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0 栏目:写作范文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1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 家庭辅导教育 电视学堂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三大支柱。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性支柱。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优秀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孩子更加自信。孩子学习在课堂上的45分钟固然重要,课后的预习与复习也同等重要。

二、有线电视网的优势

有线电视网(CATV)是高效廉价的综合网络,它具有频带宽、容量大、多功能、低成本、抗干扰能力强、支持多种业务连接千家万户的优势。而基于有线电视网的网络教育同样有着其他网络教育方式不可取代的优势,是传统教育方式的有力补充,它的发展备受关注。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功能开发广受重视,网络由单一向双向发展,有线电视正经历着从传统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电视学堂正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电视教育产品。

三、山东有线电视学堂包含的内容及优势分析

山东有线电视学堂是由国内专业教育机构组织一流的、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专家领衔策划设计,针对学前儿童与在校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打造的同步于人教版教材、寓学于乐的数字电视教学平台。

“电视学堂”以最体系最权威的品牌教育内容,充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发掘孩子潜能,提高学习成绩,让孩子通过轻松在家看电视,就能享受到名师一对一的教育辅导。

(一)电视学堂开设的早教栏目,让家长和宝宝一起成长

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共识。快乐学堂早教栏目是针对0-6岁学龄前幼儿,提供学前必备知识(生字、古诗、故事、儿歌、数学、英语等)、科学、艺术、社会、个性与品格培养、趣味动画等优质教学内容与趣味动画方面的内容,打造幼儿TV端成长乐园,让孩子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很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电视学堂针对幼儿教育推出了昂立稚慧谷、幼儿故事、幼儿文学社和语言魔法棒四个板块,昂立稚慧谷为1―6岁的婴幼儿提供分龄分板的家庭教育多媒体产品,包含益智动画及亲子立方两部分,每月一期。“益智动画”从个性、习惯、能力、认知、情商等角度,以动画、儿歌、真人视频等形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亲子立方”针对中国421式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专家领衔,以热点讨论、互动答疑等形式,为家长提供育儿知识、亲子互动方案,为祖父母与父母提供两代育儿教养统一平台。幼儿故事包含32个经典的幼儿故事,在故事选择上遵循“有趣、有爱、有理”的原则,精选适合婴幼儿的小故事,由可爱的动画人物进行演绎。宝宝不但能享受到听故事的乐趣,更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被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所感染,养成好习惯、好品质。幼儿文学社以幼儿文学读物为蓝本进行改编制作,内容均为图画故事读本,包含各种可读性强的幼儿故事。家长可以鼓励宝宝跟着诵读,不仅能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还能带给孩子一定的文学启蒙,对于孩子的感性思维发展大有裨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情商。语言魔法棒涵盖古代神话、童话、寓言、益智动画、趣味猜谜等,多内容、多方面扩大孩子的知识面,通过反复的收看,孩子可以背古诗、讲故事,锻炼孩子的开口、表述能力,使孩子在游览故事王国的同时,学习、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

(二)电视学堂开设的幼教栏目,全动漫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孩子,轻轻松松进入小学做足准备

电视学堂开设的幼教栏目适合3―6岁幼儿,内容包括学前必备课程、习惯训练营、健康小天地、社会万花筒和科学探索馆五大板块内容。学前必备课程为4―6岁准备进入小学的孩子量身定做,共分八个板块,全方面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自律性,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知识储备,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快乐轻松地跨入小学学堂。《经典儿歌串串烧》(0―7岁)包含了很多影响范围广、流传时间长的经典儿歌,以及一些时尚流行的新式儿歌。儿歌朗朗上口,对于培养幼儿的乐感有极大的助益,是优秀的幼儿音乐启蒙课程。习惯训练营共分为“哇啦哇啦大当家”“哇啦哇啦大厨师”“哇啦哇啦大歌星”“爱节约的小宝宝”和“好宝宝故事屋”五个单元,包含习惯、礼仪、健康、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侧重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个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社交能力。健康小天地分为“安全”“情绪”和“健康”三个单元,讲解安全、情绪、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提醒孩子注意生活中的安全事项,另一方面为家长解决一些孩子情绪上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社会万花筒共分为“节日小百科”“民俗大观园”和“各种各样”三个单元,包含一系列关于节日、民俗、地方特色等方面的社会知识,是孩子们了解社会常识的窗口。科学探索馆包含“知识大世界”“科学图画书”和“我问你答”三个单元,通过动漫的形式,生动地讲解知识,让孩子更有参与感,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我问你答”,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让孩子在跟着作答的过程中扩大知识面。

(二)小学教育栏目以动画片的形式让孩子更易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孩子上初高中打好基础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是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在小学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在学习上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思想品德上要有严格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的基础打得好与否,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电视学堂针对小学各年级在校学生,提供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的同步辅导类课程为主,英语、艺术、科学类课程及趣味动画为辅的优质教学内容与学习方案及精品国际国内动画片,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成绩,拓展视野,娱乐身心,为学生打造同步课程学习、专项知识突破、课外知识拓展与趣味动画欣赏的多元学习娱乐平台。

(三)初、高中教育

拥有十多年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方法有深入研究的清大学习吧吕雪莲老师认为,现代教学更加追求精准和高效,碎片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最新教学模式,通过对点的突破带动面的突破,用几分钟时间解决一类问题,掌握一种方法,实现成绩的快速提高。而清大学习吧推出的“提分微课程”也将中国的教育模式推入微课时代。电视学堂的初、高中栏目就是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微课程,是学生可以信赖的提分利器。

电视学堂初、高中教育包括初、高中“名师总复习”系列和初、高中“名师微课”系列,与教学课程同步,紧扣考试大纲,结合真题,总结考试窍门,是学子们应考的必备秘籍。无题海战术,同样能一马领先出奇制胜斩获高分。

四、山东有线电视学堂的特点

(一)电视学堂内容特色,专业性强,是为各阶段的孩子量身打造的课外学习乐园

由北京101中学、清华附中、人大附中等一线名师倾力打造,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辅导。婴幼儿、小学教育课程采用动画形式,涉及婴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好宝贝,小学教育课程生动讲解课文,拓展丰富知识。初、高中采用名师视频授课的方式,内容紧扣教育大纲,与教学课程同步,重点、难点深入浅出,突破知识疑难障碍点,梳理解题思路及方法。

(二)电视学堂有纯净健康、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

以高清互动数字电视为终端展现优质教育资源,内容审核严格,可有效剔除来自互联网的不良信息;同时,高清晰度画面辅助大屏幕电视,在享受广播级教育资源的同时,尤其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广大青少年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三)电视学堂不受时间的约束,可以随时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借助电视教育平台,家长可以与孩子在家一同点播学习,自由讨论,自然而然地开展亲子教育互动,促进亲子感情的加深。检查辅导学生功课的能力也可提高,一举多得。

(四)学习方式简单,自由自主,方便快捷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2

一、 课程内涵的演变呼唤家长参与“学习共同体”

“课程”一词产生于公元1820年,一个世纪之后才开始为专业学者所用。按照《教育大辞典》中对课程的定义(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3]来看,课程只能是在学校这个封闭的环境中实施的,实施者局限于学校的教师,目的也只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就将课程的内容扩展到活动和经验,执行者的外延也更宽广;在1970年发表的《实践:课程的语言》一文中,施瓦布提出:“只有课程事业在总体上从理论追求(追求目标原理、寻求稳定的程序和不变的因素等)转向其他三种操作模式后,课程领域才将有一次新的复兴,这三种操作模式是实践、准实践和折中。”[4]而直接对家长参与课程进行召唤的要数1979年美国学者艾斯纳(Eisner)对“虚无课程”的界定——学生应该学但学校却没有提供的内容[5]。

二、 家长参与“课程学习共同体”的西方经验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成员与社会逐步认识家长是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并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西方各国纷纷采取了以下措施。

1、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加拿大埃德蒙顿公共教育和多元文化主义家庭工作委员会在1985~1986学年提出了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计划,旨在学校和新移民的家庭教育之间进行联系,使更多的家庭父母开始参与到课堂[6]。

2、充分利用家长作为课程教学资源。美国新泽西州矿山学区各校都建立了家长教育资源库,并在每个年级都配备一名家长志愿者协调员,他们建立了“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首先沟通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资源,然后帮助他们和一名具有该方面才能的家长取得联系;英国部分学校专门从家长中招聘课堂教学的协助人员,又称为“学习支持助手”(Learning Supporting Assitant),帮助教师收费、监考、影印文件、回复电子邮件等,有的专业教学助手还需要先学习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取得基本的从业资格之后,才能担任[7]。

3、重视家长参与课程项目的开发。其全国合作学校网(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发展了6种父母参与课程教学的手段,学校可以依次决定自己的指导方针,其中包括学校帮助家庭教育和培育孩子的技能、和各个家庭交流学校的课程[8]。英国潘格林幼教中心的“让家长参与儿童学习”项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促进家长参与儿童课程的一种举措。

三、 中国家长参与课程的“迷失”

1、家长认知模糊与偏差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多次,但许多家长并未认识到参与课程活动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是将自己定位为教育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这是导致家长负效参与或者不参与,对课程改革及新课程冷淡,或旁观,抑或阻挠的自身原因。他们中有些人受传统社会行为取向的影响,过度夸大了教师的权威,认为课程改革是学校教师的职责,自己只需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有些家长心有余,但碍于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社会地位低,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有些家长则片面地将陪孩子完成、检查、订正家庭作业视为参与课程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径。

另外,还有一些本身对课程改革持排斥心理的家长,认为课程改革中提倡的“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就是让孩子“多玩少学”,用上课学书本知识的时间来搞活动,荒废了学业,直接导致学生的升学分数下降,耽误了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此种想法的根源在于他们将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简单地归纳为课程改革的终极弊端,当预期与表象出现落差时,家长群体便对课程改革产生无限的怀疑和否定的价值判断。

2、教育系统内部的排斥

在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改革者更多地关注包括教学形式、教学风格、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重组、协调与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淡化甚至忽略了教育系统之外与改革密切相关的利益群体的价值诉求[9]。而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已经向世人证明,恰恰是这些教育系统之外的利益相关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改革预期目标的达成,在这些利益相关体当中,家长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3、行为的偏离与脱轨

“行为源于认知”,错误的价值观必将导致行为的偏离与缺失。正是由于家长认知的偏差和教育系统内部的排外,才会导致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家长参与中的困境。

首先,在与学校沟通方面,家长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以无锡市新区某小学为例,该校教师与家长沟通课程的过程中常常遇到此类尴尬场面:老师诚心邀请家长参与课堂中进行听课、评课,家长推三阻四,找各种理由拒绝。久而久之,老师也不再发出邀请。

其次,教师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由于其对家长参与的懈怠,导致有些教师虽然课程改革搞得有声有色、效果显著,但很少或者几乎不鼓励、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堂中,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家校通家庭作业、让家长在联系册上签字等这些无计划、浅层次的参与。这样就造成了家长对课程改革价值认知和理解的匮乏。

最后,家长与学校课改背道而驰。学生在学校学习着“素质教育”课程,周末或者节假日家长却使出“浑身解数”,“逼迫”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补习班,积极地向应试教育靠拢。

四、 家长职责的“回归”

如前文所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不仅要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内部系统的消化与分解,更需要社会、社区等外部系统的支持与监督;不仅需要专家、教师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更需要家长等社会团体的密切配合[10]。其次,如果说教师在课程变革中的发言权来自于他对实际教学工作和儿童实际情况的了解,那么从家长既是儿童的生育者和养育者,又是监护人与教育者上来看,他们更是名副其实的儿童生活的见证人,理应成为儿童所学习课程的参与者。因此,家长参与课程变革职责的回归不论对课程改革本身还是对学生、家长来说都迫在眉睫。

1、理念层面:正视课程改革端正合作态度

作为家长,首先要更新观念,正视课程改革,明确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是促进课程改革的宗旨,摒弃传统的只看重学生分数和只通过升学率这一单一指标来评价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级优劣,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者到学校了解对课程变革的新理念,多一些理解与配合,少一点抵触与排斥。其次,家长本身要树立参与课程的自信心,不要因为自己的教育水平或者社会地位不高就不敢参与到学校教学中。家长必须要面对当下的教育现实,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学校的各项课程变革措施,清楚学校教育自己子女的方式并对此作出反应,任何退缩、推诿和逃避都无助于子女达到其所期望的学习成果。最后,家长应该认识到与学校合作是实现课程变革参与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途径。只有与学校积极合作才能获得有关学校教育的最新资讯并能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变革中,共同为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努力。

当然,要想实现家长参与课程改革职责的回归,仅仅依靠家长观念的更新是不够的。有些学校本身对家长参与很排斥,认为课程变革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家长掺和进来,况且由于家长水平参差不齐,有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的后果。这就需要学校等教育机构要正视课程改革,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家长、专家、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作为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地将学校关于课程变革、课程安排、课程实施以及课程效果与家长分享,让家长对此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是有利于课程更好开展下去的信息与资料。

2、实践层面:建立“课堂——家庭”互动模式

长期以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普遍采用的是专家模式,这里的专家是指研究课程的学者和学校的教师而不包括家长在内。在这种模式当中,教师对课程有绝对的决定与自,家长最多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咨询工具。因此,这种模式是不利于建立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真正合作关系的,因为家长在这种模式当中很少主动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除了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也很少过问孩子的家庭教育,造成教师极少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同时使学生也无法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和辅导[11]。所以,这种专家模式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型社会,这意味着学习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及每个人终生的事情。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更包括家庭、社区等非正规的一切教育。所以本文介绍的“课堂——家庭”互动模式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1)将课堂所学延伸到家庭及生活中去

现在很多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时,将学校作为主阵地甚至是唯一阵地,在学校同学们学得热火朝天、津津有味,但回到家之后就将学校所学抛之脑后,家长对孩子在学校所学一无所知,即使想要了解有关新课程内容也不知从何问起。这直接导致学校与家庭就学习课程问题无法及时沟通和协调,使得新课程无法真正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三维空间(学校、家庭、社会),当然也无法真正贯彻新课程改革所说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宗旨。

基于此,将课堂所学延伸到家庭中去,让家长也参与到新课程中来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学校教师要积极联系家长对子女结合日常生活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家长要认真配合学校布置的“亲子学习”任务,切忌敷衍和无视。无锡市某小学数学老师在讲到《角》这一章节的时候,跟家长沟通,“让其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孩子学习和理解角这个概念,最好用生活的例子。”第二天同学们在课堂上举出各种各样“成角”的事物,对角的认识更加深刻。如果教师经常布置此类的“亲子作业”,既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到知识,又让家长对新课程有接触和认知,还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亲子关系。

当然,这是针对“正式课程”而言。教师也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非正式课程或者潜在课程。比如与家长谈一谈书画展览、运动会、文艺演出之后的感想;与家长探讨学校的制度有哪些不合理等等。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很重视引领学生到家庭中去实践[12],他们布置如“设计家庭一日菜谱”、请学生参与家庭居室的装修设计、电路设计、小发明创造等。通过学生的记录报告和家长反映,很多学生在这些家庭活动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参与活动,孩子们也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自信心,有利于新课程的开展与实施。

(2)将家长资源引到课堂当中来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取得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学生家长恰恰就是社会的直接相关者。课堂中的新课程实施有其空间的局限性,而且书本上抽象的知识有些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所以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优秀经验,聚集有能力、有精力并且愿意参与到课程中来的家长,建立“家长教育资源室”,当教师在课程中需要家长参与或者家长资源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资源室”来进行协调,让家长真正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到课堂的课程教学中来,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和自身特长为新课程“助跑”。四川一所小学围绕“生活是学生的教科书”这一主题,与家长课改室进行协商,制定了“学校周围路段学习方案”,在教师和在该路段工作的家长的带领下,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识字、纠正错别字,欣赏对联、招牌,还有的以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周围建筑的历史[13]。

当然“课堂——家庭”互动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该模式有其实践基础:要求家长为孩子营造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包括学习的家庭和家庭的学习两大构成要素,而只有家长与子女的共同学习才会营造出学习的家庭。通过构建学习型的家庭,家长能改变自我,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转变教育行为和态度,形成正确的教育观[14]。其次,该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愿意将课堂所教所学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长参与新课程持有肯定态度,并积极开辟家长参与的途径与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侨平,林智中,黄毅英、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参与、全球教育展望,2012(6)、

[2] 王艳玲、家长参与:推进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科学,2006(3)、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上卷)、

[4] Schwab,J、J(1978)、The Practical: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In Science,Curriculum,and Liberal Education(Selected Essays),Edited by Ian Westbury and Neil J、Wilkof,University of Chicago、287-288、

[5] 杨明全、课程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杨启光,陈明选、家庭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关系:西方经验与中国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7] 王维、“家长参与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基础教育,2009(3)、

[8] 陈剑奇,编译、美国:吸引家长参与教学、比较教育研究,2004(3)、

[9] 卢丽华、浅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家长参与问题、教育探索,2012(5)、

[10] 汪菊、论课程开发中的家长参与、教育科研,2003(9)、

[11] 张艳红、“协商式”家长参与课程实施模式建构、现代教育科学,2004(6)、

[12] 林杰、家校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3

关键词: 师生互动 英语课堂 改进方案

英语作为我国传统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在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对我国的战略人才储备影响深远。

一、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方案

1、研究调查:学校:南阳市五中、方城县一高、驻马店市十二中、驻马店市十二小、南阳师范学院。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为调查内容,对不同阶段学校学生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进行具体调查与研究,调查对象是各学校部分随机抽取学生。

3、调查方法:采用抽样,以往毕业生的相关内容反馈,上网,参考相关文献等方式。

4、调查意义:通过此次调查,对学校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便于发现相关问题及提出解决办法。同时这对于选择英语师范专业的我们,可以为以后从事相关英语教学工作提供经验积累,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

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如下:

1、老师讲授时间过长,学生独立思考时间较短。通过对五中和方城一高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45分钟的课堂时间,有40分钟都是老师在讲,学生根本没时间独立思考,更没时间进行师生互动。

2、课堂互动模式单一。由于班级内学生基础不同,课堂师生互动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基本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模式,并且被提问者集中在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中。

3、英语课堂单调乏味,学生参与积极性低。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且不愿意参加老师组织的英语学习活动。

4、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对其讲评分析程度不够,很少鼓励,很少出现有借鉴价值的评论。

5、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少。老师如若不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学生便会紧关内心之门,不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6、英语老师依旧以自己为主体,学生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英语科目重视度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7、英语课时安排较少,大部分时间还是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课外英语学习时间过短(除了课堂时间,80%的学生课外平均每天学英语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

二、影响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的因素

我们从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等方面具体分析影响当前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的因素。

社会:一方面社会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和科技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的客观因素也影响教育的发展。

1、社会关注度直接影响教育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当时政治清明,文化氛围浓厚,各派以丰富本派文化为己任,良好的社会风气及对文化的高度推崇,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2、社会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一直以来,国家都对教育很重视。从恢复高考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从农村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到扩大到城市地区,近几年来又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等,无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仍有部分因素制约英语课堂乃至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师资力量地区分布不均:城市占据着大量的优秀教师,在这种原因影响下,农村地区成绩较好的学生会调动一切力量往城市涌,造成农村学校生源质量下降,教师教课积极性消退。另一方面,软硬件设施发展不均衡,使得对学生的教授条件受到限制,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家长: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家长对学生的终身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1、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学生个人情感的形成。和睦友爱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反之,孩子情感心理不健康,就会养成不良的性格习惯,影响其学习生活的发展。

2、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对日后的学习甚至工作影响深远。

3、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学生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相对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比较积极乐观,活动参与度高;反之,孩子会相对沉默寡言。同时,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深深影响着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学校:学校是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培养人才的场所,其对课堂发展状况起着重要作用。

1、校风影响着老师的工作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校风气好,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向上,老师严谨负责,课堂气氛便会积极向上。

2、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对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状况影响深远。通过对双语学校的了解,我们发现其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状况较之于普通学校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双语学校教师重视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发展;学校英语学习气氛浓厚,英语学习环境相对自由;英语学习形式丰富多样,摆脱了传统的以试卷为主体测试学生能力的状况。

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国家发展的未来。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其学习兴趣息息相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有足够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高涨。

2、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受其所处的教育环境影响。

3、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与其性格关系紧密。通常外向大胆的学生在课堂上较活跃,有时不一定是他们成绩优异,但他们能带动课堂气氛。

三、当前英语课堂现状改进尝试方案

针对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社会、学校、家庭积极配合,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3、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等,促进师生交流。

(四)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英语方式,为课堂互动注入活力。如看英文电影,阅读英文报纸和书籍等,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心得体会。

(五)学校可以通过以教促学(讲座、组织课堂教学等)、研讨会、小组讨论、同桌讨论、自编自演、演讲比赛、辩论赛、互批作业等形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六)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内容要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积极思考,参与活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整个互动活动中,促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交融进行。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4

关键词:“三结合”;思想教育;感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01-01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不久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正处于很淘气的年龄,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坐不住,爱做小动作。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一部分教师把这些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这些孩子上课时就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思想、知识不断反判、后退,甚至延误孩子的一生。作为二年级课的老师,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能做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将受益匪浅。

一、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认同了学习,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有动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才能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方向。由于现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家里的高科技设备也比比皆是,孩子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受一些电视剧、电影、小说、大人情感变化的影响比较多。对于二年级课的教师来说,首先是要培训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其对学习、生活有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标准,对学习有一个基本明确的认识方向。其次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能快乐中学习,学习中快乐,让他们自己发掘出他们能懂的知识,而要坚决避免填鸭式的教育,强制性的制止。再次要在知识教育中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学生开展知识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解释书本知识,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案例,用实际案例促进书本知识的理解。最后,要把握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教育要在快东游戏中学习,结合实际,就地取材,对学习进行思想教育,针对好玩的习惯,让学生自愿的学习知识。

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作为二年级课的教师,在备课、讲课、布置作业、复习巩固等阶段,都应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合适的方案。一是备课与讲课互为联系。在提前掌握、了解全班学习基本情况后,还要了解一年级时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区分类别,对书本知识进行认真准备,并书面准备讲课材料。由于二年级学生性格的不稳定因素,讲课别要注意当发生与准备时不一样状况时,随机应变,借题发挥,只要达到教学目的即可,避免生搬硬套,要注意把握课堂气氛,有收有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互为联系。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注重课堂作业,认为当场消化知识就行了,有些教师注重家庭作业,认为能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实际上,课堂作业是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一种测验的方式,家庭作业是对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的一种方式,我们只有对一些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需要与生活中实例相对照的,就应布置为家庭作业,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将一些简单的、有助于学生记忆的作业布置为课堂作业,当场消化知识点,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三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现在学生一天的课余时间主要集中在两节课之间的休息时间,其实这些时间是可能充分利用的。通过近几年的课程改革,现在的课本知识的设置已趋于人性化的设置,对一些枯噪的理论知识也附以了各种生活实例的介绍,我们在上课中,可以引导性的为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设置各种游戏方式,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在游戏中温习知识,获得快乐的学习的动力。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5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52―01

家庭作业是一项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都有密切关系的教育活动,它涉及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教学目标,而课堂时间有限,课前预习又成为新的作业负担,因此,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了解家庭作业的有关原理,采取有效的家庭作业策略,才能确保家庭作业达到巩固新知和促进课堂高效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布置家庭作业应目的明确

首先,家庭作业的目的应是诊断教学中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和深化课内学习内容,发展创造性;预习新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测验学生,也不是约束学生遵守纪律。专家认为,如果家庭作业为了以下目标就最适合:“提供学生所需的更多练习;提供给学生更多时间以完成需完成的书面作业;提供给学生熟悉课堂讨论前阅读材料中包含的内容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家庭作业的目的是略有不同的。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应该是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完成家庭作业的方法,而初高中学生家庭作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

二、布置家庭作业应数量适当

虽然有研究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学生做家庭作业有助于改善学习,做家庭作业越多,成绩越好,增加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更能改善学生的成绩。但是,超过了一定量的家庭作业非但不会改善成绩,相反,过多的家庭作业还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1)导致学生疲劳,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成长;(2)给学生增加了压力,使他们感到焦虑,并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厌恶和害怕学习;(3)干扰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其他活动,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因此,布置的家庭作业量应该适当。首先,家庭作业的总量要适当,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其次,在总量适当的前提下,每次布置的数量要适当,不要有时布置太多,有时布置太少,有时根本不布置。最后,为保证每次布置的家庭作业量适当,学校各科教师应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互相协调。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各科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协调。

三、布置的家庭作业应与课内教学相关

家庭作业是课内教育的继续,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因此,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就应该与课内教学紧密相关。没有明确目的、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家庭作业纯粹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能收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布置的课堂作业既可以是预习新课,巩固课内教学内容的,也可以是扩展、深化课内教学内容的,还可以是创造性的。

四、布置的家庭作业应分层次

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好差之别,统一布置作业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时间长了,后进生就会降低做作业的兴趣,视作业为负担而应付或拖延;优等生就会感觉作业太容易,得不到更好的训练。为了兼顾到各方面的学生,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分出基础知识题和技术能力题,布置作业时应分别指定哪些要完成、哪些可以选择完成、哪些属于较难的补充题,对优等生和后进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分出层次,既有利于优等生智力的开发,又照顾了后进生。

五、布置的家庭作业要多样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6

一、家长是学生德育体验的启蒙老师

翻开《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不难发现,现在教材的家庭作业突破了单一书面形式的传统,大都是布置学生就课程的学习与家长交流,或者是为正在和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做准备,使教学活动能得以顺利开展。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对每个主题活动的家庭作业要用心、用情来精心设计,应该给点空间,给点时间让学生在学习每个主题活动时,能够以自主、生动、活跃的心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努力完成作业,使教学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笔者在在教学《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布置学生的作业是:让学生自行去采访父母和长辈,搜集有关本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或本地的居住、饮食习惯的资料,其目的是了解我国在农业文明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春节等节日文化,理解本地民俗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增强对家庭成员的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体验人们过节的愉快心情。如《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的家庭作业设计:采访父母和长辈,本地的饮食有什么习惯,有什么习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从而进一步了解由于农业的地域性差异,本地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家长是辛劳的育花人,要默契配合孩子的德育实践和体验,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家长是学校最大的人才资源库

家长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教学时,笔者适时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家长是交通警察的,在讲到要遵守交通法规的时候,可以请家长到课堂讲交通知识,这样比较有说服力。教学《夏天,我们注意什么》一课时,可以请当医生的家长给学生们讲一讲“夏天怎样预防疾病”,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效性。

通过这样的活动,笔者感到请家长参与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不仅学生们的亲自实践有了保证,而且使他们的感悟和体验落到了实处。所以,只要教师有让家长成为教学活动合作者的意识,把家长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能把教学活动真正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空间里,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认识的作用。

三、家长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如我在教授《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平时我们要怎样尊敬老人?”教学时,如果只在课堂上进行说教,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会也不是那样深刻。若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家庭和社区中的尊老敬老活动,教师又不可能去一一落实、去指导。为此,教学时笔者就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课堂的合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笔者把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在重阳节前一周上,并制作了家校“联系卡”,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家庭、社区中的老人做好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理解、帮助老人。由于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使学生尊老活动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但解决了以前教学“只说不练”的问题,还解决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学生养成教育浑然一体,使得教学目标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活动受到了家长的高度好评,在学生交回的卡中家长们写到:“感谢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我的孩子也学着关心、帮助老人。”“感谢老师的教育,因为要配合孩子的活动,我们家第一次过了敬老节。孩子要求我们一起给老母亲买礼物和洗脚,老人很感动,学校的活动也教育了我。”“孩子最听老师的话,家长说一千遍,不如老师讲一遍,这样的活动希望以后多开展,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我们会全力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的。”

小学德育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家庭、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校的配合和联系中弹性的延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让家长成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教育资源和优势,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新、 家校合作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刘翠兰、 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J]、 基础教育研究,2005,(09)、

[3] 陈峥、 中美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比较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4、

[4] 王艳玲、 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2004,(07)、

[5] 何非、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06,(09)、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7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学生长大会成为怎样的人才,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传统的不良教育观念仍使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重成才、轻做人现象依然存在。同时,新时期网络的普及,使得小学生可以轻易接触到网络中不少的暴力及不雅内容。而小学生好奇心和模仿力较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如今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造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及功利意识较强,缺乏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较低,责任感较淡薄。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养成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策略分析

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学校、教师、家庭乃至社会都应该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作为一线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采取如下策略。

1、发挥品德课堂主渠道作用,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品德课堂教学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品德培养的主要渠道。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也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创建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以一种自由、开放、平衡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发言,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成功喜悦,积极鼓励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重新了解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2、实施多元、互动与共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在必要的时候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这就促使师生关系由霸权、控制转变成了多元、共生。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互动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辅助教学,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教师还应提供给学生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课堂交往,引导课堂活动中所有参与者的交流过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正确评价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学业成绩。正确的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人性化”为原则,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同时还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对待学困生,让他们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会做人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美好的人生观。

4、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共同营造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方式,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重视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链接十分重要。学校有关方面,特别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要通过家访、师生访谈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于有些家长重智轻德、暴力教育、不闻不问等不良的教育理念或方式要及时和他们沟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同时,学校可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定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的教育,互相交换意见,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关爱。学生的道德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德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三位一体,共同关注,互相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道德环境,把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结语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8

一、引言

课堂是一种由学生、教师与教学环境共同组成的学习与活动场所,从某种层面而言,课堂也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发展的重点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互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为了保障各项教学活动可以得到顺利的开展,教师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维护好课堂的纪律,排除各种干扰正常教学活动的不利因素。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小学课堂中,总是有很多学生不能专注学习,做与课堂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这种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部分课堂问题行为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下面,就针对农村小学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农村小学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成因分析

(一)学生的因素

1、年龄因素的影响

学生年龄不同,课堂不良行为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小学生出现的课堂不良行为是由于他们还没学会按照社会方式来行事,虽然他们可能懂得规则,但是由于年龄过小,很难真正做到遵守法则。在学生年龄的增长下,他们逐渐有了团体意识,同伴的压力也逐渐成为影响课堂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他们的某些课堂不良行为虽然得到了教师的批评,但是却可能受到同伴的认可,因此,他们为了提升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不惜做出一些与课堂学习活动无关、影响课堂纪律的事情。

2、空巢家庭的影响

第一,社会转型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于家庭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古到今,家庭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展,每个阶段的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对于家庭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复杂的变革过程,社会的转型包括人口、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变化,致使农村,劳动力发生了较大的转移,这也导致农村家庭教育格局发生变化,出现大批的留守儿童,家庭被分为两类,即留守家庭与流动家庭;从而也导致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第二,农村地区宗族文化与亲属网络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多数的家庭也从传统大家庭转化为主干家庭与核心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从传统的拜访式转化为通过信息平台与网络进行交流。但是在我国的农村,在宗族文化上建立的亲属网络依然是主要的社会交往资源,这种乡土化、本土化网络中的成员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帮助。虽然政府目前也制定了一些关怀儿童的措施,但是,却很难辐射到留守儿童群体中。而在农村家庭之中,抚养子女依然是大家庭内部的事,在大家庭中的长辈与亲属都需要承担抚养留守儿童的任务。

第三,农村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文化与社区文化不同,主要包括农村社会风气、农村集镇文化与影视电传文化,这些文化都会对农村的留守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都处于一种滞后、失控的,十分复杂的状态,充斥着低俗的影视作品、封建迷信活动与黑网吧,这必然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3、需求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中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够满足其身心的发展需求,农村小学生更有被重视、被接纳的需求,但是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却很难找到这种归属感。如果学生长期被教师忽视,就可能会自然地产生一些问题行为来表达、宣泄自己的逆反情绪。

(二)学校的因素

1、管理不到位

对于问题学生,学校因素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学校对于学生的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就现阶段农村学校来看,无论是在管理上亦或是在教育上都存在的管理不到位与教育不严格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应试教育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都逐渐沦为分数的奴隶,学校与教师看中的仅仅是“分数”,并非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也没有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导致学生产出课堂不良行为的重要诱因。

2、大班教学制

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多采用大班制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班级活动很难得到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得不到应有的交流,学生很难感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此外,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也不易在教室里走动,这就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从而诱发出一些问题行为。

(三)教师的因素

1、教学目标不当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学生分数的提高上,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就被教师忽视、遗忘,这种长时间被忽视就会导致他们选择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向教师证明自己的存在。

2、管理方式不当。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常用的课堂管理方式包括放任型与专制型两种,放任型的的教师采取的是放弃管教的态度,既不批评落后学生、也不鼓励优秀学生;专制性教师则倾向于命令与控制,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不仅不能维持课堂制度,还会降低教师的威信,诱发学生的种种课堂不良行为。

三、农村小学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整治思路

(一)进行调研,建立好活动中心

各级政府都要对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为了优化农村学生的教育环境,就需要将社会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党、政及其妇女、学生、宣教等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对当地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针对性的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的活动,建立好活动中心,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添置好电视机、电脑、绘画工具、课外读物,配备好足球场、篮球场、课外活动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二)建立好健康档案,开通家长热线

为了解决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应设法掌控好学生的思想、家庭、生活健康等情况。一要为其建立好健康档案,二要开通家长通讯热线,建立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电话、网络等形式的常态联系,以及时沟通孩子情况的变化。

(三)从家庭角度来解决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1、加强监管,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发展不仅与其自身命运相关,也影响着家庭的发展。因此,农村学生的家庭监护人不能溺爱孩子,要加强监管,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阅读一些通俗的儿童读物进行启蒙引导,对于高学龄学生,就要强化他们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

2、进行科学引导,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童对于很多事物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心理不成熟,缺乏安全感,农村儿童尤其如此,他们内心充满着苦闷与困惑。因此,家长必须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教师也要注意到这一问题,予以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引导,尤其要一视同仁,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平等的关心与温暖。

3、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孩子在成长的一定年龄阶段,都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他们常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事物也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行为。因此,监护人应配合教师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指导他们调适心理,舒缓情绪,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地寻求师长与同学的帮助。

4、提升家长素质,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素质由一般素质与特殊素质构成,在这些素质之中,文化素质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素质高的家长情趣高雅、兴趣广泛,教育的态度也比较民主;反之,则对孩子多采取或专制或放任或溺爱的态度。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加强家长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与责任意识,优化家庭教育状态,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四)从教师角度帮助学生克服课堂不良行为

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分析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从挫折中吸收教训,帮助他们养成坚强的意志力。

(五)应用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点设置好适宜的情景,用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将课堂还给学生,并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情景教学的作用,才能够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带领学生去阅读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做笔记的习惯,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部门团建聚会策划案(精选4篇)
  • 下一篇: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