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3 栏目:写作范文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1

Abstract: Through distributing questionnaires in around downtown of Shangluo, we get the original data, and carry on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for the data by using SPSS software package, and conduct simplification for the original twelve indicators, calculate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respondents by taking th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as weights、 Combined with variance, we analyze the average satisfaction of each index, and find tha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different gender, age, occupation and other groups have a certain gap from the posite score, as well as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led to these gaps bined with local residents' living situation、

关键词: 商洛市;生活满意度;因子分析

Key words: Shangluo city;life satisfaction;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138-02

0 引言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它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1]。国内不少学者对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行研究,比较具体的研究主要是以各省市为例,用调查问卷采集样本,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虽然评价的指标体系不统一,但涉及到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大部分都包含了城市情况、闲暇、工作、收入、住区环境、受教育程度、享受的医疗保险、医疗条件、婚姻等方面的情况。评价的体系,测量的路径也不尽一致,应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较多样[2]。

商洛市是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山区的一个地级市,经济比较落后,但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下,近几年有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居民对目前的生活是否满意,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本文对照其它省市的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商洛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旨在深入分析商洛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影响因素。

1 商洛市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情况及指标体系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想了解生活在商洛市商州区城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调查对象就集中于当地居民及长期的外来务工人员,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收人、不同职业的人群,调查结果的详细情况见表1、2、3。方法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有收率93%。

1、2 指标体系 为了研究商洛市居民生活满意度,按照评价指标和数据的科学性、代表性及可比性等原则,借鉴其它省市的研究情况,筛选出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指标,主要包括健康状况、家庭和谐程度、人际关系、社会福利状况、交通状况、社会治安、医疗状况、城市自然环境等方面。[3-4]本次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筛选的十二项和居民满意度相关的评价指标,依次为:X1:城市发展潜力;X2:公共政策(含扶贫,失业保障,公共卫生等);X3:目前家庭收入;X4:住房条件、环境;X5:社会保障和福利;X6:个人职业状况和前景;X7:社会稳定和治安;X8:目前的看病就医、医疗服务;X9:对子女教育、政府对教育的关注、投入程度和师资状况;X10:家庭与社会的关系;X11:娱乐与休闲场所;X12:个人的婚姻状况。指标的量化采用李克特5分制,依序由5分到1分代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2 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2、1 满意度因子分析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及EXCEL作为分析工具,为保证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KMO统计量分析和巴特勒球型检验[5-6]。结果如表4。说明问卷中的数据各公因子内部一致性较高,进行因子分析效果较好。

采用主成分萃取法对十二项指标提取公因子,并进行正交旋转,对原来的十二项指标进行化简,归结为八个公因子,它们互不相关,用这八个公因子来分析商洛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818%,能较全面的反映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见表5。

得到的八个公共因子中,F1可命名为社会福利及职业前景因子,F2可命名为社会关系因子,F3命名为政策及收入因子,F4命名为教育因子,其余四个因子仍按各指标的含义命名。第一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为3、257,贡献率为31、802%,说明该因子对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居民对社会福利和自己的职业前景比较重视。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其余各因子。

计算各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值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依次为:X8、X10、X11、X2、X9、X6、X3、X5、X7、X12、X4、X1,其中方差大于1的是X4、X10,可以看出X10的均值排第二,但方差较大,说明调查对象总体上虽然对家庭与社会关系较满意,但内部差异较大。另外X4的均值在所有指标中较小,方差却超过1,说明调查对象对目前的住房条件和环境不是很满意,调查对象内部的意见分歧也较大。

2、2 满意度综合评价模型及分析 由因子分析的结果,以方差贡献率为权系数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F=0、214f1+0、175f2+0、149f3+0、105f4+0、092f5+0、113f6+0、109f7+0、116f8

F值越大说明调查对象的综合满意度越高。计算F值并进行排序,从结果来看,总体上男性的满意度高于女性,年龄稍大的居民的满意度高于年轻人,学历较低的居民的满意度高于高学历人群,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高于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及其它职业者)。

3 结论

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不同人群对“生活”的理解,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根据调查对象对商洛市居民生活满意度资料的分析,对变量的平均值和方差情况来看,调查对象对商洛市的看病就医及医疗服务较满意,调查对象的认识也较一致,这主要原因是商洛市作为地级市,人口不是很稠密,居民看病就医的难度没有大城市表现的那么突出。另外像现代人关心的个人婚姻状况在商洛市被调查对象中表现的不很突出,其平均值虽然位于十二个变量中的第十位,但其值也有2、924,处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而且大家认识上的差异也不大。

从用因子分析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的综合满意值来看,调查对象的综合满意度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收入上有差异。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略低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在工作、生活的许多方面与男性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势有关;年轻人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年龄较大者,这个应该是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年轻人工作难,工资低,而年龄较大者经过多年的积累,工作稳定,收入也高,对生活也就越满意;下岗职工、自由职业者、农民工与工作稳定者、离退休人员相比,其生活满意度明显较低;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比文化程度较低人群的满意度略低,这可能主要是个人的期望不同造成的,现在高学历人群越来越多,而大部分只拥有高深的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愿意做体力活,一时找不到合乎自己工资标准的工作,就怨天尤人。而作为文化层次较低的人,他们不挑工作,只要能挣钱就行,反而容易满足。从个人收入来看,低收入者生活满意度明显较低,但中等收入与高收入者之间生活满意度的差异不很明显。

整体上来看,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商洛市的社会福利状况、交通状况、社会治安、医疗状况、城市自然环境等各方面还较满意,对个人的婚姻,家庭状况等也都较满意,这与小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自2010年以来有所回调相一致。[7]主要原因可能和商洛市居民长期以来的生活态度有关,商洛市作为一个小城市,山清水秀,人们的生活比较安逸,生活节奏较慢。在一些一线城市居民的眼中,商洛市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盂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74、

[2]胡荣华,陈琰、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12,29(5):79-83、

[3]胡荣华,陈琰、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统计分析—以江苏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2(1):80-91、

[4]赵娜,杜莹,胡风兰等、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460-1462、

[5]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2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 社会工作 介入 满意度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空间结构、城乡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正在并将进一步发生深刻的结构变化,传统模式的城乡基层机制已经不能驾驭日益复杂的经济主体和利益关系。新型社区建设应运而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目前在新型社区治理方面主要有如下内容:第一,多方面引导社区发展。在新型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既注重调动社区内部的力量,充分发挥社区个体以及各种社区组织的积极作用,又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扶持农业和新型社区的发展,充分发挥民间组织、非营利机构和志愿团体在新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第二,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决策,既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缓解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提升了农民的参政能力;第三,着重从制度、政策方面进行社区治理。全国新农村治理影响力持续扩展的保障,来自于多元社会主体共同的社区参与力度和权责相称的结构,有效地回应和满足公共需求与公共利益诉求,并将法治化、公共财政支持、监督机制完善等作为有力后盾。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内容仍然存在盲点和弱项。因此,需要以实现和谐发展目标为立足点,以社会工作介入新型社区组织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分析为突破点,以提出有效运行机制为关注点,进一步探索新型社区治理。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为了对成都市新型社区服务质量状况做详细的了解,调查小组在四川成都市新都区对所有社区人员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街、新军、正因、桂湖东路、西北、静安社区六个社区;然后再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社区随机抽查50份问卷,每个小组总共调查300份问卷。发放问卷共3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92份,有效回收率达97、33%;个案访谈40人。对于收集的资料,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

首先,介绍下我们所调查的292名居民的基本情况:超过45%的为男性,女性的比例不超过55%;已婚比例超过76%,占调查的绝大多数;初中以上学历达到89%,被调查者文化水平较高;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居民超过54%,被调查者在所调查社区居住时间较长。

其次,从社区社工介入的基本服务方面来看,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37%的居民对社区基本服务持满意态度,持不满意态度的有13%,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其中对医疗卫生持满意态度的超过27%,而不满意的居民不足18%,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对便民设施满意超过30%,持不满意的不超过20%,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对环境卫生满意的超过34%,而不满意的居民不足18%,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

第三,社区环境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的环境状况方面,社区各种噪音及环境污染方面的控制及管理情况,持满意态度不足23%,而表示不满意的超过35%,对社区不满意的人数比满意的人数多。

第四,社区安全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的安全状况方面,对车辆停放及管理满意的居民不足25%,而持不满意态度的居民超过27%,居民对车辆停放及管理不满意的人数比满意的人数多;对警务室工作满意的居民超过29%,而持不满意态度的居民不足22%,居民对警务室的满意程度比不满意度高;对治安防护措施满意的居民超过30%,而持不满意态度的不足23%,居民对治安防护措施满意度比不满意度高。

第五,社区文体教育活动。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社工介入的文体教育活动方面,对社区文体活动内容和方式满意的居民不足24%,而持不满意态度的接近25%,对此项不满意的居民略多于满意的居民。

第六,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社工工作情况方面,对社区社工人员素质满意的居民超过28%,而持不满意意见的不足18%,居民对社区社工人员素质满意的人数多于不满意的人数;对社区社工人员态度表示肯定的居民超过17%,而持否定的不足13%,对社区社工人员态度持肯定意见的居民多于持否定意见的。

最后,民主的自治情况方面。根据调查结果,对民主选举的组织工作表示满意的超过29%,持不满意态度的不足20%,居民对民主选举的组织工作满意的人数多于不满意的;涉及居民公共利益的相关事项的处理方式表示满意达到23%,持不满意态度的不足19%,居民对处理方法的满意人数高于不满意。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结论。在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中,不管是对社区的基本服务质量、环境状况、安全状况、文体教育状况、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情况,还是社区民主自治情况等六个方面的满意度,选择“一般”的居民占了调研对象的50%左右,占有较大的比例。反映出在实际工作中,社区的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工作仍存在提升的空间。遵循最基本的民主原则,依托社区的两委三会一中心组织结构,构建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均等化的管理制度,强调对社区软、硬件建设的重点在于功能延伸,让群众真正地享受服务。

总的结果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在成都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中,成都新型社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质量的状况较之以前有显著提高。社区人员对社区社工介入的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较高,感到一般的占50%,满意的占37%。而社区的基本服务方面,对医疗卫生、便民设施、和环境卫生的满意度达到一般及满意的占到80%以上。

提升城市新型社区服务质量的管理思路

深化我国城市新型社区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深化城市新型社区社会工作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情及社区实际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和方法体系。建议推荐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专家介入社区重建中相关政策和方案的制定工作,保障社区重建方案更能配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能切实有效满足居民的需求。建议社工服务机构也应鼓励社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经验总结和交流,特别是要培养和训练一些社工参与到研究中。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城市新型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方面除了借鉴西方的一些理论外,还应该发展出自己的一些理论。科研管理部门也要在社区社会工作方面多多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新型社区建设政策和措施进行评价性研究,为新型社区制度的健全和体系的改革提供科学建议。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3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城乡居民;河北省

2010年,在春节团拜会上,温总理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2011年2月27日,温总理和网友在线交流时提出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乡居民高达13、47亿,所以居民感觉幸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问题的提出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的研究起因是寻找一种能够衡量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指标体系。在后GDP时代,研究国民主观幸福感问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来看,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设置与评价问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并且学科交叉性很强。研究和分析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将有助有落实国民幸福指数发展理念对策和建议,从而对实现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从现实意义来看,正如两会期间,“幸福指数”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GDP减速,幸福提速”在中国已成燎原之势,在各地已经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幸福”处处可见。

所以,关注“主观幸福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情绪感受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一)城乡居民生活有趣程度分析

(三)城乡居民情绪起伏程度分析

调查中发现,认为“中等强度”及以上的居民占整体居民的31、99%,表明情绪起伏程度不大。在比较中,县城居民中选择“中等程度”和“有一些”的人数比重明显比乡村居民多,这表明县城居民情绪有一定的起伏,但起伏程度不大,而乡村居民的情绪更稳定。由此可推导,县城居民的文化层次更高一些,因此居民对生活更敏感,导致幸福感的下降。因此,可通过增加县城居民释放压力的方式,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

三、生活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一)城乡居民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差异程度分析

调查中发现,认为“不接近”及以下的居民占整体居民的24、92%,表明现实生活大体上为其理想生活。在比较中,乡村居民在“比较接近”的选项上超过了县城居民18%,表明乡村居民认为现实生活更理想一些。由此可见,县城居民对理想生活的标准更高一些,与居民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层次有关。

(二)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分析

调查中发现,共有67、34%的人表示不同程度的满意,总体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对生活还是满意的。其中乡村居民认为生活满意的占73、91%,而县城居民占64、39%,表明乡村居民对生活更满意。可见近阶段,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的较多,基本上满足居民的需求。

图5 城乡居民满意度比较图(数据来源:作者调查)

(三)城乡居民实现梦想程度分析

调查中发现,认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占被访者的50、50%,总体显示我国城乡居民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重要的东西。其中乡村和县城居民中认为自己得到想要的重要东西的比例分别为55、43%和48、29%,表明乡村居民的生活比县城居民更理想。可见乡村居民对愿望的地位较低,实现的可能性更高,因此主观幸福感较高。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城乡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解决城乡问题,离不开城乡经济的发展。村办、集体企业是城乡地区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手段。目前可选择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突破口。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但我国村办、集体企业中农产品深加工占比很小,60%以上农产品加工在城市完成,这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应成为今后城乡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经济水平上去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也就有了相应提升。

(二)加大城乡地区教育事业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文化层次

对于城乡教育问题,首先要提高思想意识,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应取消“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直接由省级政府发放,这样,教师工资受县乡经济发展水平的束缚程度减少。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文化层次,才能从主观的方面对居民幸福感进行认识与提升。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4

[关键词]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社会满意度

一、理论依据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业在各国gdp中所占比例的提升,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正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尤其体现在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方面。本文将致力于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社会变化的影响研究。

nunez(1963)首先在此领域进行了探索,nunez通过对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的分析,认为旅游会使居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发生变化。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变迁。wWw、lw881、g、young(1973)认为旅游能改变当地居民的认识,促进文化的交融,推动目的地的现代化进程。g、doxey(1975)提出了目的地居民激怒指数模型,强调不同目的地的居民反应有所差别,但居民的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系列可预测的变化——由愉悦到对抗。de kadt(1979)则分析了旅游发展给目的地居民带来消极影响的各种可控原因,并指出如果适当干预,可使目的地居民获益。g、doxey(1980)的生命周期模型认为,在旅游地停滞阶段,游客数量达到或超过许多变量的容纳水平时,各种社会问题便会出现。huang和stewart(1996)指出,旅游发展可能改变居民之间和居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尽管许多研究都已证明了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但实证检验当地居民对旅游社会影响感知与当地居民对其社会变化态度关系的研究成果却较少。相关研究的匮乏制约了对当地居民受旅游影响所表现行为的理解,而这又是使旅游业持续带动当地经济所必须的。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同与支持,取决于旅游发展对当地社会、环境、经济带来的影响与改变。因为当地居民的态度、认识等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交易的成功与否。所以,应持续评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及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状况(allen,long,perdue等,1988)。perdue、long和allen(1990)在对科罗拉多(colorado)地区16个乡村居民对旅游动机的认知及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研究中发现,居民个人从旅游发展中获利因素对其认知具有影响性,此外,居民对旅游动机认知与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存在相关性。2005年andereek等四位学者在亚利桑那州进行了调查,应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居民对社区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识别出了多数正面和负面的旅游影响。

本文引用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作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影响的评价依据,以天津市蓟县盘山周边居民为调研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旅游发展与当地社会变化的关系。

二、模型假设及研究方法

1 模型假设

正因为旅游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时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在已有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本文首先研究旅游对社会满意度感知的影响,然后再探讨社会满意度对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态度的影响,文章的假设模型借鉴了perdue等(1990)发展旅游与社会满意度模型。该模型由五个潜因子——感知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感知旅游业的消极影响、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社会满意度、对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以及九条路径假设所构成,如图1所示,每条路径代表假设的关系——在关系线上和输出结果的表中用“一”表示负相关,没有符号则表示正相关。

2 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充分考虑了学术界较成熟的研究方法。整体设计思路借鉴了john ap和john l crompton(1998)的旅游影响评估尺度,同时旅游影响的影响因素设置来源于long和allen,1987;lankford和howard,1994;pizam,1996。社会满意度方面则将allen,long,perdue,alien和beattie(1984)以及allen等(1988)相关因素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为七个方面:社会服务、经济、环境、医疗服务、娱乐服务、公众参与、教育。

问卷中的绝大部分间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5-pointlikert-type scale)(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是无意见、4是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而“对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问题则采用了二元制(1=不同意,2=同意)。

3 样本选取与数据采集

天津蓟县盘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犹如十里锦屏,巍然屹立于京东、津北,距蓟县城西北十二公里处,是当今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历史上被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以“京东第一山”驰名中外。仅2007年1-6月上旬,盘山景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9、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77、23万元。其周围大部分居民都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所以研究社会满意度和旅游影响的关系,将更好地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蓟县乃至天津旅游业的发展。本研究以蓟县盘山附近砖瓦窑村、塔院村、玉石庄、营房村、联合村、莲花岭村、朱庄子村的部分居民为样本,采用随机走访,实地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时间为2007年7月20日至21日。

发放调查问卷共791份,收回有效问卷622份。被调查的人群中有男性392名(63%),女性230名(37%),年龄分布在21-67/岁,其中65%为40~49岁,21%为30~39岁。

4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时,首先利用spss15、0评估项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再使用amos7、0评估结构方程和假设证明的拟合优度。此时采用标准化分(standardized score)分析。又因“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问题采用了二元制,所以将采用渐近自由免分配法(adf)统计。

三、模型结果及分析

1 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分析用来估计每个潜因子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决定是否将某一项目剔除的标准是修正的项目与项目总体相关系数及剔除后是否能改进相应的d值(parasuraman&berry,1988)。本文将剔除相关系数低于0、3的项目。详细情况如下表(分类栏中数值为该项目的a值)。

第二个评价指标采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coef-ficientmpha),即剔除相关项目后的α值,一般来说,该系数愈高,即工具的信度愈高。在探索性研究中,信度达到0、70就可接受(nurmally and bernstein,1994),而低于0、35则为低信度,必须予以拒绝。上述各指标数值基本符合研究需要,但组成潜因子“社会满意度”的七个项目有三个α值未达到0、7,而“积极影响”也有一个项目α值未达到0、7。同时,分析的结果也表明经济满意度可靠性较弱,但在研究社会满意度时,经济上的满意程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方程的实际效果。

2 评估模型

模型假设包括有五个潜因子,分别以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缩写表示,它们分别是感知旅游业的积极影响(jjyx)、感知旅游业的消极影响(xjyx)、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grly)、社会满意度(shmy)、对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td),该五个潜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模型的评估基于潜在变量的各种变量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来估计观测和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潜在变量间的关系用回归分析估计。

其中,“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和“对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是直接测量数据,而“感知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感知旅游业的消极感知”和“社会满意度”则由可靠性分析的结果得出。经检验,本次调查收集的数据不满足多元正态分布,但符合椭圆分布的要求,不宜采用最大似然法(ml)而改用迭代加权最小二乘法(erls法),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如下。

分析结果表明,图1中的假设基本成立。需要说明的是:h1——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与对旅游业积极影响的感知有显著的相互关系。这进一步证明了lindberg&johnson(1997)以及perdue(1990)等人的研究结果;只是本文的研究表明,h2——对旅游业消极影响的感知与个人利益间并无显著的相互关系,这可能和当地居民的教育水平(绝大多数为高中、大专)所导致的看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角度或方式有关;h3——社会满意度则和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在某种程度上(p<0、5)相关,也符合“发展旅游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这一广泛认识。虽然此前众多研究认为,当地社会的发展水平可能会直接影响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buffer,1980;haywood,1986),但是本文的结果发现,h8--社会满意度和对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在p<0,05时并不显著(t=-1、127),这可能与盘山地区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历史较早,时间较长,景点创新和吸引游客能力趋近饱和有关。当然,本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brougham&butler(1981)研究的结论:h9——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与对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之间相互关系显著。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5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强调,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旅游扶贫是指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旅游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方式,贫困人口直接受到旅游开发的各种影响,是旅游扶贫效应的切实感受者,其对旅游发展及由此产生的生活变化的感知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扶贫效应的实际值。本项目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重点对芙蓉镇、默戎苗寨、凤凰古城进行调研。这三个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典型性,有的开发强度大,有的正处于半开发,还有的旅游开发相当薄弱。这样的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结果对比。

二、案例地现状分析

(一)凤凰古城

凤凰县是一个旅游强县,特别是因为凤凰古城发展起来的,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很好,然而当地的村民参与当地旅游事物的讨论机会很少。凤凰古城开发过度,商业化气息浓重,商铺林立,且商铺租金持续上涨,以至于景区内商店卖的物品价格远高于景区外。自凤凰古城收门票以后,进古城的游客大量减少,使得在景区内以卖旅游纪念品为生的居民苦不堪言。

(二)芙蓉镇

芙蓉镇原名王村,因电影《芙蓉镇》而闻名于世,这个当初与世隔绝的封闭的小镇,从而众人皆知,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当地经济因为旅游业的带动,使得当地居民富裕起来。然而这个小镇近几年开始售卖门票,使得景区内的店铺和居民意见很大。芙蓉镇景区内原本就是居民的生活场所,收取门票后游客越来越少,使得景区内的商家生意越来越冷清。目前景区状况多是导游带着在逛一圈就立马起程走了,过夜游客不多。

(三)默戎苗寨

默戎苗寨古老的传统民居保存的特别好,远眺就可以看见那一栋栋充满着历史年轮的木房子,此外还有浓郁的苗族文化,以及特有的古丈毛尖绿茶。当地民风淳朴,居民要求不高,吃得饱穿得暖就很满足了。当地交通方便,在芙蓉镇通往凤凰古城的公路边,旅游资源已经得到了开发,但是景区开发程度太低,没有太多吸引游客留下来的项目,导游带游客在景区内看看舞蹈表演,吃个农家饭就走了。已有的旅游设施设备管理也不到位,能够提供给当地居民的岗位除了景点讲解员其他基本没有,所以当地的经济状况却没有太多改善,年轻人为了养家糊口大多出去打工,平时很少回来,在寨子里多是老人带着小孩。同时,当地居民的思想较为落后保守,导致当地一直没有开创出一条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默戎苗寨贫穷落后、旅游开发程度低,物质生活水平低,当地居民多是自给自足,地方虽小人却不少,但是当地公平和民主情况却做得特别好,大部分居民都有机会参与旅游事务的讨论,旅游收入所得虽然不多,但家家都能分到这为数不多的旅游收入。因此,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满意度非常高。

三、研究结果

(一)社会环境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在旅游建设过程中,周围配套的设施设备、以及设施设备使用的频率、周围生活环境变化、游客的增长率、各类型商店建立、旅游接待设施供求失衡变化、卫生环境、交通环境都会造成居民不同的满意度。

2、成因分析

在贫困地区刚刚进行旅游开发时,游客多依靠当地居民提供接待服务,居民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了很大就业和投资的机会,周围的设施设备的逐步完善,让居民因而持基本满意的态度。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居民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居民还要承担因旅游开发带来的物价涨、过度商业化、交通拥挤、传统民风改变、环境污染等问题。此时,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会由当初的满意变为不满。如果居民满意度持续下降,则会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导致旅游地走向停滞和衰落。本次调查的三个地区,凤凰古镇的周围的环境建设的最好,而其它两处的建设并不是很完善。虽然,凤凰古镇的建设最好,居民也对此感到很满意,但因为凤凰的过于开发,居民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满意度也在逐步下降。

(二)经济状况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旅游扶贫开发中,有很多的当地居民加入到旅游业当中,这些家庭的旅游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相当大,而景区的发展和他密切相关,景区设置新的旅游项目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会随之而消失。因为新的项目可能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不仅仅不会有消极的思想,还会大力的支持。

2、成因分析

旅游资源的开发为这些落后地区居民带来了经济机会,对旅游经济依赖程度高的居民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较多,他们对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带来负面影响的感知往往被经济利益所冲淡。而对旅游经济依赖程度低的居民获得的经济收益较低,而且他们还要承担旅游发展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从而会影响满意度降低。通过对三个地区居民的分析,从事旅游的工作的家庭或个人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人。

(三)旅游开发程度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就我们研究选取的三个点来说,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程度高于芙蓉镇和默戎苗寨,但是居民满意度越低。默戎苗寨旅游开发程度最低,居民满意度最高。但是总体来说,居民认为旅游开发还是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所以总体还是持满意的态度。

2、成因分析

旅游开发程度不同会造成居民不同的满意度。旅游开发程度高的地区会引起物价上涨、环境破坏等很多不良影响,会让当地居民感到生活压力。旅游开发程度越高,居民想得到诸如旅游收益分配、景区管理的话语权就越多,政府管理起来难度就越大。而旅游开发强度低的地区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和经济环境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虽然参与程度不高但是都能分到旅游带来的微薄收入,使得当地居民满意度很高。

四、结论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6

随着大连金普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在开展金普新区社会保障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整理相关调查资料和数据,对新区的社会保障状况作了较系统的分析。重点探究了影响居民社保满意度和认知度的相关问题。目的是使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为改善民生问题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以促进金普新区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社保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普新区;社会保障;社保认知度;社保满意度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建立覆盖人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要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指出,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表明了国家以人为本的社会事业发展理念,也将为大连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动力和保障。

一、研究意义及调查设计

1、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对金普新区发展的意义金普新区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南部,总面积约2,299平方公里,人口158万,于2014年6月设立,是中国第10个部级新区,也是东北三省地区唯一一个部级新区。作为部级新区,金普新区肩负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和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使命,是东北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也是辽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新区内人口密集度高且来源复杂,要求新区不仅要满足其物质方面的发展需要,还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是考核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新区在社会保障方面难以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保障问题在新区的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这一问题关系着新区的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必须加以重视和研究。本次调研正是基于以上目的展开的,透过本次调查的数据,可以了解金州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并根据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以促进金普新区社保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调查设计及样本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研究的形式。问卷围绕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主要问题展开,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社会救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几个方面。考虑到满意度和认知度可从侧面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问卷特别设计了有关居民社保满意度和认知度的相关问题并加以研究。本次调查以金普新区23个街道的居民为主要样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根据各街道的人口数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00份,剔除漏选、多选和数据输入错误的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为1770份。在获得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SPSS等软件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统计结果。

二、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1)居民参保程度、认知程度和保障水平较低。由表1可以看出,金普新区目前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现状并不乐观。调研数据显示,金普新区居民的参保程度、认知程度和保障水平等方面总体上仍较低,在调查样本中仍有30、9%的居民没有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或对此持不清楚的态度,还有43、3%的当地居民在按月领到养老金方面存在困难。政府有必要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有力的社会保障。(2)居民对社保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由图1可以看出,金普新区居民对社保工作的满意度较低,社保现状和群众的心理预期仍有较大的差距。数据显示,金普新区对社会保障工作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居民仅占6%,而对其持不满意或不知道态度的则高达60%,可见目前金普新区居民对于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仍较低,政府有必要加大社保投入力度,以提高居民对政府工作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满意度。(3)老年群体社保认知度及满意度较低。调查数据显示,就与老年人群关系较为密切的养老金制度来讲,在被调查的金普新区的老年居民中,对目前政府设置的养老金制度以及养老金发放标准非常满意的仅占6、2%,对其不满意和不知道的则占59、8%。这说明金普新区的老年人群体对于社保工作的满意度和认知程度均处于较低的程度。老年人作为我们社会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保体系对其保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社保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老年人本应是社保体系的主要受益者,无论是认知程度,参保程度亦或是保障水平都应呈现出较高的水平。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金普新区针对老年人的社保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仍不尽如人意。政府有必要针对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建立健全更能使老年人满意的社会保障制度。

2、问题的原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知,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首先,社保政策的配套措施缺失或不到位,直接影响了社保制度的完善水平、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其次,社保政策的执行梗阻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保服务机制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

三、对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建议

1、社会保障提供主体多元化针对社保政策配套措施缺失或不到位、社保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应推进在政府主导之下,社保提供主体多元化的工作。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保管理主体的统筹协调作用,同时调动企业、商会等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应有的补充作用,提高社会保障的供给水平。政府应鼓励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为新区的社会保障提供福利事业发展资金,并且监督企业履行对员工的社保缴费义务。新区投资密集,各种类型的商会比如,外籍员工商会、其他省市的地区商会非常多,这些商会组织及其活动可帮助外籍或外地员工处理在新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更好地融入新区生活。应鼓励其发挥在协调成员和新区关系方面的服务功能,并使其成为新区社会保障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来看,金普新区的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满意度较低。为此,政府应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衔接,增强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以基本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建立更高水平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1)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低保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确保低保对象能进能出、应保尽保。推进廉租房建设,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杠杆作用,在遵守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客观准则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界定社会保障的分配层次和总体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随财力增长的财政性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3、关注老年群体和其他弱势群体,探索实施养老新模式深入推进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建设,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城镇失业者、残疾人员、优抚对象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老年人基础医疗保障设施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并实施社会养老的新模式,比如,设立“大型虚拟居家养老院”,并将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与之相结合。“大型虚拟居家养老院”是依托政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需要时,通过拨打电话至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在充分了解到老年人的需求之后,提供相关人员上门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改进。

4、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制定金普新区社会医疗保险条例实施办法,修订定点医药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基金管理,建立三项保险制度协调机制。建立协调机制,促进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三项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医疗待遇给付机制,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减轻困难家庭、患大病医疗费用负担。对那些确实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残疾者、孤儿等,在费用上实行一定比例的减收或免收。

5、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社保体系的服务水平有待加强。应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一体化。大力推进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基于网络信息化平台、拓展客户终端、手机用户端等开放式服务方式。制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规定,扩大服务范围,提高退休人员社保服务水平。创新和完善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结算方式,逐步扩大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联网范围,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益。建立金普区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并纳入全市电子政务统筹规划和建设范围,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实现社会救助全面信息化管理。利用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社会救助和服务跨部门合作平台和社会救助服务系统。定期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居委会专职人员接受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培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开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并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的具体要求、服务指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伟“、四维体系”视角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陆明远、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建设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前沿,2009(4)、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7

关键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变量因素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96-02

一、问题的提出

幸福是什么?这是很多人一生都在思索的问题。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目前社会和个人生活状况满意程度的评价及与此相关的情绪状态,是反映社会及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活跃已久的大量幸福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人口学研究中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经济学研究中的收入、就业状况和通货膨胀;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比较、社会价值观的稳定程度和信任感等[1]。

本研究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洛阳市选取354名城市居民样本进行初步研究,以了解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现状,旨在为促进和谐社会和中部崛起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354名研究样本情况如下:性别(男,47、9%;女,52、1%);年龄(18-34岁,42、4%;35-60岁,42、9%;61岁及以上,14、7%);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初中,27、4%;高中(中专),35、1%;大专以上(含本科、研究生),27、4%];婚姻状况[已婚(含离异后再婚、丧偶后再婚),72、7%;未婚,23%;离婚或分居,2%;丧偶,2、3%];月均收入(1 000元及以下,24、7%;1 001―2 000元,44、5%;2 001―4 000元,24、7%;4 001元及以上,6、1%);职业(国企,14、9%;私企,18、3%;公务员,3、2%;事业单位,9、7%;无业,18、9%;其他,35%);地区分布[市区,56、2%;郊区,21、4%;新区(洛龙区、伊滨区),22、3%]。

(二)调查过程

采取分区定额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从洛阳市选取人口分布密集的老城商业区、涧西区万达广场、洛阳新区和洛龙区4处为调查地点,于2012年3月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360份,实际收回354份,有效回收率98、3%。

(三)选用工具及调查内容

(1)主观幸福感问卷,包括个人与家庭基本情况、主观幸福感现状与感知、主观幸福感期望以及老人主观幸福感现状4部分。(2)主观幸福感量表,因素分析抽取10个维度:工作现状、居住环境、家庭生活、收入状况、人际关系、休闲、身体健康、社会环境、心理状态和目标价值。(3)主观满意度评分。

(四)数据统计方法

采用SPSS、V13、0软件包管理和处理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因素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首先将生活满意度量表的选项“很满意”、“满意”,“一般”重新编码为“满意”,将“不满意”、“很不满意”编为“不满意”;其次按“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地区”七个变量,将洛阳城市居民分为不同的群体,结合主观满意度评分,运用F检验,就各变量对洛阳市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差异,进行归因分析。

三、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洛阳市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较高

本次调查的洛阳城市居民中,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有314人(占88、7%),对生活感到“不满意”的有40人(占11、3%)。由此可见,近九成的洛阳市民对生活感到满意,洛阳市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较高。

(二)不同影响因素与洛阳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归因分析

分别将人口学变量因素: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地区,结合主观满意度评分,进行F检验。结果如下(见表1):

结果表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职业变量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具体分析如下:

1、性别因素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

表中数据经过F检验显示,男性对其目前幸福感所打分数的均值(2、96)和女性所打分数的均值(2、97)相差不大,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性别的差异没有对洛阳市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这可能与近年来男女平等思想意识的逐渐深入,女性在家庭、工作中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提高有一定关联性。

2、年龄差异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

不同年龄阶段的城市居民其主观幸福感体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5-60岁指标值最低(2、90),18-34岁较高(2、95),61岁以上老人指标值最高(3、18)。

35-60岁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体验最差,这是因为此年龄段的人群处于生命发展阶段的高速期,作为家庭和事业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沉重的家庭负担,如子女的抚养教育、赡养父母等,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而另一方面身体机能、学习和反应能力等下降,知识、技能、收入等方面基本定型,因此往往倍感身心疲惫。18-34岁年龄阶段人群处于求学或工作的初始期,经济收入较少但也没有太多负担,对生活和工作前景抱有较美好的期待,社会信心和成长进步体验较高。但就业难、物价房价上涨等问题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小压力。相比之下,61岁以上老人主观幸福感体验则最高。这与城市完善的养老医疗保险体系、退休工资对老年人的良好生活保障有关,且老年人乐知天命、知足常乐的豁达心态对此有很大影响。

3、文化程度差异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

在划分的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本科、研究生)四组研究群体中,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组在主观幸福感评分上差异不显著,但接近显著水平,主观幸福感评分所得均值呈递增趋势。其中,大专以上组较高于其他三组,表明高教育程度人群追求幸福的能力较强,对未来的信心、人生的目标和自身存在的价值都有较满足的感受,主观幸福感体验高。

4、高收入者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低收入者

数据表明,收入在4000元以上人群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1000元以下收入者,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收入人群主观幸福感则相当。这与之前国内外的大量研究结果相同,表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强,与收入呈正相关。但也并不就此说明,收入越高,主观幸福感就越强,而是存在一种U型关系,即在收入相对较低时,收入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但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收入的提高并不会带来幸福感的提升。

一方面,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步入小康社会但距富裕水平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贫富差距长期存在且持续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因此收入因素仍是制约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高收入者倾向于产生较多的正性情感,个人生存与发展的自我选择力强,而低收入者则容易因为比较而产生更多的负性情感,幸福体验较少。

5、职业差异对主观幸福感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在所划分的不同职业情况组中,事业单位人群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最高,国企、私企和公务员指标值较高且相近,但都明显高于无业人群。这是因为在当前的职业体系中,事业单位人员和国企、私企以及公务员人员都有良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较高的工资待遇,经济、社会地位都较高,且事业单位人员从事科教文卫工作,拥有相对好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自我价值实现良好。而无业人员的收入状况、生活水平都较差,目标价值、自我接受、心态平衡体验低。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现对提高洛阳市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市民收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2]。

第二,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凸显社会公平。建立完善促进就业机制,加大就业促进资金投入。强化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切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完善基层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支持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

第四,提高城市居民文化教育程度,丰富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完善城市居民的文化结构,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3]。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温晓亮,米健,朱立志、1990-2007年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研究,2011,(3)、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8

【关键词】生活质量;因子分析;区域差别

一、生活质量的涵义

生活质量既是对一个社会中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同时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活质量或从主观感受方面反映人们生活舒适、便利程度来理解生活质量;或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测量和评估生活质量;或者将主客观两方面结合起来理解,把生活质量定义为“社会提供居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居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

目前看来被普遍接受的生活质量涵义是第三种观点,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活舒适便利程度,就业与保障以及家庭方面在内的主客观生活质量。

二、本文的研究介绍

本文从十三个具体指标来考察生活质量,分别是:生活满意度,经济状况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健康满意度,居住环境满意度,社会关系满意度,税费改革满意度,学杂费满意度,义务教育满意度,社会治安满意度,医疗保障满意度,以及对社会的满意度,在实证中标记为x1-x13。数据来源于实地的调查所得的问卷,希望能比较全面的分析江苏各区域的生活质量。

江苏被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一方面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另一方面三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有较大差别。总体看来,苏南在经济上比苏中要发达,苏中又比苏北要发达。至于三区域的居民生活质量,对生活的满意度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将在本文中进行探索。

本文数据来源于实地的调查问卷,问卷涵盖江苏三区域共21个区(县),每个区(县)获取样本一百个,共得到2100组数据。由于三区域所涉及的样本数量不同,苏南有高淳,溧阳,武进,张家港,丹阳,镇江。苏中有兴化,东台,启东,高邮。苏北的有沭阳,建湖,滨海,赣榆,灌南,响水,淮阴区,铜山,涟水,盱眙,泗洪。本文将采取随机样本法从所得总体中抽取样本,最后确定高淳为苏南的代表,兴化为苏中的代表,赣榆为苏北的代表。将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确定三个样本的县的居民生活质量排名情况。

三、因子分析

首先,对苏北的样本代表赣榆县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1、数据检验

采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法进行检验,用spss运行的结果。有输出结果可得KMO值为0、677,相伴概率为0、000远小于0、005,达到可行性标准,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原始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1 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

2、主因子提取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四个主因子,前四个特征值累计贡献率已达72、099%,说明前四个因子基本包括了全部指标具有的信息,故取前四个特征值,得到因子载荷矩阵。为了更好地对主因子进行解释,采用最常用的方差最大法对提取的主因子进行因子旋转,得到表2。

通过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可以得到因子得分矩阵,见表2:

3、各地区综合得分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地区进行公共因子得分的计算,并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作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各地区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模型为:

由此模型可计算出赣榆县的综合因子得分为-0、00038。

其他两个县的重复因子分析在此就不详细表述。通过计算可得,三区域的得分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高淳,赣榆,兴化。也就是说,关于江苏三区域的居民生活质量由高到低排名为:苏南,苏北,苏中。并且三者得分相差不大,然而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通常得出经济基础的好的地区居民满意度比较高,而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情况尚有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原因可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江苏的经济状况较在全国处于先列。已基本不存在温饱问题没解决的情况,当人们的物质基础得到解决以后会追求更多其他方面的满足感,比如环境,教育,社会治安等。另外,以苏南地区为例,单纯经济条件确实好于苏中苏北,但生活压力也大得多,例如房价,物价,以及其他消费。所以,要提高我国居民总体生活质量,不单单要发展经济情况更要关注相应的其他问题,不能为了经济而忽略环境,治安,教育等重要因素,要全面,均衡,协调,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南,卢汉龙、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J]、社会学研究,1987(5)、

[2]罗萍,张学军、国内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现状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0(9)、

[3]周长城等、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发展及其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4(5)、

[4]风笑天等、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0(4)、

[5]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1998(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路径规划典型算法(精选8篇)
  • 下一篇: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