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9 栏目:写作范文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篇1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2],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是教学大纲的继承和发展,二者都是规范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体现。“机电产品电气控制”课程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标准,一是体现职业性原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二是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有效教学模式,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三是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机电产品电气控制”课程标准涵盖电气控制和PLC两大类共八个项目。电气控制包括送料小车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C650-2车床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Z3040B钻床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X62W铣床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等四个项目;PLC包括多种液体自动混合装置的PLC控制设计、十字路通灯控制、呼叫送料小车控制、PLC在C650-2车床电气控制系统改造中的应用等四个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人任务组成。

二、与实训设备相一致的教材建设

“机电产品电气控制”课程采用自编教材。教材的编写紧密结合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增加并充实应用实例的内容,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在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上多下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与实训,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融汇于教材之中,并贯穿始终[3]。在内容组织上,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将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系统的串在一起,教材内容基本涵盖了基本电气控制规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的组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每个部分都有实践训练,指导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提高效率,动手能力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在教材编排上,打破以往教材先理论后实践的编写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完整性及为主线,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线索,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编排教材内容。教材共有与《课程标准》内容相一致的八个学习项目,根据项目理论知识要求,将项目分解成各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都有自己独立的知识点和训练内容,完成了子任务的学习,也就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学习,并能使知识融会贯通。编写教材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形式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技术,还需要在获取技术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使学生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对社会、经济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实施环节,我们选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边进行知识讲解和操作示范,一边让学生进行课程同步训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将知识点溶解到任务的实现中,完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教、学、做三者融合,“教”为指导,“学”为过程,“做”为中心。学生在学了以后立即实施,实施完毕再进行总结,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了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利用教学软件、仿真软件等课程资源解决课程疑问,提高学习主动性。2、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化教学模式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化教学模式是在校内维修电工实训室、机床电气实训室及PLC实训室完成。围绕“控制线路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这一学习情境,把工作过程分成了8个项目,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一步一台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基本电气控制线路、机床电气、PLC综合技能实训领域的学习过程。在完成职业活动的学习过程中,也逐步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系统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教学过程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从教师指导学习教师引导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逐步减弱,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加强[4]。3、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这种方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教学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我们将课程教学课件、实训课件和PLC编程软件与仿真软件挂接到课程网站。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并不能通过一两次的模仿操作就可以理解操作要领和知识点的,少数学生不能独立及时完成一次完整的操作任务。因此,反复练习是提高理解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

实践考核更注重学生的工作过程、职业素养,而非结果。同时,把学生的平时操行纳入考核的范围,对平时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给予加分;纪律及学习态度不好的,酌情减分。采取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各部分考核所占的比例如下:职业素质考核方法:沿纵向以项目为单元,逐项考核。即在学生完成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和实操训练之后,对学生完成该项目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能力给予评价和认定。当本课程全部项目的工作任务和实操训练完成后,将各项目考核成绩累加。横向重点考核学生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即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评价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合作能力及个人素质等,将纵向和横向的考核成绩按比例综合,即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五、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习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对学生而言,由于不清楚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环境和典型技术主线,感觉每一门课程都很重要,每一项技术都是重点,学生对学习的重点难以有效把握。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因此应该对教学任务及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工电子及继电控制两个方面,并明显偏重于电气运行控制。而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等高度结合以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和智能化。随着生产设备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保持其自身特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2]-[4]。

二、解决方案

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当前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深入高校调研,努力构建适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积极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明确岗位工作任务

转变教学观念,建立现代职教思想,以职业教育学"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和"基于工

作过程的课程观"作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学院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优势,并积极开发新合作领域,对企业及用人单位展开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分析,针对性的对自动化生产线工作过程、工厂供配电工作过程、电气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电子产品的设计组装与调试工作过程四个方向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合理配备师资、实训等。

(二)以学生职业生涯为目标,以工作结构为框架,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优化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明确专业的发展定位,把握方向,找准自身特色,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些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围绕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技能要求来开展。因此要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设计课程结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室设备的变更,技术的改进,做出课程体系的调整,确定新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最大限度上使学生学有所得,毕业即可就业。

(三)研究适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手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研工作,开发新课程体系下得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研究息化信教学的实践及有效性,将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训结合,提高学生的工作过程能力,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的工作任务环境和典型技术主线为主导,明确学习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将《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完成一小型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计算(系统设计、设备及线路选择、预算),该综合项目可分解为若干个能力项目、若干个情景具体实施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切实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扎扎实实抓好每门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同时,在教学的实施中还强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就业定位教育,切勿好高骛远,要有从基层工作从底层干起的思想准备,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构造自己的职业生涯,指导学生尽快完成由学生向合格技术工人的转变。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三、几点保障

(一)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新器件、新装置、新功能、新技术层出不穷地应用,因此新构建的课程体系的内容要反映电气自动化技的先进术性和应用性。专业教学中理论和实验教材均应选用高职高专规划类、近三年出版新教材;同时,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或器件),而且必须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如人机界面技术、触摸屏、组态技术等。使学生最近距离贴近岗位专业技术实际、贴近生产现场的最新技术。

(二)提高实验实训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注重技能训练整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应增加实训环节的内容和实训时间,使学生在学习了电气自

动化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后,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实践技能。一是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二是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力争完善先进的设备、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给学生的技能训练、个人能力拓展、兴趣爱好等的拓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加强对实验实训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适应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 保持教学团队师资的创新与活力

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体系的实施关键是要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能力过硬、创新又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多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聘请理论新、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指导,鼓励专业教师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进修学习,到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企业实践。让每一位老师都从自身条件出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劳动,保持教学团队师资的创新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聂立辉、论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信息,2009(24)

[2]黄云龙,廖东进、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整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篇3

二、主要工作目标及任务

1、学风、组织与制度建设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学院快速发展的根本,学风不正,各项工作难以实现。我院已确定200*年为学院质量管理年,以“迎评”工作为契机,狠抓学风建设,成立电子电气工程系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教育部及学院的有关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学院从严治校、从严治教,全员素质工程,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强化师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诚实守信、学为人师、行为规范的优良学风。组织建设:在院党委和院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结合系部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特别是党团组织、学生管理组织、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度建设:以“建立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为契机,以学院的管理、规章制度为依据,结合我系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修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实现各项工作运行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系各项工作运转有序。

2、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是我系工作的重点之重,搞好电子类专业的开发尤为重要。对市场进一步作好调研论证,拟准备三个高职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通讯技术》和《供用电技术》专业的论证材料,编写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力争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我院的试点专业或示范性专业。搞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师的“师德、师能、师表”抓起,不断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脱产、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继续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高学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和聘用,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继续提升双师素质型教师比例,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快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完善教师量化考核制度,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奖优汰劣,让最优秀的教师承担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培养和选拔学科(专业)带头人,院系骨干教师;制订新教师培养指导工作计划,专人指导定期督察;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作用,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学研讨、学术交流,开展课题研究;安排专业教师下厂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建设继续优化系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基础性实验实训室建设,实施技能性教学,构建模块式、一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提高现有的plc智能平台、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室、数字电路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积极探讨开发现有实验实训室的技术培训功能,争取学院支持,申请增设电力拖动实训室、创新制作实训室、智能电子实训室、电气控制实验室、完善单片机技术实训室。在原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将华电淄博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日升环境设备有限公司等公司发展为我系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6、学生管理工作在学院团委学生工作处的领导下,建立和健全学管队伍,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管理队伍。逐步实行双向选择的聘任制度,从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奖惩各个环节入手,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进行信息反馈,强化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团总支、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团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会的自我管理作用、学生社团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围绕当代大、中专学生思想发展新动态,专业特色和个性发展,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加强学生常规管理。规范日常行为,加强纪律观念,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高度重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日常思想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宣传栏、板报、主题班会、团会、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增强掌握职业技能的主动性;特别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特困生的帮扶工作。

7、产教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是本学期系工作的重点之一。要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机制,以科研课题及职业培训为突破口,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发挥教学专家顾问、课座教授和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利用系现有实验实训条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和职业培训工作,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编写教材,积极参加学院、市、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与企业密切联系合作,努力走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

8、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行业准入的门槛,持证上岗是就业的前提,多一个证书就多一个就业机会。充分发挥省市电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站的作用,强化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工作,做好电类的职业技能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搞好社会培训考证工作。

9、作好迎评材料准备工作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根据学院统一要求和部署,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迎评材料,根据各个观测点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确保系以评促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积极配合学院有关处室搞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

10、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就业市场,促招生发展加强与电子行业的联系,开辟实习就业市场。积极与市内外各企事业单位联系,拓宽就业渠道。以就业促招生,系全体教师要高度重视、积极提前做好明年的招生宣传工作,争取明年招生有一个大的突破。

5、z05电气自动化4*212机械与电气制图p05电气自动化4*15纪红高等数学w054*216w054*2电子教研室1郝岷工厂电气控制技术p04电气自动化6*318(教研室主任)2樊晓克数字电路p04电气自动化4*3123朱秀斌物理w0第2周(9、4-9、10)制订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计划各教研室主任校外实习情况检查、电工实训准备实验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

第3周(9、11-9、17)新上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材料准备自动化教研室、应用电子教研室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一体化教学探讨)热能教研室电工实训开始(3--18周)、培训工作宣传实验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大专新生开课教研室

第5周(9、25-10、1)青年教师培训综合教学科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自动化教研室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一体化教学探讨)热能教研室修订实验室管理、实验规程、实验教学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实验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大讨论系主任

第7周(10、9-10、15)省高校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结题潘学海、郝岷省十五规划课题结题曾照香、李贤温实验室帐物核查实验室各层次、各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李高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院级)系全体教师

第10周(10、30-11、5)各层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潘学海各层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郝岷校内实训教学情况检查实验室召开学生代表会议,交流专业发展问题李高健专业申报教研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大讨论系主任

第12周(11、13-11、19)《电工电子技术》系级公开课潘学海《数字电路》公开课(院级)郝岷编制、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验室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一体化教学探讨)李高建

第19周(1、1-1、7)考查课、技能课考核潘学海考查课、技能课考核郝岷实验室工作总结实验室考查课、技能课考核李高健系精品课程课件检查总结教研室

附表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篇4

1、总体框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构建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时,结合本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在传统的电类课程基础上,特别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设置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四个平台,共计57门必修和选修教学课程,12门课程设计以及工程认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2、特色。(1)知识结构合理、完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由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学科共同建设的。为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以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突出强弱电结合,以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交叉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2)教学平台设置全面,加强实践环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按四个教学平台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以及实践环节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包括:工具性知识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网络通信原理等方面的课程。实践环节平台包括各类课程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多种领域和形式,在此平台中我们构建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划分准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我们淡化课程的概念,强调核心加选修的知识结构。在确定本专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兼顾我校的办学特色,构建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体系结构,并对每个知识点的学生掌握程度进行了具体描述。一门课程可以按照知识领域进行设置,也可以由若干知识领域中的部分知识单元组成。一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课程中,力求创新,办出特色。(4)核心课程明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且创办历史不长,因此确立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核心课程应该能实现对全部核心知识单元的完整覆盖。我们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明确了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我们承担了南通大学重点教育研究项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根据“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注重能力、柔性灵活”的改革方案,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结合的“电气类”专业建设、“工程化”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跟踪学科发展、构建“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电气类”专业建设原则,按专业大类培养,强化系列课程和核心课程,重视实践能力,着重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3+1”的培养模式,前三年按“电气类”大类统一培养,后一年按柔性专业方向分流。(2)淡化专业教研室的界限,建立相互联系的课程组,课程组负责组织和实施各个专业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体质的弹性化。(3)开设执业注册工程师和电类职业技术资格培训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开设“电气类”创新研究实验班,开展大学生全国机器人比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建筑竟赛、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实现创新教育和前沿研究相结合,为培养工程科学型人才打基础。(4)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建立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实验测试和论文报告等多文化综合考试评价系统。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的综合协调发展。

2、以创新为指导,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1)“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层次和体系进行划分。按体系划分为实验教学子体系和工程训练子体系。工程训练子体系覆盖了所有层次,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工程训练不断线、层次化、体系化、多元化,每一层次的工程训练都是对该层次基础性实验教学的工程训练和综合提升。(2)实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工程训练方法,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3)加强数字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实验,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3、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1)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缺乏经典教材,但该专业发展迅速,部分知识内容需及时更新。针对现有教材建设中存有的问题,按照“电气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我们必须注重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注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编写高质量的系列讲义和专业教材。(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交叉学科,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广,教学内容多与授课学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裁减或压缩相关课程中的相同内容,合理压缩课内授课学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设置选修课,增加实践环节,有效利用和规划学生的课余时间。

4、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中需具备各个学科的教师,因此我们应该改革目前专业教研室教师只负责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局面,加强各专业教研室的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一支具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术带头人、知识、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设计院所进修和参与科研项目,丰富本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本专业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新的技术领域,也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一个新领域,该专业的建设目前尚不完善,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结合我校该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可为兄弟院校该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基础上,设计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框架,该框架体现了知识结构合理、完整,教学平台设置全面,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划分准确以及核心课程明确的特点。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27-03

作者简介

陈小荣(1969- ),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100176);黄敦华(1978- ),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副教授;张文涛、刘增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PXM2014_01 4306_000083),主持人:黄敦华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控与电气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构成。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部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北京市职教分级制改革专业,依据其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将其定位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引领和辐射其他专业[2];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群中起支撑作用,将其定位为骨干专业;其余3个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将其定位为特色专业。

一、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调研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专业群毕业生成长规律,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通识贯通、平台递进、模块并行、技能创新”的“1-4-1”课程体系[3],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技能培养;“1”是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一)贯通科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比较宽广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文化素养。公共基础课程由教育部要求大学专科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公共选修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陶冶人格、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开设50门以上,每位学生按个性化需要选择5门。

(二)“平台+技术+方向模块”的专业课程

1、共享共建的专业群平台课程

专业群平台课程一般是同类专业之间或专业本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以该群对应岗位群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工作岗位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工作实践行为为起点,面向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而确定的学习和训练项目。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面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运维、装调、生产、设计、管理等岗位群,提炼本专业群各专业共性要求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构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分别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PLC控制技术》。

这9门课程要求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学生都要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基础、电气基础、控制基础三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就业或者升学奠定良好基础。

2、核心技术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群内6个专业依据各自的就业领域,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以工作为导向,选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大多采用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训室完成学习。

(三)突出技能的专业群实践与创新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按照专业群岗位能力标准,构建专业群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递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均设置了钳工、低压电工运行维修、电子产品装调、职业素质实践和认岗实习周等基础实训,培养专业群学生职业基础能力。

专业群内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综合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周,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如图3所示。

专业群结合就业岗位设置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学生所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专业群职业创新能力实践项目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职业资格高级证、参加或开设讲座等。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相同的实践项目的内容有区别,如专业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写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不同的专业要调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可参加光伏发电系统装调、单片机应用等项目的比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参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项目的比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参加智能电梯装调、楼宇智能化系统装调的比赛;此外,如果有其他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目,经认可也可获得专业创新环节的学分。

三、结束语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通识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平台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群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专业技术课程重点培养核心技术技能,方向模块课程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课程突出技能应用和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控与电气专业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当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其内涵的理解和建设的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刘峻、试析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11):21-23、

[3]肖莹,李宏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8-4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Xiaorong,Huang Dunhua,Zhang Wentao,Liu Zenghui

Abstrac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constructed the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Amo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prehensive literacy of 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through general courses,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latform + technology + direction”, and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link、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篇6

一、船舶电气专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在船舶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结合专业定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企业调研工作。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主线,引入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以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为实例,与企业以及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分析专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及课程体系构建。船舶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在船舶动力装置和船舶机电设备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对船舶的安全、经济运行影响很大。船舶电器设备种类繁多、技术含量高,对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不经过船舶电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培训很难胜任。从调研情况来看,中职船舶电气技术专业面对的岗位群有船舶电工、船舶电子电气员。船舶电工主要是在船厂负责船舶电气设备的安装、维修、试运行。船舶电子电气员是在营运的船舶上(货船、客船或渔船)担当船舶供电系统、电站的管理与维护,船舶信号报警系统以及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主机遥控系统以及船舶自动化系统的维护、保养(见表)。根据船舶电气专业对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我们采用了加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课程体系的改革的目的是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并重,协调发展。

(一)构建文化素质课程平台,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文化素质的提升,不但体现在文化课的课堂上,平时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融入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学生在学校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尊重和礼貌;注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端正工作态度,具有敬业精神,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合作,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及创新精神。文化素质课平台要以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采用公共基础加人文社会科学的形式,以“必需、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除了公共文化基础课以外,还需要一些交叉学科的引入。比如,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与环境保护、海洋法、航海史纲、社交礼仪、现代企业管理艺术、英语视听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采用少学时或讲座的形式,作为素质培养的拓展。

(二)构建专业课程平台,夯实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专业课程平台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以往的学科体系,在这里要完全打破。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从岗位工作或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进行整体设计,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建立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实现以点带面,覆盖工作岗位操作技能的需要。第一是基础理论模块,它为第二模块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基础理论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船舶主机与辅机》。第二是职业能力核心模块,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设置,是任职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的必备能力。职业能力核心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有:《船舶电站》、《船舶通信与导航设备》、《轮机自动化》、《PLC原理与应用》、《船舶电力拖动基础》、《船电专业英语》。这六门课程是船舶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第三是船员专项模块,满足STCW公约和我国船员适任考试要求,符合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标准。海员专项模块包括的课程有:《海员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高级消防》、《精通急救》、《艇筏操纵》。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上述三个模块的实践教学要超过50%以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行动导向等情景教学方法,在“做中学,做中教”,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要求教师课前进行教学资源收集整理,设定工作任务,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教的内容能在仿真设备上进行模拟操作,反复训练;“做”——要求学生能在模拟操作的基础上,操作真实设备,充当船舶电工或船舶电子电气员的角色。

(三)综合实训平台,强化职业能力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岗位

作者简介:夏志华(1976-),女,河北涞水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张德田(1981-),女,河北满城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河北 保定 0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保定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适应保定经济的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编号:114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79-01

地方高职院校的招生主要面向地方,其主要就业面向是区域。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工业第一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生产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和适应市场经济管理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是高职教学的主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专业设置与保定区域经济特色相吻合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示范专业,是结合保定区域经济特色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专业。保定市形成以新能源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三大工业板块为骨架,以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等五大产业基地为主导。保定高新区依托“中国・电谷”的快速发展,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呈几何级数递增。同时随着长城汽车公司自动化程度的发展,对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约为200人。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每年有70%以上的毕业生在“中国・电谷”所属企业及汽车类企业工作,为保定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现代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电气自动化专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企业高职毕业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延展能力,实现毕业后能够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尽快融入到企业生产中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问题。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研究保定及周边地区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及应具有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的,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为基础,构建模拟企业工作真实情境,确立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逐次进阶为特点的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以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为基础,将企业资源整合融入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确定培养方案;根据企业技术服务要求,对接企业先进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引入企业质量评估标准,完善现有的质量监督和教学管理体系;借鉴企业管理流程融入教学过程与学生管理;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职业认识与定位。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利用现有的天威班、中兴班、长城班等试点班级,进一步推动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三、构建适应保定经济的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行业,与天威集团、长城汽车等一批骨干企业合作,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以校企共建专业为基础,以岗位(群)需求和工作任务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理实”一体化的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

1、开展社会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要,分析人才需求,得到社会、行业对岗位的需求情况及职业能力要求,特别是分析重点企业的规模、性质,主要产品、设备情况,工作环境以及具体的工作岗位,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表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工作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电力线路设计测绘岗 1、电路分析与绘制;2、电子线路识图与绘图;3、电气识图与绘图;4、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5、室内照明及动力电路配线;6、现场总线应用技术;7、软件图库的熟练应用和元件库的创建;8、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

电气系统设备安装岗 1、电工工具及仪表使用;2、绝缘常规试验及分析能力;3、组装较复杂的试验仪器和设备能力4、绘制测试接线图;5、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法能力;6、电子元件选择与质检;7、电气元件选择与质检;8、常用低压电器的拆卸与组装;9、 基本继电控制电路的配盘

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岗 1、电力变压器运行维护;2、电机拆装与故障检测;3、典型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4、单片机系统的程序设计与接口电路;5、PLC程序设计与接口电路的连接;6、通用变频器面板操作及I/O接线;7、通用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8、常用电机驱动器件使用与维护;9、传感器的安装与调试

自动化生产线运行维护岗 1、PLC系统组态设计;2、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检修;3、自动生产线动力电机的运行维护;4、自动生产线控制器的运行维护;5、自动生产线检测部件的运行维护;6、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维护与运行;7、单片机系统的组态设计

继电保护岗 1、正确填写继电保护检验报告;2、常用继电器的检验;3、互感器试验要求及接线;4、继电器-接触器基本环节设计与调试;5、电力负荷参数确定;6、微机保护定值整定及现场调试;7、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与维护;8、继电保护系统的参数整定

企业供用电岗 1、变电站电气设备巡视;2、直流系统操作和检查、测量及维护;3、变电站自动装置运行及维护;4、变电站工业监控系统使用

2、由典型工作任务构建相应行动领域

依据校企的深度合作,参照企业专家研讨意见,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学习性设计,参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归纳形成12个行动领域。见表2。

3、 依据行动领域设计学习领域,构建课程平台

对行动领域所对应的工作过程进行逻辑化转换,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注重搭建可在相关专业群实现共享的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课程平台。见图1。

4、校企合作,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进一步推广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将工作过程引入教学,学习领域表现形式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在学习情境中得到体现。根据企业的工作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企业的工作过程相对应,构建学生学习的六大步骤,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过程职业化、考核标准企业化。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教学做一体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四、健全完善的实训体系是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条件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求培养企业生产一线具有实践操作和分析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操作,节省企业培训时间。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在校内外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已达到技能训练的要求。

1、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

我院建有的电工电子实训中心,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以后专业能力的强化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开展社会及企业人员电气设备安装、电子设备安装等相关电气技术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工作;自动化与电力技术实训中心的建立,可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强化技能的实用性、生产性。同时开展社会及企业人员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子设备安装工、配电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等相关电气技术工种从中级工到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工作。也可面向社会承接部分供配电系统和调速设备的设计与模拟运行;PLC实际应用的模拟控制与编程调试及单片机系统的开发等实际生产性项目。还能面向企业开展自动化领域先进技术的推广培训和为教师科研服务提供平台,使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提升区域内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

2、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围绕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与保定地区龙头企业合作,在重点加强现有8个校外实习基地的软件基础上,再与保定天威英利、保定风帆集团、中航惠腾、三伊电子等部分企业合作,新建5个校外实训基地,到2012年建设成配套衔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软件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专家做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锻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实验实训条件软件建设

在注重实训基地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重视实训基地软件建设。探索并制定适应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课程体系的各种管理措施与办法;加强对实训设备进行再次开发,编写实训教材,充分挖掘设备潜能;制定技能标准,强化技能考核措施;改革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实训质量;适应技术发展及企业行业岗位需求,开发新的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项目,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针对保定“南车北电”的区域特点,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为途径,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境,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学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大力发展和建设本专业面向教学与生产技术的技术服务平台,主动面向本地区,以本地区的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为服务重点,充分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品牌优势,通过教育合作、技术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研发功能,在促进教学、生产、培训、研发一体化的同时,增强面向职业院校、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区域对口支援功能。

参考文献:

[1]宋建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0)、

[2]王艳君,白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7,(8):70-73、

[3]刘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天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4):162、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篇8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反哺教学;综合实践基地;国际化视野

电气工程学科是一个传统领域,但具有与其他学科领域新技术交叉融合的特点,已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行业发展热点。为此,国内外电气工程学科的教育专家们一直致力于电气类学科专业的教改研究与实践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建设成果[1-10]:文献[1]提出了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形成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格局;文献[2]针对电气类专业“电机学”这一主干课程体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学习难点,提出应完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提高实验和实习质量等教学方法;文献[3]通过分析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阐述了如何将“学习产出理念”贯穿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文献[4]分析了培养电气工程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奇思妙想型”“优秀SRT型”“专业知识型”“综合能力型”等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文献[5]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举措,通过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由教授和博导开出创新研修课来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以及通过建立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利用“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文献[6]提出了高等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举措,包括制定专业通识教育平台和个性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金字塔”型的三级实践教学平台和多层次应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文献[7]提出了一种用于学习数字电路设计的VerilUOC教育和模拟仿真系统;文献[8]以澳大利亚某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通过改革教学实验室的管理措施和硬件条件,学生满意度增加了32%;文献[9]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学习策略的电力传动课程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较大的提升;文献[10]提出了开展“科研反哺教学模式”研究应该具备的条件,介绍了实践"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实施效果。上述教改研究成果积极推动了我国电气类专业的建设发展,已取得了一批部级和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及优秀教学成果,但均是针对人才培养某一方面进行的教育改革,在电气类专业建设的系统性、前沿性、创新性和特色化方面还不够。

针对上述不足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为抓手的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新举措,包括: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工程实训和创新实践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实验、工程实训和创新研究一体化”的电气工程学科综合实践基地,建立以“创新实践”课程和“大学生科技竞赛”引领的一般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协调培养机制和建设“富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上述举措在南京师范大学电气类专业的特色建设中得到了积极的实施,取得了理想的实践成效。

一、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工程实训和创新实践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主导的电气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本科专业,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并在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此,电气类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制订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先导性工作,需着力做好其顶层设计研究,应重点考量如以下五个关键要素: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充分体现高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承,明确所属电气工程领域的重点行业背景。据此,首先确立能彰显本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纲,再进行教学培养计划专业方向及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构建电气类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工程实训和创新实践四位一体”培养体系,以彰显“宽口径、厚基础、展个性、重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有电气工程博士、硕士学位点的高校,应制定“本、硕、博”一体化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应确立“富有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电气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教学工作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中,“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应用型和国际化”4个关键词中的前3个关键词,可作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共性要求,最后1个关键词可作为已获批电气类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高校的提高要求。电气工程是最具国际化特质的学科之一,各高校应积极推进电气类学科专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是特色专业方向的前沿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典型的大类专业,所设置的专业方向不仅要充分考虑所在高校的办学传统,形成各自高校的特色,而且要充分吸收电气工程学科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及其行业发展的前沿热点,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所设特色专业方向的课程资源。电气类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也可作为特色专业方向之一,应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使之更加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对电气工程高新技术人才特色培养的迫切需求。

四是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教学培养计划宜按“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和自主发展”四大类课程模块进行设置。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设置公共课程和博雅课程,以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文化艺术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科基础”课程模块设置电气工程学科必须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以实现“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等特色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以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的;“自主发展”课程模块设置新技术应用选修课程,以实现“展个性”的人才培养目的。

二、构建“课程实验、工程实训和创新研究一体化”的学科综合实践基地

先进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工科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必要条件,应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为此,应构建“课程实验、工程实训和创新研究一体化”的学科综合实践基地新体系,将教师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新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在电气工程学科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应重视如下三方面的特色建设工作。

一是按课程类别构建实验室建设新体系。根据教学培养计划中所设置课程的类别,我们将校内实验室分为三大类:(1)以课程实验教学为主的专业基础及专业主干类课程实验室,如电磁场、电磁兼容、电工、电子、电机、电力电子、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检测技术等实验室,主要是开展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验证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2)以工程实训为主的专业方向类综合实验室,如智能实验变电站、智能楼宇仿真中心、控制工程综合实验室、电力系统动模与新能源发电实验室等,主要开展相关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综合设计与实习实践教学;(3)以工程创新研发训练为主的创新训练类实验室,如创新实训室、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主要是用于学生开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科创实践活动。

二是鼓励教师自研实验设备,新建实验室。目前,高校实验室设备大多采取购置方式,存在设备雷同、科技含量低、建设及维护成本高、缺乏特色等问题,不利于电气类高新技术人才的特色培养。为此,鼓励教师自研体现“科技性、综合性、开放性、工程性和研究性”的综合实训平台是提升高校实验室特色建设的一项新举措,有利于实现将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新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可以采取“自研设计与自研开发”和“自研设计与委托加工”两种自研建设方式。其中,自研设计这一环节十分重要,须在充分的校企调研和方案认证基础上确定,最适于以工程实训为主的专业方向类综合实验室建设。可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建设综合效益高的综合性工程实验室,推进相同和相近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改工作,真正实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高素质电气工程技术应用创新人才的特色培养。

三是校企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实习基地。构建“课程实验、工程实训和创新研究一体化”的学科综合实践基地,不仅要着力建设比较完备和富有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还要着力建设一批基于“校企联盟”共建创新人才培养的企业实习基地,两者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从而使得电气类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断吸收电气工程学科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及其行业发展的前沿热点。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突破传统的、仅以“集中式企业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的“集中式企业实现”在第四学年按班级安排学生集中到一企业进行毕业实习2~4周。由于现代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已很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实习效果非常一般。为此,我们提出实施“分段式企业实习”实践教学新模式,将大四的毕业实习根据专业课程实践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共3次的企业见习实践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新生一入学就有机会接触企业,增强对电气类学科专业工程应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保证学生在大四开展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时间,提升毕业设计效果。

三、建立“一般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协调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工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共识,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享受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实践课题研究和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为此,我们提出将所有本科生作为一般创新人才进行普及培养,将优秀本科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的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教改目标,着力建立一套富有成效的“一般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协调培养机制”。

一是开设“创新实践”必修课程。在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设置1门“创新实践”必修课程(2学分,36学时),通过教学培养计划的制度化执行,将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定位为一项必修的工程研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2~3人一组在“创新训练实验室”完成一项小型电气产品的研发,使所有本科生在校期间都能得到一次系统的科技开发工作训练,以实现将所有本科生作为“一般创新人才”进行普及培养的教改目的。

二是开展多样化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以学生自主创新研修为主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多样化创新实践活动,并作为第一课堂“创新实践”必修课程的拓展。通过开放“创新训练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跨班级、年级和专业组队,每年常态化地申报国家、省、校、院四级自主创新研修课题,以及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以实现将优秀本科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的教改目的。

三是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政策。为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和学院应给予经费资助,并制定校、院二级突出成果激励政策。针对教师,将教师指导学生取得的省级以上科技竞赛成果与其他教学、科研成果同等对待,不仅给予经济奖励,而且在职称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针对学生,学生取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成果奖,在学生奖学金评定、入党、推免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四、建设“富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抓手的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需要建设一支“富有国际化视野和双师型素质的教学科研团队”的电气类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兼具“双师型、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三项综合素质。“双师型”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既是高水平教师,又是科技研发能力强的工程师,教师可通过承接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工作来培养,这是作为工科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精神”要求教学团队成员须具备开展基础理论创新应用研究的科研素养。教师可通过承接国家和省级纵向课题研究工作来培养,这是工科教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提高要求。“国际化视野”要求教学团队成员须具有1年以上的出国研修经历。教师可通过申请公派出国项目赴国外高水平大学研修,从而能及时把握电气工程学科新技术发展的国际前沿动态。

参考文献:

[1] 敏强,程明,李扬、 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 25(2):44-46+50、

[2] 虔生,胡敏强、 试谈电机学课程体系改革[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 28(3):6-8、

[3] 晓波,黄学良,胡敏强、 以“学习产出”理念制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 32(S1):1-4+12、

[4] 重庆,董嘉佳,董鸿,孙劲松、 电气工程学科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5):132-137、

[5] 立欣,康玲,王明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 30(S1):65-69、

[6] 化冰,翟子楠、 高等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J]、 大学教育,2013 (18):18-19、

[7] a?eres, Clariso R、, Jorba J、, et al、 Experiences in Digital Circuit Design Courses: A Self-Study Platform for Learning Support[J], Learning Technolog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4 7(4): 360-374、

[8] ikolic S、, Ritz C、, Vial P、J、, et al、 Decod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How to Manage and Improve the Laboratory Experience[J], Educ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In Press、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五年级中秋节说明文500字(精选8篇)
  • 下一篇:心理健康的发展(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