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农牧业发展现状(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5 栏目:写作范文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1

占农业总产值的的1、8%;牧业产值1894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3%;

副业产值904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7%;渔业产值29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3%。

2、农作物生产结构情况

××县主栽农作物有大豆、玉米、马铃薯。版权所有

200*年三大作物占总播面积的73、5%,200*年占85、8%,平均年递增2、2%。

200*年,三大作物总产占粮食总产的81、0%,平均单产212、8

斤/亩,200*年三大作物总产占粮食总产的99、2%,平均单产403、1斤/亩,平均年递增9、6%。

200*年三大作物平均亩生产成本144、3元/亩(农业经营管理总站4

个乡镇上中下农户平均数,下同),200*年三大作物平均亩生产成本123、9元/亩。200*年,粮、经、饲种植比例为85、5:13、5:1,200*年为89、2:9、8:1。

3、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情况分析

200*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90元(90年不变价,下同),2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82元,平均年递增8、2%。200*年从种植业收入1028元,

从养殖业收入149元,从加工业收入224元,从其它收入89元。200*年从种植业收入1968元,从养殖业收入301元,从加工业收入198元,从其它收入115元。7年中,种植业收入平均年递增9、7%,养殖业收入年递增10、6%,加工业收入呈负增长,其它收入年递增3、7

%。

4、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及其构成情况

200*年,××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7456、4万元,其中,油脂加工业产值5914万元,占79、3%,淀粉加工业产值509、5万元,占6、8%,其它加工业产值1032、9万元,占13、9%。200*年,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0135、5万元,其中,

油脂加工业产值7264、9万元,占71、7%,淀粉加工业产值1702、6万元,占16、8%,其它加工业产值1168、0万元,占11、5%。7年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4、5

%,其中,油脂加工业平均年递增3%,淀粉加工业平均年递增18、8%,其它加工业产值平均年递增1、8%。

5、养殖业生产情况

200*年,××县牲畜存栏31、8万头(匹、只),其中:大畜5、6万头,小畜10、

8万只,生猪15、4万口。200*年,全县牲畜存栏76、2万头(只),乡镇部分牲畜存栏60、5万头(匹、只),其中:大畜3、8万头,小畜39、

7万只,生猪17万口。从200*年到200*年的7年中,

牲畜存栏年递增9、6%,其中:大畜近几年逐年增长态势,小畜年递增20、4%,生猪年递增1、4%。

6、农机具状况

200*年,××县大中型牵引动力机械1342台/54426千瓦,200*年,

大中型牵引动力机械779台/25275千瓦,呈下降缓升趋势。小型牵引动力机械从200*年的10881台/97929千瓦,增加到200*年的18517台/197976千瓦,台数和动力分别平均年递增7、9%和10、6%。200*年,大中型配套农具2971台,配套比为1:2、21,200*年,

大中型配套农具1302台,配套比为1:1、67。200*年小型配套农具16453台,配套比1:1、67,200*年,

小型配套农具46940台,配套比为1:2、53

7、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情况

200*年以来,××县从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建设、农田道路建设、

小流域治理和水源井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0*年到200*年,共改造中低产田17、

5万亩,累计投资4310万元,80%属农民自己投资。共营造农田防护林1、55万亩,投资194万元,60%为农民投入。共修建农田道路286公里,投资509版权所有

万元,均为农民出义务工完成。从200*年开始,共新打水源井445眼,投入69万元,绝大部分为农民自己投入。

8、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情况

棚圈建设2001年2400个,投入11万元,200*年3000个,投入14、88万元。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内蒙古 现代物流 县域经济 经济增长

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与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域为管理对象,以县城经济发展为核心,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等各种经济成分,以乡镇经济为纽带,农村经济为基础的具有经济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体制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与独立性,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实施县域经济有利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农业区域畜牧区交错地带,该地区同时发展农业与畜牧业,二者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主要产业结构。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气候受其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易发生各种气象性自然灾害,如干旱、大风、霜冻等,造成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黑钙土、栗钙土、黄绵土等土壤发生严重的水蚀风蚀现象,对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产生重大的阻碍;另外,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人们滥垦、滥伐、滥牧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上种种都严重制约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经济发展,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内蒙古地区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国家经济发展平均水平。

(二)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从这个内蒙古地区来看,内蒙古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开通了许多高速公路、国道及铁路等交通方式,为该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水平低等。另外,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有很多地区尚没开通公路与铁路,导致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机器不完善,从而在根本上限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影响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

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比较特殊,不管是农业还是畜牧业还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很难达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除了这个因素外,还有很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经济发展。如:内蒙古整个区域及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这个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县域经济的持久稳定发展,并且这种状况并不会再短时间内消失。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发展水平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其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对于自然资源进行深加工使其成为消费品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较低,当地的人民不能对自然资源很好的利用使其丢失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自然资源不断向东部输送造成的资源重大流失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及资源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另外,县域经济中的很多企业项目效率低下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一二产业发展缓慢。内蒙古半农半牧区以农业与畜牧业生产为主,仍旧处于工业化发展的最初时期,民营企业相对较少,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当地的第一产业农业及畜牧业作为当地人民及地方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压力较大,加之农牧业利润相对较低,进而又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地域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会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资金与人才的匮乏。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地方政府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加之当地自然环境较差、自然灾害较多,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向往在发达的大城市就业,即使当地的学生上完大学后也多数不愿回去导致当地人才也及其匮乏,这两点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增长。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大多数农民及牧民与外界发达城市接触较少,导致其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这样的思想导致他们缺乏创新的心态与拼搏的精神,目光也相对比较短浅,比较安于现状,这也是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

三、现代物流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现代物流虽然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企业作为交易产生的重要一方,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经济活动,比如,交通运输活动、货物仓储活动等都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物流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社会产品总量的增加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物流行业迎来了其前所未有的春天。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对于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是对于传统的商品流通方式或是对于人民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现代物流的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及促进作用。另外,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物流作为具有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有助于将区域经济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几乎涉及到全体产业的所有部门,并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偶有涉及,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他产业的运行成本,同时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的经济结构,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最后,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出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往的企业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生产成本节约来提高企业效益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而在通过企业物流资源的消耗成本来讲,仍有较大的降低空间,发展企业内部物流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在物流方面的成本。所以发展企业内部物流,加强企业内部物流成本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的总成本,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物流作为服务业,其经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客户的满意,而企业发展内部物流,不仅可以高效高速的为顾客提供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更可以控制服务态度,获得顾客的满意,从而得到顾客对本企业的认可,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而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四、结束语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种植业、畜牧业及自然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这样的天然优势使其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格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给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民营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县域经济发展保持平衡关系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晶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12)、

[2]黄海丽、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4)、

[3]戴晶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发展现状[J]、区域经济,2015,(18)、

[4]曹瑛、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3)、

[5]付桂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经济发展对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

[5]姜欣阳、现代物流与浙江省县区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0,(5)、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1-0060-01

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使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完善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措施。

1 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

个人、市场服务单位、社会公益服务机构、基层政府是构成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不同的工作范围。如兽药店、诊所属于市场化的服务单位,主要功能是为基层的畜牧疫病防疫工作提供药品、指导、培训等[1]。而与市场联系较为密切的是合作化的服务单位,负责解决在防疫和养殖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此外,这些单位的工作还涉及到降低污染、改良品种等方面。公益性质的服务机构则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养殖户提供培训、讲座的活动,协助政府的工作,推动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这些公益性机构通常是服务性的协会。

2 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在经历了改革,加大了畜牧兽医知识在养殖户中的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村落后的养殖观念,为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转提供了思想保障。此次改革优化了原来的运行机制,健全了体系的服务功能,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并采取职能分离,将部分职能明确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同时,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在发展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匮乏。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由于资金缺乏导致基本的设备落后陈旧,不利于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而影响到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需要依靠先进的设备才能发挥作用,而农村设备的落后给先进技术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2)技术水平落后。农村兽医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落后的设施,因为设施落后导致许多先进技术无法使用,使得农村畜牧兽医的技术停滞在传统落后的水平上,加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先进技术要在农村的畜牧兽医业广泛应用还有待时日[2]。

(3)人员配置不合理。我国的畜牧业大多集中在农村,因此,农村地区对畜牧兽医的需求量较大,这造成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员涌入的现象,此外,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部分基层兽医从业人员妨碍了农村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农村地区的落后无法吸引专业人才,即使引进一些专业人才,也会因为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3 完善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1)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可以适当的为农户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对发展较困难但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予以补贴,对下拨的资金进行严密监控、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公益性组织的力量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赞助。

(2)加强对技术的更新。在获取资金后,将部分资金花费到设备的更新上,完善各站所的基础设备,便于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先进技术在农村畜牧业中的普及程度,促进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

(3)加大宣传、指导力度。农村地区在经济、思想上比较落后,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的宣传和引导,促使实行散养的农户向合作化生产的方式转变,在农村推动畜牧业标准化工作。定期开展讲座和培训等活动,向农户传播先进思想,转变其观念,使其乐于接受新事物;同时增强农户对相关药品的使用、相关技术和畜牧兽医工作的了解,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4 小结

目前畜牧业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也在农村中推行,健全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能够减少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还能促进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要给予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足够的关注,并不断完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呼伦贝尔市;农牧业;空间相关性

F327A

李晶(1981-),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刘启云 (1979-),女,汉族,山东武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王淑华(1980-),女,汉族,山东郓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内蒙古高校科学研究项目“以发展牧区经济为中心,推进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NJSY11226。

一、引言

呼伦贝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农牧业一直是呼伦贝尔市传统基础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加快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也日益加快。农牧业产值增长迅速,草原畜牧业结构趋向合理,带动全市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旗县区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农牧业逐步打破地域限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程度也在提高。本文以地方农牧业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分析呼伦贝尔市各旗市区间农牧业发展的相关性。

二、实证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模型选取

Anselin(1988)发展了空间计量模型,提出了空间自相关概念,这是一种空间统计方法,研究对象和其空间位置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空间自相关是检验某一要素属性值与其相邻空间要素上的属性值是否显著关联的重要指标。空间自相关的全域指标用于验证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Moran’s I系数是常用的全域空间相关性。为了检验公共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分析中的Moran’s I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空间单位的变量,表示区域内空间单位的个数,为二进制的空间权重矩阵,其目的是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关系,便于把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中的有关属性放到所研究的地理空间上来对比,有多种计算方法,本文采用以区域为基础的邻接标准建立空间权重矩阵,其定义规则为:

Moran’s I指数在(-1,1)之间,大于0表示各地区间为空间正相关,数值越大,正相关的程度越强;小于0表明空间负相关;等于0表示各地区之间无关联。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以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的农牧业生产总值为对象进行统计描述由计算结果可知,2012年农牧业生产总值的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为04757,表明各旗市区农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自相关关系和空间依赖性。这种农牧业生产的空间结构使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靠近,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相邻。

下面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分析各地区农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旗市区农牧业发展水平与全市农牧业发展水平均值的离差。表示旗市区的相邻旗市区的农牧业发展与全市农牧业发展平均水平的离差,是二元空间权重矩阵的元素。若>0,则旗市区与相邻旗市区的农牧业发展间存在正相关性;若0,旗市区与相邻旗市区的农牧业发展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LL型:>0,旗市区与相邻旗市区的农牧业发展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HL型:

对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第一象限内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牙克石市属于第一种类型,即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集中地;第二象限内的鄂伦春旗属于第二种类型,这种类型特点是周边地区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本地区发展水而较低;第三象限内的根河、额尔古纳市、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满洲里市、新陈巴尔虎左旗、新陈巴尔虎右旗属于第三种类型,农牧业发展的周围也是低财政支出地区。其中,位于一、三象限地区的为正,表明地区间的农牧业发展存在正的空间依赖性,位于二、四象限的为负,表明地区间的农牧业发展存在负的空间依赖性。

呼伦贝尔市有12个旗市区位于一、三象限内,地区间的农牧业发展呈现明显空间依赖性。位于第一象限的扎兰屯、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LMI明显值大于牙克石市,且牙克石市的LMI接近于零。从地理位置来看,前三个地区位于岭东主要以农业为主,牙克石市位于大兴安岭中部林区,表明农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第三象限的包括了四大牧业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自治旗,位于岭西,位于岭西的还有海拉尔区、额尔古纳市、满洲里市,四大牧业旗的发展对岭西的其他地区产生影响。总体上,农牧业的发展呈现高度空间聚集状态和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三、回归分析

从空间自相关系数可知呼伦贝尔市农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进一步分析此种聚集效应是否会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

(一)模型设定

为了分析农牧业的空间聚集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用GDP描述经济发展水平、农牧业生产总值描述农牧业发展水平。由于受统计资料的制约,在计量分析中仅用时间序列资料不能反映空间特点,这样会降低分析结论的可信度。而面板数据在时间序列上可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若干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也就是说面板数据能够同时从时间和截面构成的二维空间反映变量的变化特征和规律。所以本文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表示GDP,表示农牧业生产总值,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

(二)结果分析

通过空间滞后模型发现,基于邻接权重的方程,采用单一的生产增加值代表产业发展水平,农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是很显著,即农牧业通过空间传导机制作用于其他地区总体经济的效果不是很好。由于呼伦贝尔市旗市区土地面积差距较大,且主导产业明显不同,农业经济区、牧业经济区、林业经济区空间分布呈明显聚集状态,同时该地区农牧业产业更多处于初加工生产阶段。

四、结论与建议

(一)呼伦贝尔市的农牧业发展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

通过全局Moran’s I指标计算发现13个旗县区农牧业经济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相关性较高,呼伦贝尔市的旗市区除个别地区外,大部分农牧业发展具有显著空间聚集形态。各旗市区要抓住机遇、依托特色自然资源持续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同时拓宽农牧产品的深加工领域,以主要产业、特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牧业的空间传输效果不理想

一方面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呼伦贝尔市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带划分明显。呼伦贝尔80%以上的牧民居住在远离城镇的草原,有25%的牧民仍以游牧为主,维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得农牧业的空间传输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是由于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仍采取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长期以来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相对落后。同时,农牧产品的生产方式相对发达地区较落后、生产效率低。因此,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利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李靖,肖运来,常瑞甫等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及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

[2]张荷亮,智颖飙,王再岚等内蒙古农牧业投入水平变动的时序性特征[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2)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5

如何实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关键。通过对**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牧民增收情况的调查,剖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金融对策。

数据显示,**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20xx年全旗牧民人均纯收入1,128元,同比增长39、78%,20xx年1,611元,同比增长42、8%,20xx年1,928元,同比增长19、6%,20xx年2,365元,同比增长22、67%,20xx年预计全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以达到2,700元以上,预计较去年同期增长16%。虽然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但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较大,农牧民增收遇到的难题仍然很多。

一、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农业发展问题

(一)农牧业是弱质产业,其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特别是牧民主要以传统畜牧养殖业为主,粗放经营,生产周期长,投资风险大,收入预期稳定性差。

(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投资规模大、拉动作用强的大型农牧业项目,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社会化水平低,围绕产业化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跟不上,缺少科技、信息、购销、运储等综合性服务和中介组织,难以适应大市场的需求,农牧民增收缓慢。

二、影响农牧民收入的金融因素

(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贷业务基本靠农村信用社一家支撑。而当前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造成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以**为例,截止20xx年10月,全旗各项存款88,201 万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存款46,990 万元,邮政储蓄存款6,701万元,两项合并占存款总额的61%,大量的农村资金分别通过邮政储蓄转存款和商业银行存款上存的方式流出,成为农牧业生产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的主因。

(二)农牧区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随着农牧民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和农牧区经济规模的扩大,跨地区交易、转帐汇划等方式日渐普遍,农牧民在需求金融信贷支持的同时越来越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诸如票据承兑、通存通兑等金融服务。而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虽然刚刚实现了全区范围内的通存通兑,但整体服务功能弱化,服务手段滞后的状况没有完全转变。

(三)农牧业风险保障机制缺失,间接导致金融风险增大。近几年,**连续发生干旱、沙尘暴、蝗灾等自然灾害,种、养殖业遭受重创,农牧民收入受到极大限制,尤其导致贫困户增加,在这一时期,金融机构的信贷质量也较低。而农牧业缺乏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风险分散渠道阻塞,这一风险必然转嫁给支农的金融机构。

(四)农村信用社总体贷款利率水平较高,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相矛盾。按国家近期存贷款利率调整,一年期贷款利率为7、29%,农村信用社一般上浮50%至90%,按最低的50%计算,执行利率达到10、94%,实际上增加了农牧民的经营成本,影响了农牧民的收入增长水平。

三、实现农牧民增收的金融对策

(一)人民银行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信用社大力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最大限度缓解农牧民贷款难的现状。

(二)引导农村信贷资金投向,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健康发展。金融机构根据农牧业经济发展特点,选择一些优势特色项目,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优先发展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运输服务业等,大力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带动整体农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经营和创收水平。

(三)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区范围内通存通兑的基础上拓展金融服务业务,提高整体服务功能。用好利率浮动政策,对农牧业重点产业实施利率优惠、增加授信额度等经营策略,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效应,努力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6

一、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概况

该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和江南高山宽谷区,境内高山纵横起伏,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750m,气候属于半干旱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发育了温带半干旱河谷灌丛草原植被。气温日差较大,年较差小,冬、春寒冷多风,形成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7、2℃-8、5℃,最暖月平均气温15、5℃-17、0℃。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3190小时。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旱、洪、风和农作物病虫害等,其中风灾最为频繁,年均大风日40天以上,集中在2-4月。年降水量370毫米左右,季节差异显著,雨季降水集中,6-9月份降水量占年总量85%以上。高寒、干旱生态环境限制了农牧业发展,降水量不足与时空分布不均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该县区位条件优越。泽当镇至拉萨市的柏油公路横贯境内,距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98公里,距山南地区 经济 、 政治 、 文化 中心——挥当97公里,西藏自治区最大的航空港——拉萨贡嘎机场位于该县。该县也是农业生产大县,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油菜等,畜牧主要有牦牛、犏牛、黄牛、山羊、藏猪等。

二、研究方法

(一)取样及分析方法

本次调研共随机抽查了82个农牧户,取得有效样本72个,富裕户、中等户和贫困户的比例为3:4:3。根据人户调查资料,整理出农牧户收入、支出的详细情况,并录入 计算机 。采用描述性 统计 分析方法,使用频数分布分析对数据按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观测量在不同水平上的分布情况,以便对数据的数量特征和观测量分布状况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使用统计软件sps10、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调查内容

1、农牧户收入状况(包括现金收人和实物收入)。农牧户实物收入中自食自用部分按自治区统一价格核算,出售和交换部分按出售价格和交换价格核算。主要调查收人来源及数量。因统计不便或数量较小,农家肥、薪材等项目在以往农牧户调查中往往被忽略不计。为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地区农牧户收入现状,本次入户调查将农家肥、新材等列人统计目录,并按估计价格将其换算成收入。

2、农牧户支出状况。

主要调查本年度支出项目及数量,包括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性支出。

3、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拥有的生活及生产资料状况,家庭成员受 教育 程度,劳动力等。

(三)研究目的

详尽掌握该地区2003年农牧户收入和支出状况,分析该年度农牧户收入与支出的现状、结构及特点,找出阻碍农牧户收入增长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本年度资料与相关的 历史 数据进行对比,可为本地区制定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牧民增收策略等提供基础资料。此外,可为本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等专题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三、数据分析

(一)收入状况

1、农牧户收入来源。收入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牧业生产收入,另一类是家庭其他收入。农牧业生产收入主要来自以下方面:(1)种植业收入,主要播种青稞、小麦、土豆、少量的油菜等;(2)养殖业收入,主要有藏鸡(肉、蛋)、藏猪等;(3)畜牧产品及其粗加工收入,主要包括鲜奶、羊毛、牛肉、羊肉、酥油、奶渣、牛羊皮、出售活牲畜等。鲜奶在畜牧业生产中一般被加工成酥油和奶渣,直接食用或出售的数量都很少;(4)其它农牧产品,主要有农家肥、薪材等。家庭其他收入主要包括:(1)个体 运输 收入;(2)外出打工收入;(3)工薪收入(合退休金);(4)人情收入等。

2、收入现状。人均收入3442、19元,单个农牧户收入状况:(1)小麦、青稞收入在1000~16000元不等,波动幅度很大,主要与各农户的耕地占有量相关。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60%以上的农户约占总户数的36、1%,比重超过80%的农户约占总户数的7%。这部分农户的增收难度大,如及时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增收空间也是很大的;(2)酥油、奶渣收入在400~1100元不等,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为稳定,在5%~10%问波动;(3)打工收入和个体运输收入在1000~30000元不等,农户间的差异最大,主要与户主的文化程度、劳动力、思想开放程度等有关。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于60%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11、1%,有12、5%的农户本外出打工,该项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10%;(4)农家肥和薪材等收入最为稳定,在200~600无间,占总收入比重约为3%~6%。

该地区总体情况:(1)小麦、青稞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3、46%;(2)酥油、奶渣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7%;(3)打工收入和个体运输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1、8%,与该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相比,这个比例略低,将区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今后增收工作的关键;(4)农家肥和薪材收入的比重约为2、7%,近期随着农户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其比重将会逐步缩小;(5)其它各项零散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7、34%。

3、收入性质结构。(1)第一产业收入:总收入均来源于第一产业的农牧户约占总户数的10%,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70%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52、78%;(2)第二产业: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4o%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20、8%,比重在10%以下的有20、8%的农牧户;(3)极少数农牧户有第二产业收入,集中在小规模的粮、油、面粉加工上。

该地区总体情况。第一产业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并重,二者合计占总收入的93、15%,第二产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85%。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约占总收入的31、81%。

4、纯收入及现金收入状况。人均纯收入2098、87元,人均现金收入1258、39元。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部分:运输收入、打工、出售牲畜收入、人情收入等,极少数农牧民有工薪(含退休金)。11、1%的农牧户无现金收入,其生活和生产支出中需要的现金主要靠实物或劳务交换,也有部分农户依赖于贷款或借款。5、7%的农牧户家庭人均现金收入超过8000元,富裕户劳动力较多且文化程度较高,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个体运输、商贸业及工薪。中等及贫困户劳动力少且素质不高,现金收入来源于传统的农牧业,而运输、服务、商贸业方面的收入几乎为零。现金收人比例是农牧户获取的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农牧户获取现金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样本统计出该地区农牧户现金收入比例为39、39%,其余均为实物收入。11、1%的农牧户收入均为实物收入,过半的农牧户实物收入比重超过70%,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该地区的购买和消费。

(二)支出状况

1、农牧户支出项目。支出项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性支出,主要花费在食品、衣着、文教、医疗 保健 、 交通 旅游 、电费、其他(包括人情意外支出、洗涤用品、通讯、房子装修、家庭设备、煤气等)等;另一类是生产性支出,主要花费在肥料、种子、能源、雇工、饲料及 机械 投入等。

2、支出现状。单个农牧户状况: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在70~90%间波动,比重超过80%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80%。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5%~20%间。恩格尔系数在50%~70%间波动。对于贫富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59%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为富裕。根据此标准

:已达小康户比重为6、94%,富裕户比重为5、56%。

从整体情况来看:人均支出1996元,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16、7%,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83、3%,恩格尔系数为52、67%。

四、农牧户收入、支出构成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特点

1、生产性支出比重较为稳定,文教、卫生等支出比重上升。农牧民对 农业 生产的 投资 虽逐年加大,但远落后于生活性支出的增长,生产性支出比重与往年持平。随着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衣着、文教、医疗 保健 等生活性支出比重也在上升。

2、收入结构基本能反映该地区的区位条件。该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非农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收入性质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收入由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方向发展。非农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与其区位优势是相符的。来朗脓产业的现金收入约占现金总收入的86、4%,有51%的农牧户的现金收入均为非农产业收入。部分农牧民从非农产业中受益很大,渐渐转变观念,更主动地投入到劳务输出和个体 运输 等业务中。部分富裕户的示范作用,也使得其他农户积极跟进。常年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33%,这个比例也在逐年增长。该地区的购买力和现金消费在很大程度上由非农产业收入推动的,非农产业的兴旺发展增加了该地区商品 经济 的活力。非农产业收入主要集中在劳务输出和个体运输方面,这也是今后农牧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二)存在的问题

在本年度抽样 调查 中发现以下问题:

1、“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传统思想仍柬缚着该地区小部分农户。这些户主 文化 程度较低,思想保守,守着家中几亩地,仅能实现温饱。如不及时转变观念,仅靠传统农牧业来达到小康,难度很大。

2、生产性投资不足,农用 机械 品种少,缺乏大型农机设备。71%的农户拥有拖拉机,主要用于农牧产品的拖运和一些农业机械的动力。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部分仍靠 人力 ,缺乏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型农机。有25%的农牧户完全依赖人力从事农业生产,仅在农忙季节雇用机械。

3、农牧民对先进农业科技和新作物品种的接受过程受阻。大田作物品种以青稞和冬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和土豆为主,蔬菜种植比例很小。牲畜大多是自然繁殖,品质较差,大部分奶牛的年产奶期约为90天左右,产奶量约为每天每头4斤。传统单一的种养方式,使得农牧业生产很难抵御 市场 风险和自然风险,更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该地区农牧业科技和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尚未渗透到各个农户,使得牲畜良种和优良作物品种的引进速度较慢。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无法完成科技辅导和良种推广工作。

4、生活性支出项目较少,饮食结构属温饱型。农牧民的原粮消费量较大,动物性食品和蔬菜消费量小,基本无豆制品消费。鲜奶消费量小,绝大部分被制成酥油和奶渣。人均消费水平:肉类占食品总支出的19、08%;蔬菜占食品总支出的2、86%;奶制品占食品总支出的13、14%。

5、农牧产品的市场销售率较低。90%的农户家中余粮较多,仅50%的农户销售余粮。近91%的农户饲养藏鸡(高寒地区优良品种),仅30%的农户进入市场。将农牧户家中的剩余农产品换化为现金收入,对于该地区的 农村 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至关重要。

五、前期农牧户增收工作及今后发展建议

(一)当地政府根据该地区自然、 社会 、经济状况,重点规划了有市场潜力或市场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政府已重视从产业化角度设计项目,重视产业的带动作用。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以带动农牧户增收:以 旅游 中介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茄子、辣椒、白菜、萝卜等为主要品种的大棚蔬菜种植,以藏鸡(猪、羊)、牛为主的家庭养殖业等。因地制宜在部分示范村开始实施,引导该地区农牧村的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二)今后应具体分析各农牧户收入动态,对每一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建立农牧户收入、支出 档案 ,及时发现各农牧户增收存在的问题,并适时提出解决方案。立足于本地资源与区位条件,使每一农牧户都能有机会参与一到二项产业项目,如计划发展的黄牛改良、优质油菜、反季节蔬菜基地、养殖业(藏鸡、藏猪)等项目,以及其它开始实施的农业发展项目。

(三)长期以来,本地及附近地区的农副品市场(特另是蔬菜市场)处于供不应求、价格偏高的状况,并且产品本地供应率较低。政府可帮助农牧民树立市场观念,向周围市场特别是为拉萨市、贡嘎县城、泽当镇等地提供农副产品,并围绕近年来西藏自治区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农牧民开展劳务输出。

(四)鼓励农牧户加大生产性投资,引导农牧民生活消费多元化。

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帮助其掌握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以加大生产性投资。不定期开办商品交流会,引导农牧户购买各类家电来提高生活质量。该地区现有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项目较多,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应对其进行整合,集中部分资金建设农牧村的软 环境 。目前软环境建设已在小康示范村中开始实施,如定期开办文化补习班,巩固“扫盲”成果,扫除青壮年劳动力文盲,修建小型图书室、 电视 室、村民活动室、农业科技宣教室。

六、讨论

在内地农村,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牧户进入市场难等等一些问题,在西藏自治区贡嘎县也比较突出。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干旱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该地区农牧业发展首先须考虑这些自然条件的影响。此外与内地相比,经济发展的滞后,长期形成的独特的劳作习俗,也深刻地影响着农牧业生产。而内地成功的农牧业发展经验或案例对该地区的农牧业发展仅能起参考作用,倘若照搬内地的作法,可能对该地区的农牧业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增加生产 成本 。对于农牧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也须考虑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发育程度。因此,在详细调查农牧户收入、支出及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待深人研究本地区独特的农牧民增收途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思路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以及这些专题研究的内部联系。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农业中的主要产业———畜牧业,它的发展尤为重要,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来说,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可以成为一个农村的特色发展产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作为农业产业中重要部分的畜牧业,它的发展更是标志着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对于现代农业发达国家来说,畜牧业的产值几乎占到了整个农业产值的一半以上,所以畜牧业的发展几乎可以代表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而且畜牧业既与种植业相关,又与加工企业相关,它的发展带动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畜牧业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畜牧业;发展状况;发展对策

我省自古以来畜牧业就相对发达,温和的气候和天然的地理位置,给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这里水源丰富,阳光充足,草木茂盛,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是及其重要的,现在畜牧业已经成为我省农业产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我镇的重要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有了天然的屏障,但是在某些方面畜牧业的发展也被当地的地理条件制约着,比如山高地不平的环境,使得当地的畜牧业不能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同时当地的资金问题也在某些层面制约着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我县的工业不发达,相对的乡镇企业的的发展也比较低下,畜牧业作为当地主要经济支柱产业。

1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1、1资源优势畜牧业作为当地的主要主要产业支柱,与它的资源优势密不可分,首先是它的畜禽品种多种多样,几乎很多品种在云南省都位居前几,尤其是猪、牛、羊,很多品种在这里应有尽有,比如撒坝猪、乌骨鸡、黑山羊等,这些稀有优良品种给当地的畜牧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是它的地理位置优越,使得畜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环境基础,天然的草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粮仓”,再加之当地的种植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这些秸秆便是很好的天然饲料;再有就是当地的气候条件温和湿润,给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2发展态势我镇地处我国南方地带,天然的牧场,温和的气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主要依靠畜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牧民的经济收入,使得当地牧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在近几年中,由于当地的地形复杂,大部分都是高山、丘陵,整个地形几乎呈现山区、半山区,人民生活的主要收入都依赖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所以大力重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特点也在逐渐产生,比如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的起点在逐步提升,各种畜产品的发展逐步在工业化进程中加快了脚步,增强了市场竞争性,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同时畜牧业的发展大幅度带动了乳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乳业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加之当地有天然的牧场,使得乳制品的质量大大提高;同时畜牧的科技程度在逐渐加深扩宽,极大地降低了畜禽的发病率,使得收益多一份保障;虽然有天然的牧场和作物秸秆等天然的饲料,但是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因而饲料生产也在逐渐趋于企业集团化,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线,这样既调动了企业的发展,又将成本缩短到最小,使得利益最大化。

2发展中的问题

2、1优良品种程度低没有充分的优良品种,在资源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虽然就目前看来,畜牧业发展的局势还是较为可观的,可是相比于一些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这里的畜牧业还是比较落后的。

2、2在结构上,畜产品分布不合理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结构方面的不合理,很多时候这种不合理给市场需求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使得在加工畜产品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滞后问题,在供给方面,猪肉和蛋类供应充足,但是在牛肉、羊肉和奶方面供应不充足。

2、3产业化程度低要想最大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产业化发展尤为重要,农村无法达到规模化发展,养殖户都是以分散的状态进行养殖,造成经济收入低下,无法提高效益。

2、4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的经济基础本身就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由于资金不足,造成了畜牧业的发展滞后,无法引进先进的技术,采取先进的养殖措施,在实现产业规模化方面受到了限制。

3发展对策

3、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向农民宣扬养殖的科学知识,介绍新的养殖技术,渗透规模化养殖的益处,将分散的畜牧业推向规模化、产业化,普及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

3、2科学引进优良品种面对优良品种低下的问题,应该保证优良品种的数量上的充足,科学引进优良品种,使得当地的畜牧质量不断提高,随之带来畜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大经济效益。

3、3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如果在畜牧、生产过程中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政府应该切实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优化产业结构,使得农民在投入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保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畜牧业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重要经济支柱,其发展势必要顺应市场需求,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养殖,促使产业化发展,实现规模化发展,政府在整个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同时采取科学措施,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合理进行合理规划调整,满足市场需求,解决市场供应的不平衡。从长远利益来看,畜牧业将是当地未来发展前途光明的一个行业,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收益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燕,左福元、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城乡统筹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3):98100、

[2]郝玉宾、浅析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6):145147、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农业;牧业;协调发展度;阿勒泰市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294-06

The Evaluation on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Altay City

YAN Qi,LIU Xin-ping,ZHANG Jie,WU Gui-liang

(Management School,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Abstract: By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using principal ponent analysis metho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Altay cit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Altay city was on the rise, with a rapid increase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5-2011; during 2002-2011,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nimal husbandry took on an up-down-up trend and an overall upwardness;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Altay city took on an up-down-up trend, and the degree was lower than 0、7, belonging to the weak coordination and poor condi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Altay city

收稿日期:2013-04-10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42107)

作者简介:颜 琦(198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利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电话)13164108904(电子信箱)

;通讯作者,刘新平(1959-),男,教授,博士,(电子信箱)。

当前我国农牧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牧业发展既面临着一些发展的机遇,也存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农牧资源循环利用、协调发展,显得愈为重要。阿勒泰市经济结构中牧业比重很大,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阿勒泰市整体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阿勒泰市的农业与牧业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状况做了综合评价,以期为构建农牧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农牧业概况

阿勒泰市位于新疆北部,地处北纬47°27′40″—48°38′46″,东经86°53′15″—88°37′35″。阿勒泰市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递降,自上而下可分为北部山区、中部盆地丘陵区、南部平原区3个自然地貌单元。阿勒泰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干热,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冬春多风。年均气温4、5 ℃,年均降水量191、3 mm,年均蒸发量1 682、6 mm,年均无霜期146 d。

阿勒泰市因南北跨度大,地形、地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以及土壤质地、社会生产活动的不同,使其不同地区的农作物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阿勒泰市总播种面积为24 105、34 hm2,耕地面积为39 543、76 hm2,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96%。粮食作物以春小麦、玉米、花芸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葵、食葵、甜菜、打瓜、蔬菜等,饲料作物有苜蓿和青贮玉米,近年来阿山甜瓜等瓜果农作物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发展。

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 759、6万元,同比增长8、6%,其中农业产值43 808、2万元,同比增长8、8%;林业产值561、9万元,同比增长32、6%;畜牧业产值37 092、3万元,同比增长5、5%;渔业产值521、1万元,同比增长25、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 413、4万元,同比增长5、0%。

2 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协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阿勒泰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研究以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的协调状况为总体目标层(A),以农业经济系统(X)、牧业经济系统(Y)为系统层,共选择了15个具体指标(Bi)来反映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经济的协调状况。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经济协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表1)的15个指标分别是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均GDP、牧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比重、种植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畜牧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林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渔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草地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水库容量、耕地面积比重、每公顷耕地农药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比重[1-3]。

3 农业发展评价与牧业发展评价

3、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所需数据通过阿勒泰市国土资源局台账报表和统计年鉴查询获得。其中,经济数据和生态指标数据选自《新疆统计年鉴(2003-2012)》,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草地面积、林地面积选自阿勒泰市国土局台账报表所得。

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间量纲不同或数据悬殊过大导致的噪音影响,将原始数据Bij标准化,标准化后的指标值为Cij。由于在构建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中既有正向指标也有负向指标,有些指标对目标层有正向影响,有些指标对目标层有负向影响,所以需要分别处理[4]。这里用极值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具体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处理公式:

Cij=■(i=1,2,…,n;j=1,2,…,m) (1)

负向指标处理公式:

Cij=■(i=1,2,…,n;j=1,2,…,m) (2)

其中,Bij表示第i个指标第j年的初始数据,Cij表示第i个指标第j年的标准化值。

3、2 农业发展评价

3、2、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通过用上文数据标准化公式对阿勒泰市农业发展综合指标的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下列标准化数据(表2)。

3、2、2 农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根据经过标准化的阿勒泰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对农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本研究主成分分析的运算过程及结果由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计算得到。

在对阿勒泰市农业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及Bartlett球度检验。从软件计算分析结果可以看出,KMO值为0、712,大于0、6,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0、05,因此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经SPSS 17、0软件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农业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表3)。

3、2、3 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 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农业经济指标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表4)。由表4可知,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8、212%,第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600%,前面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已经达到了87、812%,超过了85%的一般标准。所以,所有农业经济指标的信息可大部分包含在这样两个主成分中。其中,第一个成分即农业人口比重的特征值为7、039,第二个主成分即人口密度特征值为0、864。

3、2、4 计算主因子负荷矩阵和因子负荷矩阵 由表4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7、812%,超过了一般标准85%,因此可选取前两个主成分作为主因子,计算出主因子负荷矩阵,同时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求出因子负荷矩阵(表5)。

3、2、5 阿勒泰市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利用原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与每一列载荷量fk建立回归方程,经过计算求出系数解,并与相应的方差贡献率Ek组合,经归一化处理,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i(表6)。

3、2、6 阿勒泰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计算 在求出阿勒泰市农业经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后,结合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矩阵,可计算出阿勒泰市各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ECj=■wi×Cij (3)

式(3)中的ECj为阿勒泰市第j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Cij为经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第i个指标第j年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历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7)。

从表7可知,2002-2011年阿勒泰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尤其是2005-2011年间上升幅度较大。

3、3 牧业发展评价

3、3、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通过用数据标准化对阿勒泰市牧业发展指标的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下列标准化数据(表8)。

3、3、2 阿勒泰市牧业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根据经过标准化的阿勒泰市牧业数据,对牧业发展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本研究主成分分析的运算过程及结果由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计算得到。

在对阿勒泰市牧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及Bartlett球度检验。从软件计算分析结果可以看出,KMO值为0、609,大于0、6,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0、05,因此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经SPSS 17、0软件计算,得出阿勒泰市牧业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表9)。

3、3、3 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 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牧业指标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表10)。从表10可知,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3、248%,第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2、084%,前面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已经达到了85、332%,超过了85%的一般标准。所以,所有牧业发展指标的信息可大部分包含在这样两个主成分中。其中,第一个成分即草地面积比重的特征值为3、795,第二个主成分即森林覆盖率特征值为1、145。

3、3、4 计算主因子负荷矩阵和因子负荷矩阵 从表10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5、332%,超过了一般标准85%,因此可选取前两个主成分作为主因子,计算出主因子负荷矩阵,同时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求出因子负荷矩阵(表11)。

3、3、5 阿勒泰市牧业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利用原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与每一列载荷量建立回归方程,求出系数解,并与相应的方差贡献率Ek组合,经归一化处理,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i(表12)。

3、3、6 阿勒泰市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计算 在求出阿勒泰市牧业发展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后,结合经过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矩阵,可计算出阿勒泰市各年的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EVj=■wi×Cij (4)

式(4)中的EVj为阿勒泰市第j年的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Cij为经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第i个指标第j年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历年的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13)。

从表13可以看出,阿勒泰市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2002-2011年间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2005年阿勒泰市牧业发展水平稳步上升,2005-2007年有所下降,2007-2011年牧业发展水平又逐渐上升。

4 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协调状况综合评价

4、1 评价方法

为评价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协调状况,本研究引入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协调度是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之间保持相互关联度的数量范围,是农业与牧业协调状况的衡量尺度。协调发展度是用来度量协调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标。

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本研究选用廖重斌[5]提出的协调度发展模型:

D=■,T=αEC+βEV (5)

式(5)中,D为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度,C为农业与牧业协调度,T为农业与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

由于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EC与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EV是两个不同系统的量,为避免把两个不同量纲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可能会失去意义,在此引入变异系数Cv来反映两者的协调度。变异系数Cv是标准差S与平均数之比,其公式为[6,7]:

Cv=■;Cv为变异系数,X为平均数,即

Cv=■ (6)

式(6)中,X1=EC,X2=EV,则

Cv=■ (7)

EC与EV的变异系数Cv越小越好,因此,EC×EV/((EC+EV)/2)2值越大越好。

为计算的协调度有一定的层次性,本研究选用下面模型计算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的协调度。

C={EC×EV/((EC+EV)/2)2}n (8)

式(8)中,C为协调度,n为调节系数,n≥2。它反映了在农业效益与牧业效益一定的条件下,为使农业与牧业的复合效益最大,农业发展与牧业发展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C的取值为[0,1]。

当前,倡导和谐发展,农业与牧业发展同等重要[8],故本研究中α、β均取0、5,该计算模型可用于任何区域间、任意时间段的农业与牧业发展状况的评价和比较。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阿勒泰市实际情况,确定本研究的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度等级和划分标准。当协调度值C≤0、5时为失调,0、5

4、2 评价结果

经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2002-2011年农业与牧业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表14)。由表14可以看出,协调度在0、5以下的占20%,0、5~0、7的占40%,0、7以上的占40%。10年发展的分析数据中,没有优质协调数据年,良好协调的数据年所占比例不到50%,同时协调度较不稳定,表明期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状况较差。

杨士弘[6]提出的协调发展度的评价标准为0≤D

5 结论

本研究是对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之前的协调状况的一个基础性研究。将阿勒泰市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看成一个大系统中的两个互相影响的子系统,构建了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分析了2002-2011年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状况,主要结论如下:

1)2002-2011年阿勒泰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保持着持续上升状态,不过2002-2004年间,阿勒泰市农业的经济综合评价值发展较慢,其值比较低,经济综合评价值都低于0、6。2005-2011年间阿勒泰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期间的综合评价值从2005年的0、641上升到2011年的0、943,阿勒泰市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2002-2011年阿勒泰市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2-2005年阿勒泰市牧业发展水平稳步上升,2005-2007年有所下降,2007-2011年牧业发展水平又逐渐上升。2002-2011年间牧业综合评价值在0、141~0、354之间,阿勒泰市牧业发展已经落后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已是势在必行。

3)2002-2011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态势。2002-2005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程度持续提高;而2006-2007年间,协调发展度开始下降;2008-2011年协调发展度又开始持续上升,其中2010年由于自然条件受干旱限制,小幅度下降,但不明显;2009年和2011年这2年的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度在这10年间属于较高水准,其值维持在0、64以上。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2002-2011年10年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度都低于0、7,属于弱协调,协调状况差。可见,近几年来虽然阿勒泰市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阿勒泰市的牧业发展建设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使得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度差,所以必须积极构建适合阿勒泰市的农牧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模式,以便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新平、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1):173-174、

[2] 林逢春,王华东、环境经济系统分类及协调发展判据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5,15(6):429-432、

[3] 刘艳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研究[J]、辽宁经济研究,2000(5):79-83、

[4] 畅建霞,黄 强,王义民,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灰色关联熵的水资源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2002(11):107-112、

[5]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6]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7] GILES ATKINSON, KIRK HAMILTON、 Accounting for progress: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 1996, 38(7):16-44、

[8] 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乡镇林长制工作要点(精选8篇)
  • 下一篇:游览长城的作文(精选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