) 将原先LeNet?5所采用的激活函数由双曲正切函数修改为Sigmoid函数,此时,网络中所有层的输出值均在[0,1]区间内,输出层的最终结果也将保持在[0,1]区间内。

(2) 省略掉F6层,将输出层与C5层直接相连,连接方式为全连接,而不是原LeNet?5中所采用的径向基函数(RBF)网络结构。

(3) 简化原LeNet?5中的学习速率。原LeNet?5网络中采用的学习速率为一个特殊的序列,而在本网络中将学习速率固定为0、002。

(4) 输入数据原始尺寸为28×28,采取边框扩充背景像素的方法将图像扩充至32×32。

之所以做以上相关改动,是因为原始的LeNet?5就是专门为手写字符识别任务而特殊设计的,这就造成了LeNet?5网络中相关的预处理及参数的选择过程或多或少均带有一些针对特定问题的先验知识。例如激活函数中参数的选择,学习速率定的速率序列以及数据预处理殊的填充方式等,这些特定的设计使得LeNet?5在其他任务的识别过程中并不一定适用,或者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实验以选得一组针对特定任务的较好的值,造成了LeNet?5不能快速的应用于除手写字符外其他的识别任务中。

2 改进后的网络对列车车号字符的识别

车号经过分割之后为一个个的单字符图像,采用边框扩充背景像素的方法将其归一化为32×32,如图1所示。

由图1中可以看出,待识别的字符图像质量不高,有的数字字符出现残缺、断裂或者严重变形。这都给识别任务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采集到的车号图像来自于不同型号的货运列车。从中选取400幅图像作为训练集,另外选取400幅图像作为测试集。用上一节提出的LeNet?5、1网络进行训练,误分类率曲线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LeNet?5、1训练过程中,训练MCR(Misclassification Rate)和测试MCR的变化过程相对稳定,验证了改进后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在经过16次的迭代之后,测试MCR降至最低(5、75%),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即16次迭代之后,网络达到了当前的最佳训练效果,达到了收敛状态。这时,训练MCR为0、5%,测试MCR是5、75%。

训练过程中的误分类率曲线

而针对相同的数据,采用原始的LeNet?5进行训练和测试后,误分类率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LeNet?5经过了18次的迭代后,测试MCR才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降至6%,最终的训练MCR为1%。相比之下,经过简化和改进的LeNet?5、1,由于改进了原始的LeNet?5中专门为手写字符识别任务而特殊设计的一些预处理及函数选择等固定模式,并且精简了网络结构,使得LeNet?5、1在列车车号的识别方面具有了更快的训练速度和收敛速度,另外,最终达到的准确度也有所提升。

在证明了改进后的LeNet?5、1网络的合理性之后,增加训练图像的规模,采用10 000幅车号数字字符图像用来训练,5 000幅用来测试。为了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采用相同的训练数据对车号识别中常用的三层BP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这里采用的BP网络隐含层节点数量为450,学习速率采用0、01。实验结果比较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改进后的LeNet?5、1网络的识别率比BP网络的识别率高出4、62个百分点,在识别速度方面,LeNet?5、1也明显优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

3 针对车型号字母识别而改进的神经网络及其结果

货运列车车号的组成是由车型号与车号共同组成的,因此还需要对车型号进行识别,车型号中除了有阿拉伯数字字符之外,还有很多表示车种及车厢材质等属性的英文字母,这些英文字母同样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来识别。由于车型号很多,初期针对若干常用型号的列车进行识别,以测试网络的性能,后期对全车型进行识别。

3、1 常用列车车型的识别

在试运行阶段主要识别的车型局限于7种主要的车型:C64K,C64H,C70A,C70E,C80,C62AK和C62BK。由于车种都为敞篷车(第一个大写字母C),主要对后面代表该车型载重量的两位数字以及最后代表车厢材质等属性的字母进行识别。考虑到车型号字符串的固定模式,如图4所示,可以分别建立两个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分别用来识别数字和字母,由于之前已经解决了数字的识别问题,接下来主要进行字母的识别。要识别的代表车厢材质的字母共有6个:K,H,A,E,A和B,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因字母分割问题而导致的识别错误,把AK和BK分别作为一个整体来识别,那么需要识别的字符组合变为:K,H,A,E,AK和BK。由于识别种类的减少,可以对网络模型LeNet?5、1进行相应的简化,命名该模型为LeNet?5、2。

LeNet?5、2是在LeNet?5、1的基础上进行改动而得到的:

(1) 卷积层C1的特征图由6个减少为4个,相应地,S2层的特征图也由6个减少为4个。

(2) 卷积层C3的特征图由16个减少为11个,相应地,S4层的特征图也由16个减少为11个。

(3) 卷积层C5的特征图个数由120个减少为80个。

(4) 输出分类的数目由10个减少为6个。

另外,卷积层C3层与次抽样层S2层的连接情况如表2所示。

表2的连接方式采用与表1相同的思想,每一列都说明了C3层中的一个特征图是由S2中的那几个特征图结合而成。卷积层C3中第0个至第5个特征图分别与次抽样层S2中的两个特征图相连接,一共6种组合。C3中的这6个特征图负责抽取上一层中某两个特征图所潜在的特征。C3层中第6个至第9个特征图中每个特征图分别对应上一层中的3个特征图的组合,而C3层中最后一个特征图则与上一层中所有的特征图相连接。这样卷积层C3中的特征图就包含了次抽样层S2中多个特征图的所有组合,这样使得卷积层C3抽取到的特征比S2层更抽象、更高级,同时,相对于输入数据,C3层相比S2层具有更好的对位移、扭曲等特征的不变性。

相比LeNet?5、1,LeNet?5、2将网络层中的特征图数量做了相应的削减,减少了网络中可训练参数的数量。

实验数据来自以上提到的7类常用车型。经过前面过程的定位和分割之后,将分割之后代表车厢材质等属性的字母图像收集起来。本实验中,共收集到6种代表不同车厢材质属性的字母共800幅,其中400幅用作训练数据,另外400幅用作测试数据。

图5为LeNet?5、2使用以上数据训练过程中得到的MCR曲线图。由图5中可以看出,在经过13次迭代之后,测试MCR达到最低的3、25%,并且在随后的迭代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而对应的训练MCR为0、75%。

3、2 全车型识别

经过对铁道行业标准《铁路货车车种车型车号编码》(TB2435?93)里面包含的所有车型号进行统计,除了10个阿拉伯数字外,包括了除O,R,V,Z四个字母外所有的大写英文字母,总共有32类字符。

训练过程中的误分类率曲线

针对车型号的识别需求,本文在LeNet?5、1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模型,称之为LeNet?5、3。与LeNet?5、2相反,LeNet?5、3是在LeNet?5、1的基础上对网络中各层的特征图数量进行扩充:

(1) 卷积层C1的特征图由6个增加至8个,相应地,S2层的特征图也由6个增加至8个。

(2) 卷积层C3的特征图由16个增加至24个,相应地,S4层的特征图也由16个增加至24个。

(3) 卷积层C5的特征图个数由120个增加至240个。

(4) 输出层神经元的个数由10个增加至32个。

其中卷积层C3层与次抽样层S2层的连接情况参考LeNet?5、2所采用的原则,使卷积层C3中的特征图包含次抽样层S2中多个特征图的主要组合。

与LeNet?5、1相比,LeNet?5、3需要有更多的输出类别,各层的特征图数量也做了相应的增加,以增加整个网络的识别性能。为了验证改进后的LeNet?5、3的性能,收集了大量真实列车车厢图片,经过车号定位和分割之后,将单个的数字字符或者大写字母字符图像尺寸依次归一化为32×32,分别建立训练图像库和测试图像库。

由于LeNet?5、1各层的特征图数量多,因此该网络涉及到的可训练参数也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数据样本用于网络训练。若训练集和测试集规模依然采用跟前面实验中一样的各400幅,训练过程中的误分类率曲线如图6所示,图6中的曲线变化非常不稳定,波动较大。测试MCR达到最低点后又突然升高,不能获得稳定的分类结果,训练过程无法收敛。

网络训练过程中无法收敛的主要原因在于相比网络中过多的需要训练确定的权值,数据集规模过小,已然不能满足学习的要求。从特征图角度来看,网络无法通过不充足的训练样本学习到稳定而有效的特征图组合,从而导致了网络不收敛。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测试样本的数量。

为了训练和测试LeNet?5、3,对数据集进行了扩充:训练图像库包含字符图像4 000幅,测试图像库包含字符图像2 000幅。训练过程中的误分类率曲线如图7所示。从图7中可以看出,经过32次迭代之后网络趋于收敛,并且达到了较好的识别率。

4 结 语

本文针对货运列车车号识别的难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LeNet?5改进后的识别方法,主要对卷积神经网络中各层特征图数量及大小进行了改进。且与传统的BP网络进行了比较,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改进后的卷积神经网络无论在鲁棒性还是识别率以及识别速度上都优于BP网络,可以很好地胜任列车车号识别任务。

参考文献

[1] 宋敏、铁路车辆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1:1?5、

[2] LU S, CHEN B M, KO C C、 Perspective rectification of document images using fuzzy set and morphological operations [J]、 Image and vision puting, 2005, 23(5): 541?553、

[3] SHAH P, KARAMCHANDANI S, NADKAR T, et al、 OCR?based chassis?number recognition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C]// 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 (ICVES)、 [S、l、]: IEEE, 2009: 31?34、

[4] CHEN D, BOURLARD H, THIRAN J P、 Text identification in plex background using SVM [C]// Proceedings of 2001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S、l、]: IEEE, 2001: 621?626、

[5] LECUN Y, BOTTOU L, BENGIO Y, et al、 Gradient?based learning applied to document recogni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98, 86(11): 2278?2324、

[6] LECUN Y A, BOTTOU L, ORR G B, et al、 Efficient backprop [M]// Anon、 Neural networks: tricks of the trade、 Berli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98: 9?50、

网络文化特征篇5

关键词:网络文化;特征;青少年;负面影响;对策

一、绪论

1984年,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桥布森写了一部名叫《神经浪游者》科幻小说,小说描写了电脑网络把地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联系在一起的新时代,预言了未来社会,网络将会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的场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时间仅仅过了不到三十年,这个预言就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验。截止2011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21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比2011年底提升3、8%。手机网民达到4、2亿。其中10岁到39岁的青少年网民规模达4、49亿,占全部上网人数的79、7%。

今天,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也早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然而,人类享其惠泽的同时也受其毒害,尤其是青少年,更容易受到互联网上传布的黄色、暴力、变态信息等的影响,网络文化里那些不健康的内容,严重威胁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社会化。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有其突出优势。与传统文化的普通文本形式相比,网络文化形式更加多样、灵活,特别是网络的双向互动性,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文化的积极参与者。目前网络文化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了多方面的特征。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其一、网络文化载体的开放性。互联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由许多网络组成的网际网,各个网络互联互通。来至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思想、文化,以极大开放性的特点不断地呈现在网络当中,开放的网络为网络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载体和空间,因此网络文化在形态上具有超文本性,超链接性,使得网络文化可以无限开放,无尽发散。

其二、网络文化主体的自由性。网民作为文化主体,可以得到自我个性最大发挥,展示真实的自我,人们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创作自己的所思所感、在此可以得到心情的最大宣泄,可欢喜也可忧愁,因为网民在网上具有虚拟身份,不像现实中那样受到各种身份的限制和约束、惩戒机制。

其三、网络文化内容的共享性与丰富性。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均为共享,且内容极大丰富,信息量不会因使用而减少或消失,网络文化伴随互联网可以自由传播,而且传播面广、速度快,甚至可能会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文化的碰撞、交融,从而产生新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其四、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伴随数字化进程,现实的客观世界被转换成了数字化时代,从而赋予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特征,使文化以虚拟的方式呈现出来。网络文化世界的虚拟,不仅是文化信息的虚拟,更重要的是文化主体的虚拟化和文化活动的虚拟化。在虚拟文化世界中,任何个体都可以匿名的、虚构的身份,甚至多重的角色表现自我并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各种关系,进行文化交流。其交流的对象也可能同样是虚拟的。在虚拟的语境中,其言说的内容也可能是虚拟的。

其五、网络文化的去中心性。由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并不像传统文化已经被社会控制重视并且占领,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文化的边缘,在这个由于网络文化虚拟性的特点和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对于传统社会的权威进行了解构,并且和其他各种形态文化模式包括各色亚文化,鱼龙混杂,因此在这个文化世界里面,没有所谓的权威,这以文化特点一方面使得各种思想富集起来,减少因偏见造成的更广阔的视阈,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消解了基于一定社会现实的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存在,使得吸收的人无所适从。

三、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

正是因为网络文化具有以上的特征,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容易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甚至难于抵挡其害。

首先、“异文化”侵袭青少年文化根基。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对于是非判断是比较模糊的,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鉴别能力,和基本社会经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由于网络作为载体的强大磁场力,使得一些正面的东西没有系统的灌输入青少年的内心,反而过分偏向于吸取娱乐化的东西。如近些年的韩流,日族等等都是突出代表。青少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精粹知之甚少,民族文化尚未在其思想深处扎根,对外来网络信息流的免疫力和识别力相对较低,容易造成意识形态西化和本土文化根基的动摇,这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或者两代人意识的断裂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次、“有色文化”渗透青少年道德品质。部分非法组织和个人利用网上交流的匿名化特点,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输各种色情、黑恶、暴力文化及制造社会政治、经济、组织混乱信息。青少年往往容易受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甚至误入歧途,进而导致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再次、“直观文化”影响青少年思维方式。网络文化的高度综合性、图像化特点和形象化倾向诱导青少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单纯用“看”来认知世界。同时网络挤占了青少年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还会破坏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青少年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

第四、“虚拟文化”与“泛娱乐化”削弱青少年交际能力和认知能力。部分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双向沟通功能有着很大的兴趣和心理依赖,习惯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并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在个人现实生活中则很少有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

往,直接影响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目前,从上网目的来看,我们国家青少年上网很多都是以娱乐为目的。另外根据笔者所做调查发现,90%青少年上网的目地是聊天,看电影,玩游戏,只有20%的青年说道偶尔查查资料。不少青少年沉湎于游戏、聊天、消磨时间,并且很多都具有网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这些问题不容忽视。网络管理和体制的缺陷,网上出现了许多低及趣味的所谓网络文化,这些文化可读性不高,却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青少年一些低级趣味的思想,如性。近年来网络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种“泛娱乐化”倾向,即出现了一些低俗娱乐新闻以及网上恶搞成风。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关系,可是长期以来会养成坏的社会风气,也不利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合理对接。

四、对策与建议

认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前面所描述的网络文化自身的特征以及对青少年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文化的自身建设与管理;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参与进来。

(一)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首先,国家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实行文化分级制度,加强其中防止青少年提前接触不利身心健康的文化内容,运用高科技对公共上网场所进行监督,同时借鉴别国的优秀的网络管理经验,强化网络管理意识,完善网络管理法规,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活环境。其次,网吧实行分区管理,在网吧里给青少年划出特定上网区域,由此可以对这些电脑采取特别处理,应用网络最先进的技术将不健康和反动的内容过滤掉,屏蔽不好网站,例如限定某些不健康的网页青少年无法进入,由此来规范上网环境。再次,创立适合青少年自己口味的,特别是建立适合青少年社会化需求的文化内容,为青少年的成长所需提供必备的生活知识,生活技能,道德建设,行为规范,基本价值等比较全面的社会化知识结构。第四,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培养网民自觉文明行为。毫无疑问,文化是最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在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实践考验之后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它仍然是民族的基因密码,它集聚的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伟大创造,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分子。因此,为了使传统的文化精髓不在现代化进程里消失,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并且能与如今的网络文化得到更好的对接,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那么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通过道德伦理的教化,启发,教导他们从小事做起,引导他们客观看待并正确对待新生的网络文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努力培养青少年在网络行为中的自觉性和道德性。

(二)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1、社会方面

要加强社会宣传,帮助家长和普通大众改变排斥网络文化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其本身的合理性,它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它与别的事物一样也具有两面性,积极和消极影响,它虽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时候随之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客观看待。许多家长对孩子上网持否定态度,把网络文化等同于网吧,游戏和不务正业,就连一半以上老师对网络文化也持消极态度,这显然过于消极的看待网络文化,忽视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和未来社会的积极意义,因此要让家长和老师认识到网络文化的积极意义,树立科学的网络文化观念,不要一味肯定或一味排斥。并帮助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网路,并合理利用好网络,使之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帮手。

2、学校方面

作为社会化重要机构的学校要努力促进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形成合理有序的教学内容,张弛有度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内容上要考虑给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在对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上和学习适应社会能力上多下功夫。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初级社会化还没有完成的青少年,学校应教会他们应该学习什么,不该学习什么,网络行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等等。一方面要明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网络知识,积极教导计算机技能,帮助管理和控制青少年上网时间。同时,加强青少年上网的学校教育,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帮助青少年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培养其自觉抵制不良网站和不良信息,让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在网络中创新知识,促使网络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3、家庭方面

作为青少年的家长,要消除对于网络文化的偏见,正视网络文化容易对青少年起到的负面效果,并积极应对。比如积极关注孩子的成长多陪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需求,使孩子有归属感,帮助孩子形成较强的自控力和多元的兴趣世界。多陪孩子上网,教育并且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道德,形成比较理性和科学的鉴别能力,并参考现实世界的价值观,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对于较忙和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社会交往的兴趣,并从现实经验出发多教育孩子社会行为,比如订立契约比如从社会生活的一些经验或案例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参考文献:

[1] 新华新闻、 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朱婧、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5(03)、

[4] 冯永泰、网络文化特征的系统分析[J]、理论界,2005、6、177- 179、

网络文化特征篇6

关键词:网络文化;特征;诚信体系;构建;方法

21世纪是个以因特网为纽带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不管人们愿意与否,网络文化作为对现实社会的反映的一种新型社会意识,已经悄然崛起并逐步渗透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可进免地与传统文化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摩擦。本文仅谈谈网络文化的社会特征,防止社会信任的空洞化,以及构建完善的网络诚信体系的基本方法。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社会特征

现在,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与传统的生活观念发生了许多不可调和的冲突。为了解决好这些冲突,我们应首先了解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内容丰富。

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股票、音乐、卫生等应有尽有。大量网上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难免会有很多多余信息、污秽信息、盗版信息、虚假信息、失真信息、过时信息和错误信息借助因特网而广为流传,这加重了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间题,构成了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公害。可见,在网络上,好坏东西并存,这就增加了网络文化的复杂性。

(二)传播与更新迅速。

计算机网络将全社会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将地球缩小了,将时空拉近了,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实现了通信瞬时化、生产自动化,全面突出了一个“快”字,无论人们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台调制解调器、一根电话线,就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声音、图象把自己和他人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全球化的信息空间。这种传播速度与传播方式,使得人们可以尽快地知道世界各地的消息,但同时也为反动的、黄色的言论信息的传播提供更为有效的平台。

(三)环境开放。

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的涟漪都可能迅速波及全球。在网上,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经被淡化,网上交流表现出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隐蔽性和神秘性;当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网民用网络语言来交流时,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网络“资源共享”的价值观,使人们进入网络就可以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的国际信息。

(四)覆盖面广。

自2003年上半年以来,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以平均每月8%的速度增长,而且随着政府上网、企业上网、电子商务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未来数年内网民将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发展趋势使得全球人们逐渐生活在同一张“网”中,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也更为宽广。

(五)高度的虚拟性。

这使得网络文化呈现难以控制的趋势。网络产生庞大而多样的虚拟社群,给人以虚拟化的身份。其虚拟的身份为其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任何人在这里都可以不以自己真实的身份或者假扮异性进行交流、发言。这种虚拟性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无法对网络上的欺骗、反动行为进行即时有效的侦察。另一方面,高度的虚拟性使得长期沉浸于此的人容易产生性格障碍,甚至造成人们性别的心理错位。也正是它本身的特点,造成了某些消极的影响,导致了道德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所以,构建一套完善的诚信制度就急切地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二、构建网络诚信体系应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的原则

针对网络社会的文化特点,怎样扬长避短,在积极利用网络的资源为人类服务的同时,有效的防范网络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呢?这需要“德”与“法”的有效相结合,既要强化道德约束,更要用法律的手段维护社会信用,严厉处置违信、失信行为,维护诚信原则和制度的严肃性。

首先,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决定事物的是其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也告诉我“内化”的重要作用,任何道理如果没有经过人们的内化而仅靠外力的强加作用是很危险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与教育,使人们经过内心审慎的思考,达到“内自省”的程度,并转化为外在力量。

其次,网络文化的另一重要特点是虚拟性与异地传播性,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以虚假的身份信息,这就增加了侦查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违背社会道德的人进行及时的舆论谴责与必要地惩罚;对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做出明确的、严格的、有针对性的、可具体操作的惩处规定,并加大侦查力度,快速打击不法分子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使黄、赌、毒等信息缩小传播空间,以保证网络文化的正确导向与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诚信体系的基本方法

(一)寓诚信教育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教育之中。

不论人们在网络中的身份如何,他们总是离不开真实的生活的。因此,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这可使人们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这就需要家庭、学校承担起相关的责任,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并给与积极有效的引导。

(二)积极回应挑战,完善网络,建立有影响力的网站,从而把意识形态的斗争引进网络中。

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尽全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应对他们的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网络的上述特点,在网络中宣传正确、健康的内容。这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不断开拓、挖掘健康的信息,不断地更新网上信息的形式,使之更具有新鲜感、时代感和凝聚力。只有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地创新,才能有效地同那些花样繁多的黄、毒、赌非法网站进行斗争。

(三)认真开展多姿多彩的网上活动。

网络文化特征篇7

〔关键词〕企业;复杂网络;研发团队;平台架构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0、029

〔中图分类号〕F2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0-0128-04

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是一种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1]。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将研发团队看作是一个小世界的复杂网络,能够更加体现团队关系中的非线性本质和混沌特征,深入的表征研发团队的属性信息,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团队层次的划分,给出团队成员合理评价和发展规划,进而为企业研发团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

1平台体系框架

采用复杂网络开展企业研发团队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将复杂网络理论引入到研发团队的分析与评价中,使用复杂网络来描述研发团队中的关系和属性,充分解释团队关系中的非线性现象。为此,本文依靠传统的团队管理理论,结合复杂网络的分析手段,将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的平台体系框架分为复杂网络建模、分析展示系统、指标特征关联、网络动态演化4个层面,如图1所示。其中复杂网络建模形成一套研发团队转化为复杂网络模型的映射方法;分析展示系统则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可视化组件技术,实现一个复杂网络分析展示软件平台,集中展示研发团队中的复杂网络特性,实现数据的录入、处理、分析,给出可视化的属性特征标识;指标特征关联以复杂网络的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平均路径长度、簇系数、接近度、介数等指标为引导,建立企业研发团队特征与复杂网络特征的关联,分析各特征及其量值的实际意义;网络动态演化则通过网络演化模型的建立,构造一个基于动力学的网络演进方法,动态的分析企业研发人员的引进与离职,分析网络的变化过程,给出复杂网络下研发团队的稳定条件和发展条件,并完善研发团队,形成高绩效的网络结构,接近团队目标,引导团队的技能培训、互相信任和沟通,提高研发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1图1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平台体系框架1

通过4个层面的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平台体系框架的建立,网络指标属性和网络演化成果将被作为工具来定量的分析研发团队管理的各种问题,并对比相关行业中高效或者成熟的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结构,充分展示研发团队中的非线性因素,提高理论数据对研发团队特征的表征力,并能根据研发人员的个体属性确定人员所属团队,同时预测企业研发团队人员的流失情况及其带来的后续影响,最终形成一种有力的高绩效团队管理办法,强化团队活力和影响力,满足企业对研发团队进行协调、组织的需要。

2复杂网络建模

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建模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从研发团队到复杂网络的对应关系,形成由节点、边及其附属要素的研发团队抽象模型,通过网络抽象而便捷的掌握团队中的各种信息和状况,提炼出研发团队复杂网络映射方案、表示方案,形成一套普遍适用的研发团队属性映射为复杂网络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抽象化方法。

复杂网络建模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将研发团队中的人员映射为节点,节点由名称、属性、类型、行为、标识所形成的5元组构成。其中名称是节点的惟一标识,其表示为UDDI[2]字符;属性是以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结合的方式将人员的属性信息附加给节点,通常包括技术特征和人口统计特征,如出生日期、教育程度、专业方向、职业经历、文化背景及异质性水平等;类型则给出节点的角色特征,如创造——革新者、探索——倡导者、评价——开发者、推动——组织者、总结——生产者、控制——核查者、支持——维护者、汇报——建议者、联络者[3];行为表征则为节点所具有的特点能力集合,分为加入、调整、离职、培训、指导、管理、交流共7个方面,每个方面构建一类算法逻辑,以标准化组件方式支持不同粒度的管理功能代码的实现,支持以行为为准则的复杂网络动态演化;标识则是以形象化标示的人员图像符号。在节点映射的基础上,研发团队中的人员关系被映射为边,边是两个节点之间的由源点指向目标的有向关系,边所代表的关联关系分为技术依赖、合作、人际等3个方面,各自形成关联矩阵,具有不同色彩的图示方法,在特定情况下边可以具有距离尺度的度量,该度量值是依据源点和目标之间属性建立的关系程度值。另外,规范规则将被映射为复杂网络的约束条件,用以确立研究问题的边界。

3分析展示系统

分析展示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灵活可视化技术,以组件化设计为主要指导思想,搭建一个可视化研发团队复杂网络平台,形成灵活、可扩展的关系网络的展示环境和可视化分析环境,为研发团队属性数据的提交和访问提供接口,实现指标、特征的描述、分析、度量、计算等工作,提高团队管理相关信息的聚集和处理速度,给出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典型网络的生成,用于验证的指标及参量。整个分析展示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在分析展示系统上,建立编码方案,完成数据的归一化,实现属性数据的筛选、查询、编辑、剔除等基本处理功能;在网络可视化的框架及通用性类库之上,对图形、网络进行模型分析,完成数据处理和特征指标可视化表现等功能;在可视化分析工具上生成网络拓扑图、仿真过程和结果,并可通过流媒体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传输;建立动力学仿真算法库实现复杂网络模型的动态演化过程,做到实时分析观察模型变化,形成一个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的分析研究成果展示环境。通过分析展示系统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服务:①通过多种形式(生成各类基本网络、已有文件、编辑网络图)生成指定结构和参数的网络和现实网络;②操作生成的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的节点和边,并赋予节点和边以特定的属性或权重;③求解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的物理统计特性,和企业研发团队相结合,对应相应的指标特征,并考虑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④分析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在仿真平台提供的工具的基础上进行仿真研究;⑤提供特定的文件格式存储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及其各类参数,并提供可视化工具为用户呈现网络及网络上的动态行为。

数据存储模块(图、图元、节点、边等属性)可视化模块(人机交互、图形界面)相应的支撑平台可视化框架(JGraph、JUNG框架等)1JMF框架生成网络拓朴1传送流媒体1动力学仿真算法库1图2分析展示系统结构

4指标特征关联

指标特征关联主要是依靠复杂网络构建研发团队的特性指标,分析网络结构和团队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不同指标量值与实体之间的关系,根据网络特性分析来掌握研发团队的主体特征,研究团队的规模、核心层、个体重要性、沟通程度和培养力度,并通过平均路径长度、簇系数、度分布、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度数、接近度、介数等指标,结合小世界特性、无标度网络分析,反映研发团队复杂网络的内在本质,获取高绩效企业研发团队的基本网络模式,组建团队核心层,辅助团队激励的优化,改善团队运作方法,促进团队沟通与协作,使用可视化分析手段集中为高绩效企业研发团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合文献[4],下面给出具体的指标关联。

平均路径长度是对企业研发团队关系网络是否具有小世界效应进行验证的度量指标;簇系数反映团队网络内部结点之间的相互耦合程度和疏密程度;网络结点的度分布是指网络中结点度的值的概率分布,其验证研发团队关系网络的无标度特征;网络规模是指网络包含的节点数量,其表征网络大小和研发团队规模;网络密度又称为图形密度,是在图形中实际存在的边与可能数量的边的比例,其可以代表团队的容纳度,高的网络密度可能代表着研发团队需要多个部门或团队的交叉合作;度数指代网络中与某个节点相关联的边的条数,在研发团队网络中节点的度数可以看作是对研发人员之间合作关系的量化;接近度是指节点到其它所有节点的最短路之和,它反映节点在网络中位置的居中程度,也就是节点到达其它节点所需要的最少连接,节点的接近度值越小说明节点与其它节点联系越紧密;介数是指其它节点的最短路径通过本节点的频度,反映该节点对其它节点间沟通的控制能力,介数可以反映研发团队中某些研发人员在研发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较高介数的研发人员的存在将能够使其它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5网络动态演化

网络动态演化在BA模型[5]基础上,采用JGrpah[6]、JFreeChart[7]、JMF[8]等组件,进行研发团队复杂网络的动态演化建模,提供一个集网络展现、操作、管理,网络图元的图形化表达,网络结构图的序列化XML文件存储,及网络图元的动态演化为一体的复杂网络动态演化环境。在网络动态演化中,引入研发团队人员的加入、调整、离职、培训、指导、管理、交流等行为,每个行为对应一种演化模式(例如:调整则对应的是被调整节点的连接矩阵的变化并表现为边关联的修改,而离职则对应的是被调整节点及其边关联的删除),采用组件化方式形成网络动态演化的指令,经由事件管理机制进行触发,并在了解和把握整个研发团队发展动向的基础上,构建研发团队的复杂网络演化机制,建立概率模型,根据个性化定制随机产生新入员工节点,如图3所示,动态演化生成新边,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网络环境中,研究研发团队动态发展问题,给出员工的团队影响系数评测方案,实现对新入人员和离职人员对研发团队影响力度的合理评价,及时的全面深化质量管理过程的实施,使整个研发网络向着既定的研发目标和研究方向演进,分析团队的稳定性和创造力,通过度分布、簇系数、介数等指标,壮大团队核心节点,促进新入节点沟通与交流,避免关键节点流失,以培训、指导、管理等方式提高节点之间交互,并在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加强团队建设,完善团队目标的制定和团队精神的培育,为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指导。1图3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演化过程1

6总结

为了测试本文方法的正确性,我们采用J2EE技术,基于JGrpah和JUNG[9]可视化组件建立了一个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分析平台原型系统,如图4、图5所示,在其内部集成网络展现、操作、管理,网络图元的图形化表达,网络结构图的序列化XML文件存储及网络动态演化。平台中预留为后续研发团队分析和决策等功能完善的接口。在系统中,操作员只需在系统中拖动、选中图元,根据复杂网络模型来快速构建搭建企业研发团队网络图,然后定制图元与研发团队员工之间的关系,以不同颜色的边表示员工之间不同的关联[4],同时在特征指标、统计分析、管理、布局的支持下,实现复杂网络的演化。

目前,该系统已经成功运用到西安市高新开发区的产业研发团队网络分析中,获得良好效果:①为研发团队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辅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研发团队管理决策;②结合网络演化机制,引导研发团队的建设工作和培养工作,并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数据信息,辅助实现研发团队的稳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产品产出率和新产品的研发率;③通过分析不同企业相同类型研发团队的网络特征,设计有效的团队激励、团队培养方案,规避研发风险,促使团队由问题解决型向自我管理型或跨功能型转化。

1图4复杂网络存储模式1

1图5企业研发团队复杂网络系统界面1

参考文献

[1]刘建香、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J]、系统科学学报,2009,17(4):31-37、

[2]王郁昕,鲍泓、基于UDDI的语义元数据定义及映射[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11):171-174、

[3]张靖江、基于团队理论的绩效评价模式[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1-20、

[4]李建勋,解建仓,郭建华、基于复杂网络的研发团队核心层划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9):5-9、

[5]肖忠东,周光辉、顾元勋、面向生态工业复杂系统的BA模型修正[J]、系统工程,2011,29(10):74-79、

[6]孟利霞、基于JGraph动态绘制Web网络拓扑图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7):247-249、

[7]曾文华,赵飞,任福,等、基于JFreeChart与Arc省略vaScriptAPI的专题制图[J]、测度会科学技术学报,2012,29(6):450-453、

[8]胡开明,陈建华,王玉贤、基于JMF架构的流媒体RTPRTCP传输模型设计[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1):48-52、

[9]李世亮、JUNG一种实现社会网络分析自动化分析的框架[J]、中国远程教育,2011,(5):86-90、

网络文化特征篇8

关键词: 新媒体 网络文化产品 特征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产品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1]。根据我国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国网络使用人数已经达到了7、3亿人,其中这些人当中,有78、5%的人对于网络视频使用频率比较高,35、4%的人经常进行网络游戏,69、5%的人经常通过网络听音乐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主要有网络游戏、动漫、电影、文学、音乐、娱乐视频等[3],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文化产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新媒体带来了一些附加的、负面性的网络文化产品,这些产品给人们健康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新媒体网络文化产品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2]。面对新媒体网络文化产品的双重影响,高校育人工作者应转变观念[4],积极研究新媒体的规律,通过主咏ㄉ杈哂懈咝L厣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创高校育人工作的新局面[5]。因此,如何识别这些网络文化产品和特征,增强网民的辨别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从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种类看,当前的网络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一、当前网络文化产品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产品具有文化性。任何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网络文化产品作为一种产品,虽然很多是虚拟性产品,但是它们同样具有文化性。比如一些网络图片和文章,因为承载了80年代生人的记忆,所以深受这类人群的喜爱。不仅如此,它还给“90后”、“00后”展示了那一时代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使他们充分领略到了社会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不仅增加了文化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文化品质和素质。同时,一些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能够反映社会的整体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给大学生以激励、启迪,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中,不断丰富思想内涵,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二)网络文化产品具有情感性。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能够使人产生价值认同。由于很多网络文化产品兼具美感性、时尚性和艺术性等特征,因此它能够被大众接受。网络文化产品的情感性主要是指文化文化产品首先要具备美感和艺术感等特征,只有具备了美感,网络文化产品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大学生思维具有现代性和多边性,对于网络文化产品来说,只有具备了吸引力,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促使他们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产品。以游戏《仙剑奇侠传》为例,由于游戏界面具有美感,人物和背景极具美感,故事情节吸引人,因此当时深受大学生喜爱。

网络文化产品情感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时尚感。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度最高的群体,对于时尚更容易接受并乐于追捧。比如中国好声音、快乐女声等,都是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时代特点兴起的一类时尚节目,这些节目在实际的播放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在设计和推出的时候都考虑了时尚性这一特征,以促进这一产品的销售和传播。

(三)网络文化产品具有故事性。历史之所以被人们喜欢并铭记在心,就是因为它的故事性,对于中国的古董来说,正是因为故事性才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网络文化产品作为一个现代化的虚拟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也具有故事性。它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读者的文本黏性,并在使用中产生共鸣,深受学生喜爱。以宫崎骏的动漫为例,《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萤火虫之墓》等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现实性,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不仅能够了解日本的文化,还能够对爱、战争和和平等有更深层次的体会,网络文化产品的故事性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四)网络文化产品具有创新性。与其他产品一样,网络文化产品想要获得更广泛的市场,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就必须有创新性,只有作品不断进行创新,持续提高产品的质量,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他们的满意度。从当前网络文化产品看,网络文化产品的创新性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网络文化产品非常重视理念的创新。通过深入了解后发现,网络文化产品体现了“专注、极致、口碑和迅速”的基本特征,将理念创新放在首要位置。以“QQ音乐”为例,它打破了过去音乐只能通过下载或磁带才能听的界限,将在线和离线这一使用理念植入其中,从而获得巨大成功。其次,在方式上具有创新性。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在传播方式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以现代大型网络游戏《英雄联盟》为例,它不仅在制作上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能够抓住青年的心,而且在传播方式上,借助QQ、网站、人人网、视频广告等方式进行传播,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五)网络文化产品具有导向性。与其他产品不同,网络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具体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比如依托某一社会事件产生的产品,它的导向性非常明显。这种导向性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导向性可以引导学生向积极的一面发展,比如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助人为乐的视频和网文,对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并且很多时候很难做到有效监管,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种消极的、负面的网络文化产品,这些产品给社会大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二、完善途径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文化产品对社会,尤其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实际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发中和传播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从当前网络文化产品的使用情况看,很多网络文化产品,尤其是一些高校的网络文化产品还没有将这一产品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很多学校并没有针对这一产品建立完善的创作机制,在产品的创作流程上缺乏规范性和专业性,因此在产品的开发和供给上供不应求。同时,在一些高校中,由于没有创造型人才作为保证,创作队伍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专业性指导,持续性不强,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尤其要注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提高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造提供人才保障。

(二)加大传播力度。网络文化产品在创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很好的想法和经验,但是由于受限于各种原因,它不能在一个很好的平台上进行传播和推广。一些网络产品开发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系y化、矩阵化的平台,因此很难很好地传播。基于此,网络文化产品必须不断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比如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方式,加大传播力度,将好的网络文化产品介绍给学生。

(三)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网络文化产品的功能主要是娱乐大众,并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将积极、健康的理念传递给使用者的使命,尤其是对高校学生来说,网络文化产品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网络文化产品良莠不齐,很多产品缺乏亮点,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学生的目光。基于此,在网络产品的开发上必须重视网络文化产品的质量,紧扣时代主题,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思想的目的。

(四)加大网络文化产品审查力度,严厉打击网络文化产品低俗化和犯罪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具有多样性,并且在传播的渠道上有较强的选择性。同时,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低级的、恶俗的网络文化产品,这部分网络文化产品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必须加大对网络文化产品的监督和审查力度,尤其是政府需要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违法犯罪的网络产品严厉打击,保证网络文化产品的健康性和积极性。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化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从当前网络文化产品的发展来看,网络文化产品具有文化性、情感性、故事性、创新性、导向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为社会公众,尤其是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文化产品,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永泰、网络文化释义[J]、西华大学学报,2015(2)、

[2]秦广龙,叶兵、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产品论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欧阳友权、网络文化兴起对网络文化产品的评价影响[J]、江汉论坛,2013(10)、

[4]陈志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和创作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会计工作的年度总结(精选8篇)
  • 下一篇:企业经营思想(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