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建筑节能一体化(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9 栏目:写作范文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1

关键词:烟台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 集中集热分户储热 分散式集热储热

太阳能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国计划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达到18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面积达到3亿m2。为探索一条适合烟台市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的道路,自2011年10月20日起,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接受烟台市住建局的委托,开始了为期10个月的太阳能与建筑—体化应用的研究任务。

1、调研目的

1、1 利用太阳能制备热水达到节能的需要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规定,日照时数大于1400h/年、年太阳辐射量大于4200MJ/m2及年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45℃的地区,宜优先采用太阳能作为热水供应热源。

烟台年平均温度12℃左右,平均日照时间2551、9h,太阳能辐射总量年平均值5049、09Md/m2,全年日照百分率58%,是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完全可以优先采用太阳能作为热水供应热源。晴天时,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达到4h以上的光照;阴雨天时,水温也能升高20℃~30℃,和电热水器相比,全年可节省80%~90%的电能。

1、2 贯彻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需要

根据规定,烟台全市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内新(改、扩)建的12层及以下住宅建筑,必须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新建12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建筑,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比例要达到总户数的50%,鼓励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

1、3 示范工程积累的经验教训

到2011年末,烟台市区已经完成500多万m2太阳能集热面积,其中太阳能示范工程已竣工300多万m2。5年的太阳能示范工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许多问题。针对出现问题,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于2011年7月7日出台文件明确规定了太阳能热水系统要实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

2、研究方法

对烟台市区已完工的第一批太阳能示范工程(约300多万m2)及山东省、北京几大太阳能主要厂家进行调研,深入工程第一现场,搜集资料,发现及研究问题,同时与使用单位及太阳能施工企业座谈讨论,并参观太阳能厂家生产车间、观摩产品展示及相关工程,记录和拍照搜集材料。

3、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3、1 太阳能品牌使用情况

本次调研的工程为烟台市五区第一批太阳能示范工程,总集热面积约310万m2。参加示范工程的多数是信誉较好的地产商,以力诺瑞特、桑乐、皇明等山东省品牌产品为主,另有北京海林、四季沐歌、昌日及史密斯等。多层普遍采用直插式太阳能,因为准入门槛较低,涉及的太阳能厂家很多,本地企业产品较多。

3、2 调研项目采用的太阳能系统汇总

(1)多层:90%运用屋顶直插式太阳能系统(图1),其中80%是有序排列,10%~20%为无序排列或屋面暴露管线较多影响美观或后期安装存在漏水现象,部分项目存在没有专用管井、管线走墙体或挤占其他位置的情况。也有个别重视品质的建筑选用阳台壁挂分散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图2)。

(2)小高层:9~11层采用屋面与阳台壁挂相结合的分散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图3),颜色、形式与外立面和谐统一。

(3)中高层:12~18层采用阳台分体壁挂分散太阳能热水系统(图4)。

(4)大高层:18层以上80%~90%使用太阳能分体壁挂的分散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安装部位为阳台、栏杆;约占10%的住宅采用屋顶集中集热、分户储热或屋顶集中集热、集中储热两种系统(图5~7),前者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用户免费使用,后者用户反映问题较多。

(5)公共浴室都采用屋顶集中集热、集中储热太阳能热水系统。

纵观住宅建筑中的太阳能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热水供应及事后安装。

4、调研项目所采用的集热器

示范工程中,集热器以真空管为主,占70%,平板占30%。

4、1 集热器的种类及发展趋势

4、1、1 分体集热器的种类

集热器主要包括全玻真空管太阳能、U形真空管太阳能、热管太阳能、平板太阳能等。目前国外集热器市场以平板太阳能为主,而我国却相反,以真空管为主。在两这种系统中,基于安全方面的原因,壁挂系统优先采用平板太阳能,可考虑逐步减少真空管太阳能在高层建筑外墙外挂的形式(有挑板保护的除外)。

4、1、2 平板集热器的优点

(1)轮廓面积相同时,有效集热面积大。在1m2轮廓的集热器条件下,真空管集热器有效采光面积约0、55m2,而平板集热器有效采光面积达到0、92m2。

(2)系统得热量高。国标热性能要求:在17MJ/m2光照条件下,“日有用得热量”要达到7MJ/m2。U形真空管集热器的产品很难达标。

(3)夏季可防止过热损害。在夏季,由于平板集热器表面不是真空,所以70%以上散热加剧,空晒最高温度很难达到80℃以上,即使住户外出数日,平板集热器也不会产生过热损害。

(4)安全性好,适合与建筑结合。平板集热器可以实现紧凑式或无间隙安装,形成建筑模块,是太阳能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理想构件。同时集热器还可以兼备保温、隔热、遮光、防水的功能;可取代部分或全部屋面,为立面建筑构件提供基础,并且集热器的尺寸可灵活设计适应需要,容易与建筑结构达到较好的相容性。

(5)平板集热器是船用级镀铝锌板整体冲压成型,盖板是低铁专用太阳能玻璃,寿命大于25年。

4、2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与真空管的比较

真空管易损坏,碎片呈锐角易伤人,虽然有些品牌厂家有一定保护措施,但在大高层外挂,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图8)。

高级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具有以下优良性能:1)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太阳能集热器外框采用无铆钉结构,整洁美观;2)整板吸热涂层焊接工艺,采用德国Tinox涂层(高吸收率,低发射率),而国内最普遍的工艺还集中在铜铝复合或镀黑铬涂层;3)色彩有蓝色、金色,从不同方向观测,色彩会有丰富的变化;4)瞬时集热效率为86%;5)不存在真空管爆裂问题;6)可以直接当做建筑外墙材料使用,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调研中参观了北京海林的机械化洁净平板太阳能生产流水线(图9,10)。

5、调研项目所采用的太阳能水箱

5、1 太阳能水箱的分类

按材料,分体水箱一般有不锈钢和搪瓷内胆材料;按换热结构,分为换热盘管和换热套水箱;按太阳能工作方式,分为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容量有80L、90L,主流100L、120L。分体式太阳能水箱多半安装在阳台或卫生间内部,对建筑外立面影响不大,且不存在安全隐患。

5、1、1 不锈钢内胆与搪瓷内胆的比较

(1)不锈钢水箱:致命缺点是在高温和压力环境下,不锈钢耐腐蚀能力急剧下降,寿命短;搪瓷水箱:主流电热水器都采用搪瓷水箱,分体太阳能热水器分体水箱的工作环境比电热水器要求还高,所以必须用搪瓷水箱。

(2)搪瓷内胆水箱以其突出的抗冲击性、抗腐蚀性、抗热变性,实现了热水器内胆的历史突破,要采用整体特殊拉伸与无缝焊接工艺,才能保证内胆不易漏水与吸瘪。搪瓷内胆主要由瓷层及专用搪瓷钢板两种原材料组成,搪瓷钢板的选择非常挑剔,其膨胀系数与搪瓷的膨胀系数必须相吻合。

5、2 安装形式

5、2、1 卧式水箱

需要定制。优点是阳台内高置不影响其他设备;缺点是影响太阳能循环,使用时混水层多(图11)。

5、2、2 立式水箱

主流产品,由电热水器工艺转变而来。优点是太阳能循环好,使用时混水少:缺点是阳台占用使用空间(图12)。

5、3 无水箱太阳能热水器

无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由全玻璃真空集热管、金属流道(不锈钢水管)、框架、智能控制系统、电辅助加热系统等组成。类型有无水箱太阳能阳台栏板、无水箱太阳能保温窗、无水箱太阳能围栏。优点是不占建筑面积,与建筑变成一体;缺点是因为冷媒和水为一体,断面较厚,外形粗大,不精致,且重量大。因内胆为不锈钢,存在不锈钢内胆的缺点。作为建筑构件,要满足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要求,还有待于继续改进探索。目前主要是一些小厂家生产,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图13,14)。

6、太阳能价格统计汇总

太阳能热水系统每户安装的太阳能集热面积为2~3m2,集热器的系统增投资1200~3000元/m2,每户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增投资为2400~10000元不等。按烟台市住宅每户平均建筑面积为100~120m2计算,折合到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增投资为30~40元/m2。

一般屋顶直插式太阳能价格1800~2500元/户(100升)。示范工程中的壁挂式真空管、平板太阳能价位绝大多数在5000~7000元/户(水箱100L),真空管中的铜管循环系统和进口蓝膜平板太阳能略贵。不过示范工程中少有突破7000元的。

每平方米热水器在适当的管理下每年可节约的能量相当于标准煤60~100kg,可减少二氧化碳180~300kg。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用1%的建筑成本弥补了10%的建筑能耗,既节能减排,又实现了能源自给。

7、调研发现的问题

7、1 集热器的安装问题

在公共建筑中,太阳能应用多为集体浴室集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因为集热器放在屋顶,集中管理,没有发现安全及其他隐患;在住宅建筑中,太阳能集热器多以角铁支架安装形式为主,特别是外挂系统,基本都是角铁支架配合螺栓或扁铁固定,现在看来问题不大,随着时间推进,支架、螺栓、连接扁铁是否会疲劳破坏以及使用寿命多少都是未知数,现场看部分铁件有生锈迹象(图15~17)。

7、2 太阳能集热器的寿命

信誉好的企业承诺15年,大多数只承诺3~5年。有的住户刚人住太阳能就不能使用,而通常开发商与施工企业及用户签的是双向合同,损坏后找不到人来维修。太阳能产品的检测标准亟待解决,保修期及合理使用年限亟待确定。

山东潍坊规定太阳能产品使用年限15年以上,既然好的产品能够达到15年的使用年限,我们就应该明确规定采用的产品使用年限应为15年以上。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应在政府、企业、设计、施工等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使其产品更规范化、标准化。

7、3 水箱和集热器整合挂外墙

《居住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应用技术规程》(J11859-2011)中只提到,储热水箱可设置在设备间、建筑屋面、平台、阳台、厨房、地下室,没有规定不能采用水箱和集热器整合挂外墙。此种方式对外墙、锚固件等的受力要求都不利,安全隐患尤其大(图18)。

7、4 太阳能产品出现问题以后的维修及更换问题

这是涉及到太阳能能否长期普及使用的问题。调研中发现没有条件维修和维修困难的情况较多,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室外集热器安装在窗台下部,窗户的底部是固定扇的大玻璃,从窗口处操作,基本够不到集热器,每个集热器重量在50kg左右,水箱加集热器重量在150kg左右,正常维修较困难。

7、5 从规划阶段考虑太阳能设计的建筑数量微乎其微

绝大多数是从扩初、施工图阶段开始考虑太阳能设计的(特别是外地设计单位做方案设计的项目),因为不能破坏建筑外立面效果,只能选择固定在栏杆上。其次,因为太阳能设计增加了责任和工作量,设计费用并没有增加,设计师主观上参与方案设计的积极性不高;加上一些开发商对选择太阳能厂家不及时、不积极,所以绝大多数项目是施工图都结束了,也没有确定生产厂商,不能做到太阳能与建筑完全—体化。

7、6 用户反映的集中式太阳能系统的优劣

对于大高层,集中集热、分户储热系统很好,因为每家分配的热量是一定的,一家的热水用完了不会影响其他用户。造价每户只比分体式多1000元,运行费用很低,用户基本不用交钱,设在大高层屋顶也很安全。

集中集热、集中储热的形式因为用户之间相互影响,且水温不稳定,还有物业收水费困难等因素,难以维持下去。这种形式比较适用于公共浴室,对住宅则不太适合。

7、7 太阳能设计不能因地制宜

如有些大高层的壁挂集热器,其下几层每天的光照为1~2h,达不到4h的要求。因此这些集热器的设置不够合理,仅靠辅助电加热或另外安装电热水器,势必造成浪费。

多层住宅存在屋面管线过长、后期人为改造痕迹突出、影响美观的问题,这是因为管井和上面的集热器位置不对应。

7、8 规范产品

需要取得技术认证的产品,固定支架的使用年限、集热器、水箱等的使用年限确认,这样产品安全性才能有保障,烟台市住建局已出台相关文件。

7、9 安装凭经验较多,缺乏理论计算数据

通过对栏杆上固定集热器进行测算,发现集热器固定在栏杆的不同部位以及固定点的数量变化都会引起栏杆的壁厚及截面变化,所以从安全角度出发,甲方或厂家在确定栏杆尺寸及节点后,应交给设计院对栏杆的荷载受力情况及安全性进行复核。

8、结论及建议

8、1 提倡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管理的“五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思路

8、1、1 同步规划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都是绿色建筑的内容,如果能从规划人手是最理想的选择,可以综合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纬度、气候状况、场地条件及周围环境,确定群体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规模及形式,确定相应的单体建筑布局、朝向、间距、群体组合,以满足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和安装的技术要求,避免其他障碍物对投射到太阳能集热器上的阳光造成遮挡,为接收较多的太阳能创造条件。

8、1、2 同步设计

把建筑、技术和美学融为一体,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改变传统太阳能的结构对建筑外观形象造成的影响,并使施工安装方便、用户使用方便及管理维修方便。在结构上,妥善安装,确保建筑物的承载;在管线布置上,安全、隐蔽且相对集中、合理有序、美观,减少热损耗,考虑好太阳能管道的保温和冬季正常运行问题;还可以使太阳能与其他能源加热设备的匹配合理,尽可能实现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控制。

8、1、3 同步施工

安装不规范,客观上会影响工程效果的发挥,同时影响美观。太阳能一体化同步施工,可以考虑施工步骤的优化,并且由多方同步施工,不但可以使两者有机结合,更能减少重复施工的现象,从而节省人力、物力,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

8、1、4 同步验收

从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就同步验收,保证质量,可以保证太阳能系统合理、稳定、安全,达到系统运行效率高,易于安装、检修、维护、管理。

8、1、5 同步管理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验收完成之后,后期维护管理的服务是必不可少的,针对设备损坏的维修、物业沟通的缺失等有必要实行同步管理。从设备上来说,可以引进逐级承诺制度。开发商要向业主承诺,太阳能企业要向开发商承诺……比如,要承诺热水供应的时间,热度和吨水成本,并且还要承诺太阳能产品的使用寿命是20年,还是30年或者更久。若达不到承诺标准要有一个什么样的补偿。这都是互相制约的必要条件。如果有了这样的利害关系,用户才会用着放心,开发商装着安心,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才会发展壮大。

8、2 建议

8、2、1 集热器安装位置建议

建议如下:1)紧贴斜屋面安装;2)紧贴阳台围栏安装或用太阳能装置直接代替阳台、围栏(图19,20);3)紧贴南墙立面安装,附近能检修、下有托板(图21);4)紧贴南墙立面采光槽开口处安装(图22);5)做成建筑物构件在屋顶上安装,如德州蔚莱城项目,把屋顶飘板做成皇明太阳能集热器,既满足了集热器的采光需要,又形成了建筑优美的造型元素(图23,24);6)把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作为外墙,如北京海林办公楼外墙设计(图25);7)在建筑物南墙外挑飘板或者在另设型钢立柱的立面上安装。

8、2、2 太阳能的系统选择

在不同的居住建筑中,应根据不同的供水要求和条件选用合理的太阳能热水系统:1)在别墅及排屋住宅中,宜采用分离承压式强制循环的分户式系统(图26,27);2)低层及多层住宅中,宜优先选用分离承压式强制循环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造型允许的前提下,可采用自然循环的整体式太阳能热水系统;3)当太阳能热水系统中的用水点设有冷热水混合器或混合龙头时,冷热水供应系统在配水点处应有相近的水压;4)低层及多层住宅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中应视具体条件选择分户式、半集中式或集中式系统;5)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各户管道独立,管线数量较多,管线的布置应考虑检修的可行性,并且要求任何一组(根)管线检修或更换时不影响其他管线的正常使用;6)集中集热、分户储热的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便于热水的计量和循环加热,宜采用间接式加热系统,但应有可靠的技术措施保证户内的热量(水)不外流至管网;7)集中集热、集中储热的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适当控制系统规模,避免管线过长,热损失量过大;8)高层建筑在屋面资源不能满足集热器布置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段供应热水的方法部分满足上部建筑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要求,或采用栏板式、阳台式集热器制取生活热水,但应保证集热器全年能充分地采集阳光,保证冬AE]热水器采光面上的累积日照时数不少于4h。

8、2、3 安全设计要求

安全设计要求如下:1)建筑的主体结构或结构构件应能够承受太阳能集热系统传递的荷载和作用;2)应对集热器安装形式的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进行校核,确保集热器安装的安全;3)当集热器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一部分时,应对其强度进行复核,确保其能实现相关建筑性能;4)应根据集热系统设计单位提供的集热器运行重量和储水水箱重量,对安装位置进行结构荷载校核;5)集热器安装所需钢构件所使用的钢材、连接材料和涂料材料应具有质量合格证书,并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6)新建建筑安装集热器前,应在混凝土结构构件内预埋支座,不可后打膨胀螺栓固定,不可安装固定于非结构构件(如窗台填充墙等)之上;7)集热器支架安装所有钢材表面的原始腐蚀等级不得低于B级,其除锈等级应满足《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88)相关要求;8)集热器埋入混凝土的钢埋件表面、现场焊接处及构件剖口焊接部位均不许涂刷油漆或有油污,待现场安装完毕后,再按设计要求补防锈漆或防火涂料。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节能;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从而造成城市拥挤。住房建筑正在朝高层建筑方向发展,高层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土地,也解决了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和人们住房问题,但是高层建筑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在高层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室内的自然采光不足,室内的空气通风差,是高层建筑的通病。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价格正在飞速的上涨中,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是现在政府和社会的响应和号召。能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以低碳生活为指引,发展资源可再利用,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政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建筑节能势必是建筑业的发展新方向,当高层建筑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建筑节能设计也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居住办公条件的前提下纳入新的发展历程,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源,是当前高层建筑设计界比较关注的话题。

1 高层建筑能耗的主要分布

高层建筑因为可容载巨大,所以在公共设施方面,需要建设电梯,中央空调,监控设备,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系统,在中间层还要有水,暖气加压层,这些庞大而数目繁多的系统都需要消耗能源。所以研究高层建筑的节能显得非常的有意义,其中高层的室温变化,引起的空调的使用,是高层建筑的最大能耗部分,如果能有效的利用阳光,通风,保证室内的温度,可以很大程度的节能减排。

2 目前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弊病

随着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高层建筑因为其容积率过高,不通透,等一系列问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在高层建筑建设技术发展过程中,只重视空间的使用,居住的面积,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体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为了很好的与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相契合,引入建筑节能的概念,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形状变化,建筑的朝向,建筑墙体的保温功能,建筑所在位置的气流朝向,等环境因素,同时也应该注意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对于建筑而言,采用节能的设计理念是必须的。

3 采光节能的设计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从太阳吸收能量,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的健康非常有益,但是高层因为容积率过高使得日照严重不足,我国幅员辽阔,纬度变化比较大,在具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日照范围,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的位置和朝向,使得每层建筑都尽可能的多接收太阳光辐射,在东北朝向的窗子可以略小,朝南的窗户面积要尽可能大点。

4 超高层建筑的节能优化

建筑的高度变化,也能影响建筑能耗的变化,在高度接近和超过100米的高空,太阳辐射基本上是不变的,根据气象数据,在此环境下,地面风速是2米/秒的时候,100米的高空会是3米/秒,温度通常会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1摄氏度,所以也要考虑其通风,温度问题,所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房子通风的前提下,考虑高度带来的温差效应,在每个环节考虑建筑的节能效果。

5 高层建筑节能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5、1 优化建筑的位置和朝向设计

选用的建筑节能总体设计是节能的最重要环节,建筑的选定位置,和朝向是首先要考虑的,阳光不仅仅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而且合理利用日照,也对建筑的节能有很好的收益。在我国北方地区,因为寒冷,所以要使每栋建筑都能尽可能多的接收太阳光,不同纬度,不同朝向,不同季节,建筑物得到的太阳光辐射能量不一样,因此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就应该按照当地的日影响图,作出合理的节能设计。

5、2 优化建筑的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的外墙墙体消耗能量较大,建筑的形体变化直接影响建筑外露面积的变化,外露面积越多,耗能也越大,所以要优化建筑的整体设计,尽量采用圆形的结构设计,因为相同的面积,圆形的周长是最少的,在节约了建筑材料的同时也使得建筑更加的节能和环保,另外高层建筑的结构形体变化不宜过多,一方面是处于建筑自身结构强度的要求,另外是减少外露面积,减少能量损耗。

5、3 优化结构墙的设计

因为高层建筑的迎光面积很大,所以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墙决定的,高层建筑的墙体设计决定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在高层建筑的墙体设计中,应有保温层的设置,通过保温层的有效设计,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室内空调的使用,从而大大降低电能的消耗。因为保温层的结构不是承重结构,所以其材料应该选用导热系数小的多孔砌块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对于北方地区,门窗要采用双层玻璃,此外对太阳西晒的问题上,也应该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

5、4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在高层节能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其中最容易最直接的就是对太阳能的利用,一般太阳能的利用分为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太阳能热水技术。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势必会越来低,在高层建筑的外墙,屋顶,都可以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在产生了大量电能的同时,还具有遮阳,反射热能,稳定室内气温的优点。在高层的设计中,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建设地源热泵,大大减少空调的使用,建立冷却塔废热利用系统,热泵作为一种新型节能技术,也应该在办公建筑中考虑采用,新技术带来新的活力,在未来的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肯定会有更加成熟的技术,更加先进的理念,深刻改变,和促进着人们生活的改变。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3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快速发展的经济,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还有生活环境的恶化。当前的经济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的,河水不再清澈、空气也不再清新,这些都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可见,当今人们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环境污染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是不言可喻的,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又命令各个地方政府加强当地环境治理,但是只靠国家治理远远不够,还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要学会低能、减排、低碳、节能等等,一切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1 建筑低碳设计原则要点分析

建筑低碳设计环节中应遵循与整体设计相协调原则,务必对特色文化内涵要素考虑完备,按照不同类型建筑特点,筛选与其相互适应的新型技能技术,能源选择上以新型能源选取为主,随之可满足低碳环保建筑设计操作条件与需求,日渐完善建筑应拥有的优质功能,以至有效提升建筑设计环境质量和建筑设计文化品质。其次则是能源消耗节约原则,建筑围护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运用节能设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采暖能消耗量降低和空调能源消耗量降低,基于自然通风原理前提下使得基础性夏季主导风向可以得到全方位多角度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物本体则需要有力保证自然通风采光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升建筑通风质量和采光质量,慎重考虑气候条件因素,建筑物布局模式和对应建筑平面设计模式均应择优而选。节约资源消耗势在必行,建筑材料选用环节应尽量考虑到建筑资源高效实用和建筑资源合理布置,适时进行建筑整体系统结构优化与整改,以至达到资源浪费综合降低主要目的,实现资源可再生利用的终极目标。建筑内部设计阶段,严禁有害建筑材料使用,石块材料和木材材料以及油漆材料等均应通过合格检验后才能正常投入使用流程之中。

2 建筑低碳设计内涵要点分析

建筑低碳设计主要是将建筑节能先进技术运用于实践操作流程之中,之后与建筑节能产品之间完成组合式优化,对建筑本体耗能比例进行合理调节与整改,达成能源有效节约目的。与此同时,也要进行二氧化碳减少,构建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具备低耗能特质和高舒适性特质。低碳建筑理念中,节能建筑设计技术应用十分有必要,环保建筑材料选取视为首要选项,能源优化组合为最终操作目标,可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模式将建筑新材料运用到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建筑设计工作人员自身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可持续化间存在紧密联系,碳排放水平和能源消耗以及原材料消耗均是其中重点。特殊提到的一点是,当前低碳建筑理念实践程度不断加深,外墙保温节能技术以及太阳能技能技术得到持续推广与应用,但是此类技能建筑理念与建筑观点仍旧难以达到综合绿色能源使用目标,差距度较大。

3 新兴科学对低碳建筑设计的主要影响分析

技术转向是低碳建筑设计发展必然趋势,新科学观出现对低碳建筑设计造成巨大影响,基于此,建筑技术科学成就日渐增加,低碳建筑设计技术转向意味着此类技术和水品具备高层次特点和新兴特点,主要表现在时间新方面和技术效果佳方面,并且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得到双向提升。受新科学影响,新技术不断更新,低碳技术操作方式和低碳技术操作效率较老旧式建造方式相比要优出许多,理论影响和实践影响跨越度相对较大,所以老旧式建筑低碳建筑发展势必会完成较大跨越。计算机技术以新科学与低碳建筑核心媒介形式产生,现下显著技术特征即为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科技化时代到来,新科学观念出现对建筑设计造成巨大影响。

4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方案要点分析

4、1 合理空间利用

高效建筑空间利用可有效降低总体建筑面积需求,大量居住建筑中,空间分配更加重要,此时需要综合控制住房面积标准,达成空间合理利用,运用此种方式可进行建造能耗合理降低,建造减少手段实际上为能源节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操作环节,有效性与实用性特凸显。建筑空间再利用是建筑良性循环运作合理模式之一,其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契机与保障。通过数次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户型空间设计中需要考虑灵活可变性特点,其可有效减少建造垃圾,也会进行基本建筑费用降低和能源节约。低碳建筑设计环节,应进行结材方案制定,其最终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建筑垃圾减排操作便可带来上述优良效用,即为达成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一体化,一体化模式操作可减少建筑结构系统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过度材料消耗。

4、2 再生能源一体化执行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将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技术有机整合,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正规多功能建筑构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使用功能充分延伸,最终完成建筑设计节能效果提升与建筑物使用质量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光伏建筑一体化模式执行可使建筑物本体内在不同类型功能加以完美协调与合理统一,从现下基本态势角度加以分析,风能建筑一体化技术较为常用,此类技术层出不穷,太阳能技术更加适用于新建建筑设计,太阳能转化后也可投入已建建筑改造中,此时主要分为太阳能除湿式制冷内容和热利用形式内容等。太阳能集热器实际上可完成太阳能常规转化,因为集热器设备占地面积较大,并以建筑组成元素形式产生,在热能结构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可与附近环境之间达成协调统一,可在保证集热效果的同时进行建筑平面屋顶集热器设置,此种方法最为实用。新建建筑中,电能太阳能转化较为实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操作势在必行,电池片转换效率提升可达到预期优良节能效果,换个角度而言,也就是运用聚光技术电池片进行最终碳减排效果达成,以从种方式来减少能量转换冗余步骤,无需交流电源介入,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可有效提升再生技术所带来的基本经济效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城市转型已成未来必然发展趋势,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宜居城市建设中,低碳建筑设计起到决定性作用,建筑行业领域中,建筑低碳设计概念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点所在,基于此,应适时进行体制创新整改、机制创新整改、设计观念创新整改,从实际角度出发,做到纵观全局,逐步加强建筑低碳设计理念与建筑操作节能理念。因为低碳建筑发展潜力巨大且是未来建筑行业主流发展方向,具备节电优点和节水优点以及低污染优点等,必将会给大众群体营造一种绿色生活氛围和健康生活氛围以及和谐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技术体系;技术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由人类物质活动规模膨胀和地球人口增长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空前重视。人们对建筑与城市影响的认识也从单纯的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绿色生态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飞速发展[1]。绿色建筑理念的引入,也使得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性也很大,导致国内新建的绿色建筑项目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存在许多问题。绿色建筑的各个生命周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2]。绿色建筑的建设依赖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支撑,需要采用诸多新设备、新技术集成。

2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有时也被人们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丰富。绿色建筑理念已经从单纯的节能走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概念。按全寿命周期的理念,在绿色建筑中需要注意五个环节:一是绿色建筑规划;二是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三是绿色建筑施工;四是运行和管理;五是建筑拆除后的再利用。

绿色建筑希望消耗最少的能源和资源,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影响最小,同时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和良好的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源消耗少和居住环境好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3~4]。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高舒适性的建筑,不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而放弃舒适性,回到原始的农舍中,虽然消耗能源和资源少,但也不是绿色建筑所倡导。

因此,绿色建筑成功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因地制宜的集成技术,来协调解决这一矛盾。

3 社会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一些误区

作为新事物,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社会上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性也很多,导致国内新建的绿色建筑项目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3、1 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绿化建筑,其实不然。绿化是改善城市小气候的最有效的生态因子,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等作用。然而,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非指一般意义上在建筑周边种树植栽的绿化或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指一种综合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建筑环保设计理念。

但是,当前绿色建筑这个概念被开发商所滥用,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有绿化,并盲目地将这个概念向市场普及,导致大多数人误以为有植被水景以及高绿化率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

3、2 技术的不恰当应用

主要表现为:在一些新建的绿色项目中,不考虑绿色建筑技术的适宜性,盲目地将借鉴的“高新技术”照搬到工程项目中去,导致该项技术“水土不服”。一些项目业主认为技术越难就越高级,节能效果就越好,或仅考虑项目的宣传、示范意义,忽视实际的节能效果。例如:区域供冷和冰蓄冷系统往往被视为集中空调系统的有效节能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高校用冷时间短、大学城规划的商业项目形成规模时间较长等因素导致负荷不足,该系统的综合性能系统不到1、0,即冷价高于电价[5]。而已经被国家淘汰的节能等级为5级的分体空调器的COP为2、6~2、8[6]。

实际上,绿色建筑并不就是高科技建筑,不应该一直强调高科技,而忽略建筑设计的本质。

3、3 经济评价不够重视

经济评价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项目开发商的观念错误,认为“一旦和绿色建筑沾边,建筑的成本造价一定会增加很多,绿色建筑是高成本的代名词”,错误的观念导致市场上的绿色建筑成本显著高于普通住宅,无形地将绿色建筑标榜为贵族建筑。例如:“锋尚”系列建筑综合技术做法的成本比普通住宅建筑提升了32%;深圳“蓝牙水晶”写字楼采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理论上每年可节约电费一千万元,但整个建筑的总造价却比普通甲级写字楼贵出20%以上[7]。

虽然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需要增加一定的初始投资,但并不简单地等于高成本。我们可以用现有的、成熟的技术为支撑,用低投入的方法对自然通风、遮阳、隔热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节能技术进行整合,使居住者可以享受到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建筑。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都适用于某个绿色建筑项目,技术与建筑的形式、功能、所处的区位和运行的状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4 绿色建筑的工程技术体系

建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实质上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内,包含了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材料的运输、建筑建设过程、建筑运行使用过程、直至建筑的消亡等过程。绿色建筑的低耗理念就是在全寿命周期内控制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创造出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绿色建筑的建立依赖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支撑,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则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以恰当的比例整合集成诸多绿色环保技术,将建筑技术根植于建筑本身,使其融入建筑的形态设计和使用功能,最终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实际工程项目建设中,基于全过程控制原则,绿色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范围内包括以下五个阶段(见图1所示):一、建设规划阶段;二、施工图设计阶段;三、施工建设阶段;四、运营管理阶段;五、拆除阶段。

4、1 建设规划阶段

绿色建筑的建设规划阶段又包含了两部分,一是绿色建筑的策划、选址;二是生态总体规划。

在建筑策划与选址阶段,首先要制定建设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土地资源;2、自然水系、湿地、农田及各种生态区的保护;3、建设场地安全及污染源处理;4、旧建筑利用及废弃场地建设。

在生态总体阶段,充分考虑建筑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各个方面,制定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良好的建筑室外环境;2、建筑能源综合利用规划;3、建筑水系统综合利用规划;4、建材与建筑结构使用规划;5、建筑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

绿色建筑首先强调节约土地资源,尊重原址原貌生态环境,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另外,项目的总体规划则需要从整体环境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思考。在整体环境规划中,还需要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建筑与地貌、植被、水土、风向、日照与气候的关系。

图1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体系

4、2 施工图设计阶段

绿色建筑设计应合理控制建筑规模、容积率和面积,改善场地生态环境。借助计算机模拟工具,对建筑窗墙比、体形系数、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光性能、采暖空调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等进行综合优化设计。

建筑施工图设计是详细表达建筑单体或群体的外形轮廓、大小尺寸、结构构造和材料做法的过程。绿色建筑要求在施工图规划设计阶段,不仅充分考虑倒节约建筑建造过程中建材、资源、能源等,还必须对建筑使用过程中节能、节水、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和思考,统筹考虑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施工图设计技术体系见图2所示。

图2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技术体系

4、3 施工建设阶段

绿色建筑施工建设阶段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噪声、大气污染、光环境污染等,尽量减少施工队环境的不利影响。另外,还需要注重在施工中节约用水、用电、用材等。采用有效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一样,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施工中的体现。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三个方面,见图3所示。

图3建筑施工建设阶段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4、4 运营管理阶段

运营管理阶段是建筑寿命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该阶段使用的能源一般占建筑总能源消耗的80%以上,对于居住使用者而言,建筑运行管理的实施效果是直接决定其舒适性、节能性的重要因素。绿色建筑要求通过设计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激励体制来落实绿色建筑的各种理念。

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一般是通过物业管理公司来实施的。运营管理阶段应当处理好建筑使用者、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做到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等工作。实现绿色建筑各项设计指标。

运营管理阶段主要包括节能管理技术、节水管理技术、绿化管理技术以及生活垃圾管理技术。

4、5 拆除阶段

在改造、拆除阶段,绿色建筑应对建筑性能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合理规划拆卸,将拆除的建材和设备进行资源化有效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5 总结

作为新事物,绿色建筑需要采用诸多新设备、新技术集成。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性也很多,导致国内新建的绿色建筑项目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存在许多问题。

绿色建筑的建立依赖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支撑,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则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以恰当的比例整合集成诸多绿色环保技术,将建筑技术根植于建筑本身,使其融入建筑的形态设计和使用功能,最终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同时,绿色建筑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跨专业、多层次和多阶段的特点,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而应将其放在区域或城市规划中进行思考。绿色建筑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都需要建筑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相互配合,共同解决。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绿色建筑(2010)[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刘加平,董靓,孙世钧、 绿色建筑概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姚润明,李百战,丁勇,等、 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 暖通空调,2006,36(11): 27~33、

[4] 林宪德、 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傅建平,巫术胜、广州大学城区域能源规划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2010中国建筑区域能源规划暨热泵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江苏建筑节能,2010、73-76、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5

一、建筑节能的概念及意义

建筑行业中产生的能耗主要是在建筑和使用过程中的总消耗,在这个总消耗领域之内,主要是通风、采暖、空调的能耗,它们占据建筑能耗的绝大部分比例。为了应对能源危机,需要在建筑领域节约能源和资源,要推行建筑节能,要在建材环节、运输环节、存放环节等部分,实现能源的节约,注重对建筑节能的设计,避免“短命建筑”,充分利用建筑围护结构技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应用。

建筑节能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能源。建筑行业中的建造能耗和使用能耗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大,一些居住性建筑中的空调所产生的SO2及其他污染物,严重影响了大气的变化,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温室效应,因而,在对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和优化大气环境。

2、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建筑所消耗的能源占用比例较大,如果对建筑能耗加以有效的设计控制,则可以极大地提升能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3、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的态势下,适宜的建筑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内在的需求,为了满足人们的舒适性需求,要通过建筑节能设计,改善室内的环境,减少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的能耗状态,从而实现宜居、节能的生活环境。

二、影响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因素分析

1、建筑体型系数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1、1 建筑平面布局因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人们崇尚和欣赏具有立体层次感的建筑凸凹变化设计,这与人们的审美能力提升有关,而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基本的前提是对建筑平面的功能性划分,由于建筑平面设计的不同要求,需要考虑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在建筑平面布局因素之中,建筑面宽、建筑进深、建筑高度的因素,都对建筑节能设计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平面布局不同的状态下,建筑节能设计要选用不同的保温材料,在产生不同的传热系数的条件下,加以设计。

在这个影响因素之中,要最大程度地减小围护结构的表面积F与建筑体积V之间的比值,避免建筑体型系数过大而导致传热系数过高的现象,在建筑高度相等的情况下,建筑外表面积越小,其能耗也越小,建筑体型系数越小就对建筑节能设计最为有利,而且,正方形平面的建筑体型系数最小,而L型和凹形的建筑平面体型系数最大,由此可见,建筑平面的凹凸多变状态,会对建筑节能设计产生不同的影响。

1、2、建筑长度及进深影响因素。建筑长度和进深影响到建筑节能设计中的采光设计、通风设计等基本功能,在建筑面积一定的前提下,要选取建筑长度为15米-20米的长度,在这个长度设计之下,可以实现最为有利的建筑体型系数控制,实现建筑节能设计。同时,还可以在建筑进深长度一定的前提下,增加建筑单元的个数,从而减小建筑体型系数。

1、3、建筑高度影响因素。选取一定数值的建筑高度,要考虑建造成本以及节能设计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在建筑高度降低的条件下,建筑结构的刚性会大幅度地增加,建筑高度的增加会导致建筑的体型系数减小,当建筑层高增加的条件下,对建筑体型系数的影响越小。这可以由以下柱形图加以表示:

2、建筑朝向对于建筑节能的影响因素

建筑朝向要注重日照采光和建筑节能设计,如:建筑为南北朝向时,耗热量较少,日照采光也较多,这样,可以使人们充分享受到太阳的自然热能的照射温度。建筑朝向影响节能设计的主要考虑方面,有以下几点:(1)确保建筑的夏季通风以及冬季免受北风的吹袭;(2)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在住宅用地规划之下进行节约用地。(3)要符合建筑群体的组合设计要求。

3、建筑开窗形式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因素

建筑的墙壁或屋面开的洞口,可以增加建筑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情况,由于不同的开窗会产生不同的传热系数,如:开窗形式、窗的建筑材质等,因而,要合理设计建筑护结构的窗户的节能计算。

三、建筑节能设计的解决对策分析

1、建筑体型系数的建筑节能设计对策

在依照不同地区制定的相关规范,进行建筑设计,这是一个硬性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进行节能设计:其一,减少建筑长度,加大建筑进深;其二:增加建筑层高。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其三:建筑平面的凹凸设计变化不要太多,这是由于平面结构变化过多、不规则设计越复杂,越会导致建筑物的护结构与大气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减小建筑的传热系数。因而,要注重建筑平面的平整、简洁设计,这样,利于建筑节能。通常来说,建筑的体型系数应当控制在0、3左右,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减少耗热量指标,如:可以通过调整外墙、屋顶等围护墙的材料方式;可以通过增加围护结构的厚度方法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建筑的耗热量指标控制在额度之内。

2、建筑朝向的建筑节能设计对策

建筑朝向的建筑节能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得热量和空气渗透耗热量,选取合适的设计,以提高太阳辐射量,充分利用太阳的热能,节约其他资源,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加以节能:(1)可以采用错落式设计的方式,利用山墙之间的空隙,最大程度地提高日照水平。(2)采用点式和点式住宅组合的设计,利用空隙争取最大程度的日照。

3、建筑开窗的建筑节能设计对策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6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保障措施

Abstract: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star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 of strategy of the third pac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nth five year plan, accelerate advance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new phase of development、 Keep the energ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we face is a major strategic problem、

Key words: build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security measures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be accelerated ceaselessly、 City planning is the primary task to bee a national advocat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However,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problem not allow to ign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oceed with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analysis of current problems in city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

Key words: city to change process;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201、5

节约建筑用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施建筑节能,必须要对建筑节能及其技术有深入的了解,正确理解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建立科学、有效、适用的建筑节能保障措施,才能够保证建筑节能技术能够广泛推行。

一、建筑节能的概念

建筑节能的研究与开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已经历了二个阶段。简言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建筑节能,其本质内涵仅仅着重于通过能源节约以降低资金投入,是最浅层次的建筑节能概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提出建筑节能己经将其升华至节约资源的高度,是基于资源有限论的理论框架而得来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提建筑节能,则把建筑耗能与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是最具积极意义的节能概念。此概念的要义在于,人类社会要发展,而且必须发展,能源则是其发展的动力之源,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必须以耗能作为其发展支撑平台。这种最具科学意义的建筑节能概念并非不要消耗能源,而是需要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即为居住者所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条件与所消耗的能源量之比),大幅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实际上也就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重要内涵。

就建筑节能的整体框架思想而言,建筑节能应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尤其是在其运行使用期间),尽量减少宝贵的稀缺的常规能源的消耗量。

建筑物在运行期间对常规能源的消耗主要来自采暖与空调能耗、炊事和饮食能耗、热水供应能耗、家电能耗以及照明能耗等方面(各部分能耗大体比例见下表);所耗能量资源主要是化石类燃料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液化气等)、电能和热能(如热水、热气)。在国际上,它是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能耗并列,属于民生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0~40%左右。由于建筑用能关系国计民生,量大面广,节约建筑用能,是个牵涉到国家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建筑能耗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建筑能耗的构成 采暖空调 热水供应 电气 炊事 备注

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65 15 16 4

二、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建筑节能技术是一门以建筑节能科学为基础,同时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的包含了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技术。技术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规定的有着技术发展的行动准则、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属于技术政策范畴。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是以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利用建筑节能技术减少建筑

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和健康等服务而采取的集中性和协调性的措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主要研究政府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政策以及利用建筑节能技术服务建筑节能的政策两个方面,重点是促进建筑节能技术新产品、工艺和服务的政策。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选建筑节能,其总体思路是由北而南,由输入型节能为主向输入型与输出型节能并重转变。从内容上看,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历史演变可分两大部分:节能技术行业标准的演变和其他技术政策的演变。

三、建筑节能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

(1)施行节能性能化政策

在与现行相关建筑规范的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性能化政策,积极推进节能建筑性能化设计和评测。建立健全科学、量化、可评价的节能性能化指标体系,减少法规对设计创新的限制,通过一定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或绿色建筑性能化规范(如美国的LEED标准,我国的《建筑性能评定标准》等)对建筑进行广泛的性能评定。还应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统计报告制度,掌握分析建筑节能进展情况。

(2)制定节能激励政策

根据《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研究制定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从财政投入、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建筑节能,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对于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应享受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税收优惠和经济上给予贷款、贴息等倾斜政策。对于节能产品应给予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建筑节能科研开发推广项目,应列入地方科研计划,增加财政拨款和信贷,增加资金投人强度,并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同时实行精神奖励与经济激励并行的节能激励政策,实现建筑节能的新飞跃。

(3)制定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设备应用制约政策

制定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设备应用制约政策,各类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设备的能耗规定指标,对这些高能耗建筑和企业的耗能量进行严格限制,建立能进能出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原有高能耗建筑、企业必须进行设备、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一些产能过剩,设备、工艺、技术落后,能耗和单位产出能耗过高的企业要被淘汰;大力支持高能效设备的研制和生产,淘汰低能效的设备;在建筑节能和设备应用等各方面推行有效的节能措施。

2、管理保障

(1)完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

完善宁波地方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建立健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把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在对设计环节严格监管的同时,要加大对施工和竣工验收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施工图审查制度。对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设计文件坚决不得通过施工图审查。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跟踪监管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

(2)健全建筑节能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机构,充实机构人员,安排专项资金,加强机构建设,强化机构职能。统筹协调建设各部门工作分工,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健全各部门互相联动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增强宏观调控力和微观控制力。

(3)规范建筑市场监管体系

加强建筑节能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结合国务院《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将建筑节能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建立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相互衔接的节能监管体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要点,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阶段、初步设计审查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备案阶段,各有关单位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抓好市场准入关、节能设计图审关、工程监理关、验收备案关,在建设各阶段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各级管理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监管上,领导专门负责,部门之间相互衔接,联动监管,使建筑节能进入全过程封闭式管理,对不符合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建立违规举报制度。各级建筑节能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工作违规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行为。

(4)建立建筑节能服务体系

为使建筑节能有序地开展及可持续发展,应发动社会力量,设立各环节的能源服务公司,开展建筑节能服务工作,可以从方案策划、设计评估、施工管理、用后评价体系诸方面进行科技咨询,使建筑节能更具科学性、严谨性,起点更高,以市场来引导宁波建筑节能的健康发展。

3、技术保障

(1)技术优化

加大优化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力度、制订和实施优化技术体系的生产标准和建筑设计、施工技术规程,为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提供技术保障、大力推动节能型堵体材料、门窗、保温及采光技术的优化;建筑低能耗围护结构组合设计方法的优化;低能耗建筑的综合设计、环境控制和节能设计的优化;新能源供热制冷成套技术的优化,包括地热能、太阳能、地下和地面水体蓄能等的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建筑和节能设备优选和集成,以及相应节能设计软件的优化;利用相变贮能推动建筑物节能降耗技术的优化以及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研发、示范和应用。

(2)技术评佑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7

2017年2月

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是落实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体现,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是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着力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内容,对于建设节能低碳、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规划。

一、规划编制背景

(一)工作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全面展开,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节能改造在重点城市及学校、医院等领域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圆满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建筑节能标准稳步提高。全国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部修订完成并颁布实施,节能性能进一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基本达到100%,累计增加节能建筑面积70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重超过40%。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新疆等地开始在城镇新建居住建筑中实施节能75%强制性标准。

绿色建筑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山东、深圳等地开始在城镇新建建筑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推广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全国累计有407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4、7亿平方米。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推进。截至2015年底,北方采暖地区共计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9、9亿平方米,是国务院下达任务目标的1、4倍,节能改造惠及超过1500万户居民,老旧住宅舒适度明显改善,年可节约650万吨标准煤。夏热冬冷地区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7090万平方米,是国务院下达任务目标的1、42倍。

公共建筑节能力度不断加强。“十二五”时期,在33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开展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对9000余栋建筑进行能耗动态监测,在233个高等院校、44个医院和19个科研院所开展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及节能改造试点,确定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11个,实施改造面积4864万平方米,带动全国实施改造面积1、1亿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十二五”时期共确定46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100个示范县和8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省级示范,实施398个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装机容量683兆瓦。截至2015年底,全国城镇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超过30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超过4%。

农村建筑节能实现突破。截至2015年底,严寒及寒冷地区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对117、6万户农房实施节能改造。在青海、新疆等地区农村开展被动式太阳能房建设示范。

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国有15个省级行政区域出台地方建筑节能条例,江苏、浙江率先出台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组织实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在部科技计划项目中安排技术研发项目及示范工程项目上百个,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组织实施中美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中欧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促进我国相关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同时,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建筑节能标准要求与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标准执行质量参差不齐;城镇既有建筑中仍有约60%的不节能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低,居住舒适度较差;绿色建筑总量规模偏少,发展不平衡,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形式单一,与建筑一体化程度不高;农村地区建筑节能刚刚起步,推进步伐缓慢;绿色节能建筑材料质量不高,对工程的支撑保障能力不强;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约束及财政资金投入推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完善。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改善居住生活条件需求强烈,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能源资源利用模式亟待转型升级,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l展面临大有可为的机遇期,潜力巨大,同时困难和挑战也比较突出。

从发展机遇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把绿色展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等发展战略,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人民群众节能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建筑居住品质及舒适度、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及绿色消费等密切关注,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从发展潜力看,在建筑总量持续增加以及人民群众改善居住舒适度需求、用能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力度,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可以有效遏制建筑能耗的增长趋势,实现北方地区城镇民用建筑采暖能耗强度、公共建筑能耗强度稳步下降,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可实现约1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将对完成全社会节能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从发展挑战看,我国城镇化进程处于窗口期,建筑总量仍将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主要依托建筑提供服务场所的第三产业将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处于提升期,对居住舒适度及环境健康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大量新型用能设备进入家庭,对做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工作出发点,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促进绿色建筑全面发展为工作主线,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完善法规、策、标准、技术、市场、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改善建筑居住环境品质,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推进。从城镇扩展到农村,从单体建筑扩展到城市街区(社区)等区域单元,从规划、设计、建造扩展到运行管理,从节能绿色建筑扩展到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把节能及绿色发展理念延伸至建筑全领域、全过程及全产业链。

坚持统筹协调。与国家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等战略目标相协调、相衔接,统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推广、建筑文化发展、城市风貌塑造等工作要求,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凝聚政策合力,提高发展效率。

坚持突出重点。针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采取有力措施持m推进,务求在建筑整体及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标准提升、高性能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及舒适度改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民群众从被动到积极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以能源资源应用效率的持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舒适性、健康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验到发展成果,逐步形成全民共建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及产品从被动跟随到自主创新。加强标准创新,强化标准体系研究,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各类标准的综合约束与引导作用。加强政策创新,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行政约束与引导作用。加强市场体制创新,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自主性,鼓励创新市场化推进模式,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提升,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大幅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农村建筑节能实现新突破,使我国建筑总体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建筑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建筑领域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部分地区及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建筑节能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现阶段先进水平。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全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所占比例超过60%。城镇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超过6%。经济发达地区及重点发展区域农村建筑节能取得突破,采用节能措施比例超过10%。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及执行质量

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修订城镇新建建筑相关节能设计标准。推动严寒及寒冷地区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加快实施更高水平节能强制性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性能要求,引导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城市率先实施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地方标准,在不同气候区树立引领标杆。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提炼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引领节能标准提升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街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鼓励开展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

严格控制建筑节能标准执行质量。进一步发挥工程建设中建筑节能管理体系作用,完善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监管,强化工程各方主体建筑节能质量责任,确保节能标准执行到位。探索建立企业为主体、金融保险机构参与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保险制度。对超高超限公共建筑项目,实行节能专项论证制度。加强建筑节能材料、部品、产品的质量管理。

专栏3 新建建筑建筑节能标准提升重点工程

重点城市节能标准领跑计划。严寒及寒冷地区,引导有条件地区及城市率先提高新建居住建筑节能地方标准要求,节能标准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国际先进水平。夏热冬冷及夏热冬暖地区,引导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和省会城市率先实施更高要求的节能标准。

标杆项目(区域)标准领跑计划。在全国不同气候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示范。结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情况,探索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不同技术路径。总结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施工及材料、产品支撑体系。开展超低能耗小区(园区)、近零能耗建筑范工程试点,到2020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方米以上。

(二)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量质齐升

实施建筑全领域绿色倍增行动。进一步加大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执行力度,逐步实现东部地区省级行政区域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及重点城市、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新建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动有条件的城市新区、功能园区开展绿色生态城区(街区、住区)建设示范,实现绿色建筑集中连片推广。

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质量提升行动。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和改进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善绿色建筑发展要求,引导各开发地块落实绿色控制指标,建筑工程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完善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有条件地区适当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及重点功能区内新建建筑中高性能绿色建筑建设比例。加强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确保各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发挥实际效果,激发绿色建筑的需求。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质量事中事后监管。

实施建筑全产业链绿色供给行动。倡导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促进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完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建设,有步骤、有计划推进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建立绿色建材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动态绿色建材产品目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中优先使用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培育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体系。积极发展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建筑结构体系。积极引导绿色施工。推广绿色物业管理模式。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

专栏4 绿色建筑发展重点工程

绿色建筑倍增计划。推动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及重点建筑类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建设,力争使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实现倍增,到2020年,全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50%,新增绿色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以上。

绿色建筑质量提升行动。强化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逐步强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在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约束作用。加强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建设跟踪管理,加强对高星级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引导,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中,二星级及以上等级项目比例超过80%以上,获得运行标识项目比例超过30%。

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40%;城镇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15%。

(三)稳步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水平

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严寒及寒冷地区省市应结合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要求,继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管网智能调控改造。完善适合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路线,并积极开展试验。积极探索以老旧小区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多层建筑加装电梯等适老设施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同步实施的综合改造模式。研究推广城市社区规划,制定老旧小区节能宜居综合改造技术导则。创新改造投融资机制,研究探索建筑加层、扩展面积、委托物业服务及公共设施租赁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改造的利益分配机制。

不断强化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深入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建立健全能耗信息公示机制。加强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管理,逐步加大城市级平台建设力度。强化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发挥数据对用能限额标准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引导各地制定公共建筑用能限额标准,并实施基于限额的重点用能建筑管理及用能价格差别化政策。开展公共建筑节能重点城市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市场化改造模式。推动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调适制度。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节约型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校园、绿色医院评价及建设试点。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学校、医院节能及绿色化改造试点。

专栏5 既有建筑节能重点工程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严寒及寒冷地区,落实北方清洁取暖要求,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夏热冬冷及夏热冬暖地区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示范,积极探索适合气候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的改造技术路线。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前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城镇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

老旧小区节能宜居综合改造试点。从尊重居民改造意愿和需求出发,开展以围护结构、供热系统等节能改造为重点,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给水、排水、电力和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建筑使用功能提升改造,绿化、甬路、停车设施等环境综合整治等为补充的节能宜居综合改造试点。

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行动。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建设,引导能源服务公司等市场主体寻找有改造潜力和改造意愿建筑业主,采取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方式投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实现运行管理专业化、节能改造市场化、能效提升最大化,带动全国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

节约型学校(医院)。建设节约型学校(医院)300个以上,推动智慧能源体系建设试点100个以上,实施单位水耗、电耗强度分别下降10%以上。组织实施绿色校园、医院建设示范100个以上。完成中小学、社区医院节能及绿色化改造试点50万平米。

(四)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引导各地做好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勘察和建筑利用条件调查,编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研究建立新建建筑工程可再生能源应用专项论证制度。加大太阳能光热系统在城市中低层住宅及酒店、学校等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的推广力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清洁供暖工程,利用太阳能、空气热能、地热能等解决建筑供暖需求。在末端用能负荷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建设区域可再生能源站。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建筑工程中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做好“余热暖民”工程。积极拓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形式,推广高效空气源热泵技术及产品。在城市燃馕锤哺呛臀鬯厂周边地区,推广采用污水厂污泥制备沼气技术。

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实践总结及后评估,对典型示范案例实施运行效果评价,总结项目实施经验,指导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践。强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运行管理,积极利用特许经营、能源托管等市场化模式,对项目实施专业化运行,确保项目稳定、高效。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关键设备、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标准体系,加快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阶段的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专栏6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重点工程

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结合太阳能资源禀赋情况,在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以及其他有公共热水需求的场所和条件适宜的居住建筑中,加快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积极探索太阳能光热采暖应用。全国城镇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20亿平方米以上。

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在建筑屋面和条件适宜的建筑外墙,建设太阳能光伏设施,鼓励小区级、街区级统筹布置,“共同产出、共同使用”。鼓励专业建设和运营公司,投资和运行太阳能光伏建筑系统,提高运行管理,建立共赢模式,确保装置长期有效运行。全国城镇新增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

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各类热泵系统,满足建筑采暖制冷及生活热水需求。提高浅层地能设计和运营水平,充分考虑应用资源条件和浅层地能应用的冬夏平衡,合理匹配机组。鼓励以能源托管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管理运营能源站,提高运行效率。全国城镇新增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2亿平方米以上。

空气热能建筑应用。在条件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空气热能建筑应用。建立空气源热泵系统评价机制,引导空气源热泵企业加强研发,解决设备产品噪音、结霜除霜、低温运行低效等问题。

(五)积极推进农村建筑节能

积极引导节能绿色农房建设。鼓励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进行设计和建造。鼓励政府投资的农村公共建筑、各类示范村镇农房建设项目率先执行节能及绿色建设标准、导则。紧密结合农村实际,总结出符合地域及气候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乡土绿色节能技术,编制技术导则、设计图集及工法等,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轻型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现代夯土结构等新型房屋。结合农村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农房节能改造。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农房节能设计和建造能力。

积极推进农村建筑用能结构调整。积极研究适应农村资源条件、建筑特点的用能体系,引导农村建筑用能清洁化、无煤化进程。积极采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空气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农房采暖、炊事、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在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较重地区农村,结合“煤改电”工作,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采暖。

四、重点举措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结合建筑法、节约能源法修订,将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制度、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前瞻性研究,评估《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实施效果,适时启动条例修订工作,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立法工作。引导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地方法规。不断完善覆盖建筑工程全过程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配套制度,落实法律法规确定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强化依法行政,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

(二)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需求,适时制修订相关设计、施工、验收、检测、评价、改造等工程建设标准。积极适应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要求,编制好建筑节能全文强制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鼓励各地编制更严格的地方节能标准,积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引导企业制定更高要求的企业标准,增加标准供给,形成新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国际合作,积极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标,并加快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内标准。

专栏7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部分标准编制计划

建筑节能标准。研究编制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全文强制性技术规范;逐步修订现行建筑节能设计、节能改造系列标准;制(修)订《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绿色建筑标准。逐步修订现行绿色建筑评价系列标准;制(修)订《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

可再生能源及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逐步修订现行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相关技术规范;制(修)订《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三)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托“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等重点专项,集中攻关一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产品,重点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分布式能源领域取得突破。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引导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引领工程。健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重点节能技术推广制度,技术公告,组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成熟技术和集成技术的工程化推广应用。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专栏8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方向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重点技术方向。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既有建筑综合性能检测、诊断与评价,既有建筑节能宜居及绿色化改造、调适、运行维护等综合技术体系研究;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绿色施工与装备、调适、运营优化、建筑室内健康环境控制与保障、绿色建筑后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城市、城区、社区、住区、街区等区域节能绿色发展技术路线、绿色生态城区(街区)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优化、城区(街区)功能提升c绿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分布式能源高效应用、区域能源供需耦合等关键技术研究、太阳能光伏直驱空调技术研究;农村建筑、传统民居绿色建筑建设及改造、被动式节能应用技术体系、农村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等适宜技术研究。

(四)增强产业支撑能力

强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材料产品产业支撑能力,推进建筑门窗、保温体系等关键产品的质量升级工程。开展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推进产业链整体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标准化、工程化、产业化。促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咨询、科研、规划、设计、施工、检测、评价、运行维护企业和机构的发展。增强建筑节能关键部品、产品、材料的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强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能力建设。

专栏9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新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材料及产品。积极开发保温、隔热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寿命长的外墙保温材料和保温体系、适应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需求的新型保温材料及结构体系,开发高效节能门窗、高性能功能性装饰装修功能一体化技术及产品;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等建材推广;高效建筑用空调制冷、采暖、通风、可再生能源应用等领域设备开发及推广。

(五)构建数据服务体系

健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统计体系,不断增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可靠性。强化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提升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宏观决策和行业管理水平。建立并完善建筑能耗数据信息制度。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数据资源服务,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政府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资源,实现数据信息的搜集、处理、传输、存储和数据库的现代化,深化大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逐步建立并完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

五、规划实施

(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财政、税收、金融、土地、规划、产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创新。研究建立事权对等、分级负责的财政资金激励政策体系。各地应因地制宜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研究对超低能耗建筑、高性能绿色建筑项目在土地转让、开工许可等审批环节设置绿色通道。

(二)强化市场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创新节能与绿色建筑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探索节能绿色市场化服务模式,鼓励咨询服务公司为建筑用户提供规划、设计、能耗模拟、用能系统调适、节能及绿色性能诊断、融资、建O、运营等“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引导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运营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项目。积极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和绿色建筑与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融资及技术能力的有效连接。会同相关部门推进绿色信贷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将满足条件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项目纳入绿色信贷支持范围。

(三)深入开展宣传培训

结合“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全民节能行动”“全民节水行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加大对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能力。强化技术工人专业技能培训。鼓励行业协会等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质量管理、节能量及绿色建筑效果评估、用能系统管理等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定。引导高等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相关专业学科,做好专业人才培养。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8

建筑体型不单单指建筑物的形状,常用建筑体形系数来表达其与节能的关系。当建筑体形系数小于0、3时,是比较理想的节能体型,但当其值大于0、3,则应对建筑护结构(包括外墙和屋顶)进行相应的保温设计,来弥补由于外露面积过大而导致过多的能量散失。当建筑的容积已确定,体形系数(见公式(1))与建筑平面形状、面积(长度×宽度)和高度有关。也就是说应尽量减小建筑物的外露面积——护结构的总面积,围护结构面积也就是建筑散失能量的面积,其值越小,建筑能耗越小。另外,当建筑的高度确定,增加建筑的长度可是能耗降低;当长度一定时,加大建筑的宽度会使建筑的传热指标增加,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量。S=F0/V0(1)lbnh1)112(其中,S为建筑体形系数(m-1);F0为建筑外表面积(m2);V0为建筑体积(m3);n为建筑层;h为建筑层高;S0为建筑物底面积(m2);b为建筑物宽度(m);l为建筑长度;A为建筑面积(m2)。由于建筑形式的自由化,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建筑形体往往不是规则的几何形体,而是追求标新立异,复杂的建筑平面会直接增加建筑外露表面积,使体形系数增大,从而增加散热机会。据统计计算,体形系数每增加0、01时,能源指标会增加2、5%左右,因此,建筑设计规范上对于建筑体形系数给出了明确的控制标准,一般来说,将其控制在0、3以下。另外,将居住建筑设计成单元组合的形式也是相对有效的节能办法,即将外露的墙体变为内墙,因此,在计算体形系数时,建筑外表面积减少了,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二、建筑的平面形态对节能的关系

建筑体型形态指的是其平面的构成特点,即建筑的平面形态。这与规划要求、建筑功能、景观设计、技术要求、设计思路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筑的平面形态决定了建筑物朝向、采光和通风面积及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决定了建筑物受光面积和散热面积。根据模拟结果与实践分析可知,当建筑体积一定时,平面形式为正方形的建筑,其外表面积最小,对应的建筑耗热量也最小。也就是说,但从平面形式来说,正方形最有利于节能,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发现,由于功能、建筑朝向、采光、通风等方面的影响,建筑平面很难为正方形。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平面形式做综合节能分析。

三、建筑的长度和宽度与节能的关系

建筑物的长度和宽度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如规划用地、建筑占地面积、主导风向、气候条件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满足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在建筑节能中应用建筑体形系数来协调建筑能耗与节能的关系。体形系数为建筑物与室外大气直接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通过计算比较可知,不论建筑高度如何变化,体形系数随建筑长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即先快速减小,然后缓慢至最小值,之后又有小幅度的增加,当平面形状为正方形时,体形系数也达到最小值,此时最为节能。

四、建筑的高度与节能的关系

由于近些年来高层建筑在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的大量兴建,使建筑高度也成为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建筑体形系数会随着建筑层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而当建筑物的层数增加,会降低层高对其建筑体形系数的影响,因此对于高层建筑来说高度的增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可以忽略。综上所述,当建筑面积在一定范围内(以居住建筑为例,约为2000m2),其体形系数相对较大,护结构的散热面积大,进而导致能耗大,不利于建筑的节能减排;当建筑面积较大时,比如将居住建筑以单元形式排开,无形中是将部分建筑外墙变为内墙,使建筑的外露面积降低,从而降低了体形系数,因此,我国的居住建筑一直延续着单元并列形式的建筑。从建筑的高度来讲,层高和层数的增加,对体形系数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说,中高层建筑更符合节能的要求。

五、结语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济南战役纪念馆参观感悟优秀(精选4篇)
  • 下一篇:冬施方案及措施(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