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 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 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 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 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设计一: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二、背景资料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 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三、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三、写作背景
1、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反问、反复、对偶 b、对比、设问、反复、对偶 c、对偶、反问、反复、对比 d、对偶、设问、反复、对比 文本梳理
一、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如一只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事迹 性格
二、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三、课堂小结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四、感悟文章的艺术形式 散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作抒情、论说、叙述三类叙述性散文。往往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段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事件社会意义。《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的作品,下面我们研究一下散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与小说、戏剧不同,散文不要求借助完整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但是它仍须注重在事件中活动的人物的描写,注意刻画好人物的性格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的精髓是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主要抓住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特征,与她在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的政治风浪中“欣然前往”联系起来,从而突出这个人物的爱憎分明、坚定勇毅,同时寄托了作者对她的深沉的敬重之情。
语言描写是要写出这一个不同于那一个的语言,以简短的话语传达丰富的意义。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程君请求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的话:“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短短一句话不仅表现了程君态度之诚恳,更从侧面反映出刘和珍生前对鲁迅极为热爱的感情。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因为行动本身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的特点。高尔基说过:“为了使艺术作品有说服的力量,必须尽可能使主人公多行动”。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三人在执政府门前互相救助,斗争牺牲经过的描写,突出了人物一系列的细节动作,令读者感到惊心动魄。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感触等心理活动的揭示,旨在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品质。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难过、忧伤的心理,正表现了刘和珍思想的深沉与责任感的强烈。
人物描写的这几种方法,可以在正面描写中运用,也可以在侧面描写中运用,还要学会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合作探究:
重点语段分析阅读指导 :
疑难:如何体味文中的含蓄语句?
点拨:含蓄句往往具有精练、隐曲、丰富等特点,其间蕴涵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或鲜明的态度。但它的生发亦非无根之木,必定能在文章的写人、记事、描景、状物中找到其生发点。因此,联系上下文语境,找出其针对何人、何事、何景、何情,有何态度,便不难挖掘其内在含义;而文句本身往往包含一些色彩鲜明的语句,不可不引起关注;也可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相关或对应的语句,以帮助解读;对于使用修辞和其他表现手法的句子,更要弄清其手法特点,依据手法原理进行思考。 【典例分析】
试题: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分析:本句用了比喻手法,本体“人类历史”,喻体“煤的形成”,要从本句中找到二者的相似点,其对应关系为:用材——流血、得到小块煤——历史的前进。因此不难看出作者的历史观:历史的前进,需要付出流血的代价,有时甚至是惨重的代价,才能够换来历史的一小步前进。作者不反对流血斗争,但结合下句,明显看出作者对“三一八”惨案并非一味肯定和赞颂,因为它只是“徒手”的“请愿”。再结合前文“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以及后文“然而既然有了血痕,当然不觉要扩大”等语句,便不难看出本句重在对本次惨案作出客观的评价,表现出一位思想家站在历史高度所作的思想指导。
答案: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黑暗的社会里,若想推动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必然要付出惨重的流血和牺牲的代价。在此前提下,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请愿斗争方式的看法,对“三一八”惨案作出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从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激励人们更加坚决而有效地斗争下去。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分析。(找出并划下了,课前思考,课上讨论,形成答案。小组展示)提示:议论、抒情句。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 。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提示: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课外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朱东润自传
一八九六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县一位失业店员的家庭,因此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二十一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二十三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教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做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没这事是三百年前的砍伐,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起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转。别转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认识后人认为有别与正史,因此成为“别转”,有些简单一些,也可成为转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部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转》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的,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 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实是有儒学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 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定开展传记文学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固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
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转》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
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天都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记文学”的说法更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教材分析】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整体目标是通过作者的叙述与刻画体会人物的性情,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深沉情感,以获得时代精神与人生意义的熏陶。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社戏》等文章的学习,学生对作者鲁迅先生已然不再陌生,但鲁迅先生处于五四新白文交替时期,所以他的文章在语言上有一些艰涩的地方,而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有着深刻幽邃的思想,这些对于才开始高中学习不到两个月的高一的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的】
一、学习五四时期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饱含作者情感的关键文句。
【主要教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设计】 3课时。
第一课时
观看百家讲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讲鲁迅——《家变情仇》,了解教科书、教辅资料外不为学生所知的鲁迅先生,通过人生的三次重大转折,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布置预习。预习提示:1、将课文读两遍;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每一部分大意;3、认真阅读注释;4、找生词、难句,自己先试着理解,难以理解的词句,可与同学先行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回顾作者相关的资料。
二、背景链接:观看视频——《无声的中国第十一集,“三一八”惨案》。
三、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君:敬辞,对人的尊称,可不译。
四、检查预习,注意字音义:
寥落( liáo luò):①稀少②冷落,冷清。
长歌当哭(dàng ):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菲薄( fěi bó):轻视,瞧不起
桀骜(jié ào ) :性情倔强不驯顺
喋血( dié):流血满地
殒身不恤(yǔn):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绯(fēi)红 踌躇(chóóu chú) 洗涤(dí) 噩(è)耗 尸骸(hái)
不惮(dàn) 浸渍(zì)
五、研习新课。
1、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是告诫人们徒手情愿不足取,七是烈士的牺牲精神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由否定到肯定)
(四)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q1:再读课文,归纳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追求自由和进步
“女师大风潮”领袖之(被强行拖出校园)一—勇于反抗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泪下——热爱母校,有责任心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本性善良,为人谦和(执政府的所谓“暴徒”之说不攻自破)
欣然前往执政府门前请愿——心系家国,敢于斗争(并不是像流言家所说的“受人指使”) q2:这样一位为了国家、母校的命运和前途的真的猛士却被执政府残忍地杀害了,我们不难想见鲁迅先生当时是以怎样沉痛、悲愤的心情去悼念刘和珍的。既然是追悼刘和珍等在惨案中牺牲的进步学生的,鲁迅先生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先写与刘和珍是怎样认识的,后写遇害的过程。而是要从写作的缘由写起?如果从第三节的内容,即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一、二两节的内容移到第五节后面,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就变成了纯粹的叙事怀人的作品了,而鲁迅先生是要借刘和珍等人的事例指责反动政府的暴行,抨击学者文人的无流言,是通过追到刘和珍表达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
第一、二节记述写作的缘由表达了对死者的沉痛悼念,同时也对执政府的残忍暴虐、传播流言的学者文人进行强烈控诉,给忘却历史的庸人以警醒,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害过程采用顺叙手法。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的态度与执政府对学生的惨无人道的屠戮形成了鲜明对比。可爱的爱国青年们的遇害衬托出执政府的凶残恶劣,也使得流言家和反动政府的什么“暴徒”、“受人利用”的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
刘和珍遇害的经过运用镜头特写的方法,场面惊心动魄,描写细腻逼真,把执政府的暴行和学生们牺牲的惨烈展现得淋漓极致。
q3:作者的写作目的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文章中出现了多次“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无话可说”,这样说矛盾吗?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为了追求进步的女青年的逝去感到哀痛,写文章来祭奠死者,宽慰自己沉痛的心情。 “我实在无话可说”
追悼会的氛围使作者难于呼吸视听,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又让作者悲哀,想起执政府的残忍、残暴,作者又出离地愤怒和悲凉。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使人们忘却历史,忘却自己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要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
q4: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悲凉用“浓黑”形容,化无形为有形,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快意”是正话反说,作者警告反动政府终有一天要血债血偿。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之二》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
真的猛士,指的是敢于抗争的革命斗士们,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反对政府的罪恶,唤醒群众的良知。“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是指反动政府统治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真的猛士,他们为民族惨淡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以改变民族命运、为国家和民族的光明前景奋勇抗争而感到幸福。
(3)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庸人”是指什么人?为什么请愿只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平平常常,庸碌无为的人。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面对黑暗的现实无所作为,不反抗,面对学生的请愿,不支持,他们容易忘却,客观上起着维护“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q5:除了“庸人”之外,文章中还出现了哪些人?作者对这些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者文人:用来指陈西滢等一群文人,陈西滢是北大教授,以讲“公理”,求“平允”为发言基调,“学者”意味着最讲公理的人,文人又是可以用文章来讲公理的人物,因此,鲁迅将“学者文人”和“公理”放到一起使用,用“学者文人”来作反语,表达对这群言行不
一、自相矛盾的文人的嘲讽。
中外的杀人者:指反动派和八国联军,这是一次帝国主义合谋中国军阀屠杀中国人民的惨案,八国联军和反动政府都是双手沾满了烈士血污的杀人者。
无恶意的闲人(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是麻木的民众,他们对这个世界抱以极端冷漠的态度,冷眼旁观着这个世界,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鲁迅笔下的看客,如《孔乙己》中的酒客和《药》中的茶客,都是这种人的代表。鲁迅对待这些人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有恶意的闲人:反动派的走狗文人,他们制造流言,掩盖事实,污蔑爱国志士。 苟活者:作者自己属于苟活者,对烈士们怀着敬仰和赞扬的态度。
(4)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一系列虚词的使用暴露了反动政府的凶残,超出了人们预想的程度,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是指反动政府对进步学生们的残酷镇压,流言是无耻文人的污蔑,这无异于是对学生的二次屠杀有形的刀枪和无形的刀枪是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国的上空,在这样严密和残酷的镇压下,是中国人民“默无声息”的原因,中国人民必须要在沉默中爆发,不然就会在沉默中灭亡。
(6)“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伟大”指的是刘和珍和同学们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伟绩”和“武功”是反语,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悲愤之情。
(五)研读课文,体会手法
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提出还不理解的语句,全班一起讨论。
q6:第六节和第七节都说到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意义,这两节的先后顺序对凋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第六节是反思请愿的斗争方式和价值。鲁迅不赞成徒手请愿的方式,但是极大地肯定了她们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先否定后肯定。
q7:鲁迅对于请愿的斗争方式是怎样评价的?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历史的进步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无论是古代铁骑刀枪、金戈铁马换来的王朝更迭,还是现代文明之后飞机大炮带来的残忍屠戮,哪一次历史的推进不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但是学生们的请愿,对于黑暗的反动政府是没有作用的。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 ——《空谈(1)》
q8:刘和珍等人请愿的意义在于什么?
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猛士前行。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q9:鲁迅先生此文既纪念刘和珍等进步学生,并控诉反动政府的残暴和流言家的无耻行径,希望唤醒更多民众,激励后来者前行,它不是一篇简单的记叙文。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将这些内容囊括在一篇文章里的?
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按照感情发展的线索,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 2)结构严谨、照应完整
反复出现 “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话要说”“我无话可说”对感情加以强调,情感递进,一唱三叹,结构完整。
3)虚词的使用
主要出现在第四节,将内心的沉痛和执政府的残暴揭示得淋漓尽致。
(六)迁移拓展(任选一道,不少于200字)
一、分析刘和珍形象在今天的意义( 结合社会现实)。
二、 从《记念刘和珍君》看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参考: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1、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
鲁迅的经典散文──《战士和苍蝇》:
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⑵鲁迅诗一首: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