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9 栏目:写作范文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篇1

相传《伊索寓言》的作者是伊索,他是大名鼎鼎的古希腊寓言家。伊索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他一出生,便遭遇不幸――据传他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意图;同时,他又矮又丑,被人当作疯子。

他之所以能成才,主要得益于他的母亲。在苦难的童年生活中,也许只有母亲一人愿意为他操劳。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等到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经照料过他的老人一起离家去各地漫游,因此知道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等动物的故事。这些,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伊索被牧羊人卖了,成为了奴隶。有一天,伊索梦见幸运之神在向他微笑,并把手指放进他的嘴里,使他的舌头放松。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开口说话了。从此以后,人们便都很喜欢听伊索讲故事,也都敬佩他超凡的智慧。伊索曾经机智地解救朋友,还打破了自己奴隶身份的桎梏。但最终,他因得罪了主人而遭到杀害。

[内容概要]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现存的《伊索寓言》,汇集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后人将它们统归在伊索的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中又加入了印度、阿拉伯等国及基督教的故事,最后达到了现在的三百多篇。所以,严格地说,这部作品应该是对古代寓言故事的汇编。

从这本书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来看,它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揭示出当时穷人和奴隶的悲惨处境,表现出严重的阶级对立,同时也谴责了当时人压迫人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和恶人进行斗争。这些故事,是现代读者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例如,《农夫和蛇》劝诫人们对敌人不要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去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指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的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平安安地生活的。

[美点探析]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浅显的小故事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还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是寓言的典范之作。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或将它作为说理论证的例子,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伊索寓言》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美在故事精巧。《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都短小精悍,每则故事一般只有四五百字,读者很快就能读完。故事短小并不意味着乏味,这些故事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让人读来如同身临其境。

二是美在内涵丰富。读任何一个寓言故事,我们都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受到启发。原来,《伊索寓言》就像一个魔法袋,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故事的许多意蕴,这正是我们对《伊索寓言》百看不厌的原因。

三是美在语言独特。作者的语言技巧十分高超。一是采用拟人化的语言,比如赋予故事中的每一种动物以人的性格:牛忠实,狐狸狡猾,狼则奸诈。作者借这些动物来讽刺、批评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身上的弱点。因为伊索奴隶身份的局限性,他搜集的都是流传在奴隶中问的故事,都是以物喻人的,所以,《伊索寓言》还被称为“奴隶的语言”。二是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让读者在幽默的语言中明白故事的寓意。比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就是通过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从而让读者领会其中的寓意的。

[精彩选文]

(一)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

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都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又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一起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的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接受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公山羊的后脚,跳到他的背上,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这故事说明,聪明的人应当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再去做。

真情赏读

从标题看,这则寓言是通过讲述动物的故事来寄寓深意,启发读者思考的。狐狸不小心掉进井里,爬不上来了。他使出了浑身解数,诱骗公山羊下到井里喝水,然后借助他的身体从井里逃了出来。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作者通过对狐狸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把狐狸狡猾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当狐狸掉入井里后,“挣扎”这一动作表现出它求生的本能,也为下文写羊的上当受骗埋下了伏笔。当羊主动问井水的味道如何时,作者着重描绘了狐狸此时的心理和神态:一个“暗喜”、一个“镇定”,使狐狸狡猾、富有心机的个性暴露无遗。接着,狐狸精心准备,诱使公山羊上了当。

再回到故事本身,故事的寓意隐含在狐狸最后说的那句对羊的忠告中,这句话像是在暗示读者:羊正是因为不够聪明,才会这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作者在揭示故事的寓意时说:“聪明的人应当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

(二)赫耳墨斯和樵夫

从前,有个樵夫在河边打柴,不小心将斧子掉进河里,他伤心地坐在岸边痛哭。赫耳墨斯正好从此经过,问明他哭的原因,很可怜他,就跳进河里去捞斧子。第一次,他捞上来一把金斧子,樵夫说不是他的;第二次,他捞上来一把银斧子,樵夫又说不是;第三次,他把樵夫的斧子捞了上来,对方认可了。赫耳墨斯看樵夫为人诚实,将三把斧子都给了他。

樵夫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讲给伙伴们听。有个伙伴也想得到好处,便拿上一把斧子,去河边砍柴,没砍几下就故意把斧子丢进河里,然后坐在那里哭。不久,赫耳墨斯出现了,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回答说丢了斧子。赫耳墨斯捞起一把金斧子来,问是不是他的,这个人立刻说是自己的。赫耳墨斯明白了他的用意,不但没有给他金斧子,就连他掉进河里的那把斧子也不管了。

这个故事说明,神只会厚待诚实的人,而鄙视那些小人。

真情赏读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篇2

作为同课异构,刘正生和刘须锦两位老师的课例,在内容和教法上自有相近的地方,如都重视学法指导和运用、都重视对文本本身的关注、都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作为一位语文名师,刘正生老师的教学自有其过人之处。如该课在学法指导中注意深化语言训练,而这种训练由于安排得那么巧妙,渗透得那么自然,因而能够给人一种空灵而厚重的美好感受。

该课的结构也很简洁:抓住一个问题、引出一段古文、进行一次演练、补写一个结尾、自留一个作业。这也是教法——学法——用法教学步骤的具体化,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语言训练实实在在,显得真实、扎实、丰满。

首先是检查预习,了解学生预习中哪些字音容易读错、哪句话不太好读,查一下课文读得怎么样等,质朴实在,没有什么花架子。而教师问学生“学习这课最应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又很自然地导出本课的学习重点:如何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任何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一定知识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支撑点。在本课学习中,就须要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教者不是向学生硬灌相关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文前提示”把握寓言的基本特征——寓言一般都是说明某个道理的;引入法国寓言作家拉·封丹说的“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帮助学生把握寓言由故事和道理两部分构成,懂得“要明白这个道理首先要读懂这个故事”。这些抽象的知识由于教师恰当引导,学生接受起来显得自然而不生硬。

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要求说说两则寓言各讲了什么故事。当学生概括《伯乐相马》故事出现困难时,教者逐步引导,让学生明确按起因、经过、结果几个要素来概括是比较简洁的,所以当学生概括《鲁王养鸟》的主要内容时就很顺畅。这反映出教者能够针对学生现场学习中的困难和需要,灵活应对,通过教给学生概括故事的方法,并通过用法学会概括故事,使语言训练显得本色自然。

教者善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见痕迹地渗透学法。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概括故事后,针对《伯乐相马》故事后,仅仅提供诱导语来侧面暗示而没有直接点明寓意这一情况,针对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寓言的寓意概括起来比较困难的具体情况,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思考、感悟;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通过类比的方式来理解《伯乐相马》的寓意。这样,在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中演示了如何揭示寓意的方法:知、悟、联的方法,即知道讲了什么故事、悟出要说明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接着又通过归纳的方式概括出学法。这样将学法融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将感知和理性、具体与抽象结合起来,做到学教一体、融教于学,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此基础上,教者指导学生运用知、悟、联的方法学习《鲁王养鸟》,概括寓言中包含的道理。由于前面的具体示范,学生很快就运用该法理清了寓意,实现了学法迁移。

不过,在学习《鲁王养鸟》中,更值得关注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渴望,引出了该寓言的原文。

该段文言一出现,就引发了学生惊讶:何其简洁!这种惊讶本身就足见文言给学生带来的震撼和冲击。紧接着,由学生默读、个别指名读,教师对难点地方范读、领读,在读的训练中帮助学生熟悉文言、畅谈感受,认识到文言语言典雅、庄重、凝练、有韵味的特点。在文言理解方面,教者不是用串讲法一字一句讲,而是采用教师读白话学生读文言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的积极性,为学生爱读文言打开了一扇天窗。这样的训练和拓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面,而且使学生对中国寓言的了解和学习向深度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由此,刘老师又进一步迁移深化,出示了文言寓言“叶公好龙”,让学生读、悟寓言的寓意。这样既承接前面所学的文言文的方法,又复习了先前所学揭示寓意的方法,使学法得到更熟练的掌握。

刘老师的学法指导,不仅让学生向读教材外的寓言迁移,而且向写迁移,出示了一个趣味横生的现代故事,要求采用课文中揭示寓意的方法,模仿课文揭示寓意的句式及内涵,在妙趣横生的续写、续说中总绾课文的结构和寓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作业布置的方式也很有意思:自留一个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要求,可以自主确定寓言学习方面的作业,这反映了刘老师对学生的高度信任,对学生的极大尊重。同时,我们从学生给自己布置的各式各样的作业中,既看到语文训练的开放性,也看到语文训练完全可以从同质性训练走向异质性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刘老师的这一课,不仅教给学生学法,而且在学法运用中采取多样的语言训练形式,使课堂始终充满着浓郁的语文味,使教学过程既显得空灵洒脱,又显得厚重大方。

刘须锦:在用法中放飞创造思维

同课异构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探讨方式,通过同课异构既可以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可以发现教学的共性规律在教学中如何得到具象化显现。刘正生和刘须锦老师同课异构的《寓言二则》既展示了略读性寓言类教学的一般要求,也反映了两位教师的不同追求。

刘须锦老师倡导语文教学思维,认为语文教学应按照语文的思维方式,通过简洁的教学模式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当然,实现语文教学思维须要根据具体课文的特点,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教给学生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用法中放飞学生的创造思维。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篇3

关键词:哲学;课堂;有趣;易懂

如何才能让哲学课堂有趣而高效,笔者在很多次尝试比较后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生动

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我下载了一首儿歌版的“摇篮曲”引入新课,并在黑板的右边写下“摇篮曲”:铁钉,马蹄铁;一匹战马;一位骑手;一次战役;一场战争,一个帝国。写完后,我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给养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写着1620年的这首摇篮曲。”

我请学生先阅读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题。(1)请说出其中的哲学道理?(2)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3)该摇篮曲里谁是整体,谁是部分?二者是什么关系?(4)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再请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摇篮曲,体会其中的哲学道理。

读完后教室里渐渐静了下来,学生进入了思考状态。过了几分钟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以上问题。我因势利导总结同学们能主动运用上节课学的知识来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摇篮曲是通俗易懂的,学生在朗读摇篮曲的过程中会自觉思考。学生不会自己体会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一步步沿着学生的思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逐步深入来完成对新课的学习。

二、引入故事,通俗易懂

教师可以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表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完“系统优化的方法”知识后,我请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讲“田忌赛马”的故事。故事讲完后。学生兴奋起来,我随即提问:“谁来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一下,田忌为什么会转败为胜?”我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上等马-上等马; 上等马-下等马;

中等马-中等马; 中等马-上等马;

下等马-下等马; 下等马-中等马。

静悄悄的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两三分钟过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田忌赛马取得成功,便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田忌首先把赛马看作一个整体;然后调整了出马的顺序,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这样就出现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1+1>3,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故事是每一位学生所熟知的,故事由学生讲,运用哲学道理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运用寓言,讲解哲理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蕴涵着丰富的哲学道理。例如:我在讲《百舸争流的思想》时用多媒体显示了《洪水中的神父》寓言。寓言看完后要求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神父是在这场洪水中唯一的一个被淹死的人。”在思辨、争鸣、对话和交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初步达到理解基本原理的目的。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生活教学,贴近实际

对于难以理解的哲学道理的学习、吸收和转化,可以创设情境、模仿角色,将深奥的哲理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学生,再现思维,引导学生参与、观察、体会、思考。

量变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数量的积累引起了质的变化,二是事物量的排列组合变化引起质变。其中第二种情形比较难以理解,教学中事先让我们班两个学生分别准备两种不同旋律的歌曲,当堂歌唱,引导学生体验音符排列组合引起旋律的变化就是事物数量的排列组合使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就是量变的第二种情形,学生一下子就有了感受,再让他们举例,他们就很容易地举出很多例子。

五、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讲发展观时,我补充了内外因的知识点,主要意图是让学生有所触动,使学生有所思考。

上课时,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你对自己今天所取得的学习成绩满意吗?影响你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外界因素?哪些是自身因素?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先罗列了很多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学习不努力、学习方法不好等等,对外界因素、自身因素分别进行了分类,将决定性的因素单独列出,他们自己分析,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从大多数同学来看,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是自身因素。从哲学来看,也就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相信这一节课学生不但掌握了哲学上内、外因的关系,而且通过讨论、思考,对他们的学习、成长肯定会有所帮助。

六、文艺作品的运用,引人入胜

1、音乐、电影是感染力较强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精彩的画面直接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讨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时,播放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也体会到社会意识会先于社会存在。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心灵得到了洗礼,体味了人生的意义,这样的效果不是传统讲解所能达到的。

2、漫画是文艺作品的一种重要形式,漫画以其独特的特点、直观的形象,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在哲学教学中无论是把漫画作为揭示理论的素材还是作为练习的材料,都能起到引人入胜,以小见大的作用。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篇4

1、充分感悟寓体,让认知得到升华

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画面展示来创设寓言情境,在儿童进入情景之后,可通过扮演角色来强化情境。还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感悟形象。如《揠苗助长》可以抓“巴望”,形象体会农夫内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体体会农夫的“认真”。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深入揣摩,农夫荒唐可笑的内心和行为得以充分展现,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学生体验乌鸦眼睁睁地看到狐狸把自已嘴里的肉衔到洞里去了的极其懊恼的情绪,得出不该听狐狸奉承自己的花言巧语的判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乌鸦错在哪儿,狐狸狡猾在哪儿,从而揭示出“不能听别人的讨好奉承的话”的教训,这样揭示寓意,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伴随形象、伴随情感进行,得出的概念也才是有血有肉的,寓意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Www、133229、CoM

2、抓住关键词句,给概括寓意一个台阶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

《守株待兔》一课,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这样设计,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老师巧妙地抓住了“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联系故事来思考。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理解几个词语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3、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现象走近本质。

在寓言故事中,作者常会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就为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如《猴子煮瓜》这则寓言最后以猴子的一句话结尾:“为什么听别人的意见,有时对,有时就不对呢……”这里就是一个空白处,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谁能解答小猴子的疑问呢?又如《渔夫和小鱼》这则寓言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渔夫把小鱼带回了家,可小鱼还是不想死,带着最后一线求生的希望再次请求渔夫,他会怎样请求呢?结果又会怎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对寓意能有个性化的理解。另外,寓言故事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简单的故事进行扩写,也能起到启迪思维、加深寓意理解的作用。

4、多元化理解寓意,让思维走向开放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篇5

【关键词】上好 初中 语文 活动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3-01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上好语文活动课呢?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应该是“活”的,即做到气氛活、方法活、思维活,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参与、 主动思考、 主动实践,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深化所学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增强才干。以下来谈谈具体的几点策略:

一、把语文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搞活

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有很大的自由度, 可以是与语文知识有关的, 也可以涉及各种边缘性、交叉性的知识, 即使刚从电脑网络上搜集来的最新的知识信息, 也可以纳入语文活动课的范畴。总之, 语文活动课的内容要丰富多彩。例如:市场上虾很多, 有小白虾、 对虾、 竹节虾、 龙虾等, 老师可以各选两三个分别养在杯子里, 带到教室里给学生上一堂生动有趣的观察活动课――《争做虾专家》。首先引导学生启动各种感官,对几种不同的虾进行全面、仔细、深入的观察、研究, 找出它们的外形、颜色各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把手伸进杯子去触摸虾背的粗糙程度, 感觉抓虾时虾的反弹程度有什么不同, 甚至鼓励胆子大点的、勇敢点的学生故意让虾的钳子钳自己的手指(虾的钳子小, 不会伤到手)感受一下谁的钳子大等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就会更生动、具体, 思路也豁然开朗。而且, 这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可激发学生急于用语言表达的欲望, 会争先恐后地运用课外接触到的词语来描述各种虾的形、色、力等。这既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把语文活动课的形式上活

这里的形式主要是指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方式、活动方法等。教学中要根据创设的活动情境,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的方式、方法、生动活泼地实现教学目的。如教学课本中的寓言、童话故事时可以采用课本剧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将寓言、童话故事改编、导演、排列成小品参加竞赛,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如,进行人物描写的片段训练时,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排练一段舞蹈。课堂上,让一名女学生穿上服装随着乐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翩翩起舞,再引导学生按片段叙述描写的要求去观察表演,然后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结合堂课多种媒体手段,学生有演、有看、有想、有说、有写,这样的活动课就能上得绘声绘色,生动活泼。

但是也应注意,语文活动课的“活”要注意一个原则,既活要有度,不是为了活而活,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学生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很好地完成活动内容,实现活动目标。

三、在课堂教学中着力于学生创造力的激活

语文活动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主观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借助资料对所选择的课题去研究、去探索,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去创新,而我们教师只要为他们提供帮助、指导,引导他们能够自主发展即可。例如:在教学生学习了《马》一文后,当学生对“马”产生浓厚兴趣之时,我结合我们巴头乡本地农村最常见的、珍贵而闻名世界的德保矮马为对象、以“认识德保矮马”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去大农家观察研究、调查访问,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上网浏览、绘画制作等实践活动,更真切地了解了德保矮马,进而完成对矮马的研究报告,绘制以“矮马”为主题的小报,创作关于德保矮马的诗歌、散文、故事等,甚至还写了保护德保矮马、发展壮大德保矮马养殖业的倡议书。学生在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乐此不疲。他们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创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加强引导,增加学生的体验

在语文活动课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还需要积极完成活动课的各项任务,克服重重困难,达成语文活动课的预定目标,增加学生对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培养初中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要多给予他们耐心的辅导和帮助,指导他们克服活动中遇到的障碍,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多开展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课。例如在讲到《刻舟记》一文时,由于是文言文,难免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语言障碍,如果教师对全文进行通篇的讲解是不能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的,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针对课文内容组成一堂以表演为主的活动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会兴致昂扬地参与到寓言故事的表演当中,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性的讨论,看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到位、哪个小组对文言文寓意理解得最准确,对于错误的理解要及时指出来,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师在组织初中作文教学时,很多学生反映没有写作素材,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观察、调查、辩论等活动,使学生增加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课活动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也是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而表演则是“动”的最好表达形式。这种形式寓学于乐,寓教于乐。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又可发挥学生的特长,活跃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在活动中,根据课文内容编一些课本剧,小品等,挑选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让他们登台献艺,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总之,上好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开展活动,使语文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就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既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又能长知识、长能力、增智力,还能使语文活动课与语文课有机配合,相得益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篇6

忽然,群里传来了消息,是董建岭老师,说可以找马红芳老师探讨。第二天早晨,就看到了马老师接收电子稿的消息。我去上课,处理班级事务。下午的时候来了一个电话,北京的座机,立马接了电话,传来的是非常好听的声音,对方是马红芳老师。我无比兴奋激动,作为山东临沂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老师,马老师竟然打了电话过来,详细告诉我教案的修改环节。之前我设计的教案,内容量很大:从猜谜语、猜成语导入,接下来是识字环节,让学生从诸多意思中选择合适的意思,设计了“亡”“牢”的义项选择,然后总结,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不同的意思。接下来又是生字的识记。在第三个大环节中,设计了先读故事再评价的环节。评价之前,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词语、句子,说体会和感觉,从《亡羊补牢》到《南辕北辙》,评价完接着总结,从关键词句中揣摩人物心理、动作、神态语气等。接下来是知事明理,得出什么道理。紧接着进行学法总结:扫除知识障碍,读文知事,知事明理。最后是以文带文,读《狐假虎威》。

当我把这些环节都一股脑儿打出来的时候,自己也觉得真是够哕唆的,量这么大,一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能学会什么。

现在的课堂,我们倡导“三讲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老师讲什么呢?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轻松的,也是最有效果的。

现在我们提倡学生大量阅读,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会用,是能指导人生。如果你会灵活运用知识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会害怕平时的那些考试吗?

马老师建议,我把课堂删减得简洁些一一前面的生字词环节,就直接考查学生对“亡”“牢”的理解,以后遇到什么语境,就讲什么意思,一开始就不要呈现那么多。接下来的读书环节:本篇课文是寓言小故事,不存在什么感情朗诵问题,趣味和道理最主要,所以不用让孩子死板地读、背,要演,让孩子尽情地演这个故事,可以不用看着课本,用白己的语言。评价环节,让孩子演完了就直接评价。可以用成语评价成语,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比较高。

马老师问我,你知道这两个寓言故事出自哪里吗?我当时愣了一下,大约知道出自以前的故事书。马老师说出自《战国策》。《战国策》里面有很多的游说家,他们都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讲故事成为他们游说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要在掌握故事所寓道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劝说别人。

我恍然大悟。我白认为比较喜欢古典文学,可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就离古典文学很远了,每天沉浸在α、o、e的世界里,沉浸在小孩幼稚简单的世界里。可是,如果你没有大山的角度,你俯瞰不了天下;如果你没有海洋一样的深度,怎能容纳下千奇百怪的生命?所以,阅读,广泛阅读,才能让你站在一个不同于常人的高度上,才有可能设计出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同时,老师在解析教材的时候,要做到知人论世,哪怕是文章的出处、作者的风格、文章里面涉及的文化等等,都要老师去认真研究。高屋建瓴了,才能俯瞰脚下的土地,感受大地的情怀。

根据马老师的建议,我当天晚上就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简洁、实用,以孩子喜欢为目标,调动孩子读书的兴趣。首先是字词环节,简单释题,然后学习生字词。接下来演故事,最后讲故事,推荐阅读。

我试讲了一节课,没有用自己的班级,因为和学生不熟悉,前半节课孩子听得很认真,配合得很好,最后一个环节――演、讲,孩子过于兴奋,滔滔不绝,有的站着讲,有的在台下聊天。由于生字环节用时过多,后面孩子讲故事的环节时间少。不过还是有几个孩子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即使语言不那么精彩,声音不那么抑扬顿挫,但发言的精神已经很可嘉了。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篇7

一、学会活动丰富多彩

1、积极创建、打造全国第一个“中国寓言大市”。在充分做好前期申报、考察、审批的工作下,10月17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授予我市“中国寓言大市”称号。瑞安日报、瑞安电视台、温州日报、温州电视台、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晚报、浙江日报、都市快报、新华网、中国寓言网、中国儿童文学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我市创建工作。

2、《全国首届“乾有杯”校园寓言童话大赛获奖作品选》2008年9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樊发稼、朱荣娒任主编,张鹤鸣任执行主编,冰子任执行副主编。共收入获奖作品近130篇(其中我市占四分之三),计30万字,印数2500册。该书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得到广大读者和儿童文学界人士的好评。

3、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教育局、文广局等单位联办瑞安市第四届“乾有杯”校园文学(小学)大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50多篇,优秀指导师16名,同时(联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命名市实验小学、虹桥路小学、红旗实验小学、马鞍山实验小学、安阳实验小学、万松实验学校、飞云镇中心小学、塘下镇中心小学等8所小学为“十佳校园文学(寓言文学)创作基地”(暂缺2名)。

4、承办张鹤鸣作品研讨会暨《海国公主》《角马公主》首发式。10月17-19日,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办,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湖北、内蒙古、贵州等地的专家学者70多人,齐聚华侨饭店,对张鹤鸣的寓言童话作品进行深入研讨。会议收到论文26篇,国内几家权威媒体报道张鹤鸣的寓言创作:《人民日报》年年11月25日发表樊发稼《张鹤鸣寓言刍议》,《光明日报》年11月7日发表侯建忠《张鹤鸣和他的寓言教学创作》。

5、本年度会员在《中国校园文学》《中学生读写活页》、《寓言故事》、《童话寓言》、《学生·家长·社会》、《语文报》、《温州日报》、《玉海》、《瑞安日报》等报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180多篇,入选《中国寓言故事》《年中国最佳故事》、《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选》等权威选本。冰子童话入选《成长魅力阅读》小学卷第三辑。

6、张鹤鸣本年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大型童话剧集《海国公主》、寓言集《角马公主》两部,各印刷精装、平装同时推出,共60万字。

7、第四届中国寓言金骆驼奖揭晓,我市作家成绩突出。张鹤鸣的寓言专著《喉蛙公主》获创作一等奖、《醉井》获创作三等奖,冰子的寓言专著《啄木鸟医生》获创作三等奖,洪善新主编的《张鹤鸣寓言评论集》获编辑出版奖。获奖名额居全国之首。金骆驼奖为全国寓言专著最高奖,每四年评奖一次。

8、作品发表与入选:谢尚江寓言《“善良”的狮子》、《电子琴和钢琴》、《猫和老鼠》发表《获奖作文选萃》年第一期;谢平安在《语文报》发表《领悟草莓之美》;姝瑶等同学在《作文大世界》发表14篇作品。此外,朱学如、叶美红、林秉程等会员发表不少作品。

9、本年度吸收新会员2名(徐慧拉、林云),并对部分会员进行重新登记发证。

10、我会有4人进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张鹤鸣当选为副会长,郑乾有被聘为名誉副会长,谢丙其、洪善新当选为理事。

11、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以我市作家张鹤鸣名义设立“童彤杯”张鹤鸣寓言戏剧奖。已开始向全国征稿。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目前,学会工作正处于转型期,学会骨干老中青配合不够合理。加上近年来部分会员工作调动、外出学习等原因离瑞,会员流失较多。少数会员多次未参加活动,难以联系。又因活动经费、办公场所、人员所限,在一程度上限制了本会发展。

年工作计划要点:

1、继续发展壮大会员队伍,特别要优先发展中小学文学社团辅导老师,把热爱儿童文学(特别是儿童小说、儿童诗、童话、寓言)创作的新人吸收到学会中来,并发挥老作家、老文艺家的作用,做到老、中、青、少相结合,营造浓烈的儿童文学创作氛围。

2、承办第九届“乾有杯”全国金江寓言文学奖评奖工作。

3、联办全国第二届“乾有杯”校园寓言童话大赛(做好瑞安赛区的组织发动和评奖工作)。

4、开展全国首届“童彤杯”张鹤鸣戏剧寓言奖的组织发动和瑞安赛区的评奖工作。

5、做好全国第一个“中国寓言大市”的后续工作。加强对“校园文学创作基地”的联络工作,并努力创办8大基地联刊。

6、与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办全市首届寓言故事演讲比赛。

7、举办一次儿童文学创作笔会,加工修改儿童文学作品、举办讲座,了解儿童文学创作新形势、探索新路子。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篇8

[关键词]汉语成语; 来源类型; 评价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79-02

一、汉语成语来源类型划分举隅

(一)解放后的两本主要成语研究专著的类型观

解放后的主要成语研究论著,几乎都尽可能详尽地对成语的来源问题进行探讨和描述说明来源类型。较为突出的有两部书:一是马国凡的《成语》。该书最早确立了成语的来源类型系统。它将成语的来源分为“新创造的”和“继承的”两大类。“继承的”又分为“从书面系统继承的”和“从口语系统继承的”两类,其中的前一类又分为“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名句摘引”等四类。同时,马著也关注到了外来语源的成语,称之为“成语的借用”。二是史式的《汉语成语研究》。该书认为,成语的主要来源是口头熟语,是来自民间;成语的次要来源是历代文人的创作,来自书面。马、史二先生的“来源类型说”在汉语学界几乎成为定说。①

(二)现代汉语的教材与词典的类型划分总览

笔者翻检了几种国内使用范围较大的现代汉语教材、部分现代汉语词汇学论著和有关词书。它们对成语来源类型问题的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七种说法:

第一,认为汉语成语有四个来源:神话寓言,如“愚公移山”;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诗文语句,如“勾心斗角”;口头俗语,如“众志成城”。这个说法经马国凡提出后,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已基本定型。持这个观点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张志公和邢福义的“电大本”、张静的“郑州本”、黄伯荣、廖序东的“兰州本”、林祥楣和张斌的“全国自考本”等。

第二,认为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但可以分作从书面上得来的和口头传下来的两大类。这一说法最早由周祖谟提出。② 持这一说法的有杨欣安和胡裕树的“上海本”。

第三,认为成语来源于民间口语、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宗教经典。持这一观点的是《语言学百科词典》。

第四,认为成语的来源有两个:(1)来自当代的创新,可分为三小类:转化自当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赋予古书以新义定型;按现有成语的格式创新而来的。(2)来自古代成语的继承,可分为两小类:出自历代典籍的,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古代的寓言、历史故事等的加工,用于比喻和引申而成的;二为由古典著作里节取或节缩个别的语句,沿用定型而成的。来自古口语的。持以上观点的是武占坤、王勤。

第五,认为成语的来源类型有三个:(1)典故性成语来源,可分为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及真实的历史事实三小类。(2)非典故性成语来源,可分两小类:为人民群众创造的新成语(占少数);为古代文献记载并流传下来的(占大多数)。(3)来自外来语的成语来源,可分为两小类:受佛教文化影响产生的 ;明清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产生的。持以上观点的是万艺玲等。

第六,认为成语的来源类型有六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截取古书的文句、采用古人成句、人民口头语。持这一观点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③

第七,认为成语的来源按历史发展情况大别为“老成语”和“新成语”两大类(新旧的区分以改革开放前后为界)。新成语有五个来源:中央文件或传播媒介,文艺界或工商界,民间口语,黑社会,广告等。持以上观点的是潘六弟。郭伏良与潘氏的大类型类似:分为“传承成语”和“新成语”,其对新成语则分成了三个来源类型:出自人民群众的口语之作,出自领袖之口或笔下,出自各个时期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提炼、概括。

二、 对已有“来源类型说”的评价

(一)“来源类型说”观点的主要成绩是建立了初步的类型模式

成语“来源类型”的确定是进行现代汉语词汇教学、词典编纂、成语的规范化等必须要重视的课题。科学地认识它,是搞清成语来源、提高其语用效率的前提。以上所举的有较大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都毫无例外地对成语的来源及其类型作了尽可能详尽的说明和研究。较权威的语言学辞书的编纂中涉及汉语成语时,也都要对其来源类型做出一定的陈述。这类陈述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直接说明成语的来源类型,如《语言学百科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另一种是说明成语有的从字面可以理解,有的要知道来源才能懂得意思,如《辞海》语词分册和语言文字分册、《现代汉语词典》对此问题的表述大同小异。现仅举《现代汉语词典》的表述为例: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词典指出重要性,高校教材具体操作说明或论证,相得益彰,建立好初步的类型模式,促进了成语来源研究的发展,为现代汉语词汇教学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来源类型说”观点的主要不足

学术界在成语来源类型划定方面的主要不足之处有两个方面: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元旦假期文案(收集120句)
  • 下一篇:成功者的习惯(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