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数字化教育教学(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4 栏目:写作范文

数字化教育教学篇1

1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走访院校、发放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方式,调研了解了多所职业院校教师关于目前市场上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认识,总结造成产品供给与需求错位现状有如下几点原因。

1、1资源散碎,不成体系

从2006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起步至今,十多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骨干校建设,以及各地方示范校建设。这些建设计划中对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均提出了要求,因而由“以评促建”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这批资源多是散碎的,未成体系的,没有进行过总体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动画、现场录像视频、微课程等,但因为不成体系,且制作标准不一,相互间难以形成衔接和呼应,因此,当教师在实际使用这些资源时会感到捉襟见肘,从而造成虽有海量资源,但无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局面。

1、2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

包括笔者所在出版社在内,很多出版单位针对自身行业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制作了单独成体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大多以知识点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动画、视频、教学案例、题库、多媒体课件、小型实训软件等为表现形式,构成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专业的教学辅助资源产品,成体系,较大满足了教师的使用需求,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进行自由挑选和组合,是很好的教学辅助产品。但也因为该产品并不以某一种纸质教材为蓝本,因此对于教学经验欠缺的教师来讲,会有“挑花眼”的感觉,也会感到针对性不强,实用度就降低了很多。同时,由于这样的产品所包含的内容全面,一般来讲体量较大,从而定价较高,对很多职业院校系部来讲,承受不起。

1、3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

以笔者见过的数字资源形式来看,多是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多媒体课件、实习实训软件这些多媒体材料素材的不同组合,有单机版、在线版、客户端版等多种载体形式,但核心都是素材的堆砌,难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当今科技发展潮流下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同时,几乎没有产品是带有教学设计在内的,无法满足教师在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需要。

2当前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解决策略

笔者认为,在当今数字化产品日趋受到重视而传统纸质教材仍有一定优势的境况下,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一体化设计,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是职业教育教学产品提供的最有利策略。

2、1全媒体出版理念解读

2、1、1什么是“全媒体出版”理念

此处,“全媒体出版”包含3个维度,一是基于“大出版”“大教材”思想,一体化考虑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设计,使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两者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无缝对接;二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内,结合专业教学特点,设置产品模块(如知识点模块、教学课件、实训软件等),选择多媒体呈现形式(如动画、视频、虚拟现实演示等),综合考虑单机版、PC端网页版、APP移动端版等多种媒体介质的使用,基于最有利原则选择几种媒体介质的组合;三是考虑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在内容表达方式上尽量通俗化、图表化,增强学习者学习兴趣,同时便于以片段形式在各种媒体介质和平台上。

2、1、2“全媒体出版”理念为谁服务

通过大量走访院校、收集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多渠道调研,笔者认为,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产品服务对象主要为教师,在完全满足教师需求基础上,可适度考虑对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学生略有延伸。因此,一门课程的全部产品形态应包括:必选项和可选项两类。必选项包括:纸质教材(以尽量图表化、通俗化的方式纳入理论性强和与知识点直接相关的内容)+数字化课程(以教学设计为结构框架的,以知识点罗列的列表方式纳入动画、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实习实训模块(带有考核功能)。可选项包括:微课程(对现场操作性知识点或知识难点的名师解析)+数字化教材(纸质教材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完全融合)。

2、2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形态设置思路

如上产品设计是针对解决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与需求存在的错位问题,旨在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纸质教材的自身优势和多媒体技术限制促使职业教育产品设计中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一体化考虑,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基于多年的阅读习惯,以及纸质教材本身的体系完整性、便于记笔记等优势,相信纸质教材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存在硬件配套,以及业态刚刚兴起,产品表现效果和内容质量还存在一定限制原因,纸质教材和多媒体技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无缝对接融合是目前最有利的产品设计方式。(2)当今的出版社身份由教育产品出版商向教育产品服务商转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服务商”的含义可以借鉴普遍服务行业,即首先提供标准化菜单,在此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处的个性化需求则又分为学校资源背景和教学特色要求以及满足个别学生进一步学习诉求。依此,上述产品中必选项即为标准化菜单,可完全满足当今“互联网+教育”下,教师进行教学组织的全部需求。若学校有个性化需求,或者对学生延伸学习有特别要求,可考虑增加可选项内容。

2、3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设计实现核心要点及突破建议

在笔者近5年的实践探索中,对产品形态构成越来越笃定,全媒体出版理念也被各职业院校教师所认可,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难点,也是产品推向市场的核心要点,笔者仍在积极摸索和总结。在此浅谈几点突破建议,供同行借鉴。(1)出版社编辑需要深度转型,成为懂教学、有资源、懂技术的专家型、复合型编辑。出版社在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内容服务商的定位,并积极承担起相应责任,其中,编辑是整个转型过程的核心力量。要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策划,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有两大难点,一是提供精准知识服务,二是提高资源质量。这需要编辑改变以往单纯组织者的身份,不再只是对某一领域有所了解,搭建院校教师间平台,组织成立编写委员会,完成教材编写进而出版。而是需要编辑懂教学,深度了解院校培养学生定位,了解知识框架设置和知识掌握的深度,以此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甚至将工作前移到直接与企业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进行教学产品一体化设计。在实现设计过程中,又需要懂技术,要对当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商谈呈现形式,及选取最有利实现手段。还需要利用编辑自身多年在某一领域内形成的专家资源,请专家对产品设计以及产品demo进行审查,提出修改完善意见。经此几轮工作过程,才能推出提供精准知识服务和高质量资源的全套教学解决方案,供市场检验。(2)要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完成产品初期开发,择机形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编辑是核心力量,但能称为专家型、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匮乏是现状。解决方案有二,一是从头培养,优势是内部成长,把控性强,缺点是成长速度慢,没有成熟经验,摸索时间长且成功概率无法估量;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如出版社与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某一产品,形成合力,共同创业,在此过程中完成人才培养或转化,优势是成长速度快,缺点是无法完全把控,有经济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笔者认为,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现实下,第二种方案为优。出版社可以尝试拿出某一项产品,在充分考察新兴多媒体技术公司的专业背景、计算机技术能力、公司组成架构和以往成果、合作意向等多项指标后,选择与出版社情况相匹配的公司,两方各持50%资金投入,形成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时间节点和商讨机制,共同完成产品开发,并以各自优势渠道推广产品。经过这一合作过程,出版社编辑全程参与,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完成转型。同时,如果出版社与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情况良好,可考虑对多媒体技术公司持股等更深层次合作,逐步完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3)产品设计除了关注需求,还要关注需求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概念。需求量是指愿意为获得数字化资源付诸的行动,与为了使用这些资源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者支付的成本直接相关。有研究指出,当使用资源的成本越高,则对该资源的需求量越少。此处的成本包括4类:一是时间成本,包括搜索时间、下载时间、阅读时间和修订整理时间,耗费的总时间越长,成本越高;二是货币成本,包括产品购买、相应设备购置、上网费用等,支付的货币越多,成本越高;三是智力成本,资源的难度系数越大,耗费的脑力越多,成本越高;四是交易成本,供给者和需求者达成买卖意向还不够,需要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和途径。由此,对于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教学产品设计,需要考虑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匹配度和衔接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整体框架的界面设计友好性,做到界面简洁、易检索,动画等多媒体时长合宜且优化响应速度,内容编排上的通俗化、图表化,产品销售模式和定价与院校情况的匹配,以及考虑政府采购等交易渠道和场所。

3结论

(1)鉴于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与出版社共识,但鉴于多种原因,需求与供给存在错位情况。(2)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需求与供给错位背后原因有三:一是资源散碎,不成体系;二是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三是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3)笔者通过多方调研和实践探索,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作为在当前情况下为职业教育提供教学产品设计思路,同时结合实践经验,解释了什么是全媒体出版,为什么要提出全媒体出版,以及实施全媒体出版中需要突破的三大难题,即编辑的深度转型,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培育人才队伍,关注产品设计的需求量,并浅析了相应解决办法。

作者:杜琛 单位:人民交通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刘辉,贾慧娟、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协同的高校教材类产品策划:以轨道交通(铁路)专业教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12):30-34、

数字化教育教学篇2

关键词 学习环境;数字化;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59-0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同时受到巨大影响的还有教育。信息化教育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如何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由于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和历史等原因,教育水平有着较大差距。建设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助于帮助填补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1 学习环境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

所谓“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和推动学习者学习的情境和条件。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来看,一般认为“学习环境”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部分,物质部分包括学习空间、工具、资源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条件,而非物质部分则包括教学理论、策略、心理情感状况、学习氛围等[1]。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起来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一样,也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部分。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内涵却要远远大于传统学习环境:

首先,它的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依靠卫星通信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可以从学校一直延伸到家庭、户外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其次,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对于物理设施有更高的要求,常见的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通常包含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卫星电视、多媒体播放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在这些设施上使用的相关软件资源;

另外,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并非从传统学习环境简单“升级”而来,而是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体系结构;

最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师生具备更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

2 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帮助改善生存环境并提高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使我国独有的文化受到保护并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我国的民族和历史文化;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间团结统一、共同富裕;能够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国家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中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

但是,当前云南的教育水平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包括: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薄弱,受教育自觉性较差;2)教育基础差、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3)教育效益较差,教育投入与学生合格率不成正比[2]。

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帮助缩小云南与其他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2、1 帮助克服地域影响因素,“天堑变通途”

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网络化、远程化。利用广播电视卫星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以及多媒体播放设备,可以将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边远地区,“学生走不出来,教师不愿进去”的现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只要学校拥有卫星电视接收点或者光盘播放点,学生就可以在教学点就近接受教学。

2、2 提供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经过精心制作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往往由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制作,内容丰富多彩、质量较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区域教育基础差、师资力量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不足。

2、3 促进教师发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在其中得到发展。通过与学生一同观看和学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能够从中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找准目标和方法。另外,具有卫星电视或者互联网的教学点,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师队伍的质量。

2、4 服务社会,提高群众素质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平时还可以向社会提供服务,如进行干部培训、居民科普知识讲座等,切实服务到社会。这样,一方面帮助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开拓群众眼界,帮助培养他们的教育意识和信息意识,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我国于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旨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这项工程的实施,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村中小学师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受益者[3]。但是需要认识到,由于地区之间存在语言、风俗、文化等差异,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理念和政策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云南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建设符合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展开讨论。

3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组成要素

一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由硬件、软件、潜件和“人件”四要素组成[4-5]。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也应当包含这4个基本要素。但是,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起其他地区,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更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充裕的资金和群众积极参与的意识来作为建设的保障,如图1所示。

3、1 硬件是基础

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起来的学习环境,那么自然少不了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传统的信息化学习设备包括由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等设备组成的电教室。这样的配置显得有些“落伍”,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云南农村边远地区,大多数学校和教学点依然只拥有这样的设施。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代表当属由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的多媒体教室,这在城市等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已经相当普及,但是对于农村边远地区来说,依然有相当多的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硬件建设提供了三种模式:

模式一,由电视机、DVD机和教学光盘组成的教学光盘播放点;

模式二,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机和教学光盘组成的卫星教学收视点;

模式三,除了具备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设施,还配备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其中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资金投入较小,实现较为简单,可以作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入门配置。

另外,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些“非常规”“非标准”的硬件设施应当引起重视。比如,手机在边远落后地区的普及率要比电子计算机高得多,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带有无线上网和音视频播放功能的手机来辅助教学。

3、2 软件是关键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和血肉的话,那么软件就是灵魂。如果信息化硬件设备上没有软件,就等于是一具躯体失去了灵魂,就好像高速公路修好了却没有汽车行驶一样,没有软件运行的硬件等同废铁。当然,这里所说的软件不仅仅是运行在设备上的工具程序、应用程序等,同时也包含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库等。

建设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定要加强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一是要尽可能地开发与之所使用教材相配套的软件;二是要开发出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教育资源,供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来学习交流。只有当硬件这条高速公路上跑起了符合少数民族需求、适应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快车,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3 潜件是粘合剂

潜件包括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下的潜件将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构建属于农村边远地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需要什么样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使用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才能将硬件和软件资源整合到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情感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如何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我?等等。可以看出,只有构建一套符合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的理论体系,才能帮助本地区的师生真正用好信息化教育资源。

3、4 “人件”是核心

无论是属于物质条件的硬件和软件,还是属于非物质因素的潜件,归根到底都是客观因素,要想使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人件”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由于物质条件较为落后,文化基础薄弱,学生要想自己利用信息化工具和资源来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会比较困难,因此其主体地位会有所削弱,而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得到加强。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更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群体特点,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潜件资源,使用硬件和软件来帮助学生学会在信息化学习中提高自我。

曾经有一位边远地区的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的高原”一课时是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手机下载了三首歌曲《青藏高原》《黄土高坡》和《彩云之南》,在课堂上将这三首歌放给学生听,然后讲解这三首歌所描写的情景,学生由此生动地体会到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特点。可以看到,这位教师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但是却实实在在地上了一堂好课。

对于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学习者、传授者、研究者,也是创造者。要让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将工具与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就需要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在教师培训中,除了要培训教师操作现代化信息设备的基本技能以外,更应该加大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的力度,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提高教师能力来带动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3、5 周边因素是保障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离不开政策、资金和社会意识等外部因素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开展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仅要鼓励学校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更应当切实地帮助他们,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帮助学校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每年投给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中,应当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应当做好统筹规划,合理使用资金,避免浪费,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转化为效益。

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办教育,群众意识很关键。许多云南农村居民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教育意识,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入学接受教育,就更不用谈支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政府应当做好宣传,及时向群众汇报和展示信息化建设成果,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居民掌握科技知识,改善生活条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力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

4 结束语

过去10多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确确实实为云南农村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7]。然而必须看到,在努力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及推动云南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依然有无数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去解答。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来帮助云南基础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提高质量,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需要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艳、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及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罗明东、教育地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杨改学,田健、“农远工程”: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

[4]陈世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四要素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5]徐娟、论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数字化教育教学篇3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化 校园网 校校通 网上教研 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数字化教育教学篇4

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功能的表现之一。在设计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整体框架和各项功能时,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充分考虑了学校“以人为本,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进步,从各方面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给予综合性的评价,从而促使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1)“慎选良师、精育名师”的师资培养理念。教育教学评价系统从教师的教学环节(备、教、批、辅、考)、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以及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等方面设置课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通过评价反馈了解教师成长情况,为选拔和引进教师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以评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教师投入教育教学研究,有利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师资培训,精心培育名师。

(2)“大胆尝试、冲破传统”的创新评价理念。建立科学、全面、公正的教育教学评价系统,其关键是评价的核心——评价系统能提供多种评价手段,使对教育教学的评价达到科学、全面、客观。灵活设置教学评价指评体系,学生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可在网上对教师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系统自动统计教育教学评价结果。

二、教育教学评价系统的内容及操作流程

(一)教育教学评价系统的内容

1、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的评价

(1)基本信息设置。首先设定一个评价轮次,并指定一个与其对应的课表轮次,用来确定每个学生评价的对象,再设定一个评价的时间区段,来规定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评价。

(2)教育教学评价范围及指标设置。①设置评价范围,即设置相应年级课程开设的相关模块。②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学生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从而结合学校的要求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设置了具体评价项目的客观评价选项与主观评价内容。③生成评价问卷。

(3)学生网上评价。学生在网上凭本人的学号和密码进入系统,在设定的评价时间段内就可以根据评价指标对每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全部评完任课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后,最后提交评价表完成评价。

(4)审核学生评价的主观题,统计未参与评价的学生并要求其补评。

(5)查看学生的评价结果。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可按班级、年级统计学生的评价结果;可查看学生对教师评价详细情况。

2、学校督导对教师教育教学情况的评价

学校督导对教师教育教学情况的评价内容与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的评价内容一致。

(二)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操作流程

学校主管部门设置评价轮次评价时间区段评价范围评价指标体系学生或者督导登录评价审核学生主观题查看评价结果。学生进入数字化校园网络管理平台网站在用户登录处,凭本人的学号和密码登录进入教育教学考评后点击“提交教育教学考评表”点击右侧“评价”逐一评价任课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每完成一位老师的评价表要点击“提交”按钮来保存评价数据。学校督导评价操作流程与学生评价流程一致。

三、教育教学评价系统优势及具体作用

1、教育教学评价系统的优势

首先,学生和学校督导独立完成评价,评价过程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其次,系统自动统计分析学生和学校督导评价数据,并高效生成评价结果表,使评价结果准确、可信。最后,任课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只可以查看所教学生和学校督导对本人的教育教学的评价结果,并不知道具体评价的人员,使评价客观、真实。

2、教育教学评价系统的作用

数字化教育教学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多媒体;全数字; 教学方法;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4-5522-02

1 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出现。国内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其教学模式亟需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当今社会新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方面,中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于理论学习等缺乏耐心,容易对枯燥灌输式教学方法失去兴趣,影响知识的吸收。另一方面,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性人才,是以培养就业技能为导向的。鉴于这两个方面考虑,笔者结合教学中的经验,提出一种全面使用多媒体的全数字化教学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果,结合课程特点,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开展全数字化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以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为例,对其实施过程以及对该教学模式的一点心得和体会进行说明和刍议。

2 多媒体全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考虑中职学生往往知识基础较差,自制力不强,但是其普遍对有兴趣的事物接受较快,因此引入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实习、观摩、课程设计、电子教案、视频、三维教学等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实践及认知的进度和程度。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课堂上的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在课堂上全面展开数字化教学模式。其主要举措如下:

2、1 电子教案互动教学

这种方式已经在各院校中普遍使用,该方式免去了教师板书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最重要的通过图表、不同文字色彩、表现形式展现等方式,能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容易接受,便于与学生互动。

2、2 复杂施工操作的多媒体放映

以工程施工中模板工程的施工工艺来说,模板种类多,工艺步骤复杂,书本中十几页的文字介绍和工程术语加上只是二维的一些示意图,学生没有施工现场感,在理论学习时缺乏感性认识只能死记硬背,很难让学生能够对其很好地掌握。因此,在课前前往施工工地现场拍摄工艺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对其分类和基本工艺操作流程首先有个直观和感性的认识,这样后期的现场实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仅在模板施工中,对于很多现场操作性强,过程复杂、种类繁多的工程内容均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在视频中加上一些旁白以及适当的理论介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大型机械如各种挖土机、泵送混凝土系统等,操作起来非常复杂,现场环境恶劣不宜进行实际训练,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其工作原理、重点注意环节等进行学习。

2、3 工程知识的数字化演示与虚拟现实

在一些课程如土木工程机械以及土方工程中,当缺乏现场视频时,制作专门的flash演示动画,对操作过程以及工程机械部件等进行演示教学,同时制作初步的虚拟现实教学动画,让学生能够进行进入模拟操作环境对工程机械以及一些施工操作进行模拟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具有节约教学成本,避免现场操作危险等诸多优点。

2、4 基于局域网的数字化交互

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CAD以及建筑结构计算等课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人机交互。建筑CAD教学中学生的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在电脑上实训完成,通过订购相应的教学软件插件,可以在之前设定一些预定的绘制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会对其操作时间、顺序以及快捷键使用等进行评价和建议,与学生增加互动,让学生能及时检验学习成果,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习成效。另外,在建筑结构计算等课程中,由于涉及到大量的计算以及设计工作,可以通过开发一些简易的知识数据库,让学生根据预先给定的设计输入条件,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准则选择截面尺寸、材料、配筋量等,然后专家数据库会对其进行判断设计是否合理,并给出最优的设计建议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够通过专业的结构仿真软件对一些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形象直观地对分析和设计进行评价和改进。

2、5 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主要包括课前网上资料搜集、自主学习,课后网上作业完成、论坛师生讨论互动等内容。该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正在逐步推广,网络资源丰富,学生通过网络环境学习可以拓展专业视野,形成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师生之间加强交流的良好局面。

3 该教学方法特点以及对实施条件

该教学方法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3、1 全面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极大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

根据课程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工程视频、电子教案授课、虚拟现实操作、人机交互、仿真模拟等全方位方法,最终使得技能知识对于学生是一个立体的再现,而不是没有感性认识的枯燥理论和死记硬背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3、2 瞄准职业教育目标,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方法针对中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有教学环节围绕实际操作能力展开,强调案例教学、实务操作、真实环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充分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学生可以自主把握学习过程,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进行体会和自主实践提高,教师只需要给予指导和启发即可,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也是围绕学生的关注点进行教授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均很高。

学校要整合资源,有效配置多媒体软硬件资源,这是新的教学模式得以展开的基础,其中多媒体学习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在校内建立基本的操作技能中心如工程施工实训室,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如工程制图实训室,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是推行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先决条件。学校应当鼓励教材的多媒体化创新和修改,加强宣传,制定政策,使得部分老师和学生从意识上改变数字化教学方法“徒有其表”的想法。同时在某些班级进行新教学模式的试点,对其进行逐步推广。

新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之高。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并将观念与理论应用于教学中,才能不断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目的。除了具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敢于对教材批判继承、敢于利用现代化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最后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很好的计算机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正确地使用并推动全数字化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石坚韧,等、人机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的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3)、

[2] 刘声涛、探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5)、

数字化教育教学篇6

关键词: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李娟(1981-),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张琪(1960-),女,北京市人,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社区教育视角的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实践研究”(编号:DEB13112),主持人:张琪。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8-0060-05

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因其多元、灵活、开放等特性逐步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学习方式。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的社区教育,也开始通过选择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以期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愿景,因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最终被确定下来,并开始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一、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内涵及其价值

何谓“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认为,“社区数字化学习,是以显示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学习信息网络形态作为中介的一种学习方式。”[1]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宋亦芳教授认为,“社区数字化学习是市民在社区中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过程。”[2]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结合我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建设实践,可见,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是在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社区教育中,学习者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支持服务过程和形式。

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分别进行审视,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一)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促进了个体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基本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取向。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使原有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数字化学习模式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更加直观、明确、易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了将学习者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者地位,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时间和场所,使自主学习由理想成为现实。另一方面,数字化学习模式所具有的交互性、协作性特征,使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网上学习交流和沟通成为了一种常态,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开始出现,这使“时时、处处、人人学习”成为了可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学习状态,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工作、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

(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数字化信息技术不仅带来了教育的革命,而且带来了社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社区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所有成员,由于其教育对象因地域、年龄、职业等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导致社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存在一定难度。尽管社区教育在现阶段主要还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非常有利的补偿教育,因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存在着差异,可能使社区教育之“手”也有许多不能触及的地方,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开放性、共享性的特征,使其无论在学习的时间、空间,以及学习资源的广度、深度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它能够通过学习资源的共享机制和信息化的技术支撑满足不同地域、年龄、职业群体的学习需求,解决了原有社区教育同一地区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了发达地区资源过度重复建设和欠发达地区资源相对贫乏的问题,促进了社区教育向更加公平、均衡的方向发展。

(三)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自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学习化社会”概念以来,学习型社会一直是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终身发展为目的,以学习求发展,以学习为主轴,以学习为特征,能够满足全民基本的终身学习需求的新型社会。作为社区教育新型载体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的优势,营造起浓郁的学习氛围,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自觉、自主地参加终身学习。因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能够发挥社区教育的全民、全面、全程教育的作用,能够在时间长度上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能够在空间范围上使教育遍及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学习型社会正在从理论描述逐步转变为现实。

二、京津沪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路径分析

由于我国社区教育整体起步较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的逐步普及,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在近几年才成为各地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启动了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开展了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先进区的评定,推动了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全面发展。北京、天津、上海这三个地区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体现了各自因地制宜所形成的独有的建设路径,为其他地区创新社区教育载体,满足社区居民数字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一)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平台是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基础。它是利用网络技术设计和开发的虚拟环境,是数字化学习资源集中呈现的载体,是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最直观的体现,能够为市民的数字化学习提供持续不断的学习支持与服务。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的各辖区均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社区教育数字化网络平台,集信息、理论宣传、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作为区域内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平台,对于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拓展受益群体,整合各方资源,丰富学习内容,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社区教育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复建设、功能单一、资源封闭、无法衔接等问题,为此,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代表,积极进行着平台整合和全面衔接的各种尝试。上海市长宁区搭建的“学在数字长宁”学习型城区建设网,其特色在于打造成为具有积聚效应的现代数字资源网络群,实现了三个层次的网络衔接和畅通。第一个层次是与长宁图书馆、沪杏图书馆等公共资源平台进行连接;第二个层次是进行“1+10”区街一体化数字平台建设[3],通过在10个街镇建立子网站,共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同时也便于各街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了社区学院对社区学校的指导和服务;第三个层次是建立上海市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协作组联合网站,由长宁区社区学院牵头,负责网站的日常管理,由各区社区学院共同参与,提供网站资料的充实和更新,以此推进区区之间市民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互联互通,共享资源和信息。

网络平台功能的更新与升级应该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通过手机、pad等设备获取信息,这种随时随地、灵活、便捷的学习形式的优势日益凸显,因此,网络平台衍生出了为移动终端设计的程序和功能,实现了全方位的移动学习。北京市东城区建设了适宜于市民群体的移动学习平台――同学APP,可进行优质课程推送、学习资源共享、学习互动交流、学习信息传播、学习时间管理等功能,形成了属于市民的“移动学习圈”。上海市长宁区也建立了“学在数字长宁移动学习端”,“学在数字长宁”网站的部分功能可直接转化为手机等移动客户端可以使用的功能模块,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学习资源建设

学习资源是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需要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教育机构发挥教育优势开发资源,需要街道、社区及辖区成员单位共建共享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通常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自建资源。主要是依靠自身师资优势和技术力量,开发建设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学习资源。如北京市东城区以社区学院为主,在建设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以居民学习需求为导向,自主开发以视频为媒介的数字化课程,编写了涵盖计算机、养生保健、摄影等不同门类的社区教育系列教材,并通过技术手段将教材内容数字化,转变为可上网在线阅读的网络教材,使其更加形象、直观,更易宣传和推广。二是购买资源。主要通过政府购买企业已经开发成型的数字化课程,或者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数字化课程等形式,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如天津市南开区通过购买光盘、转换格式,将一批学习资源存储到资源服务器上,北京市顺义区、上海市长宁区等地通过购买方式引进了数字化学习资源。这种方式可以根据市民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购买,而且能够保证在较短时间内丰富学习资源的数量。三是共享资源。共享资源能够拓展资源的范围,解决原有资源建设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总量不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等问题。如天津市南开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以国家数字化学习港提供的学习资源为主,以市级开发自建为辅,主要由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天津电大分别为其提供并装载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除了教育系统内各级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还可以通过建立非正式的民间组织的形式,积极探索数字化学习资源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共同体联盟。如上海市联合各区县成立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联盟”,各区县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各自对已购买和已开发的资源开放共享,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以此实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北京市也联合各区县成立了数字化学习资源联盟,围绕市区两级一体化平台“京学网”,实行市区统一用户、统一资源、统一资讯的互通、共享模式。上海、北京采取的这种资源共享联盟发展策略,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成员单位间通过统一数字资源建设的内容、结构和技术要求等标准,建立新的以联盟名义开发的学习资源,共享各自的特色资源,提高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质量和效率。

(三)管理运维方式

管理是对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进行合理组织、统筹、利用,使之有效运转,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协调活动过程。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管理运维实质上涉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包括领导体制、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在内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管理组织制度,是对管理组织的外部结构的描述和概括;而运行机制主要涉及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制度和规律,是对管理组织的内部运作过程的描述和概括。因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除了教育机构之外,还包括街道、社区、企业、民间组织等不同类别的部门和机构,且不同地区根据区域实际采取了不同的管理运维方式,因此,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管理运维方式比较复杂,京津沪三地在具体的管理上也各具特色。

政府因权力、财力、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社区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因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管理也往往以政府力量为主。如北京市东城区建立了“政府统筹,以社区学院搭建平台、开发资源、队伍建设为引领,以区域各方资源有效整合为优势,以学区市民学习基地开放场地、开展培训为依托,辐射全区”的工作机制。除了社区学院发挥引领作用之外,主要通过两条线管理和推广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即教育系统内部以8个学区市民学习基地为主,教育系统之外通过在试点街道投入建设数字化学习基地的方式,建设了覆盖全区的区――街两级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实验基地,以形成遍布全区的实体网络。

实际上,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紧紧依靠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努力,仍旧无法解决全部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和市场力量的参与,因此,政府和市场化运作通力合作也成为了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一种常见管理模式。如天津市南开区以欣苑社区为试点,通过协调共管与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因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以南开区作为试点,在外部管理上,最高层由教育部负责具体建设与管理;中层即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负责数字化学习超市建设;南开区欣苑社区负责最基层的管理[4]。在经费管理与筹措方式上,欣苑社区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基本上形成了“政府补贴一点,社会团体资助一点,学习者负担一点”的经费保障机制。欣苑社区的社区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付,居民日常的数字化能力培训主要以公益性培训为主,但因经费投入有限,欣苑社区通过适当收取学习者一定的学习费用,以补偿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四)评价激励机制

数字化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形式,因而在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学习成果认证、激励机制等方面都需要有所突破。评价方式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可以优化对学习者学籍信息和学习过程的管理,通过对学习活动进行跟踪、监控和反馈,及时记录、了解学习过程,保证了学习评价的全面、客观和公正。同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督促和激励居民参加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信心。

社区教育数字化评价方式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主要通过学分银行系统来实现,也就是通过数字化存储、认证、兑换等手段,为居民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实现个人学习与终身学习的信息存储。如北京市西城区设计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系统包括学习管理体系、学分管理体系、学分诚信管理体系和学分积累与积分兑换四个部分,参加学习的居民每人课前与课后免费刷卡听课,积累的学分便自行输入网上“学分银行”系统。上海市徐汇区实行居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包括实体卡和虚拟卡两种形态,实体卡主要向直接参加社区教育现场活动的中老年群体发放,通过在街镇学习机构安装刷卡终端,实现居民学习信息记录、考勤等功能;虚拟卡通过实名注册参与网上学习,实现网上学习轨迹查询记录、网上报名等功能[5]。

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通过网络平台功能和学习成果认证功能的逐步完善来实现,学习者通过学分积累和兑换,可以获得相应奖励。如北京市西城区可为优秀学员提供学习费用的减免、社区服务的优先享用、商品和服务的优惠等。上海市长宁区根据学员个人每学期在线学学时和总学分,评出优秀学员奖予以奖励,并规定学员每获得30学分,即可为学习卡免费充值一次;还通过在“学在数字长宁”网站开设虚拟“网上展厅”栏目,为居民提供展示作品、特长、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的平台,通过网上展示形式,对学习突出的居民进行鼓励。上海市徐汇区建构起了“网上学习圈”,依托网上课程资源和网络交流平台,以网上家庭学习小组与社区学校班组为基本单元,开展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网上互动、知识共享,使静态学习与动态学习互动融合为一体,激发了居民的网上学习参与热情。

三、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启示

(一)建立网络化、集群化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实体网络

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建设涉及到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环境等组成部分,通过京、津、沪三地案例分析表明,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并非局限于某一街道、某一社区或某一所学校,而应该以网络化、集群化的方式广泛建设和普及,全面覆盖区、街、居纵向三级体系和委办局、学校、企业、相关单位等横向组织,其最终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形成遍布辖区每一个角落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实体网络。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可利用社区学院、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地建立起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点,搭建区、街、居三级居民学习网络,实现三级网络全面贯通和共享,三级社区教育的无缝对接。

(二)探索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多方合作的运作模式

完全依靠政府力量开展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并非良策。由于体制、机制障碍,政府在一些方面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这就需要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加以调节,或者需要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加以补充,我国多地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针对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全国多地所采取的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基本相同,通常都是由合作公司投入成熟的软件系统,并负责系统平台的后期开发、升级和维护,免费提供课程和规划设计;由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承建单位(政府或学校)负责硬件等网络环境建设。这种建设模式实现了合作双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极大的降低了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的投入和风险。因此,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需要建立起各参与方的协调与保障机制,除了争取政府在政策、法律、财政方面的投入,还要欢迎企业、社会等不同来源的资源、资金的投入与协作,逐步建立各方共建、共享、共赢的协作机制和服务机制[6]。

(三)促进教育机构联盟共同体之间的资源融合与共享

加强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能够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此外,通过建立联盟共同体的形式,促进各教育机构之间的技术沟通和资源共享也是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机构联盟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协作主要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有利于打破数字化学习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能够共同聚焦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问题,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联盟共同体各教育机构之间可以按照整合、共享的要求,调控增量资源,激活存量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通过多方共建的方式,鼓励各教育机构自发共建资源,共同形成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规模优势。

(四)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平台建设

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是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重要载体,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充实这一载体的主要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成为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关键所在。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是通过有效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真正实现学习者在课程超市中按需所取,其目标在于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终身学习体系。因此,应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大力挖掘区域内的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满足居民需求的优质学习资源,通过在内容、结构、技术等方面统一学习资源开发、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使学习资源利用多功能的网络服务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实现广泛传播和全面共享。

(五)探索数字化学习的评价与认定方式

从国内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发展实践及经验来看,数字化学习评价与认定有赖于数字化学习平善的功能设计,通过对居民网上学习过程的考察,从而记录居民参与数字化学习的全过程,形成学习档案,实现便捷的用户管理。数字化学习评价与认定是一种创新性举措,随着国内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推广,网上认定与学习现场认定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对居民参加终身学习而言,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督促和鼓励,同时,对于教育机构而言,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反馈形式。数字化学习的评价与认定方式促进了区域内各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有利于扩大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覆盖范围,丰富数字化资源,以全纳视野实现不同机构、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更有利于提高社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终身教育的规范性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关注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终身教育专家各抒己见[J]、成才与就业,2010(21):28-30、

[2] 宋亦芳、我国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推进5年的回顾[J]、职教论坛,2014(27):39、

[3]宋亦芳、社区数字化学习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4-198、

[4]陈德人,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建设面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76、

[5]金姬红、“数字”汇聚 家家科学――上海市徐汇区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成效显著[J]、成才与就业,2009(21):18-19、

数字化教育教学篇7

二、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现状,本文对“十一五”期间评审出的502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筛选、分析,选取出4所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实验教学资源四方面进行研究(见下页表),以期获得启示。

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从建设规模、设备配置、智能管理等方面都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各高校都加大了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的技术含量,如华南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不断引进采用最新技术的实验设备[3]。各高校还依据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要求,形成层次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和高效率、智能化的运行机制,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支持大学生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展。

但是受本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制约,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仍有改善和发展的空间,如应加大各实验项目的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4],增加精品实验视频数目,强化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方向的实验资源配置。另据统计,达到部级标准的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仅占总数的约0、797%,因此,研究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是必要的。笔者将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实验教学资源四方面探讨研究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三、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研究

(一)构建“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创新实践”三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应在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中以学、多层面的实验教学对象。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在支持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实验教学、科研实践的同时,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培训人员开放5,为全校公共课和选修课实验、社会人员培训、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实训、其它专业实践教学等修师会员进教社人实!基本型h常规基础实验、课程单项|实验等综合设计型课程综合实验、专业设计1研究创新年项目研究实验、竞*创新|实验等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分层次实施实验教学,体现实验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1)基本型实验。主要是以常规基础实验、课程单项实验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促进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升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强化实验仪器的灵活使用,为学生开展综合设计实验打下扎实的实验基本功[6。如常规基础实验之一的数字音频实验,主要是进行音频采样、编辑、格式转换等技能训练,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使用各种设备进行声音信号采样的技能,并熟练运用软件编辑样本和进行各种格式的转换,为往后进行网页综合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开发或数字电视作品创作等综合设计实验中音频的设计制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综合设计型实验,包括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和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安排在课程理论学习和基本型实验后,学生进行教师精心设计的体现该课程综合技能的设计型实验,如在掌握了图形图像处理、音频、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等基本型实验后,可进行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是指教育技术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在三、四年级,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如数字媒体传播方向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字影视作品的综合设计实验。

(3)研究创新型实验。包括由学生独立承担创作的项目,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项目,或参加部级、省市级的竞赛项目,或参与校外实习单位的实践项目等。以项目设计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主创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目标。如以参加部级和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契机,让学生组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专业中找出有创新研究价值的课题项目,利用开放性研究实验室和中心实验资源,开展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内容挖掘、报告撰写和项目研发等研究创新型实验工作。

3、以学生为中心,形成自主开放式、合作探究式、创新研究式的实验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教师提供的实验选题,也可使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也可自行组成团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自主承担创新型项目。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方式,活跃求知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学生钻研新知的兴趣和创新研究的能力。

(二)构建以专业方向为引导的多功能实验室系统

通过调研我国六所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较完善的高校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及设备配置情以专业方向为引导的多功能实验室系统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我们注重产学研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促进实验室建设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和高科技方向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员通过实验室网络控制平台对各实验室进行实现网络化的智能管理,各实验室配置相应的实验信息管理平台和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既支持本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同时支持交叉性课程的实验教学,为本专业师生、全校师生和社会培训等所用,实现多层次人才的培养。

(三)构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实验信息管理平台

数字化教育教学篇8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特殊教育;职业教育

残疾人由于生理的缺陷,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如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残疾学习者由于“听不到”和“看不到”问题,无法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准确获取知识,影响课堂效率,同时他们在校园内的学习和生活也受到限制。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种媒介当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在本研究中,我们则把“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视为“媒介是对人体缺陷的补偿”,因此在残疾人职教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充分分析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疾等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场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他们在校园内搭建畅通的生活学习平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处于成熟期,很多高校的建设架构都是大同小异,只是在内涵建设上凸显自己的特色。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应以服务残疾的人学习和校园生活为理念,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校园。从事特殊教育的院校,一般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宝贵的关于残疾人教育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和特色化的数字教学资源(如配备手语或者字幕的教学课件等),这些经验和资源是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方向,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将围绕上述特色资源展开。

一、建设主题

考虑到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将此次建设的主题定为“以信息无障碍理念打造面向残疾学习者的智慧校园”,其选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1、新技术发展的趋势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量企业开始采用以数据中心为业务运营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进入新世纪后,数据中心变得空前重要和复杂,这对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如何通过数据中心快速地创建服务并高效地管理。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正在快速地发展,业界各大厂商纷纷制订相应的战略,新的概念、观点和产品不断涌现。云计算的技术热点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虚拟化解决方案的运行平台,基于多租户技术的业务系统在线开发和运营平台,大规模云存储服务,大规模云通信服务等。

2、残疾人教育发展的趋势

据调查,目前云计算和物联网主要应用于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外出陪护、安全监控、应急援助、康复、健康管理等多种服务。我校的学生主要是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的残疾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困难。如果将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于校园,必将为残疾学生带来全新体验,大大提升他们校园生活的质量和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在校区内漫游时,可以获得各个楼宇的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的信息,从而方便学生办事;学生可以随时获得一些关于教学和学校活动的通知;每天提前获得食堂的菜谱和价格,方便视障和听障学生就餐;获得校内安全信息提示,等等。

综上所述,通过“以信息无障碍理念打造面向残疾学习者的智慧校园”的建设,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二、建设原则

我校从事针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其信息化建设与普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特教学校校园数字化建设仍遵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架构,但是在应用需求分析上要更加细化,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残疾类型学习者在使用相关应用的时候遇到的困境,同时遵守残疾人信息无障碍的规则。因此,特教信息化的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引用普教的相关应用后,根据使用的残疾人的特点进行二次开发;第二,专门开发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学习者的应用,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

特殊职业教育由于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为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带来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对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角色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挖掘每个角色在数字化校园中的真实需求。针对不同角色,我们将服务类型划分为以下两类:教师和领导:工作、生活;学生:学习、生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既有交集的部分(如课程平台),也有无交集的部分(如科研系统);教师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几乎都是有交集的。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只要考虑到与学生相关的部分,对于与学生无交集的部分则可以参照普教的模式建设(如科研系统)。

三、建设方案

信息化建设既是一个改造学校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的过程,更是全校从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和一线教学人员全面转变理念和提升信息素养的过程,因此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将遵循“统一规划、逐步建设”的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建设:第一,基础平台的搭建;第二,特色服务平台的搭建。具体如下:

1、基础平台的搭建

一是借助校园基础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完成支撑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数据中心、统一身份平台、信息门户平台;三是完善部分业务系统,对业务单一、服务职能少的业务系统还需要进行补充,如资产管理等。

2、特色服务平台的搭建

由于主要是针对残疾人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鉴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对其服务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以服务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残疾学生为理念,从生活、教学等各个方面构建我校的无障碍智慧校园,它包括:利用物联网和移动技术打造校园内外的“全方位综合信息无障碍服务系统”,实现残疾学习者校园内外生活学习活动的信息无障碍;打造服务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学习者的特色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改造学校现有的安保系统,做到校园安全无死角,为残疾学习者建设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四、特色建设内容

根据调查研究,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特色建设内容可体现在远程教育教学平台、无障碍图书馆和安全校园三个方面。

1、远程教育教学平台

由于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其异地求学存在一定困难,且目前参加职业培训的残疾人主要是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的残疾人,除了学校教育,针对残疾人的远程教育需求逐年增加,其原因如下:一是残疾人的残疾情况较复杂,除了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可能还伴有多重残疾,但是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对于这部分残疾人,需要通过远程教育在家里学习;二是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发展不相适应,特殊教育职业学校虽然已经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但是仍然难以满足残疾学生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为了满足更多残疾学习者接受教育的需求,目前国内针对残疾学习者开设的远程教育,主要有中央电大和中国残联合作的远程教育平台及北京联大特教学院开设的远程教育专业。但是,这样少的资源满足不了国内残疾人的需求,因此建议各个省可自己举办远程教育。

学校将与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共建残疾人远程教育平台,其规划如下:初期,依托学校已有的视障教学资源,建设针对盲人的远程教育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期,依托学校已有的听障教学资源,建设针对聋人的远程教育专业――动漫制作专业、装饰艺术专业等;后期,扩大到其他类型残疾人(肢残、脑瘫等)的远程教育专业。

本远程教育平台目前受众为本省的残疾学习者,平台的开通将需要如下的改造:一是需要对“在线教育与学习平台”增加硬件投入(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等);对于“在线教育与学习平台”的管理功能不需要大的改动,但是对于课程的建设内容将进行部分改造,毕竟职业教育需要实训,利用远程进行实训,需要对内容进行重新规划。

2、无障碍图书馆

图书馆的无障碍建设主要是针对视力障碍残疾学习者,其中我们要了解如下术语:

(1)口述影像服务:一种透过口语或文字叙述,将视障者无法接收的影像讯息转换成言辞符号,协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和就业环境中各种影像障碍的服务。简单地说,口述影像就是把“看见”的“说”出来。

(2)视障信息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视障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视障信息服务网络架构体系。

3、安全校园

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听障、视障、肢残等残疾人为主,未来将会有智障残疾人,甚至很多学生是具有轻度智障、听障和其他障碍的多重残疾人,其对社会和自身的认知程度受到一定限制。另外,这些残疾人可能还有一些其他基础性疾病,如心脏病等。这些都是校园安全需要保障的内容,我们将在学校信息化过程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出解决方案。

(1)校区环境安全:由于我校残疾人较多,在某些危险区域设置一定安全边界,使学生在靠近危险区域时获得提醒。

(2)特异体质报警:建立特异体质人员信息档案,使上体育课或者进行一些其他活动时,相关教师与工作人员获得预警信息,从而避免危险发生。

五、结语

如果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是参考普通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显然是不够的。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立足于接受教育的各类残疾人,在成熟的数字化校园框架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挖掘有内涵的特色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3):9-11、

[2]建设新一代无线校园网络[DB/OL]、http://、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幼儿园师德警示专题教育心得(精选2篇)
  • 下一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