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9 栏目:写作范文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律,才能避免那种“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认真,却收效甚微的重形式而轻实效”的现象,进而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广大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因此,深入分析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探讨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评判标准,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的有效发展来体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1、学生的体能是否得到了有效发展

无论体育课程怎么改革,发展学生体能都应该是体育课程目标永恒不变的主题,特别是在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实状况下,发展学生体能就显得尤其重要。体能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运动练习可发展学生的各种体能,而良好的体能是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以及运动技能的重要基础。因此,学生的体能是否得到了有效发展,理应成为评判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2、学生的运动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

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争议颇多的一个话题。有学者提出要“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也有学者修正为“淡化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实际上,运动技能的教学既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同时较为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5月7日)明确指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因此,运动技能的教、学、练及学生的掌握情况,是评判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3、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

从“思想品德教育”嬗变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体育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变化,同时也赋予了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新的内涵。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来看,体育课堂教学确实具有其他文化课教学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也是评判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

1、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以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为基础的,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要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和执行能力是首要因素。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学校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只有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具有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的心态而不得过且过,真切领悟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而不因循守旧,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发展而不满足于现状,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应该做到“双管齐下”。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加大培训的力度,明确培训目标,优化培训内容,变革培训模式,重视培训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动加强新课程的学习,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2、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著名教学设计专家罗伯特·加涅(Robert M、 Gagnè)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地规划教学的过程,它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学设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就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而言,主要是指如何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客观的教学条件,恰到好处地制订好各种教学计划。其中,尤其要重视课时计划的编写,因为它是水平计划、单元计划和学期计划在课堂教学中的最终体现。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时计划的格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是三个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在确定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具体化、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标要“跳一跳,够得到”。教学内容的选用要服务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既要注重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改造,也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误入“淡化运动技能的误区”。新课程强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意在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不过,各种教学方式都可能有利有弊,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教材特点等合理选用教学方式,才能扬长避短,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使教师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尊重。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为此,有效教学必须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体验。

体育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要及时转变师生观,树立“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要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三是要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也势必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把握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征

实践性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无论是体能的发展还是运动技能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直接参与身体练习来实现,即使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通过在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达成的。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保证绝大多数时间用于体育实践活动,避免用过多的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练习密度,把尽量多的时间给学生用于练习和锻炼,练习主要侧重于运动技能的学练,锻炼则主要侧重于体能的发展,教师还要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教育。

3、发挥期待效应的激励作用

期待效应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正向期待所能产生的积极效果。教师的期待效应能够帮助学生产生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进步的动力,能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和成功视而不见,没有激励、没有赞扬、没有肯定,学生就很难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与进步要及时进行正面评价,可以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可以简单地竖竖大拇指;可以是一句“你真棒”,也可以说“再努把力,你肯定会成功的”;可以具体指出学生进步的地方,也可以让学得好的学生出来展示展示。

(三)课堂教学的反思策略

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仅仅止步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中的巧妙实施,还应延伸到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师在不断反思与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这既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教学反思具有不同的形式,如反思随笔、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等;反思内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成功之处、失误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和再教设计等。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看,反思内容应该着重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和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是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厚德、 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宋军、刘权、邓艳艳、 有效体育课堂教学的构建[J]、 中国学校体育,2008(2):32-33、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

有效性教学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就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得到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对初中体育课堂的影响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对体育教师思想与行为的冲击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初中体育课堂改革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收获,有了一些显著的进步。

一、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身体练习等各种成分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并无固定形式。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应根据课的不同任务、不同教材、不同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过程只限于一种手段的固定。个人认为:不论我们采用哪种课堂结构,总要考虑三个要素:(1)、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要能学习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2)、一节课合理的教学密度应达到85%以上。(3)、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合理的课堂结构应该是从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出发、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从满足学生的活动愿望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出发。应该多层次的教学组织结构,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向性、多变化的目标去安排,以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什么样的体育课堂目标才是有效的?即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在备课时,教师设定的目标既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又要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的身体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实实在在地学到一点有用的体育知识技能。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时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性动机,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是明确,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真正高效的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一定是全面、适度、明确而具体的。为此,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牢牢把握住体育课程的理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健康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新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这项工作只能依附于运动技能发展于身体的练习中进行,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的心理因素,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改变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

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能都局限在讲解---示范---练习的程度上。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应用讲授、练习、发现、引导、问题等各种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策略,提高各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引起兴趣,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掌握和应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利用实物,图片、教材插图、模型、标本等教具;有条件的应尽可能地运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及多媒体(利用网络,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有效练习和反馈信息的运用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有效地练习,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今的课堂练习却陷入严重的缺失状态,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使学生练习带有目的性、方向性。练习应穿插于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进行,同时,练习要富有方法性。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一切发展的,但是它离不开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我们常提三基,这是体育课特有的提法,而一般文化课的是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六、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知识及体育运动项目被纳为中考科目,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效率越发重视和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散漫,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也投入了更多精力。在这样一个教育改革背景下,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急需增强。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确保每一节体育课程都能够满足我们的期望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心得体会。

一、重视激发兴趣,提高学习兴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们的学习的激情才会被调动。有兴趣,有激情,才会从心理上主动去接受,去学习,这样,学习效果才会提高。体育课所学的内容就是不断地学习然后不断地实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上体育课的激情也会褪色。所以上课前想点新花样先提起他们的兴趣,也就会让他们从心理上愿意去上这堂课。

比如,今天的体育课内容是100米赛跑,如果直接上课,学生们肯定没激情,而且下意识地感觉很累。如果我们将其题目更换一下,换成龟兔100米赛跑,这样的有效性策略会使他们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们肯定争先恐后地当兔子。以这样的方式上体育课,就会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体育课既有激情,学生们学得也开心,教师们教得也开心。此外课前应多准备一些体育项目,如各种各样的比赛、花样的游戏等等,可以使学生上课兴趣提高。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之一。

二、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体育教学存在着“放羊式”教学,也存在着沿袭了苏联模式的注重运动技能灌输的教学现象。近年来广大体育教师在新课标的推进背景下,纷纷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当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课堂教学,只有结合了体育教师自身的特长和教学风格,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例如:在学习短跑蹲踞式起跑动作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短跑要采用蹲踞式起跑动作?为什么一侧腿要跪地?为什么臀部抬起的高度要像压下去的弹簧一样?通过诱导启发,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蹲踞式起跑,前倾角度大,重心低,后蹬有力。通过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原理,建立了动作表象。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都能按照要点完成动作技能,有效地缩短了学习新动作的时间,增加了有效的练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运用游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是一个最基础的科目,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并且可以让学生随时保持最旺盛的精力来学习其他科目。游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锻炼, 采用游戏教学能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游戏教学并不仅仅是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在学习相应的体育科目时,可以不必再紧张,可以以更加轻松的态度来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锻炼与学习。因为体育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换种学习态度进行体育科目的锻炼。教师也可以在休息的时候做一些简单的智力游戏和平常所见的小游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习第二课《体育与身体形态》时,教师可以在休息的时候,与学生探讨。让学生回答什么是最健康的体魄,然后观察自己的身体,并问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满意吗?这种激励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促进对体育技巧的掌握。

四、建立和谐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在一些老师的心里面,将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分得如楚河汉界一样清楚,在为人师表、树立威信的思想驱使下,许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经常摆出一副严肃刻板的面孔。这样的表情在学生看来,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很紧张。事实上,过于严肃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更不利于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这一角度来说,要想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气氛的营造上就要改变原来的处理方式。

初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推动因素。初中生的自尊、自立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在学习时也更加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尊重。因此,教师在处理此阶段师生关系的时候,应该更加重视这一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考虑学生的感受,语言上不能讽刺挖苦,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而且,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时常鼓励学生,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适当表扬,为学生提升自信心,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促进力。另外,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除了尊重和表扬,教师还要懂得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能够伸出援手,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中的困难, 只要老师们能够帮助的地方,就应该多关心一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更加尊重老师,以确保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总之,在新形势下,要充分重视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抓住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和措施。真正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及身体素质显著提高的教学目的,充分发挥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塑造的作用。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好地_到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4

一、概念及意义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到的一个概念,属心理学范畴名词,但在心理学中没有明确这一概念的定义,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学生的自信心是影响运动技能掌握的重要因素,根据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来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班杜拉指出,过度焦虑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判断,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达到任务的要求,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会使自我效能判断发生变化。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和运动热情,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因此,在教学中营造“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是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氛围,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让运动水平高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更高,有弱势项目的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在这种体育精神的熏陶下,通过多次克服困难来获取成功感,逐渐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在制定任务时要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制定的任务既超出学生现有水平也要在学生努力可完成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提高他们原有的技能,也可以发展一种新技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如立定跳远,对于女生和素质较弱的男生来说,要求就要低一点,不让他们失去信心。如果教师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并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

教师应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订相应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通过目标的实现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时,他们会建立起运动效能感,并产生对该运动项目的强烈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通过不断地实现近期新目标而逐渐完成长期目标。同时,布置的任务和制订的目标越相符,就越能产生积极有效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良好的目标设定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手段。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与提高,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大胆创新,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编出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多采用榜样示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以榜样为范,通过模仿、接近逐渐达到提高。再如,在教学与训练中多采用积极鼓励的言语,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能够心情放松地掌握技术动作。还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的慢放与回放技术或是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录像,然后结合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讲解与纠错,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动作与巩固动作。

4、对学生合理的评价

众所周知,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促进者,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并恰当地评价学生,并通过积极的言语鼓励与合适的批评,让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让学生的运动技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并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内心获得自信,最终学生自信心不断获得提高。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5

片段:在学习了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8课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后,我做了小结并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当然我们一起对商鞅这一历史人物也有了较多的了解,那么,请同学们思考:①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他个人的命运却是那么的悲惨——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这样做值还是不值?为什么?②如果你是商鞅,你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变法成功,一方面会带给秦国富国强兵,另一方面对你个人而言,既施展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但是又有可能遭到旧贵族的记恨而给自己带来灾难,你会选择变法还是选择放弃?为什么?③你如何看待商鞅这一历史人物?同学们立即行动了起来,总结、探讨,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响起都意犹未尽。

在教学活动的课堂设问方面,如何设置问题是个着力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实践及向同行的请教学习,我认为设置问题时,把侧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上,设置一些具有适当难度和深度、把我(指学生本人)置于历史事件当中的、具有不同观点、能够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效果最好。那么,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必须带有矛盾性和冲突性,就是说问题中最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或者观点可供学生选择和参考,这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前提。

教师课堂提问的提问目的不仅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促进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建构。问题设置带有矛盾性和冲突性,将能达到此目的。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作用,传统的提问方法是:隋朝大运河的建成有何重要意义?这种提问法总是把提问的针对性集中在课本知识上,同时确立了教材和教师的绝对权威性,限制了学生自己对事物的反思批判。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换成:“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对后来的社会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就不同了,其所针对的就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就使教学活动得到了深化、拓展,同时也更符合新课改对教学活动的要求。

第二,这类问题要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启发性。因为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合适的深度和难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弊端。当然,深度和难度还必须符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日常的教学过程加以把握。

第三,问题要打破时空限制,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模拟回到历史场景中去,尽快进行换位思考,按事先的要求进入到历史事件的某一角色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或者是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是导入新课,还必须先设置情景。当然,绝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心里随意设问,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英语学习 自我效能感 内涵 影响因素 培养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由于是主观判断,所以有对错、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根据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3、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6、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7、教师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

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1、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2、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作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 (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3、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

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开始说英语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6、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2]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俊山、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

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7]李玉升, 杜平、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言文字修辞, 2006,6、

[8]刘家嘉、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7,1、

[9]郑晓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其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6,6、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英语学习 自我效能感 内涵 影响因素 培养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由于是主观判断,所以有对错、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根据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3、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6、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7、教师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

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1、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2、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作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 (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3、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

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开始说英语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6、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2]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俊山、初中生英

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7]李玉升, 杜平、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言文字修辞, 2006,6、

[8]刘家嘉、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7,1、

[9]郑晓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其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6,6、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环境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这对高校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阶段高校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逐渐加大,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许多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的关注。只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的克服自身所面临的压力,使得心理负担被有效的降低。但是传统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过于理论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而自媒体的出现为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自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自媒体的多元化、互动性特征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自媒体是最近几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与传统的媒体相比,自媒体存在着自身的特点。首先在信息的传播放方面,自媒体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元性与互动性的特征,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特征从而有效的突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当前阶段自媒体的主要载体是网络媒体,在网络媒体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同时信息的传播也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信息的共享以及传递速度不断加大,这种开放性以及多样化的信息传播特点,可以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即通过讲座以及课堂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被动的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答,因此,其心理问题从本质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自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当中,同时也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学生在宿舍、车上以及生活的多个角落当中都可以获得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同时在网络当中,学生也可以自己搜索相关的学习内容,同时许多学习资源都是配有画面以及音乐,这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得大学生的视野更加的开阔。同时通过自媒体,教师也可以获取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与信息咨询,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将这些信息资讯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教学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2〕。

(二)自媒体的平等性和虚拟性能够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虚拟性是网络最大的特征,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当中,学生的生活方式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的连接到各种网站当中,在各种平台上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表达出来。同r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内心当中的一些不满与苦闷向教师诉说,从而使得自身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避免一些负面的心理信息在自己的内心当中过度的积压。同时通过自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在线互动,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造成的交流不通畅,另一方面,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交流处于一个完全公开的环境当中,这对于学生的隐私保护存在着较为不利的影响〔3〕。而在自媒体当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因此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没有心理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感。通过这种方式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被教师及时的了解到,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强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引导。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有效的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

二、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从上文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自媒体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多样性以及互动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加的顺畅,同时也可以使得学生可以及时有效的接受到各种教育信息,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4〕。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相对还是较为自由,在这种自由的环境当中必然会充满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从而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目前阶段在自媒体的背景之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自媒体都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的传播途径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同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过于个性化的信息,因此,使得自媒体的环境当中充满着各种参差不齐的信息,此外大部分的信息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不确定性,同时大部分的信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从当前的自媒体环境来看,大部分的信息都是与娱乐明星、网络游戏以及购物信息有关,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由于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有效的鉴别出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信息,同时还会被部分信息所蒙蔽,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干扰。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区块链技术及开发(精选8篇)
  • 下一篇:四川:我省艺术类本科提前批录取结束(精选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