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6 栏目:写作范文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1

关键词:农业地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9 文献标识码:A

农业地质调查就是指对浅层地下水、水中的元素和土壤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将区域的地球勘察技术当作是重要的技术手段,从农林牧等方面对农业地质进行充分地调查,保证基础性调查工作是科学的,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本文就是从农业地质调查的内容和技术两个角度对农业地质进行充分地分析,保证农业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一、农业地质的含义

从环境地质学的角度来看,农业地质就是对农业土壤的地质和农业地质背景,还有农业矿质养分等进行充分地分析和研究,在应用领域上的一种科学,这种科学在应用的过程中是极为复杂的,主要是由多个分支学科构成的,系统性比较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从农业地质的内容上进行充分研究。但是现在农业地质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的时间也比较短,技术还不成熟。农业地质调查使用的主要是对调查区域进行地球化的勘察方法,从广义的农业地质角度来看,农业地质主要包括农林牧,这几个方面对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农业地质调查主要是为了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而服务的一种调查手段,也是一个新的领域,从调查的内容和环境等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地分析,已经成为科学界农业研究领域的重点。

二、农业地质调查的内容

(一)背景调查

农业地质背景就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一些地质要素,针对这些要素进行调查,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土壤状况、地球化学、工程与地质、水文地质和地形地貌。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的生产与土壤、水利、气候和地形有着紧密的联系,除此之外,与地质条件也有关。地质的构造和岩石的类型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那么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土壤也就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种植的农作物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种植分布与相应的地质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在花岗岩地区,这一地区形成的岩石主要是风经过了破碎形成的一种坡积物土壤,这种土壤比较适合的作物种类是林木或者显示农作物,如果是长英质岩石形成的变质岩区,这一区域的岩石经过了风化会形成沙土,从结构上来看,通气性强,结构是良好的,而且酸碱度也是适当的,这样的土壤可以不断地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充分地吸收生长所需的养分,沙土地质的土壤有利于水果的生长,尤其是橘子和苹果,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农业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1、土壤资源简单阐述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农业土壤化的相关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受到生物活动的影响,水、土以及岩石中的相应元素会出现迁移的现象,并且产生富集以及分散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植物生长会带来不利的损害。之所以要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发育进行研究,是因为这与高产高质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加强对土壤的调查研究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在土壤的组成中,酸碱度以及物质组成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农作物按照最合理的方式生长。

2、土壤资源质量

从土壤的资源质量来看,植物的生长是离不开化学反应的,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的重视生物反应和化学反应,在这些反应的过程中,会发生反应的必要条件就是土壤中的一些地球化学元素,无论过多还是过少都会对植被造成影响,在土壤使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土壤中各个元素的主要来源,保证整个土壤中的各个成分是均匀的。例如绿叶菜类农作物是离不开硼元素的,需要对整个植被进行充分地滋养。因此土壤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提高利用的质量。

3、资源调查

在进行土壤资源调查的过程中,是需要结合土壤的和地质的类型来开展的,具体包括有效元素的测定、pH值含量的测定和有机物质的分析等。从数据调查的过程中可以知道,作物、有效元素和成土母质之间需要保证平衡,才能够平衡,但是不同的农作物平衡性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还要对某一个网点进行具体地分析。针对微量元素来调节质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高效和增产的目的。

三、农业地质调查技术方法

(一)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

在第四纪覆盖区展开的一系列基础性的调查工作则是所谓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这一工作的采集密度和网度为1∶250000,涵盖了基础地质调查、区域生态环境分析、资源含量和发展前景等多个领域,辅以水中地球化学测量。

(二)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区域多目标的化学调查结束后得出的成果基础上,该评价的原则依照了点与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到点与面的P系,对评测中的重点区域进行集中而深入地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探索规律,此后再将评价扩大到区域。

(三)关于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性评价

前文提及的多目标式的区域类地球化学调查为土地的质量化学性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生态性地球化学理论的指导下,科研人员通过对土地质量的量化,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汇总和管理,建立一个可视化的模型,实现数据的管理和查询,最终达成对土壤的有效利用。

结论

我国的建设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目标已经比较明确。

参考文献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2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本土化特点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本土化要求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出发,教育内容上应体现出地方特色。作为地理教师,要利用本学科优势,针对本地区特点,从乡土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和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等社会环境进行课题研究,还可以适当增加乡土教育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重点探究当地文化、历史、地理、资源、经济特点以及与当地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比如,在某些地区可以探究资源开发、农业生产、山区交通状况、旅游等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研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探索,充分自主、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培养他们将来建设家乡的意识。

二、积极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在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找出一些源于自然环境、生产技术领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1、结合实际,科学选题。

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教师提供参考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地理高考大纲中新增设的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可作为选题参考。教师可鼓励学生自选课题,但他们自选的课题必须经教师审批,以保证选题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审批学生的选题时必须结合实际,如学校软硬件条件、资料的来源、学生的素质、是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等。

学生的选题和课题报告、论文写作都需要教师的辅导。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上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课。受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学生选题的一个通病就是选题过大,这使得接下来的研究难以具体操作,无法深入展开,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成果的价值。因此,选题要强调贴近当地实际生活,如:外出务工人员创收、农村能源改造、家乡河流的治理、超市经营探讨、城乡道路规划、煤矿资源开发现状、农村秸秆利用调查、城市交通拥挤现状等都是较好的选题。

2、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

以下是根据四川省米易县当地地理环境进行的课题研究案例。

(1)课题: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特色农业生产

第一,学生设计一张“气候与农作物类型调查表”,以小组形式通过查阅资料和到气象局进行气候调查,从气温、积温、降水量等方面了解米易不同地方(海拔差异)的气候特点。

第二,联系课本知识,根据积温不同、降水量的差异将米易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气候带。实际调查出来的内容反映的是三个不同地区的气候,根据海拔高低将其分为:安宁河谷及雅砻江河谷(海拔1400m以下,南亚热带半干旱河谷季风气候)、低山区(海拔1400m~2000m,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中山区(海拔2000m以上,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第三,学生通过获得的气候资料、海拔高度研究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气候差异使三个地区农作物的类型不同,农作物的熟制不同,同一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其气候成因及气候对农作物的限制因素。

第四,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农业区位,结合本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市场等因素综合分析当地发展立体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乡土实际情况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思路。

(2)课题: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第一,学生设计了“米易县旅游经济调查问卷表”,以小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从整体上了解米易县旅游资源种类及旅游业现状。

第二,选择具体的旅游景点――国家AA级风景区米易龙潭溶洞,从游客分布、游客量、宣传力度、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旅游价位、游客对米易龙潭溶洞旅游业前景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最终发现米易龙潭溶洞旅游景点经济效益并不乐观。

第三,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学过的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米易县旅游业现状及其优势与劣势。许多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研究

第一,学生通过对米易县矿产及矿山、加工厂现状调查,初步了解到全县主要的矿产资源,利用已学知识简单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第二,通过实地调查,明确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认识,提出本地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资源。让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

第三,通过对矿山、加工厂现状实地调查,了解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土壤环境、农业生产、植物生态的影响)方面来研究,提出保护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发现并提出问题。

最初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设计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该问题产生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设计方案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日程、调查对象、成果要求等项目。

3、实施并调整方案,汇总成果。

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让学生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材料。材料来源有两种形式,一种可通过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第二手材料;另一种则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问卷采访等形式获得第一手材料。

4、成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以作业的形式体现,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心得体会、图片展示、一场辩论会、一张自制地图等。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为这些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3

一、主要工作

1、农村能源建设,进展顺利

2009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口,节柴改灶推广10000眼,沼气综合利用10万亩,培训技工和农户50000人次,实施村容村貌整治50个自然村。截止2009年5月31日,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11628口,占年计划的116、28%;节柴改灶8559眼,占年计划的85、59%;沼气综合利用推广5、5万亩,占年计划的54、96%;培训农户21353人次,占年计划的42、7%。新建沼气的总产气量达465、12万立方米,节约薪柴2、3万吨,相当于4万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二氧化硫158吨,节约燃料费、电费406、98万元,同时为农户增收节支930、24万元,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沼气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纽带,既能提供生活用能,又可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柴改灶年可节柴0、86万吨。

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培训农户,截止到5月31日,全市共完成沼气综合利用5、5万亩,培训农户2、14万人次,共施用沼肥40万吨,为农户节约了农药和化肥,为我市推广生态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沼气建设项目

根据《*农业厅关于开展2009年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2009〕115号要求,对2009年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行了自查。

*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2906口(石林1373口、东川733口、禄劝800口)、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计划54个(石林36个、东川18个)、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2个(东川2个、禄劝10个)。

2009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5291口(东川2291口、富民1000口、禄劝1000口、寻甸10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5座,分别是五华(*市五华区众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官渡(*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石林(云南神龙育种有限公司)、嵩明(云南农生种猪科技有限公司)、安宁(云南惠嘉托佩克育种有限公司)(原种场)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根据中央要求,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属于国家拉动内需新增的国家重点项目,*年新增投资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2009年新增投资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我局在省农业厅召开项目启动会后,已要求项目县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经过九个县区的奋力拼搏,我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967口,其余的正抓紧时间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3家已完工,有4家正在建设中。

3、完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培训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09〕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通知》(云政办发〔2009〕82号)要求及省农业厅的安排,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确保我市技术人员能够正确掌握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邀请了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和老师为我市业务技术人员分别对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调查与评价方法、入户调查技巧、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及审核上报等工作作了认真、细致的讲解。

4、完成《滇池“*”防治规划》中农田径流控制项目方案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第153期会议纪要,明确我局负责滇池流域范围内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及农田径流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分工明确后,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局已完成了《滇池流域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六处。

5、起草《*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我市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市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6、起草《*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随着农村能源户用沼气池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加强项目建后管理,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农村沼气管理办法(试行)》起草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7、建立*市农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为进一步做好*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认真对照*年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分解,准备相关材料,迎接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考核。

根据《*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市2009年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昆节减办发〔2009〕5号)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将2009年市农业局节能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8、编制《*市农业节能减排规划》

*是云南的省会城市,也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把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的农业发展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充分认识到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将目前单纯追求高产的农业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就是要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是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滇池水污染治理的需要。

9、编制完成《“十二五”*市农村能源规划》

党的“*”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目标之一,是确保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实现“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市农村能源建设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为方针,经过市级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提出了《*市2011——2015年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

10、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51个,省级建设资金510万元(每村10万元),截止*年11月底,省级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2009年5月,按照农业厅《关于上报*年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总结的通知》(云农办经字〔2009〕91号),进行了检查总结。全市51个项目村共完成投资3453、21万元,除省级补助510万元外(每村补助10万元),引导投入资金2943、2万元,占总投资的85%;在3003、21万元拉动资金中,市、县、乡投入1007、68万元,占拉动经费的33、6%;社会资金624、39万元,占21%;群众自筹集资1311、15万元,占43、7%;群众累计投劳46739个。通过整治工程,项目村完成村庄道路硬化49346、21米,新建村庄道路22060、74米,支砌排灌沟渠12362、37米,安装人畜引水管道25189米,种植绿化树161604棵,绿化花草27635平方米,安装路灯247盏(其中,太阳能LED路灯40盏)、建设文化室67个2618、9平方米、公厕73座、垃圾收集点139个,项目村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2009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项目村建议数50个,控制数60个。我市组织县区申报省级村容村貌项目57个,项目正在申报中。

11、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按照*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省农业组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市农业组已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完成了工作,数据上报及普查档案整理工作已通过省级质量验收,目前,现正在进行普查数据开发及撰写普查技术报告工作。

我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共涉及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及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源四个污染源,普查范围涉及14个县(市)区,127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全市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22715个(其中:种植业污染源7229个、畜禽养殖污染源6464个、水产养殖污染源1694个、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7328个)。

普查结果显示:

①滇池流域总氮总磷合计: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2283、31吨,占全流域总排放量10130、01吨的22、54%,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排放占77、46%,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的格局没有变化。

②滇池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2、36%,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15718、18吨,畜禽养殖业排放的8844、75吨COD基本上没有处理,而城市污水COD处理率达到(产生98038、02吨,去除83096、5吨)84、76%,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③滇池流域总氮的污染以工业及城镇生活为主,占总量的80%,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20%;总磷的污染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60%,工业和城镇生活占40%;化学需氧量(COD)由于城市污水去除率较高,农村污水几乎没有处理,农村生活比重占40%,农业生产占22%,工业和城镇生活占38%。农村生活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上半年农村能源建设及农业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县区与县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长不平衡,自筹能力低;二是国家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影响沼气池的推广;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缺少发展后劲。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五次(扩大)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的思路,“拼搏2009”,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下半年我处工作提出以下工作重点。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4

一、目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资金来源及数量;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中涉及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数据,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县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引用专业部门掌握的数据,专业部门没有的,则须制定系统的调查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以确保主要资源数据无遗漏、全幅员。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五、步骤及时间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均须严密组织,精心谋划,其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是: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2、准备阶段(2004年8月底前)。县直各专业组制定并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必要的专家论证,完成相关技术培训。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主要资源现状图5套;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5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全市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市情调查,是全面掌握我市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开展污染源普查是为了了解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依据。搞好全市污染源普查,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提高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尤其是基层环保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三、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全市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1)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四、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一)对工业源中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二)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市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市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三)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五、普查的组织机构

成立贵阳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市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环保局局长和市统计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各区、县(市)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名单附后)。

各区、县(市)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组织协调本辖区、本系统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六、普查的职责划分

由于污染源普查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确保顺利完成,在此对各成员单位污染源普查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一)市环保局

按照贵阳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编制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组织污染源普查工作技术培训,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加强污染源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对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审核和汇总,组织对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二)市统计局

负责污染源普查工作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的技术支持及提供相关统计数据。

(三)市财政局

负责将市级所需普查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四)各区(市、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污染源普查工作,落实本辖区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确保按时拨付到位。

(五)市经贸委、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乡企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商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

负责组织本系统污染源普查工作,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环境监测工作。

(六)市规划局

负责提供污染源普查所需的地形图。

(七)市工商局

负责提供污染源普查所需的污染源企业基本登记信息。

(八)市水利局

负责提供污染源普查所需的水文资料。

(九)市气象局

负责提供污染源普查所需的气象资料。

七、普查的进度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

年6月底前,市政府成立贵阳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各区(市、县)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辖区、本系统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

(二)宣传培训阶段

年11月底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污染源普查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要求,使全社会了解、支持和配合污染源普查,使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积极参与污染源普查,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技术培训,针对污染源普查技术规范、表格填报说明及管理软件使用等方面的有关要求进行技术指导,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三)普查实施阶段

年12月底前,各区(市、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经贸委、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乡企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商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完成本辖区、本系统污染源普查布置工作。

年3月底前,各区(市、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经贸委、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乡企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商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完成本辖区、本系统污染源普查工作,并将普查结果汇总上报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审核整改阶段

年4月底前,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审核,提出整改意见,各相关单位按照整改意见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

(五)资料整理阶段

年6月底前,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完成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资料整理、档案建设及普查数据的微机录入工作。

(六)总结验收表彰阶段

年7月15日前,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完成对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考核验收,市政府根据污染源普查工作完成情况对各相关单位进行奖惩;编制完成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上报普查数据,迎接国家和省对我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检查、验收和表彰。

八、普查的工作要求

(一)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各相关单位普查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完成市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以及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实行信息报送制度。各相关单位应定期将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6

20__年是举国上下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一年来,我站在州农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环站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我站根据20__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和工作职能,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全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扎实工作,认真完成了以下工作任务:

一、全面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一)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精神,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全面掌握我国环境的重要手段。农业污染源包括种植业源、水产养殖业源和畜禽养殖业源。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从20__年12月至20__年4月,我州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按照省普查办的要求,州污染源普查办农业组在认真复核每个普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普查数据分析,形成了技术总结及分析报告,并通过了省级部门的验收。本次全州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共6738个,其中,种植业源5693个,水产养殖业源450个,畜禽养殖业595个,覆盖全州8个县102个乡镇1个万亩农场。通过数据分析,三个污染源共同特征为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铜和锌5个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其次是种植业源的农药、农膜和秸杆的流失给农业环境造成污染。

(二)认真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部及省农业厅有关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会议及文件精神,按照农业部《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从5月22日至6月20日,我州在8县全面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完成了调查表的统计并形成调查评价报告。这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秸秆利用项目评估提供了依据。据调查评价数据显示,根据20__年至20__年主要农作物产量的估算,全州播种面积约405、6千公顷,每年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164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132吨。现有的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用作饲料(稻草、麦秸),另有部分用作燃料(烟杆),一部份废弃及焚烧。扣除上述竞争性用途,全州秸秆可利用资源量约86、2吨。通过预测,未来5-15年,全州每年约有88吨可利用秸秆资源量。

(三)继续做好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及防控工作

1、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

根据省农环站《关于开展20__年外来入侵生物调查的通知》和《20__年××省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实施方案》要求,为全面摸清和掌握我州外来入侵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生长环境,以便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和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站结合××州实际,今年承担了薇甘菊、马缨丹、肿柄菊、水葫芦、水花生、三裂叶蟛蜞菊等6种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的调查任务,在全州8县全面展开调查工作。从8月30日至10月10日止历时两个月,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并形成图文表俱全的调查报告及总结。本次调查的6种生物中,在我州共发现有马缨丹、水葫芦、水花生、肿柄菊这4种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发生并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危害面积22、474333万公顷,其中耕地发生面积3、2986万公顷,林地发生面积6、52万公顷,草场发生面积3、4118万公顷,其他生境发生面积9、243933万公顷。

2、抓好边三县的薇甘菊预警监测工作。

为有效防止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入侵和危害,按照去年省农业厅在我州富宁、麻栗坡、马关 三个边境县设置30个薇甘菊预警监测点的工作安排,结合今年开展的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工作,我站积极开展薇甘菊入侵危害调查、监测点布设、预警监测等工作。共在马关、麻栗坡、富宁3县19个乡镇布设薇甘菊预警监测点30个,共建立监测点点位档案30份。同时,坚持每月上报薇甘菊监测汇总表,截止11月底,各监测点共计开展监测及记录上报数据11次。通过深入三个边疆县边境、出境区域的重点村委会和村小组作详细的查访,分析各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目前在我州范围内暂未发现薇甘菊分布及危害。

(四)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工作

按照省农环站《关于开展20__年××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通知》和《20__年××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实施方案》要求,为全面掌握奶桑、滇桑、川桑、××大百合、××枸杞等5种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在××州的种群分布和濒危形势,建立完善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我站结合××州实际认真研究并制定了调查方案,从8月30日至10月10日,按照方案对全州8县境内的5种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开展认真调查,并形成了图文表俱全的调查报告及总结。通过调查,这5种农业野生植物目前在我州均有发现,分布较为分散,海拔在220-2263米之间。由于乱砍滥伐严重,种群数量不多,面积不大,处于渐危状况。

二、加强监管力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长期坚持开展果蔬农药残留检测。

为进一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为农产品市场管理提供依据,为消费者采购提供指南,确保全州人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州和县农环站长期坚持使用农残检测仪器和速测灵药剂开展每月两次及节前对城区附近蔬菜生产地、水果市场、农贸市场内上市销售的部分时鲜水果、蔬菜进行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脂类农药残留速测工作。从今年1月份至11月份止,全州共开展329期检测,共抽检6078个果蔬样品,其中蔬莱5374个,合格5123个,合格率为95、3%;水果689个,合格674个,合格率为97、8%;水稻15个,合格15个,合格率为100%。抽检的蔬菜品种有菠菜、豌豆尖、蕹菜、莴笋、芹菜、大白菜、青菜、小白菜、辣椒、茄子、番茄、结球甘蓝、花椰菜、南瓜、苦瓜、四季豆、豇豆、豌豆、蒜苗、韭菜、葱等,水果品种有青枣、苹果、梨、葡萄、人生果等。其中,据抽检样品的来源地进行分析,生产地抽检292个样品,合格285个样,合格率97、6%;批发市场抽检576个样品,合格548个样,合格率95、1%;农贸市场抽检4669个样品,合格4470个,合格率95、7%。从检测数据可见,生产地抽检的样品合格率较高,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抽检的样品合格率较低,主要由于市场内蔬菜来源较广泛,各地区农户施药水平不同。

(二)继续配合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例行检测

按照《20__年××省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实施方案》规定,我站积极配合省农环站分别于4月、8月在我州××县和丘北县开展了今年的两次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制样和送省检测工作。抽样地点涉及××县文新农贸市场、河滨农贸市场、××县开化镇的里布嘎村、小沟绞村、牛头寨及丘北县的锦屏镇等地。共计出动质检人员16人次,共抽取并向省农环站制送青菜、大白菜、结球甘蓝、青花菜、南瓜、黄瓜、四季豆、番茄共8个品种38个蔬菜样品。

(三)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及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省农业厅从20__年始在全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即对县域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整体评价,凡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条件的产地,整体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继20__年我州砚山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116万亩获取产地认定证书以来,通过努力,今年我州又有××县和丘北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188万亩获取产地认定证书,广南县和富宁县被列为全省第三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县,目前我站已完成我州广南、富宁两县共491个土壤样品的风干、研磨、重金属前处理等工作。

通过该项目在八县实施完后,将使全州农牧渔无公害产地达到700万亩以上,为全州的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奠定基础。截止今年10月底,××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累计达304万亩。

2、抓好“三品”申报认证

20__年我州提出申报“三品”认证14家企业37个产品。分别为:××马塘冯家粮油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绿洲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盘龙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丘北县达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丘北县绿色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省丘北县云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砚山县海盈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马关云盛生态草果厂、马关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云岭白花茶油有限公司、广南县丰汇生态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西畴县青龙山茶厂、西畴县阳程农产品生产专业协会、富宁剥隘驮娘江醋厂。其中,今年通过“三品”认证的有3家企业3个产品,分别为:砚山县丰林花生油厂和××盘龙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申报材料上报农业部待批的有4家企业23个产品:××马塘冯家粮油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丘北县达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马关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砚山县海盈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3、严格“三品”监管

为确保我州获证“三品”的有效性,加大对认证后产品的监管力度,我站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组织认真开展了年检、复查和续展,要求从事“三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组织严格按照执行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今年共组织对广南县八宝贡米业有限公司、广南县凯鑫生态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万道香茶业有限公司、××农垦集团堂上农场、丘北县羊洞塘生态园艺场5家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年检。

4、加强“三品”用标市场督查

我站结合20__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的部署精神,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20__年“三品”产品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精神,以及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关于开展“三品”标志使用专项市场整治活动的通知》等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我州“三品”企业用标,维护“三品”公信力,在州农业局的重视和部署下,我州及时成立了检查小组,全面启动“三品”标志使用专项市场整治活动。全州共抽查了5个超市,“三品”产品3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25个,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食品1个。通过开展“三品”用标市场督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将推动“三品”持续健康地发展。

5、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培训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在省农业厅、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州农业局组织,州农环站承办,于20__年1月15日在州农业局举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暨“三品”培训会议。来自全州八县农业局分管“三品”认证工作的副 局长、“三品”认证承办机构负责本文来源:文秘站 人、业务骨干及申报“三品”认证的企业负责人等近40名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使参会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对“三品”生产、加工质量标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我州的 “三品”认证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6、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为做好我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将我州的名、特、优农产品登记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做大做强传统地域品牌农产品产业,州农业局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设立办公室于我站,今年开始在全州启动该项工作,广南八宝米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今年5月获准农业部登记,成为我州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第一个产品。截止今年10月底,西畴阳荷、××他披梨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材料已上报待批,丘北辣椒、马关草果、砚山小粒花生、富宁八角4个产品的登记申请材料已整理完毕,即将上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三、继续抓紧实施好20__年的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

一年来,我站克服人力不足,工作经费严重短缺等困难,认真按照国家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标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狠抓落实,积极开展工作。今年××州在建的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共有35994口,服务网点建设39个,其中,完成实施并投入使用15847口。分别为:

(一)20__年第一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

20__年第一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按照农业部农计函 20__267号文件批复在马关、丘北、西畴、广南、富宁建设国债沼气配套 “一池三改”9800口,中央补助金额980万元。截止今年10月26日,已完成9124口沼气建设任务,占计划数的93、1%。其中,广南、马关两县的建池任务已100%完成。

(二)20__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随着农村户用国债沼气建设项目的扩大实施,按照发改投资20__3152号文件下达20__年新增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8213口(马关、广南、丘北、砚山、富宁),中央补助金额1231、95万元。到20__年2月29日止,8213口沼气池已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三)20__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20__年新增农村沼气项目由发改投资 20__605号文件下达投资计划,在我州的××、砚山、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七县建设国债沼气“一池三改”17981户,中央补助金额2697、15万元,截止今年11月12日,全州仅完成3492户(口),占计划的19、4%。各县完成进度分别是:××85、1%;砚山30、2%;麻栗坡56、2%;马关36、5%;丘北43、8%;广南9、1%;富宁7、6%。

20__年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全州涉及6个县39个点,到目前为止,选点完成了100%,正在进行物资采购,。

(四)积极开展农村沼气生产工培训工作

为了进一步充实我州农村沼气技术工队伍,保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推动我州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今年各项目县全面开展了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工培训工作。截止11月,全州共计开展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工培训5期24天,参加培训的总人数483人次。参训人员均通过了农村沼气初级工专业技术资格鉴定考核,合格者将获得国家颁发的“农村沼气初级工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四、其他工作

(一)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储备工作

为有效利用农村资源,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农业部《全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划(20__-2015年)》(草案)精神,以及省农业厅有关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编报的通知要求,20__-2015年中央拟投资43、99亿元在××5300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建设。为做好我州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的储备工作,我站依据建设内容认真调查研究并积极组织各县编报,今年8县已按要求做好20__年64个村的项目编报工作。

(二)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州农业局党委的统一部署,我站作为我州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单位,自3月31日学习实践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在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我站紧密联系农环工作实际扎实开展工作。经过6个月的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地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活动期间,共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集中学习16次,组织听取了专题辅导讲座1期,撰写心得体会6篇,编发《活动简报》16期,报送信息26篇,报送周报表21期。共征集群众意见14条,领导班子成员撰写调研报告3篇,运用案例1件,查找出3个方面影响和制约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落实措施7条。收到了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我站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

五、存在问题 一年来,全州农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全州从事农环工作的人员只有66名,工作中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

(二)工作经费紧缺,特别是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大后,工作量增大过猛,而各级财政又无力解决所需的工作经费,使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几乎到了难予承受的境地。

(三)工作条件差,开展送样、取样、监控布点等没有工作所需的交通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效率和质量。

(四)检测设备配制低,如州农环站检测设备大多为常规分析仪器,只能定性而非定量,与我州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五)法律、法规宣传不够。对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全面掌握,向各级部门、农产品经营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宣传不够,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品牌意识不强。 六、20__年 工作计划

20__年,我站将继续积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正常开展好果蔬农药残留检测及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依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进一步扩大宣传面,积极组织相关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法人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对已获“三品”认证证书企业的产品,进行跟踪督促、检查,确保已认证产品保持认证质量。

(三)积极组织好20__年度国债沼气项目的申报及实施工作;同时组织实施好20__年的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建设工作。

(四)继续认真开展好边三县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30个预警监测点的监测上报工作。

(五)加强法制宣传。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业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的宣传培训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让各级农环站的职工严格依法抓好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7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市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通过调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调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调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调查时点

调查时点:年月日。

时期资料:年度。

(二)调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调查对象为市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污染源调查范围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1、工业源。主要调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调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重点污染源范围:

(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调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调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调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调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调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调查以明水城区、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调查范围是市污水处理厂、市垃圾处理厂。

(三)调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调查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调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调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调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调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调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调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上级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调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占市污染物排放量80%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农业调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市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调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调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成立健全组织领导协调机制,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定调查方案和各类技术规范。组织污染源监测,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抽调调查指导员和聘用调查员。调查指导员原则上从现从事环保、统计、农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抽调,调查员原则上从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干部、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或临时从社会上招聘。开展调查培训。

2、全面调查阶段:进行入户调查,组织排污单位填报调查表,年月底前,完成审核、汇总、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并按要求上报有关材料。

3、总结阶段:建立市污染源动态数据库,核实修订污染源调查数据。

4、数据阶段:调查数据,总结调查工作。

四、调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环保局局长、市统计局局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第一次污染源调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调查领导小组),负责污染源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调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环保局。由市环保局、市统计局、市农业局、市经贸局、市卫生局、市水务局、市财办、市畜牧局各抽调1名中层领导干部成立市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单位承担工作脱钩,实行单独考勤、考核,全面负责调查工作的协调指导和工作落实,主要职责是:

1、组织拟订市污染源调查方案,经市调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污染源调查各阶段;

3、广泛动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开展污染源调查工作;

4、完成污染源调查数据的录入、汇总工作,并按时向市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调查报告;

(三)部门分工

调查工作在市调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

1、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污染源调查工作,负责工业源调查工作。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对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汇总、上报和结果。负责拟定污染源调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调查工作培训,组织调查工作验收。

2、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市广播电视局、市新闻中心进行污染源调查的新闻宣传工作,配合办好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3、市发改委和市经贸局协调企业做好工业源的调查配合工作;

4、市公安局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调查工作;

5、市财政局负责调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6、市建管局、市公用事业局和市环卫局协助环保部门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调查;

7、市农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污染源的调查,组织制定农业调查工作方案、工作细则和技术规定等,组织农业源产排污系数测算,组织实施农业源调查并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审核等;

8、市畜牧局具体负责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污染源调查;

9、市水务局具体负责渔业污染源的调查;

10、市财办负责生活污染源的调查;

11、市工商局负责提供污染源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协助做好单位清查工作;

12、市统计局配合环保局制定调查和有关具体政策,做好调查所需资料的提供和有关资料的衔接工作,参与调查相关数据的核定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工作;

13、市卫生局负责提供医疗单位名单,并配合做好医疗单位的调查和数据审核工作。

(四)培训

市环保局负责根据上级环保部门的安排,选聘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组织参加市举办的污染源调查工作的培训。力争做到所有调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调查技术路线,调查方法,各类调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调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五)质量保证

根据市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调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调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六)宣传动员

市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国务院、省及市政府文件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调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调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调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污染源调查工作的始终。

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调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应当设立污染源调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调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调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调查员。

五、调查经费

市人民政府将污染源调查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污染源调查经费按任务分工由市财政部门安排,用于调查方案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污染源的数据采集、分析测试和质量控制工作,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市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调查工作方案编制调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市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调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别列入各相关部门的部门预算中,分年度按时拨付。市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六、调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8

拼搏之年。省级有关部门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年是市实施”“计划的关键之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九届五次会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人为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农业农村能源环保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一、主要工作

1、农村能源建设。

节柴改灶推广10000眼,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0000口。沼气综合利用10万亩,培训技工和农户50000人次,实施村容村貌整治50个自然村。截止年5月31日,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11628口,占年计划的116、28%;节柴改灶8559眼,占年计划的85、59%;沼气综合利用推广5、5万亩,占年计划的54、96%;培训农户21353人次,占年计划的42、7%。新建沼气的总产气量达465、12万立方米,节约薪柴2、3万吨,相当于4万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二氧化硫158吨,节约燃料费、电费406、98万元,同时为农户增收节支930、24万元,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沼气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纽带,既能提供生活用能,又可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柴改灶年可节柴0、86万吨。

截止到5月31日,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培训农户。全市共完成沼气综合利用5、5万亩,培训农户2、14万人次,共施用沼肥40万吨,为农户节约了农药和化肥,为我市推广生态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沼气建设项目。

对年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行了自查。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年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115号要求。

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2906口(石林1373口、东川733口、禄劝800口)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计划54个(石林36个、东川18个)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2个(东川2个、禄劝10个)。

分别是五华(殖专业合作社)(牧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种有限公司)原种场)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5291口(东川2291口、富民1000口、禄劝1000口、寻甸10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5座。

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属于国家拉动内需新增的国家重点项目,根据中央要求。年新增投资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年新增投资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局在省农业厅召开项目启动会后,已要求项目县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经过九个县区的奋力拼搏,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967口,其余的正抓紧时间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3家已完工,有4家正在建设中。

3、完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培训

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通知》云政办发82号)要求及省农业厅的安排。确保我市技术人员能够正确掌握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邀请了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和老师为我市业务技术人员分别对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调查与评价方法、入户调查技巧、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及审核上报等工作作了认真、细致的讲解。

4、完成《滇”“防治规划》中农田径流控制项目方案

明确我局负责滇流域范围内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及农田径流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分工明确后,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第153期会议纪要。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局已完成了滇流域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六处。

5、起草《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规范项目建设,为加强我市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的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市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6、起草《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随着农村能源户用沼气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项目建后管理,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农村沼气管理办法(试行)起草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7、建立市农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认真对照年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分解,为进一步做好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准备相关材料,迎接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考核。

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根据《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市年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昆节减办发5号)精神。将年市农业局节能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8、编制《市农业节能减排规划》

也是唯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省会城市。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把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充分认识到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将目前单纯追求高产的农业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就是要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滇水污染治理的需要。

9、编制完成《”市农村能源规划》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我市”“规划重点目标之一,确保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实现”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市农村能源建设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为方针,经过市级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提出了市20112015年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

10、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省级建设资金510万元(每村10万元)截止年11月底,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51个。省级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年5月,按照农业厅《关于上报年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总结的通知》云农办经字91号)进行了检查总结。全市51个项目村共完成投资3453、21万元,除省级补助510万元外(每村补助10万元)引导投入资金2943、2万元,占总投资的85%3003、21万元拉动资金中,市、县、乡投入1007、68万元,占拉动经费的33、6%社会资金624、39万元,占21%;群众自筹集资1311、15万元,占43、7%群众累计投劳46739个。通过整治工程,项目村完成村庄道路硬化49346、21米,新建村庄道路22060、74米,支砌排灌沟渠12362、37米,安装人畜引水管道25189米,种植绿化树161604棵,绿化花草27635平方米,安装路灯247盏(其中,太阳能LED路灯40盏)建设文化室67个2618、9平方米、公厕73座、垃圾收集点139个,项目村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项目村建议数50个,年。控制数60个。市组织县区申报省级村容村貌项目57个,项目正在申报中。

11、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省农业组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市农业组已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完成了工作,数据上报及普查档案整理工作已通过省级质量验收,目前,现正在进行普查数据开发及撰写普查技术报告工作。

普查范围涉及14个县(市)区,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共涉及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及滇流域农村生活源四个污染源。127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全市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22715个(其中:种植业污染源7229个、畜禽养殖污染源6464个、水产养殖污染源1694个、滇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7328个)>

普查结果显示:

占全流域总排放量10130、01吨的22、54%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排放占77、46%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的格局没有变化。①滇流域总氮总磷合计: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2283、31吨。

畜禽养殖业排放的8844、75吨COD基本上没有处理,②滇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2、36%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15718、18吨。而城市污水COD处理率达到产生98038、02吨,去除83096、5吨)84、76%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占总量的80%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20%总磷的污染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60%工业和城镇生活占40%化学需氧量(COD由于城市污水去除率较高,③滇流域总氮的污染以工业及城镇生活为主。农村污水几乎没有处理,农村生活比重占40%农业生产占22%工业和城镇生活占38%农村生活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市年农村能源建设及农业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县区与县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长不平衡,自筹能力低;二是国家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影响沼气的推广;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缺少发展后劲。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建筑行业的市场前景(精选8篇)
  • 下一篇: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