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一般贸易的特点(精选4篇)

时间: 2023-07-09 栏目:写作范文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1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指强调受海关治外法权保护,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跨国商业企业( 包括物流企业) 、金融机构具备以贸易为主并集中制造、物流、商业等多种功能的自由区。

( 一) 建立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市场原因

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要素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成一定比例的分配。经济学意义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界线必须被打破以实现资源自由流动,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上海自由贸易区即在区域经济协作加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根据《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定,上海自由贸易区旨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其可以在小范围之内同利益冲突较小的国家达成货物、投资及服务贸易上的妥协和共赢,而不必与多方同时达成一致协议。换言之,即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变两个市场为一个市场,变两地资源为一地资源。

( 二)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一,与自由贸易区的区别。自由贸易区指的贸易实体就彼此之间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作也的协定安排。而自由贸易园区是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实行境内关外的园区,并在该区域内实行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等。第二,与保税区的区别。保税区是一种境内关内的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而自由贸易园区是境内关外的经济自由区。

二、国际条约在本国国内的适用

( 一) 国际条约的含义

狭义上,国际条约是指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相互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用什么名称( 如条约、协定、公约、议定书) 一般来说,其可分为一般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其中特殊国际不能直接构成国际法的渊源,其包括有特殊习惯和双边条约; 事实上,只有一般习惯法规范和一般性多边造法条约才作为国际法的渊源而存在。广义上,国际条约亦应包含国家与地区之间所签订的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且具有国际法上效力的协议。本文取广义上的国际条约概念,以适应区域性条约缔结的既成事实和未来发展趋势。

( 二) 国际条约在各国的适用

理论界对国际条约的法律属性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国际条约不是国内法意义上的法律。首先,并没有行使统一立法权的超国家机构; 其次,司法上也没有拥有普遍性强制管辖权的国际法院; 最后,也没有统一执行国际条约法的世界性政府。第二种,则认为国际条约法有别于国内法的法律规范。三是,认为国际条约属于国内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只是在法的位阶高低上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适宜。国际条约在国内的生效。各国基本上采用转变和纳入两者之一,前者指条约经立法机关制定相应的国内法后才能在法院被援引作为判案依据; 后者即一次性地在宪法性文件中把国际条约纳入本国的法律体系。

( 三) 国际条约在我国的适用

国际条约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主权国家就各自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安排。国际条约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违反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缔约国需承受国际法上的责任。为善意履行条约所规定的义务,主权国家对需要转化成国内法的国际条约内容一般在国内的法律文件中,对国际条约在一国法律体系渊源中的地位、与国内法渊源的位阶问题以及不同性质国际条约可由法院直接作为判案依据作出规定。国际条约在我国领域内适用的三种方式。目前,在我国大致存在直接适用、间接适用及混合适用三种方式。第一,对条约的直接适用主要集中民商事经济领域,《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了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涉及私人权益的民商事领域的直接适用的情况,而直接适用的的情形仅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和严格的条件下才能够在中国直接适用 第二,间接适用,即通过国内立法将国际条约的内容转化为国内法内容以达到中国适用目的,WTO 协定在我国的适用即属此类。第三,混合适合,即对中国已生效的国际条约,按条约性质、约文措辞以及需要适用与否,而对同一项国际条约同时采取直接适用和间接适用两种方式。

三 、自由贸易协定

自由贸易协定( 英文: 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是两国或多国、以及区域贸易实体间所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贸易壁垒( 例如关税、贸易配额和优先级别) ,允许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自由贸易协定的构成一般包括三个领域的内容。第一,货物贸易领域; 第二,服务贸易领域; 第三,投资领域。

( 一) 自由贸易协定的性质

根据自贸协定缔结主体的特殊性( 为国家或区域贸易主体) ,故其属于特殊国际法中的双边条约,对于缔约国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根据自贸协定涉及的货物、服务及投资内容,协定可定义为可以直接在中国法院适用的涉及私人利益的民商事契约。

( 二) 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的争议解决机制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为例,明确发生争议时的不同解决机制。第一,《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 通过货物贸易协议的具体内容可知,其主要规定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故而其不涉及具体的某一国国民。两国之间争端的解决办法有磋商、调解或调停以及仲裁。其中,磋商、调解或调停的方法属于自愿性解决方法,而仲裁则属于强制性和约束力解决方法。第二,《服务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在服务领域的机制仍然以磋商、调解或调停及仲裁为解决办法。第三,《投资协议》。争端解决机制: 《投资协议》涉及的争端包含两类主体: 一是,缔约方的争端,这一争端的解决参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二是,一缔约方与另一缔约方的投资者之间的争端,这一争端首先尽可能通过磋商解决,其次提交有管辖权的争端缔约方法院或行政法庭仲裁。

( 三) 争端解决机制的总体特点及不足

通过上述自贸协定争端解决的了解,我国在处理国际条约规定的权利义务纠纷时,体现的特点是中国利用国际仲裁和司法程序解决国际争端持谨慎态度一般的政治性条约中没有载入任何仲裁条款。其不足的地方在于中国不愿依赖第三方进行争端解决,而这样在实际上对中国而言,与遵守国际条约的实践与承诺并不相称。

四、按照相关协议或协定的规定执行的内涵

( 一) 基本释义

相关协议指对中国发生国际法上效力的自由贸易协定。在《负面清单》中直接提及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 《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其后续《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 二) 适用对象

首先,其适用于针对特定的人,该规定仅针对与中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国的投资者。其次,针对特定的事项,规定仅特指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投资协议,而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仍按照一般方式处理。最后,就地域范围而论,我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中适用于自贸试验区并对符合条件的投资者有更优惠的开放措施的,按照相关协议或协定的规定执行。这一规范表述指明了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相关自由贸易协定适用的区域,其他区域并不当然优先适用。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2

【关键词】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进出口贸易的推动下,浙江经济显示出极大的增长潜力。快速发展的浙江对外贸易被称为“浙江外贸现象”,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浙江省这种以“产权明晰、内生利益驱动”型的多元外贸主体为主,选择一般贸易为基本渠道,注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外贸模式,不仅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崛起,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

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的轨迹特点中,贸易方式不均衡是其显著特点之一。支撑浙江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一直是一条 “短腿”。加工贸易最重要的经营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长期以来浙江省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滞后,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滞后。1992年至2010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所占比重平均值超过77、5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33%,其中2002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例超过82%。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浙江省不同贸易方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对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掘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文献评述

有关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和李嘉图(Ricard,1817),他们主要研究了对外贸易的产出效应;哈伯勒(Haberle,1936)和穆勒(Mill,1848)研究了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随后新增长理论的发展,更加肯定国际贸易中存在“技术外溢”现象。在新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大量学者又展开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克鲁格曼(Krugman,1986)和卢卡斯(Lucas,1988)讨论了国内与国外技术外溢的差异,比较进口国与出口国技术外溢的速度;格罗斯曼和赫尔曼(Grossman and Helpman,1991)从行业内、行业间的角度研究技术外溢效应。虽然这些学者的研究方法并不相同,但都一致认为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来源于全要生产率的提高和外部经济效应。

Coe和Helpman(1995)是开创性研究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学者,之后的学者,在Coe和Helpman的理论基础上又做了些开拓性研究,从不同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比较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大量学者都认为加工贸易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格(Ge,1999)通过构建动态模型,指出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学习和模仿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多外国学者认为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来源于技术的模仿及学习过程、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跨国流动和产业间的关联。

国内学者对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朱启荣,贺桂欣1(2006)利用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从出口和进口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不同的贸易方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李有2(2012)运用协整理论检验了我国1987-2008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认为两者的技术溢出都能促进我国生产率的提高;马欣3(2011)在理论的基础上,从比较优势、技术溢出、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济四个方面分析比较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得出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结论。

二、浙江省不同贸易方式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浙江省1992-201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加工贸易出口总额(ptr)、一般贸易出口总额(gtr)和研发投入(sD)这四个变量作为样本。通过Eviews6、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四个变量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变量数据均来自《浙江省统计年鉴》,并经过一定整理而得。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ADF检验是常用的检验变量平稳性的方法,本文也采用该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研发投入这四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具体结果见下表。

表1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

ADF检验统计量

5%临界值

结论

lnTFP

-5、886163

-3、710482

平稳

lnptr

-5、185136

-3、710482

平稳

lngtr

-4、312211

-3、690814

平稳

ln sD

-4、419248

-3、690814

平稳

注:表中表示一阶差分;表示二阶差分

由表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lnTFP、lngtr、lnptr、ln sD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可以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二)协整关系检验

对于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本文采用的是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通过平稳性检验,证明lnTFP、lngtr、lnptr、ln sD四个变量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迹(Trace)统计量检验结果

存在协整关系的个数

迹统计值

5%的临界值

概率值

None

86、13958

47、85613

0、0000

At most 1

39、09363

29、79707

0、0032

At most 2

33、25



143、2



34、42



997、1



65、20



2004



97、2



27、11



217、1



37、33



1297、5



67、73



2005



135、7



29、42



302、6



39、40



1644、2



69、04



2006



166、9



28、46



423、7



42、00



2045、3



67、74



2007



174、2



23、54



555、9



44、17



2575、4



69、75



2008



244



26、18



680、7



44、12



2835、6



69、90



2009



228、2



27、59



665、6



45、07



2541、1



70、12





图2: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以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通过对表2和图2的计算和分析可得,2000-2009年,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年均值约为25、15%,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年均值约为38、17%,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年均值约为65、32%。广东省出口贸易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浙江省和山东省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所占的比例均比较低。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层次较高,广东省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广东省与浙江省和山东省相比,其出口货物的结构层次比较高。



(二)鲁、浙、粤三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总额比重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我国的出口商品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表3中分别详细列出了2000-2009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和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图3为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对比分析图。



表3: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



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2000



79、3



155、3



51、06%



53、5



194、4



27、52%



495、1



919、2



53、86%



2001



92、4



181、2



50、99%



75、94%



68、94%



27、46%





图4: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出口额



占总出口额比重对比分析图



从表4和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广东省的加工贸易比重最大,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达到73、76%,广东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山东省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约为48、15%,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比重基本持平;浙江省加工贸易比重较低,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约为20、03%。可见,广东省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山东省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比例差距较小,出口贸易方式较平均;浙江省以一般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



四、鲁、浙、粤三省贸易模式总结对比



表5: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模式对比



省份



山东



浙江



广东



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25、15%



38、17%



65、32%



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52、41%



33、10%



61、23%



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年均值



48、15%



20、03%



73、76%



表5是在汇总了表2、表3、表4信息的基础上,求出2000-2009年三省的出口商品结构、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三项指标的年均值,得出鲁、浙、粤三省贸易模式为:



(一)广东省“三高”贸易模式



广东省地处南方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海上交通便利,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最早开放和设立了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较早地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涌入。从表5中可以看出,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5、32%,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1、23%,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73、76%。由此可见,广东省是以产品层次较高的机电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主导,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的出口贸易模式。以广东省为代表的贸易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机电产品等层次较高的商品出口占比高,外资企业出口占比重高,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即“三高”的贸易模式。



(二)山东省出口贸易模式



从表5可以看到,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5、15%,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52、41%,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48、15%。由此可见,山东省是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二分天下的贸易模式。



(三)浙江省“三低”出口贸易模式



从表5可以看到,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8、17%,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3、10%,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0、03%。由此可见,浙江省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不高,加工贸易占比不高。



浙江省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得到了迅猛发展。浙江省出口大部分是由本土企业创造的,其中以集体私营企业最为典型。1991-2001年间新获得批准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共有3061家,占到总数的80%以上,该类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成长性好的特点,日益发展壮大。以浙江省为代表的贸易模式的特点是: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低,加工贸易比重低(以一般贸易模式为主),产品层次相对较低的“三低”贸易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永刚、贸易模式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赖明勇,杜希尧、过剩经济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产业结构动态优化、[J]湖南大学学报、2000,12,21-26、

[3]丁文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总量及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 [J]经济经纬、2001,02,96-98、

[4]张小蒂,李晓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8:109-112、

[5]高敬峰、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分析、北方经贸,2004,01,105-106、

[6]陶涛、国际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103-105、

[7]周帅、中欧商品贸易模式的对比研究及启示、中州学刊,2006,03,70-72、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3

关键词:外贸可持续发展;广东对外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087-02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广东省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等外贸结构调整,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1 广东省外贸结构现状

1、1 经营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比重增加

在一系列着眼于内源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下,全省私营企业首次突破50万户,民营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跃居各类所有制经济的第二位,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也达到两成。 当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型经济,正成为推动广东经济新一轮健康、快速、理性增长周期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外向型私营企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外贸尤其是一般贸易出口的新增长点。统计显示,2007年私营企业实现出口4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9%,占全国私企出口的2 7、4%,继续稳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1、2 初级产品及资源类产品进口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广东省已经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格局。2007年1-11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稳居全国首位,在全省出口总值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34、5%。为各界所关注的引资质量方面,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落户我省的外资项目规模越来越大,世界500强企业不断在广东增资扩股、设立研发中心。2007年1-11月,全省新批和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905个,合同外资140、0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的六成以上。在一般贸易进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则占了65、7%。其中,机电产品进口占四成,高新技术产品占22、5%,农产品占5、8%。进口商品主要包括原油和成品油、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钢材等。梁耀文强调:“我们主要是积极扩大资源性商品的进口,以弥补省内的资源不足;另外就是努力扩大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

1、3 贸易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一般贸易加速发展

2006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5200亿美元大关,达到5272、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跃居全国首位。2007年以来,国家在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继续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方面力度进一步加强,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一般贸易快速发展。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30%以上。2007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达800亿美元,增长50、0 %,重夺全国第一,占广东省出口的比重达到26、5 %,比上年上升4、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又呈现了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的特点。初级产品出口仅占6、8%,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则占93、2%。其中,机电产品割据了近半壁江山,高新技术产品占10、0%、纺织品服装占19、9,出口大类为服装、家具、灯具和鞋类等。 在一般贸易进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则占了65、7%。其中,机电产品进口占四成,高新技术产品占22、5%,农产品占5、8%。进口商品主要包括原油和成品油、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钢材等。

1、4 多元化市场战略进一步取得成效

虽然目前广东的主要出口市场仍以香港、美欧为主,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额的55、1%。但近年来美欧等不稳定的贸易环境,使广东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市场多元化。在私营企业的强力拉动下,广东省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新市场出口增长迅速,其中对中东、南美和非洲出口分别增长48、9%、59、9%和51、4%、

2 当前贸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能源生产和消费缺口大,依靠能源省外调入和进口风险高

由于煤炭生产行业的整体退出和原油产量的下降,近年来广东能源生产总量呈递减趋势,使原有的能源紧缺状况加剧。2006年,广东一次能源的生产总量为4160、3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8、1%,能源消费总量19765、22万吨标准煤,增长11、2%,能源缺口高达15604、85万吨标准煤。为缓解广东能源紧缺状况,从外省调入12904、80万吨标准煤,从国外进口5038、1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分别增长27、3%和9、8%。通过省外调入或进口虽可弥补省内能源的不足,但由于存在市场、价格风险和运输制约等问题,尤其是近期国内外能源价格屡创新高,广东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和风险逐步加大,出口企业成本明显增加,能源短缺将成为困扰广东对外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

2、2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出口贸易发展对能源依赖性强

广东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占据经济增长的主要地位,但在工业化还未达到相当发达程度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作为代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会随之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上升速度很快,199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5,2000年增至0、71,2005年高达1、22,2006年随着节能措施效应显现有所回落,降至0、77。“九五”至“十五”时期,广东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呈快速走高趋势,表明广东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在广东经济总量中占据了重要份额,其出口产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在各个行业中,工业的能源消耗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因此,广东出口贸易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

2、3 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使节能压力加大

广东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能源消费大幅上升。2006年广东工业能源消费13195、5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4%,增幅比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高出3、2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在广东出口贸易中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2532、5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8、6%;耗能低的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技术和光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偏小,出口额1283、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4、8%。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机电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对能源投入有很强的依赖性,使节能压力进一步加大。 广东产值单耗最高的10个行业的比较出口能耗排名顺序与产值单耗基本一致。

2、4 出口企业技术水平偏低

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322、22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651、64亿美元,两者之和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0、5%。外商投资企业中以港资企业为主,但港资企业普遍具有企业规模小、缺乏长远规划、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耗能和耗资源较多等特点。此外,众多私营企业,管理技术、工艺技术水平创新、节能技术和理念更是有待提高。

3 调整贸易结构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3、1 优化一般贸易结构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兴贸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运用国家和省的各项鼓励政策措施,重点促进自主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扶持中药产品、农产品、软件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升级。通过优化商品结构,不断提高一般贸易出口中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的比例。

优化市场结构。在巩固并深度开发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发新兴出口市场,以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南美和中东为重点目标市场,建立广东商品分拨中心。有效利用各项开拓国际市场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出口的自主性;支持企业通过与国际品牌的合作、资本运作、与国际营销网络渠道进行联盟与合作等方式,提高国际营销能力;推动企业采取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强化贸易促进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引导上下游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加强协作和配合,共同构建更加稳固的国际营销体系。

3、2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利用港澳优势发展广东省服务贸易。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建立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辐射珠三角的服务贸易发展基地,发展与广东省制造业配套的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会展、管理咨询、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开拓信息网络服务、视听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与专利服务、软件设计、信息服务外包、技术转让等新兴领域。同时,加大服务业吸收外资力度,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3、3 积极引导进口

更好地发挥进口对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作用。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贸易,组织好广东省急需的资源、能源、重要原材料、重要工业品、重要农产品等进口。利用技改和研发资金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完善进口机电产品的国际招标管理,促进广东省技术进步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广东省的产业素质和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充分发挥进口对提高经济内在素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节能、降耗和环保技术及装备,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技术升级改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强对农产品和重要工业品进口的监控。

3、4 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

加强境外的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通过长期贸易协议与参股开发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作,推进大型合作项目,重点投资境外煤炭、矿产、石油、渔业等领域,建立一批境外资源和能源开发基地,缓解广东省资源和能源紧缺的矛盾。促进境外农业资源的开发合作,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综合开发。

3、5 继续优化投资软环境,提高环境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不断完善“大通关”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新模式、以及陆路口岸电子自动核放系统,加强口岸综合管理,提高通关的整体效率。二是千方百计降低外商投资的地价、电价、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收费等成本。三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工程,以信息化促进外经贸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丽丽、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5)、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4

论文关键词:黑龙江省 俄岁斯 国际贸易 对策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总量增长迅速,结构稳中有升。以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运作主体为私营企业和固有企业。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呈现着基础仍比较脆弱、商品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一般贸易出口大幅下降、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上升等特征。为了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应当采取积极开发边境自由贸易区、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对俄贸易结构、壮大对俄贸易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等对策措施。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是中俄双边贸易的“桥头堡”,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量占中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多,占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现状分析

近几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量增长迅速。如表1所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进出口结构稳中有升。黑龙江省对俄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快速增长,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蔬菜、水果及坚果,2006年和2007年出口分别增长l3、2%、11、5%、l5、7%、25、6%、33%和126、5%、22%、13、3%、34-3%。机电产品20o6年和2007年出口6、8亿美元和l2、9亿美元,分别增长l10%和88、1%,在对俄出口中的比重由20o5年的8、6%上升到20o6年l5%继而又上升到20cr7年的15、8%。资源和原材料性商品进口增长显著,2oo6年原油、肥料、原木进口分别增长68、9%、22、1%、17、6%,2007年原木、氯化钾、原油、纸浆、成品油进口分别增长25、9%、13、7%、1、5%、42、7%、500%。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采取多种方式,但以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如表2所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基本上是由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完成的。如表3所示。

由于俄罗斯加大力度打击“灰色清关”,限制原木等原材料性商品出口,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中俄两国,使得本来就脆弱的黑龙省江对俄贸易在2oo8年l一8月遭遇了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8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l10、6亿美元,同比仅增长3、1%,对俄出口79-7亿美元,同比下降2、4%,对俄进口30、9亿美元,同比增长20、%9。2oo9年l一4月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18、3亿美元,同比下降39、1%,对俄出口13、2亿美元,同比下降33、5%;对俄进口5、1亿美元,同比下降5o%。对俄主要出口商品中,服装及衣着附件、机电产品、鞋类出口分别下降60、5%、26、3%、3、7%,家具及其零件、鲜干水果及坚果、蔬菜出口分别增长78j%、25、5%、20、8%。对俄主要进口商品中,原木、肥料、铁矿砂及其精矿、纸浆进口分别下降47、5%、64%、4、5%、26、3%。对俄边境小额贸易、一般贸易、其他贸易等各种贸易方式进出口额都呈现负增长。

二、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特征

(一)发展态势较好,但也存在不利因素。虽然近几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仍比较脆弱,易受两国尤其是俄罗斯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俄罗斯经济抗挫力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经济疲软,卢布贬值,进而影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大幅下降,2008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同比仅增长3、1%,2009年1—4月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同比下降39、1%。相反,黑龙江省对其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美国的进出口却逆流直上,2008年增长84、5%,2009年1—5月增长53、7%。

(二)商品结构变化不大。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进口商品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以初级产品为主,多为资源和原材料类商品。2007年原木、氯化钾、原油、纸浆、成品油等五类商品进口占对俄进口总额73、4%。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表现突出,2006年和2007年出口分别增长110%和88、1%,但占对俄出口总额仍不到20%。出口商品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占对俄出口总额的95%左右,但多数商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如2008年l一8月黑龙江省对俄出口总额的42、5%为服装出口。

(三)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迅猛。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水平不断提高,一般贸易占对俄贸易比重呈增长趋势,尤其是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迅猛。黑龙江省对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对俄进出口总额由2006年的16、9%上升为2007年的38、2%,一般贸易出口更是由2006年的6、2亿美元上升为2007年的35-3亿美元。但是,一般贸易发展并不成熟,受俄罗斯贸易政策及经济困境的影响,一般贸易出口大幅下降,2008年l一8月黑龙江省对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对俄进出口总额比重又回落至27、3%,其中出口11、6亿美元,同比下降41、7%。

(四)私营企业成为进出口主力军。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国有企业进出口比重下降,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上升,尤其是私营企业出口成为拉动对俄贸易的重要力量。2007年私营企业对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6、7%,占对俄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006年的20、8%上升为2007年的86、9%,其中出口增长率更是达到90、3%。

三、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俄罗斯实施开发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给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了重大机遇。

(二)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黑龙江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由于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快速发展,各铁路、公路、水路口岸的运力已显现不足迹象,阻碍了贸易的大规模发展。黑龙江省应借鉴我国东部沿海口岸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筹措各方资金,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建设各口岸的互市贸易区和对俄出口加工五大重点基地。

(三)调整和优化对俄产品出口结构。提高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质量,创建自主品牌,打造名优商品。在扩大服装、轻纺、鞋帽、农产品出口的同时,要提升机电产品及高科技产品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的比重。要利用俄罗斯开发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的机会,发展建材和家电产品出口。

(四)对俄贸易企业要“走出去”,到俄罗斯投资创办境外企业。应对俄罗斯不断提高原木、原油等资源类产品出口限制,黑龙江省企业可以转换思路,以投资带动贸易,以人股、参股资源类产品以及投资建厂的形式“走出去”,不仅可以带动上游产品的出口,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还可以有效回避贸易摩擦和高关税风险。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财务经营分析(精选8篇)
  • 下一篇:年度工作报告心得体会(精选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