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体育课堂教案(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2 栏目:写作范文

体育课堂教案篇1

一、对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认识

结合新课标理念和“二期课改”精神,我们认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自主空间,提倡“玩中学、玩中练”;让小学体育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在师生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他是一种在户外进行的教学双边活动,学生需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达到思维与活动紧密结合,体育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其次小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各不相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三要根据新课程精神和教材特点组织教学。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技艺在师生教学互动中生长

1、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起点

课堂不仅是建构知识的平台,也是人际交往的场所。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欲望,有积极的情绪,有充沛的精力与体力;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迸发思想火花,产生奇思妙想。建立平等、友爱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运动环境,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开阔心胸去理解学生,然后再敞开胸怀去关爱学生,这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首备条件。教师要利用生动亲切的语言渲染课堂环境,“蹲下身”和学生在“同一个高度上”活动,逐步将自己融入孩子们中间,像一个和平使者用智慧传递知识技能,用爱心连接学生之间的情谊。

那是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教学内容是立定跳远和接力跑游戏。做完准备活动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我的要求,自由分散开地练习立定跳远。突然,一名学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张运他一次也不跳,还故意用小石子砸我们。”我问:“他为什么要砸你呢?”但我定神一想,这个张运是个很淘气的同学。“他还打了我一拳呢!”嘴快蔡明大声说,语气有些愤怒。当我带着怒气走向张运的时候,却看到他那若无其事的样子,真想好好批评他一顿!但我克制了,心想:以前曾批评过他,但却不管用,为何不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呢。我灵机一动,想先听听他的心理话。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抚摸着他的头,温和地对他说:“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练习,你看他们练得多认真、多欢快啊!你怎么能用石子砸人呢?”“我不想跳,我跳不好……谁叫他们嘲笑我呢!”说话间表露出一副无所谓的神情,说完转身过去,背对着我。我愣了一下,问:“那你体育课想活动什么项目呢?”“想跑步,我50米比他们快!”“跑步?行啊,一会儿就有接力跑啊!”我说,“我要和他们单独PK”他说。他是想单独挑战其他小朋友,那就给你个机会吧,我说:“好!你去准备吧,一会我给你个机会!”接力跑前我专门安排了这次挑战赛,结果,张运真的跑得比其他同伴快。下课时,他乐滋滋的,我抓住时机与他谈了心。后来,张运同学还真成了我的小助手呢。

你给孩子一份理解和关爱,他就会对你产生依赖和信任!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敞开胸怀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他们,他们会逐步接纳你,更加尊重你。这样的例子发生了几次,我总是把握时机,与孩子们走近,与他们成为朋友。

2、玩耍,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教学中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为了让孩子喜欢体育课我以“游戏”为“家常饭”,以“竞赛”为“家常菜”,力图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乐。

记得那是我从中学转到小学上的第一节课,教材是立定跳远,我采用较为“程式”的方法进行技能教学,结果学生练得垂头丧气。课后我经过与同事交流,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调整,第二堂课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样是立定跳远课,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今天想不想做游戏?”同学们急切地回答:“想!”。“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叫做‘剪刀,石头,布’。我接着说:“游戏的方法是这样的:各人自己找朋友,两个同学一组,先设置好起点,然后通过猜拳‘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胜负,赢的一方双脚蹬地向前跳一次,输的一方原地双脚向上跳一次。每五次为一组,最后看哪人离起点远,距离者胜,距离最远的将赢得全班总冠军。大家一听游戏中还要比赛,一个个跃跃欲试。一会儿各自找到了朋友,学伴间玩得既紧张又活泼。一会儿找同学测量,一会儿找老师评判。15分钟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大家练得满头大汗。这时我再评价同学的跳跃动作,请做得规范和跳得远的同学出来示范的讲评……通过这一竞争性的游戏,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课后,我最深的感受是:学生看似玩,实际上做的是双脚用力蹬的立定跳远动作;形式的变换,让他们在欢快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对于孩子们,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教师不断地讲解、示范,学生排着队不停地轮流练习要强得多。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能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

这次教学启发了我,后来我通过合理的创编、科学的安排,推出一些游戏性、竞争性强的学习内容,采用“新、奇、活”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玩,在玩中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在玩中逐渐养成自主意识、纪律观念和组织能力。

例如:球类教材是低年级重学内容,既是发展学生技能、技巧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力量、灵敏、协调等体能的重要手段。如果按常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孩子们虽能掌握部分技术动作,但学练的积极性并不高;如果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孩子们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我通过查阅资料和自我创编,我把小篮球的运、传、投编成两人或集体练习的游戏,并制订简单的规则,以比赛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练技能。

3、自主,教学互动的发生点

给孩子们空间自主选择内容,是体现课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师生互动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其一是给学生自主练习的空间。低年级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兴趣广泛,并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教师应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以往低年级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组织,师生一起做同一活动的做法,而多给学生有选择性的自由练习空间,使学生找到练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终身学习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是给学生自主表现的空间。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就如有的学生很想成为运动员,就大胆邀请老师参与他的活动,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花样,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劲别提有多得意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孩子。

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年级的体育课,原本的教学计划是前滚翻和迎面接力游戏。在上完了前滚翻练习后,我就准备组织迎面接力跑游戏,却发现由于几个学生病事假,各组人数不均等;加之迎面接力已练过几次,如果还是按原来的分组赛跑,胜负已了如指掌。我想了想,说:“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有能力、也肯动脑筋,本课还有15分钟时间,我想让你们自由支配,但有个主题,那就是快速跑;还有个要求就是要玩出花样,并注意安全!”同时又说:“有什么要老师帮忙的尽管找我。”这样一说,全班同学一下乐开了花,纷纷按照他们自己商量好的活动方案活动起来。不一会儿,几个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们想赛跑,你来给当裁判,好不好?”我马上答应了。别看他们人小,比赛起来可不含糊,跑起来还真像个小运动员,有一股拼劲呢!得了第一名的同学对我说:“老师,我跑得快,我想参加学校田径队,你看我可以吗?”“当然可以了,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有拼劲,我想将来一定能成为出色的运动员。”其他几个同学也说:“我们也要参加田径队。”看着孩子们天真又向往的表情,我真开心!再回头看看其他孩子,一帮帮、一群群练着自己喜欢的项目,一个个都特别带劲。下课前5分钟,我引导他们对游戏活动进行了总结,个说得头头是道。

原来的教学预设被打破了,临时生成的主意却得到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同学们练得有组织、有方法;有的学生想成为运动员;还有的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

4、期待,教学成效的增长点

体育课堂教案篇2

一、三所学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极其到位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极其到位,在三所学校随处可见教育学生的标语,校园内、走廊里、教室里等等。只要学生看得见的地方就会有。如:“大胆表达,勇于质疑,让思想碰撞,让心灵交流,频频闪烁智慧的火花”,“态度决定高度,习惯决定命运”,“不比基础比发展,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时尚比德行”,“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多彩课堂缔造希望,合作创新尽显风彩”等等。“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这些名言警句,对学生来说具有多么大的教育意义。学生时刻能比较自己的行为。

二、三所学校课堂改革学案实用、教学模式新型

灵石二中学科采用学案教学,学案的设计分为:“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展示反馈――拓展提升”四大板块。学案给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内容方法,它是架在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为“自主学习、学案引领;小组合作、互助共赢;展示反馈、张扬个性;拓展提升、激励成功。”四个环节。其核心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亲历探求知识的过程。形成学习经验,内化为自学能力。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创作加工,集体备课设计而成。学案让学生在学习前便了解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成为沟通教与学、学生与教材的一座桥梁。它同时又是教案,师生课堂共同操作,教学案一体化。学案教学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学方式,进而可以解决学生厌学等课堂教学问题。“学案教学”明显提升了学生自学、参与、合作、交流、表达、质疑、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的团队精神、意志、毅力、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也都得到了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山西省新绛中学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和“山西省示范高中”,是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业绩的百年名校,但在2004年以后,学校一度遭遇办学危机:面对生源质量下滑、教师流失严重的双重困境,学校选择了革故鼎新。2008年,该校开始实施以深化优化“学案课堂”为核心的全面课堂改革,充分发挥“学案”的目标引领作用,大胆采取半天授课制,学生半天上课,半天自主学习。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学校摆脱了困境,创造了历史,如今的新绛中学,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素质教育有声有色,高考成绩突飞猛进。新绛中学的课改是从课堂开始的,改革的重点也是推行“学案课堂”。“学案课堂”的内涵:编好学案是前提,完成报告是基础,课堂展示是提升,自主学习是灵魂,综合提升是目的。学案课堂八字方针:教师――编、验、点、导,学生――学、做、展、悟。通过两种课型:自主课和展示课加以落实。

新绛中学的课堂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六至七个小组,每个组八至九人,实行“环形座位”,同时教室四面均有黑板,教师和学生随时使用。还有整个教学楼随处可见黑板,黑板上呈现的是每班同学的“学习报告”。消灭课后作业,成立“导师”引领下的“半天授课制”。新绛中学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基本是由学生答疑主讲,教师只是解决学生疑惑的主要问题。学生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体现课堂的民主和谐。

在运城市人民路实验学校,观看了介绍学校的纪录片,听了两节课。它的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它的上课是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人。无论是第一环节中的基础达标,还是以后环节中的设问导读、巩固训练、拓展延伸,它的学生思维一直在动,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做到了以学定教、多学少教、能学不教。教师定位准确,不越俎代庖,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在课堂中学生紧跟导学案积极学习,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期间教师巡查点拨,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能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多次感悟;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说、勇于说、乐于说,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可以说他们的课堂是高效学习的课堂,主动探究的课堂,合作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评价,评价语言朴实、准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让课堂回归常态,让课堂流露真情。他们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真正做到了“师生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三、扎实有效的学校管理是三所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

根据三所学校的介绍,他们每一年级都责任到分管年级的副校长和年级主任,各司其责。对教师的考核,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学生的达标数作为考核标准,教师不分等级,同科同年级教师捆绑考核,得同样的奖金。教师之间不留一手,而是毫无保留相互共赢,我认为这样能极大地开发教师的集体智慧,为共赢而献计献策。对学生的管理,更是责任到人。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小组长的作用很明显,人人抢着争当小组长,参与性较高。几乎每个学生管一样,事无巨细,有管纪律的、卫生的、个人卫生的、卫生角的、讲桌整洁的、课桌摆放的等等。这样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者,相互之间可以换位思考可以相互理解,工作好做多了。从而学习秩序有条不紊、生活环境清新怡人,每个小组有自己的黑板并可以自己设计,画上喜欢的花边,起个好听的名字,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室大相径庭,处处彰显了人文教育、和谐发展。整个学校体现出来的是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过参观学习,三所学校容校貌、严谨的师风、学风,严格的教育管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触很深,思考颇多:

体育课堂教案篇3

一、寻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途径和方法的重要性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这是素质教育和国家新课程方案精神的要求,如何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落实,这是全国各高中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些背离素质教育规律,极力最求升学率的高中学校往往走“时间+汗水”之路,以“四苦”(苦教、苦学、苦管、苦育)为乐,走这条路所采用的方法只能是学生被动接受的高强度、高密度、“填鸭”“灌输”式机械教学。这种途径只以高考成绩为唯一目标,有的甚至采取大量吸收外地优秀生源(被称作掐尖)和动员高分学生回读的办法,这扭曲了教育的目标,削弱了教育的价值。无论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还是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评判,这都是一条低效甚至负效的教育之路,无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关于“方法”问题,我们认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的做法就是在国家课程方案和山东省教育厅提出的“三个还给”的指导下对课堂猛下手术刀,调整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重视课上集体学习态对课下自主学习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实现两种学习态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我校就是在这一方向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探求能够承载全部教育内涵、体现教育正确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创建了具有兖州一色的“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从2004年开始,我校从提高课堂“高效学习率”、减少学生“精力流失率”入手,开始了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四年来,在十几位部级专家的指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形成了“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模式从理论到实践,从途径到方法,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系统并顺利通过了教学实践的初步检验,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且升华为一种教育思想。

(一)以导学案为载体,形成“循环大课堂”特色

我校“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结构的重组(即一课分两段,三部为一课)、课堂元素内涵的扩张(时间、空间、人物、资源、呈现方式)和课堂制度的重建(学的方式、教的方式、管的方式、评的方式),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成“35+10”两段,前段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展示”回顾与反思上节课内容,后段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下课前的10分钟为每节新课的起点,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课下直至第二天,与下节课的前段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如图所示)。课前,教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结对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深刻预习,带着各自的困惑进入课堂。课中,师生共同以导学案为依据,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形成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对话文化”;课后,学生达到“堂堂清”的要求,教师则根据课堂生成情况进行反思、梳理、整合,完善其自身知识结构,构建“反思文化”。反过来应用于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循环大课堂”的关键――学生高效自主预习

“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关键在循环!循环的载体是导学案,循环的驱动力则来自于学生张扬的个性和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编制导学案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通过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实现问题的前置;学生拿到导学案,根据导学案的指引开始预习,实现了学习的前置。在进入35分钟课堂前,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三种状态即“。”“!”“?”(“。”指对预习的知识点已经掌握,感觉不需要再过分投入精力,只需要在“知识超市”上印证的状态;“!”指对有些问题已有充分把握,心中充满了展示渴望的状态;“?”指带有一定知识困惑的状态)。如何才能保证学生课下预习的热情呢?一是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充分的展示“舞台”,我们要求广大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展示,也要坚持“生进则师退”的原则及时“退”,把舞台还给学生;二是充分发挥团队动力作用;三是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进行激励性评价。

(三)“循环大课堂”的灵魂――“一二三四”

“循环大课堂”的循环张力来自于用“展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引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其灵魂是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种形态(通过展示进行交流、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纠错进行落实、通过开放实现拓展)。这样,知识信息在师生、生生间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无障碍交流,并在过程中碰撞出无数光彩夺目的智慧火花,生成无穷无尽的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素材,从而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互惠互补的目标。

(四)“循环大课堂”的实践价值

我校的“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我校“胸怀应然目标,办好实然教育”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多种积极的效果: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从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预习阶段经过老师点火预热、学生课下自我加热和同伴相互加热,实现学习前置,培养了自学能力;上课有备而来,通过展示、点拨、纠错、开放将学习过程变成生命的碰撞、知识的狂欢,实现了高效学习、合作共赢;课后通过“堂堂清”达标,在实现知识落实的同时,培养了纠错、反思的良好习惯。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过程、成长的快乐,促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高效的学习者,成为国家急需的学习型人才。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由传统的“讲”者变成“教”者,最终必然成为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者。教师不再是工程师、园丁,课前做学习活动的策划者;课中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控制者、点拨者、主导者、激励者和对小组学习的权威评价者;课后做教学的反思者,为个人的专业成长积蓄力量。

3、改变了教与学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改变的基础是管理,第一推手是评价。管理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成为学习、课堂和校园的主人,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从环节到内容、方式,都必须为“循环大课堂”的推进服务。评价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循环四大环节。课前,评价教师导学案编写质量及学生的预习效果,重点是导学案的编写质量;课中,按照《二十条一百二十字》评价方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评价学生的“堂堂清”效果和教师的反思,重点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深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循环,首先看是否严格按照“一课分两段”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次看10分钟“点火、预热”的效果,第三看落实“三部为一课”的“循环大课”的质量。评价的方式有干部即时推门评课、学生“三率”调查、校园晒学案、开设三个论坛等。

4、引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循环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课上、课下两种学习态尽可能统一起来。通过课下高效预习,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修习惯的同时为课堂的高效学习做准备;通过课上高效学习,在解决学习困惑、落实总结提升的同时,为课下高效预习指示方法,并通过提供展示舞台,形成课下高效学习的强大内驱。两种状态的高效和谐统一,使我们的学生真正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成为学习型人才,进而获得终身自主发展的能力。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的老师在编制导学案“三三生成”过程中充分分享教师团队及课堂生成的大量教育教学资源,使老师可以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个备、集备、再个备,分享了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学案;课中,师生共同使用导学案学习,五十七个生命的碰撞,五十七个个体提供的知识信息的交融,再次生成智慧之光,这就是课堂导学案的第二次生成,教师分享了所有学生的智慧;课后,教师进行反思总结将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完成导学案的第三次生成。在导学案的“三三生成”中,教师不只是贡献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而且分享和收获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所有知识和智慧,真正是“上课如上学”,“带着学案去,满载知识归”。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蚕和蜡烛,而是一个分享者、收获者,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感受着职业发展带来的幸福。

6、为实现“三个解放”提供了平台。这种课堂模式下的学习、教学、管理,为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平台。学生的身份、地位、学习内容、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只用眼睛看课、用耳朵听课,还调动各种感官,运用一切方法,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则由传统的霸占讲台的“讲者”,变成了教者、学者,是师生五十七人中最优秀的学习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们面对学生,不再是“角色”对“角色”而是“生命”对“生命”,教学成为思想的碰撞、生命的律动。高效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和谐的发展,每一个班级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每一个教师都享受着职业幸福。这是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教育。学校管理也一定将从法治走向文治。

总之,“循环大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挑战和突破,它能够承载起今天的教育教学所赋予的课堂使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高中新课改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三、“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校不断探索“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本意和出发点是通过规定学生的预习时间,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和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促进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一直以来,我校的“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7年,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恩大调研兖州一中的课堂后评价说:兖州一中的课改,是一场课堂教学制度的革命,从调整“课堂结构”入手,创造性地解决了“预习”问题,激活学生学习中的合作和探究欲望,实现了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的飞跃。

2008年10月16~17日由中国教师报、济宁市教育局、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全国高效课堂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13个省600余名专家、教师观摩了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引起强烈反响,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会专家、校长、教师代表认为: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课堂的传统概念,引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通过“课堂变革”极大提升了“课上”、“课下”的学习效益,兖州一中“课变”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推进有重大意义。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评价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欣然题词:高效课堂化解教育千千结。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堂江认为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别开生面,别样风景,别出“新”裁,循环大课堂攻克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堡垒――课堂,创立了激发学生动力的机制,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抓手。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滕纯评价兖州一中的课堂:积极主动、自我成长;目标集中;导学为先;注重生成;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教学相长;高效学习。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小专委理事长姚文俊认为,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的活力。

研讨会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纷纷涌入我校,从11月初至今,约有七千多位参观者走进我们的课堂,区域涵盖了除港澳台、外的所有省市,有的学校一个月就来了四次。

2008年12月26日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带领河南省80多位县、区教育局长、高中校长,来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教育考察活动,要求我们承担对河南省高中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任务。他们称道“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课堂上精力流失率过高,课堂教学的高效学习率过低的问题,变无效为有效,变有效为高效。”前来参观的80多位高中校长一致认为,“兖州一中的教学改革必将会和衡水中学、黄冈中学一样深深地影响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当下传统的高中教学。”

四、依托“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回归教育本质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曾多次指出:“要让山东的教育回归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按照教育规律做我们应做的事情”。

体育课堂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09-01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某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教学实际,针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设计。由于初中生对体育课热爱程度不一,教师在课前征集教学设计提案、课中倾听学生意见、课后注重学生评价,能够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提案”征集,丰富设计信息来源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观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教师在具体操作教学设计时要强调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这就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机会。新课程标准推行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广泛征询学生的参与意见成为了共性认知。为了获取适用度更高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让学生以“提案”的形式呈现思路,综合考量学生的“提案”诉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环节。每次上课前,体育委员负责收集学生的“提案”,为教师备课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教师针对学生意见进行评估,吸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掌握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点,使课堂教学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有一位教师准备球类训练内容时,在课堂教学前收到体育委员送来的六份“提案”,有的建议教师改进预备运动形式,有的提议开展小组对抗赛,有的建议教师多参与小组活动,有的提出球类训练应该增加游戏成分,还有的建议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分组活动。教师综合学生的“提案”意见,增加了游戏、竞赛活动等内容,而且在学生分组、教师参与等环节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样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和谐,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倾听学生意见,适时调整教学进程

在课堂教学执行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倾听学生的意见,以便对课堂教学程序、环节、方法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提高课堂教学的适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感受意见有一定的价值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快速做出教学调整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给更多学生创设运动学习的契机。为了理顺意见提交渠道,教师要做好信息传递体系构建,小组、体育委员、其他班委会成员都是学生意见的直接传递者。在徒手操训练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训练,结果训练秩序比较混乱,小组长束手无策,训练效果不佳。教师及时召集小组长了解情况,小组长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小组单独训练时,小组成员不听从安排,动作不规范,思想自由化严重,不如展开小组间比赛,让大家在比赛中进行训练,每个人都力争为小组出力,其运动表现自然会有大幅度提升。教师采纳了学生组间竞赛的意见,让各个小组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比赛开始了,小组成员登场亮相,学生尽心尽力操作,追求整体性、整齐度、规范化,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充当评委当场公布成绩,排出小组竞赛名次,这样将小组训练变成小组对抗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训练态度、训练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三、注重学生评价,展开多重教学反思

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众多,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参与体育评价的反馈信息,通过整合、分析、对比、归结形成课堂教学反思,为后续教学提供重要借鉴。课堂评价、课堂总结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和总结,可以了解学生训练的情况,掌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提供明晰的思路。排球训练结束时,教师要求学生展开课堂小结,有的学生自告奋勇:这节课我们进行排球战术训练,开展了小组对抗赛,大家都表现得很好,特别是我们第一小组取得了多场胜利。学生都笑了,有一名学生插话:“老师加入你们小组才胜利的,这算什么本事?”有学生建议道:“下次老师不能总在一个小组,应该轮流到各个小组支持。”教师接受这个建议:“下次再举行对抗赛,咱们抽签决定,老师多参与几个小组的比赛,争取为更多小组赢得比赛。”教师邀请学生来总结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从学生的总结可以看出,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给学生带来动作示范,给出技术指导,还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鼓舞,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体育课堂教案篇5

一、 教学目标的规范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规格或状态,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和体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想一口气吃成胖子,一节课中设置四五个目标,这些目标对学生来说简直高不可攀。

【案例】 学习内容:轻物投掷(水平一)

运动参与:能积极主动参与投掷学习和游戏活动。

运动技能:使学生掌握投掷的方法,动作协调。

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投掷能力。

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他们体会玩的快乐。

社会适应:培养学生独立、乐于和同伴一起参与游戏活动的良好品质。

上述目标设置的不规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五个目标分列开来,把它们当作一样粗的线条,这是错误的,其实这五个目标是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它们的三个方面都是溶于其中,整体推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不可能把它们分割开来。二是上述目标叙写的主体不规范,教学目标表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教师在表述目标时转换了主体,如“使学生掌握投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这些表述方式均是以教师作为主体。三是教学目标的表述缺少了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达成程度缺乏有效的检测、指导和调控,这对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四是教学目标过于宽泛,课时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混淆使用,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有所侧重,即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班级都要有所侧重,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简单实用,不能繁杂,切忌随心所欲,过于模糊。

二、 教案编写的规范

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初步设想,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理解的深入,教案的内容、格式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很多新型的,具有个性特点的教案不断涌现,如情景式、过程式和个性式的教案,这些都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而在这些新型的教案中有的越来越复杂,教学目标涉及到很多领域,教案看似完美,但却忽略了预设与课堂实际的衔接,忽视了教案的针对性和可变性。

【案例】 情景式教案片段

在耐久跑的教学中,一位体育教师上课时,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史料,然后将其主要历史事件概括、行程路线及时间地点等用毛笔字放大写在大张白纸上,一共有十几张,规范秀丽的行书写得一丝不苟,可让学生身背行军包(学生书包代替)沿着四百米跑道按路线行进(走跑交替),课上雄壮激昂的音乐不断,红旗飘扬,每跑走上一段距离后,学生席地而坐,听教师讲述历史上这个时刻上发生的长征事件……

这种教案的优点是注重情景的导入和运用,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容易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如果说这是一堂富有“新意”的历史课绝不为过,它即让学生学习到了应知应会的历史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与艰辛,使学生身心都得到了“发展”,然而,这样的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是热烈的,学生也是活跃的,但它却是标准的“四不像”,学生好像学了不少,却都是一些皮毛的东西,无法达到体育教学应有的目标。因此,教师无论运用哪些形式的教案都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能力和不同水平的学生,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教案,不要脱离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 教学语言的规范

老师的教学语言有别于人们的日常交流语言,是一种融思想性、知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语言。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规范,又要准确,既要简洁明快,又要亲切生动,只有这样的教学语言才会产生吸引学生的魅力,也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体育教学观摩、体育期刊、文字报道中,经常会看到或听到一些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这些语言具体有以下几种:

描述游戏名称不规范,不准确,如把游戏找朋友说成是“贴药膏”,把游戏三人五足说成是“绑腿跑比赛”,把游戏十字接力说成是“跑圈比赛”。

描述技术动作特征不规范的,如把前滚翻说成是“翻跟头”,把掷标枪说成是“扔标枪”,把推铅球说成是“扔铅球”,把跳远说成是“跳沙坑”。

描述身体部位不准确的,如把臀部说成是“屁股”,把腹部说成是“肚子”,把侧平举说成平举……

口令发音不准的,如把向左转说成“向坐转”,一二一喊成“呀二一”。

其他如把计时说成“掐表”,把运动会说成“跑步比赛”。

上述这些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具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体育教师本身的影响。对体育教师来说,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说明自己的专业知识欠缺,有损体育教师的形象。二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对体育课堂教学来说,一节完美的课堂教学,会因为这些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失去光彩,如找朋友的游戏说成是“贴药膏”,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抵抗疾病,而我们怎样在课堂上贴膏药呢?三是对学生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体育教师不规范、不准确语言的使用是一时的,但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带头使用规范的专业语言,准确运用专业语言,避免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出现,这是体育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

四、 教学评价的规范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表扬、赏识作为一种激励方法得到重视,赞赏的语言充斥着整个课堂,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有的教师有意无意、有形无形过度“放大”了表扬,课堂内只要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一律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即使有的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不直接下结论否定,甚至还要称赞两句,使学生信口开河、随意应付,这其实是教师过度赏识的结果。

【案例】 前滚翻的教学片段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前滚翻进行展示,有的同学动作做得标准、漂亮,而有的同学在进行滚翻的过程中歪倒在一侧,还有的是身体着地顺序错误,依次是头的后部、颈、背、脚,结果动作完成后,造成身体姿势与预备时身体姿势成90度,面对错误动作,教师还表扬“你真棒!做得不错!”还让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体育课堂教案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案导学深化发展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提高素质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在课堂上组织实施,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传统教学模式仍占统治地位,尤其是历史教学总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工会组织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阻碍了学生智力的正常开发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新课程实施和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是某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不重视课程标准的使用,在能力目标的界定、范围、内涵、表现形式以及项能力要求与教材的结合上存在很大差距,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照本宣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真总结外地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处外课堂教学的改革的经验,提出构建历史“学案导学”课堂,力图在改革中研究和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形态,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教学的的内涵发展。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1、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有效教学法。它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预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理、问题的探究以及历史思维、历史观点的建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

学案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生用和学案,它侧重于学习内容的设计;二是教师用的导案,它侧重于指导如何学,它主要是围绕学案中“问题讨论”或教材的重难点所进行了的课堂教学设计。

2、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依据主体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教学原则,落实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案导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导性原则。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非主体,教师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反映着教育观念是否更新。倘若仍坚持满堂灌,学案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思考设计学案,作为教师教、特别是学生学的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案,既不能下发学案后就万事大吉,“放群羊”,撒手为管,也不能越俎代庖,当“保姆”事事包办代替,而应切实担负起“导演”“教练”“主持人”的责任。

(2)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依靠学生,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必须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和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案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3)创新性原则。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了解和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而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评价等心理因素和学习的个性化特征等。

(4)问题性原则。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学案导学与问题设计的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是学案设计院追求的重要目标,否则就难以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5)民主性原则。推行学案导学法,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引路人,讨论问题的平等参与者,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教学相长过程的直接受益人,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6)层次性原则新课程设置的首要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一些基本规律。

而历史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等则没有现成的表述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整理,即把散在教材各处的内容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整合,并归纳和概括。学生对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把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分解成适合学生思维的梯度来提问,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深入,并引导学生加以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不仅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而且也会形成更强的探究欲望,对其它问题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练习题的选取也要有梯度,在层次性,不一定每一个学生完成的一模一样,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起点和发展空间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提高。

综上所述,“学案式导学”模式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能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模式。当然,学案导学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改进。例如,由于学生受旧的学习习惯的影响,个别学生对自主学习一时难以适应,这就需要教师给予较长时间的引导。另外,执教的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切不可半途而废,学案的编写和使用需要进一步规范,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自学以后的课堂教学环节如何优化尚需进一步探索,模式操作时间的难以控制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有矛盾等等。因此“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还必须在学案的设计、使用、完善以及备课方式的改革等方面下苦功夫。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深入探索,这项改革定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刊 、简论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朱新梅

[2]《关于“学案教学法”》姚席钧

体育课堂教案篇7

关键词:魂、体、用;人才培养方案;层面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推出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其主要特点有:一是减少课堂学时,将旧方案的170左右学分大幅压缩,减至不超过130学分,课堂教学时数相应减少。二是调整课程结构,将大类平台课程放入通识模块,将通识选修课程分为人文艺体、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类。在专业课程平台上,除专业必修课外,对专业选修课按研究方向来设置系列课程模块、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三是强化研讨式教学方式,确定“2+1”的讲授与讨论构成比例,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四是转变考试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比重,平时成绩最大可以达到课程成绩的80%。

两年多来,新版人才方案实施效果良好,受到师生不同程度的好评。本文拟对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理念与举措进行系统的梳理,以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理念转换:新一轮教学改革之“魂”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为此,必须大力推行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华中师范大学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着把方法教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的理念,提出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四个维度,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四个转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转变角色:“在新的教育模式中,老师的角色要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创造性的活动。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让学生带着个性愉快成长,享受学习、享受学校、享受教育。”[1]简单地讲,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向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理念提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来设计并展开,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的三大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理解能力、组织与领导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包容、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现代教育理念还倡导学生自觉、自主、自愿、自乐地学习,以鼓励、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主。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学过程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讲授什么取决于教师有什么。在“满堂灌”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跟从或盲目模仿,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不是建立在自我分析、理解与掌握基础上的深层次创造。

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基本共识,并且已经上升为一项国策。华中师范大学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并结合学校整体发展思路推出的。

首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012年,教育部为落实《纲要》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三十条,进一步明确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落实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提出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意见》提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意见》还明确指出信息化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强调“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纲要》和《意见》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攻坚的总体战略和目标任务。2013年9月,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提到教育现代化引擎的战略地位,提出要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湖北省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华中师大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更应有所担当。

其次,近年来,华中师大提出了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根本,以信息化、国际化两轮驱动的发展思路,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确定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国际化、信息化,成为学校驱动新一轮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两大重要抓手。要充分借助“两化”要素,就必须对既有方案进行调整,将“两化”要素融入教学方案之中,其中全英文专业、全英文课程建设,加强交换生和短期游学等是国际化的重要体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改革尤其是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则是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再次,我校在“学院办大学”的理念下,进行了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进一步下放了办学自,包括教学、科研、人、财、物、事等在内的责、权、利相配套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尤其是彰显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差异化、个性化,也是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理念是改革的先导,正确的理念可以成为推进改革的动力,减轻改革成本,相反,则会成为改革的无形阻力。在新一轮改革中,全校教师与学生必须在理念上达成高度共识,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从实施情况看,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能够理解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理念,从而使得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较好落实。

二、教学形态:高校教学改革之“体”

何谓教学形态?简单地说,教学形态是教与学的呈现形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关系的总和。传统教学形态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其主要特点是教师的单向灌输多,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少,教师是知识的加工与搬运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是课堂上的讲授者,学生是课堂上的笔记者。结果,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久而久之,传统教学形态下的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唯教材是奉、唯权威是尊。优秀的学生,基础知识固然扎实,但思维创造性明显不足。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创新性人才质量,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形态。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课堂一统天下的格局,将从一元化课堂转向多元并存的教学形态,即传统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在线学习)、混合课堂(传统面授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多元并存。传统实体课堂也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要大力推进研讨式教学,引进网络课堂、混合课堂。同时,借助信息技术(“云端一体化”的教育云服务体系),实现交互式、体验式、混合式教学。

实体课堂仍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的基本形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授课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与教师、尤其是名师面对面的接触与思想碰撞,不仅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名师风采,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怀,产生春风化雨般的效果。这是其他任何形态的教学方式取代不了的。实体课堂是网络课堂的基础,实体课程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课堂质量的高低,尤其是网络视频资源建设的质量。一个在讲台上授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人,很难想象他的网上视频能吸引学生。但是,实体课堂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向知识灌输模式,增加讨论、辩论等方式,强化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主动的知识获取者、知识探究者转变。

混合式课堂是指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的结合体。一部分适合于网上教学的单元可以采取录播视频方式,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知识资源方式在网上呈现。网络课堂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以网络课堂方式教学,如操作性强、思想强性的课程,还是以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讨论为宜。这样可以增加教师的示范性,使学生感知教师思想的脉动,进而形成一种面对面的碰撞与交流。知识更新频率高、速度快的课程也不适合于视频教学。因为等到你的视频上网时,你讲授的知识或你上传的知识资源或许已经过时了,从而增加了巨大的教学成本。政策性强的课程,一般来说,知识的时效性短,也不宜网络教学,强调演算过程、逻辑推导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等,也不适合于网络教学。混合式课堂有多种方式,微观上是指一节课内一方面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一方面充分运用讲台艺术;中观上是指一门课程中部分内容用实体课堂、部分内容用网络课堂;宏观上是指同一专业中部分课程用实体课堂,部分课程用网络课堂。至于相互间的比例以及哪些课程、哪些内容适合于哪种教学形态,则应由教师自主掌握。

面授课堂外,我们还需要大力拓展网络课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广泛运用,网络课堂的比例还可逐步增加。网络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总体上包括视频资源与知识资源两部分。视频资源又可分为实时直播课堂(即同步课堂)、实时录播课堂(异步课堂)。在人文通识课中,学校应大力引进、推广一定比例的网络课堂,把那些授课艺术水平高、人文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校外课堂视频化。同时,将我校效果好的人文通识课推向校外,实现校校间优质资源的互补与共享。知识资源的数字化是网络课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不受时间限制的自主学习的需求,而且节省了实体课堂上的讲授时间,从而实现实体课堂的“翻转”,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答疑、研讨等。网络课程要成“人人皆师,人人皆生”的局面。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我们要对现有3 000门课程认真研究,科学分类,确定哪些课程适宜于网络课堂,哪些适合于面授课堂,哪些需要运用混合式课堂。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三者的共存、互渗将成为大学教学的新形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局面,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高校教学改革之“用”

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究竟从何入手?经过广泛调研和顶层设计,学校找到了国际化和信息化这两个重要抓手。在国际化方面,加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加大全英文专业和全英文课程建设力度,扩大交换生比例,利用第三学期增加短期游学生人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语言的各类专门化人才(笔者将另文详述,此处从略)。在信息化方面,以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改革,用教学改革进一步检验、完善教育信息技术,从而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体育课堂教案篇8

关键词:公平意识 自助课堂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陈玉照,男,江苏省南京市文枢中学,中学一级教师;陈国先,男,江苏省南京市文枢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在2011-2013年期间,南京市文枢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开展了关于高中生公平意识培养的课题研究,在问题发现、原因分析、方案选择、实践推进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相关领域的问题研究提供了补缺性素材和合适的范本。在公平课堂实验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公平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自助课堂ABC”模式。

一、何谓“自助课堂ABC”

“自助课堂ABC”在课堂结构上由三种版式的学案和四个活动环节组成,是一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帮助、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课堂发展模式。

三版式学案分别是:A版一助学案,B版一导学案,C版一复习案。A版一助学案(见表1)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并在集体互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一导学案(见表2)主要是为A版一助学案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分析和答案要点,同时精选一些用于学生集体竞答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以促进学生的自助提升。针对高中知识易忘难学、复习迎考又总是缺乏充分的复习时间(尤其是等级学科)等问题,C版一复习案(见表1)对此做了提前准备。在自助课堂上,学生可以将B版一导学案中的答案要点和错题粘贴到C版一复习案上,也可以写一些知识感悟和学习心得。这样,它在新学阶段就为后期的自主复习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复习资料,以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高效复习,实现复习自助。

从具体的课堂流程来看,学生的自助学习过程需要通过自助课堂的四个活动环节来完成。这四个活动环节是:

组内自主。教师首先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牌的形式)选出本节课的学生主持人,然后,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前后文联系,简要导人新课,发放“A版一助学案”(见表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全班学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A版一助学案”上提供的问题与要求。时间约10分钟。

组际互助。学生主持人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签)确定每一组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依题序组织整个回答过程,每一组同学则派代表依次回答问题,并提供本组思考的问题,各组也可以针对其它组的问题与回答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主持人根据他们的回答通过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加分,教师则在黑板上写上各组组别,记录成绩,参与问题设计与答案的讨论。时间约16分钟。

学案助导。教师发放“B版一导学案”(见表2),每组根据“B版一导学案”上的答案要点或解析,自我检讨自己答题的缺陷或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陷,回答较好的加分(方式仍实行一票制)。接着,在主持人组织下,各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B版一导学案”上设计的选择题和判断题(答对+2分,答错-2分)。时间约11分钟。

总结反思。老师简评学生自助学习情况,统计各组总分,宣布获胜组和失败组,由胜利组确定自己还是对方表演节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当堂或课后将本课(答题)要点、错题、感悟粘贴/写到右边的“C版一复习案”,作为备考复习资料。时间约8分钟。

二、“自助课堂ABC"的公平性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本身具备公平性,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组曾经在问卷调查后仔细研讨过影响高中生公平意识形成的不利因素,发现与课堂教学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有三点:①教师自身公平意识不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②教师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公平话语权缺失;③不公平的教育过程,助长学生的自私观念。“自助课堂ABC”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比较优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因此被称为公平课堂模式。

1、淡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时至今日,师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课堂的话语支配权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课堂的附庸或看客。通常所认为的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由于醉心于形式设计,所谓的主体性也只是一种被抽去了本真意义的“虚位”存在,即便是想努力展示学生主体性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和公开课,仍渗透着教师精致布局的课堂流程和话语掌控。“自助课堂ABC”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师主导的呈现方式,由强调课堂着力前移为课前下功夫,逆转了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僵局。从“自助课堂ABC”三个版式的学案看,A版一助学案通过组内自主和组际互助着力于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一导学案以知识辅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提升,C版一复习案以课堂向课后延伸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助巩固;从“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来看,课堂基本处于学生自己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之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扭转教师教学中的负激励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学习动力问题是很多教育问题(包括一定范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根本性、持久性因素。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切近的因素、最为高效的途径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灌输与反复训练,而是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生持久学习是需要持续动力助推的,这就需要把相当部分精力合适地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上来。但通常的激励模式往往是分数、标杆、批评等压力激励模式,这些模式短期看是有一定效果的,长期看,压力不但不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不断增添学生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采用小组竞赛和娱乐奖惩制相结合的方式,增添了激发学习的多维动力因。比如:参与和贡献增加了学习快乐,表现与荣誉带来了学习自信,比较与借鉴培育了学习斗志,知识逻辑关系背后所反映的生活元素增添了学习的生活趣味等,这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我要学习的主动追求者,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3、注重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到形式公平还是不够的。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私观念和伪装表现,与我们课堂教学中公平形式与内容脱节不无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公平文化素养,破除对公平的狭隘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打破授课一言堂,只要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训练时间,就是把公平还给学生了。之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是压抑的、不公平的,不是说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忽视或剥夺了他们思考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所谓的具有普适性的“导学案”本质上改变不了它“导教案”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自助课堂ABC”模式在课堂公平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尝试,该模式在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思考、阐述和讨论问题的自由。此外,课题组还在A版一助学案中设计了“留白”,即问题4-般由各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各组讨论和回答。这样,课堂就增添了学生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自然而然地会在他们的意识中埋下公平的种子。

三、“自助课堂ABC”的限度

可行性是“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该模式并非具有普适性,而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即限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模块和课型方面的限制。“自助课堂ABC”模式着眼于学生自助学习的可实现性,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就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并希望学生在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中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材文本解读的难度系数不能偏高,可以与之匹配的显然是一些偏文学科。当然,在文科范围内,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宜采用该模式。以政治学科为例,对于那些容量大、重难点多、理解难度大的模块和章节,如《生活与哲学》中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就不太适合采用“自助课堂ABC”模式。从课型上来看,新授课最为方便采用“自助课堂ABC”模式,复习课如果存在知识整合与深化,也可以使用,试卷讲评等课型相对来说就不太匹配了。

2、教师能力、学生素质方面的高要求。从现象上看,“自助课堂ABC”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弱化”了,但实际上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要能预判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把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方向,在“助学案”、“导学案”的设计上要精炼、科学。A版问题、B版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与筛选要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识和解读疑难,为学生答疑解惑。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它要求教师在自助课堂上有所节制,既要避免越俎代庖,也要避免过度放任导致状况失控。“自助课堂ABC”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是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它要求学生主持人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局面协调和掌控能力,要求全体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秩序意识和公平意识等。

3、课堂节奏、时间方面的制约。“自助课堂ABC”模式的四个环节是连贯和紧凑的,由于学习自主和自我管理,它所引发的各种意外状况会比较多,从而对课堂推进的节奏带来影响。有些问题比较重要,但学生可能一带而过,有些细节和问题可能并不特别重要,却会被他们不断地讨论。除了课堂节奏的问题,时间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课堂安排的容量来看,密度比较大,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时间上的限制。比如第一环节,时间设计为10分钟,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教师导入,选出主持人,学生阅读教材和问题,组内分工和组织答案等。如果说第一环节还可以控制的话,第二环节讨论的不可控性就大为提高了,类似的问题在第三和第四环节都存在。所以,自助课堂在时间和节奏上的把握上还是一个问题。

当然,约束性因素不是用来作为否定与回避的借口,随着“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它的适用性也会相应增强。

南京市文枢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推出的“自助课堂ABC”模式在培养学生公平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肯定,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说明,这一课堂模式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公平意识。只是,从该模式基本要求的苛刻性,以及课堂实验中的一些缺陷来看,“自助课堂ABC”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成本优化建议方案(精选8篇)
  • 下一篇:大学生总结报告(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