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国际金融贸易(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3 栏目:写作范文

国际金融贸易篇1

上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离不开全国全市人民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共同努力。同时我认为,我们所以能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关键的原因是党和国家,以及天津市政府为规避国际贸易风险而采取了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

一、为了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国际经济失衡加剧,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本,导致区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量,利用自己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强势地位,会运用各种打压方式,压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甚至不惜损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转嫁发达国家的困难和危机。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这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从一个原本闭关锁国的计划经济时期转移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在一个大市场中进行商贸往来的环境。我们已经不能单单只根据国内的情况,仅仅着眼于从调整国内的宏观金融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要跳出中国看中国,放眼世界看中国,从全球经济发展中找准我们的位置,发挥我们的优势,实现我们的目标。

二是,从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已经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已经从实质上置身于全球化经济发展之中,国内国际市场化的竞争态势主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三是,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会挨打,这已经在中国的历史上得到验证。世界金融危机是一个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国外的经济大势紧密联系的全球化问题。在世界性的经济博弈中,实力的强弱,往往会决定竞争的胜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是金融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必须讲究竞争艺术,具有战略性的应对举措,这就是实行对内与对外相协调的宏观金融调控。

四是,从国际政治斗争和经济霸权主义的情况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但是,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竞争的复杂化,使国际经济秩序很不规范,很不平等。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首先爆发在美国,蔓延到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强烈冲击。国际贸易既是合作、竞争,又是一场斗争。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加剧和放大。为了防止大国政治对我们的冲击,就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并辅以必要的外交手段,应对大国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贸易上对我们设置的重重障碍,实现贸易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宏观金融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了经济刺激计划,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所以说必须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已经向着趋于稳定的方向发展,但我们还不能说经济运行已经根本好转,复苏的根基还不牢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提醒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要使得经济复苏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就要拿起宏观金融调控的武器,随时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可能出现的危机余波甚至狂澜再起。

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很脆弱。在一定程度上讲,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对我们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冲击,而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要作艰苦的努力。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还没有做到完全和国际经贸规则接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滞后的矛盾依然突出。由于对国有资产的行政监管缺位,还有大量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劣势企业干扰着经济发展。国内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和内需消费,还是在初始的、封闭的、粗放的状态下产生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受国际因素的牵制不大。为了防止这些潜在危险的出现,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金融调控政策。

第三,在宏观金融调控政策上存在着缺失和不足,需要完善和加强。比如对金融机构本身的管控乏力;对不良资产的监管和控制使用还不够有力;大量的财政投入与实际收益还不成比例,等等。再如,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达到数万亿美元。一方面说明我国在财富上的储备能力,而另一方面又说明一旦出现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面临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必须予以合理适度的控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宏观金融调控政策仍不能退出,而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后金融危机条件下宏观金融调控的对策

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宏观金融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要积极加强国际合作。经济危机是世界性的,所以,要共同实施有效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我们主张通过平等协商寻求国与国之间贸易上的互利共赢或者多边多赢。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我国积极参加了多次国际金融峰会,与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研究探索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前不久又与“金砖国家”共同召开峰会,研讨经济的发展。今后,国家还会以负责任的姿态,继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发展中宏观政策的制订和协调,用以推进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二是,着力解决国内区域经济失衡的矛盾。应对国际经济失衡最好的办法是克服自身的经济失衡。我国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胜,首先要解决好国内的问题。要在金融投入上支持沿海地区、农村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高科技、高产能、低消耗、低污染的高端企业和实体经济率先发展。目前,我们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它们主要靠政策的支撑在艰难生存。对此,要实行优质企业市场准入、劣质企业依法退出市场机制,经过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立能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新的高端企业集群。要抑制地方保护主义,逐渐打破垄断行业的陈旧体制和独霸地位,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三是,严格控制盲目投资,科学规范基本建设。回顾我国经济上的几次宏观调控,最大的难点都是因为基础设施规模过大,投资过多,超过了我们的能力。目前,各地方财政投资增长的冲动难以控制,许多地区甚至负债投资。大部分投资用于基本建设,在拉动内需方面成效并不显著。对此,要通过调整宏观金融政策,严加控制过热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钱花在刀刃上。各级财政投入,要向促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倾斜;向内生增长、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行业倾斜;向实施节能减排,提倡绿色环保,提高生态保护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倾斜;向社会保障、教育、“三农”、民生等关乎人民生活的领域倾斜。同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努力保持收支平衡,并通过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经济犯罪,化解潜在的财政风险。

四是,加强对人民币汇率的合理调控。我国的货币及其汇率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制定的,首先考虑的是中国的国情,中国人民的利益。我们在人民币汇率方面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要看到,作为国际流通货币,美元币值的不稳定,会出现国际贸易中的投机性攻击,由此会造成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强势经济体都可以利用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来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承担过多的责任。因此我们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反对用强制的办法来迫使别国的汇率升值。要通过宏观调控,把人民币汇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国际金融贸易篇2

关键词:国际金融服务贸易 壁垒 比较

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贸易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日渐频繁,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各国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而逐渐青睐于开展国际贸易。充分了解贸易壁垒并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是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此,文章对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比较做出了分析,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概要

1、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及贸易壁垒的定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主要是指签署GATS的各个成员国所提供的所有关于金融层面的服务,涵盖了保险、银行及其相关金融服务。伴随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还有贸易壁垒,其早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开展的初期就已经存在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模式,然而金融领域却一直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义。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签署,才对其定义作出明确的规定,其主要是指受到非自然因素的影响,各国或地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抵御国际贸易在本土发展而制定或采取的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金融贸易政策和措施。

2、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特点。由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相对于其他服务贸易而言具有无形的特点,其贸易壁垒的特点也具有较明显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各方面都有涉及,且类型多样、涵盖范围广;

(2)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多为无形壁垒,且设置形式以非关税为主;

(3)金融服务贸易壁垒设置的目的不仅针对金融服务本身,也是为了满足国家某种经济政策的目的需求;

(4)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设置对象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分类

由上文所述的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特点可知,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是以非关税形式作为主要体现形式的,依照金融服务贸易的对象、开展模式等的不同,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资本移动型:主要包括外汇钞票和汇率的监管控制、浮动汇率的限定以及投资收益汇出的局限控制等形式。

2、人员移动型:人员移动壁垒是依照各成员国的移民限制法律条文来设定的,根据各国或地区移民法律法规或工作许可、专业许可等的规定标准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3、服务产品移动型:这种类型的贸易壁垒主要是对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方面进行限制管理,换而言之就是指东道国或地区对进入国家或地区内部经济市场的外来金融贸易服务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

4、信息移动型:为了防止由于国家、经营权限以及交易双方死人信息泄露而设置的壁垒,包括对国家技术标准、入网许可、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等的调控措施。

5、开业权限制型:对国际金融服务进入本国或本地区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省市的地方条文等设置壁垒,包括禁止垄断、限制金融服务的提供、限制或禁止非本国际人员提供服务业务等。

6、经营权限制型:即通过对外国服务实体在本国的活动权限进行规定,以限制其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甚至干预其具体的经营决策。

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比较差异

对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分类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贸易壁垒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主要可以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壁垒设置透明程度的差异:不同国家对于壁垒设置的透明程度不尽相同,有些国家通过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条文的明确设定,从而达到贸易壁垒高透明度的标准,而某些国家和地区对于贸易壁垒的设定则较为隐蔽,国外投资者的察觉度较低。

2、壁垒设置态度的差异:各国家与地区对于贸易壁垒的设置态度可以分为鼓励型、限制型以及互利互惠型等,这些国家对于金融贸易壁垒设置的态度大多取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类型。

3、国家发达程度之间的差异: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综合国力处于较优水平的原因,对于国际贸易的开展通常限制程度较低,这些国家大多主张不设立贸易壁垒。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有限、本土经济体制及市场发展欠成熟,因此在数量和类型上,设置了更多的贸易壁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充分了解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概念、特点和不同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最好地处理与其他国家进行金融贸易时的贸易壁垒问题,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勤淮、论金融服务贸易壁垒[J]、世界经济研究、2011,04(25):134-135

国际金融贸易篇3

【关键词】金融发展;比较优势;国际贸易

1、金融发展决定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模式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主要用来解释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国际贸易文献主要认为要素禀赋、技术、消费者偏好是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这些文献对比较优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他们忽视了金融发展也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由于行业的技术和组织结构差异决定了其对外部融资需求的差异,因此,金融发展能够降低外部融资度高、无形资产比重低的行业的融资约束,显著地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Rajan & Zingales,1998;Levine,2000;Beck,2003)。Bardhan 和Kletzer(1987)通过修正传统的贸易模型,证明了金融发展也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金融发展使得更多需要依靠外部融资的行业拥有比较优势,而制成品的生产需要更多的外部融资,因此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倾向于出口工业制成品,而进口中间品和初级产品,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国家的产业分工和贸易模式则刚好相(Svaleryd & Vlachos,2002;Hur & Raj,2004)。

2、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流量

21世纪初以来,关于国际贸易的研究就逐渐转向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行为,企业之间只存在着生产率的异质性,企业的出口行为只受生产率的影响,只要企业的生产率超过临界生产率,企业才能支付出口前期巨额的固定成本,才会选择进入出口市场。

但在现实中,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的,企业的出口会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Chaney(2005)首先将企业的流动性约束与异质性企业理论相结合,在Melitz(2003)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流动性约束的异质性,指出了流动性约束也是制约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并指出融资约束只会影响企业的固定成本而不会影响企业的可变成本,金融发展可以改善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因而会促进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Manova(2008)采用19851995年107个国家27个产业的双边贸易数据,通过Heckman方法进行实证估计,结果显示金融市场不完全会阻碍企业出口进入和出口量扩大,落后的金融体系将导致更少的出口市场,更小的出口规模(Becker & Greenberg,2007)。

3、国际贸易发展影响金融发展水平

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是由其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水平时决定的,需求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工业化水平,供给因素主要有:法律渊源、宗教文化、贸易政策等。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需求和供给两条渠道展开的。

3、1 需求角度

Rodrik(1998)指出,贸易开放会导致经济体中永久收入的波动程度增加,通过金融市场上提供的各种金融工具,经济个体可以实现资产组合多样化,从而有效分散贸易开放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贸易开放会增加个体对风险规避和保险的需求,从而带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Agell(1999)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Giavazzi & Tabellini(2004)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带来的资金的跨国转移必将要求更多的资本跨国流动,这必然会导致资本流动量增大,要求政府放开对资本账户的控制,从而要求提高金融开放度。

Do & Levchenko(2007)实证研究发现一国贸易的比较优势会影响其国内生产模式,从而影响外部融资需求,进一步影响金融发展水平,而两国的比较优势则是外生于金融发展水平的。

3、2 供给角度

Rajan & Zingales(2003)运用政治经济学中利益集团理论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会加强信息的披露和合同强制执行制度,这会减弱在位企业利用可抵押品和声誉获取资金支持的能力,增强新的厂商获取资金的能力,从而使得新的厂商能够进入市场与在位企业竞争,因此在位企业会反对金融发展。但是当国家开放双边贸易、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时,国外厂商进入市场时,竞争的加剧会降低在位企业的利润,促使在位企业加大投资,同时在位企业由于利润下降内部现金流量减少,从而会增加对外部融资的需求,因此贸易开放对金融发展是有利的。

Braun & Raddatz(2007)从金融发展影响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收入分配的角度,认为在贸易自由化之前,所有部门的产品均是不可贸易的,而贸易自由化使得可贸易部门的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进而可以通过将出口产品抵押使贸易部门的融资约束改善。贸易开放带来的融资约束的变化改变了两部门在封闭条件下的均衡收入,因而能够改善一国的金融体系。

Aizenman(2008)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成本收益与贸易开放之间的关系:由于货币的逐利性,在金融抑制条件下,资金无法最大化流动到收益率最高的行业,因而贸易开放成为资本外逃的有利渠道,资本加速外逃会增加政府的监管成本,政府基于金融抑制的收益成本考虑,会放弃继续实施金融抑制策略,因此贸易开放度提高会消除金融抑制,推动金融发展。

4、文献述评

国内外学者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系统地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述文献的研究范围和视角不断拓展和丰富,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相联系,不仅重新拓宽了对比较优势的来源和贸易模式的认识,还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其对贸易流量和贸易政策的影响(Feeney & Hillman,2001),研究文献还进一步探讨了国际贸易通过需求和供给两种渠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但是,当前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首先,金融发展影响贸易流量的模型忽略了其对企业国内活动的影响(如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资),其次,在实证研究中,文献计算的行业的外部融资依赖度精确度不高,最后,金融发展比较优势的模型多是静态的,且忽略了金融体系对需求方的影响。

参考文献:

国际金融贸易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 金融发展 关系

绪论

金融与贸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间经济关联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融合与互动关系日益突出。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更是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变化。

分析

所谓金融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金融条件。

在金融发展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怎样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就是对外贸易,它是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

首先,金融发展水平可能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 比较优势。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可分为商品结构、地区结构

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较强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金融发展60年,60年的中国金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给新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得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更多合作关系,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在这6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日益崛起,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也更加开放,经济的繁荣增强了国力更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产品结构也随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升级。

从地区结构来看,由于金融对贸易的支持、服务及风险分散作用,地区金融越发达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容易出现 “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之首,其贸易发达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美国、欧盟、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国际上有着超强的竞争力,这往往得益于这些国家发达的金融业。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2007年9月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至今尚未平息,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信贷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2008年9月,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银行被贱卖、美国国际集团获政府资助、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人们金融危机渐入高潮。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日趋升温。美国银行倒闭频率创下新高,在这种大形势下,国际贸易结算不可能独保其身。美国的经济地位动摇,各国间贸易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是成正相关的。

其次,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起到能动性的影响blackburn和hung (1998)认为通过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能加速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降低金融中介成本,产生更高的增长率。aizenman (2003)从理论上研究了国际贸易开放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他认为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控制成本增加,最终导致金融改革的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副产品。do & levchenko (2004)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跟实际产出存在着均衡的关系。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会影响产出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影响金融发展。然后,他们用一个多国实证检验证明了自己的模型和立论的正确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在目前所看到的文献中,国内的研究相当少。白当伟 (2004)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以及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用世界77个样本国家1965-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金融发展的确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郭云峰与刁德霖(2005)简要地介绍了2002-2004年之间的一些文献。齐俊妍(2005)介绍了国外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泉赋和促进技术进步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梁莉(2005)认为贸易开放度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是贸易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而不是与之相反。沈能(2006)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从反馈份额看,更多表现在金融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国际贸易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此外,他还考虑了在财政分权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其结论是:(1)金融发展有利于地区开放度提高; (2)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涉不利于外贸;(3)我国部分地区的出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正式金融。

贸易政策是金融调整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贸易政策能促进金融发展,反之则会引发金融业萧条。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产品的开发,对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金融贸易篇5

信贷市场允许当期的中间投入成本由下一期的收入来偿还,各国信贷优势的差别会影响该国的比较优势,决定该国出口中间品或最终品。信贷优势差别可能表现在该国可获得的资金成本的差异上,或者表现在该国可获得的资金数量上。声誉是有成本的,如果国际信贷市场存在国家贷款风险的话,那么声誉较差的国家将会面临更高贷款成本。那么声誉较好的国家就能使用更廉价的资金,专业化生产复杂的、需要较多流动资金和贸易信贷的制造品,从而在生产最终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声誉较差的国家借款成本比较高,则专门生产资金需求较少中间产品。均衡时,信贷市场处于劣势的国家将出口中间品,进口最终产品。此后,又有很多的学者对制度差异如何产生比较优势的问题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

第一个建立了金融市场是比较优势来源的模型,证明了金融市场更发达的国家能更好地分散专业生产风险商品的风险。将一个包含着制度差异的不完全合同分析框架融入国际贸易模型之中,并将其中的制度性差异视为比较优势的来源。继而用美国的产业及国家进口分类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很好地证明了制度较完善的国家在美国市场上的制度依赖型产品进口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二、融资方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贷款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大约一半的世界贸易是通过进出口信贷进行的,供应商通过交易双方的商业银行给外国买家贸易融资贷款。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影响的传递率与产业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和贸易贷款使用正相关。此外他使用美国商业银行和七国集团债券的贸易融资贷款的数据,发现贸易融资贷款的数量与总进口额、进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以及银行债权额正相关,在系统性银行危机期间,融资成本和国贸模式的关系也依赖于贷款安排(比如贷款期限)、商业银行规模(是否是货币中心,是大还是小)以及债权人的种类(是商业银行还是官方银行)。

2、债务融资对贸易的影响。在债务的主流模型中,债权人通过把债务和贸易限制联系起来以威慑一些国家拖欠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行为。用国内外产品的可替代性来衡量贸易的独立性,而贸易的独立性决定债务支付。国内外产品的可替代性越低,贸易独立性越高,则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弱,可能的资源输出就越多,从而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更容易借款。即贸易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其外部融资的保障性越高。有大量研究债务融资与贸易关系的文献。债务政策最终目标应该是扩大贸易和提高投资效率,而不是最大化资本流。为了解决国际债务问题,除了债权国与债务国之间讨价还价能力之外,金融政策还要与贸易政策相结合,各国不仅融资成本和债务状况不同,经济中不同部门贸易和金融的联系也不同。

三、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具有负的影响。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对八个欧洲经济体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不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实际汇率波动的增加对于样本国家的出口需求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不论这些国家是否是ERM成员国。运用ARCH模型分析印度、韩国和马来西亚的数据表明,汇率的不确定性对贸易量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2、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明显。用随机系数模型预测了实际汇率变动,并且用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钢铁行业的月度数据检验了实际汇率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认为汇率变动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相对来说是很小的,汇率的持续变动、经济增长以及贸易产品的价格对贸易水平的影响都要大于汇率变化的影响。模型同时表明随着汇率变动越来越显著,投资者可以通过组合多样化在发展良好的美国-加拿大货币市场获利,这导致了汇率变动与贸易之间的正向相关。

3、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具有正的影响。对现存的出口对汇率波动不敏感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当货币升值时,已有的出口商在国外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被迫减少出口额。然而,国内潜在的出口商持有的外币标价的国内资产价值上升,从而面临的流动性限制减少了。这样,一些公司开始出口,部分抵消货币升值带来的负效应。有些情况下,这一效应很强,以至于导致总出口增加。

四、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其他关系

1、固定成本融资对贸易的影响。进入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的存在很久以来就被国际贸易的文献所认可。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市场参与者会受到之前出口经验的影响。他们用哥伦比亚制造业企业数据证明沉没成本是很显著的,并且发现出口经验能够提高出口的概率达到60%。同时也认为一旦企业退出了外国市场,则出口经验就没有价值了。

2、流动性限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除了生产力问题,流动性资金的限制也可能影响公司的进入决定。公司通过向不完全受经济周期影响的市场出口产品来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这使得出口企业具有更多的优势相对于只在国内市场经营的企业。通过一个具有流动性限制的垄断竞争模型认为因果关系与之相反:他认为如果公司必须要支付一定的进入成本来进入外国市场,并且这些公司面临着流动性限制,则只有有足够流动性的公司才能够出口。即使进入出口市场有利可图,一些公司由于流动性的限制仍然不能够进入。流动性的可获得性越难,在公司之间的分配越不公平,则总出口量越低。

3、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金融压抑事实上是一种隐性税,发展中国家通过金融压抑作为对储蓄的征税方式。这是因为金融压抑会导致对资本的争夺,而政府对这种争夺行为投入的监管和执行成本越多,对资本流动的控制将会越有效。这反过来说明了金融自由化一定程度上是贸易自由化的副产品。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会影响产出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影响金融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五、结语

国内外学者从制度、融资方式、汇率等方面对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了研究,但是迄今为止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制度这一角度看,金融发展通过影响一国的资金供给规模和成本,对一国的比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贸易。但是,现实中规模经济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制造业行业,模型却没有考虑到金融发展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第二,自由贸易会给经济中的每个人带来一些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可能会使得人们反对自由贸易,金融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是不是能够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目前鲜有这方面的文献。

国际金融贸易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受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一些进出口企业出现经营状况差、融资难等问题,阻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研究金融机构变革下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对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加进出口贸易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机构变革对国际贸易与融资影响的理论基础

(一)金融机构的相关概念界定

金融机构是指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都属于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主要为人们提供办理储蓄、购买证券、保险、基金管理的服务,每个国家的金融机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包括银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境内外的外资融资机构,这三种金融机构构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1]。

(二)国际贸易与融资概念界定

国际贸易是指国际上各个国家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的流通活动,由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构成了国际贸易。

融资是指在企业单位或个人直接或间接的从事资金的融入和融出活动。

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出现的融资活动,国际贸易融资要依托国家或企业个人的资金实现资金流动,这种融资活动会在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出现,包括出口商品的制造、运输、销售等过程。因此,金融机构发生变革会对国际贸易与融资产生重要影响。

(三)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

1、国际贸易在融资过程中,融资的成本比较低,因为在国际贸易融资时有货物抵押和清楚的还款来源作保障,对于银行来说,在对贸易融资的处理上就会比较宽松,银行收取的利息也会相对较少,因此,国际贸易融资要比银行贷款的成本低,而且容易得到批准。

2、国际贸易融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融资人不仅要承担银行贷款的风险,还要面对利率和汇率的风险,还有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结算联系密切,在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时会存在欺诈、单交等风险,

3、国际贸易融资的融资人构成复杂,由于融资是在国际背景下进行的,融资人可以本国国民,也可以是外国人,而且如果涉及到国内与国外的融资,就要涉及到两国货币兑换的的问题,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要根据货币的汇率变化情况,结合具体情况作出是否进行融资的决策。

4、国际贸易融资作为国际资本流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同国家的融资资金在国际间的流通和转移。作为国际贸易中的融资者要遵守本国政府颁布的融资法令,本国政府要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管制,确保融资过程的安全性[2]。

三、金融机构变革对国际贸易与融资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把整个世界的经济关系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的资金可以流动任何国家和地区,这就导致当出现金融机构变革时,由于金融的传导性各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国际贸易中的融资风险就会扩大。

(一)金融机构变革对融资环境和融资需求的影响

在金融机构变革环境中,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金融机构的变革会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极大的动荡,2012年,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许多国家还出现了经济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受到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变慢,许多国家出现失业率上升,中小型企业停产倒闭的现象。

金融机构变革对融资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以中小企业为例,中小企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很少,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少,规模小,企业管理不完善。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中,对融资标准过高,这就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进行融资。因此中小企业陷入了融资困难的危机中[3]。

(二)金融机构变革对国际贸易融资成本的影响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和贸易出口困难导致了融资成本的增加,由于融资难度的增加,银行等借贷机构对融资的条件会更加苛刻,办理的手续会越来越繁琐。利率的波动上导致风险的发生,各国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一定要把握好汇率的波动规律,减小损失。

四、金融机构变革中完善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法律,为贸易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各国应结合当今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健全贸易融资法律法规实现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出发,解决本国贸易融资法律与国际惯例间存在的分歧。通过研究当前贸易融资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努力实现与国际上的惯例相接轨,以法律保障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

(二)与其他国家积极交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国家应出台一系列的贸易融资措施,帮助我国企业解决贸易融资问题,推动我国贸易发展。国家完善进出口贸易政策,发挥各省市经济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各部门单位支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参加国际上的贸易融资合作,加大对主要贸易国家的融资支持,推动双边贸易融资。

(三)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国家之间贸易融资合作的大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因为多数企业的风险意识较弱,而且当经历经济困难时自己很难解决,为了应对危机,企业自身必须树立风险意识,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贸易融资上积极合作,解决外贸企业的经济危机问题。

国际金融贸易篇7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国际贸易专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孙钧、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05)、

国际金融贸易篇8

【关键词】中国出口贸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些经济学家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对爆发国实体经济部门传染的途径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资本市场等途径。他们基本观点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和过程中,会通过银行业的恐慌和脆弱性,加剧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最终影响爆发国国内经济,但是对于如何影响其他国家却没有深入分析。通过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机制,对我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实现出口贸易复苏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从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一)需求方面

1、收入机制

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首先出现金融资产的危机,金融资产萎缩会造成股市行情过度动荡。收入水平下降: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后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这时会出现失业现象。金融危机通过各种金融通道渗透到各个经济实体中后。便出现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量减少的局面,进一步导致失业,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较低的收入导致人们各种进口商品需求量减少,我国商品出口量减小。

2、汇率机制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使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资金流动性受到影响,货币政策为了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便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在市场资本自由流动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滞后性的情况下,会使资金大量地流入利率较高的国家,从而使金融危机爆发过和受灾国的资本账户进一步恶化,汇率受到影响后致使本国货币贬值。

3、预期机制

金融危机主要通过羊群效应和蝴蝶效应对预期机制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公众经济行为的变动。金融资产缩水之后,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劳资双方博弈中的利益趋势带来普遍的压力,国家财政部门和国际金融组织公布的宏观经济下滑的数据增加了公众的恐慌,公众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不得不调整消费,消费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使企业家对产品销售的预期受到阻力,导致投资数额减少。西方发达国家各个经济体争相效仿,需求总量锐减,中国出口商品大量减少。

4、信贷机制

国际金融危初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较差的债务,信贷渠道收紧之后,金融危机受灾国家便会吸取经验教训,减少消费信贷的发放并收紧对企业的投资信贷。全球范围内信贷收缩之后,使社会总需求量降低,对于国外商品的需求量下降,进口量减少。

(二)供给方面

1、价格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商品的利润率在很难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会使本国商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出口量减少。同时,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产品、矿产等商品的价格,从而使该类商品的进口成本降低,使商品出口的利润减少。

2、外商直接投资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一部分跨国公司亏损或者破产,这时公司会采取消减海外投资和撤资的措施,尤其是那些出口型外资企业,在国际市场萎缩和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下会坚决撤出资金。从而引起出口商品生产和贸易出现速度下降的局面。

3、金融机制

金融体系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变化影响较大,资金实力较小的出口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大多企业会做出缩小生产规模的调整,或者直接倒闭。

4、预期机制

出口企业在对金融危机后果进行预测时,会考虑到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和受灾国家产品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些现象会导致收汇困难。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缩减生产和慎重选择生产项目的措施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

二、中国出口贸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建议与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实现出口产业升级

坚持和完善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利用贸易规模适度增长带动内需,促进经济复苏,积极引导产品出口企业贸易转型升级,引进先进技术。

(二)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推动区域间贸易自由化进程

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法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规定积极展开贸易谈判,实现国际贸易合理有序化

(三)通过扩大内需的形式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出口增长

运用多种措施促进我国内部需求扩大,如改善分配方式、提高薪资待遇、减免税收等措施。国内消费市场逐渐扩大之后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四)政府财政部门积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引导扶持

对于严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国家财政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政府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结语

我国经济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另一项依据是改革所能释放的潜在生产力,我国经济避免危机爆发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避免人为制造危机。政府财政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加强对企业市场的监管和世界金融贸易的趋势转变,不断消减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明志,薛东晖、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基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01)、

[2]于欣、国际金融危机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刘佳、国际金融危机对中美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2007-2012年月度数据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金洪飞,万兰兰,张翅、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09)、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幼儿园庆元旦发言稿(精选2篇)
  • 下一篇:施工安全形势(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