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心理问题的现状(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6 栏目:写作范文

心理问题的现状篇1

小时候就对心理医生充满了好奇。2002年看到福建师大培训J心理咨询师的广告,就开始准备考试,于2004年成为福建省首批心理咨询师,2005年完成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认证,2008年完成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认证。2006年到2007年在北大医学部进修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师从胡佩诚、洪炜、丛中、霍利钦、唐登华等心理学名师。二、请谈一谈对您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名家。

对我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当属李子勋老师。从2005年7月到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是我每天必看的栏目,李子勋老师就成了我的偶象。

霍尼关于神经症的论叙,弗洛姆关于安全感的论叙,罗杰斯的无条件接纳、真诚、包容与理解,海灵格的家庭秩序观点,萨堤亚的家庭系统动力,米纽庆的家庭结构,贝克的认知心理治疗等专著,都让我欣喜若狂,如饥似渴,沉醉其间,汲取营养,快速成长。发展成为以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为基础,以人本主义为取向,以后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后现代心理治疗师。

三、从业以来,您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从业以来,我发现:学得越多,感觉自己不会的越多。咨询做得越多,发现当事人的潜能越大,越能深深地感受到当事人的智慧,被困只是暂时的,只要合理处理,他们就可以自己走出困境。也发现自己从来就不比别人更聪明,只是比一般人更努力,更执著。即使这样,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好一些,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会比别人更差。面对大自然的博大,感觉自己非常渺小。面对当事人的问题,我越发不敢轻言指导。常常怀着一颗谦卑的心,陪伴当事人去探索,全心全意为当事人服务,协助当事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常常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不是神,更不是上帝。当内心得到许可时,内心就突然变得开阔了许多!

四、您对目前国际心理研究领域的治疗方法有什么见解?

目前国际心理治疗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治疗技术层出不穷,但主要流派还是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治疗三大流派。发展最为迅速的却是以焦点解决、叙事治疗、家庭治疗等技术为主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趋向,也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治疗技术。除了三大流派和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现在总体形势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类心理治疗技术都得到快速的发展,有艺术治疗、游戏治疗、沙盘治疗、心理螺旋剧治疗等种类繁多的技术。

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已经日趋没落,但现代精神分析却是异军突起,成为心理治疗的重要基础。现代的心理治疗大师,绝大多数都是从精神分析师中发展而来的,或者具有较强的精神分析背景。没有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大多显得苍白无力,更像走马观花,热闹过后,问题依然如故。因为没有精神分析背景的治疗,就不可能触动当事人的人格,没有人格的改变,由此引发的问题必将重新回来。

人本主义是构成当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理论框架体系。无条件地接纳、包容、理解和真诚,是对心理咨询师的基本要求。非病化,去标签,也是心理治疗的发现趋向。行为治疗现在发展也很迅速,尤其脑神经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成为心理治疗的重要分支,也是恐惧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

当今心理治疗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治疗却不再局限于门派,而是各种治疗技术相互融合灵活使用。现代心理治疗追求高效快速,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的知识储备丰富,反应灵活,思维敏锐,语言简洁,表达到位。

五、您如何看待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今的中国人,普遍感觉到累。除了躯体上的疲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导致心理层面的疲乏。当今中国,处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旧的体系快速地落伍,被淘汰,甚至被破坏,新的体系尚未及时建立完善,导致制度存在缺陷,不成熟,甚至严重落后的局面。制度的不够完善、保障乏力,让人们内心产生一种深深的不安感。安全感的缺损,导致人们倾向于用物质来弥补。于是人们的评价体系中,物质的权重不断增加,道德权重不断被削弱,于是,人们的评价体系中,越来越呈现物质化,金钱化,而道德廉耻在退却。这样的后果是:道德底线被挑战的事件不断增多,笑贫不笑娼现象开始显现,社会潜规则也大行其道,社会上巧取豪夺、投机取巧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旧的体制跟不上新的发展现状,制度上的漏洞,加速了资源走向垄断,社会阶层的割裂越来越明显清晰,社会的不公平被逐步放大化。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让上层社会开始缺乏进取心,同时也逐步在抹杀中下阶层的希望,埋葬他们成长的动力。而这一切正是导致整个社会躁动的根源。

随着各项制度的规范完善,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人们安全感的重建。收入方式的调整,让社会收入分配逐步公平合理。破除垄断,权力得到有效监督与制约,让社会真正走向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机会人人均等。重建新的道德体系,让梦想再回到人们心中,唤回人们的理想与信念,让物质在评价体系的权重回归到正常水平,让道德的权重回到应有的位置。中国人的浮躁也将慢慢回归平静。

六、您认为当代中国人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我感觉当代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一种深深的自卑心理和一种深深的不安心理。自卑心理容易出现畏首畏尾、退缩不前,形成退缩回避状态;同时,自卑还容易形成反向表达,自负、铺张浪费、炫耀等心理。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会通过对物质的追求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感,而这种追求往往是过度的,并且是一种虚假的满足,并不能真正解决好内心的空虚与不安感,这样往往会让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里面。于是,学习只是为了考一个好分数,拿一个好名次,上一所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而学习的快乐、学习本身所赋予的功能却视而不见。学习被异化,成了家长争面子的工具。所有种种,让人们被物质所迷惑了,生活被异化了,物质不再是为我们服务的对象,而成了我们的主人。

七、您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的心理咨询的发展状况是:行业发展还很稚嫩,考证的人多,从业的人很少,有能力的心理咨询师更少;夸夸其谈的人多,号称专家的人多,但真正有能力从事心理治疗的心理咨询师很少;想挣钱的人多,真正潜心学习修炼的少;哗众取宠的人多,真正能为当事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心理咨询师很少。

其实中国的心理咨询需求巨大,但是,即使只有很少的从业人员,心理咨询的业务量也不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以为心理问题是一种疾病,习惯性地去医院找医生。其二,由于心理咨询行业的不成熟,规模散小,不能进行广告宣传,只能依赖网站,宣传渠道狭窄,导致很多需要心理咨询的人找不到专业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其三,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讳莫如深,也让心理咨询很难从口碑进行传播。

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心理咨询最大的问题是心理咨询师的浮躁,整个行业的浮躁心态已经严重制约了心理咨询的发展。心理咨询是一门高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要求心理咨询的知识储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很多心理咨询师不是潜心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是利用各种手段去哗众取宠,争名夺利。

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觉得心理咨询是一门朝阳产业,用一句话来描述:“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心理咨询现在最大的瓶颈不是别的,而是缺少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缺少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只要可以解决好心理咨询师自身的问题,其他问题解决起来将不再那么困难。

八、普通人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

其实正常的人都会有心理问题,有心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1、接纳自己的心理问题。因为正常人都会有心理问题,人的心理就像自然,有白天,也会有黑夜;有起也有伏,有潮起也有潮落。人的状态也是这样,有时会好,有时会不好,学会等待,学会坚持,亮丽的彩虹就在风雨后。2、有了心理问题可以找亲人诉说,或找朋友,甚至向智慧的长者诉说,寻求帮助。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找人帮助,不是丢人的事情。3、如果自身克服不了,亲朋好友也帮不了,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4、经营好家庭,对家人多一些关心,多一些体贴,多一些包容,家也许就会变得温暖舒适,成为一个安全城堡。5、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包括经营好自己的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等支持系统。6、注意生活平衡,工作、家庭、生活、娱乐、休息等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注意它们之间的平衡,同时也注意饮食均衡。7、注意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自己的长远目标,注意规划自己的人生,构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让自己的生活有方向、有目标。8、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咨询手记

心理障碍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容貌姣好的小雨原本是个性格温顺的姑娘,但是在与男朋友同居后,经常焦虑不安,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后来开始失眠,不仅慢慢变得憔悴,甚至无法正常工作了。她以为自己生病了,找了多家医院求诊,有的医生诊断为神经衰弱,有的医生诊断为焦虑症,有的医生诊断为失眠症,还有的医生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诊断后,有一个医生给小雨开了一些镇定和抗焦虑的药物,嘱咐小雨回家后要按时去吃,不要想太多。

小雨拿药回家后,按照医生的嘱咐吃药,晚上很快就入睡了。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感觉自己真的没有那么难受了。但是,一个多月之后,她又开始失眠,并且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迟钝了。小雨几次找到该医生更换药物,但症状始终没有得到缓解。后来经人介绍找到了我。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小雨病情开始于半年前,而当时小雨正为和男友的关系而纠结:男友离过婚,有一个13岁的孩子。他虽然和小雨生活在一起,但在他心中孩子和钱始终更重要。小雨和他在一起,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想和他结婚,但又心有不甘,家里人也不会同意。”

我让小雨做个小游戏:“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全身放松,完全放松。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是从现在才遇到你的男朋友,你还会爱上他吗?还会想要嫁给他吗?”

小雨很坚定地说:“不会,肯定不会!”

我继续说:“好,继续放松,假如从现在开始,你再也看不到你的男朋友,你感觉会怎么样?”小雨说:“我好像做不到,我感觉自己做不到。”

我说:“也就是说,你现在离不开他,但是又感觉到他不值得你爱。”

小雨:“是的。”

我:“嗯,继续闭上眼睛,放松,完全放松,全身放松。现在请你想象,想象你慢慢靠近你的男朋友,当你靠上他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小雨:“虚虚的感觉,感觉靠不上他。”

我:“那他现在在哪里?”

小雨:“他在一边看着我。”

我:“好,你现在面对着他,问他为什么要逃避你。他怎么回答你?”

小雨:“他说,女人都不能相信,你和我在一起是为了钱,如果我没有钱了,你也会像我的前妻一样离开我。”

我:“好了,现在请你想象自己回到了心理咨询室,慢慢睁开眼睛。小雨,根据你刚才的语言和表现可以看出,你的男朋友以前在和他前妻的亲密关系中受到了创伤,导致他对女性有一种深深的不信任感。当你想靠近他的时候,他却抽身离开了,让你有一种靠不住的感觉,这让你很焦虑。你想放弃,但是你又做不到,你对他有一种很强的依恋关系,这让你很纠结。同时,为了能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接受现在的关系,你屏蔽了现实存在的问题。例如,做后妈的担忧,家人的反对,他内心存在的创伤等问题。虽然你屏蔽了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却是现实存在的,而且在不停地积累,让你焦虑不安。你原以为找到了一座靠山,但实际情况却是,他的内心像一座大冰山,在不停地消耗你本身就已经弱小的能量,让你更加孱弱。不知道我的这些理解是否合理?”

小雨流着泪点头说:“是的,就是这样。”

一周后,小雨告诉心理咨询师,她已经决定与男友分手了。然后与心理咨询师讨论分手可能带来的问题,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经过四次的咨询,小雨最终从这层关系中走出来,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通过小雨这个案例,我为大家具体地呈现出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区别:

治疗的层次不一样:药物治疗针对的是症状,而心理治疗更多的是针对隐藏在症状背后的心理问题。

坚持药物治疗的医生,关心的是症状,通过了解症状,分析症状,并且依据主导症状进行诊断。然后,根据诊断,用相关的药物去缓解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标。药物治疗的出发点是症状,最终的目标也是以消除症状为终结。

而坚持心理治疗的心理治疗师,虽然也是先了解相关的症状,但更关心的是症状背后的问题,他们认为,症状是表象,症状背后的问题才是根源,如果解决了相关问题,症状也就自然消退了。例如,小雨的心理咨询师在听小雨描述完症状后,就开始寻找症状背后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已经多长时间了?”“六个月前发生了什么事,困扰着你?”

最终找出问题——纠结的恋爱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后,症状也就自然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消散。心理治疗师的出发点也是症状,但是着力点却在找出引起症状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最终消除症状。

治疗的原理不一样:药物治疗是通过药物来兴奋或抑郁神经递质,来影响人的情绪状态,从而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目标。而心理治疗则是通过解决引起症状的问题,来消除症状。问题解决了,症状也就没有存在的依据了。

心理问题的现状篇2

【关键词】社区医生;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对策

社区医院作为我国基层医疗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建立基层医疗健康档案、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家庭卫生服务、卫生防疫等多种职责,对于社区医生而言,涉及众多事项的医疗工作不仅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压力,对于医生个人健康状况而言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加强对社区医生职业倦怠感情况调查,了解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工作中切实把握诸多影响社区医生身心健康的高危因素,这对于改善社区医院医生工作环境、心理状态等有积极意义,是提升基层医疗工作服务质量的关键。

1、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内容主要以心理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等内容为主,结合临床诸多报道调查结果来看,社区医院医生的心理状况普遍不佳,多少医生并未达到正常健康水准,这意味着重视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迫在眉睫。当前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群体对于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都不断提升,随着越来越多心理问题、职业病等得出现,加强医生这个典型性的服务行业心理健康监督与指导有重要意义。社区医生群体之所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与过大基层医疗工作压力有关,一方面与近些年紧张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关联性。临床调查显示,在男女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女性医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这可能与女性需兼顾个人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有关,双重压力下比男性更容易出现问题,男性医生更多的在躯体化方面出现问题,可能与头昏头痛、脾气暴躁、精神不适等症状发生率过高有关。

社区医生本身受教育程度与个人职称对于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临床相关报道显示,高学历与高级职称医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苦闷、紧张不安等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目前我国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分级转诊改革,坚持“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对于社区医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服务意识与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医疗工作负担,在基层医疗进步与改革的过程中,社区医生作为关键基础,无疑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也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医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对于高级职称、高学历水平的医生而言,他们在医疗工作中更多的需要额外承担诸如科研、行政管理、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容易被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困扰。社区医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意味着营造积极健康的就业环境、提升社区医生职业待遇、构建职业压力疏导体制势在必行。另外,有相关报道提出社区医生个人家庭生活与婚姻状况也容易引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由于可参考样本量较少、相关报道文献不多,因此可作为参考因素指导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

2、社区医生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处于同一工作环境、同一压力源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症候群,对于个人职业生命、职业状态、未来发展有较大影响。对于职业倦怠的调查渴参考三大指标,分别为情绪耗竭、低个人成就感与去个性化,社区医生职业的情绪耗竭是在繁重工作压力、紧张医患关系、枯燥工作环境中个人身心资源透支过度,出现精神过渡疲劳等现象,低个人成就感是指在工作中所获得的积极情绪反馈较少,从而出现士气低下、成就感不高等情况,去个性化是指社区医生在重复工作中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出现问题,个人心态冷漠、负面或逃避,工作中缺乏情感投入。职业倦怠作为当前许多社区医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已经广泛引起国内外重视,国外报道显示欧洲社区医生群体中超过三分之二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国内社区医生这方面问题目前也逐渐严重,这意味着积极消除职业倦怠是当前社区医生群体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职业倦怠调查显示,医生性别、学历水平、婚姻状况、职称等级是主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社区男医生、低学历医生更容易出现个人成就感方面的问题,这可能与男性对于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与过高期待有一定关系,女性医生相对而言在个人成就感方面出现问题比例偏低,这与其需要分心处理家庭生活有一定关系。目前国内在社区医院方面还处于逐步建设阶段,在社区医生职业激励、基层卫生体系筹建分担压力、医生综合能力发展平台等方面过于薄弱有一定关系,使得社区医生工作成就感、职业待遇、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的激励作用并未完全发挥。

婚姻方面,已婚且婚姻状况不佳者更容易出现情绪衰竭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区医生工作内容多、压力大,影响了个人投入在家庭生活中的精力,另一方面医生角色与家庭角色生活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冲突,精神状况的过度负荷导致这类医生更容易出现烦躁、暴躁、紧张、易怒等方面的问题。职称方面,高级职称医生是情绪衰竭与低个人成就感问题的高发群体,这与该群体承担科研、行政管理、业务等多种工作内容有一定关系,工作竞争方面的压力也使得他们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3、社区医生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改善对策

由于社区医生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受多种因素影响,考虑到医生个人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感呈正相关,因此要积极改善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消除职业倦怠,通过有效干预举措营造优质的社区医疗工作环境,减轻医生群体工作压力,提升个人成就感。

要争取政府与社会支持加强对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积极改善医疗环境、缓解工作压力,在医疗改革中重视社区医生群体的府里保障。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保护医生个人安全与心理健康,积极解决医闹、护患纠纷等问题,做好社区医生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减轻工作负荷。要创新社区医生培训机制,为医生个人职业进步提供更多可能性,在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机制,开设心理咨询站,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消除职业倦怠。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之间关系密切,深入调查导致社区医生心理问题与职业倦怠的因素并采取对应举措予以改善,是顺应医疗改革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对于保障社区医生权益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丽,戴俊明,张浩,等、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健康生产力受损的关联[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5):321-327、

[2]卢梦婕,鄢慧妤,邹天富,等、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4):542-545、

心理问题的现状篇3

关键词:问题解决;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研究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家唐克尔(Karl Dunker) 认为:“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1 ]“, 认知心理学家基本上公认的问题解决定义是指一系列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活动过程[ 2 ] 。该定义包括三点:首先,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指向性;其次,问题解决是一系列的操作;最后,这种操作当然是认知操作,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

一、 问题解决研究的历史

关于问题解决的心理学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成三大阶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或假说是试误说、顿悟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1、试误说 试误说是桑代克提出的。他认为,猫经过不断地尝试错误,在刺激模式和反应模式间建立起联结。联结的建立,意味着问题的解决。通过大量的人和动物的实验,桑代克总结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强调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练习律:强调联结的应用。效果律:凡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效果律”后来被持这种学习观的理论家发展成为“强化”。

2、顿悟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克勒历时7年,以黑猩猩为对象进行的18个实验,黑猩猩解决问题依赖于知觉情境的改组,即将原来的知觉情境改组成一种新的结构,因而表现出对整个情境的顿悟,发挥了格式塔理论,提出了顿悟说。他认为学习并非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也不是侥幸的试误,而是通过对学习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而实现的,是通过有目的的主动的了解和顿悟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完形。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问题解决的著名理论―顿悟学习。学习就是由于对情境整体关系作了仔细了解后豁然开朗,是经过“突变”学会的,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和构造完形的过程。

动物以及人类的问题解决过程到底是“试误”还是“顿悟”可能会受到问题的性质和动物智能发展水平的影响。有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依靠顿悟,有的情况下依靠试误。可见,两种理论只是关注了事情的不同方面[3]。

3、用计算机模拟人脑解决问题。

20世纪50年代,人类开始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家把人脑比拟为计算机,再根据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模拟人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通过一系列认知操作从而使问题从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认知操作叫做算子,所以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搜索一系列算子,通过利用算子,使问题从起始状态逐渐转变为目标状态[4]。

纽维尔和西蒙先让被试在实验室里解决一定的问题,并要求被试一边解题一边大声报告自己的想法,实验者记录并整理、分析这些想法,然后编成计算机程序,从而在计算机上实现了对人类解决问题过程的模拟。在他们看来,如果用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使计算机也能解决同样的问题,那么就能证明这种思维程序是有效的。

二、问题解决的研究现状

问题解决已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问题解决的研究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知识表征方式的作用。Glass认为,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称为对这种信息的表征。黄希庭[5] 认为,表征泛指代表、象征或表示另一事物的某种东西。由研究问题解决的过程转向研究知识表征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二、视表征问题的作用。国内的有关研究也表明:正确的问题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在错误的或者不完整的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不可能求得问题的正确解决[6]。重视表征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第三、重视对问题解决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纽维尔和西蒙认为,问题解决分为表征问题、选择算子、实施操作和评价当前状态,从而形成著名的四阶段模式。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自的问题解决信息加工模式。实质都是把问题表征成诸多成分;从记忆中提取有关信息,寻找新方案;如失败,便退回到起始状态,重新对问题进行表征,重寻找方案,反复进行,直到与目标状态相一致,才告终止;检查、评定、验证结果。第四、注重对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问题解决策略是对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时所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的统称。它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三、问题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人们对“问题”缺乏一致意见,从已有的观点来看,对“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难题说。指的是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其次是务情境说。《心理学大辞典》[7] 的解释是:在给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任务情境。张奠宙等人[8] 指出,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三为矛盾说。这是我国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章志光[9]认为,问题即矛盾。它是在个体想做某件事,但又不能马上知道该有哪些行动时产生的。

人们对什么是“问题解决”也一直有着不同的见解:美国的Beagle教授认为:“学习怎样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Silver教授也认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种观点是把问题解决当成一种教学目的。美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对如何定义和评价这项技能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基本技能。英国的Cockcroft 等人则把问题解决当成一种教学形式,认为应当在教学中增加讨论、研究问题解决和探索等形式。《21世纪的数学纲要》中提出,问题解决是学生应用以前获得的知识投入到新的或不熟悉的情境中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又把问题解决当成是一种过程。《国际教育辞典》指出,问题解决的特性是用新颖的方法组合两个或更多的法则去解决一个问题。英国的《Cockcroft report》把问题解决看做是一种能力,认为那种把数学用之于各种情况的能力,称之为问题解决。(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Gilhooly KJ 、 Thinking : Directed , undirected and creative [M] 、London : Academic Press , 1988、 (pp、 75~90)

[2] Greeno J G、 Nature of problem2solving abilities [A] 、 In : W KEstes (Ed、 ) ,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 、 Hillsdale ,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1978、(pp、 239~270)

[3] 辛自强 问题解决研究的一个世纪:回顾与前瞻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4] 冉 苒、“问题解决”研究的历史、现状及问题、 《铜 仁 学 院 学 报》,2009: 1、

[5]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6] 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88、

[7]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心理问题的现状篇4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80年离婚率为0、29‰,2002年为2、02‰,共增长了7倍。民政部2003年统计全国离婚133、1万对,比上年增长11、8万对,法院调解和判决离婚64万对,比上年增长3、6万对,离婚率为2、1‰,比上年上升了0、3个千分点。离婚率的上升直接导致了单亲家庭的增多,离婚式单亲家庭成为我国单亲家庭的主要形式。该类单亲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文章仅以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作为分析研究的重点。

一、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现状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在心理上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现在的状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访了个别离异单亲家庭及其子女,并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希望通过采取个案访谈的方法,了解到目前离异单亲子女的心理现状。现列举如下三个典型案例,以供下文分析研究。

个案一:甜甜,8岁女童,5岁时父母离异,父亲未主动承担养育责任,由母亲单独扶养。母亲在外地经营饭馆生意,将她托付在老家的外祖父母扶养。她总将“妈妈”挂在嘴边,想念父母,尽管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尽力照顾,可仍希望妈妈能多陪自己学习和玩耍,认为母亲骗自己,总不能践行诺言带自己出去玩。3年前父母离异时她还小,不记得什么事,但很害怕,看到父母拳打脚踢、互不相让,“我趴在床下,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声哭,怕惹他们生气不要我了”。“他们很长时间不来看我,我想他们就悄悄地哭,哭一会就睡着了。”“很怕他们不来看我,不要我了,我一定好好学习,不惹他们生气,奶奶也这样说。”

个案二:浩浩,17岁男孩,高二学生,父母离异3年,明显感到生活状况的变化巨大。由于房子归属父亲,母亲没有固定的住宅,跟随父亲生活。自母亲离去后,家庭收入剧减,父亲工资低,对他照顾少,沟通交流更少,变得越来越沉默、自闭。朋友也越来越少,不愿与人交谈沟通,包括双亲。心里还是怀念母亲,如果条件允许,想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尽管父亲个人收入少,对自己关心不足,但其他亲人给与物质上很大支持,学费、生活费大部分由姨妈、爷爷奶奶负担。由此心理压力增大,成绩一般,感觉愧对家人,什么也干不好,缺乏改变自我、现状的勇气。“活着好累啊!”他发出如此感慨。

个案三:小刚,18岁男孩,职高学生,12岁那年父母由于家庭暴力离异,判决其由母亲扶养。自述好冲动,总是打抱不平,大打出手。“以前我爸经常打我妈和我,我就赌气,站着看他怎么打,我发誓以后就怎么还给他。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我们受够了。”“我和我爸挺像的,长相和脾气都挺像的。”“看到那些欺负人的家伙就生气,免不了动手,也认识了不少社会上的好朋友,他们讲义气,打架也很厉害,从不婆婆妈妈。”其母自小管教不严,与社会上的“混混”来往密切,家人总担心会出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显几分无奈。

通过以上个案,结合现今一些有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调查,归纳总结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孤独体验较多

从以上三个个案也可看出,离异单亲子女不愿与他人交流内心的想法,我问及:“是否与朋友或同学谈及个人家庭,喜欢谈心吗?”大致的回答都是“不多”、“很少”、“谈学习时间多”或“跟他们没必要谈这些”,等等。甜甜总以哭来排解孤独,或跟爷爷奶奶发火,但又不说什么。浩浩更是少言寡语,喜欢独处,怕被同学嘲笑或看不起。这些孩子在小心维护自己那份自尊,离群索居,自我封闭。

(二)焦虑感受明显

这种心理问题较为普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缺乏信心,总生活在提心吊胆中,并花费较多时间在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感到焦虑不安。甜甜就很担心父母不来看望自己,甚至会不要自己了。怕没人要自己,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浩浩也表现出这类问题,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畏缩,不善表达。表面看似沉静,其内心是焦虑而又退缩的。

(三)自我要求过高

如甜甜仅8岁就告诫自己好好学习,不要惹父母不高兴而抛弃自己。浩浩面对亲友的经济支持感到很累,有时感到“透不过气来”,越是着急努力,成绩越不见提高。亲属的殷殷期望令他们感到“很累”,有时还会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也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心理压力很大。

(四)自责倾向突出

他们容易将一切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甜甜总说“是我以前太调皮了,老惹爸爸妈妈生气才分开,也不想要我了”、“我就不像某某(小朋友)那么乖、听话。”浩浩总感到内疚、不安和失望,对自己的努力成果感到丢脸,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人,怎么努力也不见得长进,还不如就这样算了。

(五)冲动倾向严重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和烦躁,心里困扰无处排解。一旦爆发出来,能量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小刚这一点上表现突出。“真想大吼几声,痛快打他(指其父)一顿”,“和社会上那些讲义气的朋友在一起,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打谁就打谁,很爽的,有时那是为民除害。”浩浩也表示“真想一走了之,也就没有许多麻烦事了”。

(六)心理和生理依赖强烈

特别是年龄越小的离异单亲子女依赖心理越严重。甜甜总希望父母在身边陪伴自己,“哭得很伤心”“可想、可想他们了”“别的小朋友就不会像我这样”,没有安全感。

二、解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从实施简单的心理辅导是难以解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重视心理健康,还强调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以及环境健康,这是因为心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以及环境健康紧密联系、相互交织、互为作用。

(一)重视家庭的心理支持

家庭作为子女成长的主要场所,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不管是学前期还是学生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

家庭中进行的心理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孩子性格的养成主要受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不同的教养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孩子的性格也就差别很大。一些单亲家长由于自己生活环境、收入状况及心理因素的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上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诸如简单粗暴地对待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太顾及子女的承受能力,简单、粗暴地对孩子的失误进行惩罚。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产生

逆反心理,或有的孩子从此封闭而无端自责,甚至发展成自卑,很少再鼓足勇气去干某一件事。我访谈的个案中均有反映,甜甜就惧怕父母或家人的责备,自尊极强;浩浩的父亲有时不顺心就训责他,现在他对家里的事情都是态度冷淡,不理不问。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教育问题上要讲究方式方法,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不管是学前教育、初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义务为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具有特殊性和脆弱性特点。针对这些学生已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建立离异单亲家庭学生档案,指定专人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2 学校教师应加倍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单亲家庭子女。

3 学校应与家庭共同努力,相互配合。

4 建立健康图书馆,开展健康研讨会,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和保护。

(三)改进社会工作方式方法,社区介入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素质

每个家庭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中,社区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但是家长工作、生活、交往的主要环节,也是子女成长的重要场所,由于它对家庭影响的直接性,我们有理由重视它在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社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1 通过社区组织社会工作人员进入社区,与单亲家庭联合成立单亲家庭俱乐部来帮助单亲家庭解决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 切实保护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利益,社区应将相关政策落实到具体的单亲家庭中,解决实际困难。

3 为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心理问题的现状篇5

关键词:心理教育 素质教育 反思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面对21世纪社会、教育和个人发展得更需要,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还显得比较落后,地区差异较大,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进行客观、科学地分析、评价及预测是非常必要的,将有利于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

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1994年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高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2001年6月14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又十分明确地指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与此相应大部分省、市、地区都成立了由领导、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开展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科研、培训评估检查等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广泛深入开展。

三是各地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北京、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试点工作和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板报、信箱等习、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建立心理辅导室(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等等。

四是注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近20年来,我国有一批学者、专家和广大教师认真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题多项,每个省市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立项的相关课题更是不计其数,而且成效显著。

五是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都开始认真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培训工作,举办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有关高校还积极配合地方教育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这些措施对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是编撰出版了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物。目前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物,如专著、教材(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家长用书)可科普读物层出不穷,其中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当属一些重大研究课题组编写的理论专著、教材及参考书。

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对此重视不够,认识片面,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认为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乃一是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即便是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举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地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而有些学校,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名不副实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极为严重。此种倾向是当前至今候影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面开展得最为消极的危害。

二是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全国发展极不平衡,悬殊很大。有相当多的地区对此还很陌生,连最基本的常识和观念也很少了解,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事件常常发生。

三是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当前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够,二是质量不高。据调查,当前从事学校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说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等,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将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难以很快提高。

四是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当时起步阶段,是个新生事物,在实际开展活动中,特别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面临多方面的研究困境。在理论性研究方面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总体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五是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由于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并造成了一些极为负面的影响,如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随意解释测验结果,缺乏对测验结果及学生心理问题的保密等。还有未经加工处理和改造,直接将西方的有关心理咨询以辅导的原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照搬到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我国学校教育活动中,显然是弊大于利。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消极方面倾向,已经给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总之,21世纪是一个需要心理教育和呼唤心理教育的时代,也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全面复兴和大有作为的时代。我们应当立足于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发展的事业来把握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未来走向,积极寻求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的变革策略,努力建构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需求相适应的心理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柯尊平等、面向21世纪高校心理教育模式的探索[J]、社会科学研究,1999

心理问题的现状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与干预;伦理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在伦理、价值观、人际交往和求职等方面存在明显冲突和压力,心理挫折几率增加,甚至引发了一些大学生自杀和他杀事件。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背景下,有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警和干预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中,伦理性因素关注不够,造成了一些预警和干预效果不明显,甚至在干预过程中因为伦理把握不准确,造成了干预失败。

一、心理问题预警与干预主体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的一般是大学生身边的人,比如同学是最早的心理干预者,同学间主要是简单询问和关注,多数是从正面角度进行询问。同学群体之间预警和干预起到的效果有限,在干预层次性、必要性和有效性方面不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隐私保护不够。

教师也是对与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主体之一,尤其是专职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具有积极意义。但多数辅导员在心理咨询方面并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过程中伦理因素很少顾及,一些辅导员因为没有精神学和社会学知识作为基础,不能取得快速和有效的干预效果,心理咨询在预警和干预中可以起到专业性治疗作用,但是多数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也没有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心理干预中灵活性、主动性和道德性不够。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与干预的伦理现状

(一)同学之间心理干预中化解和鼓励不足。同学之间是最亲密的朋友关系,是传统伦理关系的重要纽带。从伦理角度看同学之间需要实现一种道德的协同。同学之间是心理问题最早发现的群体,在进行干预中也是最快介入的,但是因为年龄、知识、生活经验和专业素质缺乏,同学之间的干预中往往不能起到有效化解作用,尤其是哥们和姐们思想的存在可能起到负面作用,造成情况加重,甚至于干预失败。同学之间心理干预互相鼓励比较少,尤其是在心理干预中不能形成全面和深入鼓励,造成有心理问题同学不能有效解除心理危机。

(二)教师心理干预过程中专业性不足。传统伦理学中强调“天地君亲师”这一伦理概念,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自己的身份与角色定位。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干预中专业性明显不足,在干预中容易“就是论事”,不能从心理健康因素深入的给学生进行分析,比如对抑郁和焦虑等不能从心理角度对学生进行积极辅导。同时教师在进行心理咨询中不能从医学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有时可能忽略躯体疾病,造成对病情延误等。同时教师对学生隐私保护不够,因为多数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存在心理障碍,学生在回答中不明确和不清晰,教师在进一步向其他同学了解情况,有可能造成学生隐私被泄漏。

(三)心理咨询师以大学生为中心不足。咨询师与有心理问题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信”的体现,公平、公正和诚信。目前大学生很少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同时心理心理咨询师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中伦理性体现不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咨询师的角色定位存在困难,尤其是综合疗法运用不足。在干预灵活性和必要性上选择欠缺,造成治疗方面没有能够形成最佳选择。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收费方面,商业行为过于浓厚。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与干预的伦理策略

(一)同学进行心理干预中积极化解和鼓励。同学作为最早干预的群体,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学之间的预警和干预需要体现出“朋友情”。尤其是在大学生刚刚出现心理问题时,同学之间的积极鼓励和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化解大学生心理挫折和心理压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向学生传授一些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知识,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化解。

(二)教师在心理干预中需要提升专业性。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干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辅导员在针对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需要积极学习专业性知识,师生之间预警和干预在伦理上需要充分显示“师生谊”。主要是两方面知识,一方面是基础医学知识,因为在心理辅导中需要与躯体情况相互区分,另外一个方面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需要具备专业性心理辅导知识,因为教师进行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可以提升心理干预的成功率,促进学生对教师形成信任。

(三)心理咨询师干预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心理咨询是在对学生干预中积极共情,并利用共情深入学生内心,促进形成积极治疗,并将自己感情移情进入学生内心。心理咨询师需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需要尊重学生思维、观念和行为,不能将自己观念强加给学生。心理预警和干预应该以一种导师和朋友身份,完成与学生交流,心理咨询师在预警和干预中,需要体现出诚信互助的伦理理念。同时心理咨询是中需要体现出综合性和选择性,尤其是需要对大学生角色积极定位,灵活性对大学生进行治疗。同时在进行干预过程中采取积极、灵活方式,并实现克服盲目性和不负责任性等。

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需要同学、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同学之间进行心理干预需要互相鼓励和激励。在教师进行心理干预中需要体现出专业性,同时对学生隐私注意保护。心理咨询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中需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谭群英,龙汉,安蒲霞、灾后大学生心理干预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期、

[2] 刘璐,陈俊颖、大学生心理干预失效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年17期、

[3] 金保华、论教育管理的伦理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4期、

心理问题的现状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现状 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87-02

重庆市是西南地区劳务输出大省,据2011年有关部门统计,重庆约有留守儿童20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通过对我校幼师专业学生和县内另外两所职业学校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几乎占到一半,这样一个比例引起了笔者对在校幼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再一次的深思。对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给他们“特别的爱”。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着他们的一生。

1 中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

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普遍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未成年的他们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选择。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资助和关怀也在逐年增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相关部门出台诸多政策措施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文关怀和物质帮助,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发展。但研究表明: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自我,不能适应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1、1 亲情缺失,无安全感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久而久之,这必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在我校的幼师专业学生中,有一部分住校生经常周末都不回家。当问及他们为何周末没回家时,常听到这样的回答:“家里没人,回家还是我一个人,没意思”、“每次回去都要听爷爷奶奶唠叨,不想回去,学校还好玩一些”。这样的回答总让人内心阵阵酸楚。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1、2 关爱缺失,自信心不足

有一次在班上开展“小纸条讲真心话”活动时一同学的纸条让我记忆犹新,孩子这样写到:“当我进入初中的时候,我的爸妈都外出打工了,只有我和我妹妹两个人在家,妈妈他们就把我们托付给大姨,我很不开心!每次看到别人有爸妈在身边,有很多东西时,我很伤心!因为大姨他们很忙,根本没有多的时间来管我们,我经常看到我妹妹躲在一棵树后哭,那时我的心是痛的!”看着孩子内心的无助,想到孩子平时默默无闻,胆小怕事,我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给孩子多一份关爱,多一些鼓励,让他们理解父母不一般的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的内心充满关怀,充满阳光。

1、3 有效交流与疏导缺失,性格偏激

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行为的孤僻、性格的任性、脾气的暴躁等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他们往往不能有效克制自我情绪,当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表现得过分压抑或者过分的激动,容易走极端。这样就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4 学习目标缺失,无上进心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当初他们都是因为中考落榜才选择职业高中,并不是怀着学技术才来职高的,所以他们自己心里清楚自己学习不好,但又不想那么早吃苦才勉强来职高混日子,等年龄稍微大些再直接找份简单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平平安安地拿到一张高中文凭就可以了,也好向父母交待。很少的人会为了更高层次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动机的低层次阻碍了孩子的进步。

1、5 榜样缺失,道德素养较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当孩子从旁人嘴里听到有关自己父母种种不好的时候,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打架、经常抽烟喝酒等等,都会给孩子还未成型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有的孩子便在无形中学习到这样的坏习惯。班上曾经有一个女生常不自觉地就拿了别人的东西,当被发现后她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就是有时候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后来她告诉我,小时候她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她爸爸妈妈都不会批评她,进而形成了习惯。我花了好长时间才给纠正过来。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起着示范的作用,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模范和引导。

1、6 性教育缺失,性心理出现偏差

伴随着生理成熟、心理发展以及与异性的交往,出现了青春期烦恼、情感问题。中国传统教育谈性色变,虽说近几年也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但17、18岁的中职学生刚好处在性教育的盲区。随着网络的发展,像言情和黄色网络、书刊这些传媒工具对他们造成很大的身心影响,网络上一些扑朔迷离的东西,刚好满足了他们好奇的心理,加上家长和老师都反对早恋,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的心理,反其道而行。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的身心都造成极大的伤害。

2 建立信息平台 更好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2、1 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

健全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世界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可以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求。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以促进孩子的发展。他们容易将“精神上的亏欠”转化为“物质的补偿”,简单地认为多给孩子一点钱就是对孩子的补偿,殊不知得不偿失。不但没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而是将孩子推进了铺张浪费、投机取巧的深渊。在网络广泛运用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视频通话,让子女和远在外地的父母保持平等的对话与沟通,增加亲子间的互信,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才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有力保证。

2、2 有针对性地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搜集,以及电子档案的建立,可以让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的去关心留守儿童,并且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记录、汇总。此外,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利用网络咨询“心灵驿站”等形式,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在网络上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疙瘩。而不用面对面地接触,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更好地解决了很多孩子害羞,不善于与人交流的弊病。

2、3 通过网络,开展家校联系

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同时也可以帮助家长走出许多子女教育问题的误区。而网络则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快速的优势,成为沟通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一座良好的桥梁。

3 校园网络的利用与监管 注意避免网络的不利因素

留守儿童信息平台的建立,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网络联系与交流。未成年儿童没有一个完整的辨识好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学校要对网络的利用权限做相应的授权和限制。比如,只能允许学生进入特定的网络功能应用,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不利影响中。而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作为每个人的隐私,应该有相应的加密保护,只有相关的心理教师掌握和管理,来尊重留守儿童以及其他家人的隐私权。

总之,留守儿童需要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关怀,虽说他们身上存在若干问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赞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同学的理解,老师的关心、家长的疼爱、社会的支持,都是他们寻找美丽人生的基石。而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平台的建立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蓉华、浅析亲情“缺位”学生个性缺陷的成因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03)、

[2]谢妩、职高学生心理问题现象分析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

[3]贾文华、亲子关系对留守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及启示[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

[4]贺芬、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及其对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4)、

[5]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心理问题的现状篇8

关键词:心理工作;新思路;实证研究;实践

自2008年8月部局正式将心理工作纳入基层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来,心理工作的意义及其能够发挥的作用在部队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重视。就心理工作的推进基础来说,与基层部队相比较,部队院校具有研讨时间较为充裕、任务团队容易召集、专业人员相对集中、样本数量特别充足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但是,纵观学校近8年来组织开展的各项心理工作,客观地说,我们完成的任务数量并不少,但各项任务所达到的实际效果是否与上级的要求以及我们的初衷相吻合,还存在许多疑问。

通过对过去工作的全面回顾与客观分析我们发现,以往我们在规划、开展心理工作时确实存在着工作导向对上不对下、工作目标模糊不清、工作实务中重理论轻实践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显著脱节逐渐成为阻碍我们有效推进心理工作、切实体现心理工作实效的问题。由此,我们必须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重新梳理、架构心理工作的导向与目标,从源头开始改、从流程开始改、从细节开始改,这已经成为我们迫在眉睫又无法逃避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以往工作中切实存在的误区和问题,今年9月,我们在谋划、设计2015级新学员的心理工作时,经由反复考虑,首次提出并明确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心理工作思路。

在前期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我们预想通过各阶段工作任务的紧密衔接与逐层推进,严谨有序地组织好、落实好工作流程中每一环节的具体任务,扎扎实实地深入到学员管理生活中,经由多方面的沟通协调与信息收集,逐步摸索出“根植于学员检验于管理服务于实践”的真正务实的心理工作模式。

二、“以实践为导向”的心理工作过程

1、第一阶段工作的完成情况

根据学校2015年7月初印发的《2015级学员入学教育强化训练实施方案》(公消昆校z2015{65号)暨《2015级新学员入学教育强化训练安排表》的安排,在各级领导和学员部的大力支持与相关学员大、中队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在两个工作日即9月16日、17日内顺利、圆满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心理工作,较为理想地实现了我们开展好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和收集全第一手数据的工作目标。

2、第二阶段工作的完成情况

此次针对本届2015级901名新学员实施的心理测试中,我们共收取有效问卷892份,占新学员总数的99、00%。其中,男学员有效问卷871份,占男学员总数(880人)的98、98%;女学员有效问卷21份,占女学员总数(21人)的100%;普招队有效问卷380份,占所有普招学员数的98、70%;班长骨干队有效问卷296份,占所有班长骨干学员数的99、66%;保送队有效问卷216份,占所有保送学员数的98、63%。

(1)新学员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数据处理结果,以目前通用的“三项指标”(分别为: ①总分超过160、00分;②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③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00分)作为筛查标准, 参与测查的892名新学员中,仅有4名新学员的分值进入到需进行筛查的范围内,仅占填写了有效问卷的新学员总数的0、45%。参见卷面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学校2015级新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约有0、45%的新学员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根据问卷筛查的“三项指标”,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对普招队新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2)不同类别新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对不同类别新学员得分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根三类新学员中,班长骨干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保送队次之,普招队最弱。

第二,不论卷面得分高低,问卷数据的背后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比较真实乐观的寓意。

第三,与军人样本和地方人群样本相比较,学校2015级新学员样本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他们,且影响新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子种类也与他们的情况具有显著差异(参见表1和表2)。

(3)不同因子上新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不同因子上新学员得分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躯体化因子上,保送队的状况最为理想,普招队的问题最多,班长骨干队的表现居中;普招队中,男学员的状况略优于女学员;地区分布上,来自华北、华南与华东的新学员呈现出来的与躯体化有关的问题相对较集中。

第二,在强迫症状因子上,三种类别的学员均有异常表现存在,但保送队的状况最为理想,普招队的问题最多,班长骨干队的表现居中;普招队中,女学员未出现异常状况;地区分布上,来自东北、华东与西北的新学员呈现出来的与强迫症状有关的问题相对较集中。

第三,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保送队的状况最为理想,普招队的问题较多,班长骨干队的表现居中;普招队中,女学员的状况略优于男学员;地区分布上,来自华北、东北与华南的新学员呈现出来的与人际关系敏感有关的问题相对较集中。

第四,在抑郁因子上,普招队、班长骨干队与保送队均无异常发现。

第五,在焦虑因子上,与前几类因子有明显不同的是,普招队的状况最为理想,班长骨干队的问题最为显著,保送队的表现居中;普招队中,男学员的状况略优于女学员;地区分布上,来自华北、东北、华东与华南的新学员呈现出来的与焦虑有关的问题相对较集中。

第六,在敌对因子上,保送队的状况最为理想,普招队的问题较多,班长骨干队的表现居中;普招队中,男学员的状况略优于女学员;地区分布上,来自华北、华南的新学员呈现出来的与敌对有关的问题相对较集中。

第七,在恐怖因子上,保送队的状况较为理想,普招队的问题较多,班长骨干队的表现居中;普招队中,男学员的状况优于女学员;地区分布上,来自华东、华北、西北的新学员呈现出来的与恐怖有关的问题相对较集中。

第八,在偏执因子上,班长骨干队的状况较为理想,保送队的问题较多,普招队的表现居中;普招队中,女学员的状况略优于男学员;地区分布上,来自华东、华北、西南的新学员呈现出来的与偏执有关的问题相对较集中。

第九,在精神病性因子上,保送队的状况最为理想,班长骨干队的问题较多,普招队的表现居中;普招队中,女学员的状况略优于男学员;地区分布上,来自华东的新学员呈现出来的与此相关的问题最为显著。

3、第三阶段工作的完成情况

第三阶段我们完成的具体工作可参见表3。

三、对实施“以实践为导向”的心理工作新思路的思考

通过此前严格按照工作流程的安排,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此次心理工作,我们对在学校开展心理工作的意义,将心理工作真正“开展到”实践中去的方法以及如何实现我们自身的岗位价值等诸多方面都有了不一样的见解和体会。

1、找准目标与定位,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工作不走偏的前提

回想过去组织开展心理工作的实践,我们罗列出了一系列的“反问式”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在学校组织开展心理工作?学校组织开展心理工作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心理工作,与在基层部队组织开展的心理工作,是否存在着异同?这样的思路,我们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之所以要在学校组织开展好心理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工作目标。

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实务和学员管理实务,我们的心理工作不应当定位于上层建筑、充当主观的指导者,而应当扎根于学校最基层的学员群体中,当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和科学管理的谏言者。

2、实现各部门间的精诚合作,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工作顺利推进的根基

此次心理工作的完成,几乎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学校工作、对学校各部门之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校干部尤其是管理干部的固化看法。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恰恰没能客观地观照到大家内心中深藏的职业操守与履职情怀,我们万分羞愧又感慨万千――我们认为,唯有加强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真诚沟通,才能帮助我们把心理工作做到够真够实的境界。

3、确保所有工作源于实践、用于实践,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工作服务基层、辐射长远的科学条件

本次心理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有一个重中之重的难点,即如何体现心理工作得出的相关结论对新学员中队管理工作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也即,如何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工作实效和工作成果。对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一,向各新学员中队主官全面反馈了中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向各新学员中队主官重点反馈了个别分值超高的新学员个体的卷面情况,其中包括总分超高、总分越过“预警”边界以及各因子得分超出常模等的特殊情况,并与中队主官结合该学员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共同对问卷数据的可靠性、参考价值以及下一步管理工作中的疏导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第三,结合中队新学员群体在问卷上的表现,为各新学员队主官提出了一些管理方面的建议,其中主要涉及骨干选任、人岗匹配、班级编队、区队编队等方面,所依据的心理学原则主要有特殊人格匹配特定岗位、人格特质此消彼长、地域性情相互抑制等。

与其他常规性工作有所不同,心理工作打交道的是“人”,不论是组织实施心理工作的主体,还是参与到心理工作流程中来的客体,都是具有独立思维品质与精神灵魂的“人”。由此,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我们的工作走入人为的简单、空洞、粗陋或者教条的误区,我们首先应对自己的内心加以严格的观照和省察,努力追求把完成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雕琢成精品,塑造成实践中有用的、能用得上的产品,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历练与经验积累,去努力创造吻合学校建设发展实际的心理工作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8-100、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给排水工程施工工艺流程(精选8篇)
  • 下一篇:最新中国劳动模范心得体会(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