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文字创作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地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的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唯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让学生真切感受自然的形象美。
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美
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否则是无法实现美育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在教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做过一次训练,要学生根据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篇读后感。学生的感受不尽相同,有的对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大为赞赏,有的对廉颇的负荆请罪备加推崇,有的对缪贤的荐才之举情有独钟,有的对秦王的外强中干不无微词……这就充分说明了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是仁者见仁的活动。
三、激发学生创造生活美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创造生活美主要体现在写作上。学生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有的觉得生活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写作起来文思泉涌,或扬清,或激浊,挥洒自如;有的觉得生活平淡无奇、索然寡味,有的甚至感到生活时时是黑暗、处处是丑恶,要他们作起文来,艰难、那痛苦就不言而喻了。我认为写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学生心中有无对生活美的发现、是否有表现美的欲望。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都没发现美在哪里的人,能在他的作品里描写出生活的美来;同样,一个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也断不能在作品里抒写出让读者激动不已的情感来。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淋漓尽致地创造生活美,关键要学生有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做生活的主人,不做生活的旁观者,即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领悟生活。它要求首先能识别哪是真善美、哪是假丑恶,然后按美好的愿望去褒扬前者、鞭挞后者。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善思索的阶段,对生活开始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因为受到自身阅历、学识水平、思维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得出的结论有时往往有偏激或偏颇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此时如能用科学方法加以引导,无疑像在学生跋涉生活的途中竖起一座座路标。其具体方法可以是先介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然后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实践和运用,如口头作文法、命题讨论法、一题多做法。要让学生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生活哲理,懂得生活是复杂的,原本就是真善美、假丑恶的交织与较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崇尚真善美,鄙视假丑恶,并把它形诸笔端。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不就成为了生活美的创造者吗?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就要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让学生通过感受美、欣赏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念,从而使庸俗自私低级趣味退避三舍。在此基础上,再创造美,学生就成了美的播种者、美的耕耘者。美无处不在,把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中、融进生活中,能提高学生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孩子们树立“求真”、“崇善”、“爱美”的信念,成为一代有灵魂、有理想、有情趣的新人,这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给教师的建议》。
[2]《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术活动;社会效益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群众活动追求的两个重要方面,从层次上而言,物质生活是根本,是精神生活追求的基本保障,所以在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普遍加强。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到处可以看到为了方便文化活动而建设的文化广场以及主题公园,而现在人们的文娱活动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不仅有舞蹈、歌唱、美术等传统的形式,健身、瑜伽以及其他新型的文化活动样式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众多的群众文化活动中,美术活动的占比较为突出,其社会效益也较为明显。
一、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追求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普遍加快,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物质追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普遍得到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的艺术修养得到了普遍性的提升,美术艺术也就逐渐的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了人们文化追求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普遍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因此时间也就更加的富余,所以现在的人们有了大量的时间来关注自己精神生活的建设。美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进行渗透后,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从目前的美术形式来看,雕刻、剪纸、泥塑等民间美术作品不断的涌现,而且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绘画、摄影以及书法作品等都成为了现代化装饰的重要物品。通过这种各样的美术作品,人们的艺术情趣和生活的乐趣得到不断的丰富,而在形式丰富的多样化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享受也在进一步的提升。
二、提升群众的审美品位,提升美术社会效益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环境里,人们的生活和美术建立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有效的提高的群众的艺术品位,而且还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在不断的美术熏陶下,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从本质上而言,艺术鉴赏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可以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的观念,通过艺术鉴赏,个人的身心都能够受到艺术魅力的影响。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虽然个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鉴赏能力存在的较大的差异,但是每个人的审美都具有自己的细腻性和独到之处,面对同样的美术作品,不同人的审美感受也是不一致的。
在不断的鉴赏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能力会越来越高,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也会普遍的增强,这种现象的产生和艺术品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人们的艺术修养会逐渐的提高,鉴赏能力也会显著的增强,通过鉴赏活动获得的人文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升。综合来讲,美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可以带给人综合的感受,通过鉴赏体悟,美术作品会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以说,美术活动的突出社会效益,就是提升了群众的审美品味,深化了社会审美。
三、繁荣群众的美术创作,展现艺术魅力
美术活动的社会效益,体现的另一个方面是可以繁荣群众的美术创作,进而展现出艺术的魅力。在目前的生活中,美术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渗透,而这种渗透对于群众美术创作而言非常的有利,通过这种渗透,人们的艺术创作可以更加的丰富,而美术也可以成为人们艺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在我国的黑龙江和陕北,人们对与剪纸艺术的喜爱异乎寻常,就连老人和小孩也对此项活动非常的喜欢。在不断地发展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在冰雪大世界中,冰灯、冰雕以及雪雕等美术作品成为了人们较为喜爱的对象,随着这些特色资源的雕刻产品的产生,摄影也成为了现代人追捧的对象。从东北地区的风光摄影作品中,既能领略自然风景,又能感受人文情怀。总而言之,在美术活动不断向生活渗透的过程中,美术的社会效应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打造群众美术艺术精品,产出更多艺术作品
打造群众美术精品,产出更多艺术作品也是美术活动社会效应的重要体现。目前,人们的艺术追求得到普遍的提升,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前景较好,所以其呈现出勃勃发展的态势。就现在发展的情况而言,优秀美术作品不断地产生,而且获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其中有些作品,更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比如我国北方的木板年画,其发展历史悠久,其中最为有名的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题材广泛,制作技艺精良,通过浓重的色彩对来体现鲜明的特征。就其作品来看,不仅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甚至连博物馆或者美术馆都进行作品收藏。
五、结束语
美术活动随着人们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逐渐的渗透到了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活动在群众精神文化中的渗透,人们的精神生活种类越来越丰富,而通过美术的熏陶作用,群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通过能力的提升,人们获得的艺术美感会更加的强烈。此外,美术活动还使得社会美术创作得到全面繁荣,这正是美术活动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侯秀迪、浅析美术创作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J]、商业文化,2014、
[2]金晶、如何有效开展群众文化中的美术工作[J]、美术教育研究,2015、
我又一个人独站在窗前,望着那楼下正在施工的工地,也不知有什么好看的,只是觉得好玩罢了。看着他们那忙碌的身影,我觉得那看似杂乱无章的人群,似乎非常整齐。我也正想观察一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这时,一个身影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人和别的人一样,头戴一顶安全帽,穿着工作服,背上一大块全部被汗水浸湿。但唯一跟别人不同的,就是他那工作服的右袖空荡荡的,整只右臂全部断去。
那独臂人毅然地坚持完成了他的工作。他用唯一的左手把砖块拿起放入小推车中,但速度明显比其他人慢了一半,别人一次可以拿起四五块砖,而他却只能拿两块,而且非常吃力,有时甚至会因重心不稳左右摇晃,把手中的砖块掉在地上。别人装好了一车走了,他那小推车只装了七八成左右。而且独臂推车的他,根本掌握不好车子的方向,一时冲到左边,费了好大的劲才搬到正轨,但不到一会儿,又冲到一边去了。他就像那舞台上的小丑,东倒西歪地把砖块送到目的地时,别人第二次的砖块又已运来了。
我以为是他会去换一份工作的。或许这是他没有那个能力,只能来干苦力吧。从此以后,我每次上学放学经过那个工地时,他那忙碌的身影都会被我看见。可渐渐地,他给了我一个惊喜。他搬砖的时候不再那么笨拙,不会时不时地把砖块掉在地上,他那只独臂拿砖时沉稳有力,而且已经和别人一样可以飞快地装好一车。推车时也不会东倒西歪,每当车子有偏离轨时,他总会用力保持平衡。虽说不是那么快,与工友之间还有点距离,但已经可以跟上大多数人的步伐了!
我飞快地揉了揉眼睛,发现并没有看错。但十几天的时间,是怎么让这个人有了正常人的能力呢?是他那惊人的毅力!没错,就是毅力!一个人虽然身体上有一些缺陷,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个人也会失去正常人的能力,只要你有着信心和毅力,你的精神就是着美丽的,高尚的!只要肯努力,也会克服身上的缺陷,用它还会激起你那拼搏的勇气与面对困难不屈的精神,将身体缺陷变成人生路途上的助跑器,让你跃出更大的一步。
我看到之后,有些诧异,有些惊奇——是什么让他可以如此发奋,有着如此信心呢?后来我想明白了,是他那惊人的毅力,是他那不甘落后别人的顽强精神,这就是生活中的美,这是一种进取,积极向上的美。就是他的毅力与追求让他跨过这道坎,有了正常人的能力,使他不再另类。(二○一○年四月)
美,只是飘浮在蓝天的几点白云;美,只是在树枝上的几个鸟窝;美,只是回荡在耳边的几声鸟鸣;美,只是夕阳下的一抹斜阳。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用心去感受。
大自然中,风雪中,一朵朵梅花开放于严冬之日;高山上,一棵棵松树立于石缝之间,给人一种浩傲之美。但是你是否注意过脚边的小草,它虽然没有大树那样挺拔,没有花朵一样美丽,只是那么微小、平凡,却有一抹耀眼的翠绿,令人眼前一亮,一块块草坪,更是让人心旷神怡,还隐约闻到一股甜美的味道。
大自然中,百米瀑布倾泻而下,给人一种震撼之美。但是,你是否注意过身边的小河,时而欢腾,时而平静,倒映出河畔的翠柳,微风拂过,荡起阵阵波纹,又何不是一种美呢?
倾听着鸟儿的欢唱,蟋蟀的伴奏,用心去感受这动人的旋律。落日的余晖,将一切都染成了金黄色。其实,很多人在寻找美丽的事物时,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也有很多人,在抱怨生活平淡时,往往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美。
美,往往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表达方式、真美其实就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只在乎你是否仔细体会、美,就在身边、
东边的天空漂浮着层层霞光,一轮红日徐徐升起、我走在上学的路上,朝霞照耀下的马路,披着一层金色纱衣,这还不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吗?一阵扫地声传到我我耳际,远远望去,一个背影,弯腰,扫地,弯腰,扫地、、、、、走近了,只见那个人手哪着扫把,一手拿着簸箕,扫扫,直起腰来,再弯下腰接着扫,用簸箕铲起垃圾、、、、、、这样反反复复地做着,这一个场面又为美丽的早晨增添了一份亮丽的景色!我不由的觉得真美!
来到学校,朗朗的读书声,仿佛一首悦耳的美曲、来到教室,同学们像饥饿的小鸟,争先恐后的读着写着!这景象真美!
上课了,老师满面春光的,笑眯眯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刚来的李丽的画得区一等奖!''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优美的掌声给了她自信!这幅画美,情意更美、
散学了,同学们一窝蜂似地冲出了教室,一溜烟的向家中跑去!女同学的裙子,迎风飘扬着,仿佛一个个飞舞的小蝴蝶、我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我正要过马路,看见有一位盲人叔叔,拄着棍,慢慢向中心移去,一辆汽车从远处奔驰而来,可他任然不知道灾难即将降临,我被惊呆了,无助的看着一场灾难的发生、突然"叔叔!危险!''没等盲人叔叔反映过来,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迎风飘扬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她的姿态真美,她抛过来猛地一推,两人双双倒地,随后一声急刹车声、盲人得救了,小姑娘受伤了,我被吓得说不出话了,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却是那样的美、
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走上了公共汽车,车开动的那一刹那,由于惯性,一位老奶奶险些摔倒,幸好有一位叔叔扶住了,并让她坐下,我有捕捉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关键词:文学写作教学 审美体验 审美意象 审美传达
引言
大学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散文、诗歌等文学性写作是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在文学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少对生活和生命的细致体察与审美观照,观物肤浅为文肤泛;缺乏对生活与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局限于表层描述缺少深度透视。文学写作立足于人的审美体验精神活动,是自己独特审美体验的传达,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学写作教学指导学生审美体验实践活动的不充分。如何使文学写作内容的生成立足于一定的审美体验认知与实践活动,向审美性、文学性有所回归,笔者在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探索。
一、充实统整教材教学内容,凸显文学写作理论的审美性、文学性
大学写作的教材内容以全面、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为导引,这些知识涉及写作主体与客体、写作载体与受体、写作行为过程、写作表达方式与技巧以及各类文体的文体规范等,各自为章、各有侧重,是对写作活动所涉及各方面要素、过程、要求等的抽象概括,对文学写作有一定指导意义但相对广泛,写作审美性、文学性的特性不足,不利于指导文学写作具体过程。要加强理论学习对文学写作实践指导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就要对文学写作理论的审美性、文学性有所凸显,因而以审美活动论、美学思想为主导思想充实统整这部分教材内容,可以加强文学写作与审美活动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使一般写作主体向文学写作的审美主体靠拢,以审美活动的发生与体验过程代替一般的写作感知运思过程作为文学写作的基础,以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意象意境代替一般写作载体作为文学表达的主要内容,以文学文体规范引导审美表达。教学内容也随之充实统整为依次了解文学写作发生的相关问题: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体验的层次“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文学审美意象与境界、文学文体规范与文学传达等。因此,将审美活动的相关理论内容渗透在文学写作教学中并指导审美实践,能使文学写作立足于审美体验的认知与活动,改变原来文学写作教学由概念直接到写作的抽象孤立、简单机械化的状态,合乎文学写作的规律。
二、依循审美体验活动规律,文学写作教学分阶段、有重点地解决写作难题
文学写作教学中审美体验是一个重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审美体验活动由审美活动中主体审美态度的确立、主体与对象审美关系的建立到审美观照下对美的发现与把握、审美意象的生成,再到审美超越与境界提升,审美活动由“入乎其内”逐渐深入,由“出乎其外”逐渐阔大。审美活动中的“入”,是审美中主体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的忘我的审美体察,把握物之真趣神理,发现自己眼中物的独到美或心与物合一沉醉;“出”着眼于精神的超越性观照,“出乎其外”地观照、反思自己的人生感受,进而上升到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人生理念层面上,二者共同构成丰富的审美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立足于此基础上的写作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特质的对象美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体味、咀嚼甚至陶醉,继之的写作就可把这种对美的发现的体验感受加以把握和表现;而审美体验活动一旦进入超越的领悟境地,可以唤醒蒙蔽的自我意识与精神的自觉,灵魂为之震撼,认识清彻透亮,对人具有唤醒、激活、澄清、提升等积极意义,写作的境界亦可随之提升阔大。
因此,文学写作教学可依循审美体验活动由“入”而“出”逐渐深入的审美活动规律,分阶段、有重点地解决学生在审美体验这两个环节活动不充分的问题:第一阶段主要展开“入”的审美认知与实践,着重解决文学写作中如何把握事物美、生成审美意象与写作内容的问题,这也是文学写作教学的重点;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拓展提升,引导学生感悟、追求深度的审美超越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
(一)“入”乎其内,获致真趣与体验,把握意象以写之
1、明了审美态度,体验审美状态
审美态度是一种超功利态度,它摆脱、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实用功利需求,不把对象世界看作是可以占有和利用的对象,而是敞开胸怀接触和拥抱对象世界,在对对象形象的欣赏中把握其内在生命的韵律,甚至与对象生命交感共振。确立了这样一种态度,主体便由原来功利性的我转化为审美的我,建立了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我国古代亦有“虚静”之说,强调主体在对对象关注之际虚其私心、静其欲念,去除了一己当下的利欲追求,始能够以纯净的心地去从事美的发现与创造。写作教学在阐明此要义的同时,可从具体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意象情境入手,指导学生静心体会作者对物象或人事的凝神、忘我、虚静的内在审美心态,体会人与物之间清明和谐的审美关系,如“悠然见南山”“欲辨已忘言”、朦胧月色下尽情领略荷塘风月等心态,从中理解审美态度,体验审美状态。
2、创设情境,体物察情中发现美
文学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审美中发现美、生成审美意象,关键要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由对景物人事的体察审美而发现其独特美。创设情境审美体验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其一是对文学作品意象意境的审美体验,即引导学生赏析所学诗词散文作品中的意象意境,体会作者对自然人事美的体察与把握,如红于二月花的霜叶、静谧澄明的春江花月夜、流觞吟咏的闲雅情致等,从中领略作者对美的意象意境的发现与把握及其营造的方法思路。其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景物情境进行审美体验,即引导学生将审美注意直接指向对象,确立审美态度,由“凝神”而“澄怀”,对审美对象作精细体察,审美细察中也需要从思维上对感性表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把握其形式的独到之处与美之所在,得物之“真趣”“神理”,发现物美,如山如何厚重、水如何灵动;或将自我心灵与自然相融合、将主体情志灌注到对象世界与物同化,生成心中美的意象,如刘禹锡之视陋室、周敦颐之视白莲。这种创设情境的审美体验可围绕山、水、花、鸟、树木、昼夜晨夕等自然主题分别进行,可与阅读欣赏互相配合,作品范例阅读体验引路、课堂审美实践紧随其后。审美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发现自然景物的独特美,相互交流启迪,共同欣赏,及时记录。第三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即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难忘的人事经历,将其转化成审美观照的对象,回味思考其中感动人心之处,发现善良的人情美、温暖的人性美、纷繁多元的事物美。
3、把握审美意象与审美形式规范传达审美体验
审美将自然物景或生命体验对象化过程的同时便是它的意象化过程,它将外在事象和物象作为构形的基础与自我生命体验交会融合生成新的意象,或将生命体验中各种片段式印象、情绪、意念为材料提炼、加工、组合形成意象,这些既包含形象又蕴含着审美主体理解和感悟的审美意象意境,是诗歌散文写作中着力要把握的内容要素。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审美体验发现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其中生成的审美意象或意境,这是审美体验与审美传达之间的重要中介,犹如从“眼中之竹”转化成“胸中之竹”。
审美传达便是采用符号化的表达形式来展示审美主体的“存在之思”,将审美活动中生成于内心的审美意象意境、审美体验得以具体显现在其所构造的艺术形象和审美规范中。写作教学此时可以结合文学作品与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文学形式的审美规范,尤其是诗歌与散文这两类侧重表现自我内在审美体验的抒情文学形式规范,引导学生探求如何“立象以尽意”“立言以尽象”,把握不同文类由语言符号构建“形象”以传达渗透着主体审美体验的“意象”的规律与特点,努力传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在传达中不断完善审美意象,将“胸中之竹”转化成“笔下之竹”。
(二)“出”乎其外,追求超越,提升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
文学写作教学在引领学生“入”物察情发现美的基础上,还要“出”乎其外,超越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的本然层次而追求深度审美体验,超越个别而及人类,探寻对象世界中蕴含的本质与真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赏析一些能与学生青春生命共鸣的优秀文学作品,与作品中潜藏的作家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进行交流沟通,注意了解作家的际遇、困境,尤其要关注他如何通过审美观照来重新体验生活并在审美体验中产生新的感悟与超越,思考他对生命本真的理解及对生命内涵与境界的开拓。如《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者超越了不自由的、饱受痛苦的生命体验,将眼光放到自家身外的“类”,思考“人”之生、死、爱、病、心灵、自由等,由小我而进入“大我”,获得对人生意义更深一层的领悟。文学写作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在审美观照中有所超越,实质是引导学生追问与思考人生,在这种审美的人生终极关怀追问中领悟超越性生命体验与大我境界,领略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提升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
三、注重展开过程性评价,构建写作展示交流平台进行多元评价
文学写作是在审美体验实践基础上的审美传达,不论是审美体验还是审美传达都以实践为基础,因此,文学写作教学的评价就不能以最终的作业或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要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审美体验过程中感知、观察、想象、思维、领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生成审美意象或超越性精神感悟方面的困难,认真思考对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在交流与评价中促进学生在课内外更认真进行体物察情的审美实践、追求真正的反思超越,为审美传达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教学要加强课后作业的监督管理,将课上写与课下写相结合、片段与完整篇章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与传达课内课外的审美活动体验,鼓励发表。另外,写作教学可以利用QQ空间、微信群等媒体手段构建班级作业作品展示交流平台,及时所写作业作品,学生共同参与交流沟通,多角度、多方位给予评价,教师则注重归类分析合理引导,促进学生积极修改,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伯海、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人间词话》“出入”说索解[J]、文艺理论研究,2002(01)、
[2]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6:99-101、
温柔美
很多人都会选择要一个温柔的母亲,而不选择要一个有钱的母亲。看到母亲把钱给你丢下,而冲忙走出家门去赚钱的时候,你会感动吗?看到在遥远的山村,一家破旧的房子里,一位母亲把家里唯一的一件棉袄盖在儿子身上,对着儿子嘘寒问暖的时候,你才真的感动了。同样作为母亲,贫穷家庭的生活会很艰苦,但是得到的母爱会比有钱的家庭多上很多。
爱,很美。母爱,很伟大
残缺美
生活中,不多不少也会撞到一些残疾人。其实她们也很美,是一种独特的残缺美。雕像维纳斯是缺了一只手臂,但是她却拥有每个女孩梦寐以求的黄金分割线,全身都是正确的黄金比例。要记得,上帝为你关上所有门时,不会忘了为你开一扇窗。
有一种美,她很特别,不是人人能拥有,应该引此为荣
凌乱美
看见房间的乱,心生了一种亲切的感觉。早上起床,无论多急,总爱坐在窗台上,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的情景。大家都在为了各自的事在马路上奔忙着,这样的马路是凌乱的,但是也是城市活力的一种体现。游乐场里总是乱的,因为它把各人的笑声,欢呼声,惊吓声,以及在玩过山车时那种刺激的叫喊声,融合在了一起。游乐场的凌乱,也许是城市中最多欢声笑语的地方。
你喜欢雨吗?我喜欢。我是一个爱静的女孩,我不爱说话,不喜欢热闹。听到街上有人吵架,我会绕道远远地避开。
因为讷于言,所以勤于笔,我喜欢捕捉生活中任何一个美丽的剪影。
最美是夜雨。都市里一切都入睡了,只有雨与我。这样的我,那颗心透明地真实着。滴滴答答,小雨,滴在那苍茫的夜色里,朦朦胧胧地显示着它的神秘,朦朦胧胧地暗示着它的美丽。小雨洗刷着尘土,却洗刷不去青春的足迹这种情景,不美吗?
看过独舞吗?独舞是一种美得让人心痛的艺术。一束苍白的光照在舞台上,一位妙龄少女在舞台上飞舞,像一只蝴蝶,一只灵动的蝴蝶,偶尔扇动着那充满音符的翅膀。那少女双臂缓缓上举,继尔优雅地弯曲,柔情似水,构成人间最美最深的弧线。这不美吗?
当我一个人漫步在路上,不远处传来了蝴蝶的哭泣。我闻声寻去,见一位老人在风中与化蝶;一起共舞;。他在寒风中,在干瘦修长的指下,那二胡独有的忧戚,在孤独的丝弦上倾泻。我惊讶了,惊讶于化蝶;的流畅与动情、呜咽与缠绵。那美呀!不是吗?
美,它是在于给人一种心灵的悸动,它并不需要专家用那挑剔的目光鉴定什么。只需要我们怀着一颗无比透明的心去触摸现实,从中产生的那份悸动与感动,便是美。
其实,生活中的美有好多,满地都是,只看我们是否愿意俯身拾起。请记住,生活是美的。当世间马达的嘈杂声越来越充满城市的空间时,当鸟语花香越来越透露出人工雕琢的气息时,当钢筋混凝土的味道越来越浓郁时,当渐渐荒芜的心灵越来越找不到倾诉对象时,当夜不再静谧,天不再湛蓝,当人们的心建起了如壁的冷漠时,我们刚刚丰腴起来的心不能像水仙一样在沙漠中渐渐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