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旅游产业分析(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3 栏目:写作范文

旅游产业分析篇1

关键词:旅游专业化;经济增长;规模效应;边际产出递减

本文为海南大学三亚学院青年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YQN11-4)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4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产品的消费已经不再可望而不可即。对于某些小国家或者岛屿经济特征比较明显的地区,旅游往往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由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一国或区域经济增长的深远影响,使旅游经济逐渐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与高新技术产业不同,旅游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特征。因此,旅游部门的发展可以提高就业率、收入水平,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然而,要素的边际产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些证据表明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又不是绝对的。综合考虑到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效应以及在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劳动力边际生产力呈现逐渐递减趋势时,传统的旅游导向成长假说是否仍旧成立,值得商榷。另外,即使旅游导向成长假说成立,旅游部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否需要一定的门槛以及旅游行业的规模究竟多大才合适、怎样对总体经济发展最有利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实证分析设计

(一)模型设定。本文在Barro(1991)、Barro和Martin(2003)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变量旅游专业化水平(TS)对旅游导向成长假说进行验证并探索我国旅游专业化的适度规模。基于Barro的研究框架,我们将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为状态变量,主要包括实物资本、劳动力等;一类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投资、政府消费、对外开放度等。由于要对旅游导向成长假说进行检验,讨论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代表旅游专业化水平的变量TS。同时考虑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规模效应以及受到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制约,我们假定旅游专业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故引入另一个变量TS2,其为TS的平方。最终,模型的形式设定为:

gt=F(Kt-1,Lt-1,TSt-1,TS2t-1,Ct) (1)

其中:gt代表该年人均真实GDP的增长率;Kt-1代表该年年初的实物资本存量,我们用上年人均GDP的自然对数来表示;Lt-1表示年初的劳动力存量,我们取各地常住人口的自然对数;TSt-1表示该年年初的旅游专业化水平,我们用上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表示;C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

对于相关控制变量的选择主要参照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同时考虑我国旅游城市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仅仅考虑我国不同旅游城市间差异较大的投资水平、政府消费水平以及进出口水平作为控制变量,而忽略在国内通货膨胀、生育率、汇率等差异不大的因素。将以上控制变量代入上式,可得到待检验模型(2):

gt=?琢Kt-1+?茁Lt-1+?姿TSt-1+?浊TS2t-1+?酌1INVESTt+?酌2GOVCt+?酌3TRADEt+?着t (2)

其中:INVESTt代表当年的投资水平;GOVCt代表当年政府消费水平;TRADEt代表当年的进出口水平;以上三个变量分别用其总量占GDPt的比重来表示,?着t为随机误差项。

根据模型(2),我们可知旅游专业化的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

当?坠2g/?坠TS2=2?浊<0,?浊<0,?姿>0时,旅游产业专业化的最优规模为:TS=-?姿/2?浊,此时可使g最大;当?浊>0,?姿<0时,TS=-?姿/2?浊时g最小,TS取端点值时g最大。当?姿=0,?浊<0,?坠g/?坠TS<0时,旅游专业化程度越高时,降低其水平对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作用越明显。相反,?浊>0,?坠g/?坠TS>0时,提高旅游专业化程度可提高经济增长率。

另外,为了考察旅游行业的发展是否存在规模效应或者受到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制约,我们对式(3)进行检验以便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tgt=a+b・TSt-1+c・TS2t-1+?滋t (3)

其中,tgt为旅游收入增长率;?滋t为随机误差项。

(二)样本和数据描述。由于某些旅游城市样本数据的缺乏,本文在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选择了26个直辖市、副省市级以及部分地市级优秀旅游城市作为样本。按旅游专业化变化趋势来分分别为:旅游专业化水平上升的城市有济南、哈尔滨、长春、青岛、大连、无锡、黄山;旅游专业化水平基本不变的旅游城市有苏州、宁波、成都、桂林、南京、重庆、西安、武汉;而呈现出下降趋势的城市有中山、深圳、广州、杭州、海口、天津、上海、珠海、厦门、北京、三亚。

另外,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各旅游城市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或该地区统计年鉴。数据涵盖了这26个优秀旅游城市2000~2009年的上述多项经济指标。INVESTt用当年该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表示;GOVCt用当年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来表示;TRADEt为当年的进出口总额来表示。图1试图给出旅游专业化程度与各旅游城市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不过还是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9年,我国绝大多数旅游城市的旅游专业化程度有向一定水平收敛的趋势,貌似符合我们的研究重点,也就是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图1)

三、回归结果和分析

首先,我们根据26个旅游城市10年间旅游专业化程度变化的趋势将其分为三组并分别对上式(2)、(3)进行检验,以此论证旅游导向成长假说以及考察旅游行业的发展是否存在规模效应或者受到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制约。由于F检验和Hausman检验均拒绝原假设,我们选择对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并对上式进行似不相关回归。表1报告了模型(2)各种参数估计的结果。首先,结果表明在不同三组中解释变量Kt-1对gt具有显著影响,符号为负。该参数代表条件收敛速度,比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2%要稍高。当收敛速度约为2%时,需要用35年时间才能缩小一半差距。本文中旅游城市较高的收敛速度,说明旅游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国内其他城市来说要快,尤其是那些旅游专业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的城市,如济南、长春、青岛、大连、无锡、黄山等;其次,结果表明,不考虑旅游城市旅游专业化的变化类型,当年的全社会投资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只是下降组的影响程度较小点;再次,实证结果表明,只有旅游专业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的那些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才会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旅游专业化水平呈现基本不变或者下降态势的地区,旅游专业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这也论证了旅游导向成长假说是有先决条件的,并不是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就一定能够带来地区经济的增长。(表1)

其次,在上升组中,旅游产业的最优规模为TS,使得?坠g/?坠TS=0。从估计的参数来看,TS=18、38%。当TS<18、38%时,?坠g/?坠TS>0,旅游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坠2g/?坠TS2=-2、5806<0,其带动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

总的来说,上一年的人均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都有显著影响,代表收敛速度,其绝对值越大,代表该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发展越快。另外,旅游专业化水平上升的旅游城市,其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旅游行业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进出口的影响为负;基本不变组的经济增长动力完全来自于投资水平的高低;而下降组的经济增长动力来自于投资水平以及进出口等。

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是否存在规模效应或者受到一般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制约,我们采用普通的静态面板数据回归方法来进行估计。由于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以及随机效应模型的Hausman检验均被拒绝,我们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另外,考虑到回归方程式(3)中的误差项存在较为明显的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我们采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表2报告了我们的检验结果。从三组情况来说,各自的参数都有相同的符号特征。在下降组中,旅游专业化水平与旅游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反向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这些旅游城市的旅游专业化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的原因。而在上升组以及基本不变组中,只有当该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达到一定门槛TSthreshold,使得?坠g/?坠TS=b+2c・TS≥0,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才能带动该地区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增长。比如,在上升组中,这个门槛为43、04%;在基本不变组中,这个门槛为22、34%。当该旅游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超过相应门槛规模TSthreshold时,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增长。而在低于门槛规模TSthreshold时,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同时,除了下降组中TS2t-1系数不显著外,其他组中?坠2g/?坠TS2=2c>0,这说明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旅游专业化水平之间是一种U型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规模效应,以及受到部分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支配。只是当旅游专业化水平较低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制约;而只有当旅游专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水平时,该行业才可能实现规模效应,并最终带动旅游收入的提高。所以,对于旅游城市来说,旅游行业规模效应的实现需要经历一段牺牲期。(表2)

四、结语

本文在Barro(1991)、Barro和Martin(2003)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变量旅游专业化水平对旅游导向成长假说进行验证并探索我国旅游专业化的适度规模,希望有助于加深对旅游导向成长假说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分析结果表明:

1、旅游导向成长假说成立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当旅游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时,旅游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能够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其贡献呈现递减的趋势。而对于旅游专业化水平相对过高的旅游城市来说,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控制旅游产业的发展更能够刺激地区经济的发展。

2、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其产业规模存在一个临界值,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专业化水平之间是一种U型关系。只有当旅游专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水平时,该行业才可实现规模效应,并最终带动旅游收入的提高。所以,旅游城市旅游行业规模效应的实现需要经历一段牺牲期。这要求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业时宜戒骄戒躁,加大旅游行业的早期投入。

主要参考文献:

[1]Balaguer,J、and M、Cantavella-Jorda,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The Spanish Case,Applied Economics,34、2002、

[2]Barro,R、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6、1991、

旅游产业分析篇2

有报纸称:“北京看城头,西安看坟头,杭州看人头”。此言一语道出了旅游产业特色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不论是先天资源还是后天人为建筑,旅游资源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去消费,却是不容争议的事实。旅游产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一)国际旅游显著增长

国际旅游见旺的原因有:一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日渐频繁;二是电子邮件等现代化新闻媒体的迅速传播,使每一块旅游资源大现于世界,吸引了消费者;三是政治交往伴生而来的观光考察显著增多;四是多数国家和地区在打出旅游这张牌时,让消费者在饮食、卫生、购物、风俗游等方方面面有相当周全的考虑,使消费者在旅游的同时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身心得到莫大享受,从而刺激了消费。

(二)国内旅游行情看好

近年来,国内旅行社如雨后春笋,遍地而生。原因在于各地都看中了旅游产业这块大蛋糕,各自利用独特的地理、资源、风情等优势,开发出了“山水游、故居游、遗址游、民俗风情游”等旅游特色产品,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份相当丰盛的“满汉全席”。让各个阶层的消费者事前有选择,游览有特色,游后有余味,这是国内旅游兴盛的本质所在。

二、旅游投资的着眼点

发展经济离不开投资,投资就脱离不开一个趋向问题。以浑源北岳恒山和悬空寺为例,旅游投资的着眼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交通环境

影响旅游产业的主要瓶颈之一是交通。近年来,浑源县委、县政府大树旅游城市新形象,围绕旅游方面的交通作了不少文章。先后修建了国家森林公园牌楼至北岳恒山后背恒阴路,拓宽整修了恒山隧洞,2002年动工新修了大同——恒山的旅游专线。即使如此,作为大同市的一个旅游拳头产品,交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多数路况不尽如人意,亟待进一步改善。

(二)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今后大同发展旅游的关键在于整合旅游资源,推出精品线路;增加旅游投入,改善配套设施;加大旅游促销,提升旅游形象。”[1]现在的问题是由于住宿、餐饮、娱乐等因素的制约,多数消费者游览之后都要驱车到大同市住宿,这是浑源旅游产业的一大损失。好在近两年来,浑源全力实施城市形象工程,在原来恒山饭店、恒麓宾馆的基础上,在城市主干街和旅游专线上新建了恒吉利大酒店、华泰大酒店和水利培训中心,使原来捉襟见肘的接待能力有所改观。但是,在景点范围内,北岳恒山和悬空寺没有一家象绵山景区那样的配套设施,或在悬崖筑宿楼,或在峭壁建酒店,让消费者夜居时“手可摘星辰”,用餐时“把酒(可)临风”,“其喜洋洋则矣。”

(三)提升服务质量

近几年恒山景区的服务质量较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景区以及县城的宾馆、饭店在地方风格上还没有完全为游人提供浓厚的地方风味的可口饭菜,在文明服务上存在普通话不标准、大部分服务员没有按规定的国家标准进行培训,不能保证对游人的服务质量。另外,在导游服务方面,导游人员只局限于风光山色和古建风格的讲解,对古老的华夏文明和恒山文化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缺乏起码的了解,没有起到文明使者的作用。还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没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这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是一个大缺口。需要对这几个薄弱环节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等结构调整的尝试,使旅游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四)加大促销投入

市场营销是一门科学,旅游文化的营销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大同市各旅游企事业单位都存在着促销投入严重不足的突出问题。就2001年旅游促销经费作一横向比较,黄山年促销经费投入4亿元,九寨沟年促销经费投入1、7亿元,泰山年促销经费投入4000万元,黄龙年促销经费投入1000万元,而我们恒山年促销经费投入只有80万元,尽管这几年促销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我们的促销投入和以上几家国家风景名胜区相比较实在是太少了。作为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北岳恒山”,由于近几年在宣传方面上的落后,随着全世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已经到了快被游人遗忘的边缘。恒山要想牢固住“中华北岳”这把交椅,就必须在促销上想办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建立投资约束机制

投资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投资的最根本动机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旅游产业也一样。但投资涉及一个度的问题。投资过剩,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投资不足,会造成效益的弱化。那么,投资的适度由谁来定?由市场定,还是由政府定?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有观点认为,“应该划分政府与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在微观经济领域,即企业和个人经营的竞争性领域或范围,应该由市场机制调节,政府不应干涉。市场竞争机制会有效地把各种经济资源组织起来,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产出。在宏观经济领域,即市场机制顾及不到的有缺陷的领域以及非竞争领域,应该由政府管理和承担起责任。如公共物品的投资、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资源和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促进国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基础科学和国民教育的资助和开发,以及开放和对外贸易的战略和政策问题等。”[2]笔者认为,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政府可充当“领导者”和“驾驶员”的角色,但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对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规律有深入认识。而这个深入认识的前提之一,是会计人员应该也能够为政府部门主要决策者提供准确、科学的会计信息。

另外,在投资融通过程中,各环节必须予以监督和管理,防止资金的截留和挪用。因为每个环节都由人来掌握,人是社会的人,要生存,有欲望。市场经济不抹杀人的社会性,“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的设计,市场制度的建立的基础就是理性的‘经济人’,即追逐自身利益并努力使其最大化者。他承认这是最基本的人性,必须得到制度的尊重。……如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政府也在追求自身政治利益的最大化,个体的自利行为更是本能。”[3]理性的实现自身利益是合法的,也是允许的。但会计人员在整个投资过程中绝不能利己主义至上,产生如马克思所说的“对物的依赖性”,其他人包括政府和企业单位的领导,也不例外。因此,建立投资约束机制是极为必要的。

要精心打造旅游航空母舰,必须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作后盾。作为会计人,如何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最具价值的经济信息,将旅游收入真正投资在潜在利益最大的地方,从而促使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是摆在会计人面前的新课题。

(一)依法强化会计监督权利

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束缚着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会计人员归单位所有,其切身利益受制于各单位法人意志,极大地限制了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4]因此,实行体制创新,建立起科学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当前规范市场经济中的法人行为、进而促使投资产生最大效益的关键之一。问题是,体制创新需要时间和进程,作为会计人,在这个时间和过程当中,仍要“大义凛然”担负起会计监督的神圣责任。

要处理好责任与义务的关系。“会计责任主要是承担正确选择和运用会计法规和会计处理方法,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性质。”[5]而决不是当好领导的奴仆,会计责任主要是对国家和集体负责,而不是对个人负责。旅游收入进了账,支出的走向在哪儿,重点在哪儿,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科学估算大体是多少,这些问题,会计人应该了如指掌。会计的义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载体——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要处理好责任与义务这个关系,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和高超的业务处理能力,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社会公德。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一方面要不断努力学习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以及本职业务技术,提高从业执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职业道德素养及敬业精神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4]事实上这正体现了以法理财与以德理财相结合的现代管理理念。

要加强对财务报表的研究与改进。传统的财务报表在服务对象、服务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会计人,要切实加强对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应对各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新的经济理论带来的严峻挑战,将财务报表作为一种约束和监督投资的有效形式和手段,从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充分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加以改进,正确反映企业真实的资源状况和单位时间、单位投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要依法行使会计的参与决策权

会计作为一种文化,是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经历了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活动而逐渐发展成熟的。会计人应该也完全有能力参与决策。会计最主要的本质是管理,管理也是生产力。“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经历了由报告受托责任到参与决策的转移,决策是管理活动的最高形态,决策正确与否决定了投资的成败,企业的兴衰。会计由被动报告受托责任到主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和参与决策,不能不说是其管理层次的一次上升,代表着一种更先进的管理或更先进的生产力。”[6]近年来,浑源县恒山管理委员会积极组织和大力鼓励会计人外出学习,对同行业的旅游产业投入作科学的动态分析,这对于发展壮大浑源旅游市场、提升恒山品牌价值,起到了推动作用。作为会计人,应该在这些考察活动中,对本市、本省乃至外省的旅游产业作出多角度、全方位的会计分析,从而提高会计人的决策参与能力。过去两年来,我们从绵山不惜巨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大作为中得到启示,下大力气对恒山道路和悬空寺景区进行规模性改造,效益十分明显。

(三)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开源节流,确保旅游产业投资的效益

1、建立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年初作出最严格的财政预算,支出由结算中心按进度核拨;年终,财政按指标审核批复决算。

2、建立“联签审核管理制度”。所有支出原始凭证必须由经手人签字、有分管领导签字、有领导审批签字,方可过账。

3、建立票据管理制度。所有票据必须统一从上级财政部门购回、发出、定期缴销。

4、建立现金管理制度。单位取得现金,必须先存入指定专户,不得坐支现金。规定现金管理五不准:不准用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凭证顶替库存现金;不准单位之间相互借用现金;不准谎报用途套取现金;不准将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储蓄;不准保留账外公款。

5·建立岗位负责管理制度。根据设立的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各负其责,定期稽查,哪道环节出现问题,追究哪道环节工作人员的责任。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浑源旅游产业要走强劲发展之路,必须创新发展思维,要立足于大旅游,紧紧把握住着眼点,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加快旅游产业改革步伐,加强投入,管好投资,充分发挥会计人的管理职能和参与决策作用,力求资金管理工作有突破,有效益;要确立开放意识,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建立科学、规范、灵活的投资约束机制,开创旅游产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凯民、山西旅游业:抬起龙头保增速[N]、山西日报,2003-03-22(2)、

[2]薛治龙、经济增长模式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10-11、

[3]范志海,崔景俭、从“道德人”到“经济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8-9、

[4]邱元荣、当前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J]、财务与会计,2001,(11):8、7、

[5]郭华,余榕、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差别[J]、山西财税,2001,(1):40、

[6]谢志华、领会“三个代表”精神,把握会计实质[J]、财务与会计,2001,(11):9、

旅游产业分析篇3

关键词:旅游业;城镇化;产业结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持续快速的提高。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仅为18%,到2011年已经提高到51%,年增长率1%,城镇人口从1、72亿到6、91亿的转变,城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六大以后的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运营土地,政府通过用较低的价钱从农民的手中得到土地,继而推高房价来拉高地价获取到卖地收益和房地产税收,获取到的资金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这种旧的城镇化之路是单一的发展模式,缺少产业的支撑。2013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4%,十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要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涉及到产业的发展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在继续发展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以旅游业的发展为动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旅游目的地的人口和产业的重新调整。本文主要是研究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的效应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

二、城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给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从而带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一)城镇化进程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空间依托

1、丰富旅游产品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这一项活动中来。纵观中国的城市旅游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心城市发展旅游业主要是通过开发其人文旅游资源、休闲旅游等。单一的旅游产品难以吸引游客,而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大部分都位于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空间开始向周边地区延伸,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城镇空间扩大,城镇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使得城市的旅游资源得到大大的改善,旅游产品更具有地方特特色,成功吸引到更多游客的参与到其旅游业。

2、合理的城市功能规划

城镇化的推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充足的土地资源给城镇的发展提供新血液。城市的土地资源得到改善,解决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遇到的很多问题,如拥堵的交通现象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障碍。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功能得到合理的规划,能更加注重功能区在土地上的合理运用,重视发展旅游业的需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特别是旅游旺季时候,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对中心城区的人流等方面提供缓解作用。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规模得以扩大,并且能有效地为游客提供宽阔的活动空间,最后城市中心地区的环境抑或交通等得到缓解。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城市的功能得以合理规划,无论是对于城市的发展,还是旅游业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城镇化进程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服务保障

1、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

城市开展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城镇化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也得到相应的优化和改善。简而言之,城镇化进程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活力,城市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城市的经济水平得以提升,进而完善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服务保障,使游客对于城市的旅游服务水平感到满意。

2、提供服务人员的保障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转移的过程,吸引农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劳动力开始从农村与城市之间不断流动。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士的服务,城镇化的推动,城镇剩余劳动力流入到旅游业中,为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服务人员。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进而为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服务人员的保障。

3、完善公共设施的保障

城镇化的发展,在吸引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同时有通过户籍隔离来减少公共服务的支出。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城市在城市功能配置、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本保障。城市的规划布局与旅游规划互相协调,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使得城市功能、城市建设更加完善,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设施,最终促进城市的旅游发展。

三、旅游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效应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经济效应

游客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消费,从而为旅游城市的经济带来收益。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刺激了旅游供应商的积极性,从而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应。经济效应包括带动相关产业效应和优化产业结构效应。

1、产业关联效应。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具有关联性强、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的特点。游客参与城市旅游的过程中,游客的消费涉及了众多行业,如酒店业、餐饮业、旅行社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由此可见,城市发展旅游业可以拉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这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好处。此外,旅游业还具有辐射功能,能作为一个增长极。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越发快速,城市本身的发展条件已经难以满足其的发展,于是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为城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2、产业结构效应

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城市的第三产业总体上得到快速的增长,城市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第一、二产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城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城市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经济随之也得到发展,由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转型,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中越来越大,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速度。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旅游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社会效益

1、社会就业效应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可以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以现有的旅游资源及人力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缓解城镇化深层次的矛盾。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就业城镇化,最大效的解决原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避免了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维护了社会和谐。对她们进行专业的训练,尽快加入到旅游业行业中来,解决了就业问题,为城市的经济带来了效益,继而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2、城市形象效应

城市在发展其旅游业的过程中,对城市的公共设施、环境卫生、交通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为了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大范围的提高,城市旅游功能越发的多元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游客提供了服务保障,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的品牌形象的形成,吸引社会大众前来消费,推动城镇化向个性化、品牌性发展。

四、结语

发展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影响。未来政府要转变观念,在中国城镇化这一进程中,需要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城市在发展其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应积极的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作者单位: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红,宋颖聪、旅游城镇化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9年第10期、

旅游产业分析篇4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应特别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近年来,安徽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15年安徽省旅游总收入4120、2亿元,增长20、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6亿美元,增长23%,国内旅游收入3980、5亿元,增长20、3%。而支撑安徽旅游较快增长的资源要素正在逐步转换,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下行趋势,但本质是旅游产业结构问题。在过去10多年里,安徽旅游业发展相对不充分,旅游业发展只注重规模,不注重效率和质量。随着安徽省旅游产业比重提高,大量资源流入旅游业,如果不加快现代化步伐,就会导致安徽省劳动生产率的整体下降。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提高旅游业劳动生产率是必由之路。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常态时期,笔者拟借鉴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子和全国或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相关研究,以C-D生产函数为理论基础,运用索洛余值法从供给侧测算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要素贡献,探讨要素贡献发展不平衡的内在原因,为安徽省旅游产业的高效持续增长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1,2]。

二、研究方法及指标数据

(一)索洛余值法模型

经济增长不仅需要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增加,科技进步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1957年,索洛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并建立了索洛模型。索洛剩余是指除劳动和资本投资贡献外,由综合要素生产率带来的产出的增长[3]。为了研究供给侧各要素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C-D生产函数的索洛剩余值法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要素贡献进行测算[4]。基本思路是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要素的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设总量生产函数为C-D生产函数:Y=AKαLβ(1)其中,Y为实际总产出,K为资本投入量,L为劳动投入量,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为估计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对方程(1)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有:ln(Y)=ln(A)+αln(K)+βln(L)(2)在规模收益不变的约束条件α+β=1下有:ln(Y/K)=ln(A)+αln(K/L)(3)估计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后,带入下面方程可以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ΔA/A=ΔY/Y-αΔK/K-(1-α)ΔL/L(4)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本文实证样本采用安徽省2006-2015年各市的旅游产业面板数据来计算索洛余值。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旅游统计公报》。具体数据处理如下:(1)总产出Y:表示旅游总收入,以2006年不变价为基期,其余所有年份都以这一基期进行调整。(2)资本投入K:旅游服务是城市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因而选取了住宿业与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本投入要素指标,并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3)劳动投入L:由于目前相关统计年鉴并没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统计,最终选取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作为替代。

三、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要素贡献分析

(一)数据测算分析

运用Eviews6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ln(Y/K)=1、6307+0、6279ln(K/L)R2=0、9653F=1340、69从拟合优度R2及F值可以看出,回归结果对变量的解释度约为96、53%,回归结果显著,并较好地通过自相关检验。将α=0、6279代入公式(3),计算安徽省2006-2015年的索洛余值。为了研究旅游产业供给侧各要素对安徽旅游产业增长的影响,本文将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劳动对经济的贡献率一同分析。安徽省旅游产业2010-2015年资本、劳动和索罗余值增长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率的结果如表1所示。

(二)数据测算分析

1、α=0、6279,β=0、3721,资本存量弹性系数是劳动投入弹性系数的1、687倍,资本投入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显著高于劳动力投入的贡献。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一直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现状一致。劳动投入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比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安徽省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有关。2、资本贡献持续增长,是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2015年,资本投入对旅游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2、54%,从2006年的61、45%增加到2015年的63、35%。资本投入是持续拉动旅游产业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劳动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2015年劳动投入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5、62%,从2006年的26、89%下降到2015年的25、20%。随着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但劳动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劳动力投入并没有成为带动旅游产业增长的动因。说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来讲,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4、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低,且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值。2006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11、84%。其中2006-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不断提高,2009年以后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十年表现先出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最高,为12、60%,可能的原因是与2007年芜湖方特主题公园开业有关。由于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一直以来,安徽旅游产业增长对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一般生产要素的投入过度依赖,而知识、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投入相对匮乏,导致旅游产业增长主要依赖资本投入[5]。说明安徽省旅游发展方式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技术附加值含量较低,全要素生产率有待提高,技术进步的空间巨大,发展方式转型势在必行。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2006-2015年推动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资本投入,其次是劳动力的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低。随着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要生产素价格的不断上涨,资本投入的边际效用逐渐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过去主要依靠高投资驱动的旅游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培育旅游增长的新动力。总体来说,通过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要素贡献分析,我们建议:

(一)注重安徽省旅游资源开发,发挥资源的后劲优势。在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过程中,资本要素贡献率逐步提高,并没有达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充分利用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优化之前大量的投入资本效率,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二)加大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安徽省在劳动力上有较大的数量优势,必须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周边南京、杭州、武汉等大城市的人才政策比较优越,为此,我们需要创造更为宽松环境吸引人才,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和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策略。

(三)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内核动力[5]。要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旅游开发中,全面推进旅游新产品、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增长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附加值,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促进旅游产业的内生增长。在新常态下,保持安徽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增长任重道远。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通过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培育旅游增长的新动力,与旅游需求侧动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安徽省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薛献伟 吴大明 张明珠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绍森、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02):34-39、

[2]李兵,王铮,李刚强、我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02):196-201、

[3]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旅游产业分析篇5

运用DEA研究方法对丰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旅游业运营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区旅游运营生产效益微有成效,旅游收入较低,游客停留时间短,同时旅游生产各要素收入差别大,建议加大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收入。

关键字:

丰县;农业旅游;生产效率;DEA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休闲农业的应运而生,正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06年3月17日颁布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休闲农业”。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为前提,合理利用民俗村寨、古村古镇,创建独具特色的旅游乡镇,开发“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更为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的就业空间。可见农业生产是休闲农业的基础,而农村非农业的就业空间是休闲农业发展新动力。

一、研究区概况

丰县农业现代示范区涉及孙楼、赵庄、常店、王沟和宋楼等5镇,示范区物产丰饶,享有“丰熟可抵三州”的美誉。近年来号召政府有关新农村建设政策,示范区开展了现代农业、农村旅游以及相关产业建设,经规划后都取得了一定绩效,目前研究区域农业生产建设园区内现有11个村委会,劳动年龄内人口30648人,其中种植业人员19097人,养殖业人员3417人,农产品加工人员2274人,物流、仓储人员347人,人均收入6218元,农业现代示范区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农业基础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园区以徐州中南食品有限公司为园区龙头运作,现有入园企业6个,注册资金3852万元,合作经济组织9个,注册资金1026万元,已建成现代规模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7260亩,投资7000万元建设秀珍菇、海鲜菇、白色金针菇等食用菌生产基地750亩;投资6000万元兴建占地160亩苏鲁豫皖边界农贸批发市场。旅游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2010年,住宿和餐饮业利润总额57974万元,比上年增长18、21%,就业人数559人,比上年增长40、43%,星级饭店1个,客房数位154间,比上年增长4%。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人均消费1458元,比上年增长12、07%。旅游综合收入为6、95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3、91%,综合消费低,本地消费比例大,外地游客比重低,以大沙河果都大观园景区为例,年接待超50万人次,人均消费仅停留在门票阶段。旅游产品主要是依托节事活动开展的“苹果节”“梨花节”,旅游淡旺季明显。社会经济核心区主要集中在孙楼镇,目前已形成了以木业加工为龙头和特色,拥有食品加工、工艺铸造、机械铸造、车业泵业制造、电力电讯器材、建材预制、燃气供应等门类企业40余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家。全镇现有企业职工2、5万人,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4、5亿元,工业年总产值11、5亿元。综上我们研究区域各个行业发展现状,现代农业生产趋于成熟,农业生产附加旅游产业以及工业生产,因基础薄弱,经验匮乏,处于发展阶段尚在起步时期。农村旅游尚未形成规模产业,旅游产品单一,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二、研究方法

传统系统评价方法适用于单输出系统,旅游业生产是多输入和输出系统,传统评价方法已不适用,处理该类评价较适宜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该方法属于运筹学一个新研究领域,是评价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相对效率的较有效方法,目前采用DEA法对旅游生产系统进行详尽综合分析较少,数据包络分析可详尽有效的表现各要素运作和贡献过程,为旅游生产提效提供明确方向。

(一)DEA方法与模式本文的实证研究将对丰县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先行示范区,主要涉及王沟、孙楼、赵庄、常店、宋楼5镇,对该地区的旅游业生产进行横向效率评价,各镇区生产概况各不相同,通过对不同镇区生产效率比较研究,探索努力方向,总结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

(二)评价指标构建本研究选择生产法对数据指标进行构建[5],根据德尔菲专家法,结合旅游专业文献[6-12]和网络知识,根据丰县农业旅游业实际情况,在农业旅游运营生产过程选取6项输入指标①农业体验项目开发投入;②食宿投入;③娱购投入;④交通设施投入;⑤旅游教育培训投入;⑥景区建设投入;根据旅游收入的计算衡量标准选取了3项输出指标①旅游综合收入;②旅游接待人数;③游客停留时间。

三、研究结果

(一)指标数据收集此实验数据参考旅游相关专业标准,从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结合各要素的评定标准,构造了输入和输出指标,并对数据进行可收集,主要通过政府内部以及部门官方网站进行二手数据收集数据具体如表1。

(二)投影分析影响农业旅游生产能力因素很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互相交叉、互相依存的综合性概念。旅游业的产出除了旅游收入直接性的代表,还包括间接因素比如接待人数和停留时间,同样是一项输入通常作用于多项输出之上,针对农业产生的附加旅游性质,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考虑该系统单元DMU为单一性,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为T=1,根据丰县农业旅游规划和实际现状进行了决策单元指标构建,并进行了投影分析:由表3,表4结果,可知决策单元农业现行示范区旅游整体有效值为1,并且满足S-≠0且S+≠0,说明该单元属于弱有效性,需要有提升和改善的方向,力求使该决策单元达到有效性。对以输出为导向的对偶函数进行分析,DEA和投影结果显示,该决策单元呈现弱有效性,从中可以看出提升有效性的方向,分析结果表明,该决策单元在景区建设投入缺乏,而在食宿投入方面有冗余,这与当地经济状况贫瘠和景区建设不完善有关,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现行示范区在食宿和景区建设投入指标项调整幅度分别为13、2%和42、5%,为保障旅游业生产系统完整运转,需完善该单元的景区建设,并且在食宿投入应适当的减少,同时也显示了该决策单元在输出元素即旅游收入和游客停留时间等方面还未显现,当地旅游开发步伐落后,旅游结构单一,导致游客逗留时间较短,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1、整个决策单元呈弱有效性,显示研究区域的农业旅游运营系统尚处在起步阶段,整个产业经济体并不能成为有效的良好运营体,需要在各个输入和输出要素上进行幅度正负调正,使得整个运营体能够成为正常产效体。2、数据分析显示,农业生产带来的旅游产业在各个要素的投入较为不平衡,在餐饮和酒店住宿服务建设投入需要进行正向幅度的调整,在景区建设投入方面,研究区域建设初步到位,在该方面进行些许回缩负向幅度的调整,若做出这些调整使得有效性更加明显,凸显建设投入要素的高效性。3、前期旅游规划在各要素建设投入后,研究区域旅游产业得到初步效益回收,旅游发展基础薄弱,旅游产品单一,经验欠缺,虽然能够吸引游客的到来,但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往往是半天,过夜次数较少,综合旅游收入较低。4、同时在分析过程存在一定误差,误差原因主要是非旅游者的正常住宿和餐饮会对数据有干扰,会对最终评价分析结果产生不利影响。该分析方法能够在数据标准化基础上减小误差,所以其评价结果是可采纳的。

旅游产业分析篇6

产业集群对提高当地旅游产业地位和推动区域经济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旅游产业区位熵的测度来衡量山西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并分析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集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推动山西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聚度;经济效应

一、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山西具有优质的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较为丰富。2000-2014年的15年间,山西省接待的游客数以及旅游业总收入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14年,山西省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人数高达30007、59万,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829、3亿元。2011-2014年间全省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人数以及旅游总收入增长快于2000-2011年间国内外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长。2000-2015年间全省旅行社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从2000年的198家增加至2013年的788家。全省星级饭店数在2000-2009年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从2000年的147家增加至2009年的352家,但2010年山西省的星级饭店数开始突降到255家,2012年增加至301个,而2013-2014年间,山西省的星级饭店数又开始呈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趋势较为缓慢,由这些数据折射出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总体看来,山西省不论是星级饭店、旅行社的数量,还是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以及旅游业的总收入,在近15年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此也充分证明旅游业对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突显,今后旅游业将成为山西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关键期的创新、引领产业。

二、山西省旅游产业区位熵测度

经济发展脚步加快的同时,旅游市场也变得愈加成熟,同时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与引导,将推动山西旅游产业向良性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目前山西省旅游产业已拥有相当的实力。通过测算山西省旅游产业区位熵指数,掌握山西省旅游产业的集中程度,进行旅游产业集中的定量研究,并给予产业的移动性与产业集聚的变化带来适当的引导。下述是计算区位熵系数(LQ)的公式:LQ=(Eij/Ei)/(Ekj/Ek),其经济概念为特定区域里产业所占的比例和全域经济中此产业占据比例的比值所得值。此公式中Eij为i地区产业j的就业(产值),Ei指i地区总就业(总产值),代表的是国家及区域k产业j的整体就业(总产值),Ek为国家及区域k的整体就业(总产值)。LQ值大于1,代表着比一般集聚要高。假使产业就业及产值的非集聚数据有适当的价值,LQ系数能明确国家或区域的产业集群性是否具备高的专业化水平。这样由点至面、由微观至宏观展示出了本土旅游产业在全部产业中所占的份额,不仅提供了集群程度在某个区域的专业性,更能进一步展示本产业与其他产业集群的关联性。

山西2000-2014年旅游产业区位熵指数如表1所示。从计算结果可知,2000-2014年的15年间只有2003年和2011年山西旅游产业LQ数值小于1,其他年份LQ值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00年的0、97上升为2014年的4、18,这说明山西省旅游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在不断地增强,产业的集聚性很高。根据2014年我国31个省份旅游产业区位熵分布(见图1)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份中,LQ值大于4的有3个省份,从高到低分别是贵州、山西、,LQ值为4、81、4、18和4、15,说明这3个省份的旅游产业在本省域的相对专业化水平较为领先,极可能形成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1]。LQ值小于1的只有1个省份为宁夏,LQ值为0、97,表明宁夏的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山西LQ值排名第二位,这充分说明山西省旅游产业的集聚度较高,专业化水平遥遥领先。但是山西省旅游业总收入却比较低,全国排名第十三位,这表明山西省旅游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从山西省11个地级市旅游产业区位熵值的分布(见图2)可以看出,LQ值大于1的地级市有6个,其中晋中市的LQ值最高,为1、76,而朔州市的LQ值最低,为0、49,省会城市太原的LQ值为0、89,处于中下等水平。总体来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LQ值差异性较大,有些城市的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有了长足发展,还有一些地级市的旅游产业专业化程度低,有待进一步找出原因并促进健康发展。

三、山西省旅游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旅游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的实质在于推动区域经济进步、增强区域优势与地位。因此要分析旅游产业集群还要看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2]。2000-2014年间山西省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变动如表2所示,15年间山西省旅游收入除2003年是负增长外,其他年份旅游收入则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通过查看相关资料可以得出,2003年山西省旅游业呈现负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2002-2003年我国爆发了大规模传染性疾病“非典”,对我国的旅游业造成了重创。而其他年份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都为正。尤其是2009年和2014年,山西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0%多。就山西省旅游产业收入增量来看,经过15年的发展,其已从2000年的14、95亿元提升至541、1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7、03,远高于同期GDP增量的增速。山西省旅游产业贡献率也由2000年的8、37%提升至2014年的344、21%,年均增长率高达28、12%。2000年山西省旅游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仅为4、41%,到2014年旅游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已高达22、31%,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4年,山西省各地级市旅游产业占比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表3所示。就山西省各地级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按照经济增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济正增长的地级市,包括大同市、晋城市、晋中市、太原市、忻州市、阳泉市、运城市等;另一类是经济负增长的地级市,包括临汾市、吕梁市、朔州市、长治市等。经济正增长的7个地级市中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低到高分别为晋城市、阳泉市、晋中市、忻州市、大同市、运城市、太原市,其中晋城市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106、28%,位居各地级市之首,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省会太原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5%,排名最为靠后。

经济负增长的4个地级市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均为正值,这表明在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下旅游产业仍逆势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的下滑。充分说明在山西各地级市的经济转型期,更应注重旅游产业在其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根据2014年山西省各地级市旅游业产值在社会经济中的占比数,形象地描述了山西省各地级市旅游业竞争力的分布。按照旅游业产值占比,山西旅游业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旅游业产值占比小于19、75的城市,主要包括朔州市、吕梁市;第二等级为旅游业产值占比在(19、75,22、37)区间的城市,主要包括太原市、长治市、临汾市;第三等级为旅游业产值占比在(22、37,24、21)之间的城市,主要包括运城市、晋城市、大同市;第四等级为旅游业产值占比大于24、21的城市,主要包括阳泉市、忻州市、晋中市。山西各地级市旅游业产值占比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晋中市、忻州市、阳泉市、大同市、晋城市、运城市、临汾市、长治市、太原市、吕梁市、朔州市,其中晋中市最高,为39、16%,朔州市最低,仅为10、90%。通过分析对比发现,各地级市旅游业产值占比与其旅游资源禀赋密切相关,例如晋中市的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等经典景区闻名海内,丰裕的旅游资源和市场的科学运作使其旅游业产值占比在山西各地级市中位居首位。

四、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旅游业和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具备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就整体层面而言,山西省旅游产业现阶段的发展形势和山西省多样化的旅游资源环境基本脱离。山西省旅游资源优势依旧未能整体展示出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未能实现其突破性的需求高度。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为了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需要进一步总结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企业整体规模有待提高山西省旅游企业仍存在着小、散、弱、差等问题。截至2014年年末,全省共有旅行社771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占比为2、89%,全省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为48、83亿元,在全国范围内的占比为1、44%。全省旅游饭店级别低,截至2015年,全省总计有星级宾馆(饭店)284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占比为2、57%,其中:五星级饭店18家,四星级饭店69家,三星级及以下的饭店197家,在全国范围内其占比分别为2、26%、2、86%和2、5%。旅游公司经营监管能力很低,全省旅游公司管理者里,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外语导游严重不足,全省2、24万名导游中,外语导游仅有1400人,占全省导游总数的6、25%。

2、旅游产品品质低、针对性差第一,旅游产品不适应游客需求。针对旅游产品建设而言,偏向景点拓展,食、住、购、娱环节配套不够完善,服务设施需要进一步提升。山西各级政府与旅游公司参考市场需求,和国际旅游发展脚步相吻合,打造了很多全新的旅游产品。举例来说,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在增加市场占比与增加经济成效方面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除太原与五台山的饭店住宿设施达到了适当的规模和级别,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外,全省很多的城市与重点旅游景区、景点饭店住宿设施都供给不足。山西省旅游产业未能将吃、住、行、游、购、娱等独立的产品连接起来,变成彼此连接的综合优质的旅游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旅游市场需求得不到进一步的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势无法全面展示出来。第二,产品创新需要提升,产品品质易变化,没有长期稳定的竞争力。回望国际旅游产品,已从普通观光旅游与主题观光旅游逐步过渡到了非观光旅游的时期。旅游产品不断从单项参加型过渡到了双项以至于多项参与型,这是世界旅游产品发展的潜在趋势。而就山西省当下的旅游产品而言,观光型产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处在一般观光旅游阶段。在中国旅游产品里面,观光与度假种类的产品所占比例分别为44%、33%,别的类型产品所占份额是23%。这些是山西省旅游产品的基本状况。第三,没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旅游市场形势,山西省未能尽快把握住市场信息,结合自身的条件,大力开发全新的旅游产品,以致不能与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标准保持一致。同时,观光型产品同质化问题明显,替代性相当强,其创汇水平不高,没有特有的竞争力;没有对旅游产品进行综合性的挖掘;没有创新的产品研发等,让山西旅游产品普遍仅有一次性消费的意义。此外,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主要出自较高的产品品质,打造品牌效应。如果游客对自己旅游经历缺乏深刻的感知,那么相应旅游产品很快就会在市场上消失。和西方旅游大国比较起来,中国旅游业的品牌发展脚步慢。山西省知名的旅游品牌相当少,未对云岗石窟、恒山、芦芽山、五台山、晋祠、平遥古城、绵山、壶口瀑布、解州关帝庙、鹤雀楼、历山旅游景区等进行有力的推广与文化价值的营销,因此所具备的仅仅是品位极其高的旅游资源,而品牌地位很低,缺少可以长时间吸引参观者的旅游产品。

3、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然而开发利用率不是很高,旅游商品研发不够充足,没有高效地使用山西自身的自然、历史、人文等优势资源。举例来说:平遥推光漆器、五台山的“台砚”、河边的澄泥砚、太谷的“龟龄集”酒、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陈醋、山西剪纸、山西面食、太原玉雕、大同艺术瓷、平阳版画、五寨地毯、陵川棋子山的棋子石、山西煤雕艺术品、山西民间工艺品等,这些商品不但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特色突出[3]。同时,山西省自身的历史传统与历史名人等都是拓展旅游商品极具发展潜力的资源。就目前山西旅游市场而言,旅游产品的不足和其多样的资源相脱节,是非常严峻的问题,消费者不易买到极具山西文化与纪念价值的山西制造的旅游商品。尽管山西具备相当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然而除了汾酒与老陈醋等金字招牌外,可以使省外参观者相当熟悉的为数很少,就此层面展现了山西省旅游商品的制造与经营未能渗透进品牌观念[4]。

五、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1、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属于产业集群的关键的行为对象,而集群的出现和发展,集群内、外部的沟通均靠的是公司的活动。公司活动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集群的发展,还被集群发展所限制。山西省旅游公司如果启用产业集群的发展方案与线路,集群的公司则需要建立大、中、小公司,并具有分工明确、紧密协作的整体的生产系统[5]。山西的旅游企业需充分掌握国际层面里公司组织形式出现的变化。垂直、水平分工相结合,多变独立的制造与网络化监管形式和知识经济时代规定的组织形式相吻合。所以,企业战略的建立要符合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并与区域产业整体发展相协调。大型企业集团具备资本、研发等一系列的优势,可以做到规模经营,进而在技术、商品、监管形式、市场等方面引领全省的旅游产业发展大方向。而中小企业具备经营适应性强,生产专业化和顾客需求市场保持一致,可以做到减少自身投入,增加劳动生产率,精细短时间的市场信息传输[6]。大、中、小企业分别有自身的优势,针对发展战略而言需要取长补短。实际来看,具有普通要素及高层次要素优势的区域大企业,高效使用已具备的核心自然资源、地域优势、气候基础、人口总数等普通要素与科技装备、人文条件、教育程度高的人才、国家与区域独有的方针等高级别要素的优势,并控制好市场需求落实到独立的社会化的经营方案[7]。

2、重视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对以往陈旧的发展思路进行调整,不再受狭隘的旅游产业观的影响,意识到旅游产业集群针对推动地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关注对旅游产业集群研究,鼓励各方专家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开展全面的理论分析工作,从而希望可以通过其成果来指引集群的实践[8]。根据山西各地区旅游产业进步的特点与优势,通过产业集群的观念来衡量与拓展地方旅游产业,指明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计划方案。此规划一方面需要关注对旅游产业依旧没有集群的地区来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也需对旅游产业集群较成熟的地区进行旅游产业集群的管理和控制,使得集群能够在适度、公平的环境下进行。同时此类规划需要以当下的旅游产业发展为前提条件,而不可以简单的形成集群,因为产业集群的建立与发展应该经历适当的阶段。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做好宏观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发挥其剂和催化剂的作用。

3、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首先,推动中小旅游企业的集聚化经营,结合本地具体状况挑选一种或几种和旅游关联较大的产业,通过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集聚化经营中小企业。其次,旅游产业园区专项和多项建设力度要加强,产业链相同情况下一系列的极具协同效应以及内在联系的公司,需要依靠当下及有潜在形成集群空间的某个地域根据适当的规模集中规划[9]。最后,旅游市场建设力度要提升。依据市场建设使产业集中发展脚步得到提升,同时在产业发展方面给予的市场空间不变。对于旅游产业集群来说,旅游公司生存发展的条件对于它的形成非常重要。政府可以对旅游公司集群的条件建立与塑造,对旅游公司进行引进,使得在合适地域空间里得到聚集。第一,需打造公司集群发展的制度氛围。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标准,进一步健全企业集群发展的法律条款等一系列的公共方针;发展中介机构,给公司创造信息传输、技术顾问、创业指导等相关的服务;促进国有旅游公司产权体制创新,让其变成单独的市场对象[10]。第二,优化公司集群的产业经营条件。强调市场化创新的提升,尽可能地在行业垄断以及市场分割方面减少限制,市场的塑造做到整体公开,市场体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的位置得到全面展现,创建生产要素与商品各自流动的市场氛围。第三,完善公司集群发展所需的条件。国家需关注提升三大公共要素扶持力度,也就是:基础设施、劳动力培训和信息服务。同时根据实验室等全新的硬件基础,来优化公司扩大规模与改革的外部环境。第四,塑造企业集群内部优质的人文氛围。在企业集群的塑造与推广时,形成其人文环境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公司内部信任与承诺的合作意识和企业内部职员素养整体发展的人本主义观念。

参考文献:

[1]王桂兰、福建省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和经济效应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闫利民、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5):140-141、

[3]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属性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人文地理,2015(5)、

[4]张铁梅、基于产业集群的山西清徐葡萄文化旅游发展探究[J]、太原大学学报,2013(4):31-33、

[5]杜宇,乔美华、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7(5)、

[6]蔡兰兰、基于旅游产业集群视角的福建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4、

[7]胡玫,刘春生,陈飞、产业集聚对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广东省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5(4):78-82、

[8]冯卫红、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J]、经济问题,2009(7):114-116、

[9]PAMELAJ,McRae-Williams、Wineandtourism:clusterplementarityandregionaldevelopment[M]、Welling:ABCPress,2004:237-245、

旅游产业分析篇7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效应;投入产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4―0015―05

引言

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活动,它涉及多个产业,关联度高,波及效应明显。旅游兴则百业旺。对于旅游产业经济效应的评估一直就是各国旅游界的热门话题。1899年意大利国家旅游局局长博迪奥的《关于在意大利的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揭开了分析现代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序幕[1]。之后,很多学者从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就业效应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 SatelliteAccount,简称TSA)已经被普遍接受为现阶段世界上最准确、最可信的旅游产业评估方法。到2005年底已经有大约60个国家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系统。

在国内,人们已经认识到旅游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1998年我国把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旅游业和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共同承担了扩大内需的重任。但是由于我国对旅游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旅游业贡献的分析,定性描述的多,定量分析的少。2004年江苏省建立的旅游卫星账户为国家旅游卫星账户和其他省级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开发提供了经验。但我国至今还没有在国家层面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利用旅游卫星账户定量测度旅游对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人们往往无能为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投入产出表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能够对国民经济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再生产各领域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旅游业是指为社会各界提供商务、组团和散客旅游服务的行业,包括向顾客提供咨询、旅游计划和建议、日程安排、导游、食宿和交通等服务[2]。本文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娱乐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等10个产业。按照这一产业划分,笔者把122×122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归并整合,得到一个10×10产业的投入产出表。在此基础上(特别注明除外),本文对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定量测度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住宿业和餐饮业的直接拉动能力最大。非基本旅游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率亟待提高

一个产业要生产产品既要消耗别的产业提供的产品,本身的产品也要被别的产业所消耗,从而构成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消耗关系。直接消耗系数揭示产业之间相互直接提品的依赖关系,它是指某产业生产1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其他产业产品的数量。

表1列出了旅游业直接消耗最大的10个行业、数据来源于2002年中国《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牛的直接消耗系数表。我国旅游业每生产1万元的服务产品,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分别是:铁路旅客运输业1020、9元、旅游业769、9元、餐饮业653、8元、住宿业456、9元、航空旅客运输业390、7元、环境资源与公共设施管理业190、9元、保险业160元、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业110、1元、信息传输服务业104、5元、商务服务业85、9元。我国旅游业对铁路旅客运输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对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的直接消耗也比较大。这说明我国旅游业对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的依赖程度也比较大。旅游业列各产业的直接消耗,反映了旅游业对各产业的拉动能力。旅游业对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的直接拉动能力最大。“黄金周”假日期间,宾馆涨价,火车票、机票很难买,都反映了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与住宿餐饮业的强劲拉动作用。

旅游消费结构中,用于住宿、餐饮、长途交通、游览等消费称基本旅游消费,用于旅游购物、娱乐、邮电通讯消费等消费称为非基本旅游消费。一般地,基本旅游消费是刚性的,一般不会有较大波动;而非基本旅游消费则具有较大弹性,旅游者往往存在冲动购买效应,因此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旅游发达国家,基本旅游消费一般只在30%至40%左右,大份额的都是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我国旅游消费构成中,“食、住、行”占了大头,“游、购、娱”只占很小比率。旅游业每1万元的产出只能拉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36、0元,娱乐业只有4、3元。我国旅游商品收人则仅占消费总额的20%左右,远远低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3]。

非基本旅游消费偏低导致我国国内旅游的人均花费也低。2003年美国国内旅游收入为4736亿美元,每个公民平均每年花在国内旅游上的费用为1685美元;2002年法国的国内旅游收入约为492亿美元,每个公民平均每年花在国内旅游上的费用为831美元[3]。而2004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为471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花费为362元人民币,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2%和2、6%。虽然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略高于法国,但人均国内旅游花费却只有法国的5、2%。我国国内旅游的人均花费同世界旅游强国存在这么大的差距,人均收入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绝不是唯一的原因。我国旅游消费中非基本旅游消费比率亟待提升。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国旅游消费的增长空间还是很大。旅游消费结构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借鉴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正确分析我国当前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有步骤地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表中增加值构成,可以判断产业是属于资本密集型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本装备系数表示某部门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投入所对应的劳动者报酬投入。系数越大表示劳动者报酬投入越多,该部门对应的产业相对来说就是劳动密集型;反之,则为资本密集型。资本装备系数只考虑了直 接投入,没有考虑间接投入,要考虑全部投入就得用完全资本装备系数这个指标。完全资本装备系数表示某部门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完全投入所对应的劳动者报酬完全投入。同样地,完全资本装备系数越大,该部门就是劳动密集型;反之,则为资本密集型。完全资本装备系数比资本装备系数考虑更全面,计算更科学。

表2显示,旅游业的资本装备系数为3、99,劳动密集程度排第3位,仅仅低于第一产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旅游业的完全资本装备系数是3、11,劳动密集程度排第4位,住宿餐饮业排第3位。这两个指标都说明我国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旅游业对专项技能要求不高,比较容易进入。而且小企业从事旅游业经营比从事其他行业更容易获得成功。根据测算,旅游业每投资1万元就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自1996年开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发达国家也采取措施转变人们对旅游就业的偏见。1995年白宫旅游会议把旅游业对经济的作用作为首要议题,会议要求采取措施提高旅游业创造就业的能力,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测算,旅游直接就业1人带动间接就业4、3人,但我国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特征较为明显,带动就业人数相比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估计,2006年我国旅游业直接提供了17383150份工作,占总就业量的2、3%;由于关联效应,旅游业直接与间接将提供77600480份工作,占总就业量的10、2%[4]。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5]。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随俗”,向来为文人墨客所向往和钟情。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就是“中国乡村游”。农村地区由旅游投资带来的就业人口增加比城镇更为明显。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农村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5]。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北京十渡镇发展旅游业以来,全镇从事各类民俗旅游业的农户达2380户,占总农户的60%。四川阿坝州近年涌现的271家“农家乐”直接从业农民1184人,带动就业和从事原材料供应的农户达3000多户。云南大理喜洲镇农民开发旅游后,人均收入提高到4200元以上,部分善于经营的农户已经购买了小汽车[6]。2002年我国旅游业使600万左右人口脱离贫困[4]。

三、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旅游业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

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某一产业部门的变化通过直接和间接关联,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过程。产业波及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某一产业发生变化后,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国民经济体系某一因素发生变化后,对某一产业产生的影响。产业波及影响一般用两个指标反映: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力系数。产业影响力反映了某一产业的最终产品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影响能力。这种影响能力表现为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影响力系数是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影响力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大小的相对水平,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以下。一个产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越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

产业感应度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业变动后使某一产业受到的感应能力。这种感应能力表现为该产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感应度系数是某产业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感应度的平均水平之比。感应度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程度,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能力在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以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以下。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越高的产业,国民经济发展对该产业的拉动作用越大。

表3为2002年我国旅游业影响力和感应度数据。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力为2、085,这意味着旅游业产出每增加1元,将会推动我国总产出增加2、085元。旅游业影响力系数为0、898,即旅游业影响力是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的0、898倍,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旅游业影响力系数高于第一产业和金融保险业,排倒数第三位。我国旅游业的感应度为1、096,这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都增加1元,旅游业的产出将增加1、096元。旅游业感应度系数为0、472,即旅游业感应度是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的0、472倍,也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在10个产业中,旅游业感应度系数仅略高于娱乐业。比较旅游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大于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再比较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前者为0、898,后者为0、472,我们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所以,我国旅游业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即通过主动发展旅游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2004年中国旅游业实现的增加值达到6472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5%[7]。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旅游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四、我国旅游业发展八分靠国内旅游。两分靠国际旅游。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国内旅游

各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么为了满足中间需求,要么为了满足最终需求。需求变动是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因素,但产业的扩张与萎缩都由最终需求所决定,中间需求只不过是派生的需求而已。投入产出表中最终需求(投入产出表用“最终使用”表示)包括三个方面:最终消费(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以及出口。生产诱发额是指对于上述各项最终需求量,由于产业之间的波及效应所激发的全部生产额。以消费对旅游业的生产诱发额为例,它包括三部分:(1)人们对旅游的直接消费;(2)为了生产这些旅游产品需要旅游部门的直接投入,同时通过间接消耗也对旅游部门产生生产需求;(3)人们对其他部门的消费对旅游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旅游需求。投资与出口的生产诱发额依次类推。利用生产诱发额可以对某一产业的最终需求进行依存度分析,依存度等于某最终需求生产诱发额除以相 应的最终需求诱发总额。这一指标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该产业的生产有多少是通过满足消费来实现的,有多少是通过满足投资来实现的,又有多少是通过满足出口来实现的。

最终需求对某一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等于该产业的各种最终需求项目(消费、投资、出口等)的生产诱发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求总额,实际上反映了各项最终需求对某一产业生产的推动效果,生产诱发系数越大,它的生产波及效果也越大。生产诱发系数是对影响力系数的进一步补充,通过它可以确定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某一产业生产的诱发作用的大小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利用消费、投资以及出口来促进该产业发展的政策。

利用输入内生的竞争型投入产出表,2002年我国旅游业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旅游业的最终需求,消费是指国内旅游,也就是本国居民对旅游的消费;出口是指国际旅游,即境外游客(包括港澳台)来华旅游。对旅游的最终需求中,消费是4554078万元,占79、1%;投资为0;出口是1200780万元,占20、9%。我国对旅游的直接需求,八分为国内旅游(消费),两分为国际旅游(出口)。消费、投资、出口对旅游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分别为0、0081、0、0003和0、0046。消费对旅游业的生产波及效应几乎是出口的2倍。旅游的生产依存度分别为:0、7892、0、0171和0、1937,也就是说,旅游业的生产78、9%靠国内旅游,1、71%靠投资拉动,19、3%靠国际旅游。从生产角度来看,旅游业也是八分靠国内旅游,两分靠国际旅游。对旅游业的生产和需求分析都说明我国旅游业是典型的“消费依赖型”行业,国内旅游非常重要。

2002年,我国国内游客8、78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3、85亿人次,农村居民4、93亿人次)。城镇居民出游率115、3%,农村居民52、8%,整体出游率只有69、2%。2002年,美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1、27亿人次,这意味着每个美国公民每年平均在国内出游4次;法国的国内游客2002年估计为2、4亿人次,平均每个法国人国内旅游也是4次。我国居民出游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旅游时间方面,我国与旅游发达国家也存在显著差异。2002年美国过夜游客人数占到总数的75%,法国过夜游客占总数的67%,我国过夜游客所占比重较低,约为40%[3]。

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国内旅游上。国际旅游对突发事件非常敏感,“非典”、“中美撞机事件”、“亚洲金融危机”、“泰国海啸事件”、“印尼巴厘岛连环爆炸事件”、“9・11事件”都使我国的国际旅游受到很大影响。在遇到这些突发事件时,我国旅游企业往往都是通过“以国内补入境”的方式,化解了市场危机。对于出境旅游来说,国内旅游则是潜在的客源和后续的市场,国内市场的规模最终决定着未来出境市场的发展空间。我国国内旅游对出境游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将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国国内旅游将得到不断的发展。

五、简短的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我国旅游业对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的直接消耗比较大。我国旅游消费构成中,“食、住、行”占了大头,“游、购、娱”只占很小比率。而旅游发达国家,基本旅游消费一般只在30%至40%左右,大份额的都是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我国旅游消费中非基本旅游消费比率亟待提升。这也说明我国旅游消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2、资本装备系数和完全资本装备系数都揭示我国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直接和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将越来越多。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农村由旅游投资带来的就业人口增加比城镇更为明显。“中国乡村游”能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3、比较旅游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大于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再比较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我们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所以,我国旅游业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即通过主动发展旅游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等国民经济发展了再来考虑旅游业的发展。

4、我国旅游业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和旅游的生产依存度都说明我国旅游业是典型的“消费依赖型”行业,国内旅游非常重要。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我国旅游企业往往都是通过国内旅游化解了市场危机。对于出境旅游来说,国内旅游则是潜在的客源和后续的市场,国内市场的规模最终决定着未来出境市场的发展空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国内旅游上。

[收稿日期]2006―12―23

[作者简介]张华初(1971―),男,江西彭泽人,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永杰(1952―),男,广东顺德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李为科、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重庆旅游业产业波及效应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4):96―100、

[2]国家统计局、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36―240、

[3]曾博伟、中国与世界旅游强国的比较研究[EB/OL]、/news_detail/newsshow、asp? id=A20066221125484―114861、

[4]WTTC、旅游及旅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EB/OL]、/publications/pdf/FINAL%20WTTC_China_Chinese、pdf、

[5]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42―44、

旅游产业分析篇8

(一)影响因素

为了研究旅游产业对区域宏观经济拉动效应,需要对影响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旅游收入能够反映某地区旅游经济的实际状况,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经济活动和效果的重要指标。旅游地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度、旅游距离的长短以及旅游接待能力的大小等,会影响旅游区域的旅游收入。其中旅游距离长短以及接待能力能够直接的反映地区的旅游收入,旅游距离主要包括航空公里数、公路公里数以及铁路公里数,旅游区域的旅游接待能力包括旅游从业人数、旅行社、星级饭店等,同时地区的物价水平也会对旅游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指标选择

通过对影响旅游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影响旅游收入的指标主要包括物价水平、旅游从业者数量、旅行社数量、星级酒店数量、旅游距离以及旅游人数。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内在动力关系进行分析,LSR--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受到WJZ--地区物价水平、CYS--旅游从业人数、SZS--旅游社数量、XJD--旅游接待能力、JLC旅游交通条件、LRS地区旅游规模等指标的影响。

(三)构建模型

道格拉斯与柯布于二十世纪提出了描述经济增长的模型,该种模型能够准确的反映各种生产要素对产出造成的影响,基于道格拉斯和柯布的生产函数原理,创建旅游产业经济增长模型,表示为:

LSR=A×LSRβ1×JLCβ2×XJDβ3×SZSβ4×CYCβ5×WJZβ6×eε (1)

因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创建动态的区域旅游产业增长模型,表示为:

lnLSRt=α+β1lnLRSt+β1lnJLCt+β1lnXJDt+β1lnSZSt+β1lnCYCt+β1lnWJZt+γlnLSRt+ε (2)

公式中γ表示旅游产业增长的惯性效应;β表示不同要素对旅游产业增长产生的效应;α表示旅游产业增长的固定效应参数,因为不同要素的指标量纲存在差异,其效应数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能够对各个要素的效应影响进行直接的比较,需要对所有的要素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各要素的效应影响进行评价。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通常是随着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的,通过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逐渐的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组成中旅游产业经济占据很大的比例,但并不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在进行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效应研究时,应该对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效应进行研究,或者对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的间接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地区在某时间段的生产总值用GDPt表示,地区的旅游收入用LSRt表示,旅游收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λt表示,公式表示为:

lnGDPt/lnLSRt=λt (3)

通过对影响旅游产业收入各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参数,研究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的效应,同时还能够对各个要素对旅游产值的效应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

文章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各个要素对旅游产业的效应回归估计表现为:滞后一期地区对旅游收入的膨胀因子--lnLRS1=39、36;对数化旅游从业人员的膨胀有因子--lnSZS=3、28;对数化星级酒店数的膨胀因子--lnXJD=24、85;对数化地区旅游人数的膨胀隐私--lnLR=32、55,由于各指标具有一定的多重共线性,采用OLS估计模型参数将不能够消除共线性的影响,为了降低多重共线性参数对结果造成的影响,采用公式2模型对所有成分回归方程参数进行估计。由于影响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六个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并且旅游产业经济增长和地区物价水平、旅游人数、旅行社数量、星级酒店数量、交通状况、旅游从业人数呈正相关,旅游产业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比,物价水平、旅游人数、旅行社数量、星级酒店数量、交通状况、旅游从业人数分别增长0、58、0、71、0、92、0、93、0、11、0、86、0、89个百分比,区域旅游总收入增加0、90个百分比。由此可见,旅游社数量、星级酒店数量对旅游产业经济收入增长的幅度最大,其次是旅游从业人数和旅游人次,交通状况和物价水平对旅游产业经济收入增长的比重较小,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交通状况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影响也较小,主要是因为文章选取为交通总里程指标。众所周知,交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总里程并不能够完全的体现交通对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实际状况。

三、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注意事项

(一)做好旅游规划

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以及已有的优势进行统筹规划,逐渐的形成品牌效应和特色旅游,避免出现盲目新建旅游活动的现象,例如,现阶段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打造休闲旅游胜地,避免出现规划主体不明确、主次不分的显现。

(二)创建商贸联动模式

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应该创建商贸联动的模式,根据地区的特色创建特色节事活动,还可以创建一批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区,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群体。此外,当地政府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的重要作用,采用展览、会以等多种方式不断的扩大旅游产业链。在修建商贸中新世,应该不断的几块旅游消费区、服务器等项目的建设,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配套相应的服务,这样能够刺激旅游商贸发展,不断的扩大旅游消费市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重视人才的培养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持,不断的培养和引进更多的旅游人才,能够充分的发挥旅游人才的作用,不断的拉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因此,地区政府和旅游部门应该选派旅游人才到企业、高校中进修,不断的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添砖加瓦。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行政管理实习心得(精选6篇)
  • 下一篇:家庭教育公开课直播心得(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