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中国神话传说(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7 栏目:写作范文

中国神话传说篇1

传说中开天辟地的是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是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中国古代流传或经史典籍中记载的包含被神话的历史人物,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嫦娥等神话形象栩栩如生在民间被广为传颂,但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中也有另一类妖兽式的人物残害百姓。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的走向。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神话传说篇2

一、比较神话学与人类学视野:国外汉学界的早期研究

日本汉学家在研究中华民族起源神话方面走在国际汉学界的前列,尤其在考古学方法的运用和出土文物材料的求证方面具有很好的学术影响。民间文化学学术史专家贺学君的《中日中国神话研究百年回眸》所引资料显示,日本较早研究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的成果有井上圆了的《孔孟之偶像尧舜形成原因探源》(1882),此后至1904年间,日本学界发表了较多的相关论文,如《尧舜》和《续尧舜》(清野勉,1894)、《五帝论》(中村德五郎,1898)等。这些研究以文献为主,少量涉及古文字资料。真正自觉运用考古人类学方法的是出石诚彦的《中国神话传说之研究》(1943)。作为日本第一位专门从事中国神话研究的学者,他以比较神话学方法为基础,大胆突破前人纯以文献为主的传统观念,注意从古代绘画、雕刻等历史遗物中寻求原始神话的痕迹,又引入自然史方法,以期由此揭示某些神话产生的现实基础,从而将神话从后人累加的政治因素和道德观念中剥离出来,较为可信地梳理了华夏部分早期起源神话的原始形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御手洗胜通过考证黄帝与龙的关系来探寻黄帝传说的传承地区与意义。侧重于考古和历史素材的林巳奈夫,着有《殷中期以来的鬼神》(1970)、《汉代的神》(1975)。侧重于中国神话通论的贝冢茂树,着有《中国的神话》(1971)、《中国神话的起源》(1973)、《英雄的诞生》(1976)。侧重于神话与古文字及民俗研究的白川静,着有《中国神话》(1975)、《〈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1986)、《甲骨文的世界》和《中国古代民俗》等一系列专着。20世纪末叶,小南一郎的《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1993)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西王母神话的起源与演变,考证西王母神话与七夕文化的关联,深化了西王母神话的可信度。欧美汉学界运用考古学方法和考古新成果来研究中国起源神话的代表是20世纪中期的女性主义神话学派。中国神话学家叶舒宪认为,女性主义神话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以女性主义观点和考古新材料为双重契机的女神再发现运动,以及女性主义神话学对西方文化两大源头的重新认识。女性主义作为一场文化思想运动,它的重大启蒙意义就在于揭示出一个被忽略已久的真相:世界上已知的所有文明几乎都是父权制的。女神的发掘与研究取得的重大影响,与考古学方法及其相关成果的运用密切相关。

如拉灵顿(C、Larrinton)主编的《女性主义的神话指南》(1992)运用考古新材料和女性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近东、欧洲、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的神话传统以及20世纪的女神崇拜与研究情况,对中华民族起源神话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构成的神话帝系谱做出构拟,强调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男性中心主义对神话性别角色的决定性作用,承认在远古时期存在统一的信仰女神的宗教。美国汉学家大卫?凯利的长文《开端:新石器与商代的女性地位》(1999)主要依据考古发掘材料和对甲骨文的记载的分析,论证上古时期女性的地位并未高于男性,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社会性质基本上是父权制的。这就使女神宗教说的现实基础问题受到某种程度的质疑,其争议性也就越发明显了。大卫?凯利还引用格林(M、Green)《克耳特女神》(CelticGoddesses)一书的观点论证说,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女神雕像的发现并不一定反映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显赫,因为古希腊的雅典奉雅典娜女神为守护神,可是雅典妇女的地位却极为低下,甚至根本就算不上城邦的公民。值得强调的是,俄罗斯通讯院士李福清(B、Riftin)作为当代研究中国神话最着名的汉学家,不仅广泛搜集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的人类学材料,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包括起源神话在内的中国神话,在研究方法与神话史料、口头传承的神话材料的搜集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而且还整理了国外研究中国各族神话的论着资料,编辑出版了《中国各族神话研究的外文论着目录(1839-1990)》一书,为中国神话研究提供了国外相关文献的宝贵线索。

中国神话传说篇3

中国神话中十大上古神鸟

1、鲲鹏

鲲鹏这个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的深受,是有着奇大无比的身形的两种生物的华夏上古神兽,而鲲是一种主要生活在北方大海里的大鱼,鹏鸟则是有着遮天蔽日的双翼的大鸟。

2、三足金乌

三足金乌在中国神话中是以驾驭日车的形象而出现的神鸟名,也是有着金乌、三足鸟、太阳鸟别称,根据以日中生的有三足的乌鸦演化而成的神鸟,关于这个神鸟的起源也是有着相关的说法,人们听到的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中,后裔设下的神鸟就是三足金乌。

3、凤凰

凤凰这个雄为凤,雌叫凰的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在我国有着吉祥和谐、祥瑞象征的中国文化重要元素,在大荒西经、山海经、证类本草等均有所记载,在甲骨文中还有关于商代帝王将其捕获的相关记载,并且凤凰与龙的形象一样,演变进化都很复杂。

4、大鹏金翅鸟

大鹏金翅鸟又被称为琼鸟、迦楼罗鸟,是有着闪亮的金色翅膀,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以龙为食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神鸟,并且不管是中国神话传说还是西方传说,如阿波罗游记、一千零一夜等书籍均能找到相关记载。

5、朱雀

朱雀这个起源于远古星宿崇拜,代表着炎帝和南方七宿得的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是有着鸟的外形,五行中属火,源于太阳的崇拜,象征四象中的老阳,在八卦中为离的南方之神。

6、重明鸟

重明鸟这个形似鸡,鸣如凤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是有着重晴鸟别称,具有较大气力,在民间可以辟除猛兽妖物等灾害的奇鸟,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新年风俗中,会以重明鸟之遗意贴画鸡在门窗之上。

7、毕方

比方这个根据山海经·西山经的记载显示,这个生活在章莪山中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上古神鸟,是仅有一只脚,身形像鹤,布满全身的青色羽毛上分布有红色斑纹,且长有白色嘴巴的神鸟,是传说中给黄帝护车的神鸟。

8、青鸾

青鸾这个在山海经中有着相关记载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还有着苍鸾的别称,现在人们最常听说的说法是青鸾是常伴在西王母的神鸟,也是世界上仅此一只,有着类似凤啼的叫声,会在死后浴火重生成为凤凰可能性的西王母的信使。

9、鬼车

鬼车这个有着九头鸟、鬼鸟别称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妖鸟,是因会在夜间发出类似车辆行驶的声音而得名,因我国地域广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差异较大,要追溯最早的起源相对有些困难,但在搜神记、楚辞、水经注却有着关于其九凤的演变基础。

10、大风

中国神话传说篇4

这,原本是一起普通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在未征得原作者的同意、未支付劳动报酬、未注明出处的情况下,编纂出版与他人作品相同的内容,当然可以认定为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然而,争议焦点“神话故事是否享有著作权”却使案件变得耐人寻味。原告认为,神话故事经过自己的收集、整理、加工,就形成自己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但被告却认为,神话故事人人可以讲述,将老百姓讲述的神话故事进行记录、整理,不是具有独创性的劳动,自己作品记述的故事内容与他人作品的故事内容一样,并没有侵犯其著作权。

那么,对这样的争议,法院将作何断定?这起案件,将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

桐柏、泌阳争打“”牌

“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家喻户晓。

在国内,有关创世传说的发源地,众说不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学界大体有中原说、西北说、南方说及外来说等几种说法。

那么,中国的之乡在哪里?研究神话有何意义?

事实上,神话传说是一笔无形的资源,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河南的桐柏县、泌阳县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试图给当地带来经济、社会效益。

2004年11月,隶属南阳市的桐柏县开始申报“中国之乡”称号,并举办桐柏文化研讨会。2005年5月3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桐柏县为“中国之乡”,并于当年10月授牌。桐柏县还全面进行文化的挖掘和包装,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该县投资l000多万元,开发了溪、通天河、鸳鸯池、桃花洞等文化旅游景点,相继完成了开天雕塑、殿、村等建设工程。2006年,该县以文化申报参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庙会”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2006年10月30日,该县举办了全球华人首次祭祀大典;2007年10月19日,该县又成功举办了文化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文化直接为桐柏带来了经济效益,当时媒体报道的数字是共招商引资20亿元。

泌阳县与桐柏县相邻,隶属驻马店市,泌阳县有一座险峻的山,传说就是开天辟地时居住的地方。桐柏县将文化搞得有声有色,使得泌阳县的“脸上”有点挂不住了。

在这种背景下,泌阳也启动了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工作。桐柏县挂牌“中国之乡”两个月后,泌阳县通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取得了“中国圣地”之名。2006年农历三月初三,山所在的陈庄乡更名为乡。

为配合“圣地”的宣传,泌阳县文化局原副局长张正、泌阳县史志办副主任王瑜廷共同编纂《神话》一书,并于2006年8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印数4000册,该书记述了泌阳山的名胜古迹、庙会、地方风俗及故事等。

“神话故事”引发版权纠纷

桐柏县的文化如此红火,有一个人功不可没。

他叫马卉欣,今年62岁,在桐柏县文联上班,长期从事神话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研究文化,马卉欣到各地采风、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经过考察、研究,马卉欣提出了“南阳桐柏山是文化发源地”的说法,并得到中国神话学界的认可。后来,马卉欣相继出版了《之神》、《学启论》等4本专著,内容大多是关于的神话传说。特别是1993年8月出版的《之神》一书,较为系统地记录了中原神话及神话群、神话的源流等。该书在每篇文章后面,均注明了讲述人、时间、地点和搜集整理人。

2006年8月,国际神话学学术研讨会在泌阳县举行,马卉欣也参加了会议。会上,泌阳方面给每位参会人员发了4本书,介绍该县的民间文化,其中包括一本《神话》。

在翻看《神话》一书后,马卉欣发现这本书和自己编的《之神》内容高度一致,一些语句、段落、结构甚至完全一样。再细读下去,马卉欣更是发现不少问题。自己所著书中的故事流传地在桐柏县,该书的故事流传地却变成了泌阳县,故事记录人的名字也变成了他人。而且,该书的序言中,竟然将“八子山”、“歪头山”等桐柏境内的地名写成了是在泌阳县的范围。更为离谱的是,两名故事讲述人刘中林和李明松在接受自己走访后不久就去世了,但《神话》所标注的讲述时间竟然是在两人去世之后。

马卉欣认为,作者为达到通过“著书立说”使泌阳县成为文化发源地的目的,采取“偷梁换柱”、“改头换面”、“掐头去尾”等手法,硬是把桐柏的多处地名搬到泌阳,把神话根源地桐柏县改为泌阳县。

马卉欣觉得,自己辛苦研究几十年整理出来的神话传说竟遭人剽窃,生气的他,决定要讨个说法。

2007年6月,马卉欣以著作权被侵犯为由,将《神话》一书作者张正、王瑜廷及出版单位中州古籍出版社、印刷单位南阳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至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4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35万元。

2007年10月31日,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双方就神话传说是否应享有著作权等问题展开了辩论。

马卉欣认为,桐柏是中国神话根源地,《神话》的抄袭部分未注明出处,该书作者未征得他的同意,更没有支付劳动报酬,其行为已构成侵权。中州古籍出版社未按法定程序,未征得他同意,出版发行侵权作品,并且此书已经在社会上发行相当的数量,造成了一定后果和影响,同样也构成发行侵权。

张正和王瑜廷则辩称,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一定要具有独创性,马卉欣作品里的神话故事已在泌阳流传几千年,他只是将讲述人的讲述整理成了文字,没有付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其作品不应该受法律保护,不存在侵犯其著作权的问题。

法院经审理认定,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发掘、整理和研究的成果,一经发表,就可视为一般文学作品,按一般文学作品保护其著作权。马卉欣长期从事神话的考察和研究,在民间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之神》,该书蕴涵了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可按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保护其著作权。张正、王瑜廷编写的《神话》部分内容属挖掘、整理的,但也有部分内容直接抄用了《之神》,明显存在剽窃故意,构成侵权。

2008年3月17日,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张正、王瑜廷等4被告停止出版、印刷、销售《神话》一书,并在省级报纸上公开向马卉欣赔礼道歉。张正、王瑜廷赔偿马卉欣经济损失5万元,中州古籍出版社和南阳市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收到一审判决后,张正、王瑜廷等不服,提出了上诉。

争议焦点:神话传说是否拥有著作权

2008年8月6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开庭审理了这起案件。

庭审中,双方再次围绕马卉欣对《之神》等是否享有著作权,马卉欣及《之神》等是否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作品等焦点问题展开激烈辩论。

马卉欣认为,神话的确是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其创作者是广大普通老百姓,任何人都可以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其成果只要在原始素材上融入自己创造性劳动,体现本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就属于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改变,对其成果就应享有演绎的著作权,有权禁止他人未经授权而擅自使用。虽然是整理同样的故事,但语句、段落、结构完全一样却不正常。

在马卉欣看来,桐柏和泌阳两县境内都有山和庙等遗迹,流传着相同或相似的神话。两县分别申报“庙”和“记忆中的神话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方没有足够的申报资料,这才抄袭了他的作品。

马卉欣在接受采访时说,《之神》系列专著是他几十年的心血,故事经收集、整理、加工等创作活动后,结集成书,里边的一字一句都来之不易。被告引用某些观点也可以,但不能大量抄袭。神话根源在桐柏,中国之乡在桐柏,这是学术界公认的观点。事实证明,泌阳仅是神话流传区,根本够不上“发源”二字所含的意义。从另外方面来讲,《神话》这本书的政治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远远超过它本身的学术价值。

提起这场官司,张正情绪很激动。他说,《神话》引用了《之神》的部分内容,但马卉欣并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具有独创性,即融入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神话是在泌阳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经过千百年口口相传传承下来,不存在版权之说,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整理、再创作,即使内容完全一样,也不是剽窃。

张正认为,很多讲述人讲故事像背书一样流畅,正是因为讲述人或流传故事相同,导致了两书很多内容相似或相同。而且,他们如果因此输了官司,以后别人都不敢涉足神话了,这样会阻碍神话故事的传承。

张正说,《神话》作为民间文学作品,不属于文学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由此可见,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没有在著作权法中予以明确规定,至今国务院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规定,故马卉欣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没有采纳被告方的辩护理由。2008年11月4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了二审判决:张正、王瑜廷停止《神话》一书中8篇文章对马卉欣《之神》一书相应内容著作权的侵犯行为,并在省级报纸上公开向马卉欣赔礼道歉,道歉内容须经原审法院审核;由张正、王瑜廷赔偿马卉欣经济损失8000元。

官司背后的真相

业内人士指出,这场官司的背后,是桐柏、泌阳两地神话发源地正统之争。

案件二审的庭审中,马卉欣称神话起源于桐柏县。张正则称,文化发源地一直是个传说,桐柏没有山,山在泌阳,显然神话起源于泌阳。马卉欣扭曲事实,应向泌阳人民公开道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说,山地处泌阳县境内,但不能简单地按行政区划来切割传统文化,这样是不科学的。桐柏县、泌阳县都属于同一个文化圈,文化在这两个县都有传播,两地都有一定的民俗基础。基于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曾有意把“中国之乡”的牌子给桐柏、泌阳两县共享,后来这两个县都觉得这样不便区分,也不便落实文化保护责任,便按行政区划分别命名,把“中国圣地”给了泌阳。两者只是叫法不同,内涵是一样的。

对于这种“一女两嫁”的做法,有人指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不严谨,夏挽群则不这么认为。他说,神话故事与历史学不同,历史学强调发生时间、地点的唯一性,而作为民俗学的神话故事,是通过口口相传,通过移民、人际交流传播至各地,然后在某一地域落地生根,村民将传说与当地地形、地貌、人物结合起来,实现神话故事的本土化。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故事,全国很多地方都自称是这些故事的发源地,不能简单地说发源地是哪一个地方,只要当地有传说、有故事、有遗迹、有信仰,就应给予承认,而不能像历史学那样强调唯一性。

夏挽群解释说,“XX之乡”的命名,其初衷是为了推动地方政府增强责任意识,加大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也是为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品牌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抛开双方的争论不谈,在各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今天,发源地之争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驱动。一旦确定文化发源地之后,文化给当地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将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中国神话传说篇5

【关键词】神话传说形象;造型设计;动画艺术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动画作品中的角色是动画片中的灵魂,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不仅可以带来一部动画艺术作品的成功甚至可以带动整个动画产业链条的发展。纵观中国古代神话形象在动画艺术作品中充当的动画角色不仅能够为动画作品本身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土壤,更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的反映和写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素材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戏曲、皮影、剪纸等的传统民间技艺与神话故事一样,一起成长在我们的生活发展中。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形象必须借助这些技艺的帮助。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的神话形象在有着传统文化岁月积淀的土壤中生长而成,必然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如何能让这些富有文化色彩的神话角色还原到动画角色中去,并能带来整部动画作品的成功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形象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从天地始说、人类起源到道德文化、教育等。自从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以来,在中国境内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无数优美的神话传说,袁珂先生所著的《中国神话传说》就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神话,诸如《华胥与伏羲》《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鞭药》《黄帝与蚩尤》《夸父追日》《后稷播种》《尧皇让贤》《蚕神的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舜的故事》《鲧伯取土》《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等一系列优美浪漫动人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已经接近了现代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领域。

在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性的艺术特点是动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在动画造型的创作中夸张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点。比如《宝莲灯》中二郎神的造型设计,既要有神幻色彩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所以关于二郎神的造型,参照了很多传统年画和佛像的造型,显得威严冷酷。色彩也是明显的单调。天庭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自私冷酷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

二、中国动画造型中的神话传说形象

动画角色的选择和塑造在整个影视动画作品中占有特别重要重要的地位。动画的故事题材极其丰富,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动画角色的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不仅可使角色形象跃然于银屏之上,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能寓性格于外貌之中,在表现思想内涵方面也有极大的扩展,积累了内在情感意蕴的力量,增强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使动画故事的艺术性更加凸现,动画片更加精彩,为动画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动画角色的造型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夸张也可拟人;可简约也可繁缛;可精致也可朴拙。但要设计出贴切、生动、传神的动画角色,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型能力,还要有对动画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全面思考,实现动画角色与动画片的“浑然天成”。

中国动画以神话形象和题材创作的历史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曲折历史。历数在中国动画史上几部辉煌经典的动画电影,从《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到《宝莲灯》等,每一部都是借鉴于神话传说。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神话题材动画史见证了中国动画史。

三、动画设计中神话传说艺术形象分析

首先,动画神话形象的完整塑造离不开情绪饱满,刻画细致的人物性格。神话传说人物在被改编成电影角色或者动画角色时,并不是局限于的人物外在形象,而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他既可以是惩恶扬善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摇身一变变换为成欺良霸市的反面形象,这也正是神话传说人物形象角色多样性的灵活转换。比如是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哪吒的角色设定是协助托塔李天王镇压捉拿孙悟空回天庭问罪的,代表邪恶的反面的人物角色设定。而在另一部动画片《哪咤闹海》中,哪吒却是一个勇于为民除害惩处邪恶势力的正面英雄形象设定,在《哪吒闹海》这部动画作品中对哪吒的人物角色性格的塑造非常丰满,既有柔弱向善的一面,也有惩恶扬善的一面。

其次,动画艺术作品中的服饰设计与色彩运用也是人物造型最直观的表现手法。动画片《大闹天宫》在把握了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能够根据儿童的欣赏心理来进行情节的编排和形象的刻画。因此,整部影片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雄伟壮丽,形象特征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这也是《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片不朽之作的主要原由。《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尤其是孙悟空面部的桃心设计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

四、结语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塑造不仅要在继承和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更要结合新时期动画造型艺术的新特点,让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与新时期语境下的神话传说故事相结合。也要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艺意识的变化。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中摄取营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不断拓宽我们动画的发展,真正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神话传说题材的动画新大陆。

参考文献

[1] 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M]、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990、

中国神话传说篇6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当代汉语词汇;影响;学习策略

一、中国神话传说对当代中国汉语词汇的影响

在口语或书面语中,中国人经常引经据典,涉及神话寓言、诗词歌赋。这对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更是吸引人之处。许多神话传说依旧“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语言文化中,本文选取两个典型事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两个神话传说,以此为例来谈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嫦娥奔月”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对诗歌用语的影响

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做诗《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从古至今,“嫦娥”不断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人们一看到“嫦娥”这个词,就会想到月亮,想到冷清的生活。

2、对专业词汇的影响。中国人有登上月球的渴望,也因此将自己比作“嫦娥”,希望能像她一样飞往月亮,中国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即命名为“嫦娥一号”,此系列还有“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另外,相传嫦娥在月亮居所叫做“天宫”,中国研发的一个目标飞行器被命名为“天宫一号”,“嫦娥奔月”对专业词汇的影响可见一斑。

3、对节日用语的影响。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此夜,人们仰望朗朗明月,称为“拜月”。“拜月”一词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每逢中秋后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希望能与之“团圆”,中秋又称“团圆节”。

“拜月”、“团圆节”等词语被保留在节日用语里。

(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对专用语影响。用“牛郎织女”称呼某对夫妻时,多指分居两地的夫妻,如果夫妻长期分离,就会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在中国,介绍青年男女相亲,就说给他们“搭鹊桥”,因为被迫分开的牛郎和织女,是在喜鹊搭桥的帮助下才得以相会。

2、对节日用语影响。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日被中国人定为七夕节,这一天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

二、基于古代神话传说的汉语词汇学习策略

了解与汉语词汇相关的文化既可以增强词汇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运用汉语词汇,对真正掌握汉语词汇有很大帮助。

(一)通过了解古代神话传说来培养词汇学习兴趣

平常我们在说话中会经常用到一些含有中华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

“母夜叉”(传说中很丑陋,很厉害的一个怪物,现在指凶悍、不讲理的女人)

“玉皇大帝”(传说中天上最大的神,F在指有权势的人)等等。

其中有很多词语留学生能通过对中国神话的学习理解,而这些大部分是无法靠翻译来形象感知的,只有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这些词语。

(二)通过阅读古代神话传说来扩大词汇量

多阅读有利于汉语词汇学习。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大量的汉语阅读有助于增加词汇量。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而不断地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古代神话传说来理解汉语词汇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神战胜灾难或与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现象做斗争的题材,分布相当广泛,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以及精卫填海等,体现了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对大自然的抗争。

三、结论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汉语语言文化、词汇学习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覆盖到各个领域,是汉语词汇学习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在当代汉语词汇中,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的词汇有很多,汉语语言及其文化又使古代神话传说持久不衰、世代流传。因此,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通过了解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典故,对于丰富汉语词汇,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语言学习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程憬、中国神话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戴禄华,尹乔,谢锦芳、论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11(10):81-84、

[3] 樊小玲、 牛郎织女传说中牛意象的文化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3):12-15、

[4] 景莹、现代文学中“奔月”“射日”神话题材重写及价值取向[J]、求索,2015(01):148-152、

[5] 李海霞、中国神话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矛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 沈华、中国神话传说[M]、合肥:黄山书社,2013、

[8] 尹泓、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0(05):93-99、

中国神话传说篇7

关键词:《田螺姑娘》;《樵夫与赫尔墨斯》;中国传统文化;古希腊文化

报恩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一。中国古代,包含报恩思想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在西方,基督教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其经典《圣经》中,知恩报恩,感谢神灵,也是基督教的经典思想。同时,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西方文化中,报恩思想一样在西方神话中存在。

同为感恩性质的神话传说,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的古代报恩神话传说内容上既有相似性,又有极大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田螺姑娘》和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樵夫与赫尔墨斯》都是典型的报恩神话传说的例子。

一、《田螺姑娘》和《樵夫与赫尔墨斯》的内容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田螺姑娘》的版本较多,大致内容是,青年穷困,虽然辛勤劳动,但是无钱娶妻生子,乡邻们都很怜悯,青年在外捡到(拯救)大田螺,将其带回家中生养,田螺感恩,变成姑娘,为小伙子洗衣做饭,虽然过程中虽然有其他妖怪――蚂蟥精或老螺蛳精的阻拦,但是二人克服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并嫁给青年,延续后代。

《樵夫与赫尔墨斯》来源于古希腊著名寓言集――《伊索寓言》。故事相对简单:樵夫在河边砍柴,不小心把斧子掉河里了,被冲走了。他痛哭、赫耳墨斯知道了,很可怜他,先后三次捞起了银斧头、金斧头、铁斧头,樵夫只要铁斧头。赫尔墨斯很赞赏樵夫为人诚实、不贪婪和感恩,便把三把斧头都送给他。樵夫的朋友十分眼红,决定也去碰碰运气,他三把斧头都要,赫尔墨斯愤怒了,一把斧头都没给他。

二、《田螺姑娘》和《樵夫与赫尔墨斯》故事的异同

对比这两个古代传说,它们有一个相同点:对于知恩报恩行为,命运(或是神灵)会有相应的奖励。《田螺姑娘》奖励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后来成为一个贤惠的妻子。《樵夫与赫尔墨斯》的奖励是一把金斧头和一把银斧头。这两者都极为重要,《田螺姑娘》中的小伙子一穷二白,一个能干的妻子,既能帮助解决生计问题,又能解决后代繁衍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强调的是成家立业,对于后代的延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格言,所以这是对贫苦老百姓的一种丰厚的奖赏。《樵夫与赫尔墨斯》中对于一名穷困的樵夫的奖励,一把金斧头和一把银斧头,也是一笔物质上的巨额的赏赐。在西方古代人的观念中,金钱就是一种巨大的奖励。

通过二者的比较,我们也能很轻易地发现其中的不同:

1、回报方式存在不同

就回报方式而言:《田螺姑娘》和《樵夫与赫尔墨斯》这两个报恩传说回馈方式有所不同。《田螺姑娘》对于勤劳善良的小伙子的奖励是一个漂亮的妻子。具体而言体现在下列方面:性与自尊心的满足、关爱及优越感、后代的延续。《樵夫与赫尔墨斯》中赫尔墨斯回馈樵夫的是金斧头和银斧头,代表的是金钱、

2、中西文化差异

这种不同点有深层的原因:神话是富于想象力的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神话传说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夸张反映。神话传说本身就受文化影响,同时对社会风气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田螺姑娘》这个故事属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的农耕社会,物产丰富,和谐,盛行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观念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果报应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同时,儒家文化也强调因果,来而不往非礼也等观念,上升到传统道德层面时,既是对个人生活行为的自律,也是对社会形成规则性要求。儒家礼乐思想在社会话语环境下占据着重要地位,知恩报恩也是传统文人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取向,体现一种积极向上价值观和宝贵的精神寄托。《田螺姑娘》的故事完全切合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的要求和价值观。青年做善事,救了田螺姑娘,田螺姑娘帮助青年,嫁给青年,这是中国古代神话模式下,对于报恩行为最大的奖赏,也是它广为流传的原因。

《赫耳墨斯和樵夫》是典型的古希腊神话故事,深受古希腊地理、历史文化的影响。希腊地处地中海东北部,三面环海,物产不丰富,海外贸易据重要地位。恶劣的外在环境,培育出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民族风格,也培养出开放性追求金钱荣誉的文化渊源。狄奥尼索斯认为,最为原始的感性自由,个体经济的独立必然导致人格独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物轻人重,人情淡漠成为不可避免时的事实,希腊人对于神灵的崇拜,无论是狄奥尼索斯还是阿波罗,展示了孤独的个体与社会群众相联系。

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人和自然的斗争和海洋贸易,造就了人本位精神,具体表现为个人本位,自我中心。重视理性精神,更多感情诉诸于精神层面,这也是基督教教义中产生罪感文化及传统。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神灵不一定是欲望的抑制者和道德典范,但是依旧是权威的存在,尤其是赫尔墨斯,在希腊神话中的身份是代表众神和真理的神使。所以,《赫耳墨斯和樵夫》里更多关注的是人性,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物质方面的奖励。这就是为什么诚实的樵夫感受神灵的恩惠,安分守己,得到神灵的赏赐。不诚实、不感恩的樵夫,最终一无所有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同样的报恩主题下,中西方古代的相似内容的神话传说故事的不同之处,归根结底是由不同文化的影响力造成的。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6月(1)、

[2]张世君、《外国文学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3]o、我最喜欢的经典传统故事精绘本:田螺姑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01-01、

[4]曹养元、《永恒主题下的投影――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T迪南、《“动物报恩型”童话原型解码》[J]、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中国神话传说篇8

关于神话的性质、起源、意义与研究方法,西方的学者提供了无数的学说,然而现在却仍然留有大批需要解决的问题。神话,将告诉我们什么?E·卡西尔令人深思地指出,神话是一种可与语言、艺术、科学相比较的独立的符号形式。它在许多不同的场合都是一种表达,通过戏剧、诗歌、舞蹈和造型艺术等活动表达出来。这种活动不仅适合于不同素质的个人,而且适用于独特的小群体,也适合于整个共同体或社会。简言之,在原始社会中,“神话”往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所谓的原始社会里,神话包含了行学、文学、戏居、科学、伦理、娱乐以及其他各种往往被近现代文明所分离出来的行为领域和知识领域。在面对神话世界的眼光之中,我们可以石到例如马林诺夫斯旅的功能论,弗洛伊德、荣格的图腾禁忌与集体无意识,弗雷泽的剑桥仪式学派,以及列维—斯特劳斯、布留尔的结构主义……如果去读一部世界性的神话学选木(如史宗主编的《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译本,上海二联书店),我们会确信,一切宗教或神话,至少是其象征形态,都产牛于特定的民族性,产牛于创造这些形态的民族的特殊经历—同样,特定的民族性或创造这些形态的民族的特殊行为,虽然在可信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记载,然而却更可以在神话中一窥其奥秘!

神话是否可以作为原始文明的一种真实记录,这是需要严肃对待的一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千中话所代表的时间深度(timedepth)远比历史为久远。历史所记的过去,只有它月、记录卜来,就会停止变化,可以代表一个确定的时代。然而神话却不是这样,自从它诞生之起,它还要传卜去,历无数世代之演变。它既是对过去的记录,对现在的说明,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对既具有历时性也具有共时性的神话思维的开掘,将为义化学和文化史提供发生学上的依据,将睁致义化人类学和人类心理学研究的突破,这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从近现代以来,寻找灵魂的现代人也纷纷把目光投到史前时期,并承认它是一个统御一切的意象,它给日常生活的事实赋予哲学的意义。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相当一部分的西方学者和日本学者儿乎一致认定“中国的神话是非常贫乏的”!然而这样的说法只会激励中国自己的神话学者去做这样的工作。即,中国的神话同世界各地-样,不仅有着丰富的资料,同时也有丰富的内蕴。台湾神话学者王孝廉在《中国的神话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及信仰》一书的《神话研究的开拓者》巾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兴起的原因和背景有五个:

一、受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在现实和传统的冲突中,刺激了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的古史观念产生了再思不口再批判的动机;

二、受清代中叶到民初疑古学风的影响,在这种不信古史和经籍的疑经风气传承下,产生了“古史辨”的古史研究,由此而导致了当时和以后的神话传说研究;

三、受西方科学治学方法和新史观输入的影响,使当时的学者知道了神话学研究卜的各种学说与研究方法;

四、受当时考学的影响,出上的遗物、甲骨文和金文等,使得占典书籍中的神话记载得到了真实的物证;

五、受“占史辨”派的影响,由“古史辨”对古史所做的推翻和破坏的工作而产生了神话传说的还原。

简言之,进人20世纪,在西方学术的诱导、感召之下,探索人类远古时代文化、追溯人类进化的轨迹与种族本原、解释人类早期各种文化现象(这当然主要包括在神话之中),以及民族文化的源头,引起了一批优秀学者们的注意。同时,从清末以来盛行的疑古、疑经之风,也使数千年来沿袭不衰的_皇瓦帝发生了动摇—人们逐渐还历史以本来而目,将历史转为传说,又复将传说还原为神话。由此一个最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学研究,就这样开始了。

《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所选论文大休上涵括了中国神话学的整个主题(如洪水考、禹、九歌与河神祭典的关系、《山海经》、中国古代的灵石崇拜、盘古考、人祖神话、云南土民的神话、“昆仑”语义、巾国神话与道教、楚辞九歌中诸神之图腾形貌初探等等),它公正并有历史深度地介绍一了中国神话学者的代表性作品、方法与观点,而且还在篇幅允许的情况之下,尽可能地做到了广泛和全面。几卷以本世纪初期的神话研究开始,下卷终以港台地区的神话学学者的研究,既能清晰地展示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成就,又能成功地使全书浑然一体。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选萃》又是一部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的发展史—从早期神话研究者如茅盾、顾领刚、郭沫若、{闻一多、丙乃夫、马长寿等人的论文来看,他们为中国神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热的浪潮,许多西方的学理被输人进来,研究者们在植根于本国丰厚资源的同时,也无所畏惧地使用西方的神话学的成果、理论和方法。在他们的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学派、社会学、心理分析学、原型论诸流派,以及文化人类学的某些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影响何其之大。尽管其中免不了有许多生吞活剥之嫌,不过,它帮助人们打开了视角,却是一个事实。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大学中民俗学与神话学的课,如果不是因为没有学分毕不了业,是没有学生去听的!然而仅仅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神话学(包括民俗学)在今日中国学术界已蔚为显学!加之近年来考古学、民俗学田野收获所提供的大量新资料,如辽宁牛河梁等地的红山文化遗址所发现的“女神庙”、母神裸像和“祭祀圈”,河南仰韶文化遗址绘有多太阳并见的彩陶器·“…甚至海外盛传墨西哥科马尔科马雅文化遗址发现“刻有中文和缅甸文”的石碑、台湾高山族吐舌人像木雕L居然有《易经·抽卦》全义和《河图》、《洛书》残辞等等,更刺激了敏感的中青年神话学者对之做出快速的反应。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现实感构成了新一代神话学学者的研究特色。例如何新《诸神的起源》尽管在细节卜存在着一些偏差,然而他那力图把过去与现在、理论和史实、原义和象征串连起来,力图把神话作为一个解释系统,作为一个礼仪系统,作为一个操作系统,并从中寻求体现民族文化的原始意象和深层结构中的观念性母题,却是新一代神话学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虽然他们在使用材料匕、在研究方法上、在结论方面或学术风格方面各异。《选萃》中所选乌丙安、萧兵、袁坷、李子贤、刘守华、宋兆麟、叶舒宪等人的论文,都是70年代后在神话学领域中涌现出的佼佼者。

与老一代学者相比,新一代神话学学者已经摆脱了神话研究的单一格局,即除了注重上古汉文献之外,对于西南地区的创世神话、东北地区的萨满神话、中南地区的楚巫神话、各地的摊公滩母神话等等,都给予了充分的注意。这标明,新一代的学者已经意识到,神话学研究需要大跨度、火间隔的比较研究、边缘研究。他们既需要新资料、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同时也要求他们熟悉中国的上占文献(如甲骨文、金文、训i占等),毫无疑问,谁能在“新知”与“旧学”方面达到完美的结合,谁就会成为新一代神话学研究的宗师!

中国神话学与民俗学的眷宿钟敬文先生在1933年6月10日写给德裔美国学者W·爱伯哈特的信中有这样的说法:

“我们更觉得自己对于本国这类学问(神话学、传说学以及童话学)是有格外努力向前的必要的。

中国人,今日已临到学术自觉的时期了是的,我们是在这种自觉中睁开眼晴了。像我们在政治方面的自觉了一样,我们也要在前进的世界的学术广场上,树起一面鲜明的中国旗帜!我们的民俗学—不,我们的神话学的建造的工程,已经在极运木石乃至莫定塞拙的过程中了。”的确,面对厚厚两卷一百多万字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钟先生的预言,已经得到实现了。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祝六一的祝福语(精选5篇)
  • 下一篇:雷锋心得体会(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