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3 栏目:写作范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篇1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中的传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播现状和大学生接收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对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有效传播给出了三点建议:要借力网络使传统文化活起来;课堂仍然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

关键词:

新媒体;传统文化;大学生;传播

今天,我们处在科技快速发展、新型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信息传播的容量和方式时刻都在发生巨变,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在高职院校,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播现状调查

笔者在2016年10月,对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传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方式,在威海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和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发放,三所院校分别为全国示范高等职业学院、山东省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和普通高职院校的典型代表。本次调查共收到759份有效问卷[1]。问卷共设计10个问题,包括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信息接收及途径;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两部分。为确保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

1、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信息接收方式及途径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学生每天网络活动(浏览网页、阅读、使用微博、QQ、微信等APP终端)控制在5个小时以内,他们最喜欢的信息接收方式是QQ、微信或微博,传统的信息接受方式,如电视广播、阅读书籍、课堂讲授、报纸期刊并不受欢迎。这组数据表明,新媒体的出现已经完全改变了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方式都产生极大影响,但大部分学生能够控制网络使用时间。从表3可以看出,在对信息真实性的考察中,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又占了优势。课堂讲授、书籍、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被学生认为比较可靠,只有9、4%学生选择相信QQ、微信或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方式。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存有警惕性,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信息。从表4的统计可以发现,大学生平时最关注的信息前三位分别是娱乐信息占,社会新闻,头条推荐。这说明大学生关注点受网络影响比较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要通过QQ、微信或微博等APP终端接受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课余时间。学生喜欢网络带来的简单、方便的获取信息方式。但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虽然已经离不开网络,但他们对网络信息还保持一定的警惕性[2]。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收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从表5、表6、表7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老师课堂讲授,其次是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等)。高职学生了解传统技艺知识(如琴、棋、书、画等)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学习、课外兴趣班和网络学习。高职学生的民俗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饮食文化等)主要是来自父母或朋友或传统媒体[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是通过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精髓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生活实践是学生了解传统技艺、获得民俗知识的主要途径。从表8、表9、表10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高职学生比较喜欢的分别是课堂讲授或学者讲座、文化活动占和阅读书籍,最不喜欢的方式是QQ、微信和微博。对于学者讲座方式,大部分学生是喜欢现场听讲座,一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接收讲座信息,很少有学生愿意阅读文章。对于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学生会积极参与,或选择其中感兴趣的活动参与,但也有3、1%学生选择不会参与。数据表明,一方面,大学生面对网络的信息的爆炸,并不盲目跟随,他们最喜爱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还是课堂讲授和学者讲座,而教师的言谈举止、学识水平、道德修养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大学生愿意在校园里学习传统文化,愿意参与校园传统文化活动。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播的思考及建议

1、新媒体时代,要借力网络使传统文化活起来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网络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网、网络课堂等平台将传统文化的信息与资源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通过QQ、微信、微博等APP终端与学生互动,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或微信公众号以分享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呈现出来,供学生学习、思考、点评。比如,威海职业学院的仁爱国学;公众号把学生自己整理编写的家乡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的等方面的文章发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变成网页的喜悦,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增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4]。

2、新媒体时代,课堂仍然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课堂讲授是高职学生最信任的方式。新媒体虽然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带来的内容也是丰富而多元,但却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所以学生最信任的方式是课堂讲授或学者讲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要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在课堂教学或学者讲座中,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谈举止、学识水平等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会以最鲜活、最直接的方式触动大学生的心灵。

3、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

学生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来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闻见学行;正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月或实践活动,比如,举行书法比赛、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加学生体验感和文化自豪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5]。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更方便、更快捷,内容和形态也更丰富,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要完全依赖新媒体,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同时也要利用好校园活动和实践,使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永福,陈少平,陈桂香、大学生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20-123、

[2]金霞、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49-50、

[3]汤耀平、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1,(6):85-88、

[4]付安玲,张耀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88-91、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独特民族气质和民族文化的外在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影响着中国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也是影响至深,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在当时领先世界,时至今日也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1 衣食住行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衣食住行是所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最基础的环节,可以说任何人的一天都是从柴米油盐开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衣食住行上时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一身身漂亮的旗袍,把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也让外国影评人惊叹中国旗袍的端庄靓丽。旗袍,作为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从民国时期,由宽松肥大变为窄瘦,并有长短袖之分。一般款式为紧贴腰式,直领开右大襟,两开衩,钉扣绊,长至膝下略掩足,款式高雅,清新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至今仍深受欢迎,并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从满汉全席到民间小吃,传统文化在饮食上的影响力更是巨大,饺子、元宵、月饼、京八件、沙琪玛等更是中华传统美食的代表。电影《满汉全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饮食文化热潮,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来到中国品尝地道的中国传统美食。以故宫和拙政园为代表的传统中式建筑,在雍容华贵中不失娴静优雅,展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至今仍为世界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在出行方面,虽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车马舟船,但是在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说,人们都喜欢在私家车中悬挂保佑吉祥的饰物,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出行方面的物化表现。

2 文化娱乐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娱乐是社会生活的另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社会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享誉世界,齐白石、张大千更是世界级艺术大师,在2013年12月2日的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中国书画大师黄胄的作品《欢腾的草原》以1、288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人们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国粹京剧更是蜚声海内外,深受群众喜爱,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的精彩唱段余音绕梁,业余票友的精彩唱腔也是功力深厚,夏日的公园里、广场上经常可以看见票友们在一起切磋技艺,你方唱罢我登场,尽情享受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带来的快乐。此外,杂技、下棋、抚琴、扭秧歌等其它文化娱乐活动也深受群众喜爱,经常在民间的街头巷尾出现,这些文化娱乐活动都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 体育活动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活动是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十分丰富,武术、荡秋千、太极拳等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最为人们熟悉。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训练,至秦汉形成流派,并有著作记载,在宋明时期达到巅峰。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荡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现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太极拳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在公园、广场甚至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练习太极拳的人们。

4 医疗保健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说到医疗保健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讲到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现在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除了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这些隶属于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外,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逐步认可欢迎中医。可以说,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

5 人际交往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篇3

诵读经典,感悟成长,感恩,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我心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拖

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拖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下雨了,雨点“劈劈啪啪”地敲打着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珠。哥哥在我们村农机队开拖拉机。他个子高高的!身体很魁梧,黑红的脸上有一块块伤疤,每当我抬起头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一位拖拉机手给我描述的动人故事……典,感悟成长,感恩,那是一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氛围;师资;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在小学阶段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

一、我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

1、打造书香校园,营造氛围

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2、各班设立班级图书角(书柜由学校统一制作,提供指定位置摆放,各班专人负责管理)

学校鼓励班主任、跟班老师、学生捐献内容健康、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杂志。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开辟书源。

3、建立学校传统文化体验室

体验室包括古琴、茶艺、插花、书法、国画、围棋等。利用每周一节传统文化课或校本课程等时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体验室亲身体验国学魅力。

4、寓教育于活动中,丰富内涵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每年六一的汇报演出活动中,传统文化板块内容必不可少。如课本剧《狐假虎威》《揠苗助长》,经典诵读《弟子规》《少年中国说》,舞蹈剧中的《说唱脸谱》《春晓》等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最受好评。而且,在全县首届师生“经典诵读”比赛中,我校四年级的《少年中国说》获得一等奖,我校两名教师诵读的《明月几时有》也喜获一等奖。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教育活动内容,提升了教育活动内涵,同时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传承。

二、学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教育之教学时间与地点问题

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拾民族文化信仰,重树文化灵魂,仅靠在学校的国学经典诵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学校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回归家庭,以家庭生活樵靥澹引导他们回归生活理解历史。

2、传统文化教育之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

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如何传承,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急功近利的传承之下掀起的“唐宋诗词热”“国学热”“幼儿读经热”,在热闹之余,也让我们陷入沉思之中。难道流传千年的文化就是“背背诗词”“走走形式”?这样,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不是近了,而是远了,于孩子们的学习不是美了,收获了,而是多余了,负担了。

3、传统文化教育之师资培训问题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支具有良好的教师道德规范、专业技能不断提高、配置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是,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现状可用“缺、弱、差”三字概括。要锻炼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和谐高效的教师队伍任重而道远,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一个过程。

4、传统文化教育之评价方式问题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和促进教学工作。然而,目前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方面的评价还存在随意性问题,甚至一些评价者根本就没有标准意识。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篇5

1、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零碎;

众所周知,农村学校长期以来都推行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收效甚微,类似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沦为零碎或失效;。首先,进校园的传统文化内容常常是能够技术化、程式化;的农村传统文化大拼盘;,最为突出的就是手工制作、歌舞排练、双语教学或各类民族文化知识文本阅读;等。虽不能说这些活动无意义或价值,但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仅定位于此无疑是不周全或不到位的。如此的教育教学只得传统文化之形;而遗其神;,因为传统文化之神;必须得在活;的文化环境中浸入;学生的大脑;,化为其思维或行动的自然、自觉,而非单一的记忆或训练之获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濡化;过程。其次,与拼盘式;的教育内容对应的是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化或应景性;,许多情况下农村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是为了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开设的,并非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种自觉意识和实践选择,其结果是农村学校、教师或学生都应付式地来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将其当成一种娱乐或消遣;活动,而缺乏精心组织设计或连续性的贯彻实施。总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培养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碎片化;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的优势。

2、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

毋庸讳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增长有了明显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改善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社会发展质量水涨船高;,相反却存在着众多社会矛盾问题。其中之一即为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破坏,如农村传统人生观或节日礼俗、语言、建筑、服饰、音乐歌舞及传统民间组织等不断受到主流文化;价值的冲击而消逝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传统文化事项在内容或形式上不断缩减、异化;以至消失,而这种趋势往往一方面使农村社会成员以文化旅游增收;为旗帜;而对农村传统文化大刀阔斧;地拆卸包装;令其面目全非;。另一方面则存在着一种敌视;的态度,将传统文化当做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的绊脚石;而踢开;,视物质现代化的生活为唯一价值圭臬。换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以及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熏陶;过程日益降低,他们或者过着半吊子;的传统文化生活而远离其精神,或者不断被充满物欲的现代化价值所裹挟。因此,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意味着一种活;的潜移默化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认同的教育形式不复存在,代之以深受外来植入式主流文化;价值的同化,且都是以牺牲农村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为代价。

3、农村家庭村落生活结构的割裂化;

如果说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是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的染缸;,农村家庭村落生活则是染料;的制作者或设计者,以农村家庭和村落成人为主体成员组织的各种传统文化生活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观察、参与、体验、模仿的对象和时空环境,而传统文化生活内容、方式对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产生作用离不开成人榜样的教导和指引。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村落生活结构处于割裂化;状态,一方面为了增进家庭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而使得农村村落的留守学生队伍;日益壮大。他们双方经受着骨肉亲情分离;的煎熬;,此外还带来了承担农村传统文化精神培育的基础单位家庭文化生活;之断裂,因为在作为家庭文化生活组织者或核心的青壮年缺位下,许多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被简化;。另一方面农村传统文化公共生活逐渐远离了村落,被当下一个个家庭为了盖房、购车;疲于奔命的生活所遮蔽或分割;。往昔村落成员互动、互助、互爱的温情乡村集体生活;不复存在,农村社会生活不断走向了家庭原子化;的内敛保守;而无开放性或交往性;。换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村落社会人员、生产结构的变化冲击了传统文化生活的延续,且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加以维护;,农村中小学生不断疏远于宁静、亲和的传统文化生活而被所谓的攀比、名利;的现代生活所捆绑。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成因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陷入困境,表现为孕育其传统文化价值或精神生长的教育时空环境失序。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困境的产生、存在及延续呢?

1、农村学校价值取向的物质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农村学校教育持有复制城市教育;的评价,也即认为农村学校教育走的是一条应试升学;的道路,而这背后无疑与学历化;社会不无关系。因为学生只有考取一个好的大学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于是农村学校所有的活动都指向于让学生获得一个升学的好分数;,其主旨不是为了培养完整人的生命质量提升,而是一个客观的目标分数;。当然,农村学校价值取向的物质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学习内容主要集中于与升学考试相关的部分学科知识上,为了让学生获得最高的分数;学校往往运用题海战术;的强化训练方法和封闭式;管理,而与考试分数提升无关的学生身体健康、情感交流、社会体验;等内容都被学校拒之门外;。可以说,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物质性;日益强化,因为农村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强,并坚定持有只有进好学校;才能找到好工作的价值信念。而在其观念中所谓优质教育;就是有多少考入重点的升学率;,于是农村中小学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而更加强化学校的分数门面;。总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陷入目中无人;的状态,学生完整的生命被降格为物;,与学生生命相关的自我生活;和文化血肉;被剥夺;和抽离;,学校和学生都被异化为干瘪;的数字僵尸;。因此,虽然农村学校存在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往往被置于墙上;课程表里的装饰;,即使间断性地被学校所开展也是出于一种任务完成;,而且时常被升学考试课程;所挤占。

2、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无力性;

如果说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化意味着外显农村传统文化事项;及活动的缩减,那么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后继无人;将终致农村传统文化的覆灭;。因为文化的灵魂深藏于人的价值思维中,人们无心;再过一种传统文化生活;而对现代化生活情坚意定;以致走火入魔;。则农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农村社会成员心理形成冰火两重天;之态,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将不断被挤压而淡出农村社会时空环境。当然,这不是说当下农村传统文化已奄奄一息;,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由于农村社会成员权力地位;转换之后,以往作为农村传统文化主体的老年人虽然忧心;于农村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但其社会角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变为留守儿童或中小学生的保姆;,以及其对农村社会和家庭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而导致他们身份地位;的衰退。也即他们不再是过去村落和家庭事务处理的权威;,他们无社会权威和经济实力;去组织并号召后辈中青年人;过一种有传统文化;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势必被强势的得到中青年人;认可的现代物质文化;所取代。而因老一辈人的离世而产生农村社会熟悉或继承农村传统文化及精神的社会成员越来越少的状况,则危及整个农村传统文化生境的存续问题,包括以人为中心的农村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改变,影响重大而深远。

3、农村社会核心价值的失序性;

农村社会成员生活中延续的精神;或信仰;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核心,如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崇敬和效法自然;、人与社会(人)关系中的亲仁善邻和以和为贵;、人与自我关系中的平和坚毅;等,而这些恰恰与当下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诚信、友善、和谐;等。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农村社会成员只有建立起人人认可的基本价值信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表现出诚信、敬业、友善;,并自觉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他们的生活才有了意义目标。可是,城镇化在不断将农村社会成员推向现代化浪潮;的同时也遮蔽;了人们的心灵;,农村社会成员被物欲;所役使而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人,把自己变成了实现某一实体目标;的手段。毋庸置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核心价值是失序;的,发展上表现出人与物;的倒错现象,造成农村村落及家庭生活导向分裂;。许多农村社会成员为了长久以来摆脱贫穷、拥有财富的梦想而争相离家出走、骨肉分离;,一旦他们踏出家门;就会用三年五载;的时间来累积或创造;财富,而这种举动一致被农村村落成员视为有决心意志;而大加赞扬或模仿。当然不可否认农村社会成员进行如此生活行为选择是一种现实趋势使然,但这一现象如果变成一种连锁反应引致大部分农村社会成员或家庭以长期隔离亲情;的代价来筑就梦想;,使得农村社会的空巢村落或留守老人儿童数量不断扩张,那么农村社会成员、家庭虽增长了经济收入却因失去文化滋养而迷失方向;或变得外强中干;。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影响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维的,且不独以农村学校教育为主;,还包括了校外社会教育环境的参与作用。所以,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消解,须采用系统性思维视野,而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方式来围堵漏洞;,理应通过制度和人心;的同步建设进行标本兼治。

1、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学校教育实践观

农村学校是村落中的国家;,让农村中小学生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知识内容和主流价值乃其理所当然的使命,但它不能以牺牲农村传统文化;为代价,否则农村学校教育就成为文化一元化;的助推力量和文化多元化;的扼杀摇篮。而要改变这一状况,让农村学校教育遵循教育之道;,应将培养和谐健全的农村中小学生视为使命,为其后续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身心品质;,而非把农村学校变为个别学生学而优则仕;的桥梁而淹没;了大部分学生。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状况呢?最为根本的是要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注重教育于人发展的内在促进作用,从招生、考核、评价等方面凸显农村学校教育的人本化;,确保农村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能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让自己的兴趣、爱好、激情在学校中得以积极地培养和保护而非扼杀,并使其从小熏陶的文化性格;得以延续生长而非被迫异化为割裂的双重性格;。因此,以人为本的农村学校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它关注农村中小学生文化认同自觉的培养,让他们在积极学习主流文化知识和价值的同时,也能坚守自我传统文化的精神延续。所以,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如高考、社会就业、评价学生等应从应试教育;和学历社会;中摆脱出来,让学校教育变为培养人的自主独立和身心和谐而非改变人命运的场域。而社会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正气、公正、宽容的环境来施展个性或才能。

2、凸显农村文化个性,建构农村学校和文化心理场互补机制

农村传统文化是什么?它是农村社会成员在与周遭环境互动适应、调节基础上形成的稳定反应系统,包括外显的服饰、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组织、歌舞音乐、节日习俗等,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濡化而成的内隐的价值思维和心理活动。可以说,农村传统文化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因不同地域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殊异而逐渐建立起了不同的社会生活系统,也即农村文化是个性化;的,这是其自然和历史属性的体现。因此农村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宜一刀切地现代化;,需要在城镇化程中保留住其文化个性或精神;,这需要依靠两方面的统一协调。首先,农村学校教育必须要树立起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通过系统化的思想教育引导、校本教材的编写、文化生活的实践参与等方式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情怀,让其成为一个有文化血脉;的生命个体,而非无根;的漂浮者;。其次,学校之外的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是重要的活;的教育资源,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中小学生在开放性、活动性、生活性的传统文化事项活动中形成价值和心理思维的趋同。因此,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生文化个性的生成,农村学校、社会、家庭要在意识上自觉地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的农村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的互补机制,发挥它们对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精神孕育生长的统一作用。

3、加强社会成员启蒙,形成多元和谐的农村终身教育系统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篇6

笔者是一名中学教师,几年的从教中发现,目前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不由得让我们对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反思。

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1、教学内容偏颇

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传统文化教育更多的是经典诵读以及关于孝道、勤俭文化的教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偏颇。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文学经典,还包括传统节日、风土人情、民俗活动、文字艺术、国画等等。笔者所在的地方现在正在举行“国学公益诵读”活动,这种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主要是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是诵读的内容选择没有针对性,这种做法时间长了可能会使学生渐渐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比如有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局限于经典诵读,要求中小学生将指定的经典篇目诵读得朗朗上口,仅此而已。有些教师采用简单的识 记型教学,讲解的重点放在对作者以及作品的介绍以及语句的简单翻译上,出现了堆彻文化常识的现象,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3、师资力量不足

一方面,能够胜任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十分缺乏,如书法、武术、纸艺等。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底子太薄,自身的传统文化积累不够,造成教学效果差,甚至“一讲就错”的现象十分普遍。

4、教育途径狭窄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仅限于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大大限制了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空间,导致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的普遍匮乏。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因此,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途径也应当是多渠道、多方位的。

二、提高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几点对策

1、因材施教,科学设定教学内容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教学重点,并采用分段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根据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年龄段的人应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从做人的角度,初中和高中是一个界限:小学、初中侧重“德”的修养和“行”的方法。

中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活泼好动,喜欢接受一些具体、生动、直观、新颖的事物,对抽象概念不感兴趣。因此在选择传统文化的教学时,应该注意内容的形象性、趣味性。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三字经》、《弟子规》以及《论语》、《孟子》等作品中一些富含哲理的格言、警句入手,这些内容简短、 押韵, 易于背诵。

2、理论结合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以传统节日为契机,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学校不仅让学生知道这些节日,还要给学生介绍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走访文化起源地、参观历史博物馆、游历历史故地,通过参观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认同感;可以结合教材把传统文化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并实践传统文化,在活动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质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必定要有相应的知识水平。

加强师资培训,一方面培养在校师范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设置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小学教师的研修计划中增加相应的课程,促使其在职后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还要提高教师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

4、拓宽教育途径,多维度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教育

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德与文化内涵,这些都教育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要想更好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未来实现对少年儿童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当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少年儿童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与部分。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状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的重要财富,对于少年儿童成长和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后,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同少年儿童的教育实现有机结合。[1]在意识到近些年来传统文化淡化的现象以后,要全面的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与培养。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少年儿童缺乏传统文化兴趣在针对当前我国少年儿童传统文化认识问题上,教育学者认识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仅仅局限在对唐诗宋词的学习,少年儿童没有树立起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唐诗宋词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内容,如果对古代典籍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与内涵不能整体的体会,那么会导致学生失去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也会导致学生单单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2、学校教育教授方式单一在当前的中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古代著作,但在教学形式与讲授方式上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了解。[2]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著作本身,只按照考点来复习,缺乏对传统文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都会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效果。3、家庭教育习惯的淡化虽然有少数的家长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孩子十分重要,也能在课余时间对孩子传统文化进行教育,但是多数家长仍然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对少年儿童传统文化的教育,就应当实现对家庭成员传统文化意识的提高与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成长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二、优化少年儿童传统文化学习的策略

(一)教育载体

1、深入挖掘家庭的潜力少年儿童当前正处在树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进行言传身教,是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家长们可以通过阅读古典文学的习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来实现家庭中培养少年儿童树立传统文化学习意识的氛围。2、学校发挥纽带作用要想实现对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在德育教学工作中就应当传统文化的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并写出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教材,与此同时还要在少年儿童中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将古代名人名言贴在校园里,建设校园文化,将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结合。其次,要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与活动优势,将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动相结合。第三,在校园内组织少年儿童兴趣小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故事感染少年儿童。[3]3、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要想有效地发挥社会在促进少年儿童传统文化学习意识上的积极作用,就应当在教育行政部门上加强组织能力,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将梳理好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具有针对性的编写到相关的教育读物当中,以此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经验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通过加强宣传力度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另外,在少先队日常活动中加强传统节日的宣传,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的宣传与传播。还应当加强社会德育资源的整合利用,积极地将公益设施,如博物馆、名人故居等,进行有机结合,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从教育手段入手

1、将传统文化与学习生活有机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故事数不胜数,主要包括古诗、民间故事、传统艺术等多种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关经典内容的同时学习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一方面,加强对少年儿童学习规律的分析,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你的渗透到少先队活动的环节当中,在活动中帮助少年儿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将实践与民风民俗感知有机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少年儿童们不同的兴趣,有选择性地将传统文化内容与工艺在他们的生活中进行重现,这样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不但学习到了传统文化,更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了对民风民俗的理解。我国许多民风民俗都与传统节日相关,我们可以在这些节日来临之时,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与少年儿童们一起过节,大家在一起可以动手制作传统食品,如粽子、汤圆等。这些主题活动可以帮助少年儿童在老师、家长的陪伴下对民俗民风有所了解,这样一来能够促进少年儿童在民族文化熏陶下长大,从而引导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珍惜,更好地将中华传统美德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总之,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特点和成长状况进行尊重,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从而引导少年儿童能够自主学习,主动的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徐蓓娜、互联网让传统文化教育生动起来——以“传奇丝路”少年儿童图文创作大赛为例[J]、少先队活动,2016(01)、

[2]王星、浅谈少年儿童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内蒙古教育,2016(18)、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篇8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接节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到春节,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到处忙忙碌碌,一片繁荣的景象。

无论你在什么地区、角落、城市,都要回到家乡,和家人们团聚,家家户户除夕夜都要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传说中的年兽,其实放鞭炮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让我们更高兴的事情是:除夕夜发压岁钱、包饺子。

一盏盏灯笼挂在屋上,一声声鞭炮声响起。我们拿着爷爷奶奶给我们的压岁钱,在地上欢快的奔跑着。

除了压岁钱我还很喜欢贴对联。然后奶奶把自己精心剪了三十天的“福”字贴在房屋门上,我一看,“福”字竟然被奶奶贴倒了,我想 改正奶奶的错误,可是奶奶不让,奶奶说“福”贴倒了,就是福到了!

春节太热闹了!我喜欢春节!我希望每天都是春节!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精卫填海作文(精选8篇)
  • 下一篇:检讨书格式范文(精选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