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制造业发展分析(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6 栏目:写作范文

制造业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 山东省 制造业 发展 演进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山东省在2003年实施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以来,山东省制造业产业发展较快,经济总产值攀升迅速,其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所起的作用日渐显著。目前,山东省制造业产值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76、86%,制造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63、01%。因此,对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山东省来说,研究近几年制造业产业演进的基本过程,进而对相关制造业产业部门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利用殷醒民对制造业产业分类的标准,把制造业产业部门共分为消费品、轻工业中间产品、重工业中间品、资本品四个大的部门,尝试从制造业部门产值、利税增长率、劳动力、资本规模四个方面分析近几年山东省制造业发展演进过程。

一、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产值变动分析

在2000年~2005年间,山东省制造业整体的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9、1%,制造业各部门中增长率高于整体年平均增长率的部门有(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共10个部门,属于轻工业中间品和重工业中间品的部门有4个,属于资本品的部门也有4个,而属于消费品部门有2个。轻工业中间产品、重工业中间产品以及资本品的产值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29、1%,是近几年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部门如图所示。

消费品部门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9、98%,低于整体年均增长率。除化学纤维制造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有稍微的降低之外,其他各生产部门产值年均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家具制造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值增长突出,超过30%,结合其原有规模较小的特点看,在现阶段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起主流作用。这类制造业部门是在社会总需求扩大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带来销售扩大的条件下才显示出较强的增长趋势;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业的产值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发展,结合其产值基数很大的特点可以看出,山东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消费品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山东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重工业中间品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在2000年的产值规模最大,达到12,909,821万元,在这个基础上以33、5%的年增长率速度发展,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在产值上低一个数量级,均以较高的年增长率发展,将会对促进山东国民经济增长起作用。石油加工和炼焦业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低于制造业整体年均增长率,根据原有产值规模,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产值处于同一个量级,仍会以主流的作用促进山东经济的发展。

资料来源:数据根据2000年~200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整理

资本品门类中,年均增长率超过整体增长率的部门有四个,分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部门的产值规模、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类产业部门原有产值基数相对较小,随着发展的提速,将会对山东经济的拉动起重要作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较大产值规模和相对快的发展速度继续对山东的经济增长起作用。

二、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利税变动分析

2000年~2005年期间,制造业整体税收年均增长率为32、98%,除消费品门类的利税年均增长率低于32、98%以外,其他三大门类的利税年均增长率均大于整体平均值。

制造业部门中利税年均增长率大于整体平均值的部门有(由大到小):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共10个部门,其中属于消费品门类的制造业部门有3个,属于轻工业中间品的部门有1个,属于重工业中间品的部门有3个,而资本品门类包括3个部门。

在消费品门类中,饮料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年均利税增长率较小,低于10%;烟草加工业的增长率也相对较低,为12、7%,产值规模较小、产值增长率不高,但就利税绝对值而言,烟草加工业部门对山东的利税贡献显然处理主流行列,显示出对山东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作用。

三、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劳动力变化分析

自2000年以来,山东省制造业产业内从业人员的结构和数量均在发生变化,其整体劳动力年均增长率表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甚至一些行业出现了从业人数减小的局面,如: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制品业等,其中消费品门类有3个部门,轻工业中间品有1个部门,重工业中间品有1个部门,资本品门类有1个部门。而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从业人数仍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是制造业中从业人数增长最快的行业。如图所示。

四、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资本总量变化分析

2000年~2005年间,山东省制造业产业的资本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如消费品门类中的饮料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说明这两种产业发展后劲已不足,其可能的原因包括两点:其一,这两个部门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其二,两部门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处于产业链的下端。如图所示,各部门整体的资本年均增长率为16、06%,资本年均增长率高于整体年均增长率的部门有(按由大到小顺序):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共10个部门,其中消费品门类有4个部门,轻工业中间品门类有1个部门,重工业中间品门类有3个部门,资本品门类有2个部门。从这个排序中也可以看出,投资的重点逐渐偏好于中间品部门和资本品部门,但是在具有竞争力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投资仍然强劲。

五、结论

山东省制造业产值整体年均增长率为29、1%,远远超过了劳动力数量年均增长率为4、35%的水平,也超过了资本数量的年均增长率(其值为16、06%),由此说明:山东制造业部门产值整体的增长是依赖于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技术进步等因素。自2000年以来,导致等值产出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劳动力投入增长幅度还将带来从业人员人均资本的上升,导致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在工业增加值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人数成反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劳动需求量的减小,从而造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说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投入的偏好,显示了我省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不断的资本深化过程。

对于资本品门类,尽管其处于产业发展上升阶段,但是由于其利税基数较小,因此可以认为对利税贡献较大的部门仍然集中在消费品部门和中间品部门,分析其原因:其一,山东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各种出口加工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具有较强的企业竞争力,甚至有时候这种竞争力仍然体现为一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二,与近几年对中间品投资力度加大有关。由此可见,在近几年甚至“十一五”期间,尽管要继续加大对资本品产品的发展力度,但是消费品门类中服装、纺织等行业在吸纳劳动力、促进山东经济发展方面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具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制造业发展也有利的推动山东制造业内部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山东省制造业产业内结构在近几年有着较快的调整速度。

参考文献:

[1]2002年~200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制造业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生产业 制造业 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系数

广东省服务业迅速发展,目前广东省已经形成了功能比较齐备、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服务业体系,其中生产业对服务业的贡献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广东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生产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部分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主要表现为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以及制造业部门的功能日趋服务化。为研究广东省的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关系,本文将尝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广东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

广东省的制造业基础一直比较雄厚,2010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2万亿元,达2、14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而且近年来,广东省产业结构高端化、服务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向深化。全省轻重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41、8:58、2转为2010年的39、9:60、1。2010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上升47、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33、6%,位居全国首位。

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之上的生产业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伴随着工业增加值的增加,生产业增加值也应保持同步上升。近年来,广东省生产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下滑之后有所上升。总体来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滞后于工业。在服务业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业滞后于在工业中占主体地位的发展,但二者的关系极为紧密。2002年,广东省生产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6、27%;而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为49、16%。其中,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上升较快,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4、36%和12、06%。而推动技术创新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却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工业的持续发展是极不协调的。

总体上看,广东省较强的制造业实力不仅是其发展生产业的强有力支撑,而且也将为广东省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还会扩大与之相关的生产业的投资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广东省的生产业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另外,广东省部分制造业企业已开始顺应世界生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将自己的服务业务外包,这些制造业企业将产品的研发、设计等业务外置,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越来越多的广东省制造业企业将上述类似的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生产企业,广东省生产业的发展将得到极大的推进。

二、投入产出分析法及数据来源

投入产出系数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用来分析产业关联的投入产出指标主要指标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力系数、影响力系数等。

(一)产业关联分析指标说明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消耗系数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依赖性越强。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大说明该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强,反之,则表示对经济发展需求感应程度弱。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自《2002年广东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广东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按照惯例,我国每逢以2、7结尾的年份国家统计局和各省直辖市统计局会制定全国和各地区的详细投入产出表,以观察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本文采用广东省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原始数据的来源。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将投入产出表中合并为以下部门: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分为:采掘业、水电气的生产及供应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其中又进一步交制造业细分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第三产业划分为:生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其中生产业又分为:流通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和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六类。并计算出合并后的数据,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

三、广东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经济实证分析

为了反映各部门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需要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一些投入产出技术系数。其中,最主要的是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一)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根据广东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大行业(即:农业、采掘业、水电气的生产及供应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生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可以得出:广东省制造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较小,2002年为0、0581,2007年为0、0516,即广东省每生产一个制造业产品直接消耗约5%个生产业产品,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30-40%。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广东省的生产业不能很好的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可能因为广东省对生产业重视不够,统计中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虽然保持良好的增长,但其作为知识中间投入的生产业发展跟不上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制造业的良胜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2002年为0、1164,而2007年为0、1719,其经济意义为每一单位生产业的产出需投入制造业产品2002年为11、64%个单位,而2007年为17、19%个单位,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呈上趋势,虽然数据不大,但明显高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消耗系数。这反映出广东省制造业作是拉动生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生产业对制造业依赖虽然在不断增强,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仍不够紧密。而且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需求明显强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

通过计算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到2002年和2007年的细分行业(即:农业、采掘业、水电气的生产及供应业、建筑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流通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和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从计算结果来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商务服务贸易业的直接消耗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对该行业的直接消耗仍然最大,这说明目前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商务服务贸易业的依赖仍然最大,商务服务贸易业的发展促进了这两类制造业的发展。资本密集型行业对流通业、商务服务贸易业、金融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相对其他生产行业较高,这说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与这三类生产业的关系更为紧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对这三类生产业的依赖更大。金融服务业对三大类型的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且系数均较小,这说明,金融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将越来越小,制造业对金融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也将不断减弱。流通业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减小,对其他两类制造业的系数增大,而且流通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消耗系数最大,由2002年的0、1137增为2007年的0、1974,这说明流通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需求最大,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贸易业、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明显增大,而且这四类生产性服业对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直接消耗系数均比其他两类制造业的系数大。这说明这四类生产服务业对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依赖最大,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这四类服务业的发展。总体来看,广东省生产业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其次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且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能更好的带动生产业的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生产业对于制造业的产出依赖性强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赖性。这与生产业的行业特征有关,大部分的服务业都需要一定的设备辅助,例如各种办公设备、通讯设施等,因此消耗较多制造业的最终产品。

(二)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从计算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得出的2002年和2007年的大行业完全消耗系数表可以看出,广东省年制造业对生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由2005年的0、2747下降到了2007年0、2805,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但基本稳定。数值较小说明制造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消耗了生产业产品较少,原因可能是广东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未能很好的带动生产业的提升,从而使得生产业不能充分的为制造业做贡献。而生产业对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由2002年的0、5206上升到了2007年的0、8554。说明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有直接需求的同时还有更多间接需求,原因可能是各种设备、通讯器材等引起的消耗。从这里也可更进一步的看出,生产业对制造业完全消耗系数明显高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消耗系数,这与由直接消耗系数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说明了广东省生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强于制造业对生产业,制造业对生产性服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制造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均不足,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赖性不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不足,但对间接需求较多。

从计算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得出的2002年和2007年的细分行业完全消耗系数表可以得出,三大类制造业对流通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贸易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呈现一律下降的趋势,而对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则均呈上升趋势;而且三大类制造业对生产业均对商务服务贸易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所有生产行业中最高的。这与由三大类制造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中得出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说明了制造业对流通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贸易业的依赖性在不断减弱,而对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依赖性则在不断增强,制造业与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从整体来看,制造业对商务贸易服务业的完全消耗虽然在下降,但是其消耗系数仍然为所有生产性服业中最高的。这说明,目前制造业对商务服务贸易业的直接和间接需求是最大的,对商务服务贸易业依赖性最强,二者的关系最为紧密;而制造业对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依赖性不断增强则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总体上来看,六大类生产业均对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最大,其次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这说明,生产性服业对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依赖将越来越大,这两类制造业的发展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生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力将更为明显。

(三)影响力系数分析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呈上升趋。说明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能力较强,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且资本和知识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明显。除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外,广东省生产业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其中流通业、商务服务贸易业及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呈上升趋势,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呈下降均势。这说明广东省生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虽然大部分产业在不断进步,但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且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总体上,广东省生产业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拉动能力不足。

(四)感应力系数分析

如表3和表4所示,2002~2007年广东省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均大于1,且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呈上升趋。这说明广东省生产业部门总体感应能力居于平均水平之上,面临经济发展带来的较大需求压力,其对其他行业的支撑能力的很强。但是生产业各部门感应力系数明显偏低,且只有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呈上升趋势,其他生产业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广东省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远低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支撑能力。其中的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广东省的产业结构正从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调整,仍然存在大量的以投入工业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行业,从而使得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多数行业企业购买服务的意识不强,加上生产行业的高质量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有限,由此导致对生产的需求较少,从而使得生产各行业的感应力系数偏低。随着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生如和企业购买服务意识的增强,第二产业的感应力系数将逐渐下降,而生产业的感应力系数将进一步上升。

四、现状及实证分析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广东省制造业对生产业的直接和间接消耗系数均小于生产业对制造业的,表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赖性不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小,但完全消耗系数较大,这说明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不足,但对间接需求较多。总体上二者的产业关联性不紧密,生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且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均较为薄弱。广东省生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总体上在逐渐增强,但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拉动能力不足。生产业各行业感应力系数明显偏低,除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生产业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广东省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很弱且支撑作用也在不断减弱。生产业对于制造业的渗透不够,直接影响了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拉动和支撑作用,同时也制约了生产业的发展。

第三,制造业对生产业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效果显著。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和支撑能力都很强,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庆杨,孙秀秀、刍议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2009,(10):35~36、

[2]喻春娇,郑光凤、湖北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分析[J]、经济问题,2010,(11):1859~1864、

[3]张长生,杨振华、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Vol、 41(3):71~74、

[4]唐强荣,徐学军、基于组织生态学的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关系[J]、软科学,2009,Vol、 23(8):11~15、

制造业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 制造业集群;物流外包;专用性知识

近年来,研究企业业务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文献不断出现。bruce r、lyons利用威廉姆森的实用模型,剖析了企业业务外包政策的制定问题,并运用英国机器制造业的调查数据,对资产专用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外包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储春银利用博弈论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契约安排。刘彦平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边界理论研究物流外包的边界问题,认为内部物流量增加会使企业选择自营的可能性变大。于江分析了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关键因素、企业与外包物流的合作问题。刘联辉、朱世平等人则研究物流外包的风险及其规避等问题。

大多数关于物流外包的研究都集中于对物流外包决策、边界、外包合同以及风险等的研究,而对于外部物流需求市场的变化对企业实施物流外包决策的影响以及高层次物流服务发展趋势的研究则很少看到。物流外包服务的需求方主要是制造业和商贸企业,随着制造业集群在各地兴起并获得迅猛发展,同类制造企业在区域内大量集聚必然会对地区物流服务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外部市场的变化将影响外包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合作内容。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制造业集群对物流外包市场和服务内容的影响。

物流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放弃内部化的物流经营,将相关业务交给外部组织承担的战略决策问题,其目的是通过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降低成本,强化核心能力。

科斯最早对企业业务外包行为进行分析,他认为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相互替代的手段。企业将业务交由市场完成还是自营,是由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均衡点决定的。在科斯的基础上,williamson深化了交易成本的分析,他把决定市场交易成本的因素归纳为人的因素(包括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交易费用的因素(包括市场的不确定性、潜在交易方的数量及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等)。其中,资产专用性是影响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存在这个因素,通过外部供应商统一处理定单,不仅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采购成本。

产业集群是指同类或相关企业在某个区域内集中,彼此相互联系形成整体。二战以来,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都显示出空间上集群的定位模式。马姆伯格的研究表明,北欧国家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工业部门占到了3/4强。克鲁格曼分析发现,美国106种工业的空间分布在州水平上高度集中。而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都形成了密集的制造业集群,在区域内集中了多家同种性质或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制造企业,如长三角的苏州地区集中了全球2/3的it制造企业;浙江温州的柳市有1000多家低压电器生产厂商在此设厂;广东顺德是著名的家电企业集中地,等等。制造业的集聚一方面促进了本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当地物流外包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降低外包服务成本和交易成本,扩大物流服务市场

(一)降低物流服务成本

威廉姆森利用实用模型说明企业外包边界的确定。在产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影响净收益的因素包括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令c为自营与外包的生产成本之差,g为企业自营时的组织成本与外包时的交易成本之差。k代表资产专用性程度,则企业自营总成本和外包总成本之差g+c与资产专用性k的关系如图1所示:

模型显示,当资产专用性较低时,即k< k时,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获得供给的总成本低于自营的总成本,企业应选择业务外包。而当资产专用性较强时,即k >k时,企业则倾向于通过内部自营实现供给,以降低总成本。

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企业是其重要服务对象。制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一方面会扩大物流服务的市场规模,使得物流需求集中;另一方面由于集聚的制造企业性质相关或雷同,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降低物流外包的服务成本。根据实用模型,c为自营与外包生产成本之差,外包成本降低带来c曲线的上移,导致g+c曲线右移,曲线与x轴的交点由k移至k′。曲线的变化表明,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资产专用性对企业外包的影响减弱。也就是说,同等程度资产专用性的物流业务,在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制造企业更倾向于将其外包给物流企业,因而在产业集聚后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更大的市场。而且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在保持盈亏平衡的状态下,如果外部市场扩大,投入的专用性资产就可以尽快回收成本,降低投资风险,促进企业发展。

(二)降低物流外包交易成本,提高外包企业收益

抵押模型用以进一步说明在需要专用性资产时交易双方如何才能达成合同,k和v分别表示用途不可变和用途可变的投资。假定外包方的总价值额均匀分布在0到1的各阶段内,且每个价格上的需求量不变。

在由承包方投资建设专用性资产的情况下,承包方首先需投资k用于专用建设,若外包方确认定单,则承包方将收到付款p,如果定单取消,则外包方需付给承包方抵押品h。 对于该合同,只要确认定单的损失小于取消定单的损失,即所实现的需求价格超过p-h,外包方就会确认定单。

令m=p-h,

则此时外包方的净收益为:b=(1-m)(m+-p)-mh

其中:1-m为确认定单的概率;m+(1-m)/2为已发出定单的预计价格,p为定单确认后外包方向承包方支付的价格,m为定单取消的概率,h为取消定单时付出的抵押品价值。根据抵押模型,在需要专用性资产的物流外包合同中,为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投入专用性资产,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需要物流外包方的抵押品价值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用性投资价值相等,即h=k。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专用性资产只能为一家制造企业服务,则该企业需要承担所有专用性投资,一旦交易失败,企业损失很大。而当制造业在某个地区形成集聚后,区域市场上可能有n家同类企业都需要该专用性资产,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只要这些需要专用性物流服务的企业所提供的抵押品总额与专用性投资相等,即nh=k,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可以进行专用性投资,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则此时物流外包企业的收益:

从下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同类企业数目的增加,在资产专用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物流外包企业的外包收益显著增加。而每家企业付出的抵押价值h=k/n会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制造企业收益的增加,得益于多家性质相同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分担了专用性投资,使相关资产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分析表明,产业集群能够降低物流外包的服务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外包企业的外包收益,扩大物流服务市场。此外,产业集群刺激物流服务提供商进行专用资产投资,促进物流专业化的发展。这与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的原因之一在于集聚能促进专业化投入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也支持了仇保兴的观点:当足够数量的特质交易集中在一起,就会演变成非特质交易。因而,产业集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专业化分工导致的资产专用性风险。

二、发挥专用性知识的特点,提高服务层次

国外学者从物流需求和供应等角度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所应提供的服务项目、今后需求的发展方向等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物流需求者越来越需要一体化的、高质量的、一揽子物流服务,即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报关于一体的服务。而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制造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的生产企业物流外包主要集中于干线运输和市内配送,这两者占到了82%,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等附加值高的业务比例还很低。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会发现:物流外包中的专用性资产与一般产品外包的专用性资产有所不同。

(一)物流业务中的专用性知识及其特点

威廉姆森将资产专用性定义为投资于支持某项特定交易的资产,如果不牺牲该项资产的一些生产率或增加使该资产适用于新交易的费用,专用性资产就不可能被用于另一交易中。

他将交易中的资产专用性分为四类,包括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才以及其他特定用途的投入。

物流业务中的专用性资产与物流业务的类型有关。物流业务外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物流操作,包括单个环节的运输、仓储、包装加工等传统服务;另一类是物流系统的分析、规划和设计。对于第一类业务来说,物流服务的专用性资产包括专用地点,如专用的仓库和场地等;专用实物资产,如专用物流设备、特定规格的托盘等;专用人力资产,如物流企业雇佣的专业人才以及其他特定用途的资产。而对于第二类业务来说,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多地考虑客户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将物流各环节进行集成和整合,为企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因而与第一类业务相比,这类业务需要在客户需求分析、专业知识积累以及个性化创造上进行更大投入。

而由于外包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生产的产品也各不相同。此外,企业的经营目标、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所处区域的物流条件以及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同,都会对物流整体运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物流系统方案设计属于量身定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用性。物流服务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为客户提供集成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需要充分考虑客户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在集成方案规划上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而如果合作失败或者方案没有执行,则将该方案直接用于其他企业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设计的物流集成方案,包括物流运作流程、制度、各环节之间的接口标准等是专用性知识,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特点,属于专用性资产。

专用性知识是影响物流企业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关键因素。与其他专用性资产相比,专用性知识有以下特点:

1、专用性知识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投资,不能以租赁的形式获得。专用性知识具有根植性,在获取的过程中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和一定的创新环境,而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个专业人才,也无法从一家企业直接向另一家企业转移。因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通过自身投入人力、物力获得。

2、专用性知识属于隐性资产,其价值的大小一般为私人信息,且不易衡量。专用性知识的价值与物流企业进行第二类服务的能力密切相关,但制造企业在与物流企业合作之前对其掌握的专用性知识价值无从得知。

3、专用性知识具有外部性和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物流企业在为一家企业进行服务时所积累的专用性知识,对于其他性质类似的企业具有外部性。同时,物流企业在为多家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其专用性知识能够不断积累,从而逐步得到完善。

(二)产业集群促进物流外包业务升级

由于物流系统设计及物流方案集成需要更多的专用性知识投资,根据抵押模型,需要的专用性投资越多,交易成本就越高,服务外包企业需要提供的“抵押”价值就越大,则买卖双方的风险也越高。而专用性知识的特点决定了物流系统设计等附加值高的业务比其他业务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因而外包企业更愿意将此类业务交由企业内部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层次则只能在低端徘徊。

当同类制造企业形成空间集聚后,由于集聚企业在产品类型、特点等方面类似,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其周围的区域物流条件也基本相同,因而在物流业务流程上有很多相似性。第三方企业积累的专用性知识可以为多家企业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充分发挥专用性知识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提高知识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而对于外包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集聚后企业需要承担的抵押价值被多家企业分担,降低了高层次物流服务的风险;另一方面,采用业务外包还可以从专用知识的外部性中获得收益,提高物流业务水平。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外包,可以促进物流业务的整合。在集聚区域促使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专业投资,发展高层次、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业务,从而促进物流业务的升级。

三、形成竞争性服务市场,降低机会主义倾向

日本在2000年底对全国制造业和批发业的调查表明:将物流业务的一部分外包的企业占1/3 ,将物流管理业务全部或者物流系统构筑业务外包的企业只占4%-6%。并且,外包的业务多集中在作业层面。而影响企业将管理业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外包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物流外包业务的集成性越强,需要的专用性投资就越大,对外包企业来说,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也越困难。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般都是私人信息,行使机会主义的风险则更高。

bennett等的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企业的设址区位与其他企业紧密相关,服务业会在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地带高度集中。制造业的集聚为物流企业形成了密集的市场,吸引物流企业在该地区集中,从而促进物流服务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为外包企业降低寻找和转换成本。而且,集聚后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以及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诚信度低、实力差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将被淘汰,从而降低物流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和物流外包的合作风险,促进物流外包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实用模型和抵押模型分析制造业集聚对物流外包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外包成本,扩大外包市场。而且,由于物流外包中的专用性知识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同类制造企业的集聚有利于高附加值、集成性强的物流业务的发展,从而整合物流业务,提高物流服务层次。此外,集群区可以吸引多家物流企业形成竞争性市场,降低机会主义风险,促进物流外包服务的健康发展。

对我国目前制造业集群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情况的分析也可以看出,随着同类或相关联的制造企业在某个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该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也获得快速发展,而且针对集聚行业特点的物流业务细分也开始出现。如南京的江北地区集中了多家石化企业,形成化工工业园。同时,在该地区也产生了专门服务于化工企业、功能定位于化工原料及产品的仓储、运输、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务的化工物流园。苏州地区集中了全球2/3的it企业,专门针对电子行业特点的物流服务需求旺盛,在该地区也形成了多个专业it物流园区。而且,为满足电子行业对物流速度的要求,该地区还建设了虚拟空港,确保72小时内将产品送到世界各地。物流业务的细分意味着服务的专业化和集成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产业集群带来需求市场的扩大和集中为物流服务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bruce r、 lyons、 specific investment,economies of scale,and the make-or -buy decision: a test of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5,(26):431-443、

[2]malmberg,a、 industrial geography: agglomeration and local milieu、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392-403、

[3]marilyn a、 stoneeuropean expansion of uk 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2001,(1):97-110、

[4]michael a、 knemeyer,thomas m、 corsi,paul r、 mur-phy、 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customer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3,(1):77-100、

[5]bennett,r、 j、,d、 j、 grahamt and w、 bratton、 the loc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businesses in britain: business clusters,business services,market coverag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s,1999,(24):393-420、

[6]储春银、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契约安排[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

[7]刘彦平、物流外包边界问题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5,(8)、

[8]于江、企业外包物流的选择与合作[j]、财经问题研究,2003,(5)、

[9]刘联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经济学解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4)、

[10]朱世平、供应链环境下物流外包的风险和效益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

[11]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制造业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国外;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分析

新世纪以来,环境的不断恶化与资源的枯竭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汽车工业现阶段主要依靠化石能源作为驱动力,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在1997年的十二月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签署了具有法律意义的《京都议定书》,从此世界各国对汽车尾气的排放有着更加严格的规定。同时,国外汽车机械制造业应时展的要求积极进行改革与升级,机械制造技术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给予我国汽车机械制造技术以很大的借鉴。

1、汽车机械制造技术中的铸造技术

近些年来,汽车铸造的研究方向是实现零部件的轻量化、高品质与低成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外很多研究中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比如对柴油发动机的外部缸体以铝制材料作为主体部分,对于零部件的焊接使用铝制焊丝,以实现整个车身制造都由铝制材料构成。为了实现高品质,用新型材料镁合金包裹铝制部件,使车身部分具有更高的抗撕裂性能。对于低成本铸造,需要的是采购部门积极关注市场变化,开拓低成本的原材料采购渠道。同时,研发机构积极对铸造技术进行优化与升级。铸造技术与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所以,汽车的辅助设计也成为了汽车铸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成为未来能够解决汽车部件批量制造的规划关键技术。

2、汽车机械制造中的锻造技术

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对汽车尾气中的CO2进行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因此,锻造技术不仅要求使用更多的轻量化材料,还要求对汽车零部件的剂进行处理,同时,更加关注汽车模具的升级改造。目前,铝制品的超高性能在汽车多个部位实现了装备,不仅仅在于其具有的轻量性,更注重铝制品在环保上的巨大作用。另外,在对汽车表面进行处理时,采用新型环保剂,这种剂不含有磷等有害环境的化学物质。同时,汽车研发机构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复合锻造中也进行了优化革新,对于其中的磷酸盐氧化膜的处理转变为单一的剂进行排放。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对于锻造的设计与制造工作,研发机构通过不断的反复试验进行确定,从设计阶段开始到制造阶段结束,造成了铸造技术的研发周期长、费用高的现象。现在,研发机构可以运用数学模型或是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仿真,以缩短研发周期以及研发费用。另外,对于铸造过程中的噪音过大的问题,研发机构也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改造。

3、汽车机械制造中的机械加工

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制造出更低廉的汽车,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生产体系的优化,以使产品的性价比得到提高。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更多的青睐于小排量以及新能源汽车,这对于汽车的机械加工来说,具有重要的改革意义。汽车企业谋求柔性化以及低成本的加工手段,对于具有这种特点的加工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对于夹具的模块化生产有着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汽车制造比较精密的部分,通常都是采用比较复杂的专业设备进行加工,而对其他部位则是采取单轴数控机进行处理,从而在制造工艺上实现制造设备的低成本运行。另外,对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与记录,将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论证,研究人员也可以发现汽车在市场上的应用状况。计算机模拟技术已经在汽车制造中应用的非常成熟,通过模拟仿真就可以提前发现问题,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

4、汽车机械制造中的热处理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汽车的轻量化将会成为一大发展趋势。因此,在轻量化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强度上的优化处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当今,大部分的零部件都进行高强度的温度测验,对于汽车的关键部分,比如发动机,采用氮化热处理的方式。另外,解决热处理中的变形问题一直都是企业研发单位的重要课题。研发单位通过简化制造过程中的工艺程序,从而对热变形进行了有效处理。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氮化处理不经过淬火程序,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热处理的不变形,但是,经过热处理之后的材料强度达不到标准,一般都是采用加入氮化物来进行强度上的优化。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发一种清洁、高强度的真空渗碳,使其环保性能更加明显。

5、汽车机械制造中的冲压技术

汽车在进行研发阶段,都会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进行反复测试,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从安全角度出发,车身的大部分部件都采用了轻量化的高强度复合钢板。对于车身的制造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主要是冲破了传统的冷加工技术,采用了预加热,即在进行冲压工艺时,对钢板采用预热与急冷的技术方法,进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部件的强度。在此基础上,对钢板进行镀铝处理,以提高钢板的耐腐蚀性。近年来,随着钢板供应量的不断加大,需要对钢板进行更高层次的优化处理,以提高厂家的生产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6、汽车机械制造中的焊接技术

随着焊接技术的进步,对汽车部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焊接也越来越重要。由于汽车发展的趋势是轻量化,必须要求厂商进行对汽车钢板的高强度设计,以保证汽车的安全性能。为了使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对汽车的焊接技术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现在,采取的一种焊接技术叫做连续性激光焊接,虽然能够提升汽车的整体刚性,但是对于环境的污染太大,此技术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因此,对于焊接技术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与改进。

7、汽车机械制造中的装配技术

装配简单来说就是将汽车的零部件按照一定工序进行安装与组合。装配是汽车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需要引起企业足够高的重视。为此很多汽车厂商进行了相关的模块化研究,以保证汽车的装配质量。汽车装配应用了大量的数据处理、物流模拟等相关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汽车的装配质量。

8、结语

近些年来,国外的汽车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国内汽车厂商带来了巨大压力。通过加强对国外汽车制造技术的研究工作,对于促进国内汽车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武永利,袁溟,武美萍、机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3(01)、

[2]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3]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03)、

[4]刘晓波、机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发和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04)、

制造业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低碳减排 博弈 合作

当前,长三角制造业在中国乃至世界已经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随着该地区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其产业发展与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凸显。同时,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使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长三角制造业低碳减排工作已成为现阶段“转型升级”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理念。

在政府与制造业企业有关低碳减排发展的博弈问题上,业界与学者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企业低碳减排工作的政策性扶持,诸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减税、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银行优惠贷款等政策措施扶持低碳经济发展”,而鲜有学者对政府就企业低碳减排所作努力的监管效应开展研究。事实上,各制造业企业为低碳减排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不尽相同,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同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具有其作为公共物品的两大显著标志,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故区域性非合作博弈只能引起“公地悲哀”。因此,本文将统筹考虑上述问题,针对低碳减排工作,建立当地政府与制造业企业的博弈模型与长三角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以期为长三角政府应对制造业企业低碳减排发展选择合适的监管力度与配套环境,同时为该地区政府间政策性合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企业博弈模型

(一)假设前提与参数设置

博弈标准式表述需要具备以下要素:参与人、每个参与人可以选择的战略以及支付函数。出于简化研究的考虑,本文仅以长三角某一城市地方政府以及该市某一代表性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就博弈模型作如下假设:

1、存在两个参与人:地方政府与某一制造业企业,i=1,2。

2、地方政府与企业均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且地方政府为风险中立型,企业为风险规避型。

3、地方政府与企业均有两个可以选择的战略,即地方政府选择监管与不监管,企业选择低碳减排与不选择低碳减排。

为了更好地说明在低碳减排工作中当地政府与企业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对博弈模型设置以下参数:当地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的监管成本(B),由企业选择低碳减排带来的社会福祉(H),由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带来的社会损失(L),企业选择低碳减排耗费的成本(C),企业选择低碳减排而带来的形象提升(R),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而带来的形象受损(D),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而受到的政府处罚(P),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未受处罚的效用(V)。

(二)模型建立与支付矩阵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前提和参数设置,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企业博弈模型如表所示。对支付矩阵分析可知,该博弈模型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故以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加以分析。设某企业对低碳减排发展的选择概率为p,则不选择概率为1-p。地方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的监管概率为q,则不监管概率为1-q。

U1=q[ p(H-B)+(1-p)(H+P-B-L)]

+(1-q)[ pH+(1-p)(H-L)](1)

U2=p [ q(V-C+R)+(1q)-(V-C+R)]

+(1-p)[ q(V-D-P)+(1-q)V-D)](2)

(1)、(2)两式分别表示地方政府与某企业的期望效用。鉴于两者均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将(1)、(2)式转化为求极值问题。

(3)

(4)

1、企业选择低碳减排的概率及其成因分析

从(3)式结果计算可知,,即企业选择低碳减排的概率p是B的减函数,是P的增函数。说明地方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工作的监管成本越高意味着政府监管难度越大,则企业选择逃避低碳减排发展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地方政府对企业高能耗、高排放的处罚力度越大,则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模式。

2、地方政府选择对企业低碳减排监管的概率及其成因分析

从(4)式结果计算可知,,,,即地方政府选择对企业低碳减排监管的概率q是C的增函数,是R、D和P的减函数。说明企业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成本越高意味其选择低碳减排发展的主观意愿越弱,则地方政府会加大监管力度。此外,由于企业开展低碳减排工作带来的社会形象越好与不开展低碳减排工作带来的形象损失越大都在无形中催生企业更自觉地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模式,故地方政府势必会降低监管力度。同时,与上文分析类似,当地方政府对企业高能耗、高排放的处罚力度较大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模式,则地方政府也会相应减小监管力度。

(三)模型启示

由于制造业企业与地方政府在目标取向和自身利益上存在差异,协调双方利益的关键取决于支付矩阵中的相关参数情况。现阶段,制造业低碳减排工作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工作重点,因此,结合上文就企业与地方政府在低碳减排工作上的选择与否和监管与否展开的概率分析,提炼相关结论,对指导长三角制造业低碳减排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科学管理,降低政府监管成本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政府监管成本的降低而引发的主观监管力度加大,或是企业由于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成本过高而引发的客观监管力度加大,都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选择承担低碳减排发展的社会责任。现今,我国在整体范围内对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工作多以政策性扶持为主,鲜有政策性监管,这与政府监管成本过高不无关系。因此,以科学化管理模式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加大监管力度显然是行之有效的。

2、完善立法,合理利用处罚机制

企业对低碳减排所持态度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尽相同。当前,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仍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居多数,与技术革命、品牌创新等转型升级理念相比,企业对低碳减排理念的积极性相对较低,面对政府监管时可能会出现消极应对现象并利用双方信息不对称加以掩饰。我国在低碳减排问题上的法规约束、处罚机制尚不完善,而上文分析恰恰证明高处罚能在减少政府监管的同时促进企业自主选择低碳减排发展。因此,健全的法规制度与合理的处罚机制将是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助推剂。

3、广泛宣传,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低碳减排发展模式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舆论环境在其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文分析也证明由低碳减排发展带来的社会形象变化是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指南。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公众的低碳意识已日渐加强,诸如低碳生活、低碳旅游这样的新名词不断为公众熟悉。以公众环境考问企业良心,以社会舆论施压企业行为,构筑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形象提升―效益增加―低碳减排投入加大―低碳减排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将是制造业企业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

(一)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非合作博弈模型

虽然全世界都开始意识到低碳减排发展的必要性,但是现阶段要求个别企业自觉执行减排任务依然困难重重,上文政府―企业博弈模型的结论也确实表明,政府层面的努力对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长三角地区资源禀赋、人文特征相似,制造业无论是结构或是发展水平都非常接近,巨大的竞争压力与迫切的经济利益追求可能会使地方政府忽视低碳减排工作的远期价值。同时,由于长三角地区行政独立,各省、市容易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即非合作状态,必会引起“公地悲哀”。

1、假设条件

假设长三角16个城市政府都意识到低碳减排工作的必要性,摒弃地区间竞争,放弃追逐短期经济利益,对辖区内所有制造业企业展开行之有效的监管工作,配合合理的处罚机制与良好的舆论环境使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大对低碳减排工作的投入力度。

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以各地碳减排量qi(i=1,2,、、、、、、16)衡量低碳减排工作成效,则长三角总减排量为。假设各地效用函数为Ui=U(ai,qi)(ai为各城市制造业企业利润总和),不妨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低碳减排工作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模型建立与分析

根据16个城市地方政府在企业发展与低碳减排之间追求效用最大化,得:maxUi=U(ai,qi)

s、t、 Tiai+Biqi≤Mi

其中,Ti为企业利润增长的成本;Bi为各城市地方政府为低碳减排工作承担的监管成本;Mi为各城市预算约束。根据拉格朗日乘数法,可知:

(5)

由(5)式一阶条件为0,计算得:

(6)

(6)式说明对于各城市地方政府而言,每个城市在企业经济利润与低碳减排之间追求效用最大化过程中,经济利润增长的边际效用与低碳减排工作的边际效用与对应的成本呈正比,即任一单位成本用于企业利润增长或企业低碳减排工作带来的效用是一致的。

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而言,效用函数最大化问题的表述为:

其中,ri为某一城市在长三角地区所占的权重,与该城市GDP、人口、面积等因素有关。同样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可知:

(7)

由(7)式一阶条件为0,计算得:

(7)

将(6)式、(7)式加以比较分析,当且仅当B1=B2=、、、、、、=B16时,

。即只有长三角16个城市地方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工作的监管成本一致时,从整个地区角度考虑的帕累托最优效用与单个城市角度考虑的最优效用相等。然而,由于各城市地方政府监管成本完全一致几乎难以实现,故强调个别最优的非合作博弈在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低碳减排工作中是无效率的。

(二)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

合作博弈强调团队理性,旨在通过对各参与人而言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以明晰各方收益分配问题。基于长三角地区地缘、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结构等各方面的相似性,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以促进该地区在合作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在长三角众多制造业企业的低碳减排工作中,该地区政府间的协同合作将使长三角在继续承接全国甚至世界制造业基地重任的同时,更好地完成以低碳减排为重要命题与核心理念的“转型升级”工作。

1、假设条件

假设长三角16个城市地方政府就制造业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形成统一联盟,协作制定各城市制造业低碳减排任务书。由于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制造业结构相似,故假设联盟赋予每个城市具体减排任务后,各参与人均能接受。

2、模型建立与分析

合作博弈模型的关键在于理性解的求得。在该合作博弈模型中,理性解需要保证各城市地方政府形成联盟后在企业发展与低碳减排之间获得的最大效用大于其不形成联盟时,另一方面,形成统一联盟后的联盟总效用大于未形成联盟时各城市地方政府单个效用之和。也就是说,对16个城市而言,存在一个理性解x=(x1,x2,、、、、、、 x16)满足xi≥U(ai,qi),,则合作博弈是理性的。

为了解释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本文将采用“优超法”来获得理性解。“优超法”基本思路在于,让联盟中每个参与人意识到联盟赋予其效用将大于其不加盟时的效用。优超的定义为:设有n个参与人,每个参与人都有可以相应选择的战略,在所有可能战略上定义其效用函数,若联盟后发现分配y大于分配x,则将放弃y,转而选择x。只有不被优超的x才是所有参与人满意的理性解,从而形成合作博弈。

设长三角各城市地方政府在未形成联盟时,即不需要承担具体低碳减排任务时效用为yi,在联盟形成需承担具体任务时效用为xi。yi与xi相比,环境效用与政府形象明显下降,经济效用可能略有增加。但经济效用增加值显然小于环境效用与政府形象减少值。究其原因在于,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发展进入瓶颈,亟待转型升级,其利润增长率已非常有限。同时,该地区作为我国最发达地区之一,对环境、政府形象等偏好强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总体而言,可知yi<xi,即xi就是该合作博弈模型的理性解。

(三)模型启示

我国政府已正式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但是,就各地方而言,还没能就此目标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合作机制。通过上文分析,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非合作博弈显然是没有效率的,故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长三角作为我国制造业基地与经济发展的龙头,其低碳减排工作的成功将为我国到2020年实现预期减排目标夯实基础。因此,长三角16个城市地方政府应尽快协同合作,形成低碳减排联盟并对联盟各成员赋予具体减排任务,从而破解各城市各自为战的无效率状态。

三、结论

本文通过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企业博弈模型和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对长三角制造业低碳减排发展的博弈机制展开分析,认为:

第一,政府单纯政策性支持辅佐对企业低碳减排发展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若能在政策性支持辅佐基础上努力降低监管成本,合理利用处罚机制以提升政策性监管力度,并配合良好的舆论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快该地区制造业企业的低碳减排发展,从而刺激企业转型升级工作。

第二,鉴于长三角地区在地缘、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结构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地区竞争性较强,易形成各自为战的非合作局面,从而陷入无效率状态。因此,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政府应尽快牵头形成企业低碳减排联盟,对联盟各成员赋予具体减排任务,以合作博弈态势破解非合作博弈下的无效率状态。

参考文献:

①张照贵、经济博弈与应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版社,2006:209-220

②陈洪波,蒋天文、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政治博弈[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0):58-63

③余光英,祁春节、国际碳减排利益格局:合作及其博弈机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17-21

制造业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制造业 发展状况 困境

1、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

1、1、制造业是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30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据统计,2011年制造业的投资额达到10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是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制造业的许多产品在世界产品产销量中占据首位,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据统计,中国制造业占中国工业总产值40%的比重,从某种程度上说,制造业创造了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中有升,必然将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1、2、制造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在世界出口份额中我国位居世界前列,根据统计数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4715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0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8%,继续位居三大产业之首。工业增加值实现188572亿元,同比增长10、7%,中国的制造业的产值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我国有一百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几乎遍布于世界的每个角落,且规模和数量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1、3、制造业更倾向于高新技术制造产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产业主体和物质基础,是振兴强国之本,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加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跨越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的进步依靠着科技的进步,同时,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又推动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国企业虽然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薄弱,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不高,但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问题,其中201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表明中国的制造业正向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另外,我国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加了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活力,营造了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并且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制造业的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氛围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60多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产业体系。然而,相对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主要还是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量做大上,主要发挥国内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的优势发展制造业,缺少科技投入,制造业的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制造业对外技术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高科技装备需要进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发明专利总量的1、8%。[2]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2、2、企业组织结构较小而且松散,产业集中度比较低,规模效益差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明显的产业,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合理产业集中度的生产体制,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能够代表行业的先进水平、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尚未形成有自己技术特色、高质量的专业化合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缺乏一流的跨国企业公司。[3]

2、3、发展方式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一直以来,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低下,能源资源消耗过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制造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约为0、425(万美元/人年),美国则为 10、63(万美元/人年),日本为11、05(万美元/人年)。可见,我国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率亟待提高。

2、4、目前我国关于制造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缺乏合理的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知识产权法规体系不完善,管理不到位,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行为与反垄断法规的不完善并存等问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2、5、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尚不完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人才”的错误理解,使得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企业需求状况不相适应,技能水平、年龄结构与企业需求不适应,技能员工总体水平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制造业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情况。

参考文献:

[1]柳纯、浅析中国制造业的改革[J]、中国电子商务,2011(9)、

制造业发展分析篇7

[关键词] 因子分析 制造业 经济发展水平

一、因子分析概述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仍保持良好稳定的发展势头。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搜集相关经济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制造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是一种数据简化技术。因子分析法可以通过缩维处理以集中重要指标,同时因子得分能反映出综合评价结果,因此在经济学等众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二、实证分析

1、指标选取

其中:F1-F4为产值指标,反映制造业规模水平和增长速度;F5为利润指标,反映利润水平;F6为市场指标,反映制造业销售情况及市场竞争力;F7为效益指标,综合反映制造企业经营效益。

2、数据收集及处理分析

从中国统计年鉴(2004)选取31个省的上述7项数据,应用软件SPSS进行处理分析。

(1)首先判断:KMO值为0、592,大于0、5,因子分析可行。

(2)主成分分析

按照因子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主成分X1中F1、F2、F4、F5四个指标上载荷很大,从总体上体现制造业企业的经营规模、发展水平和利润水平;主成分X2在F3、F6上载荷较大,反映制造业在工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制造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市场竞争力;主成分X3在F7上载荷大,主要代表制造业的生产效益。

(3)总方差分解

通过软件计算,得出总方差贡献率为88、374%,说明计算精度较高。X1的贡献率为51、434%,X2的贡献率为19、544%,X3的贡献率为17、396%。

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W=0、514X1+0、195X2+0、174X3

(4)因子得分

根据因子得分计算公式算出综合得分,进行排名:

分析:

①总体看,中国制造业明显呈现一种由东到西递减的趋势。东部省份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前十名中有六个是东部沿海城市,中部三个,西部地区仅新疆榜上有名。新疆的制造业产品销售率高、生产效益较高,所以即使其规模偏低,但其综合得分仍较高。②从制造业的产值规模、增长速度和利润水平来看,东部省份优势明显,其中以广东、江苏最高,中西部则普遍较弱。③从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它反映了地区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地位,从中得出制造业发展对地区工业发展的贡献大小。从收集的数据看,我国制造业是工业的绝对主体,大部分省份都超过80%。④从产品销售率来看,一些经济规模大、实力强的省份却很低。尤其是北京,产品销售率竟低至50、79%。分析其原因,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津唐的中心,各种行业齐全,再加上面临周边省份甚至国际竞争,因此产品销售率受到一定的影响。⑤从生产效益看,可分为5档:一档(生产效益好):黑龙江、新疆;二档(生产效益较好):陕西、山西、上海、重庆、北京、山东;三档(生产效益一般):云南、河北、安徽、浙江、福建、青海、广东、吉林;四档(生产效益较差):内蒙古、海南、河南、天津、江苏、湖北、贵州、广西;五档(生产效益差):四川、湖南、辽宁、江西、甘肃、宁夏。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制造业发展分析篇8

关键词:监理行业;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一、监理行业控制工程造价的要求分析

伴随监理行业的良好发展,其在工程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社会中收到了更多的关注。监理工作的重点是控制好工程项目实施投资、质量、进度这三方面,让工程能够保证质量、按时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实现实际投资在计划投资之内。投资控制工作的好坏,对于工程的工期与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指的是工程建设的建筑、安装和设备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即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项目的全部费用。另外协助业主招标合理确定工程造价,通过有效手段对各阶段的建设费用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理想目标,保证建设项目保质按期完工。通常情况下,监理单位具有独立性、社会化、专业化,他们专门从事建设工程监理和其他技术服务,一般都是受建设的单位委托,承担工程建设的监理业务,进行“三控”( 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 、“三管”( 信息管理、合同管理、安全管理) 、“一协调”的监理工作,一句独立、自主的原则,以“公正的第三方”的身份实施工程监理工作。首先监理工程造价工程师要懂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具有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再从设计、施工、竣工结算这几方面入手,采取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来帮助业主实现控制好工程造价的目的,全面、有效的进行监理。

二、监理行业的造价控制现状

1、监理的造价控制缺乏服务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工程造价的内容进行规范,主要有造价目标的风险、防范措施、工程欠款、工程施工阶段存在的变更以及工程的结算工作等等,对这一系列工作进行控制的主要依据就是与承包商所签订的合同,合同的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用性是现阶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基础。但在实际的工程开展过程中,承包合同往往是在监理进场之前就已经签订了,没有进行审核,而很多业主的专业知识相对较差,经验也并不丰富,这也就难以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保障,导致合同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不仅对工程造价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合同内部的权责出现不明确的现象、基础内容不清晰的状况等等,这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监理工程师的加入不仅仅是对合同制定与签订的过程进行控制,也对施工等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由于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对合同的制定与施工的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阶段这一效果与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难以体现监理工程师的作用,降低了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

2、监理造价控制的效果较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表明: 监理工程师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与确定,并对相关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等方面进行优化的选择,对设计的文件进行研究与审核,保障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避免设计过程中出现巨大的浪费。还应该对建筑单位与施工单位等各方面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以此来保障工程顺利有效的进行。但现阶段,监理工程师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对投标阶段与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也就降低了施工的可行性降低,设计阶段的质量与造价都难以进行控制,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造价管理只是对施工阶段进行控制,没有进行工程的全过程与全方位,不利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序进行。

三、监理行业造价控制的具体措施

1、加强招投标阶段资格预审的审查。资格预审关系到招投标工作的成败,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监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操作:其一,制订详细的考察计划,全面的考察投标单位资质、信誉、业绩、管理、技术等进行,对于现场项目管理班子的考评要特别注意,并设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以提高综合考评的准确性。其二,考察工作应分粗选和重点考察。其三,考察工作应多渠道、全方位的展开。调查工作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监理的考察工作不应局限于正面接触,而应从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同行、业主以及用户等多渠道全面进行了解。

2、正确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合理确定造价控制目标。造价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合理确定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目标值,包括建设项目的总目标值、分目标值、各细部目标值。同时,由于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有个过程,并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因此,对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目标应辩证地对待,既要维护造价控制目标的严肃性,也要允许对脱离实际的既定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但调整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改变项目造价控制目标的目标值,其必须按照有关的规定和程序进行。

3、工程单价变更控制。监理要严格按照合同原则仔细审核承包商沿用的单价,特别是新增项目综合单价,建立单价、合价台帐,按下列方法变更价格:工程量清单的单价或价格如果适宜,可在变更工程项目中直接应用;如果工程量清单中有同类单价,则应在原单价基础上制定新的单价或合价; 在工程量清单中变更工作的内容如果没有同类单价,应遵循与合同单价水平一致的原则,对新单价或合价加以确定;如果工程变更规模超过合同规定范围,那么实际测量的工作就大于工程量表中规定的工程量变动的10% ,或由此工程量的变更导致该工作每单位工程量费用的变动大于 l%,则应调整单价或合同价格;要是监理工程师觉得有必要,对变更工程也可采取计日工的方法。慎重出来工程费用变更,然而工程量清单的价格是承包人投标时填报的,用于变更工程易为三方所接受,而且从合同意义上来说是较为公平的。

4、正确处理索赔。因为施工阶段的合同数量比较多,支付比较频繁,所以可能会因为对于合同条款理解上存在差异及其合同中无法避免地有模糊与矛盾之处,加之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一些分歧,造成合同纠纷,于是各种索赔事件接踵而至。要是无法妥善的进行处理,就难以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影响施工进度,导致造价失控。正确处理索赔要以书面形式答复索赔方,尽快将索赔问题解决。

四、监理行业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相对较快,我国的建筑市场逐渐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现阶段的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怎样与世界经济进行接轨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也是监理工程师所面临的问题。想要对其进行解决,就应该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企业的发展应该与市场经济的规律相符,监理市场主要是以法律法规、业主的需求为主要指导进行工作的。我国监理工程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建筑的质量与水平,对各个部门的权责进行明确化,以此来对建筑市场中的不合理以及消极思想进行改善,加强建筑企业投资的经济效益。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进行规范,要求其对建筑项目的工期、造价、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对合同中的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以此为基础对工程进行组织与协调,这也是加强了监理工程的权利,使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例如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招标投标的工作、设计、施工以及验收阶段的监理工作。但现阶段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到行政管理方面的约束,监理的工作往往只是施工阶段与竣工阶段,这也就与我国制定监理政策不相符,并且对行业与业主的要求也不相同,这也就降低了监理工作的效果。由于监理工程师的服务对象是法律与业主,这就要求其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对工程建筑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要达到科学合理的效果,还应该做到省时省力省心的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随着市场的发展,新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监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业主的要求进行处理与满足,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建设诚信的监理工程师信誉,对发达国家中的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进行研究与借鉴,并将其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来促进我国监理工程师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结语

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造价控制工作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要求监理要有实施全过程的服务能力,只有这样控制才能把工程效益得到更好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卫红,王卫星、 我国监理行业造价控制的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J]、 建筑经济,2003,02:55-57、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虎兄虎弟观后心得(精选4篇)
  • 下一篇:国际外汇交易(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