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消毒隔离制度(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6 栏目:写作范文

消毒隔离制度篇1

[关键词] 控制;手足口病;医院内传播;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 R5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72-02

手足口病是由于多种肠道内病毒引发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1]。因为肠道内的病毒引发,临床症状以发热、手足口处发生溃疡、皮疹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还会发生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等致命性的并发症。目前,手足口病已被列入传染疾病的防治法中,并被规定为丙类传染病。导致手足口病发病的肠道病毒主要是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以及A组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传染性较强,极易导致爆发或者流行。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共接收诊治98例手足口病患儿,针对患儿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趋势,为了有效避免医院内手足口病的传播,本院对本组患儿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措施,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年龄1~8岁,平均3、4岁;其中,女性43例,男性55例。所有患儿均出现发热现象,口腔颊黏膜、齿龈与舌处发生散在性溃疡,疼痛明显且食欲降低。皮疹多出现于足底、手掌、、臀部,少数出现在膝、肘关节以及躯干部位,属于充血性疱疹或斑丘疹,周围产生炎性红晕,且疱内具有少量液体。部分患儿伴有精神不振、恶心、呕吐、流涕以及咳嗽等症状。

1、2 方法

1、2、1 加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培训 在全院组织参与手足口病有关知识的培训及宣传,增强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的防控意识及防控行为[2]。对于重点部门的重点人群,如急诊科、儿科、皮肤科的医务人员,门诊导诊的护理人员,卫生保洁人员等予以专门、系统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消毒隔离等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并要求全员过关。

1、2、2 规范诊疗的流程 严格预检过程的分诊制度,将患儿集中收治,针对皮肤科门诊与初期儿科门诊全部接诊手足病患者的情况,医院领导应该立即予以协调沟通,把门诊处接诊的手足病患者统一集中于儿科门诊,设立预检分诊护理人员及分诊台、候诊区、专门诊室以及输液区。在每个诊室1次只能接待1位就诊患儿。在儿科住院部设置专门接收手足口病患儿的隔离病房,将重症患儿送到指定的医院,经过集中诊治,医院内手足口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1、2、3 制订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处理措施 通过分析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的特征,制订符合本院的消毒隔离制度。在诊疗环境、诊断治疗的用品、手卫生、医护人员的防护、患儿用品、床单位以及患儿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方面予以规范性消毒[3]。每次消毒的情况应该严格登记并签名,并在专人负责监督的情况下执行。

1、2、4 配备并完善手消毒隔离设施 完善门诊各部门内洗手或手消毒设施,为确保门诊医护人员每接诊1例患儿后执行卫生洗手。在每张诊桌旁设置符合原卫生部规定的对手足口病原菌的敏感手消毒的用品,增强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

1、2、5 诊疗环境及器械的消毒 根据手足口病的病原菌与传播途径的理化特性,及时调整有效的消毒方案。对患儿就诊区、候诊区以及专门的隔离病房,每天采用紫外线灯予以终端消毒,每次至少1 h,3次/d,同时装配空气消毒机采取随时动态消毒。地面每天采用氯消毒剂(1000 mg/L)拖擦3次,物体表面采用氯消毒剂(1000 mg/L)每天擦拭4次,随时随地予以清洁消毒。对于非一次性的诊疗设备应该即用即消毒,体温计用过之后,采用氯消毒液(1000 mg/L)浸泡进行消毒[4-5]。患儿用过的病床或桌椅等用品应严格使用氯消毒剂进行终末消毒以后,才可以继续使用。

1、2、6 健康教育的宣教及卫生行为管理 增强对患儿及其家属健康教育的宣传及卫生行为的管理,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消毒隔离意识与消毒隔离行为的导诊护理人员根据发放宣传的资料与现场指导综合的方法,对就诊患儿及其家属予以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知识宣教,并指导患儿及其家属如何正确洗手、环境与物品的消毒方法,排泄物及呕吐物的正确处理方法[6]。在全部就诊患儿的病例本上面粘贴关于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的处方,同时要求患儿家属认真阅读并予以签字。协助患儿家属做好患儿在诊治过程中的有效消毒隔离管理,尽量降低对医院环境的污染。

1、2、7 增强督导,确保无菌消毒隔离制度的贯彻落实 制订关于手足口病在流行期间每项消毒操作措施的登记本,并认真做好每项记录,随时检查并有效落实。严格督查医护人员每天的手卫生及听诊器、操作物品等医疗器材消毒状况,院内医疗环境的消毒情况,确保每项消毒操作措施都能有效进行贯彻落实。

1、3 临床观察指标

在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前后,调查两组患儿对手足口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知晓率及手卫生的依从性,并记录患儿住院期间发生手足口病医院内传播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采取严格的控制及防治措施后,预防和控制知识的知晓率、手卫生的依从性均有所提高,控制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于多种肠道内病毒引发的常见传染疾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常表现为发热现象,口腔颊黏膜、齿龈与舌处发生散在性溃疡,疼痛明显且食欲降低。手足口病在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夏秋季,少发于冬季。手足口病在流行期间,可导致托儿所或幼儿园集体感染或是家庭聚集性发病现象[7],其特点是肠道内病毒的传染性较强,隐性感染的比例较大,传播速度较快,传播途径较复杂,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大范围的流行,疫情的控制难度较大。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儿与隐性感染者都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飞沫、粪便传播,也能通过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导致感染。肠道病毒特别适合于湿热的环境中生存和传播,对于去氯胆酸盐、乙醚等不敏感[8-10]。75%的乙醇及5%的来苏均无法将病毒灭活,但是却对干燥环境和紫外线十分敏感。各种氧化剂、碘酒以及甲醛等均可以达到灭活病毒的目的。结合手足口病病原菌的理化特性及其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择取合适的消毒剂与消毒方法为保障消毒有效的关键。所以,医院在接收诊治手足口病时,防控疾病在院内传播及控制疫情已是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本院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间,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把门诊接收诊治的患儿均归入到儿科门诊,设置专门的诊室、候诊区以及输液区,安排专门的导诊护理人员,建立专门接收诊治手足口病患儿的隔离病房,予以集中诊治。研究发现,集中诊治和规范消毒管理是防控手足口病于医院内传播扩散,控制疫情的关键手段。制订消毒隔离的制度,实施针对性的合理消毒隔离处理措施,指导患儿和其家属正确洗手、环境与物品的消毒方法,排泄物及呕吐物的正确处理方法,将诊疗流程规范化,增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严格做好诊疗设备、环境、患儿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呕吐物等方面的消毒隔离管理,能够有效阻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使手足口病的流行得以控制。根据手足口病病原菌与传播途径的理化特性,消毒因子的敏感性,择取有效的消毒剂与消毒方法是确保消毒效果的重点[11]。本院选择了紫外线及有效氯消毒剂,获得了满意成效。

综上所述,通过防控知识的普及,集中诊治,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方法,制订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环境、诊治设备以及患儿用过物品的消毒隔离处理,可以有效防控医院内手足口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聂玉兰、综合医院控制手足口病医院传播的管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0):15-16、

[2] 邓莉,张艳玲、手足口病的流行与防治[J]、北京医学,2010,30(6):353-355、

[3] 高国清,孙焕杰,胡宇、手足口病疫情突发时的护理应激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1):104-107、

[4] 尹雪玲,张素芬,连秀华、手足口病定点医院控制院内感染的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5(11):71-72、

[5] 李星,蔡水仙,林慧卿、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401-1402、

[6] 张爱芹,郭庆华、32例手足病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5(4):408-409、

[7] 钱丽敏、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676-7677、

[8] 周书生,孙爱秀、手足口病区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药学指南,2012,10(21):334-335、

[9] 孙璐露、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治疗效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11)24:112-113、

[10] 邓莉,张艳玲、手足口病的流行与防治[J]、北京医学,2010,11(6):210-212、

消毒隔离制度篇2

【摘 要】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关键词】 院内感染 护理管理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医疗护理质量的综合体现。消毒灭菌和隔离是切断微生物传播、预防院内感染的基本手段,是院内感染监控的重要工作,也是护理工作的基础。院内感染科及护理部负责制定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等护理质量标准,在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中有着重要地位。几乎所有护理操作都离不开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护士是医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的主力,因而全面提高护理管理质量被视为院内感染控制的关键。

1 院内感染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等日益为护理界所重视。预防为主的原则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医院感染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改变着特点,也不断增加威胁。严格地执行消毒、隔离、灭菌,制订一系列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和护理管理制度,是预防交叉感染的前提,而运用现代化护理和管理手段则是降低医院内感染危险性发生的重要途径。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的空气中、物品上都会有大量的致病菌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是一门科学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组织管理科学,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门多边缘新学科,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总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总系统的协调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在医院内实行各种消毒相隔离措施[1]。在医院,接触病人最多的是护士。传染病人、感染病人、危重病人、高龄病人、免疫力功能低下病人等,都需护士精心护理才能获得康复,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院内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预防院内感染的基本手段消毒、灭菌、和隔离等主要技术措施都离不开护理操作,护理管理的重要性正在于此。

2 加强宣传教育 健全组织机构

院内感染必须从护理部教育入手,对各级人员进行不同内容的消毒、隔离技术培训,使预防感染的各项计划和措施变为群众的愿望和行动。举办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一年内最少五次,举办护士长学习班,请预防医学的专家教授及院内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讲课,使护理管理干部充分认识到院内感染的威胁及搞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院内感染及护理部制定检查细则下发到各科,以便护士长有理论指导、有行动依据、有具体措施的抓好各科的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为使控制院内感染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护理部在全院各科室建立相对独立的感染监控网,在感染科管理监控下,定期举办学习班,采取边讲课边实习的教学方法,讲授隔离消毒灭菌及监控理论和技术,并组织学习监控职责、制度等管理条例,使他们能独立完成本科室的隔离消毒灭菌工作。尤其是手术室、妇产科、供应室等护士在血源性感染性的危险与预防中尤其重要,院内感染科及护理部对于各级护理人员,除培养她们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习惯外,还必须加强个人卫生的管理,如保持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及各种器具等清洁和合理使用等。通过采取上述措施,预防为主的意识,使每个护理工作者都能主动执行清洁隔离消毒灭菌等操作规程,认真完成监控任务。

3 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检测指标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各项工作的准则和检查评价的依据。与预防医院内感染有关的护理制度主要有: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探视管理制度、病房管理制度、陪护管理制度、治疗室管理制度、换药室管理制度、病区管理制度等。护理部根据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以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常规物品消毒灭菌质量考评标准”,科室每月自查,每月护理部率领全院护士长下科室检查,感染科每月检查全院各科室感染管理质量标准及得分情况。为院内感染监控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院内感染科及护理部特别重视侵入性治疗器材用后的预处理、体温计的消毒处理、污敷料及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处理等。

4 抓好重点监控部门的检测监督

在院内感染的预防中抓好重点科室的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感染科及护理部对易造成扩散的几个主要科室实行重点监测,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每月一次检测监督。如:消毒供应室是全院无菌器材、敷料的集散中心,又是污染物品的回收处理中心,若造成交叉感染,其覆盖面波及全院。

完善护理管理通常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贯彻执行全院统一的消毒隔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质控标准,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目的[2]。这是院内感染监控在护理部的协调作用下,更好的完善感染科的职能工作,使工作能够彻底地做到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预防交叉感染,对病人及医护人员都是很重要的防护作用。所以说感染科的监控是与护理部的协调作用离不开的。护理部在院内感染监控中起着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消毒隔离制度篇3

通风、消毒制度

为切实做好我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把传染病和流行性疾病防控工

作落到实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开窗通风制度

1、按照《中小学教室换气卫生标准》规定,教室、图书馆(阅览室)

等学习场所每小时需要通风与换气。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换气方式

与次数,温暖天气宜实行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在课前和课间休息

期间宜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

2、各班级设立卫生委员,专人做好教室门窗开关通气工作,并负责做好

记录,每周交校医室检查。

3、办公室、专用实验室、会议室等集体场所指定专人负责开窗通风工作,

并做好记录。

4、学校每天对各班教室、各专用教室、办公室等学生学习、生活场所开

窗通风换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纳入对年级、班级、科室评比的内容。

二、消毒制度

1、学校应根据需要配备紫外线消毒设备、84消毒液、75%浓度酒

等,配齐喷壶、洒水壶、水桶、抹布等工具。

2、学校要定期和不定期加强师生消毒知识、消毒器具使用与操作要点的

培训,根据不同季节向学生宣传预防传染病相关知识。

3、学校要在每天放学后对教室、办公室、集体场所进行一次消毒,在流

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突发或高发时要增加消毒的频次,每天中午午餐后和下午

放学后进行两次消毒。

4、发现一例确诊或疑似病人,根据具体情况让其回家休息、治疗或直接

送往医院。病人所在教室或办公室用5%含氯消毒剂彻底对地面、桌面、门

把手、以及手可以触摸的地方进行彻底消毒。呼吸道传染病,可采取紫外线

照射对空气进行消毒。

5、学生及教师患传染病时应立即隔离治疗,所在班级或办公室要进行彻

底消毒。如各种用具和用品都要用消毒水浸泡或擦洗,不耐湿物品要用日光

曝晒,加强室内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紫外线消毒。患者待隔离期满痊愈后,

经诊治医院开具疾病痊愈、解除隔离证明,再经学校保健教师同意后方可回

校。

6、对患者所在班级或办公室和与患者接触过的学生或教职工要进行隔离

筛查。隔离和观察检疫期间学生不许串班、扎堆,取消大型集会活动,隔

离期满后方可解除。

7、对原因不明的高热、腹泻的学生,联系监护人,过后对隔离室或卫生

室进行彻底消毒。

消毒隔离制度篇4

【摘要】本文针对传染病的特点,提出要重视消毒隔离,提高思想认识;制定消毒隔离制度;切实落实消毒措施;定期鉴定消毒隔离的质量;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传教育工作等。从而达到探视的健康人不被传染,病人之间杜绝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减少污染的目标。

【关键词】传染病;消毒隔离;宣传教育

传染病,这一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不同于其他科的疾病,因为它具有传染性,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病原体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如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可通过饮食、水、苍蝇、手等传播。因此,传染病的护理不仅要细心做好临床护理,而且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为了达到探视的健康人不被传染,病人之间杜绝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减少污染的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消毒隔离的工作。

一、重视消毒隔离,提高思想认识

传染病消毒隔离是护理工作重点,首先要提高本科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的认识,对新来的工作人员、实习医生、护士要反复强调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对卫生员的工作更应重视,因为她们在清洁卫生工作中接触污染物机会多,属高危人群,因此要帮助她们学习有关病原体、传播途径、消毒隔离知识及消毒液配制的浓度及方法,使其了解消毒隔离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并要帮助病人了解消毒隔离的意义,正确对待各种隔离措施,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医务人员密切配合以提高治疗的效果,防止疾病的传播。

二、制定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的制定要全面,并且具体可行,各种管理制度也要按照消毒隔离的原则执行。要求人人做好,严格保证清洁区不被污染,半污染区与污染区要随时消毒及定期消毒,严格探视制度,对免疫力低下、小孩、老人、体质虚弱的人严禁探视。对危重病人的陪护,除采取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还要指导他们正确采用消毒隔离方法,做好自我防护,如餐具、生活用品应单独使用,避免相互传染。

三、消毒工作采取的措施

1、随时消毒

对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胸腔积液、腹水,用等量含氯1000~2000mg/L的消毒液消毒。对污染物,如体温计、弯盘、止血带,用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水冲洗后晾干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吸氧管、导尿管、胃管、引流袋均用含氯1000mg/L的消毒液毁型浸泡后统一处理。对污染的各种穿刺包、导尿包、换药包、口腔护理盘中器械均用含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后,再送供应室高压灭菌。

2、定时消毒

每日对病区、病室、治疗室、护办室、医办室、更衣室、门诊室用紫外线消毒1h,并用消毒液擦拭地面,每日2次,做到一床一巾。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每日对听诊器、血压计袖带、止血带熏蒸消毒。口服药杯、门把手消毒巾,每日消毒及时更换。

3、终末消毒

对传染性强的危重病人转院或死亡后,迅速将所住病室进行消毒,用2%过氧乙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对一般性传染病人出院后,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时间不少于60min。室内的床、床旁柜、陪床凳、地面,分别用消毒液擦洗,病室应开窗通风1h后方可收容新病人。

4、使用化学消毒液应注意

化学消毒液必须配成水溶液,因为水的分子量小,容易渗透到细菌的细胞体内与原生物接触。消毒液的浓度应符合规定,配制时一定要用量具,不得用闻味、观色等方法,否则达不到消毒效果。消毒时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间。

四、隔离工作采取的措施

1、对病人的隔离

将病情复杂、传染性强、易出现并发症的病人,安置于单人病房,便于抢救及隔离。相同病种的病人,同住一室,不同病种,分室收容。病人不互串病室,不交换用物、书报,生活用品应专用,不互送食品,餐具应单独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2、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

医护人员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处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物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不同病种应及时更换隔离衣,防止污染。每次操作后应用流动水洗手,采用六步洗手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3、对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隔离

指导他们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应转向一侧或用卫生纸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痰吐在放有含氯1000mg/L消毒液的痰杯中,统一处理,防止病菌传播。

五、定期鉴定消毒隔离的质量

定期进行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检测,低于70μw/cm2或紫外线消毒达1000h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管。每月对病室、治疗室进行空气细菌培养一次,以检查消毒结果,并随时对消毒液浓度用试纸进行监测,以保证消毒液浓度准确。定期鉴定消毒隔离的效果,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保证质量。

消毒隔离制度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39-01

[摘要]目的:探讨产房的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方法: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并严格实施。结果:通过对产房的合理布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使产房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结论:只有加强了产房感染管理,才能保证产科质量达标,保障母婴安全。

[关键词]产房;医院感染;监控措施

为了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对产房组织管理,产房的建筑布局,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消毒监测,标准预防,人员培训等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探讨产房医院感染的监控与管理。

1建立健全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首先医院成立了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网络,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办公室,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各级组织网络分工明确,个司其职。妇产科负责人把预防和控制感染作为科室中心工作之一,制度了医院感染管理、日常清洁消毒、消毒隔离、职业防医疗服务管理制度、职业暴露时处理流程措施,手卫生规范、一次性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医院环节卫生学监测制度,并按制度贯彻执行。严把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关,每月对产房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监测,不定期对产房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消毒液的浓度,消毒效果,无菌物品的保存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产房布局设施合理化

产房的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染间,卫生间。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1出人人员管理: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认真执行出人管理制度。

3、2助产人员的管理: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更衣,换鞋,带口罩,帽子。接产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产房,每年对妇产科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助产人员不得有任何传染病。

3、3隔离孕产妇管理:凡患有或可拟有传染疾病,如HbsAg阳性及肝功能异常等产妇,均安置于隔离待产室待产,隔离分娩室分娩,并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接生[3]。

4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

器械应彻底清洁,不留血及污垢,异物。采用消毒――清洗――消毒,灭菌。无菌物品有明显标志,专柜存放,无菌物品打开后未使用应重新消毒,产包打开后4小时即视为已污染,须重新灭菌。产床使用后更换床上一切物品,并使用消毒液擦试床单位,氧气湿化瓶、输出管每次用后及浸泡消毒,冲洗会阴的容器一用一消毒,一次性用品使用应注意产品生产日期,如有破损,过期,污染均不可以使用[4]。

5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产房根据卫生部颁发《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医疗垃圾放于黄色防渗漏的塑料袋内,隔离产妇使用后的物品及胎盘用双层黄色包装物盛装,并及时密封,由医疗废物收集专职人员每日收集,并登记,交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统一处理。

6规范助产人员洗手

注意手卫生,由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比空气传播更危险[1,2],因此。刷手间张贴洗手图,严格按照外科刷手法,科室监控员及护士长和院感办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

7环境卫生学监测

每月由科室监控员对产房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物品进行采样送检,院感办专职人员抽查的方式进行监控。采样结果若超标,必须分析原因,定期整改。

8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消毒隔离制度篇6

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并在科室主任领导下工展工作。

2、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进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有医院感染反馈,改进及处理登记本。

3、门诊布局合理,分区无逆流与交叉,各牙椅之间用适宜的隔帘分隔(高1、6米左右),并有配套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快速干手设备及手消毒液。有独立的器械消洗、消毒、灭菌室。各诊室加强自然通风,治疗前后用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座椅及地面。每日工作前后用紫外线或臭氧进行空气消毒30min-60min分钟;每周对工作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处理。

4、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疾病标准预防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加强工作人员及清洁器械工人的岗位培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及手术隔离衣(小围兜)、防护屏、护目镜,接诊、治疗每个患者前后均戴手套,一人一换,戴手套前后均应洗手及手消毒。

5、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或消毒”的要求,各类诊疗器械按《医院消毒技术》要求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口腔检查器材尽量采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弯盘、一次性垫巾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标识齐全,无过期、无漏气、无破损,并禁止重复使用。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诊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修复、正畸印模须用消毒液浸泡,石膏模型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置紫外线灯下一米距离内照射30分钟备用。

6、传染病患者就诊完后应严格按传染患者敷料、器械处理,防止污染,并严格按规定进行其他终末消毒。

消毒隔离制度篇7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医护人员的手消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前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在各种治疗操作前后医务人员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尤其是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完整的皮肤黏膜等的医护人员,严格洗手,不留长指甲,不带戒指、手链等,以保证洗手质量。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严格洗手对清除手上的暂驻菌和预防交叉感染有重要意义[3],手的清洁消毒无论对医护人员自身还是对即将接诊的患儿,均能降低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我院儿童门诊现在输液时采用“万能”免洗外科手消毒液,主要含0、24%三氯羟基二苯醚和55%乙醇,可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致病性酵母菌和医院感染常见菌,快速手消毒。接触患儿一人一消毒,手消毒作用快速、方便,效果亦较好。

空气消毒:我院对就诊或陪护患者过程中感染的人数未做过统计,但按照现在就诊患儿人数每人平均两位家长陪同,我们每日约500人流量,我院对于实现空气消毒尚不具备条件,如输液大厅未安装通风设备,不能采用全新风运行和对回风或送风采取消毒措施的全空气空调系统,只能在无人员情况下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或化学消毒剂喷雾消毒,开窗自然通风,患儿较多时我科采用静电吸附式动态空气消毒机24小时流动消毒。

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我们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立即进行消毒毁形等无害化处理,做到绝不重复使用。止血带、体温表一人一用一消毒,用“84”(1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非一次性医疗护理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每日用75%酒精溶液擦拭1次。固定手板采用一次性纸板或可用“84”液擦拭消毒的塑料板,患儿压舌板经清洗、干燥、包装后统一经压力蒸汽灭菌。

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病原体诊断未明确者,一定要尽早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根据当地常见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经验性治疗,待病原学诊断明确后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要对抗生素使用情况实时监控,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干预。

身体物质隔离:美国HICPAC于1996年提出标准预防并得世界各国的共识。即针对所有在医院中诊断的患者不必考虑是否有感染性疾病,故我们将患儿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破损皮肤、黏膜等均当成有传染性进行隔离。操作过程中的非接触技术;非触摸式水龙头、流水洗手或手消毒。

预防隔离:疑似病例暂在门诊治疗的患儿应单独隔离,对隔离观察室应有明显标记,护理人员应熟练隔离技术,按确诊患儿病例采用隔离技术,对已确诊的患儿送入感染病房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护人员进入观察室需戴标准医用口罩,在诊疗、护理及接触患儿后,严格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预防控制对策

加强培训:将医院感染知识列入继续教育讲座之列,定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制定消毒隔离制度,对新毕业生和保洁人员应进行医院感染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完善相关制度:依据相关管理规范和标准,为儿科门诊制定专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输液室消毒隔离制度,使得医护人员有章可循。按照标准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采光通风,依据不同病种按区域进行治疗,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隔离区单间与普通输液室分开。各区域固定清扫工具,避免交叉感染,清洁消毒质量应达到相关标准规定。更新洗手设施,安装非触摸式水龙头和干手机,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运用五常法进行管理,即常清洁、常规范、常整顿、常自律、常组织,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加强监督监测:坚持卫生消毒质量监测,积极配合主管部门每月进行室内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及其他一次性医疗用品等质量监测。监测结果及时取回报告,如有细菌数超标的情况,则查找原因,立即改进,直到合格才能投入使用[4~7]。护士还要负责消毒隔离工作,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浓度与定期更换的时间,当事人应签名确认。

消毒隔离制度篇8

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年7月ICU发生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结果:有效控制了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运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等是控制感染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ICU 鲍曼不动杆菌 暴发流行 调查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82-02

鲍曼不动杆菌是不动杆菌属中不发酵糖类、氧化酶阴性、不能运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流行趋势,已成为21世纪临床重要的致病茵,更是目前我国医院内重要的超级细菌。ICU是医院中感染高危患者集中的区域,各种侵入性诊疗措施较多,是医院感染高发和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1]。为加强我院ICU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我院ICU2010年7月,连续发现多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聚集性发病,积极干预控制并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0年7月某日ICU共收治患者8名。2名已确诊为鲍曼不动杆菌呼吸道感染;4名为痰培养结果阳性,考虑为定植可能;2人为新入病人,无感染症状。医院感染罹患率25%。医院感染管理科立即对全科病人重新采取痰标本送检进一步辨别筛查。

1、2 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自2010年6月22日起,该科住院患者中陆续出现有痰标本中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阳性的报告,截至2010年7月2日,累计确诊发病2例,痰培养阳性4例。经调查,首发病例:某男、82岁、2010年1月1日入院,诊断:糖尿病。从2010年3月份以来,一直反复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多次痰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阳性,常住ICU负压隔离病室,与后续发病患者之间无直接空间近距离接触。

2、2 卫生学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自2010年7月2日介入ICU调查后,立即对室内物表、空气、医务人员手、患者诊疗用具进行抽样检测,其中在首发病例的隔离室内床栏、治疗车、电脑键盘、当日专护护士及病室生活护理员的手上均检测到鲍曼不动杆菌阳性。

2、3 感染与定植排除。

2、3、1 表1中确诊的两例病人感染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基础疾病复杂,有重度肺部感染病史,年龄在70岁以上,自身免疫功能差,呼吸机及入院时间只是次要原因。

2、3、2 表2中4例定植排除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人,某男,常住病人病情稳定,已脱机无特殊感染体征,确诊为定植病人且是感染源所在。其他3例排除的患者,基础疾病简单、有肺部感染症状,年龄在23-65岁。

结论,感染源为,常住病人,某男,病情稳定,已脱机无特殊感染体征;传播途径初步分析为:手,吸痰接触传播;易感人群病室内的病人为急危重病患者,基础病多且复杂,免疫力低下,没上呼吸机的患者也可以成为定植带菌者或被感染者或感染源之一。加强病情观察及辅助生活护理,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打造人性化且清洁安全的诊疗环境,有助于患者康复。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吸痰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过程中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时,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接头处被污染,可能将环境内的细菌带入呼吸机管路;吸痰用物未按时更换;操作时未戴无菌手套;未及时倾倒治疗碗内残留的生理盐水;吸引器玻璃接头未泡在消毒液中或用无菌纱布包裹。

3、1、2 人员配备不足。手足口病流行以来,病人数增多,护理人员不足,鲍曼不动杆菌阳性病人未坚持实施分人、分组专人护理,感染者和非感染者实施交叉护理,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3、2 相关危险因素。

3、2、1 病室内物品摆放凌乱。

3、2、2 物表环境卫生差。环境卫生工作不到位,用物脏乱差,治疗物有肉眼可见的污迹。

3、2、3 隔离病室布局不合理。未设置缓冲间,与污染的隔离室想通。

3、2、4 抗生素使用情况。碳青酶稀类抗生素使用比例较大。

4 对策

4、1 多部门协作。

4、1、1 启动应急预案。强化消毒和无菌操作技术和手卫生制度,专人专护,防止交叉感染。启动“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程序”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紧急现场会制定防控措施。

4、1、2 共同筹备应急方案,有备无患。全面清洁、整顿、优化流程。

4、1、3 高度重视,多部门通力协作。指派专人到场监督指导,现场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4、2 及时救治。

4、2、1 暂时停止接收新患者,执行参观、探视制度,减少室内人员流动和病菌带入,暂时停止家属探视活动。

4、2、2 对感染病人进行辨别筛查,并分别制定治疗护理方案。

4、2、3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措施,杜绝感染继续蔓延。

4、2、4 加强基础环节护理,促进患者病情转归。患者可取半卧位抬高床头,加强口腔护理,以清除和预防口咽内部感染,严密监控。

4、3 有效防控。

4、3、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尽可能的降低环境物表的菌落数。制定针对性的消毒隔离措施,强化培训。加强监督,对环境实施全面消毒。物品用消毒剂擦洗,拖把、抹布要求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分别晾晒存放,以避免交叉感染。

4、3、2 强化手卫生制度,杜绝传播途径。强化培训: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呼吸机及其各管路的清洗消毒、气管导管内无菌吸痰法、手卫生、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接触隔离等知识。

4、3、3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操作管理,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反复发生。

4、3、4 加强各类监测工作,做到有效掌控。感控科加强检测工作,高度重视疫情发展控制情况,及时反馈痰培养检测结果。

4、3、5 保证空气的洁净和流通。做好区域空气层流洁净系统的启用和维护工作。备用区域使用前,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对环境行臭氧消毒,进行环境物表采样等微生物检测,指标合格后启用。

4、4 PDCA持续改进措施。为了严格控制流行趋势继续发展,医院感染管理科特制定以下加强ICU病区消毒隔离的措施:

4、4、1 强化标准预防隔离措施。

(1)所有要进入ICU的人员均应采取强化标准预防隔离措施,控制入室人数,有上呼吸道感染者禁止入内。

(2)配备足够的专用鞋或鞋套,注明清洁或污染标志。

(3)全面清理更鞋间的各储存柜子,另备外来人员公用柜子。

(4)医务人员参观工作服保持清洁、足够,随脏随换。

4、4、2 加强ICU病区环境表面的消毒措施。科室负责人及护理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有效实施。

(1)地面消毒。通常采用常规湿式消毒清洁处理,要求每天消毒剂擦式地面不少于2次。各室设专用拖把,并标志清楚,分别悬挂。

(2)物表消毒。所有物体表面用消毒剂擦式消毒,要求每班一次,每天三次,用清水擦拭,以防腐蚀损坏仪器。

(3)各种诊疗用具消毒。体温计用消毒剂消毒液浸泡消毒,听诊器、血压计、简易呼吸器球囊、呼吸机等贵重仪器表面用消毒剂擦拭消毒后用清水擦拭,预防腐蚀仪器。简易呼吸器面罩及其所有可拆卸的接头和零件均应实行灭菌处理。

(4)强化手卫生制度。严格执行耐药菌株接触隔离相关措施。在使用快速手消剂时仍要求遵照六步洗手法步骤实施。每一张病床相对固定治疗用物。

(5)强化全员培训与监督管理。立即对全科医务人员再次强化培训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呼吸机及其各管路的清洗消毒、气管导管内无菌吸痰法、手卫生、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接触隔离等知识。保洁员擦拭床头柜用的抹布必须一床一用一消毒,并注明床号分别晾干备用,擦拭不同的床单位应更换手套;健康助理员进行生活护理时必须强调手卫生,护理不同的病人应更换手套,床上擦浴用的病人毛巾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消毒剂浸泡消毒清洗晾干备用。

(6)强化环境物表卫生工作。强化治疗室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环境干燥无尘,治疗室内各类用物保持清洁、整齐摆放,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治疗台面每班擦拭清洁,治疗盘、消毒剂固定底座每日下午治疗结束后清洗消毒擦干备用,每周用专用不锈钢保养液保养两次。病区内所有不锈钢用物均如此要求。

(7)严格实施标准预防与接触隔离。隔离间的病人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措施。所有用物专用,专人护理,一人一用一消毒。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穿隔离衣,专护人员隔离衣可每班更换。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向探视者说明探视时间、探视须知、手卫生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探视者的配合与理解,同时还要为探视者提供必要地消毒隔离设备,患感染性疾病者禁止入内探视。

(8)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特别强调的是医护人员在使用非密闭式吸痰装置给机械通气病人吸痰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持物钳或镊子;治疗盘必须每天清洁并用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才能使用;打开后的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接头处用碘伏消毒后再重新连接;吸痰结束后即将吸引器的玻璃接头插入消毒瓶中或用无菌纱布包扎备用;每次吸痰结束后随即倾倒未用完的生理盐水;无菌盘内吸痰用物及时更换。治疗盘必须保持清洁消毒、无锈状态,治疗结束后用消毒剂擦拭消毒,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消毒液底座也同样处理。

(9)强化呼吸机及吸氧装置消毒管理。强化呼吸机消毒管理。呼吸机螺纹管要求至少做到每周更换一次。呼吸机螺纹管可用消毒剂消毒液泡消毒清洗晾干后,可存放于带盖容器中干燥保存备用,或者送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处理。建议使用一次性呼吸机螺纹管,以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10)加强床单位消毒。建议特殊病区购买使用床单位消毒机,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11)借鉴区内外各大医院经验和做法。

总之,医院环境物体表面的污染在医院感染传播中的作用一直是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外多数医院认为,环境表面作为微生物来源引起手术感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环境表面的常规清洁处理,使每个手术后重新得到新的清洁环境。近年来,物体表面污染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美国CDC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污染物体表面的间接传播是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注重物体表面的清洁卫生等,特别是ICU卫生员的手卫生是控制感染的主要措施。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选8篇)
  • 下一篇:呼啸山庄读后感400字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