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7 栏目:写作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篇1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来信息技术是人们在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等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狭义上的讲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目标的技术[1]。现代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其中的计算机技术是核心内容。

“整合”就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综合、融合为一体,使多种事物之间相互渗透,以期发挥更大的效用。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使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达到有机融合,解决传统教学难以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收到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3]。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其他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适当应用信息技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二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要想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于一身,具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化静为动,学生完全被鲜艳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所吸引,从而进入到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有效地获取、分析、加工、表达、交流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地从各种渠道接受信息,在使用各种工具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时熟悉了各种软件的使用,提高了软件的操作水平。在使用各种工具进行分组讨论、在线交流、留言、提交作业等任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这些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及途径,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创造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应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

以课程为主体的原则还要充分考虑到各学科课程的差异性,并不是每个学科每堂课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应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

在新教学理念和新技术结合的支持下创设的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的区别可概括如表1所示。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中应考虑的因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台湾的颜永进、何荣桂两位学者曾指出,在实施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时应考虑五个W的因素,即:Why,Who,When,Where,What。第一,为什么(Why)?指为何要进行信息融入的教学,对于要进行的课程内容、性质,是否有其必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解程度是否会因为信息技术的融入而提高。第二,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实施者与对象是谁(Who)?教师本身应具有哪些信息素养,学生应具有哪些信息技术技能。第三,何时进行(When)?并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才可以进行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凡是与上课的内容有关的各种资料搜集或是课程资料的准备、课程内容的讨论等,都是进行技术信息融入教学的时机。第四,实施的地点为何(Where)?这些地点的软硬件设施是否可以支持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最后,教学中融入哪一类型的信息技术(What)?所能融入的信息技术类型与课程性质、教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现有软硬件均有密切关系[5]。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对学科课程的认识

信息技术要整合于学科课程,是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中的有机整体,使其成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科课程在其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都会和原来的学科课程有所不同:

(一)教学目标的双重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生在以新型学习行为去完成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信息技术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

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动画、图形、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呈现教学内容,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生动直观的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有效地把教师所希望表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得到丰富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各种信息资源,丰富了传统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

(四)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软、硬件设备在学科课程中使用,丰富了教师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改善了教师教学环境,选择适当的软、硬件设备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五)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主导者的角色退居为协助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学方式缺乏民主的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课堂的组织与设计上投入更大的精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篇2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部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美术课程 融合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6-01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观念的不断深入与执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也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中美术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融合的教学现状

首先,硬件设施不齐全影响课程融合,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主要原因是多媒体硬件设计部齐全,电脑欠缺,有的软件比较落后,更新不及时,无法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其次,传统的美术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现阶段,不少高中美术教师仍然在运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采用知识讲解、欣赏教材、实例展示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的美术教师比较少,像网络学习平台和虚拟现实艺术等,有的即使运用信息技术,也仅仅是制作美术教学课件,形式比较单一。再次,部分高中美术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影响课程融合,高中美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多媒体软件,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切合教学实际的课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能够学习到美术课程之外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融合的有效方法

1、完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

现阶段,虽然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在快速发展和提升,但是在部分欠发达地区,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硬件条件不达标,或是设施不齐全,而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是与高中美术课程融合的前提与基础。但是,部分高中学校并没有全方位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有的学校仅仅给美术教师配置一台电脑,用来搜集教学材料和制作课件,也没有专一的多媒体教室,无法保证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的融合。还有的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在高中美术课堂上无法顺利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因此,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相融合首先需要学校完善硬件设施,耗费一定的资金购买完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包括电脑和构建多媒体教室,及时更新教学软件。

2、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方式

目前,在不少高中美术课堂上,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落后,主要通过教材内容、美术知识讲解和作品欣赏等方式开展美术教学。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信息不全面,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教学需求。而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的融合,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帮助学生获取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也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意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接受和学习新的美术知识。因此,高中美术教师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教学效率。

3、提升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美术学科作为高中教育活动中的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高中美术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美术知识素养之外,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与技巧。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具有较强的美术意识,善于发现人类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的重要美术资源,并且运用信息技术将这些资源进行融合,在美术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教学内容。高中美术教师需要提高其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美术教学资源,并且合理的制作到教学课件中,不断的提升美术专业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才有利于使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4、建立信息化的评价机制

美术创作作为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行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很难使用统一标准进行客观评价,但是高中美术教学比较适合质性评价,运用质性评价方法可以促进高中美术教学互相学习进步,能够全面反映课程现象与教育现象的情感,为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利于高中美术教师更好的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适当的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质性评价还能够帮助高中美术教师参与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和提升教学水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融合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建立信息化的评价机制十分有必要。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与执行下,高中美术教学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使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融合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从而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娜、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J]、 成才,2015,01:54-56、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篇4

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综合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开始进行综合课程的教改试验。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常被分为3个方面,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三者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似乎信息技术课程只能讲授计算机“学科”的内容。

片面追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所谓学科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路,不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单调。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各章的标题几乎雷同,都是信息技术基础与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或数据库、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只不过低年级少一两项,或难度低一些而已。目前,一些中小学已经在多个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受“学科”界限的束缚,信息技术教师反映“真不知道应教给学生点什么”。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使信息技术教学严重受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主动高效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应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且有意义的知识。然而,由于“学科”界限,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信息技术科学是涉及众多学科的边缘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信息技术学科性。教师既要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性,也要重视它的工具性,它既是文化课,又是操作课,或者说是劳动技术课,从某种意义上,还可视为其他各学科教学的工具课。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师资和软硬件设备,完全可适当开发一些计算机作文课、计算机算术课、计算机美术课、计算机音乐课等。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状况,教师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同时应适当淡化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既有利于完成《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也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率。

不片面追求“实用性”,强调基础性

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培训,它强调的是素质养成而不是职业训练。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应侧重于从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角度,选取计算机科学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地提出“社会需要什么,就教学生什么”的主张。

笔者不反对“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相反,笔者认为必须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计算机文化的熏陶,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笔者主张信息技术学科是一种综合课、操作课,或者说是“工具课”。学生要用计算机写文章,用计算机绘图,用计算机作曲,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学习日程或管理图书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但这里的“使用”,与社会上的所谓“实用”是有区别的,没有必要使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软硬件。例如,社会上“实用”的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而教学中用Windows的画图板。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也就越适用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可能有意不用先进、易用、“傻瓜”式的软件,而选用基础的、能说明原理的,其界面和操作方法规范且具有可迁移性的软件。当然,这并不排斥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引进高、精、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软件。

强调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注意发展性

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怎样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在高中阶段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档资料和上机实践,相对独立地获得使用某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NS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年度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KH*2/3〗

〖FL(〗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1、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一是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NSTAR。二是扩建了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三是备有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2、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3、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

4、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4、1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4、2 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整合

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教学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之下,课堂教学更应当摒弃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状,应当对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很多天然的优势,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笔者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及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和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历史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所讲解的都是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案例,大有一种博古通今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让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变得更加直观。总结下来,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如下优势:1、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知识都是源于课本,很难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一方面,教师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方能找到拓展课本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拓展,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相关的搜索,然后对一些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的筛选,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案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这样的拓展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显得丰富多彩、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展示出来,多媒体天然的集音、形、色于一体的教学特点,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学往往都是灌输式的,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课件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查找资料,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有利于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搜集大量信息,通过拓展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等方式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不再适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局面,而是需要通过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教学课件制作的方式、音频视频的融入方式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误区

凡事皆有两面性。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会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下来,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存在如下误区:1、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很多教师存在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辅助作用,而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而是简单地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得初中历史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机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2、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忽视质量。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关注的应当是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现形式,忽视实质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因为,多媒体课件和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重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的质量而非形式。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上结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分析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存在的误区,供广大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清、浅谈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中小学电教,2009、

[2]朱庆强,刘月英、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运用的思考、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篇8

教师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主体。从陕西地市级高职院校的情况看,体育课教师在教学信息化方面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信息化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体育课教学始终围绕着教师、课堂、教材,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接受、模仿,成了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化、集约化教学的组织形式根深蒂固。体育课教学信息化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本思想,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信息资源和手段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构建成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用传统的思维方法推行教学信息化,只能把信息技术当成老师上课的工具,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教学还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无法真正体验知识、原理的生成过程。二是对教学信息化内涵认识模糊。目前,在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两大误区:一个是本末倒置。教学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教学,而不是信息技术。然而,有的老师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简单地认为体育课教学信息化,就是在多媒体教室中实施教学,把体育课上成了信息技术课。另一个是简单相加。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且是教学资源和环境。在学校开展的一些多媒体应用公开课中我们看到,教学内容和过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模一样,光是把普通教室换成了多媒体教室,把板书换成了演示文稿,缺乏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要素的深度加工,把信息技术限定在工具应用层面,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简单相加,没有体现信息技术与体育课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三是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不高,一方面是基本素养缺乏。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认识不到位,常用信息技术设施和应用软件的学习和研究不够,使用能力和技巧不高。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师要制作教学资源,一般要掌握基本的文字素材软件和图像素材软件。文字素材软件包括常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等,艺术文字处理软件Photoshop、FreeHand等。图像素材软件包括图像制作软件画笔、金山画王、CorelDraw、Painter等,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PhotoDraw等。另一方面是设计能力不强。高职院校一些教师对教学信息化认识片面,为了应付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和公开课,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简单相加,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认识,教学信息化设计能力低下。教学信息化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观,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2体育课教学信息化建设对策和建议

2、1加强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

一是建设适度的硬件设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要本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力求做到实用、实惠。学院要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总体意见,并列入学院改革发展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建设硬件设备过程中要考虑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确保教学场所的全覆盖。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校际合作、借助公共平台、与信息技术公司共建等方式进行硬件建设。高职院校要深化管理机制和体制改革,优化校园信息化管理方式,增强教学服务意识,合理布点,方便师生使用,为教学信息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硬件设备的使用率。二是加快软件建设步伐。高职院校教学软件建设严重滞后,成为教学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最大障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信息化机构,根据硬件情况研制和配置相应软件资源,使软硬件协调推进。体育部专业教研室要加快数字化体育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组织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对现有的体育课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对成熟的教学图片、文字、音像等材料通过数码技术,加工生成可在计算机上传输的数字化资源。要加强与商业软件公司、重点大学等机构的合作,引进专业化的资源和软件,并积极进行消化吸收,结合本院实际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加快教学信息化进程。建立教学信息化激励机制,出台相关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发课件。

2、2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第一要素,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所以体育课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理论,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和素质。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教育观念。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首当其冲的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观,更新传统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教师要由知识的中心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知识接受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教学工作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现代信息社会资讯发达,信息储存和传播非常方便,当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之中,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焕然一新,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进行学习,获取知识途径四通八达的教学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由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因此,教学工作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格局,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达到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了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了个别化、差异化和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以及探究的欲望被调动了起来。二是强化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具有深厚的信息技术素养是落实体育课教学信息化的有力保证。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明确目标和任务。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理论水平,更新信息技术与课程理念。使绝大多数要达到教师会正确使用常规多媒体设备,掌握常用教学软件,会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训工作要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学校要组织选派电子信息系的老师与体育课教师结对帮扶,大力提倡教师参加国家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活动,使教师尽快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最后,进行水平考核。水平测试既要考核理论又要考核实际操作。组织专家命题阅卷,进行信息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对于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取得等级或资格证书的,可以免于考核。实际操作主要考核信息技术与体育课教学整合的能力,每位教师上一次信息技术与体育课教学整合的展示课。

2、3构建体育课教学信息化模式

教学工作的四大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四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活动结构形式的总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信息化条件下,体育课教学信息化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得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在长期的体育课教学信息化实践中,我们归纳总结出了如下四种体育课教学信息化模式:一是多媒体演示模式。多媒体是指计算机与人进行交流的多种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由计算机加以控制和管理的。教师利用教学媒体技术,化远为近,化动为静,化微观为宏观,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克服了教师以往用语言极力描述,也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形象的尴尬局面。因而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群组交互模式。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能把多媒体信息载体整合在一起的,然后通过图形菜单、图标、窗口作为人机交互的界面,利用鼠标、键盘等输入设备实现人机信息沟通。教师与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视听设备可直接进行双向交流。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整体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在知识的探求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随时可直接向教师直接反馈信息,学生之间可组成群组,进行实时会话交流,同一兴趣小组,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三是虚拟现实模式。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和多传感交互技术,可以生成逼真的虚拟环境,利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或者利用传感设备,进入虚拟环境,成为虚拟空间的一员,实时进行交互,感知虚拟现实中的各种事物和对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教师通过运用虚拟技术,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教学,进行知识原理的虚拟实验验证、技能技巧的虚拟训练过程,逼真模拟现实情境。四是网络远程模式。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学可以面向不同的群组,师生虽不见面,但通过网络,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向老师进行咨询,利用交互式的网络课程和网络上浩瀚的资源,学生可以超越时空,在虚拟环境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化学习,并能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

3结束语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数学质量分析(精选8篇)
  • 下一篇:秋季开学典礼教师代表发言稿集锦1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