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项目特征描述,原则,意义,技巧
项目特征是构成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措施项目自身价值的本质特征,是确定一个清单项目综合单价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编制的工程量清单中必须对其项目特征进行准确和全面的描述。
1、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时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1)项目特征描述的内容按规范附录规定的内容,项目特征的表述按拟建工程的实际要求,能满足确定综合单价的需要。
(2)对采用标准图集或施工图纸能够全部或部分满足项目特征描述要求的,项目特征描述可直接采用详见××图集或××图号的方式。但对不能满足项目特征描述要求的部分,仍应用文字描述进行补充。
2、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的重要意义
(1)项目特征是区分清单项目的依据。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是用来表述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的实质内容,用于区分计价规范中同一清单条目下各个具体的清单项目。没有项目特征的准确描述,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清单项目名称,就无从区分。
(2)项目特征是确定综合单价的前提。由于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特征决定了工程实体的实质内容,必然直接决定了工程实体的自身价值。因此,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量清单项目综合单价的准确确定。
(3)项目特征是履行合同义务的基础。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清单及其综合单价是施工合同的组成部分,因此,如果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的描述不清甚至漏项、错误,从而引起在施工过程中的更改,都会引起分歧,导致纠纷。
3、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的技巧
(1)必须描述的内容
①涉及正确计量的内容必须描述:门窗按“m2”或“樘”计量,以“樘”计量时,一樘门或窗洞口尺寸或框尺寸有多大,直接关系到门窗的价格,对门窗洞口或框尺寸进行描述就十分必要。
②涉及结构要求的内容必须描述:如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是使用C20还是C25或C30等,因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其价格也不同,必须描述。
③涉及材质要求的内容必须描述:如油漆的品种是调和漆、还是硝基清漆等;管材的材质是碳钢管,还是塑钢管、不锈钢管等;还需对管材的规格、型号进行描述。
④涉及安装方式的内容必须描述:如管道工程中的钢管的连接方式是螺纹连接还是焊接;塑料管是粘接链接还是热熔连接等就必须描述。
(2)可不描述的内容
①对计量计价没有实质影响的内容可以不描述:如对现浇混凝土柱的高度、断面大小等的特征规定可以不描述,因为混凝土构件是按“m3”计量,对此的描述实质意义不大。
②应由投标人根据施工方案确定的可以不描述:如对石方的预裂爆破的单孔深度及装药量的特征规定,如清单编制人来描述是困难的,由投标人根据施工要求,在施工方案中确定,自主报价比较恰当。
(3)可不详细描述的内容
①无法准确描述的可不详细描述:如土壤类别,在同一地点,由于表层土与表层土以下的土壤,其类别是不相同的,要求清单编制人准确判定某类土壤的所占比例是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将土壤类别描述为综合,注明由投标人根据地质勘探资料自行确定土壤类别,决定报价。
②施工图纸标准图集标注明确,可不再详细描述:对这些项目可描述为见××图集××页号及节点大样等。由于施工图纸标准图集是发承包双方都应遵守的技术文件,这样描述,可以有效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理解的不一致。如果能采用这一方法描述,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还有一些项目可不详细描述,但清单编制人在项目特征描述中应注明由投标人自定,如土石方工程中的“取土运距”“弃土运距”等。首先要清单编制人决定在多远取土或取弃土运往多远是困难的;其次,有投标人根据在建工程施工情况统筹安排,自主决定取弃土方的运距可以充分体现竞争的要求。
(4)计价规范规定多个计量单位的描述
①计价规范对“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的计量单位有“m/根”两个计量单位,但是没有具体的选用规定,在编制该项目清单时,清单编制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m”、“根”其中之一作为计量单位。但在项目特征描述时,当以“根”为计量单位时,单桩长度应描述为确定值,只描述单桩长度即可;当以“m”为计量单位时,单桩长度可以按范围值描述,并注明根数。
②计价规范对“零星砌砖”的计量单位为“m3m个”四个计量单位,但是规定了砖砌锅台与炉灶可按外形尺寸以“个”计算,砖砌台阶可按水平投影面积以“”计算,小便槽地垄墙可按长度以“m”计算,其他工程量按“m3”计算,所以在编制该项目的清单时,应将零星砌砖的项目具体化,并根据计价规范的规定选用计量单位,并按照选定的计量单位进行恰当的特征描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山东;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引言
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具有时代意义的永恒话题。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制定《21世纪议程》,提出适合本国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纲领并于1996年正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这一引起国际社会巨大反响的重要举措,宣告了我国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决心,标志着我国实施可持续战略进程的开始。
时至今日,距我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有15年时间。在这15年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被作为各地发展的指导思想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在这15年的发展中,什么样的问题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了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依照可持续发展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设计出一套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后,采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份分析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对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资源问题突出的人口大省山东省的17个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国际社会上公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存在三大主流体系,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社会学体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体系。我国以牛文元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三大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设计,独立地开创了研究的第四个方向――系统学方向[1]。其突出特色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
可持续发展系统学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以维护与增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前提、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不是单指经济的发展或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强调“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协调统一的一致发展。只有3个子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
遵从系统学的原则理论,在设计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时,应从三个维度搭建起指标体系的框架,即经济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资源与环境发展维度。
经济发展维度所选的指标,应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等各个方面的状况。社会发展维度所选的指标,应体现出一个地区的人们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水平。资源环境维度所选择的指标应能体现出当地人们对资源的利用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环保力度等方面的情况。
基于上述理论的指导,结合评估指标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等一般原则,最终确立包含19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2、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在可持续发证能力的综合评价中,为了全面反映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状况,需要搜集大量数据、多项指标以便进行分析和寻找规律。多变量数据为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采集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在多数情况下,评价指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相关性而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对分析问题带来不便。如果一个一个的分析的分析这些指标,无疑会造成对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也不容易得出综合的、一致性很好的结论。主成分分析不失为解决上述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特林1933年首次提出的,它利用降维的思想能够把多个指标转换成几个保留原数据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指标[3]。其基本思想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即将原来的指标做线性组合,成为若干个新的指标。通常要求第一个线性组合方差最大,即第一个综合指标包含的信息最多,如果第一个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所有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第二个主成分,并要求已有的信息不出现在其中,依次类推,直到选取的主成分能够包含评价所需要的足够的信息。
本文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7、0。进行主成份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同度量化。具体分为两步:将原始指标正向化;对正向化化后的指标变量进行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换。
(2)计算出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并由主成份的累计贡献率以及相关矩阵特征根的值,确定主成份个数m。
(3)命名主成分,并利用因子载荷矩阵和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计算特征向量:,其中为第j个特征向量的第i个元素;为因子载荷矩阵第i行第j列的元素;为第j个因子对应的特征根。
(4)依照特征向量矩阵写出主成份的表达式,其中为各主成分,为特征向量矩阵,为原始数据矩阵同度量化和标准化后的矩阵。构造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
其中为特征值,P为原始指标个数,为个主成分得分。
(5)计算各个主成分的得分值以及综合得分值,进行综合评价。
3、山东省17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近几年来,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孕育培养了一批如海尔电器、青岛啤酒、双星等实力雄厚的工业企业。但同时,人口膨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也正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此外,由于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导致的差异,山东省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现加速拉大的趋势。因此,区分山东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1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公信力,本文选择的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于《2008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本文按照第一部分设计的指标体系选定样本后,由于指标中存在成本型指标,首先应对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的处理。正向化处理是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非常重要的数据处理工作,刘新华在《因子分析中数据正向化处理的必要性及其软件实现》一文中用实例验证了若不对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就会导致分析的结果出现偏误[4]。本文具体按照下述公式对原始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对于效益性指标:
对于成本型指标:
正向化处理后,对指标变量矩阵进行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换。具体按照下属公式进行:
3、2 计算特征根,确定主成分个数
3、3 计算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的表达式
变量的的共同度刻画了全部因子对变量的信息解释的程度是评价变量信息丢失程度的重要指标[5]。根据SPSS软件提取的结果,绝大多数变量的共同度均高于0、8,只有第18个变量的共同度较低,为0、624。这表明提取的因子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80%以上的信息,本次提取的效果较好。
根据特征根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得出主成分特征根、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1。由表1可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累计贡献率已达82、572%,说明前4个主成分已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因此本文最终确定提取4个主成分。
由表2可知,第一主成份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每万人拥有的园林绿地面积(x16)、每万人医生数(x14)、万元GDP取水量(x6)、每万人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x10)、人口自然增长率(x9)、登记失业率(x13)、科教经费占GDP比重(x12)、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x18)有较大载荷,由此看来第一主成分涵盖了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状况,因此称第一主成分为综合因子。
第二主成分在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4)、地区生产总值(x1)、利用外资额(x7)、每万人拥有的教师数量(x1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x3)有较大载荷,第二主成分主要体现了地区经济的总规模、经济结构和经济外向性程度,因此称第二主成分为经济发展因子。
第三主成分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x19)、人口密度(x8)、每万人拥有的农业用地面积(x17)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可见其主要代表了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质量,称其为社会生活因子。
第四个主成分主要载荷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5),这一指标上,故称其为绿林环境因子。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分析了主成分的构成情况并命名主成分后,利用因子载荷矩阵和特征根,计算特征向量矩阵后,可得出4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如下:
……
以各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作为权数,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3、4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分析
按照主成分的表达式和综合评价函数,利用spss17、0软件得出江苏省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各主成分及综合主成分排名,如表5所示。主成分得分保留两位小数。
从表5可以看出,山东17个地级市中,东营、青岛、莱芜、淄博、济南、烟台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位居前列,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好、经济较发达,主要表现为综合因子(F1)和经济因子(F2)的得分较高,排名靠前,从而从整体上拉升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但同时,在社会生活因子(F3)和绿林环境因子(F4)的得分上,这些地区出现了与前量大因子几乎相反的排名,都排在了比较靠后的位置。这进一步说明,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很好的促使社会、环境协调一致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发展仍是建立在以消耗资源还进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上。
聊城、济宁、临沂、菏泽、枣庄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所致,因此这些地区应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协调问题,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另外,从整体上看,山东省各个地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较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发展和生态状况恶化,今后如何扶植山东西部地区培育起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山东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4、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顺利实施山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的指标中无论某一项如何强,只要有一项偏弱,都会在综合评价结果上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三者必须协调发展。今后的发展,应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点放在增强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保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以及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通过这些努力,使山东今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多贵,陈劭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四大代表性指标体系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4):57-61、
关键词:物流;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指标
一、概述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区物流发展的不平衡性会对整个国家或整个地区物流业产生负面效应,进而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发展[1]。因此,有必要对各地区的物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结合区域物流产业特点及重庆市市情,对重庆市主城9区物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予以分析。
二、综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一般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1)全面性原则:各评价指标应当全面考虑影响地区物流水平的各个因素,要从宏微观、内外部等方面全方位地设计。
(2)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地区物流发展状况,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准确。
(3)科学性原则:各评价指标含义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指标数据资料应来源于第一手资料或官方数据库。以定量指标为主。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赋值,将其恰如其分地转换成定量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进行计算。
(4)可比性原则:为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所选取的指标在含义、统计口径和时空上要有可比性。
(5)灵活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有灵活性,使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并且设计的指标应该可采集,对一些难以衡量的指标尽量予以避免。
2、评价指标选取
该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选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物流需求状况、区域物流要素状况、区域物流宏观发展环境四个指标;二级指标中选取GDP状况、工农业产值来描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对外贸易水平、区域贸易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来描述区域物流需求状况,选取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配送能力来描述区域物流要素状况;选取全社会投资情况、政策环境、地理区位来描述区域物流宏观发展环境。三级指标主要是变量选取与描述,总共确定16个变量,分别编号,具体见表1。
(二)综合评价方法选取
结合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的内涵和特点,选取主成分分析方法矶郧域物流发展水平的进行评价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分散在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到某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上的一种探索性统计分析方法[3]。步骤如下: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设有个城市,
个评价指标,则观测样本矩阵为: ,标准化公式为: 。
其中,Xij为第个城市的第个指标值;Xj为n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平均值,S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Zij为第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
(2)计算标准化后的p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
,Sij为xi与xj的协方差
(3)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根、特征向量。通常用雅可比方法求R阵的p个特征根λ1≥λ2≥…≥λp≥0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
(4)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ak及累积方差贡献率a(k)。第k个主成分Fk的方差贡献率 前k个主成分F1,F2……,Fk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 ,Fk的方差贡献率ak表示var(Fk)=λk在原始指标的总方差 中所占的比重,即第k个主成分提取的原始p个指标的信息量。因此,前k个主成分F1,F2……,FK的累积方差贡献率a(k)就表示这k个主成分保留的原始信息量的总。即a(k)越大,说明前k个主成分包含的原始信息越多。
(5)确定主成分的个数:较为常见的是累积方差贡献≥85%原则和特征根均值原则。在实践中,往往根据实际情况将特征根均值法与累积方差贡献原则结合使用。
(6)计算各主成分得分:
(7)计算综合得分。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为权数,将其线
性组合即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
据此即可计算物流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值越高,说明物流发展水平越高;得分越低,说明物流发展水平越低,根据综合得分高低可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排序。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其中主成分数量为5。结果显示,重庆市主城9区的综合物流发展水平与潜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表2 重庆市主城9区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二)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重庆市主城9区大体可以分成三类:
1、第一类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社会经济、物流需求、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具有好的地理区位、政策环境等,主要包括渝北区和九龙坡区。
2、第二类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一般,其社会经济、物流需求、物流基础设施等若干方面拥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地理区位、政策环境等方面也相对较好,包括江北区、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
3、第三类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比其他区略差,主要是受本区的社会经济、物流需求等方面的限制,或是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基础较差、或是不具备良好的地理区位等,包括巴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从实际情况来看,巴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物流需求相对较小,其中巴南区以公路物流基地为核心,拥有南彭贸易物流园,以发展公路物流为主。大渡口区和北碚区主要因地理区位与交通设施发展影响,没有大型的物流基地。
四、结论
本文提出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充分结合了重庆市区域物流的发展特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也较系统、客观、全面,评价结果与各地区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因此本文所构建的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重庆市物流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晓伟,李建军、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瑞特综合征是以关节炎、结膜炎、尿道炎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疾病,西医尚无特效疗法。笔者采用自拟类狐惑汤治疗该病25例,疗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1 诊断标准
采用1979年Fox标准[1],非对称性血清阴性关节病(主要在下肢)附和下面的一项或几项:①尿道炎或宫颈炎;②痢疾史;③眼炎;④皮肤黏膜病变(龟头炎、口腔溃疡或皮肤角化症)。排除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及其他风湿病患者。
2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25例,其中男23例,女2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42岁,平均27、5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5年,平均1年7个月。
3 治疗方法
予自拟类狐惑汤治疗。药物组成:夏枯草20 g,龙胆草12 g,白花蛇舌草20 g,忍冬藤20 g,青风藤15 g,红藤15 g,黄柏10 g,黄连10 g,黄芩10 g,石韦15 g,滑石20 g,石泽兰10 g。加减:关节肿痛显著者,加络石藤20 g、宽筋藤20 g;目赤肿痛显著者,加木贼草15 g、谷精草15 g;尿道涩痛显著者,加冬葵子20 g、车前子20 g。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2遍,分早晚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可连续服用1~2个疗程。
4 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文献[2]制定。痊愈:关节无疼痛肿胀,结膜无充血、畏光,无尿道炎症状,化验室检查正常,全身情况良好;好转: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无结膜炎及尿道炎,全身情况好转;无效:全身情况较差,关节功能受限、畸形,反复发作虹膜睫状体炎,甚至失明。结果:25例中,痊愈18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治疗前后化验指标的变化见表1。表1 25例瑞特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化验指标的变化(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
转贴于
5 讨论
瑞特综合征亦称关节炎-结膜炎-尿道炎三联综合征,临床上易与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白塞病)相混淆,二者均可侵犯生殖器、眼、关节、口腔等,前者侧重于关节及尿道的炎症,后者侧重于口腔及外生殖器的溃疡,眼的症状二者基本相同。二者属西医病名,中医文献中没有二者名称,但张仲景描述的狐惑病与二者有相似之处,特别与后者更为接近,因此有人认为狐惑病即白塞病。笔者亦赞同上述观点,但由于瑞特综合征也与狐惑病有一些相似点(尽管不如白塞病更贴近),为了便于二者相区别,姑且称该病为“类狐惑病”,并试用自拟的类狐惑汤主治该病。笔者认为,类狐惑病系湿热毒邪侵犯肝经所致,因肝主筋,开窍于目,其经脉入股中、环阴器,故发病后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尤以膝关节明显,尿道口红肿、溃疡、有脓性分泌物甚至呈血性、龟头糜烂,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眼睛疼痛羞明、白睛红赤作痒等。治宜清泄肝经实火、利湿解毒通络。类狐惑汤在此治疗原则基础上,精选有效药物组成。方中夏枯草、龙胆草清泄肝经实火;白花蛇舌草、黄芩、黄连、黄柏清热泻火解毒;石韦、滑石、石泽兰清热利湿通淋;忍冬藤、青风藤、红藤清热解毒通络。诸药合用,切合病机,符合治则,故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征地;农民;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失去土地后,许多农村家庭出现了收入来源不稳定的现象,特别是老年农民的养老失去了基本的制度保障。而现行的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涉及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资金上也无力承担。为了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农村居民民(特别是老年农村居民)在养老制度上能老有所依,我国各地相继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以此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山东省结合本省实际于2013年下发了《鲁人社发[2013]35号文件》,该文件对本省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进行了总体筹划和规范。结合山东省有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及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现状,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作以分析。
一、保障范围的界定及资金来源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为:对被征收的土地(或被调整的土地)拥有相应土地承包权的承包户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征地后不实行调地安置的,征地所涉承包户的所有成员均为保障对象;实行调地安置的,拥有相应土地承包权并被调整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均为保障对象。
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土地征收报批之前,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或单独选址项目用地单位,应依据相关规定将应负担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一次性划入当地由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保专户。在国土资源部门拟定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案的同时,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或村(居)民大会,研究拟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征收方案出台后,由财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村(居)民委员会共同签字确认,并由村(居)民委员会予以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方可生效。
二、个人账户的建立及待遇支付
(一)个人账户的建立
1、被征地农民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将其因征地产生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记入其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满6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应按照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相关规定,自主选择缴费档次继续缴费。
2、保障对象中未满16周岁人员及16周岁以上的在校学生,由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预存款账户,待符合参保条件后,将其因征地产生的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记入本人相应基本养老保险账户。
3、保障对象已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待国家出台相应衔接政策后,按照规定将其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转移衔接。
(二)待遇支付
1、已满6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按对应年龄的支付系数,与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合并领取养老金(参照执行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70岁以上的执行70岁的支付系数)。
2、被征地农民被征地时,已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开始领取待遇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将其因征地产生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一次性发放给个人。
3、被征地农民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栏目外,可由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依法继承。
由于被征地农民在被征地前所参加的其他养老保险情况不尽相同。已经参加其他养老保险的农民,被征地时是否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真正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统筹兼顾好不同群体、不同类别、不同年龄人员的根本利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所有群体的“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李薇、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文献综述及对策探讨[J]、农村经管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8)、
[2]陈会广、被征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文献评论与今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2)、
[3]郭喜、当前中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研究文献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43(3)、
[4]冼青华、中国失地农民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5]柯璇、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6]张芳、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障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界定,并就地方文献收集的范围、措施、方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收集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248(2005)01、0076、03
地方文献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是反映某一地区政治沿革、经济发展、自然环境、风俗民情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的总和。它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缩影和积淀。地方文献能为人们研究和探索特定区域的历史和未来提供详实的信息,对本地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县)公共图书馆作为本地的中心图书馆,必须担负起征集并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社会义务。因此,提高对地方文献的认识,掌握地方文献征集方法,就显得甚为必要。
1 市、(县)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地方文献具有存史、备查、资政、教育作用,因而广泛的收集地方文献,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对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和保存地方史料,并为编写和研究地方史志提供基础资料。地方文献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反映了地方事物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地方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典藏,可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地方史料,而这些史料,又可以作为编纂和研究地方史志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础资料源。
(2)为发展地方文化、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素材。地方文献中记载了本地区的山川胜迹、灿烂文化,既有名人志士的传记和著述,又有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风俗习惯,可以为发展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进行乡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3)为地方决策机关提供决策的情报依据。由于地方文献能够对当地的历史、地理、人口、自然资源、社会状况、文化风俗、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等各个方面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做出全面及时的反映,因而具有明显的资治作用,可以作为各级政府机构制定本地区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4)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地方文献可为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城乡建设以及旅游业、农副业的发展等提供大量的线索和数据,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研究当地的天文、气象、地质、地震、农学、地方病学等提供了大量的必不可少的资料和数据。
在地方区域内,其它类型图书馆和文化机构受其性质与社会职能的局限,没有征集地方文献的社会义务,基于其主体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一般也不具备地方文献资源的积累。而市(县)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收入,从综合文化的角度服务于本地方是它的基本义务,基于其常规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市(县)公共图书馆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文
献资源的积累,而这种资源积累能够相对全面地代表本地的地方文化。因此,市(县)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是顺理成章、无可替代的。
2 地方文献的界定
要收集地方文献,首先要准确界定地方文献。
2、1 概念
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提出的:“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具体而言,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出版物三个部分。狭义的概念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切出版物。
2、2 特征
地方文献区别于其它文献的显著特征是:地域性、史料性、综合性、系统性。地域性是指文献所记载的现象、事实和人物都发生于某一特指的地域范围之内,或与这一地域有关;史料性是指地方文献乃“一方之全史”,记录了本地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全部史实和经验,包含有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大量统计数字和详实资料;综合性是指对本地区自然、社会、人文诸般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记录,文献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系统性是指地方文献的产生是连续性的,在内容上也存在有机的联系。
2。3 内容
地方文献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反映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图书、报刊、会议文集、文件汇编、年鉴、统计资料汇编、地名录、图册及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组织名录等;市、县、乡(镇)志和各部门编印的专业志(如厂志、行业志、组织志、校志)以及与修志有关的资料目录、索引、资料汇编等;各单位编辑的改革成果等(如汇
编、科研成果和专利说明书);当地有关的音像资料和电子资料等。
3 地方文献的收集
3、1 收集范围
地方文献的收藏应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传记与著述及其研究资料、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地方史料:包括地方志、地方史、地方大事记、地方统计年鉴、区域经济以及地方风情等。特别是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的资料总汇,它在地理上的区域性、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及史实资料上的可靠性,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都是不
可缺少的珍贵资料。地方人士传记、著述及其研究资料:这里所指的地方人士,不应单纯地以籍贯作为划分标准,而应以
人物对本地区的影响程度大小决定其取舍。他们的著述(包括文集、专著、论文、诗词、信札、奏折等)、传记(包括传记、传略、评传、年谱、家谱等)以及有关他们的研究资料都应收录在内。地方出版物:指某一地区历代刻印、出版、发行
的一切资料,包括本地区的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它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能反映这个地区在文化、科学、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和地位。在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中,应注意克服以下三种倾向:
(1)重视社会科学文献资料,轻视自
然科学文献资料。也许有些同志认为自然科学文献大多内容上不具备地方性,其实不然。如阜阳市图书馆收藏的《实用猪病临床类症鉴别》一书,作者董彝虽不是阜阳人,但在阜阳工作了近五十年,对阜阳地区的家畜疾病防治有极深的研究,就阜阳这一地区的养殖业来说,本书比其它同类文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当然应
该看作阜阳的地方文献。
(2)局限于地方史料。有些图书馆工作人员往往把地方文献和地方史料混为一谈,表现于收集工作中,就是“厚古薄今”。这是很不明智的。要知道,把眼前的材料收集起来也许不过是举手之劳,而一旦时过境迁,再回头收集就非常困难了。
(3)局限于现行区域。很多地方经历了行政区划的变动。例如阜阳,1993年原阜阳市和阜阳县合并,1996年阜阳地区改为阜阳市,1998年毫州、涡阳、蒙城划归省辖毫州市。因此,收集地方文献,除应以现行区域为主外,还应注意从历史的角度,收集与本地关系密切的邻近地区的文献。
3、2 收集措施
(1)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工作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靠图书馆一家是难以解决的,只有取得政府的支持,建立相应的呈缴本制度并以地方性法规或正式文件的形式发到各有关部门,才能使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步入正常化,也才有可能收集得较为齐全。
(2)建立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为了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各图书馆要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集制度,设立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收集。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了解本地的历史、地理、人物,熟悉书目并随时随地注意捕捉地方文献信息。
(3)建立地方文献征集协作网络。征集地方文献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出版单位多,特别是地方文献中很大一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发行途径不畅,获取的难度大。市(县)公共图书馆要与本地区内的地方史志办、党史办、科委、政协文史委、学术团体、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大中专学校、大中型企业等单位和部门加强协作,密切联系,建立合作网络。
(4)加强馆际协作,促进地方文献的交流。各图书馆既要做好本系统内的协作,还要与本地区其它图书馆建立协作关系,双方互通信息,主动访求或主动赠送,以共同充实馆藏。另外,还要注意与档案馆、博物馆、文管所等单位之间的协作,通过协商进行大体分工,同时编制馆际联合目录,谋求较大范围内的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5)掌握地方文献出版情况,建立地方文献出版信息档案。可通过新闻出版局摸清本地区现有多少种公开或内部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的编辑单位和个人及发行方式,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把书刊名称、出版单位、编辑姓名、联系电话等有关内容制成表格,多方联系,请求赠送或订阅。
(6)举办馆藏地方文献陈列或展览,宣传揭示地方文献。图书馆可配合形势及社会热点举办馆藏地方文献陈列或专题展览,展示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技、名人、民俗等,并邀请新闻媒介进行宣传报道。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又可以扩大影响,发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一举两得。
3。3 地方文献的收集方式
(1)征订:利用合作网络对公开出版和非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及时征订。(2)现购:采访人员直接在各类书店、出版机构及书市、书摊上购买地方文献。(3)访求:派人上门,向有关单位、个人征集地方文献。(4)代征:利用协作关系,委托其它单位和个人代为从文献持有者或文献持有机构中征集地方文献。(5)呈缴:通过呈缴本制度获得地方文献。(6)受赠:
接受个人、机构、团体捐赠的地方文献。(7)复制:在遵守版权的前提下,通过抄录、翻拍、复印等方式复制地方文献。
收集地方文献,宜快不宜慢,宜全不宜缺。快,才能尽量收集齐全;全,才有筛选的条件。同时还应看到,建立地方文献特色专藏,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在广泛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对馆藏地方文献的整理,把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和信息开发出来,供读者利用,使地方文献实现它应有的功能,为繁荣地方文化、振兴地方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沛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2)熊焰、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6)、
(3)林伟、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J]、图书馆论坛,2002,(6)、
(4)黄有铎、论地方文献【J】、图书馆员,1992,(5)、
(5)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新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65-66、
关键词: SAR; 欺骗式干扰; 性能评估; 目标识别; 模糊综合评判
中图分类号:TN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11-0014-04
New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SAR Deception Jamming
ZENG Yue, XU Shao-kun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Abstra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adar deception jamming is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The existed evaluation methods are mostly based on certain single recognition feature, and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results are unilateral、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for SAR deception jamming based on target recognition and fuzzy synthetical evaluation is proposed for the disadvantages、 The similarity of false target image is evaluated by using fuzzy synthetical evaluation method in light of the features used by 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 system, and the synthetical evaluation result is modified by thinking over the influence of processing time to jamming performance、
Keywords: SAR; deception jamm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arget recognition; fuzzy synthetical evaluation
0 引 言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1]是一种利用微波进行感知的主动式相干成像雷达,由于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能力,且具有一定的穿透特性,因此已经成为空间感知的重要手段,在战场侦察监视、打击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SAR的干扰技术已成为电子对抗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对SAR的干扰措施主要分为压制式干扰和欺骗式干扰,欺骗式干扰由于其灵活性和较小的工作功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干扰效果评估是对干扰技术性能的一个综合性评价,已成为雷达对抗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国外可参考的SAR对抗方面的文献少之又少,有关SAR干扰性能评估的文献更是难以找到。压制式干扰是通过降低SAR对目标成像质量来阻止敌方获取被保护目标的正确信息,干扰后SAR图像质量越差,干扰效果越好。针对压制式干扰技术,国内学者从图像质量的角度,先后提出了压制系数准则、信息准则、功率准则、EMJ准则、熵谱准则、战术运用准则、模糊综合评判准则[2]等,并且研制出了以EMJ准则为基础的压制式噪声干扰度量设备。但由于干扰方式不同,这些度量准则都不适合用于通过产生虚假目标对进行SAR欺骗干扰的效果评估。
欺骗干扰是通过在SAR图像中产生逼真的虚假目标来阻止敌方获取被保护区域的正确信息,扰乱敌方判决系统。产生的虚假目标图像与所希望模拟的实际目标图像越相似,干扰效果越好。因此,可以采用干扰后产生的虚假目标SAR图像与实际目标图像之间的相似性度量作为准则,评估SAR欺骗式干扰的性能。文献[3]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几何尺寸的评估方法,文献[4]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区域纹理的评估方法。两种方法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对SAR的欺骗式干扰性能评估,但都存在以下缺陷:
(1) 只考虑了图像中目标的一种特征,而敌方目标识别系统究竟采用哪种或哪几种特征进行识别并不确定。例如,文献[5]报道了利用目标图像在方向上的连续性来识别基于数字图像合成技术生成的虚假目标。
(2) 在进行干扰性能评估时,没有考虑识别系统辨别目标真伪所消耗的时间。实际上,系统能否及时辨别图像中目标的真伪,对情报的获取至关重要,有时,只要能延缓敌方情报系统根据SAR图像获取有用信息,也是一种成功的干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分析SAR系统识别目标时可能用到的潜在识别特征,结合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SAR欺骗式干扰性能评估方法。该方法根据美军典型的SAR自动目标识别(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ATR)系统的工作方法,综合考虑了SAR图像解译时可能用到的多种特征以及系统识别目标真伪的处理时间,是一种综合性的性能评估方法。
1 SAR目标识别方法简介
1、1 SAR图像特点
SAR观测所得的原始数据是把平台发射的宽幅脉冲到达地表后的后向散射特性按时间序列记录下来的数据,经距离向和方位向的数据压缩等一系列处理后,可得到重建的SAR图像。与光学图像不同,目标的ISAR图像具有易变性,尤其是随着目标方位角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表像;同时,SAR图像本身也是高维矢量。一般来说,SAR图像具有以下特点:
(1) 目标边缘模糊。由于雷达波的反射不均匀,图像分辨率较低,虽然合成孔径雷达相对于其他雷达分辨率较高,但SAR图像中的目标与其他地面物体比较,分辨率仍然不高,给识别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有的目标在SAR图像仅为几个像素宽,更加难以识别。
(2) 图像对地面物体的敏感度不高。一般的光学图像层次感强,而SAR图像对地物回波的强弱不敏感,层次感较差。
(3) SAR图像中的目标物成像结果呈离散形式,边缘一般不连续,给目标的边缘特征提取带来了一些困难。
(4) SAR图像背景斑点噪声和杂波干扰较多,是由于自然背景目标散射系数较小,散射表现为各向同性,均匀散射的结果。
(5) 人造目标反射为较强的电磁信号回波,其散射系数较强,在图像上表现为高亮度值;自然目标的回波较弱,基本被吸收,在图像上表现为低灰度值。
1、2 基于SAR图像的目标识别特征
SAR欺骗式干扰性能评估主要是度量真假目标在图像中的相似性,进而识别目标的真伪。目前,对SAR图像中目标信息的提取都是基于ATR系统进行的,为了适应战场侦察图像数据的急剧增加,加快情报生成速度,世界各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针对SAR ATR的智能处理研究计划与系统,其中以美国发展最为典型和先进。据报道,在美军的SAR ATR系统中主要存在两种基本的技术方法: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6]。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个相同的基本流程,即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分类识别。其中,SAR图像分割获取目标区域是实现SAR ATR的基础,特征提取是目标识别的关键环节,特征选取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分类识别的性能。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特征提取技术从ISAR图像中获得对目标稳健、紧凑的描述,从而提高目标识别的效率和性能。为此,这里先简要介绍SAR图像特点和SAR ATR系统用于目标识别的潜在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用于辨别ISAR图像中目标的真伪。鉴于SAR图像的特点,研究人员已从中提取和分析了大量的特征用于目标鉴别和识别。主要特征有:
纹理特征 纹理特征主要包括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分形维(Fractal Dimension)和权秩填充比(Weighted-Rank Fill Ratio),这些特征已用于MIT的SAR ATR系统中目标与杂波的鉴别。
尺寸与几何特征 尺寸与几何特征主要是提取目标区域的质量(Mass)、长宽比(Length-Width Ratio)和散度(Disperse)特征。
对比度特征 对比度特征是基于双参数CFAR检测的特征,主要是提取最大CFAR、平均CFAR和百分比亮度CFAR特征。
距离特征 距离特征主要是从目标区域二值图像中提取三种距离特征,即最小距离特征、最大距离特征和平均距离特征。
矩特征 矩特征作为二维图像特征在图像识别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Hu不变矩具有平移、尺度和旋转不变性,SAR ATR中可采用7个Hu不变矩的前两阶。
欺骗式干扰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欺骗假目标模拟的逼真程度,假目标越逼真,ATR系统就越难以将其从真实目标中识别出来,欺骗式干扰效果也就越好。在进行SAR欺骗式干扰效果评估时,可分别对比真假目标在SAR图像中的上述特征,但由SAR图像特点和SAR ATR过程可知,仅靠单一的特征对SAR图像进行解译非常困难。在对SAR图像进行分割,特征提取以及分类识别时,势必会用到上述介绍的多种SAR图像特征。因此在评估欺骗式干扰效果时,必须综合考虑虚假目标和实际目标在SAR图像中各特征的相似度。下面进一步介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SAR欺骗式干扰进行性能评估的方法。
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SAR欺骗式干扰性能评估
2、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7]
模糊综合评判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为了某种目的对某事物或者系统、对象做出综合评价的方法。模糊变换、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模糊关系方程在综合评判、模糊判决、天气预报、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模糊综合评判包括3个基本要素:因素集、评语集、权重集。同时,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由各个单因素评判矩阵形成的模糊矩阵。
设U=(u1,u2,…,un)为n种元素构成的集合,它包含了模糊综合评判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称为因素集,它是问题的论域。一般论域U上的全体模糊子集组成的集合记为F(U)。依据不同的背景,评估系统对各种因素的侧重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换言之,各种因素对系统的重要程度是不一致的。因此,采用权重集A=(a1,a2,…,an)为n种因素分配权重,一般地,它们满足归一化要求:∑ni=1ai=1。设V=(v1,v2,…,vm)是m种评语构成的集合,称为评语集。记最后的评判结果为B=(b1,b2,…,bm),bi,i=1~m反映了该系统对第i种评语vi的隶属度。
假设各种因素组成的单因素评判矩阵是R=(rij)m×n,0≤rij≤1,则模糊综合评判可以表示为:
A•R=B(1)
实际上,A是U上的模糊集;B是V上的模糊集。
在一些文献中,选取bi(i=1~m)中最大者,假设为bj,认为该系统最终评价就是与bj对应的评语vj,本文不采用这种做法,而是认为B中的元素并非是绝对属于或者不属于m种评语的哪一种,只是表明对每一个评语的隶属程度如何,不过隶属程度存在差异,这是模糊理论的关键所在。
2、2 SAR欺骗式干扰性能评估方法
度量SAR图像中真假目标的相似性主要是比较它们各图像特征是否相似。而目标的特征量又与SAR成像的参数密切相关,由SAR图像的特点以及各ATR系统用于识别的特征可知,即使是完全相同的目标,如果成像视角不同,目标图像特征量也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采用相似性来描述两目标特征量的相近程度更为合理。
由于SAR工作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欺骗式干扰信号不可能完全模拟真实场景的电磁散射机理,因此虚假目标的SAR图像不可能与真实目标完全一样。真假目标的某些特征或许可以完全相同,但不可能所有的特征都相同。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速度的不断提高,ATR系统可能采取多种特征对目标进行融合识别。在不了解敌方SAR ATR系统究竟采用哪些特征进行目标识别时,不妨尽量考虑多种特征,衡量真假目标的相似性,从而评估欺骗式干扰性能。下面介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SAR欺骗式干扰进行效果评估的方法。
2、2、1 确定因素集
在使用模糊数学知识建立评估模型时,综合评判中因素集元素主要是依据人们对系统所关注的热点来选择的,从重点关心的问题出发,结合评估指标构成因素集。在进行欺骗式干扰评估过程中,应以SAR ATR系统中用以分类识别真假目标的特征相似性作为因素集中的元素。不妨设为{纹理相似性、尺寸与几何相似性、对比度相似性、距离相似性、矩相似性},记之为U={u1,u2,…,u5}。
2、2、2 选择评语集
评语为根据因素集中的元素给出的评判结果,选择的评语集为{优、良、中、差、失败},记之为V=(v1,v2,…,v5)。评语集包含更多或更少元素时可参照本模型建模。
2、2、3 因素集元素权重分配
选择权重集为A={a1,a2,…,a5},且∑5i=1ai=1。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时,权重集的选取与应用背景有关,一般而言,它不是恒定的。
2、2、4 为每个评语选择对应的因素变化区间
按照表1为每个评语选择对应因素的变化区间,表中变量为一系列预先设定的界限值,界限值的大小与评估要求相关。表1中各因素都是特征相似性的度量,取值在区间[0,1]上,变化区间的值越大,相似性越好,评判结果越好。
表1 每个评语对应的因素变化区间
因素评 语
优良中差失败
u1[p11,1][p12,p11)[p13,p12)[p14,p13)[0,p14)
u2[p21,1][p22,p21)[p23,p22)[p24,p23)[0,p24)
u3[p31,1][p32,p31)[p33,p32)[p34,p33)[0,p34)
u4[p41,1][p42,p41)[p43,p42)[p44,p43)[0,p44)
u5[p51,1][p52,p51)[p53,p52)[p54,p53)[0,p54)
2、2、5 求得单因素评判矩阵
计算单因素评判矩阵主要是计算基于某一因素得到各种评语的隶属度。设某ATR系统对SAR图像中的某一虚假目标进行了k组识别实验,每组获得因素集上所有评估指标的一个值。设在对u1识别时,相似性落在[p11,1],[p12,p11),[p13,p12),[p14,p13),[0,p14)区间上的实验分别有k11,k12,k13,k14,k15组,则该系统对虚假目标在u1(与真实目标纹理特征相似性)这一因素上单因素评判结果为:
[k11/k,k12/k,k13/k,k14/k,k15/k]=1k[k11,k12,k13,k14,k15](2)
类似地,得出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R=1kk11k12k13k14k15
k21k22k23k24k25
k51k52k53k54k55(3)
记rij=kij/k,i=1~5;j=1~5,令R=(rij),R就是这里的单因素评判矩阵。
2、2、6 得出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根据式(1),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按照式(4)计算:
B=(b1 b2 b3 b4 b5)=A•R
=(ai)1×5•[rij]5×5(4)
2、2、7 修正评判结果
式(4)计算的综合评判结果只是根据各个识别特征对干扰性能(虚假目标逼真度)的评价,并没有考虑识别时间对干扰性能的影响。从情报获取的角度来看,识别时间非常重要。为了使评判结果更为合理,需对式(4)的计算结果做出修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在进行干扰性能评估时,时间对干扰性能的影响与能否获取正确情报有关。具体来说,如果最终辨识假目标为真,即真假目标的相似度较高时,识别时间越短,越容易形成欺骗,干扰性能越好;如果系统最终辨识目标为假目标,即真假目标的相似度较低时,识别时间越长,越能延缓敌方决策系统进行决策,干扰效果越好。
假设ATR系统设置的处理时间为T0,识别SAR图像中目标真伪所需要的时间为t。当t>T0,则放弃识别,此时认为干扰性能为“中”(b3=1);当t
B′=B•H=(b1 b2 b3 b4 b5)•
1-α0α0001-αα000010000α1-α000α01-α(5)
由式(5)得出的评判结果是考虑了SAR ATR系统中各识别特征和处理时间的综合评判结果。其中,矩阵H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举例说明上述方法。假设系统分配权重A={0、2,0、4,0、1,0、2,0、1},评估系统通过实验测得评判矩阵为:
R=0、10、30、20、30、10、80、10、1000、30、20、20、20、10、30、40、10、10、1000、20、20、6
从R可以看出,如果单独地采用因素集中第2个因素(尺寸与几何相似性)或第5个因素(矩相似性)进行性能评估,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采用本文介绍的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时间因子对综合评判结果影响颇大,当处理时间逐步增大时,评估结果将趋向于评语b3(干扰性能为“中”)。
表2 考虑时间影响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时间因子α评判结果
优良中差失败
0(不考虑时间影响)0、430 00、200 00、140 00、120 00、110 0
0、20、344 00、160 00、312 00、096 00、088 0
0、40、258 00、120 00、484 00、072 00、066 0
0、60、172 00、080 00、656 00、048 00、044 0
0、80、086 00、040 00、828 00、024 00、022 0
100100
3 结 语
定量描述欺骗假目标的逼真程度,科学合理地评估欺骗式干扰效果,找出影响制约欺骗式干扰效果的因素,对欺骗式干扰技术的改进和设备的研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敌方SAR ATR系统中目标识别特征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识别和模糊综合评判的SAR欺骗式干扰性能评估方法。首先,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识别特征,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虚假目标的逼真度进行综合评判;然后考虑系统处理时间对干扰性能的影响,利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对综合评判结果进行修正,得到对干扰性能的合理评估。该方法也可用于ISAR欺骗式干扰性能评估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保铮,刑孟道,王彤、雷达成像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杨志祥,朱元清,王冰切,等、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干扰系统效能评估中的应用[J]、电子工程,2009(2):40-44、
[3]孙云辉,李芳倩,冯建伟、基于SAR图像的欺骗式干扰效果评估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06,22(2):31-34、
[4]柏仲干,王伟,王国玉,等、基于区域纹理匹配的SAR欺骗性干扰评估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28(10):1506-1508、
[5]FAN Lu-hong, PI Yi-ming, HUANG Shun-ji, et al、 A parison of some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on 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6, 23(1): 132-135、
[6]郭炜炜、SAR图像目标分割与特征提取[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7、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在中医理论体系及诊疗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一直把脉诊作为探测病因、病位、病性及预测疗效的根据之一,在临床诊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依靠手指触觉来体会患者动脉搏动时所提供的脉象信息,在判别脉象的属性方面仅停留在一些形象化的概念上。对某一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该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缺乏客观指标作为判定脉象的标准,所谓“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因此,脉诊的客观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概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象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多种用以表现生理、病理信息的脉象种类,有据可查的就达80余种,目前各种中医书籍上只讲述常用的27种或28种;而且,中医的每一种脉象均有其名称,通常至少有5年以上的经验才可能掌握这种诊脉的基本方法。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疾病脉象的客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如果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对疾病的脉象信息进行提取,并将脉象信息与疾病的生物信息进行关联研究,从而形成开放的脉象理论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将为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新的理论思想和认知系统。
2 脉象信息获取的测量学分析
从测量学的角度来看,传统脉诊中普遍采用的“独取寸口诊法”是医者以自己的手指作为传感器,依靠指端的触觉、压觉、振动觉,对被诊者的脉速以及左、右掌后桡动脉寸、关、尺三部的脉动压力及其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指法的变化来检测桡动脉管在受到各种干扰力的情况下的动态变化。由于诊脉以手指为工具、以经验作为判断依据,因此,医者用手指测得的脉象并非是各个被测量的一个精确的数值集合,而是医者在不同的指法下对被测者脉搏搏动时其皮下桡动脉管的各种运动形式的感觉和总体印象。手指脉诊中所采用的传感器性能是不统一、不标准、不恒定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手指脉诊带有主观性,是一种模糊的、不准确的测量。此外,由于被诊者的人体差异以及医者师承经验的不同,使得脉象的辨认和识别缺乏统一、精确的标准,但若从各种不同的疾病中去仔细分析和研究,一定能体会到脉象的复杂分类与不同类型的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信息提取的角度看,传统的中医脉诊是采用柔性感传器装置(医生的手指),通过阻尼系统(患者的表皮及皮下组织)对柔性管路(患者桡动脉)以及其中的脉动液体流(患者血流)进行复杂的动力学分析后,经医生比较、综合,最后得到的脉诊结论。事实上,脉诊是一套完整的有机信息提取、处理和分析过程,这也是目前中医脉诊客观化遇到障碍的根本原因之一。现有检测人体中医脉象信息的装置,或是信息量不足(常见的单点式脉象换能器的脉象仪),或是所得到的信息与中医脉诊理论不直接相关(如光电容积脉搏波、阻抗容积脉搏波),或是信息的提取有别于传统方法(如现有的刚性多点阵脉象检测装置)[1]。
笔者认为,要实现脉诊的客观化,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对脉象进行本质研究,然后采用现代生理学的方法来阐明脉象的形成机制,进而用各种相关的物理指标来量化地描述脉象的特征、分析脉象的信息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脉象的数理模型,最后采用相关的物理传感器来实现脉象信息的检测。总之,针对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应在符合传统中医脉诊方法学的基础上,提取更多、更直观的信息,通过更完善的信息分析与处理,在与中医脉诊实践的相互印证中,逐步实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脉象的客观化研究现状,一些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谭氏等[2]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对脉诊学的理论、诊脉方法、临床诊断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人体脉搏系统的信息检测和建立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一直是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脏有节奏地间歇性射血引起主动脉内的压力和流量脉动,由心脏沿动脉向外周血管传播,其传播的波形随心血管系统性能的变化会发生敏感和显著的变化。国内学者根据中医脉诊的原理,研制了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工作原理不同的脉象传感器[3-7]。利用这些传感器基本上可检测出中医诊脉的各种脉象。另外,在理论方面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对脉搏波的特征信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8-11]。有学者认为,脉象研究要突破上述经验性表象描述的局限、真正与现代数理科学相结合,就必须从心脏运动和动脉管道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入手,建立脉象的生理、数理模型[12-13]。
另外,生理学研究表明,脉象主要综合了心脏和血管的舒缩运动、血管管道的弹性振动以及在手指压力的干扰下血流和血管运动的变化所产生的多种信息,是这3种主要运动在寸口处使医者的手指产生的连续时间的空间立体感觉[14]。据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脉象的信息构成进行了研究。李氏[15]概括了脉象的信息特征,认为切脉时浮取、沉取所感受的脉管运动形式是不同的,浮取时感知的主要是桡动脉管壁的位移,而沉取时感知的是压力脉搏波;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医27种脉象各种指感的物理因素作了分析,对脉象的函数表达和曲线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各种脉象与相应的物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综合地反映了脉象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形态。对脉象的一系列生理、物理研究以及实践都表明,上述各物理量的集合能够较为全面地表征指感脉象的特点。然而,这种表征方式存在着局限性,采用这些物理量只能建立脉象的经验性表象描述,并不能从生理机制上刻画脉象的内在本质。当然,也有学者开始思考利用相对成熟的检测方法进行脉象研究,该研究参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对脉诊与心电图QRS波的相关性进行论证,结合临床对实际操作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了“心电图QRS波与脉象的联系有密切相关”的结论,认为参考心电图的变化,尤其是QRS波的变化,结合临床辨证施治,有助于脉诊学的研究与发展[16]。
但是,脉象客观化研究举步维艰,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信息获取技术的局限性上(现有检测人体中医脉象信息的装置,或是信息量不足,或是所得到的信息与中医脉诊理论不直接相关,或是信息的提取有别于传统方法)。由古代中医从全方位对整体脉象的动态描述可以看出,脉象描述参数是多元的,是从整体着眼的,它不仅包含空间函数,还包含着时间函数,是一个综合了时间和空间的多维概念。另外,古人对脉象的论述是与病证结合起来,是熔医、理、脉、法于一炉的。因此,这些研究还是简化的、局部的,在反映系统整体性和规律性方面与实际应用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①对脉象特性缺乏统一的认识,对脉象的表述没有一致的方法。②脉图特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多为单一的时域分析方法。由于脉象形成极为复杂,它与血管结构和特性、管外肌肉和皮肤组织、血液特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反映的是一个综合的结果,若用单一的时域分析方法来处理采集到的非线性、非平稳的脉搏波信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脉搏信号提取方法来研究脉象是非常必要的。③关于脉象、脉图形成机制研究,目前多限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心功能4个方面,但能够反映心血管状态的病理指标(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脏和颈动脉超声、炎症指标、血脂异常等)和脉象、脉图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脉象和心血管状态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④目前脉象客观研究还尚未从脉象基本要素的角度进行量化研究,也就是说,还没有学者去探索有哪些生物信息指标或脉搏参数对判断患者的脉位、脉力、脉长、脉宽、脉流利度、脉紧张度等基本要素可以起到量化作用。
4 方法探析
笔者认为,开展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必须具备以下2个基本前提。第一,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确立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并贯穿研究过程始终的研究思想,是中医脉象理论现代研究不走弯路并能正确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才能使脉象理论现代研究的最终成果既能实现现代语言的科学表述,又能在确定自我主体价值的前提下进行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融合,从而形成脉象理论的开放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第二,合理界定脉象理论体系和具体脉象的描述体系。中医脉象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对脉象特征及脉证关系了解与认识的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逐步形成的,是由经验上升为理论的科学模式形成过程。要想验证经验科学所形成结论的正确性,必须回到经验科学的原始材料中去,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理出中医脉学的理论思想体系,确立具体脉象合理的特征标识,正本清源。
目前,国内外脉象客观化的研究往往是个案式的考察,没有对古代文献的脉象描述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研究。本研究拟以“中医药文献保障系统”为基础[17],对实验脉象进行穷尽式全面排查,编历出古代文献中与其相关的词语与概念,建立脉象描述体系(脉象特征)。该研究可以基本理清中医脉象构成各要素及其关联关系的基本轮廓。
5 相关探索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与方法,开发研究关键技术,针对中医药传统脉证知识,构建古代脉象数理模型,将该数理模型运用到现代生物医学及现代中医药文献中,并结合多知识源融合的脉象数理模型分析器,挖掘现代生物学、生化学相关关联指标,进而构建现代脉象数理模型,实现脉象的现代数理量化描述,从而形成脉象理论的开放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
本课题组现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开展针对专业文献文本理解的数据基础研究。研制开发中医药文献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系统,开展行文架构研究,研制中医药语义词典,为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的中医药各项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17-18]。②研制开发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辅助系统,并利用专业语义词典提供的多种词法及句法结构,进行词性、语义类以及共词排除等多种控制,这在国际上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是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理论本身的一种创新与发展[19]。③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应用到中医药脉象客观量化研究领域,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沙 洪,赵 舒,王 妍,等、中医脉象多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21-24、
[2] 谭延亮,游开明,陈列尊,等、脉诊客观化研究新思路[J]、四川中医,2007, 25(8):21-23、
[3] 凌志远,杨大本、一种新型脉搏换能器的研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0(3):79-85、
[4] 黄献平,李冰星、BYS14型心电脉象仪与MX811型脉象仪的比较[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1):66-67、
[5] 曹玉珍,张力新,王超文、三导脉搏波传感装置[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1996,(11):42-43、
[6] 梁中庆,阮晓声、光闸式桡动脉搏传感器的研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6,13(1):55-57、
[7] 王国力,赵子婴,白金星、PVdF压电薄膜脉搏传感器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04,12(4):688-692、
[8] 罗志昌,张 松,杨文鸣、脉搏波波形特征信息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6,(3):71-79、
[9] 胡家宁,阎述池,王秀章,等、脉象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系统模型[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2):134、
[10] 王炳和,郭红霞、人体脉搏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的参数估计与脉搏波仿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8):193-195、
[11] 柳兆荣,徐 刚,陈 泳,等、动脉中血液脉动流的一种分析方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24(2):205-214、
[12] 李晓阳,曾衍均、动脉壁三维含残余应力因素的本构方程[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21(1):28、
[13] 蔡绍皙,王贵学,欧阳克清,等、关于血管内皮细胞膜张应力累加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21(1):9、
[14] 王东生,雷 磊,李新芳,等、从泊肃叶定律看中医脉象形成的机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6):5、
[15] 李景唐、中医脉象的客观描述和检测[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1,25(6):318、
[16] 卢贺翔,李 冀、脉诊与心电图QRS波的相关性探讨[J]、陕西中医,2007,28(2):181-183、
[17] 王振国,刘 耀、对古代科技文献信息构建的理论与文法——中医药古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情报资料工作,2005,(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