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网络舆情分析(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4 栏目:写作范文

网络舆情分析篇1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时间的连续性

大学生思想活跃,行动积极,乐于对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同时又因为年轻,他们的言论有较大的随意性。在高校论坛上,大学生对帖子的关注程度与周末与否关系不大,这提醒高校论坛管理部门必须每天实时关注论坛动态。网络舆情可以直接地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

(二)主体的“领袖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生产主体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他们更善于伪装和隐蔽自己,舆情的传播过程更开放和更具渗透性。在高校论坛上,存在着一批活跃的ID,他们的发帖量高于其他ID,因而对高校论坛发挥着管控和意见领袖的作用。为了使网络动员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往往有意识地将一些关注的问题贴到网络上,力图形成舆论热点,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一个噱头或是一个情绪化的言论迅速就可以成为大家追捧的“十大”。因此,对于负面意见领袖,学校要及时发现,并予以教育转化,对于积极意见领袖,学校要善于培养和提高。

(三)传播平台多样性

高校的网络舆情传播的主渠道就是校内网络,包括各类校内BBS论坛、校内新闻网站、互动社区等等。除去校内网络,校外网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BBS论坛有近150万个,资源丰富的门户网站除去新闻跟帖外,也大多拥有可由客户自己定义的论坛、贴吧等,此外,博客、播客、微博、空间等多种自由言论的平台更是提供了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渠道。

(四)话题的集中性

网络舆情一般由公共事件而产生,舆情可以帮助政府和各级部分做出正确的决策,但同时,网络舆情也容易进一步诱发新的或更严重的公共危机,比如“李刚事件”引发的人肉搜索、由“家乐福事件”引发的聚众示威及公物破坏等。在高校,围绕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围绕校内学习生活中的教育体制、管理举措、后勤社会化等,多种情况都会产生网络舆论并可能引发出新的公共危机。在很多高校,都发生过以食堂涨价、宿舍熄灯等由网络舆情而引发的学生群体事件,这些都对高校的正常化教学、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建立

(一)建立健全交流机制,增强互动性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互动性是调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有的高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网上的师生言论,主动同师生在网上交流、沟通。学校领导公布他们的电子信箱,便于师生反映问题和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高校可设新闻发言人,通过新闻发言人,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辟谣信息,把公众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通过手机和网络等方式及时、快捷地告知公众,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从而有效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

(二)培养一批活跃的“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参与情况看,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他们的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高校同样可以关注和培养这样的“舆论领袖”,通过他们影响舆论走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

(三)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出现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原因是复杂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事先制定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就能够及时地对舆情的发展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避免事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为及时了解高校舆情信息,并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及时做出分析和应急反应,高校应建立实时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校内重点网站、重点论坛以及博客、QQ群等言论,对这些开放的网上交流平台进行监控。

(四)健全反馈机制,增强实效性

高校对网络舆情及时反馈,可以有效疏导网络负面情绪,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和矛盾,防止负面舆论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对网络舆情及时反馈,可以使学生得到受重视的满足感、与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直接对话的亲近感、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的成就感和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

网络舆情分析篇2

该分析报告坚持贴近师生的原则,密切关注学校学生活跃的论坛、贴吧、留言板等网络传播媒介,广泛收集有关学校建设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与学校相关的网络报道等信息,及时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舆论导向,为学校相关部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参考。

分析报告以某某大学2011-2012年度的网络舆情信息统计为参考,从有关该校的网络论坛发帖及留言中摘录并汇总相关网络信息129条,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治安、设施建设、后勤服务、校园治安、时事热点评论等多个方面(见表1):

上述分类根据校园网络信息所涉具体内容的不同,将校园网络信息细化为十类,以此统计为基础,按照校园网络信息所涉利益不同的标准,校园网络舆情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时政热点类、学校建设类、突发事件类。

1时政热点类

时政热点类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指与国家发展、民族利益密切相关的,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重要政策、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等引发的重大网络舆情。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在网络中的持续发酵,充分体现青年学生关心政治、热爱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情感。该类校园网络舆情的发生与时政发展联系紧密,存在一定的偶发性,在校园网络舆情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往往具有很强的召唤力与凝聚力,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应对不当,极易演变为校园乃至社会的焦点事件,影响范围扩大。

由表1可见,2011-2012年某校校园网络舆情中时事热点类舆情信息占9、3%,占整体比重不大,内容主要涉及有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国家发展大事。

2学校建设类

学校建设类校园网络舆情,其参与主体主要为学生和教师,反映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建设和学生生活,表现出很强的主体特定性、内容局限性和利益相关性。师生往往通过网络就学校建设的得失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这些言论与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在校园师生这一特定群体内产生共鸣或分歧,进而引发网络讨论和思考,给校方政策的实施产生一定的压力。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应对如果得当,随着师生反映问题的及时解决,舆情影响往往不会突破校园范围;反之,如果学校不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拖沓、推诿的应对态度,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负面影响突破校园范围。

此次统计结果显示,师生反映的问题涉及学校建设的多个方面,其中尤以后勤服务、教学建设、学生工作三个方面最为突出,呈现出越是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网络信息数量越多的规律。

2、1后勤服务:后勤服务事关学生的衣食住行,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相对集中,又可以细化为食堂问题、校医院、浴池及校内交通四个方面,其中以食堂问题最为突出,占后勤服务类校园网络舆情信息总数的80%(见表2):

为了深入查找问题根源,将涉及学校食堂问题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作进一步统计,共统计信息40条,经分类和细化,大致归纳为餐饮价格、食用油问题、餐饮卫生、餐饮质量、食堂设施五个方面,其中学生反映最多的是餐饮价格问题,舆情信息总计16条,占食堂问题的40%;其次是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相关舆情信息12条,占食堂问题的30%(见表3):

除了食堂问题,排在后勤服务类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第二位的是校内就医问题,此类网络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相对集中,从学生的网上言论看,主要表现为对校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质疑和不满,以及对校内低廉就医价格的好评(见表4):

2、2教学建设:教学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学建设工作不断进取的,然而从统计数据看,网络舆情信息也反映出一些教学建设中存在的有关教学质量、考场纪律等问题,可以大致归纳为教风和学风的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网络散布负面言论扰乱了校园学习风气(见表5):

2、3学生工作:学生工作主要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行为教育,对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统计显示,学生反映的关于学校宿舍管理问题超过三分之一,占学生工作之首,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部分学生自律意识较差不注意宿舍环境卫生的保持,对学校宿舍卫生监管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见表6):

3突发事件类

网络舆情分析篇3

[关键词]互联网 军事舆情 信息技术 舆情分析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在军事情报搜集和处理中,公开情报资料搜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美国中央情报局80%的情报来源于公开材料,德国新闻情报局每天将搜集和处理后的公开情报资料汇总成《每日新闻简报》呈送,以色列情报机关公开承认其所获情报65%来自报刊、广播、电视和学术研究论文等公开渠道,其他许多国家也设立了专门的公开情报搜集机构。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公开情报资料,由于其开放性、及时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情报工作者的重视,甚至很多情报工作者纷纷将网络舆情作为其公开情报资料搜集的第一来源。

军事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国内外互联网络媒体中关于军事事件的评论和观点。军事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情,除了网络舆情所拥有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殊性。评论和观点往往都集中在一些敏感和焦点问题上,例如中国军费问题、中国军事威胁等。在进行舆情分析与监控时,军事网络舆情将会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由于国外一些媒体往往对其民众进行错误引导,军事网络舆情中的许多看法可能偏向负面,在进行分析和监控时就必须注重对这一部分舆情的判别,这对于做好军事情报分析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以开发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MNPOS(NetworkPublic Opinion System in Militaty)为背景,在分析国内主要舆情系统基础上,研究舆情采集、舆情处理和舆情服务的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2 网络舆情系统比较及军事网络舆情系统特点

2、1

国内舆情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应用

网络舆情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一方面与信息分析的具体功能和解决方案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随网络舆情内容、范围和传播应用不断推陈出新。这些技术包括各种信息采集、特征抽取、数据挖掘、文本分析、自动分类、自动聚类、自动摘要、智能检索等技术。当前的新形态信息交互模式有网络新闻、论坛、博客、维基等,其信息采集技术从早期的静态页面信息获取发展到动态数据库数据获取,从传统的网络蜘蛛发展到可自主调整的高效搜索,从字符串匹配的检索实现发展到知识环境下的智能检索;相应的信息运用多元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其基础聚类分析方法有概念语义空间与相似度、基于支持向量机与无监督聚类相结合的网页分类等;技术上采用决策树、神经网络、朴素贝叶斯、组合分类器、遗传算法、粗糙集、最近邻技术等多种分类方法。

国内一些较典型的网络舆情系统概述分析如下:

・谷尼国际Eoonie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获取、自动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形成简报、分析报告等结果。运用内容抽取识别、相似性去重等技术获取网络中的热点和敏感话题,根据统计等策略分析不同时间内的主题关注程度和预测发展趋势。该系统在国内的用户有待进一步增加。

・中科点击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它使用强大的采集软件对数千网站进行监控,自动获取舆情信息的热度,并生成报表;同时可获取热点主题的浏览量、回复数,并跟踪发帖人,对舆情信息进行管理、标注和分类,并根据重要性对舆情信息进一步筛选和过滤。其采集性能比较好,但分析处理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北京拓尔思TRS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多种技术,实现对舆情信息的精准和全面采集,同时综合运用大规模文本智能挖掘技术,实现对海量舆情信息的准确、高效分析和管理。其舆情功能从用户角度来看较为全面。

・北大方正智思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该系统褴合互联网搜索及信息智能处理等技术,通过对网络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等方法,实现网络舆情监控和新闻专题追踪等功能。其开发比较早,应用也较多,但相关的更新功能相对较少。

2、2

军事网络舆情系统的特点和相关研究

相比较当前市场上通用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军事网络舆情系统MNPOS对军事类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相关研究更为关注,快速的专题聚焦、敏点发现追踪和倾向分析规则都具有新的特点。而目前的网络舆情分析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模型,研究主要是获取网络舆情话题的一般信息和主题信息,注重获取舆情话题的主题内容,例如作者、发表时间、话题类型等,缺乏对话题评论焦点、情感倾向、事件关系等深层舆情信息的发现,忽视从事军事的群体对话题的情感、事件关系及变化趋势的分析。

传统研究方法没有对大规模军事网络数据进行分析,使得网络舆情系统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海量军事数据的特点;只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给出话题变化趋势直接作为预警信息,缺少基于知识的推理。存军事领域,网络舆情系统不提供完整的军事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理论,大都以管理者需求为牵引而采用具体针对性的技术进行解决,造成技术整体上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网络舆情解决方案,势必影响到军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和方法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工程技术领域,对军事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方法上的研究范畴,军事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不够全面和系统化,军事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还不够科学和规范。

3

军事网络舆情系统MNPoS功能及其体系架构

在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中,运用军事知识语料对网络信息采集与提取,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智能化程度,解决网页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内容的动态性和多态性、信息的庞杂性和不完整性所给系统提取军事网络舆情信息带来的困难;运用军事类话题发现与跟踪技术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上网媒体的热门话题,分析热门军事话题在不同时段内媒体所关注的程度,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对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告,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支持;运用军事知识倾向性分析技术挖掘出网络文本内容蕴含的深层军事观点、态度等信息,对媒体言论倾向进行符合军情的分析;运用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对军事网络论坛等信息进行提炼概要。

本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方法,共分为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三个功能层面,系统体系架构见图1。

3、1

网络舆情采集

网络舆情采集主要是利用网络蜘蛛的原理进行网

页采集,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军事主题和网址埘网络上的军事数据进行定点、定主题的抓取,例如新闻、论坛、博客等主题网站。最后将抓取的结果以XML文件格式保存在本地。网络舆情采集是舆情分析处理和提供舆情服务的基础,只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网络舆情采集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3、2 网络舆情处理

网络舆情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对所有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主要由网页智能抽取、关键词自动提取、主题自动分类、舆情倾向性分析和敏点舆情标注等组成。首先,基于军事主题和分类知识将采集模块抓取到的XML文件中的主题、内容、作者、时间、来源等存入网络舆情信息库,通过关键词自动提取和主题自动分类将每条记录的关键词和主题分析出来,进行倾向性分析和敏点舆情标注,最后生成自动文摘。另外,在主题分类过程中,若文档不属于任何预设军事主题则进行主题自动聚类处理,自动分析出新的军事主题。

3、3 网络舆情服务

分析结果进入网络舆情服务,并最终展示,包括舆情报告的生成、热点和敏点军事主题的列表显示、统计图表等,供舆情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决策部门的领导随时进行军事舆情的监控。

MNPOS系统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遵循软件工程原则,使用,NET Framework作为基础类库,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VB和c#以及ASP技术进行开发,保证技术上的先进。另外,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采取数据层、事务层和表现层分离的模块化设计原则,分为舆情采集、舆情处理和舆情服务子系统分别进行实现。

4 MNPOS系统中军事舆情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是系统核心模块,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

4、1

MNPOS军事主题信息采集

MNPOS主题信息采集由下载器从互联网上读取军事网页并保存到本地,分析器运用军事语料和相关正则表达式提取其中所有超链压人一个URL队列,之后从该队列中顺序读取URL并下载,该过程循环进行直至将指定网站的网页抓取完毕。程序关键在于多线程管理和链接地址的分析,目前C#提供了良好的多线程管理机制和对正则表达式的支持,为开发多线程程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MNPOS军事网页信息抽取,首先选择相应的抽取规则进行智能抽取,将相应的内容抽取出后进行数据清洗,去除重复记录和信息,合并相同标题不同内容的信息,最后将清洗后的数据存人军事舆情数据库。该处理过程包含在包装器中,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另外,在规则生成部分采用军事专家模式,即对网页的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手工进行规则的提取,因此,所生成的规则比较精确,对于相应军事网页的抽取质量和精确度较高。

4、2 MNPOS军事舆情分类和倾向分析

将处理后的信息分入预先设置好的军事分类,对于网络舆情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分类模块主要采用KNN和SVM分类法,其中的特征选择结合了信息增益、互信息和a2统计等方法和军事主题分类概念库,采用目前分类质量较高的一些开源程序进行改造,将其集成到系统中保证分类质量。

MNPOS军事舆情文本分类分为两个过程:①训练过程,决定分类机的质量。首先由军事专家完成训练集的挑选,然后在预处理过程中进行参数选择、训练后进行参数调整等。②根据训练过程所生成的分类机进行分类,其中最重要的是预处理和分类进程,预处理是对待分类文本进行数据清洗和特征表示的过程,本系统的训练和分类进程采用SVMCLS 2、0开源程序。

舆情倾向性分析是根据舆情内容判断该舆情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一个过程。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机器学习和基于语义理解等,目前MNPOS系统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系统中设计有六个类别(美国对售、中国反导试验、中美军事关系、中印关系、中国航天发展、中国武器装备),以其中的“中美军事关系”举例,可以将该类的文本根据其内容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类,然后再训练出两个分类器:“中美军事关系正面”和“中美军事关系负面”,六个类别即可生成12个分类器,然后对这些待分类文本进行分类,并且在数据库相应字段内用1和0来分别标注正面和负面信息。这种方法实现起来较为简单,而且准确率较高,不足是在构建训练集时需要大量军事专家进行手工编制,实现中充分利用军事信息管理学科的优势和成果来构建倾向性分类训练集。

4、3 MNPOS军事敏点舆情标注

网络舆情分析篇4

关键词:网络;高校;舆情;对策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QQ、微博、微信、论坛等多种媒介占据了媒体舆论的一席之地。社会舆论格局为之改变,社会舆论环境日益复杂。高校不是真空地带,这块育人阵地面临着新的挑战。近年,一些涉及高校的重大事件,大多是由网络舆论将网下的“小问题”演绎成“大事件”。

高校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要研究和探讨其形成规律,做好危机化解工作。“危”中有“机”,不仅要做好事到临头“末端处置”,更要与“源头思考”结合起来。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有利于教师从“管制”思维向“共治”思维转变,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表达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完善危机应对机制,促使高校的各项工作公开透明,接受学生监督,维护校园稳定和谐。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时间上的突发性。高校的网络舆情,往往由学生关注校园内外的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而引发。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大众麦克风时代”,在网上人人都是意见表达的主体。由于网络的即时性特点,一个偶然事件,往往会迅速变成点燃舆论之火的导火索。大学生对热点问题比较关注,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诱导。他们通过网站跟帖、论坛发帖、微博转发等形式参与其中。若再加上网络职业推手、职业炒手的推波助澜,网络舆论的形成就会非常迅速,使网络舆情表现出快捷性。

2、空间上的互动性。具体表现为:网上网下互动,虚拟与现实连接。舆论的传播过程是从虚拟空间转向实体媒介(比如海报、手机短信等),传播主体也从网上的发帖转为现实诉求。舆论传播者一方面走出了虚拟空间,另一方面又依靠网络传播功能继续扩大影响。这就形成了虚拟与现实的转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互动。

3、关注热点的多样性。网络的信息海量、交互性、快捷性等特点,使关注热点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高校网络舆情也因大学生关注热点的多样性而复杂多样。从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到地区局势的冲突,从对后勤服务的不满到痛恨社会腐败现象,从校园里的伤害案件到国外的“”,都可能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并可能因此形成网络舆情。

4、片面性。网络媒体是当前法律难以全面监管的媒体。由于对网上发言者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致使网络舆情在初始阶段,因信息的不对称和判断的情绪化、简单化而表现出非理性和非中立性的特征,甚至表现出极端化、歪曲化的倾向。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较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或者仅仅因为自己“倾向于相信”而转发,这就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时常呈现出片面性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分类

1、自然型突发事件引发。在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容易形成网络舆情。

2、社会型突发事件引发。学生由于猎奇心理比较强,极易关注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问题、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及社会治安、反腐等问题,通过他们的网络参与,形成舆论热点。

3、内部产生型突发事件引发。高校内部的收费、就业、入党、评奖评优、后勤、宿管、网络、教学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常常会成为网上投诉、批评、民意聚焦的热点,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形成校园突发偶发事件。这些事件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震撼性、负面性和不可预料性,能够迅速成为网上热点。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对策

1、建立舆情监控制度。要在高校内部设立以学生管理负责人为组长的舆情工作组,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控制度及值班制度,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发现网上有涉及学校的热点问题要及时记录,及时上报,加强引导,及时处理。

2、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网络政工队伍。要成立网络舆情监控组,组建一支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干部为主的政治可靠、经验丰富、熟悉网络、数量充足的网络政工队伍,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处理工作。

3、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充分利用学生优势,成立信息小组,围绕热点问题主动跟帖,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并定期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撰写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对网上反映的突出问题,应及时上报校领导,告知相关部门,并将解决问题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做好网上舆论的引导工作。

4、设立高校新闻发言人。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法宝。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特点,设立新闻发言人,对学生关注的话题迅速作出反应,使下情能够上达,民意表达畅通。要建立官方QQ、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及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制度。通过官方媒体,辟谣信息,实事求是地把事实真相及时告诉师生,把学生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事件应对情况及时、快捷地予以公布,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矛盾化解,从而有效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

5、培养一批活跃的“舆论领袖”。网络现已成为人们了解突发事件真相的主要渠道之一。遇到突发事件,一般公众往往无所适从,需要权威“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判断依据。网络舆情是网络传播的结果。在传播过程中,少数人是消息的重要来源。这部分人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对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这些人就是“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者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学校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舆论领袖”,利用 “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

6、实现网络和现实联动。一些大学生常常因就业、升学等心愿未遂而产生逆反心理,出现自杀、报复等征兆,或因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就业压力加大而出现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要利用信息中心技术优势,及时发现、锁定发帖人IP;通过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利用心理咨询室,搞好心理辅导。要广泛开展师生面对面交流活动,变网上交流为现实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重点

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中,要重点发现、疏导、控制、处理以下几类舆情:

1、有倾向的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1)学生要求“权利”或“待遇”,不满足就要采取“静坐”“罢课”“罢餐”“游行”等极端行为的舆情。(2)学生由国际关系(如“争端”)等问题而引发的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甚至要求上街游行的舆情。

2、有极端行为倾向的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1)一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常因人际关系、个人情感、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产生抑郁、焦躁、失眠,甚至有轻生厌世言论或表现的舆情。(2)个别学生报复心理强,会因就业、考试、升学等心愿未遂,或因不服管理与教师和学生干部发生矛盾,心理失衡,产生报复心理,有采取极端报复行为的言论和表现的舆情。

3、因公共卫生事件、学生伤害事故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即面对突发流行疾病、传染性疾病,或出现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学生伤害事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顾事实,传播谣言、散布煽动性言论、煽动不明真相的学生闹事的网络舆情。

4、因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服务中的矛盾引发的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1)有的教学、管理、服务人员有渎职、失职行为,造成学生不满,引起指责、抗议、罢课、罢餐、静坐等言论与行动的网络舆情;(2)少数人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服务不满,在网上夸大其词、恶意抹黑、无端指责、煽动蛊惑,有怂恿和鼓动学生的言论和行为的舆情。

5、由其他社会因素引发的舆情。

网络舆情分析篇5

关键词:虐待动物 网络舆情 舆论分析 社会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近期,一些虐待动物(狗)的事件在网络上发酵,这类事件层出不穷,每次均引起网络热议,争议声不断。

一、近期典型虐动物(狗)案例

威海虐狗事件:2016年8月1日,山东威海一车主驾车拖行一只狗,致狗血肉模糊死亡,路人见状将车逼停。事件被目击者拍照上传网络后迅速传播,微博甚至出现“威海司机虐狗”话题,数小时内阅读量已过10万。该事件网络上持续发酵,虐狗人不仅在网络上被人肉搜索、谩骂,更有大量人群聚集至该男子家中进行声讨甚至围攻,直至警方出动才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几十家新闻媒体也报道并持续关注此事。之后搜索“威海虐狗”,得到147万条搜索结果。

北京昌平虐狗事件:2016年6月,北京市昌平区一店主因琐事残忍虐打自家宠物狗至重伤,事件被周边群众拍照上网,经由微信和微博平台迅速传播,北京地区的微信朋友圈一度被该条信息刷屏。众多爱狗人士和动保人士赴事发地点对狗进行救助,狗主人迫于压力和救助费用最终放弃该宠物犬的所有权,动保人士和爱狗人士出资进行救护并持续进行网络直播。事后百度搜索“昌平虐狗”,得到35万条搜索结果。

男子变态虐狗被当街群殴事件:2016年8月20日,一条“男子变态虐狗被当街群殴”的视频及照片,在网上流传。事因裸身男子拍摄虐狗视频,并网络传播牟利。多名爱狗人士“卧底”调查,将其“抓了现行”。事后虐狗男子因在网上传播物品被行政拘留,而因对虐狗男行为不满进行现场侮辱的另外两人,也被警方行政拘留。

这种事件并非个案,2016年7月31日深圳一男子自称为好玩已领养并虐杀50余只狗,并在网络上传视频进行炫耀。除了虐狗,以往还出现用火烧猫,用高跟鞋敲猫等众多虐待动物事件。类似事件每年都会在网络上不时曝出,考验公众的心理承受力,并持续引发关于动物保护、动物福利、法律适用、道德绑架等相关领域的热议。除了虐待动物事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事件也不时成为社会热c话题,如2016年7月5日,连云港发生的狗咬人与人杀狗被刑拘事件,引发的是更深层面的社会舆论冲突。而近几年来广西玉林市每年举办的狗肉节,更是将玉林置于国内外舆论的暴风眼中。有关玉林狗肉节的大量新闻报道,扩大了不同民意的冲突范围,引发网络上不同观点的尖锐对立,并逾越理性的讨论范畴。

二、虐狗事件后网络舆论状况

每当网络虐狗热点事件发生时,网络评论往往呈爆炸式增长,除去无任何社会正面价值的谩骂和攻击,对其背后所代表和想表达的不同舆论意见,需要加以科学应对和理性引导。

(一)社会总体对虐待动物持否定态度

大多数民众对虐待动物行为持“厌恶”、“抵制”、“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与公序良俗格格不入,不少人因受到心理冲击而感到震惊。对于大部分公众而言,虽然已经有一些粗浅的动物保护的观念,但相关领域的伦理问题,却思考的极少。

(二)民间自发动物保护行为陷舆论困境

虽然多数人表示无法忍受虐待动物的行为,但当爱狗人士和动物保护人士发声,出现在现场并介入事件的后续发展时,其又会被作为一种被嘲讽的形象被不少人攻击,在某些网民的语境中,“爱狗人士”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无论是前些年上演的高速路救狗,还是近期虐狗事件中当事人被人肉搜索、谩骂及人身攻击,都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民间动物保护组织以及爱狗人士自发行动,一方面对虐待动物行为形成了客观上的反制,但同时其行为模式也难言规范,往往陷入法律灰色地带,带来社会争议。比如对前述“男子变态虐狗被当街群殴”事件中,当事男子被人扒光示众,许多网友表示谴责,认为懂得爱狗却不懂得尊重人。

(三)不少声音质疑动物保护的现实意义

网络上网民的针对动物保护的评论呈现两极分化,有人建议政府介入,加大虐待动物的惩处力度,也有不少网民持不同意见。不少网民对动物保护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质疑。典型观点如下:有网友认为,“在社会热点众多,有太多社会问题需要关注,动物福利问题不应是优先选项”。还有人认为“中国还有很多穷人没有得到及时救助,动保志愿者却忙着去救狗,这是只讲狗道,不讲人道”。亦有人认为,人类社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动物进行资源性利用,在“杀”、“吃”动物的同时,再谈动物福利,是伪善的行为。

三、虐待动物(狗)事件的后续社会分析

(一)网络舆论讨论层次不高

网上争论的总体水平低下。发言表态的普通公众、作为意见领袖的公共知识分子,以及各种媒体,所发表的观点大多缺乏学理基础,一般都是出于非常朴素的情感或缺乏反思的偏见,深度不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一个严肃的专门学科――动物伦理学。从动物的伦理学角度来看,人们之所以愿意保护狗等动物,源自于一种“共情”的心理,即把人类虐待动物想象成是虐待自己,反对虐待动物的本质,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与自己越是亲近的动物,就越是容易引起人们的保护欲望。 随着动物话题的大众化,这样的争论需要相关学科的及时介入。

网络舆情分析篇6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食品安全管理;应用分析;实践性;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获得重视和关注的同时,食品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实施,也受到发展。本文中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实施网络舆情监测食品安全管理的流程和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伴随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和获取网络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方式之一。各种知识和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和宣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我国提倡言论自由的环境下,更促进了网络对同一事物发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因不同的观点同网络的快速传播下,使信息成为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具有传播广泛、相互作用性强,在传播的同时能给相关部门和疾走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社会关注例。从某个角度上能够起到放大事实,提高相关事件的透明度;增加社会民众知情度的意义。从而迫使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公正、公开的进行某一时间的处理和解决。网络舆情也就成为监督和监管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特殊性方法。

人们在日常上网、工作、学习中通过网络知识,对食品加工制作和运输流通的相关机构和厂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随时对不法厂商进行广泛的曝光,或是督促对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良好的处理和关注。

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体系的创建

我们先探讨一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食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指专业人员结合人工和自动化两种方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热点、趋势等进行有效搜集、跟踪、整理,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并提供应对建议等。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其理论框架主要是识别食品安全关键词热度和敏感度,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度、反馈度、互动评论度等,识别新近热点;根据关键词密度和文本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对观点、态度和倾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趋势走向,分级预警,获取事件全貌并预测发展走势[1]。

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规模、等级和监测范围

在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常规性监管;另一类为重点监管。对食品安全事件较小,网络关注人较少,同时没有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和严重事件的情况,可进行常规性监管,随时掌握和了解事情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处理情况。同时对恶意的诋毁和扰乱民众正确观点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防止错误舆情影响相关部门和组织机构,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对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或是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网络关注人较多,事件恶劣的情况,应进行重点关注,并且组织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处理,进行理性分析后,实施具有针对的应对措施,防止舆情进一步扩大,导致民众恐慌。

4 网络舆情的统计和分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流程主要是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等几个阶段,方法上结合自动化和人工监测。舆情分析自动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是搜索引擎技术,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自动进行内容归类、汇总、倾向性判别、话题自动跟踪、生成摘要信息等文本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

5 结语

针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管情况较为复杂和多样,同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存在较多的不足,体系的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网民的观点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食品安全舆情的分辨和判断能力有限,不能更加客观的对待事件。还存在相关食品制作和运输流通、政府部门等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掩盖真相、假承诺或是不办实事等情况导致网络舆情扩大化,和难于控制其发展和监管。因此在发生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事件后,应督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相关企业及时的同IT行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多个角度和观点进行事件真实性的搜集、统计、分析。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知情和正确关注。降低网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广泛传播失真报道和激怒民众,导致恶性事件发生[3]。

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应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和正确对待处理,增加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孟飞、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银行家,2 0 1 0,(12):101-102、

网络舆情分析篇7

诞生背景

以前互联网并不普及,政府机关、企业用“临时工作小组”来应对舆情危机。

2007年,发生黑砖窑和华南虎事件,网民意见沸腾,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平台开始被关注。

2008年,中国网民达到2、06亿人,为世界第一。这一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不断,网络新闻发达,日均新闻浏览量超过20亿人次。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大量出现。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网民意见、观点高速传播。一个人与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六个人,有时不超过三个。

到2011年5月26日,在百度中输入关键词“舆情监测”,相关网页信息有153万多条,含有“舆情分析师”的网页信息也多达70多万条,“舆情分析师招聘”网页信息有42万条。

2012年,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举行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并给考试合格者颁发技能水平考试证书。

2013年9月,网络舆情分析师纳入人社部“CETTIC”职业培训序列,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人社部颁发《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

发证单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培训单位:人民网舆情监察室(独家)

培训地址:目前仅在北京

培训人员:主要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工作人员

培训科目:舆情产业分析、新媒介素养、舆情分析和研判方法、舆情危机处理与应对、舆情理论分析、在线舆情引导实操、实地观摩、网络舆情生态分析,共8门。

培训课时:5天,共36课时。

培训费:3980元。另外还有3820元的报名费、考务费、认证费,以及2000元的食宿费,总花费将近1万元。

培训周期:

第一、二期培训间隔期不到一个月

按照2012年工信部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项目管理中心规定:

网络舆情分析师分为三级:

网络舆情管理师分为两级:

2013年,舆情分析师业内通行的等级:

网络舆情分析师可分为四个等级:

网络舆情分析师的日常工作

网络舆情分析师主要分布在党政宣传部门、门户网站、商业公司。

以河南某县网络信息中心为例,该中心归县宣传部管理,有编制。

分析师们的日常舆情监测工作依赖一个软件平台,以该县城名字为关键词,软件可以实时监测微博、新闻、论坛、博客、公共聊天室、搜索引擎、图片、贴吧等,并能将信息分类统计、排序,制出柱状图、线型走势图等。

通过舆情监测工具,舆情分析师可以将各大网站一网打尽。系统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自动采集出文章标题与正文,并自动选出疑似负面信息,显示出特定事件的舆情总量、正负面声音比例、媒体分布以及发展趋势等。

H7N9禽流感疫情舆情监测过程

网络舆情分析篇8

关键词:网络舆情;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分析

1、群体性突发事件

1、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定义

群体性突发事件,也称,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1]。偶发性和聚众性是其中的两大重点内容,也正是基于这两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管控和引导比一般来说更显复杂和困难,需要政府的执政智慧从中斡旋。一旦处置失当,极易激发潜在的社会矛盾,引起群众与群众、群众与政府之间冲突对立,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削弱政府的公众形象。

1、2不同时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内在特点分析

“”这一概念第一次经由政府确认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在2005年7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次亮相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会上,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李景田同志在当年的新闻会上特别纠正了国外记者针对国内一些群众聚集事件提出的所谓“骚乱”一说,取而代之以“”来定义描述,并特别指出“”是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以后一些矛盾的集中显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从1993年到2003年期间,中国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数量已由最初的1万起增加至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初期的约73万增加到后期约307万。中国国家行政院专家在接受某周刊访谈时又指出,从2006年到2010年,国内社会的数量再度呈现翻倍的增长态势,初步估计,仅2010年就有将近18万起。这当中,根据公安部2004年统计显示,劳资关系、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移民安置补偿等问题,是酿成“”的直接原因[2],主要涉及的也是以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维权性事件。如果对的发生与发展再进行深入观察、总结,会发现利益诉求渠道缺失是国内产生的主要根源,频发折射的是国内社会矛盾愈加激烈的现实。

2、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2、1网络舆情的定义

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描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3];商界则把网络舆情定义为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4]。从这两种不同的描述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一方面具有互联网络传播的特点,即隐匿性强、交互面广、参与度大、自由随性程度高;另一方面,同样也具有舆论学的特点,着眼于意见的流动,“公众参与”、“共同话题营造”、“领袖意见参与”是其中的重点。

2、2网络舆情的规律与特点分析

与传统的社会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由于借助了互联网络这个新兴技术平台,具备了一些特殊的规律和内容,如由于网络的准入制度建设相对还不够完善,网民的身份隐匿性较强,因此网络发言可能比较随意,主观性较强,个人情绪化倾向明显,某些网络舆情当中的观点可能比较偏颇、激进,缺乏理性思考;其次,由于互联网上信息量极为丰富,因此基于网络平台的网络舆情可能主题极为宽泛,任何层面的内容可能都会有所涉及,并且表现形式也极为多样,图文并茂,甚至视听技术都会有所应用涉及。

3、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分析

3、1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分析

网络舆情和,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一方面,一般都是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极具新闻价值点,所以容易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形成舆论风暴;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舆情的交互性强、参与面广,容易快速的聚集人群围观事件的进展,进而次生出更大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说网络舆情对于有着激发和促进的影响,处理得当,便能产生积极的作用,监督民利的更好使用,如“房叔”事件和“天价烟”事件;处理不好,则容易产生消极的负面作用,扰乱社会治安,影响国家稳定,削弱政府形象,如“抢盐事件”和“江西宜黄强拆事件”等。

3、2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产生影响的具体案例解读

中的网络舆情依然遵守舆论传播的基本规律,即形成、发展、蔓延、沉寂。其中,特别容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激发社会矛盾冲突的阶段就在发展和蔓延两个过程当中。以“抢盐事件”为例,该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缘起于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在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后,国内谣言四起,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城市发生大规模群众抢购食用盐风波,盐价一路飙升至20元每袋。随即,风波蔓延至全国,国内各大超市盐架扫空;随后食用盐恢复供应,价格回归正常,各地民众纷纷退盐,一时之间正常的金融秩序被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在该起事件当中,的产生并不是因为网络,但它的快速蔓延却离不开网络的推波助澜。当沿海城市发生购盐潮后,全国各大网站纷纷加入谣言的传播快车道,尤其是一些贴吧、QQ群、社交网站等网络媒体没有加强监控管理,任由一些网民将未经证实的谣言肆意广发至微博、博客和QQ空间当中,造成谣言的快速传播、覆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起事件朝向失控的方面发展,是一起典型的因网络舆情而变异壮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另一起近年广受关注的事件是“郭美美网络炫富事件”。事件当事人郭美美通过个人微博大量炫富照片,并且配有言辞犀利的解读。该微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极大的网友关注,大量的网民聚集围观,事件由初期的网络质疑、谩骂,发展至全国范围的针对慈善捐款管理工作的声讨运动,最终将中国红十字会牵扯其中,引发前所未有的国人“抗捐”潮,使当年的中国红十字会捐款量跌至谷底。至今,仍未完全恢复到事件之前的平均水平。该起事件充分说明如果任由网络舆情泛滥,不仅会引起的爆发,更有甚者,可能影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动摇我党的执政根基。

4、结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网络舆情是公众意愿在网络上的延伸。迫切需要在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与突发事件管理之间建立无缝隙、灵敏、高效的切换与对接机制[5]。因此,围绕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展开分析和研究,是顺应时展规律的,也符合人民群众追求和谐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基金项目]景德镇市2011-2012年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34)

参考文献:

[1]张丽琼,陈丽娟、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引导与防控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5-29

[2]高军、社会转型时期的法理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60

[3]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龙潭大峡谷的导游词优秀(精选3篇)
  • 下一篇:有趣的动物二年级作文(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