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数字经济与教育(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3 栏目:写作范文

数字经济与教育篇1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9-02

当前艺术领域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艺术无论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均受到数字技术的深刻影响,其产品同时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并出现了数字艺术这一新型的艺术形式,同时促使数字艺术教育业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数字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相比仍旧是较为年轻的形式,所以在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对数字艺术以及在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认识与总结,对发展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为寻求促进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策略提供事实依据。

一、数字艺术的概念及特点

数字艺术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或数字技术来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普遍应用于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新媒体设计等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数字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数字艺术虽然能够应用于许多领域,但是都是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艺术为基础的,或者说数字艺术是当代高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在数字艺术创作的作品中,无论是网页设计艺术还是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或者是数字电影都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二是数字艺术以传统艺术与传统艺术理念为基础并作出了很大的发展,数字艺术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是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凭借自身在传播、复制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一种独立发展的美学体系;三是数字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数字艺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但是其发展的速度与其获得的好评都展示了数字艺术自身的魅力,并显示出了数字艺术本身旺盛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

二、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数字艺术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许多以数字艺术为基础完成的影片获取了很高的票房与经济效益,也直接地刺激了国内对数字艺术的重新审视与重视,使国内的数字艺术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速度远远高出了大部分传统行业,数字艺术具有巨大的市场以及巨大的推动经济增长能力,这也为数字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以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在数字艺术良好的发展背景下,数字艺术教育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目前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培训单位迅速崛起,许多高校也开展数字艺术相关专业来为社会与市场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所以数字艺术教育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我国的人才培训体系之中,并仍旧保持着较快的普及速度,不断地出现新的数字艺术教育单位与机构,为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数字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1、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无论是在数字艺术教育的短期社会培训还是系统的高校教育中,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这一现象都能够明显地暴露出来,师资力量在数字艺术教育中的缺乏不完全体现在投资力度上,而是体现在对数字艺术教育质量影响更加明显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上。由于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数字艺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教育系统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具有较高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的教师以及具有深厚教学与创作经验的教师有限,这直接影响了我国数字艺术教育下学生的专业素质。

2、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作为指导。任何一个科目的教学都应当具有自身教学过程中的规律与原则,而在数字艺术教育中,恰恰缺少了一种对教学理论研究的氛围与热情,导致我国数字艺术教学专业理论缺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的起步较晚,在指导理论研究方面缺乏根基,致使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理论的完善程度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二是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在理论研究方面很难像其他传统学科一样能够不断与时代相适应。我国数字艺术教学理论的相对空白必须应该引起数字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在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中欠缺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的现状是普遍存在的,主要体现在数字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在课程设置中,对数字艺术的工具应用能力占据主要的部分,计算机教程受到了过分的重视,使数字艺术教育停留在技术培养的层面上。但是数字艺术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的,应当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数字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技能的培训达到一个统一的高度,但是他们的艺术素质仍旧是参差不齐的,对数字艺术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从而不能满足市场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提高我国数字艺术教育质量的对策

1、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相统一。在数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对于培养出优秀的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缺一不可,数字艺术属于一门包括技术与艺术领域的综合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能将数字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要以社会与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认识到数字艺术中艺术修养在市场需求当中的重要性,重视为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减少对数字艺术工具的教学并加大艺术修养培训的课时比重,如开展音乐鉴赏课程、影视鉴赏课程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数字艺术教育机构在保证资金投入,确保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最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当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教师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的专业素质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数字艺术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教育机构可以定期对教师开展培训,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实行明确的鼓励制度,通过奖励促使教师能够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也应当在这一方面提高重视,要做到不断地审视自己、完善自己。

3、实行校企合作。社会与市场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具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在数字教育中对学生的培训质量不能满足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是导致数字艺术人才出现较大空缺的一个直接原因,所以学校应当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为社会输送人才作为自身的责任,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自身需要努力的方向提供指向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锻炼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需要,从而填补社会与市场对数字艺术人才需求的空缺,从而实现双方互赢,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张润东、浅谈CG及中国CG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2]张晓艳、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J]、电影评介,2009,(14)、

数字经济与教育篇2

一、技工教育中的校园网建设

技工教育校园信息网络的核心部分是校园信息中心,该中心主要由中央交换机、服务器、广域网连接设备以及网络管理系统等共同组成,校园中的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交换机来实现信息的交换,而教学楼内的局域网络是校园网络中的接入层,因此信息是通过各种双绞线来与教学楼内的设备进行连接,不仅如此,校园网中的各个教室、实验室以及宿舍楼等都应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方便,尤其是在技工院校中,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能利用这些来学到更多知识。校园网交换中心的设备是由中心交换机以及拨号服务器来组成的,拨号服务器能够提供很少的端口作为校园外接入补充,也能相应的建设起网络用户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校园网的建设为技工教育提供了帮助,能够让技工院校的学生学到更多的先进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二、互联网+教育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已经将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起来了。在这个阶段,互联网的开放性正改变着传统教育的封闭性,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服务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教育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任何教育需求都能够通过创新的服务模式来解决,因此传统商业领域的体系变革会在教育领域重演,也会产生更多的互联网+教育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也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挑战,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构建起开放的教育服务体系结构,从而更好地满足经济时代人们对教育问题的需求,技工院校作为培养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学校,要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为主要宗旨,将提高职业能力作为核心部分,提供更高质量、更多内涵的办学方针,同时,技工教育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技工教育中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技工教育的良好开展对促进人才就业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

互联网+技术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将教师课堂上的讲授转变为课前的教学,这样节省了教师讲授的时间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的新形式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有很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课堂中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在一些技工院校中就已经引入了互联网教学方式,为了改进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就要更好地运用互联网资源,从而才能提高技工院校教学的整体水平,网络资源有着资源共享、更新迅速的特点,在网站上搜索各种有用的资源,对于技工院校来说也是如此,技工院校的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是相同的,不能得到老师及时的解答也能在互联网上自行搜索,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将计算机技术投入到技工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如可以放在学习论坛中,学生在网上尽情交流学习心得,同时还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新朋友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还要进一步完善计算机教学实施,保证技工院校的各种教学设施齐全,我的技工院校也需要筹集更多的资金,政府部门也要给予相应的支持,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以兴趣为前提,学生只有认识到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性,才能对学习提高兴趣,积极打造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到学习平台中,对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计算机使用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数字化平台提升教学质量

利用数字化平台来提升教学质量对发展技工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对于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可以先进行模拟操作,例如,利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数字万用表上会有二极管的符号,先分辨出二极管的正负极,有白线的一端是负极,另一端就是正极,然后使用时可以移动鼠标将它们连接,操作正确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操作不正确会出现提示信息。在这套系统中,能够充分了解到操作的正确性,也方便学生的课后复习以及巩固知识,学生只要登录平台,就能学习里面的内容,主要设置了网络学习、考试中心、数字图书馆等多个模块。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内容丰富多样,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资源上的支持,数字图书馆里有大量的图书可以下载,点击校园门户板块就能与数字化的校园平台进行切换。对于技工教育来说,学生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要不断学习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对课上的知识进行重温与复习,不用依靠任何工具就能学到自己想学习的知识,目前,数字化教学平台系统还在不断的建设、完善过程中。在数字化教学平台功能中,还要针对技工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可以说,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技工学校学生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不断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最终实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五、为互联网+产业培养人才

为互联网+产业培养人才是技工教育的一个新挑战,也是互联网技术融入到技工教育中的必然结果,一些技工院校还在申报互联网+电商物流实训中心的项目,这也是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营销以及其他互联网相关专业提供更大的平台,建设起互联网+电商物流实训中心,就能够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利用更先进的手段,形成信息化实训类的教学平台,这样就能很好地将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学校电子商务类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形成一整套的培训体系,通过真实的企业环境来实现,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能到自己喜爱的企业去工作,对学校学生的培训以及技能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开发工作也是重点,在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技工院校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开展更多的人才培养工作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中,从而为互联网+产业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数字经济与教育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增强,并且带动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的相关高科技知识技术也在持续地创新与发展,以及在各个行业发展中的普遍和广泛应用。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电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在中小学校园建设中的广泛普遍应用,并且还逐渐走入了农村小学。这对于美化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水平与基础教育条件以及增强学校的行业竞争能力具有极大的现实作用意义。因此,通过我们青岛平度市张舍小学在创建“青岛市数字化学校”过程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情况与问题做一个简单而系统的研究分析,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分析活动,能够为我们农村小学创建“现代化学校”和“数字化学校”建设,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水平的改进与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性推动促进作用。

一、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客观背景条件

一般来讲,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一定的客观背景条件所决定和支撑的,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样也是如此。概括起来,我国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所具有的客观背景条件主要包括有以下这样的几点: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增强以及各类高科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物质条件和技术资源条件。第二、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与增强的发展目标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可行性条件。第三、大量储备和培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人才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条件等等。

二、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们青岛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由城市小学逐渐走进农村小学,但是在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现以我们青岛平度市张舍小学为例,看其他学校的现状,可以将问题分述如下。

(1)、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观念意识还非常淡薄。这个主要是指尽管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中,已经有部分小学开始进甚至已经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农村小学并没有意识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在这方面的观念意识还是非常淡薄,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比如青岛平度张舍小学也是在如今才意识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相对于已经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农村小学而言,还是属于观念意识淡薄。

(2)、相关的资金物质条件还是非常不足。这个主要是指由于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和落后,那么农村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也会低下一些,于是给予当地的教育资金也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农村地区的小学在资金物质条件方面也是落后一些,可能就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撑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的设施与完成。像青岛平度张舍小学之所以会拖到如今在开始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一发展项目,原因之一就是在过去资金物质条件还不够成熟,而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会面对资金条件薄弱的难题。

(3)、农村地区教育系统的政府单位的扶持力度不够强大。这个主要是指其实在很多农村地区,如果小学能够在当地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扶持帮助下,也是可以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任务目标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政府管理部门本身就对于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于是也没想到对当地的小学进行宣传教育,并且积极地大力扶持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活动。这样一来,就使得当地很多小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中遇到更多的困境,最终不得不放弃或者拖延相关计划。

三、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改进对策

(1)、加强宣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个主要是指在未来的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各个小学的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还要加强对校内师生在这方面的培训与提升。

(2)、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投资与帮助

这个主要就是指在未来,像青岛平度张舍小学这样的农村小学要想顺利成功地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就必须要准备充足的资金物质条件。而这除了需要学校自身进行筹资和发展积累、当地政府拨款以外,还需要积极地争取社会各界的投资与帮助。这样一来,就能够增强学校的资金实力,更加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3)、当地政府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扶持力度

这个主要就是指农村地区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在提高对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的前提下,在各项资源条件方面加大对小学的扶持力度。这样的话,就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地展开和获得最终的成功,也能够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的整体成长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如今这个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主要经济发展特征的现代化高科技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知识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核心推动力量。因此,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础教育也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比如中小学教育。而要想为我国小学基础教育创造出宽松、健康和良好的校园环境,更好地推动与促进我国小学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增强,就必须要在顺应时代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管理才行,这也是推动农村地区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雷静、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

数字经济与教育篇4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数字经济与教育篇5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阶段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数字经济与教育篇6

残疾人难以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收入低。由于生理上的障碍,残疾人的家庭收入远低于健康家庭的收入,很多残疾人连初级教育都无法完成。二是高等教育的入学制度。由于视觉、听觉等障碍或身体残疾,使得很多残疾人无法通过高等教育的体检标准。即便进入了大学,由于高校中缺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便利设施,残疾人也难以完成学业。三是特殊教育机构缺乏。我国为残疾人高等教育服务的特殊学校非常有限,残疾人所能学习的专业和选择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教育与残疾人教育的结合,在让更多的残疾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为,这些网络教育机构比较关注社会慈善事业,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如果进一步思考,我们就会提出疑问:有爱心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很多,但为什么难以像网络教育这样长期而持续地关注慈善事业呢?网络教育是否天生就具备某些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优势呢?网络教育是否天生就比传统的高等教育形式更适合于开展慈善事业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如果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转而从经济学视角进行思考,我们就会寻找到非常有趣的答案。

网络教育服务的数字化产品特性

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比如网上资讯、网上医疗等。网络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字化产品。借助互联网,教学双方跨越了时空界限,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情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网络教育作为数字化产品而具备的如下特性:

其一,不可破坏性。数字产品不会磨损,没有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之分。数字产品的生产者是在和自己已经售出的产品进行竞争。在网络教育中,教师的授课过程、课后作业、讲义等所有教学内容都是以数字化文档的形式所记录和保存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学习课程。只有在课程内容本身需要更新时,教师才会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录制。否则,该课程就永远不可被破坏,老师也永远不会因为学生的重复学习而筋疲力尽。

其二,可变性。数字产品可以很容易地被进行修改。现在网络教育正逐渐转向以“知识点”为中心来进行课程学习。对于一门具体的课程而言,通常情况是:其中的部分内容陈旧老化,而其他章节仍然适用。由于数字产品的可变性,教师只需要对过时的内容进行更新即可,从而大大降低了更新成本,也有利于学习者及时获取最新知识。

其三,可复制性。数字产品极容易被复制,也就是说它具有高沉没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甚至有时候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特点是网络教育适合于从事慈善活动的核心原因。一门课件的录制成本很高,但是当教师录制完一门课件之后,这门课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学员的学习,网络教育所增加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既然网络教育可以为残疾人提供边际成本为零的服务,这样的善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我们进一步考虑到偏远地区的学生。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和教师的授课行为受到时间、地点以及教师资源限制等诸多问题的约束,因此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无法听到名师的授课。但是,如果采用网络教育的方式,只要当地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条件,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网络教育的外部经济性

互联网环境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例如,在计算机网络中,有一个新的进入者A。A和网络经营者受他们之间签订的合同的约束。合同双方以外的人都是这个特定合同的“外部”。但是,属于“外部”的某个已入网者B却可以与A进行沟通。这就是说,A与网络经营者的合同给“外部”提供了方便。这种情形被称为“网络的外部性”。

网络外部经济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自身的系统性、网络内部信息流的交互性和网络基础设施长期垄断性。首先,不论网络如何向外延伸,也不论新增多少个网络端点,都将成为网络的一部分,同原网络结成一体。因此,整个网络都将因网络的扩大而受益。其次,在网络系统中,信息流并不是单向的,网络内任何两个端点之间都能相互交流,信息交流的机会从理论上说等于n2,其中,n为上网人数。这就是关于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著名的梅特卡夫法则。梅特卡夫法则是由美国人鲍勃・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中节点数的平方。这意味着网络的外部经济性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随着上网人数的线性增长,信息交流的可能性将呈指数态势上升,并且在整个网络中没有“中心”或“首脑”区域的存在,即使网络的一部分端点消失了,也不影响其他端点间的正常联络,这就保证了外部经济性的普遍意义。最后,网络基础设施,比如通信设施等,一般都具有投资额巨大、垄断性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外部经济性的长期存在。

通过对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残疾学生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将产生非常强的网络外部效应。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双向的广播系统,它混合了双向通信――如电话和传真(一对一通信)与广播媒介――如电视和收音机(一对多通信)的特点。前一特点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作为网络平台的功能,如值机答疑平台和聊天室等。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都可以利用这一平台交流学习经验、学习心得,或者共同完成一项案例。思想的交流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另一方面,作为广播系统,互联网更多地是以一对多的形式传递和发送信息,增加的用户使信息得以在更大范围的用户之间进行双向的交流,这不仅增加了信息本身的价值,而且提高了所有网络用户的效用。比如,老师对某个同学某个问题的回答,所有其他同学都可以浏览和分享,残疾人学生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网络教育与残疾人教育的结合,对于提升社会福祉以及跨越数字鸿沟都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很多台湾商人都在大陆边远地区捐款发展互联网,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网络教育与边际收益递增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随着投入的增加,单位收益呈递减趋势,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该规律是工业经济中的基本

法则。

但是,在互联网络中,许多产品的生产,比如电脑软件的生产却并未遵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或者说不是直接遵守这个规律。其原因在于,信息资源是网络经济中的主要生产要素,而信息资源具有再生性、无排他性的特点。其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比如一个程序一旦编写成功,它的再生产和销售几乎不需花费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会因网络效应的作用而强化。

对于传统高等教育而言,高校对学生的服务从传统意义上说是一个受收益递减规律支配的行业。因为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教师资源、教室资源、住宿条件、图书馆资源等各方面都将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个时候,如果让高等院校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也的确勉为其难。但是网络教育发展起来之后,教学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大幅度下降,教室资源、住宿条件等约束已不复存在,教学成本的降低使得网络教育机构可以进一步提供最佳服务,因此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满意。这样就进入了递增收益阶段。

网络教育与范围经济

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企业只能通过大规模生产同一种产品,从而降低成本并获利。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小型化,传统的规模经济生产方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在信息网络经济社会里,企业却可以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这就是范围经济。

数字经济与教育篇7

关键词:第二课堂;数字经济;创新路径

1数字经济背景下第二课堂开展情况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稳定发展迅速,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预计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5万亿元,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有扎实的知识,更应该有创造性的思维。高校不断开展第二课堂作为新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为高校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更为高校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开展第二课堂建设指明了方向。

2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困境

2、1对第二课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上层设计

高校虽然陆续开展了第二课堂的教育,但很多高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将第二课堂纳入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没有给予第二课堂应有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对学校第二课堂的开展进行具体的设计。其次缺乏对第二课堂的支持,虽然开设了第二课堂教育,但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评价体系,途径单一,仅仅是通过学生相关部门进行管理,缺乏系统性、广泛性的参与。

2、2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参与度不高,缺少灵活性

虽然高校开展了第二课堂的活动,但是形式单一,缺乏特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找到适合学生发展、适合学生兴趣的活动,因此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第二课堂的任务,随意性很大,降低了第二课堂的认同感,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下降,从而使第二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2、3指导老师师资力量不强,缺少权威性

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更多的指导落在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等教师身上,这些老师面临很重的管理任务,对于指导不同学生层次、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捉襟见肘,理论知识水平和职称不高,对学生的指导不能更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不能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全面指导。

3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改善对策

3、1转变观念,建立第二课堂管理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这就更要求高校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完善管理机构、制度体系的建设,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保障评价机制,促进第二课堂的有序发展。成立由高校主要领导为首,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共同参与,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各项工作,组织建立起领导制度,建立健全第二课堂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日常工作的开展,将第二课堂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给予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同样的地位,统筹兼顾,做好服务保障,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广泛的参与。做好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建设,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做好真实客观记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保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评估的正确性、公正性,形成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并建立奖励机制,更好的促进第二课堂的成为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

3、2与时俱进,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给学生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教育平台,与时俱进,增强第二课堂的时代感,利用多元化的网络内容,借鉴优秀的可操控的多元化的内容,增强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习知识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性,开设学生有兴趣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根据不同社团、专业分类指导,使得每个专业、社团都有特色的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从中挑选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第二课堂活动,打造成专而精的品牌特色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自身兴趣,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等,丰富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撰写参与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开展分享活动,形成学生实践经验相互分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并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从而促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3、3博采众长,加强第二课堂师资力量建设

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高校都有很多的高职称、高学历、精通专业的师资队伍,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让这些教师参与指导,丰富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专职和兼职相融合,加强对指导老师的培训,增加各类培训、交流、研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开拓思路、相互学习,借鉴其他教师优秀的成功的作法,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打造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其次采用专业导师制度,每名专业的任课教师作为专业学生的导师,参与学生成长的过程,强化第二课堂的教学环节,发挥第二课堂的时效性。在者积极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校友、社会学者等,组成校外师资队伍,利用大讲堂、交流会、报告会等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融入第二课堂的教育当中,增加学生的见识。

4第二课育人模式创新路径提升探索

4、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如何培养好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前途。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高校在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要加大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第二课堂,组织重大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等教育活动,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开拓创新的活动中来,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在学习思政课程之外能够更加深刻、生动的践行爱国情怀,更生动、更形象、更贴近学生的内心、更具有说服力。举办弘扬爱国主义讲座,弘扬雷锋精神的讲堂,聘请专家、学者和英雄模范人物来校讲座,因为他们理论更有高度,研究问题更有深度,或者本身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案例,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机遇,使得学生感到亲切,从内心深处自觉接受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一本好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能够影响人的一生。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爱国主义的书,多读富有民族精神的书。让学生从书中认识历史、认识社会,从书中吸取爱国主义的精神营养,激励自己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4、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思潮多样化,各种观念相互交织,迫切需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人文精神深入到大学生生活当中。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第二课堂的课堂体系当中,首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国学文化讲座、国学基础课、国学特色课,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学习传统文化当中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其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讲座以及重大传统节日活动教育,如“二十四节气”由来,“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风俗教育。再者,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可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具体感知、认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组织形成多样式的学生社团,引导学生兴趣,展示传统技艺,养成高雅爱好,由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数字经济与教育篇8

【摘 要 题】专题探讨

【关 键……

关于“数字鸿沟”这个概念的来历,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Markle基金会的名誉总裁Lloyd Morrisett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意指信息富有地区和信息贫穷地区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另一种说法认为“数字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意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含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笔者认为:所谓数字鸿沟,亦称信息鸿沟,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人群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应用水平不同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状态。

1 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数字鸿沟是信息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世界性问题,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几乎都可以看到数字鸿沟的缩影,现择其要者而论述。

1、1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各国在电信服务的覆盖率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程度两方面的差距。

据统计[1],法国的主机数量接近整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主机数量;而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所拥有的主机数量比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所拥有数量的总和还多;纽约的主机数量超过了全非洲主机数量的总和。另据不完全统计[2],目前有四分之一的国家电话普及率还低于1%,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从未打过电话,占全球人口15%的23个国家拥有全球电话量的62%。有资料显示,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全球互联网管理中所有的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做出[3]。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4],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占世界因特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1/5人口则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只占全球因特网用户总数的0、2%。一项统计表明[5],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中的21、15%,但只拥有世界因特网主机数的0、13%、因特网用户数的6、11%;中国万人口因特网主机数仅为1、3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6、9台;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美国的4%。

据测算,世界各国的信息能力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其中美国信息能力总水平得分为71、76分,居第一位;日本得分为69、97分,居第二位;澳大利亚得分为65、59分,居第三位。处在信息能力发展第二层次的国家为加拿大、新加坡、荷兰、英国、德国、新西兰、法国,得分在50~60分之间。以东欧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三层次,得分在20~50分之间。以拉丁美洲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四层次,得分在10~20分之间。信息能力较低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分在10分以下。

1、2 国内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国内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测算结果表明,各省、市、区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按1998年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全国各省、市、区可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1)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得分在70分以上,其中北京总指数为89、87,比上海高25、1%。

(2)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天津、福建、广东、吉林、陕西和辽宁等六省、市,得分在35~50分之间,平均得分为39、61。

(3)信息化水平中等的地区:包括浙江、江苏、海南、重庆、山西、黑龙江、宁夏、湖北和江西等9省、区、市,得分在全国平均得分以上至35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9、48。

(4)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包括湖南、内蒙、新疆、山东、河南、青海、四川、河北、安徽和广西等10省、区,得分在19分以上至全国平均得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1、54。

(5)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包括甘肃、贵州、云南和等4省、区,得分在19分以下,平均得分为16、20。

1、3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较明显。目前,农村通信消费明显低于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1年3月,全国共有固定电话用户1、5亿户,其中农村用户仅有5660万户,占36、6%,这与农民占全国人口2/3形成巨大反差[6]。近年来,我国网络用户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只有0、3%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大于东部。信息产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7]:到2001年6月底,西部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仅为1%;全国约20%不通电话的行政村,绝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

1、4 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

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据统计[8],大企业平均每年用于IT上的开支在1990年还只占企业总开支的10%左右,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50%。与此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开支相对“吝啬”,平均还不到其经营收入的15%。即使在英、美、法、澳等发达国家,也只有半数的中小企业在使用电子邮件和上网,不到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在我国的830万家中小企业中,也只有47%左右的企业把业务联入了互联网,其中只有11、1%的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 “数字鸿沟”就这样产生了,并且有逐步加剧的趋势。

1、5 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及不同年龄的人群之间。

(1)从收入来看。英国教育部的一次调查显示[9],高收入的人群中有68%的人经常使用计算机,而低收入的人群中只有23%。另据中华英才网历时半年(2000年9月~2001年3月)的网上薪资调查,受调查的2、1万余名网民的平均年薪达到34713元,是全国城镇人均收入8392元的4、14倍;以调查收入排名首位的深圳市为例,网民年均收入为50336元,而该市市民的年均收入为21577元,只有网民的42、87%。

(2)从学历来看。由CNNIC1998、7、1999、7、2000、1、2000、7、2001、1、2001、7、2002、1与2002、7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高中(中专)以下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6、9%、2%、3、0%、2、5%、6、4%、8、7%、10、2%、11、5%,高中(中专)以上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93、1%、98%、97%、97、5%、93、6%、91、3%、89、8%、88、5%,而大学本科以上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58、9%、59%、52%、51、8%、41、1%、35、8%、32、9%、31、7%。

(3)从年龄来看。CNNIC1997、10、1998、7、1999、1、1999、7、2000、1、2000、7、2001、1、2001、7、2002、1与2002、7相继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35岁及其以下的用户分别占网民总数的84、1%、91、1%、89、8%、88、9%、88、2%、87、63%、83、8%、79、8%、79、9%、70、4%。

2 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

(1)挤压信息疆域。信息疆域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所达到的无形空间。一个国家的信息疆域由科技、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边疆组成,它关系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兴衰。在信息技术或网络技术上领先一步的国家,往往依托网络,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信息疆域扩展到许多国家,从而对别国的信息造成威胁。

(2)妨碍经济发展。只要存在数字鸿沟,不管身在其富的一边还是其穷的一边,都存在同等程度的“经济危机”。如果少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集中在富沟一边,而大多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在穷沟中挣扎,就会由于前者因垄断供给而垄断了需求,导致穷沟中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构成对供给的破坏。此外,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渐增强,如果信息强国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先进的网络犯罪手段进行经济干扰和破坏,就足以使信息弱国的经济崩溃。

(3)挑战民族文化。文化是社会的黏合剂,是维持社会的基础。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的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这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谋求霸权的国家利用其信息控制优势,贬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其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久而久之,将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进而依赖异邦文化,最终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4)影响社会稳定。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将把社会中的人群划分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实际上也就是将社会群体区分为经济富有者和经济贫穷者,而且这种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这必然影响社会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3 数字鸿沟的治理对策

3、1 加强国际电信合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行互利互惠的电信合作,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由之路。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立足于自身的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应将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电信基础设施和实现社会信息化作为自己的义务,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金、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并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接入费用,以实际行动缩小数字鸿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致力于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中国已拥有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国家电信网。中国电信业已由20年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

其次,充分发挥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主导作用。多年来,国际电信联盟为消除或缩小国与国之间的数字鸿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历届世界电信日的主题即是明证。自1992年ITU电信发展部门ITU-D成立、世界电信发展的南北差异问题提上ITU的议事日程后,四年一次的世界电信发展大会(WTDC)就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电信领域对话的舞台。今后,ITU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技术合作、业务交流、人才培训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3、2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促进西部地区和农村通信的发展

“电信普遍服务”一词,最初源于美国AT&T在1908年一条事业广告的“一个政策、一个系统、普遍服务。”一般来说,电信普遍服务的含义有三点:无论住在任何地方都可得到电信服务(Availability);任何人都可得到负担得起的电信服务(Affordability);信息资源的普遍接入(Accessibility)。我国西部地广人稀,通信建设成本巨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国家重点支持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但基本没有通信建设项目;加上曾经促进通信发展的初装费、入网费、附加费等政策的取消,西部通信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因此,国家应该通过直接投资或安排国债,对西部通信建设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国家应在资费制定、融资、税收等方面给西部通信业以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让通信这列大开发的火车头,继续冲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列。从立法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44条虽对电信普遍服务作了规定,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尚需制定一系列细化的配套政策或法规,使其落到实处。

3、3 调动IT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历史进程中,IT企业可谓责任重大。可喜的是,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许多IT企业都表达了消除数字鸿沟的宏愿。联想电脑公司的乔健女士说:“联想愿意和所有的有识之士,和所有中国的企业共同来致力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共同跨越数字时代的鸿沟。”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丁健说:“数字鸿沟对于我们来说,真正要做的是发现沟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发现我们的客户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沟,并帮助他们更快地将沟填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最高行政总裁袁超说:“天极的宗旨是普及推广IT知识。”中国资讯行有限公司总裁王稼夫说:“中国资讯行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信息界面,以便于今后让需要信息的人能够很轻松地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这正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更可喜的是,有些IT企业已将填平数字鸿沟的良好愿望付诸实际行动。譬如,2001年9月20日,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在京了“长城希望e站”计划,该计划是长城集团在全国范围内(主要以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为主)捐建的一种以PC单点资讯平台为主要形式的简易微型站点。它主要由长城电脑、长城打印机和电话线等设备组成,并配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管理、维护。建成后,会通过网络互联,形成一个与古代长城类似的新“数字长城”。

其实,从长 远考虑,IT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最终也会使自身受益。因为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地区、群体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诚如北京互联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红冰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所言:“数字鸿沟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弥合这种差距的过程,又恰恰给IT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也曾断言:“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10]

3、4 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信息化教育在消除数字鸿沟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11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文莱对APEC商业顾问委员会的商界领袖发表演讲时指出:“如果不发展远程教育,向乡村居民捐赠软件和廉价电脑,并教育人们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我们就无法跨越数字鸿沟。”他同时指出:“不应该仅仅只关注电子商务,还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使学校具备上网能力并拥有合适的教育软件上;学校应具备国际通信能力,我认为这非常重要。”惠普中国区副总裁舒奇认为:“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提供最基本的发展条件比单纯提供技术或者资金补助更有效,因为金钱上的补助可能是最容易的,但效果却是表面、短期和有限的。真正的改革是要使每一个人获得长期发展机会,在这方面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教育。”[11]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高新民主张:“政府要注意扶持弱势人群,加强他们的教育,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我国国民中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者仍占较大比例,这正是造成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占3、61%;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占11、15%;接受初中教育的占33、96%;接受小学教育的占35、70%(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文盲率为6、72%。从1992年到1998年,我国曾运用“米勒标准”对国民的科学素养进行过4次测评,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的比例仅为0、2%(美国为6%,欧洲国家为10%),位于世界14个采用同样标准因而可作比较的国家的最后。

由上述可见,为了缩小数字鸿沟,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便提高教育的效率、延伸教育的范围并深化教育的层次。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第15条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1999年8月12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其中第6条指出:“各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规划管理好本地区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或局域网的建设。对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要拟订统一标准,保证与国家信息网络的互联和地区局域网站的交互功能。避免一哄而上,各行其是,造成浪费。”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信息化教育实践正方兴未艾。2000年12月21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暨远程教学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我国第一家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大型网站——“中国中小学教师网”隆重开通。此外,网络大学作为新的教育模式,正逐渐成为在职人员更新知识结构、增强专业能力的选择。目前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45所,仅“网上人大”(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一家2001年就在全国招生约2万人。总的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并正在为消除数字鸿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今后能够更上一层楼(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5 加快中华文化网络化的步伐

文化鸿沟是数字鸿沟的一种重要表现。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少数非英语发达国家的文化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芬兰文化产业委员会1997年发表了《关于文化产业的最终报告》,表达了芬兰人对现状的忧虑:网络普及了,芬兰人对网络服务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本国文化内容产品的供给却在不断减少。在信息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法国人为了捍卫自己语言的纯洁性,为了保障法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前途,正在顽强地努力着。譬如,国际法语组织和法语大学协会2001年5月宣布向全球推出“法语2000份奖学金”行动,旨在 向外国学生提供学习法语的资助。因为在因特网上,只有3、5%的内容用法语表达,而80%的内容则用英语来表达。

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它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容忍某一种语言肆无忌惮地吞没本民族母语,实际上也就是在忍受对本民族文化的侵略和压迫。因此,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住本国的信息和生存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奋起,自立自强,营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信息网络环境,加快中华文化网络化进程。1998年8月启动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一方面,它将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基础支撑;另一方面,它将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及当代文化教育、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重大进展全面地层示出来,从而增强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并塑造中华民族美好的国际形象。总之,文化的失落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无法承受的失败,文化的多元化不应该成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代价。面临严峻的挑战,孕育着民族情感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加倍地呵护与培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跨越文化领域的数字鸿沟,中华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科菲·安南、架起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光明日报、2001-05-18

2 丁飞扬、向信息贫穷宣战、中国经营报、2002-05-17

3 对话:中国文化是否淹没在数字鸿沟、中国经营报,2001-05-22

4 魏洁、数字鸿沟,跨越什么、硅谷动力,2000-11-20

5 同2

6 同2

7 西部开发须跨越“数字鸿沟”、硅谷动力,2001-11-19

8 APEC工商论坛:中小企业正陷入“数字鸿沟”、http://、cn,2001、8、29

9 清晨、调查显示数字鸿沟“分裂”英格兰、http://、cn,2001-01-3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五邑大学专业排名最好的专业有哪些(精选2篇)
  • 下一篇:行政管理实习心得(精选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