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Landscape、概念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直以来景观设计的概念都存在争议,风景园林等同于景观设计还是国际上的Landscape architect等同于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的概念的混淆使得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出现了混乱在我国高校多个学科门类中都出现了景观设计专业,如:2205020风景园林设计、5604050建筑室外环境设计、5604020城乡规划方法与理论、7605030环境艺术在以上的专业教育中都有景观设计方向的教育,理清和界定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指导教育实践和设计实践之基础和必要。
景观要从四个层次去理解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符号性。大部分园林学者则持“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艺术设计学者认为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科学是片面的,景观设计是艺术的、至少不能称作科学的。
一、 “Landscape ”以及相关名词在翻译中的混淆现象
景观设计中的“景观”一词,来源英文“Landscape” 一词,“Landscape”在英语符号系统中形成的过程复杂,大多数学者接受的 Landscape演变路径,“最早Landscape一词来源于荷兰语landskip,特指风景画,尤其是自然风景。”[1] “Landscape在古英语中最初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地区”,到了十七世纪,“Landscape”作为绘画术语从荷兰语中再次引进英语,意为“描述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3]可见“Landscape”一词在英文中最早是关于美的,确切的说是和视觉艺术有关的。
19世纪中叶,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r von Humboldt)将landschaft引入了地理学成为地理学中表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的”的科学术语。
《英汉辞海》中对Landscape的解释是:
①风景、风景画、自然山水,表现自然景色的画面或绘画;风景画法、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
②地球表面,特指由地质力产生或改变的集合体中的一个区域的地形;在依次观察视野所及的地区;能够看到一致景色的多种地形的组合。
③[动词]使成为风景;从事庭院布置工作。
二、 “景观设计”一词如何翻译
在我国的景观设计所涵盖的范围中,有景观建筑、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如果我们取其任何一种意义译成英文如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风景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中的“Landscape”是否包含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Gardening及Landscape Planning之意?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建筑”、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设计”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翻译为“风景园林”或者还有学者指出译为“风景建造”或“园林建造”比较合适。
可见,在翻译过程中“景观设计”与“ Landscape Design”并不是一组对等的可互译的词组。问题出现在各自的学术背景的区别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各不相同,理解不同毫无疑问就造成了翻译的区别。
三、汉语“景观”、“设计”的来源及意指
由于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暧昧性,景观和设计在现代汉语中有多重意义。汉语中本无景观一词,景观属外来语最早出现于日本学者对德语Landschaft的翻译。景观被国内学者接受源于1936年由日本学者著《景观地理学》被翻成中文。80年代国内的园林界逐渐有意识的使用景观一词,有“景色、景物、景象”之意。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设计和“Design”的使用遥想对应。“现代设计的概念最早是二十世纪初建立的受日本的影响,其概念中包含大量美学和视觉艺术的意义。”[4]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设计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设计广义上是指为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狭义上理解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并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
四、当代学者们对“景观”概念的解释
关于景观设计的混淆主要出现在景观一词,景观一词的暧昧性赋予了她太多的含义和内涵。学者们就此纷纷撰文发表观点: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刘家麒先生认为“landscape 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5]李金路先生认为“景观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6]刘滨教授则认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风景建筑”并指出“风景建筑学是一门包含了传统风景园林学精华的新学科。”[7]俞孔坚教授坚持认为“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1]景观是视觉美的、是可供人栖居的、是生态的、是记载了人类的历史和理想得符号。
五、景观设计概念析义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landscape是自然美的田园的语义上拓展出视觉艺术上的自然美,具有引申的地理学意义,最终演化成为包含具有视觉美的自然及人工环境。
而汉语中的“景”和“观”有看的意义。景为可见的一切。观与看区别在于,观不仅是动词还有名词如: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的尺度上比看要更大,又引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为证。
由上可见landscape和景观在元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景观设计的概念必须是以视觉美的、艺术的为基础的人类文化理想的载体;在宏观层面上的出发点必须是生态的、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中是以空间、场地设计为基础、形式美为手段、以植物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学科为学术支撑的。甚至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目的和任务都是同物异名而已,这样“景观设计”这一概念广义上就包含了以上学者们提出的所有概念。如非要对于艺术和科学的侧重有所去别,在汉语语境中“设计”一词含有更多的造型艺术的概念,对于艺术设计侧重的;注重形式感、审美情趣的景观还是以“景观设计”命名比较恰当。侧重科学理性的;注重科学推理、工程的景观借鉴梁思成先生的提法为“景观营建”为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01
[2]吴静娴《对Landscape的释义及其理解的探讨和研究》中国知网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
[4]刘家麒 《对“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一文的审稿意见》[J]、中国园林2004 /07
《现代设计词典》中写到“构思设计”等同于“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整个设计阶段的初期,它包括前期资料收集、理想化草图分析、基于现状分析、最终设计构想的提出和拓展。《设计词典》中将“概念设计”定义为一种以形象作为设计对象,宽泛思维的设计形式;它开始于对新观念的一种理想化思考,在其中提炼并产生新的设计方式。概念设计始发源于20世纪中期的意大利,它又被称为“观念设计”。在“观念艺术”影响下,起初的“概念设计”形成了在抛开所有技术限制的环境下,以无限制的全角度探索与探讨和自由的表现创意为最终目的。概念设计在平面设计与工业产品设计方面运用较多且理论探讨也较丰富。美国平面设计师爱伦?霍伯特(AllenHubert)曾撰写了一本书“ConceptualDesign”(概念设计),有关如何进行平面设计的创意表现,将创意理念赋予某设计对象,通过这种方式直观趣味地向消费者推广产品和企业。当时“概念设计”这个观点还不为人所熟知,人们没有从该角度理解、重视这个问题。而工业设计领域可以说是倡导“概念设计”的先驱者,由于工业产品具有批量化生产的特点,工业设计对生产领域的影响更直观,可以快速、高效的对大众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反馈。在汽车工业尤其明显,概念设计成为推动汽车工业不断创新的源头。但是在景观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并不能纯粹的只表现创意,而应重视对场地的思考,即从一理念出发,结合场地的现状及设计要求对方案在意向形态上进行的归纳与总结,为设计活动的深入开展指引前进的方向,提供前进的动力。
2景观概念设计的要素
当今,世界众多设计师们都认为一个场所应该有其特征———“认同”(identity)是最常用的词———来使它有别于其他场所。而景观概念设计的最终目标也是赋予场所以认同感,通过对场地氛围的营造让人们身临其境的对其有一个概念的体会,在营造场所认同感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色彩、光线、材质是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同时也是景观概念设计中的三个要素。
2、1色彩———景观概念设计中恰当色彩的应用可以达到渲染环境氛围和影响人们情绪感受的作用纵观众多景观概念设计作品,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有关色彩运用方面的规律,即概念设计师们喜欢用干净的纯色、原色、自然色来赋予景观象征性达到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目的,因为纯色、原色具有很高的概括性搭配使用可以起到震撼人心和引导人们产生丰富联想空间的效果。德国当代著名景观设计师与教育家彼得?拉茨曾说过:“熔化的铁水在凝固过程中塑造的肌理和铁块被锈蚀后改变的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相对于花木的种植毫不逊色,甚至要更自然一些”。由此可见,色彩具有一种似语言的象征特点,概念设计师们可以很好地将其使用于作品中从而表现设计概念。不同的颜色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情绪心理感受,例如,色调鲜明的空间给予人愉悦的感受,灰暗的空间带给人压抑、抑郁的情感。此外,颜色具有国度界限和民族特性,比如美国的股市,红色代表下跌,但是在中国,红色则代表上涨。由于色彩的这种特性,概念设计师们将其与空间形态很好地揉捏在一切,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视觉空间。
2、2光影———包含所有的颜色,万物之源“光”,可以强烈地唤醒物质性,它孕育着时间和空间,光影的交错记录着场所的四季变迁光与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伙伴,安藤忠雄是一位将光影与空间巧妙运用的建筑大师,将清水混凝土材质运用于建筑外立面是其常用设计手法之一,同时通过对外观形态的改造将外界自然光线引入室内,随着时间或季节的变迁而光影流连,即使是最简单的元素形体,在光线缓慢的移动下光影千变万化,形态变得活泼而生动,随着居住人的行动实现移步换景。他通过最基本的几何形态,用光线为人们创造一个微观世界。光影效果的运用不止体现在白天,夜晚通过人造灯光打造的效果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达到一种数字视觉概念的效果,这是概念景观设计表现的一大特点。
2、3材质———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特有的质感与肌理,在景观概念设计过程中善于发现与重塑材料是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常用手法之一在安藤忠雄的设计作品中我们通常只能见到如混凝土、玻璃板、木材等少数材料。在他的设计中,所有建筑表面都进行清水模处理,不加其他修饰,很多项目以近乎成本的低造价完成。他将谦逊、纯朴、节约的文化融入设计中,通过质朴的材料和单纯的几何结构来达到居住和生活上的精神满足,同时又具时代感和艺术性。彼得?沃克强调人类与环境的交流,强调追寻并表现大自然的奥秘,在他的作品中多见如石材与木材的运用。可见现代景观概念设计师们崇尚自然材料,他们尝试将普通廉价的材料将其艺术重塑从而变成有用耐用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感受让其独具艺术性,自然中现有的材料如生锈的铁、打磨的石材等在景观空间中都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最原始最质朴的感受。
3、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放手不是袖手旁观、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权威者变为课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例如,在讲“椭圆的概念”时,我将一呼啦圈用力一压,变成一椭圆形状,以说明圆和椭圆的密切关系,点明可以像学习圆一样来学习椭圆、(1)思考:在上一章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那么,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设计意图:对于生活中、数学中的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但对于椭圆,学生只停留在直观感受,基于它们的关系,引导学生用上一章所学,来研究椭圆)(2)学生分组实验、取一条细绳;把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板上的两点F1、F2;用铅笔尖(M)把细绳拉紧,在板上慢慢移动观察画出的图形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成果)(3)分析实验,得出规律、在画出一个椭圆的过程中,细绳的两端的位置是固定的还是运动的?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的长度变了没有?说明了什么?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大小有怎样的关系?改变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的大小,轨迹又是什么?学生总结规律:|MF1|+|MF2|>|F1F2|轨迹为椭圆;|MF1|+|MF2|=|F1F2|轨迹为线段;|MF1|+|MF2|<|F1F2|轨迹不存在、(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并不是急于向学生交待椭圆的定义,而是设计一个实验,一来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椭圆上点的运动规律;二是通实践思考,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做准备)(4)学生自己归纳出椭圆的定义、(5)还有别的方法可以给椭圆下定义的吗?这样,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形成了椭圆的概念、通过对比,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都要经历背景分析、内涵提炼、外延辨别和实际运用几个环节、每一个数学概念一般都有它的经历背景、比如,“无理数”、“虚数”、“集合”、“极限”、“导数”、“坐标”等概念的形成,在数学发展史中都发生过各种或传奇或悲壮的故事,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相关背景资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知,提高教学效率、背景分析就是要把为什么出现此概念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单说明、比如,在引入“导数”的概念之前,可以通过求曲线上某点处的切线,求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求生产中的边际成本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有一类需要求函数瞬时变化率的问题,从而使“导数”的概念呼之欲出、对于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背景分析有时需要进行较多的铺垫、而对于比较简单的概念,背景分析可以简明扼要、数学概念的内涵就是对数学研究对象特有属性的概括和提炼、由于数学对象的特有属性比较隐蔽,所以需要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进行探究才能获得、比如,“随机抽样”的概念、有的教师可能采取外延定义法,即“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统称为随机抽样”,这未尝不可,但是对于概念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内涵是怎么归纳出来的很少去关注、事实上,这个概念的内涵就在于“每个个体被抽到的等可能性”,也就是“随机”的含义,前面三种抽样方法都具有这个特征:等可能性,所以才将它们归为同一类、对数学概念的外延辨识更能体现探究的成果、在概念教学中,经过内涵的提炼概括以后,还需要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比如,当我们研究了奇函数、偶函数、周期函数的概念之后,就需要给出具体的函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奇函数,哪些是偶函数,哪些是周期函数?并说明是或不是的理由、经过外延的辨析识别,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概念,完成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在背景分析中,学生一般会初步体会新概念提出的意义,但只有通过运用概念进行推理、证明等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学生才能深刻地感悟新概念探究的价值、
景观设计教学景观新概念乡土景观
一、前沿
早期景观设计城市化认知有片面感、不强烈,主要是社会、经济、人文发展的原因。当我国及部分国家进入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化乡村景观转变的重要时期,市场需求决定设计师接触的“城镇一体化”“乡村转型化”等景观设计项目较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相关课程、景观认识得也较浅,尤其是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项目设计工作,所用内容必须重新学习,资料也得重新整理收集,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认为大学里学的东西在社会实践中作用不大,更糟糕的是,他们把这种思想传导给学弟、学妹,会严重影响新生在大学里学习的积极性,这都是未来景观设计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乡土景观”设计概念引入景观设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1、增强课程结构上专业知识点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教师在景观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时取舍性较强,多以“城市景观”“小区景观”“休闲广场景观”等内容教学为主,给学生造成片面的景观认知感。专业知识点构架的串讲过程中缺乏综合性、发展性与连续性是早期及现在景观设计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这种滞后型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景观设计教学内容的延伸。景观设计教学应注重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将新的景观设计理念、概念带入课堂,让学生明白景观的存在是相对的、广义的,这样能让学生拓展设计思维,了解景观的“实事求是”性、健康性和发展性。将炙手可热的“乡土景观”设计概念引入教学实践,能延伸出很多新鲜、前卫、和谐的景观设计概念,如“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本土景观”等,这些新概念的注入,有利于构建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合理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
2、促进多学科等知识的交叉综合教学,加强景观设计教学深度
旧的景观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不够的问题,无延伸性与交叉性。有些老师将某些错误的景观设计理念传导给学生,而景观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教学深度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景观设计及设计成果欣赏的认知程度。借“乡土景观”概念能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发展学及行为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知识点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景观设计成果存在价值的认知度,学生在模仿设计、思考设计、完成设计的过程中勇于开拓思维,不再是单一考虑景观视觉形式美丑,而是更注重景观的存在,即发展价值。
3、引导学生深化景观设计内涵,体会景观设计的综合复杂性
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一些学生景观设计作品多存在只重审美和形式,如紧抠景观设计的比例、平衡、对比等基础的美学角度,作品给人形式感好,而实时操作难、设计内涵不深,仅赋予形式的模仿。“乡土景观”引入实践教学能引导学生认识城市与农村乡野景观的差别,探讨社会发展、演变与景观设计的关系,考虑不同组织空间关系的景观处理手法的异同,考虑本土材料利用的优点,景观地方风土人情的表达,对不同自然地域、社会人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健康的、可持续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景观设计作品。
三、将“乡土景观”设计概念植入实践教学的方法
1、深入乡间,调查实践
景观设计初期,实地考察是必备步骤,教师可尝试摆脱“校园景观设计课题”“城市休闲绿地设计课题”等常规课题进行“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战略,多做“乡土景观”课题安排。深入乡间,有利于满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等景观设计原则。可就近选择村镇为考察基地,引导学生对农村特有环境进行调研。通过拍照、注记及现场写生等方式进行实地考察,注意区别与城市景观设计考察的方法,少用或不用问卷等城市景观勘察常用方法,换以访问等方法以交流为主,启发学生发现农村规划及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并辅助学生完成详细的调研报告工作。
考察内容应主要包括:全面的考察农村的周边环境及自然特征、本村的建筑风貌、特有的艺术设计符号、历史风土人情等现状条件。
2、对比城乡,认识景观
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乡土景观”“新农村景观设计”“生态景观”等方面知识点的信息。辅助资料能提高学生对多种景观规划设计认识的能力,较有深度地了解“乡土景观”的相关概念,如区分“景观”与“农村景观”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农村景观设计基地特有的区位环境、交通道路要求、功能分区要求、建筑景观的设计风格、植物恰当的配置及其他构筑物景观的合理设计等,从整体上重点把握各景观的共性与特殊性,从“乡土景观”切入式的认识到景观的发展趋势。
3、重返乡村,实践改造
乡土景观多属于本土型、环保型与可持续发展型,表现为朴素且有韵味、小巧却显精致,材料上多利用本土或废旧材料制作而成,这些优势都可促使学生再回到规划设计区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地改造或在专业施工人员的配合下完成景观的实际建设。这样,学生才能对景观的细部设计和空间的尺度及景观施工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景观设计教学仅依靠讲解的方案是不够的,锻炼学生在实际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变通能力十分必要和重要。
结语
关键词:传统文化;风水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不同的内容,古代园林设计中都渗透着风水学的影响,风水因素也将不断融入其中,风水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总结的经验,决定着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风格,同时,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方向。园林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手段,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筑选址中,选取最为合适的地理位置,充分应用风水理论,完善园林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风水与园林设计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提高我国的整体园林设计水平。
1中国风水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从字面上分析“风水”的概念,分为“风”、“水”2方面,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天文学、环境学、地理学、气象学、平衡学等。一般情况其中也渗透了建筑学理论,设计中融合了各方面的知识,形成一门独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对环境的最佳选择,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探究风水。关于环境与人的学问,建筑文化充分发挥了趋吉避凶的作用。早在夏朝时,人们就通过阳光方向,确定了“阳”、“阴”,形成了阴阳概念。通过阴阳解释具体的事物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律。“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与阴阳的正反概念相比更加具体。5个基本元素组成了自然中的物体,各个元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我国的十二生肖,为12种不同的动物类型,在相冲相克上也严谨的依据风水理论,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有重要影响,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风水研究的发展水平。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2、1“天人合一”的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天人合一”概念的着重强调,大部分园林景观中直观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将风水的原理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出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将人与自然环境紧密有效地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情况,设计理念也要改变,风水概念的融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划分。在开始设计时充分考虑和研究物种特性的保存问题,确保平衡性。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的植物,首先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空间,确保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促进植物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规划工作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因素,综合风水进行规划,使园林具有环境调节的作用,朝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2阴阳平衡、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阴阳平衡形成独立的哲学辩证思想,在设计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作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独特的美感,确保园林景观具有艺术感。主题上比较直接,具体区分了高雅通俗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充分的渗透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将阴阳属性的划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在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包含“金、木、水、火、土”这5个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其进行具体的布局设置,符合我国五行元素的具体要求。注意不同植物间的属性相克,做到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优势,对美感进行具体的设计,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科学又要美观。
3结语
综上所述,风水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风水学理论对古典造园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的园林设计起到指导的作用。保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除糟粕,研究和应用风水学理论的精华,对当今园林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其借鉴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风水概念,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运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将估计的数据转变为定性定量的数据,多结合实际需要,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风水理论元素,促进传统风水理论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何丽霞、基于传统风水理论的海南地产园林综合评价[J]、海南大学,2015(6)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学习障碍;策略分析;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知识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想学习好化学,培养一定程度的的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掌握好化学概念。所以,化学概念的教学是化学教学研究的非常重要课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高中的化学教师应当注重与初中课程教学的衔接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关注整体性,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教学方向,即做好初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衔接是有效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根本。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障碍的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和其应用贯穿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另一方面“氧化还原”概念又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体系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氧化还原概念是学生能有效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探究、推断物质性质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学生必须学会、必须掌握应用的化学知识。
1、 概念认知的心理内部表征
所谓“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难”,是指高一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困难和名词混淆不清等方面的障碍,从而导致了学习和建构的困难。理解概念就是形成和建构科学合理的概念心理的内部表征,准确地理解概念就意味着形成了正确的内部表征。心理内部表征就是一种心理活动,人们运用形象、文字、符号等多种形式来表示外部的各种信息,并将它们联系成有内在意义的知识结构的认知活动。心理内部表征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活动的结果,即经过前面的认知活动而在大脑中产生的知识结构。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学习,在头脑中建构概念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可获得准确的概念同时形成有效的概念的内部表征,能够将它存储在长时记忆,在问题解决时及时提取和使用。但也有一些学生概念接受困难,表现为不理解或者理解困难。如果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同化和顺应新概念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知识形成密切的关联,则意味着学生“理解”概念;反之,就意味学生不理解概念或者概念理解产生困难。
2、 概念认知本身的微观特征
从化学学科知识本身来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微观性也导致其“难学”,化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化学符号从微观层面简明科学地描述宏观现象和变化规律,这种描述的能力也是化学学习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例如燃烧、生锈属于宏观层面的现象;分子、原子微粒排列及其运动是微观层面上的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结构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符号层面上的形式。但是,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在有关化学符号层面上的表征方式很困难。当大部分学生看到“Cu Cu2+”和“Fe2O3+3CO2[=][]Fe+3CO2”等化学符号时,虽然能够对这些现象做宏观上描述,但不却能从微观层面上做出较合理的解释,描述这些符号所隐含的物质结构及“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属性。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结束后,仅将化学式看作物质的名称或简写,将化学方程式看作机械的“公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将化学方程式与物质变化的微观实质联系起来,这将妨碍他们深层次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衔接时的教学策略的分析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策略
综合分析高一学生在“氧化还原”认知上的上述特征,笔者认为,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影响概念学习的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两点:一是促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积极主动发生的因素——概念价值的认可,即为什么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学习氧化还原,它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二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形成方法的问题?理清了这两个问题,具体的概念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的,所以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属性看,它是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本质而形成的概念,是定义性概念。定义性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和分析,形成对某一类事物的特征的概括。直接观察不能得到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分析多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导学生思维的最有效方法是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可能研究方向,再确定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去进行具体的研究。
2、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衔接探究学习情景设计(片段)
情景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引入
创设情景:“魔术表演”
教师演示:蓝瓶子趣味实验
PPT展示:蓝瓶子实验的相关资料
教师点拨:想想看蓝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
PPT揭秘:亚甲蓝又称亚甲基蓝(C16H18ClN3S),是一种暗绿色晶体,在碱性溶液中,蓝色的亚甲基蓝就容易被葡萄糖还原成无色亚甲基白。振荡后,由于溶液与空气接触面积变大,溶液中O2溶解量就增多,O2把亚甲基白氧化为亚甲基蓝,溶液又呈蓝色。静置时,由于有一部分溶解的O2逸出,亚甲基蓝又还原为亚甲基白。重复上述操作,蓝色—无色交替出现。这叫做亚甲基蓝的化学振荡。颜色交替出现是反应体系交替发生还原与氧化反应的结果。
过渡: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反应类型,人类在生产、生活乃至人体生命过程的新陈代谢中都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什么样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呢?
情景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界定
创设情景:PPT展示六张常见化学反应的图片
①铜片在空气中氧化
②氢气还原氧化铜
③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④钠与氯气反应
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⑥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过渡:请写出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所学知识,多种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
探究活动:
①2Cu+O2[=][]2CuO(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②H2+ CuO[=][]CuO+H2O(置换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离子反应)
④2Na+Cl2[=][]NaCl(化合反应)
⑤3CO+Fe2O3[=][]2Fe+3CO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⑥FeCl3+NaOH[=]3NaCl+Fe(OH)3(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
投影:学生所写化学方程式
探究小结:可见,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并不能对应所有的化学反应类型。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化学反应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例如,依据在溶液中有无离子反应,可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也可以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将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①②⑤可知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就好像购买商品,有“买”有“卖”。
提问:这些化学反应,还有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点拨:从化合价角度
探究活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在化学方程式中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探究小结: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PPT展示: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判断其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和化合物化合
②有两种生成物的分解反应;有三种生成物的分解反应
③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
探究活动:用图形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探究小结: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情景三:“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应用
创设情景:钢铁会生锈,人也会“生锈”
探究活动:搜集素材,了解人体疾病、老化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以班级为单位办一张题为“如何永葆青春活力”的手抄报。
探究小结:(视频展示)钢铁的腐蚀、工业用电解法制造金属Na、工业合成氨气、接触法制硫酸、氯碱工业;农业生产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干电池、蓄电池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
…………
学生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基本理清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概念辨析和习题练习等教学环节,达到规范概念表达、建立概念关系、完整概念意义建构的目的。
3、 案例的设计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联系到生产、生活及科研领域,在中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本设计在教学策略上通过对已有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探究,运用真实的化学事实情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
情景一的“魔术表演”——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引入“氧化还原”的奇妙的空间里,独特的现象,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通过探究活动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进入了一个丰富的化学世界,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的普及性,应用的广泛性,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该概念的热切性。
在初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所认识,这对他们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教学进行的程序。情景二的设计就是为了与学生原有的初中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使“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知识能来源所知又高于所知,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学校的不适应感,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中矛盾点,引出高一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要通过学生自己用图形来表示“氧化还原”与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举例、分析和讨论方程式培养学生宏观物质和微观结构之间的转化,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转化。
情景三提供给学生一个联系生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课题,把学习的知识放到实践中提炼和再学习,并将自己的所学变成了一份看得见的成果。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和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止方法,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总之,新课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应树立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的观点,转换化学概念教学的观念,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表及里地层层推进,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参与探究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同时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逐渐迁移和深化,在探究活动时及时归纳小结,才能让学生把握重点,提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 设计 环境
一、景观的概念以及含义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二、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2、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2、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2、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2、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2、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2、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三、结语
论文摘要:分析产品设计中的认知模型,探讨设计中概念生成与交互的具体过程和作用。以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建立方法论基础,为设计师个体设计或团队设计的过程、组织和策略提供设计方法。
key words:conceptgeneration; interaction; cognition; innovation design
abstract:the cognitivemodel of product design was analyzed、 the concept generation and interactionprocesses and their effects on productdesignwere discussed、 the purposes is to provide individualdesigners ordesign teamswith designmethods of the process,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trategy in design process accordingto the design theories and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概念设计活动是一个从设计任务的要求开始,到概念生成及其可视化的过程。Www、133229、Com不论是设计师的个体设计,还是团队设计、协同设计,通过研究影响设计的行为和认知因素就能揭示概念设计活动的根本 规律 。或者说是设计问题中,研究从问题域到解域的具体解决过程、任务和步骤,对于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概念生成中的认知行为
概念生成是指设计师或设计团队能迅速产生多个有用概念,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传统设计模型将设计作为分阶段、线性或循环的过程进行形式化表达(符号化表达)。设计过程按照分类学分解为若干子阶段和子任务。尽管各种设计模型命名原则不同,设计子流程某些主要种类大体一致。设计过程主要被分为:问题/情境、综合/生成、表达和评价。
marvinminsky在其有趣的书《思维的社会》中提出:无论是人类的思维还是人工智能的思维,都是由原本简单的元素相连而组成,当这些元素组成一个整体时,他们又变为无限复杂的。
设计活动中,概念生成的思维活动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实质,表现为“选择”、“突破”、“重新建构”这3者的关系与统一。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点在善于进行“重新建构”,有效及时地抓住事物新的本质,构筑建新的思维支架。创造性思维包括: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1]。从方法论上讲,强化创造动因的团队激智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cbs法、kj法等,都会结合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研究具体的设计思维过程需要建立认知活动模型[2]。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研究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schon,d (1983)建立的设计模型能够从认知方面来获取“设计师脑中的进程”,即把设计当作一种“反射性活动”,从设计问题到设计结果是一个接受(感知)—反射(解释)—反应(转化)的反射活动。schon认为,设计是“与视觉媒介的交互”,目的是“为进一步设计提供信息”的过程,即设计思维的本质是通过与视觉媒介(包括纸媒介、数字媒介等)的交互过程,获得新的设计信息,实现设计创新。在这个研究中,设计情境(designscenario)被定义为2种属性,也就是2种问题形式:创造性设计与常规设计; 2种限制情景:无限制问题与限制问题。
2 设计过程中的交互
设计研究表明设计师通常不是显性地意识到他们按照某种设计交互顺序做设计的。对于实践,研究案例表明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交互,来实现设计创新。交互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体现了设计思维的本质,是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师在个体或团队设计概念生成过程中的交互,是一种认知活动的交互,包括人机交互hci(human-puter interaction),人人交互hhi (human-human interaction)。交互实质上是“2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交替听、想、说的循环过程”或者说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对于设计,交互取决于设计表达和生成,表达是交互的对象,生成是交互的结果。事实上,设计表达和生成能力强的设计师其交互能力和水平也高。
交互的信息是交互的实质,包括数据、图像、语音、行为。交互过程中,交互媒介也可分为传统的纸媒介(paper-based)和数字媒介(digitalmedia),见图1。基于纸媒介的交互,其交互信息是隐性的,基于数字媒介的交互信息被显性化了。后者较于前者,更加系统化、更加完整表述和更易被人接受和操作。
从设计认知活动分析,交互可分为:与自由形态的交互,例如和自己的手绘之间的交互;与数字形态的交互,如与建立的几何描述模型的交互;与由形态语法或拓扑机制 发展 而来的特定机制生成的数字表达的交互;和与由设计生成工具所表达生成的数字环境的交互[5]。
人机交互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人通过人机界面向 计算 机输入指令,计算机经过处理后把输出结果呈现给用户。人和计算机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交互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中数据交互作为人通过输入数据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并且它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人人的交互是一种交流的活动,可表现为对话、问答、演说或者会议等,也通过计算机来辅助人人交互,甚至通过 网络 来实现远程的交互,人人交互不排斥人机交互。在数字环境下,可以设计并实现一个原型系统将多个参与人员和应用程序集中起来,实现不同地点的用户能同步或异步地交互。也可以通过传统媒介,运用团队激智方法在同一地点同步的交互。
3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
概念生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它和交互是怎样的关系?它在设计师的认知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设计概念是怎样被提升、组合、适应、重用、抛弃和丢失的。设计研究者和认知学家都发展了各种程序模型来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行为。这些模型通常是从观察设计流程和设计草案而分析发展来的。french(1985)提出了一个设计程序模型:分析问题,概念生成,图式(schema)化,和细节设计。这些模型,阐明了设计中的工作步骤或思维步骤[7]。
从研究设计活动的流程和内容,来分析可能的交互机制。idef0是以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structured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ique, sadt)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系统功能表达的工具。该模型帮助我们认识概念生成程序的不同阶段。在idef0中,由一个活动所生成的内容作为输出,它可以被输入、控制,或机制。这些活动控制,见图2。基于idef0 (may- er, 1992),建构了一个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yan jin and pawatchusilp, 2005)。
图2的模型包含概念设计过程中4个关键的认知活动和一个交互机制:分析问题,包括理解现存问题和探索再设计中需要满足和保留的需求和约束[4]。通过任务分析,设计目标被提出,约束和需求被定义。作为问题分析,问题求解标准也从设计目标中决定。问题分析的输出是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描述。
想法( idea)生成,指生成新的初始概念。根据所给的问题需求和约束条件,设计师从他们记忆中提取相关的记忆信息和知识来创造初始的设计概念。基于finke(1992, creative cogni-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xman ( 2002, thethinking eye: visual re-cognition in design emergence)和前面的认知交互模型,想法生成活动不只是记忆提取,而且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组成概念,是初始设计想法到设计概念的发展和构建过程。这个活动中设计师联结思维中先前生成或别人的想法或概念,这种想法的联结会转换为更加成熟的设计概念,组成可以看作是新的生成。
概念评估,是评价组成的概念是否满足设计需求,约束条件和评估标准。作为一个认知的过程,评估意味着设计师确认生成的概念是相关的、有用的、好的。相关的和有用的决定了概念是否满足需求和约束条件,同时设计标准决定其好坏。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中的交互机制,是为问题分析、想法生成、组成概念以及概念评估提供的一个支撑平台,通过传统设计环境的纸媒介,或是数字设计环境的数字媒介,设计信息通过交互机制,被交换和操作后形成设计认知互动。
图2中,交互机制中a可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多点的一个交互过程。交互机制本身可是一个cad系统,或一种团队激智方法。如草图风暴法,其关键在想法或概念的相互激发。这个机制的优点是将多样的设计信息显性化,提供给不同背景的设计师。
作为交互机制本身存在一个二律背反,交互的信息越多越利于生成更多、更完备的设计概念,设计创新度也高;但交互的信息越多,设计师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越高,不利于概念生成的。所以一个好的交互机制应该是有条理,分阶段,信息管理合理的。例如:参加一次团队激智的成员不宜多,避免交互过于繁复。设计一个交互机制应该是符合伦理,意图明确,注重实效,并包含合适的认知和情感刺激的[3]。
4 案例分析
这里对一个创新性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这个案例为团队设计并且是多学科协同设计的过程。由一组研究生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来完成一个产品——奥运火炬的概念设计,生成其造型特征并用一个宣传短片明晰和深化其概念,提供给后面进一步的设计。明确设计任务后,向团队成员说明设计要求和设计目标。
向设计师说明要加强交互在概念生成中的运用。见图3,运用草图风暴和书写风暴相结合作为交互机制,这种同步激智方法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规定约15min为一个循环,团队成员为10人。生成大量想法后,开始将这些想法进行组合,由相关专家评定,按照获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概念生成、组合,几个循环后进行细节设计,生成故事板和火炬的造型特征。由于设计过程有明确的交互机制,设计概念生成更加有序、有效和快速。
为了进一步研究交互机制对概念生成的影响,还把这个设计流程引入到实际设计公司,观察在更加广泛和实际的设计情景中,交互机制的应用。采用近距离的观察来发现实际设计环境下认知活动,并用 自然 语言法(nlp)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6]。设计的对象为手机,观察者作为团队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见图4。
如图4,设计师的设计活动都可以解释为设计师的信息处理通过设计过程中交互机制里传递的信息,以设计目标和设计流程为标准,将其进行分类和进行定性描述。可以看到设计信息应是显性的,促进性的。公式化的信息更加高效并符合设计问题情景,但是会缺乏创新性。另外作为背离问题情景的信息,不应全部否定,其中部分信息具有高创新性,可以修改后重用。
5 结 语
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明确了设计概念生成过程和交互过程,以及相互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分析设计的本质过程,提高设计交互的效率和设计创新性。从分析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概念生成和交互的行为特点,可以构建更加完备的设计交互机制来促进设计。
参考 文献 :
[1] 简召全、 工业 设计方法学[m]、修订版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 赵江洪、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 2006、
[3] cooper alan、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m]、詹剑锋,等译、北京: 电子 工业出版社, 2005、
[4] 黄旭,赵江洪,谭浩、基于案例的产品设计系统中程序型知识检索研究及实现[j]、包装工程, 2006, 27(4)、
[5] oxman rivka、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digitalage, facultyof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 technion[ j]、 design studies,2006,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