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河南文化小论文(精选8篇)

时间: 2023-07-30 栏目:写作范文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1

关键词 科技传播;有效载体;科技110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41-02

1 有效发挥科技传播力量载体实践的理论基础

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明显而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在提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还促进社会的结构与文化变化,提高公众素质。新闻传播活动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软力量,其根本目的只能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科技传媒及其从业人员传播科学技术不但要准确迅速,还要有效,这些都涉及科技传播的取向和方法以及科技传播信息的检索和甄别等。

目前,我国仍有一些科技传播者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养和训练,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影响科技传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恰当的科技传播理论和高效的科技传播方法,就不可能凸显科技传播的独有价值。认真研究科技传播方法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和操作问题,服务读者与社会,为读者提供最具权威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信息,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与时俱进,是当代科技传播者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在此方面,《河南科技报》做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宜的科技传播理论和有效的科技传播方法,并在办报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国家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转型期,无论是从农业产业本身发展的阶段看,还是从现在所处的整个经济发展大环境看,农业科技传播作为科技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客观,迅速及时,导向准确,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2 有效发挥科技传播力量载体实践的概况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解决好“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不仅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很好解决,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河南科技报社充分发挥《河南科技报》传播科技的主渠道作用,结合河南省实际,牢固树立“立足科技,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宗旨,坚持用实用、实惠、实效的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致富,时时关注农业、农村、农民,大力开展科普宣传。

特别是河南科技报社首创的“科技110”热线电话的开通, 对《河南科技报》发挥有效的科技传播力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宜的科技传播理论和有效的科技传播方法,并在办报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河南科技报》的办报质量、覆盖面和影响力,为报社奠定了更高的发展基础,增生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宏观发展架构,拉长了报社经济增长链,扩展了报纸的社会服务领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河南科技报社先后被授予“全国报社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2013年,河南科技报被评为全国“百强报纸”,全国“优秀科普报纸”,连续7次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报纸,4次被评为全省十佳报纸。

创办于1957年的《河南科技报》,作为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河南省唯一的一份面向农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技术的科普类报纸,在1999年,其发行量跌至谷底,广告收入较少,报纸差错率居高不下。2001年10月23日,河南科技报设立并开通了《河南科技报》“科技110”热线电话,运用该报社拥有强大的专家队伍优势,全天候、全方位为农民服务。“科技110”热线电话,为该报服务“三农”找到了一个快捷、高效、权威的载体。该报社为此成立了一套领导班子,组建了科技110信息中心,配备了6名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了从上海购进的当时国内较先进的专用设备,开通了“科技110”5部热线电话,配备了5辆“科技110”现场专用车,制定了一套确保“科技110”高效运转的工作制度。

在此基础上,2006年底,河南科技报社开通了中国科技110网和中国农业110网。2007年初,组建了中国农业科技110协作网。2007年9月,对“科技110”热线电话升级,开通了“9611110”服务热线电话,配置了专用的科技大篷车。2014年7月,开通了农业手机报。

“科技110” 热线电话开通近13年,共接听读者电话近30万个,收到来信近万封,接待读者来访近3000人次,多次邀请专家驱车赶赴农村为农民现场解决燃眉之急,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十亿元。同时,派记者现场调查,反映民意。这些来电、来信和来访者,有咨询种植、饲养、养殖项目如何选,农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价格行情、交易市场、加工、包装、贮藏技术,动物疾病与作物病虫草害该咋防治的,也有反映农村耕地被毁、被占、被污染的,有反映村委会换届选举、村委干部作风粗暴、村委财务问题的,等等。对这些信息进行日收集,周汇总,月总结,加大信息的分类、汇总、分析与运用力度,充分发挥“科技110”在促进河南科技报实现有效传播方面有效发挥作用。

3 有效发挥科技传播力量载体实践的路径

3、1强化“科技110”促进《河南科技报》服务读者的

功能

加大科技110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采访量和问题的当场解答量,对时效性强的信息,科技110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做到当天全部解答;及时为各相关版面提供组稿和出版建议,并催、查各相关版面对信息的反馈与落实情况;超前预测,从后置信息中发掘读者的预期需求并给以适时满足;每期在《河南科技报》的固定位置用固定版面,固定设置《科技110回音壁》栏目;根据信息的时效性和适用性,适时在《科技110热点话题》《说长道短》《法律援助热线》《政策法规明白栏》《法在咱身边》等栏目中给予解答;对读者反映的重大事项经报社领导批准,记者现场调查后发报纸显著位置的《记者调查》栏目;建立“科技110连线”制度,和有关市、县(区)的相关业务部门建立正常的联系渠道,为读者提供快捷的现场服务;建立“科技110在线”制度,邀请省直有关厅、局的相关人士接听“科技110”热线电话,现场解答读者咨询的相关问题;本着为政府解忧、为读者解疑的出发点,对热点、难点、焦点、亮点信息,在报纸上开设《百姓视点》专版;编辑出版《科技110知识问答》《科技110信息汇编》等书。

3、2 塑造《河南科技报》舆论强势的社会形象,充分发挥《河南科技报》的新闻功能

由科技110信息中心、记者处、摄影处、发行处与有关专家组成“科技110”现场出击小组,报社有关领导任组长,与当地政府部门及报纸发行部门联动,《科技110现场出击就有关重大事项向当地政府告知书》在前,现场解决问题、专家讲座与发行报纸,报纸版面宣传文章在后,科技110现场出击形式模式化、规范化、社会化操作。

3、3强化“科技110”为全面提高《河南科技报》办报质量和办报水平、扩大报纸发行量、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的功能

对读者群进行调查;在接听整理信息的同时,做好对报纸的宣传工作,促进报纸发行;开展专项调查,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意见;收集读者对报纸的内容、编校质量、发行情况及报社记者行为等方面的意见,为报社决策提供依据。

3、4 强化“科技110”自身建设,提高《河南科技报》服务效能的功能

为保障“科技110”充分发挥作用,报社为此制定了《科技110信息中心职责范围》《科技110信息中心主任岗位工作职责》《科技110信息中心副主任岗位工作职责》《科技110信息中心值班人员岗位工作职责》《科技110信息中心主任信息处理流程图》《科技110信息中心保密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每周一例会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每周工作总结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重大事项汇报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每周四编务会信息通报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履行岗位工作职责监督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简报》月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科技110”热线电话开通13年的实践证明:“科技110”是《河南科技报》联系读者、服务读者、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收集一手资料的有效渠道,是充分发挥科技传播力量的一种有效形式。《河南科技报》不仅赢得了河南省读者的厚爱,而且还受到了山东、安徽、江苏、辽宁、山西、内蒙古 、云南、湖北、河北、湖南、新疆、浙江、北京等外省市读者的欢迎。

3、5强化“科技110”为河南科技报社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功能

《河南科技报》的有效科技传播,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充分信赖。如2004年3月19日,一位读者向本报科技110反映,河南省项城市新桥镇师大楼村有2个从云南被拐卖过来的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科技110信息中心接到电话立即向报社领导汇报,报社领导随即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制定妥善的解救方案,并与项城市公安局联系,实施解救。公安人员第一次没查出来,科技110信息中心多次与举报人联系,给公安部门指定被拐少女的具置,描述被拐少女的具体相貌特征,最后公安部门在最短时间内成功解救了2名被拐少女。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2

水是江南水乡环境的母体,亦是自然景观中的文脉。水的灵性、水的气质、水的形态巧妙,构成了江南古镇的结构线,并成为与周围环境有机贯通的特殊介质。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根基深厚,经济活动繁荣,交通条件便利。特别是江南地区拥有密布的河湖水系,为江南古镇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的重要良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水乡民居,依水而建,小桥街巷沿水延伸,江南丰厚的水源与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的水乡生活风情画面。它既是江南水乡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语汇,更是一道完整的江南地方文化景观。

一、江南古镇水岸建筑景观的构成要素

(一)水。江南水乡因水而生,所谓“无水不成吴越,无桥不显水”,可见水是江南水城、水镇、水村、水路、水巷形成的最根本的物质条件。水是江南古镇的灵魂,纵横交错的河道是江南古镇的动脉。水的存在形成了江南独有的水网空间,传承着水乡最自然的生存状态。没有水就没有水乡文化,因此,水是构成江南水乡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最基本的元素。

(二)桥。江南水乡,河多桥多。桥作为水陆交通联系的纽带,既是主要的水陆通道,又是江南水乡独具魅力的形态要素。桥的平面布局因河道、地势、位置、功能而异,有直的、斜的,形态不拘一格,力求方便实用。桥作为生活的中心,在桥上建庙、建屋、建亭、建廊,使得桥的功能和形式千变万化。家家邻水枕河,户户近桥通舟,江南的桥不仅是古镇的一道别致的美景,更多的时候它承载了江南的历史、江南的风俗以及江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街巷。江南水乡素有“流水周于舍下”“车从门前入,船从后院出”的场景描述。河岸、水景构成江南古村镇建筑景观环境的主体脉络。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水街相依,水路与陆路交织,交通与生活合一,水巷和街巷构成了江南水乡城镇整体空间系统的骨架。街巷与水巷的主要交汇点是各式桥梁,水陆交通的节点多为休闲广场式的重要集聚场所。可见,街巷是江南水乡建筑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四)民居建筑。江南水乡建筑以其特有的水环境为依托,不仅在建筑本体的结构形制上精美绝仑,而且从多方面显现出清新淡雅的江南韵味。江南地区文化底蕴浓厚、物产丰富、工商业发达,建筑受封建伦理、儒学传统、风水习俗的影响,在空间布局上尽量发挥地域优势,最大限度地体现天人合一的亲自然营造理念,形成了高低错落、秩序井然的建筑群体风貌,创造出了质朴典雅的独特建筑风格。

1、建筑布局

(1)由单条河道形成的带状古镇,这种城镇一般规模较小,建筑整体布局由一条河道呈线性延展,如江西婺源李坑。(2)由十字形河道形成交叉式星形城镇,规模较前者略大,城镇布局多是四方延展态势,并具有纵横交错的水运交通条件,如南浔。(3)由网状河道形成的团形城镇,此种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平面布局形态,其规模较大,建筑布局也较为丰满完整,多为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人流集中的中心聚集区,如江苏周庄、同里,浙江乌镇、西塘。

2、建筑特点

(1)结构:以传统的硬山式样为主,多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构架。一般中部的构架(正贴)为抬梁式,山面的构架(边贴)为穿斗式。基础采用石材,墙体一般采用空斗墙。(2)高度:建筑层数一般以一两层为主,偶尔也有多层者。(3)色彩:建筑整体风格多为灰白色(无彩色),素有粉墙黛瓦之称,色彩面貌相对朴素淡雅。(4)用材:建筑用材多以地方性优质木材为主,不拘泥于一种选材形式,并有“才分八等”之选材、用材标准。斗拱的用材等级较高,梁柱则次之。建筑主体结构采用木结构,围护结构采用砖石结构。

江南水乡建筑无论从外在的表层形态,还是蕴涵于建筑内部的深层文化,都着力诠释中国传统营造学与古代哲学的高度统一,并蕴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历史文化韵味。

二、江南水乡名镇品读

(一)梦境水乡,烟雨西塘

西塘古镇地处江、浙、沪三市交界处,属于浙江嘉兴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以来就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在唐宋年间就建成大量村落,人们沿河营造房屋,依水聚居生活;南宋时期村落规模基本形成,并逐步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荣;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这里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清代中期徽商东进,将徽派建筑文化带到太湖流域,出现许多带有风火墙的建筑,并在民间营造活动中,将原来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形,衍生出了“马头墙”。

西塘素以弄多、街多、廊多而闻名,古镇中最着名的风景线是一道长达千米、造型古朴的廊棚。西塘的廊棚多为沿湖河营建的砖木结构建筑,黛瓦盖顶、青石铺路,木构架结构配以休闲长凳,既可驻足观景又可遮风避雨。连续性的沿河式轴向布局在烟雨中依稀可见,使人心情愉悦。此外,西塘的河埠、高阶沿、观音兜也从不同层面上构成了西塘建筑形制与景观布局的诸多特点。

西塘是儒商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交接点,其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人才辈出,无论是建筑形态还是水岸景观布局,无一不显现出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美丽乡村,生态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山区,东临浙江衢州市,南通上饶,西接景德镇,北临黄山,古为文风鼎盛之所,今为皖、浙、赣三省交通要地。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婺源因“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婺源,隶属安徽歙州。宋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婺源基本上隶属于安徽徽州。虽然在1949年5月1日以后划归江西至今,但由于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这片地区无论是村庄的选址布局还是民间建筑形制,无论是生产生活习惯还是民俗民风,都带有明显的徽派风格特征。

婺源,山清水秀,素有“八分半山一分天,半分水陆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当年徽商营造的村落与壮美的自然景观相交融,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水画卷,着名的古村落李坑就是婺源乡村的典型代表。婺源的村落布局讲求背山面水,李坑村落的选址就遵循了这一原则:四周群山环绕,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河流两岸粉墙黛瓦的古建筑鳞次栉比,布局有序,形态优美。河上建有石、木、砖各种桥梁数十座,形成了便捷的人流交通路径。另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的景致在其中。秀美的山光水色与古朴的民居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画。李坑村的民居沿村中溪流为主轴线布局,溪流的自然走向与两岸的古建筑混成一体,形成了“沿溪而息、大吉大利”的水岸建筑景观。其古民居形制与其他徽派民居建筑一样,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屋面灰色筒瓦、硬山顶、马头墙,整体色彩以黑白灰为主,体现出古朴淡雅的视觉美感。

(三)生态之源,水韵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黔县西北角。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由汪氏六十六世祖汪彦济历经二十年建成十三间楼,定名弘村。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名宏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汪氏七十六世祖汪思齐、胡重夫妇率族人挖水圳,引来西溪水,掘月沼,建村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汪氏后人历时三年,于村南掘成20247平方米的南湖,形成了集生活饮水、农田灌溉、防火浣汲、游览赏景于一体的古生态水系景观。

宏村古民居建筑布局堪称徽派民居的精品之作。古镇以月沼为村心,形态雅致的古建筑绕水环峙,建筑与水景构成了虚实得当、形影相随的视觉效果。月沼如明镜,镜中见景、古意盎然、景色别致。宏村的南湖横跨东西,环堤古树,水绕古宅,石桥小径,风荷月影,诗画意浓,可谓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融合。

宏村的建筑与街市更能反映出徽州民居的极致特色,其中承志堂、南湖书院、三立堂亦是建筑中的精品。宏村的古建筑多为两层,偶尔也有三层楼。结构以明三间为主,最大创新设计在于其“廊步三间”的设置。宏村的古建筑尤为重视大门口门楼的营造,古人云:“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也,宅之吉凶全在大门。”因此,“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造就了宏村古建筑各色精美绝伦的建筑门楼。宏村的古巷纵横交错、曲折迷离,幽深狭长的石巷与两侧高耸的马头墙形成了空间尺度上的对比,显现出古巷森严的空间层次感。宏村古建筑中最具特色和神秘感的就是天井,大小天井,通风采光、日易月移、秋霜雨雪,皆得益于“天人合一”之灵气的天井。水枧接雨水,四水归明塘,暗沟排水、通风、采光、理水均达到精致绝美的水平。另外,宏村古建筑的三雕艺术更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中的奇葩。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悠长的情结、朴实无华的民风,一并诠释出宏村的特定文化内涵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并使人叹为观止,赏心悦目。

江南古镇建筑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与其特定的地域性特征相适应的建筑形态,并烙上了深深的历史文化印记。无论是建筑总体布局还是建筑本体形态、细部装饰,无论是水岸景观的营造还是商业街巷的形成,无不体现出江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道法自然的传统哲学思想。

结语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3

【关键词】河南地域文化 工业设计 创新理论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工业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竞争实力才能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工业产品才可全面推向市场。河南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且是国家重点投资的经济区,工业设计中融合河南地域文化是一种创新策略,其创造的经济价值是普通设计难以实现的。

一、河南地域文化的价值

历史文化与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国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由此产生的文化元素往往成为区域发展的推动力。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由于河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状态,造就了其独特的工业发展环境。近年来,河南省内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姿态,政府宏观指导下产品质量不断升级,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投资活动。

河南地域文化的价值如下:

1、发展价值。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成果。专家指出,通过深入研究中原文化,能够全面认识到我国早期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化历程。社会发展至今,许多悠久的历史文化依旧指导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快速进步。

2、指导价值。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中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受到了国内外历史研究学家的高度赞扬。中原文化在精神层面建构的文化理想,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气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贵德的理性气质、仁爱的处世理念。

3、递进价值。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中华文明的前进。从周朝的“封邦建国”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荣,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庆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进步。

4、人文价值。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人文和谐是当代社会改革的先进思想。河南地域文化显现出了深厚的人文价值,尤其是中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人文理念、历史教训等,均是构建当代人文环境的基本要素。

二、工业设计创新的指导理论

作为工业经济大区,河南不仅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工业是我国三大产业的重点,全面推动工业经济的改革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提高。设计环节是产品研发生产的第一步,只有在设计时控制工业产品的质量,才能带动河南工业品销售额的增长,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基于河南地域文化的工业创新设计需考虑以下理论:

1、文化理论。河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省区,其蕴含的理论知识及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工业产品设计必须要引入文化因素,这是彰显河南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也是结合河南地域文化特征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企业在实施新款产品设计时把汉字文化、诗词文化等要素添加到产品中,可大大提升工业产品的美学价值,使其在市场上的经济价值有所提高,获得广大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一致认可。

2、改革理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化的发展对河南工业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工业化设计必须坚持创新改革的道路才能实现产品价值。创新理论指导产品设计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外形包装、推广宣传、品质改良及技术更新等,这些都是工业设计需要思考创新的。

3、环保理论。近年来工业化生产引起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环境保护已经不只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在有些国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早期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与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思想相违背。环保理论是工业设计创新的重要思想,倡导国内工业企业朝着“节能减排、生态绿化”的方向改进。环保理论要求企业设计时从原材料、生产工艺、运输包装等方面加以更新调整,实现产品生产的“零污染”。

4、价值理论。经济学理论要求市场上的产品必须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失去价值的商品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价值理论是工业设计的最基本要求,设计人员在规划新产品时需遵循客观的价值规律,结合市场行情及河南文化特色完成设计工作。当然,价值理论指导设计并非盲目地追求价值,也要考虑实际生产成本及市场需求等问题。

三、基于河南地域文化设计的科学方法

工业设计属于系统性的研究规划活动,其多数运用于企业对某个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工作。河南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命脉,也是未来中国经济产业的主要发展区域。设计是任何一个产品项目研发的初始阶段,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对其后续生产加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鉴于河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设计人员应编制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以保证所设计产品的经济价值。

1、前期分析。企业推广产品研发方案之前,应收集与产品相关的各项信息,尤其是市场营销过程需要面对的质量问题。前期分析的作用在于找出同类产品或相似产品的销售状况,通过其他工业产品特点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工作。如基于河南地域文化的工业产品设计,应主动联系本区域历史文化的内涵,把区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产品中,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情况展开设计工作。工业设计包括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规划、建筑设计等,企业应从河南省的市场行业出发安排设计规划。

2、选定文化。丰厚的文化蕴涵造就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也符合现代化工业产品特色元素的融合需求。坚持工业设计的改革创新需从多方面开展工作,尤其是文化元素的合理选择及巧妙运用。如工业设计运用了工学、美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术理论,设计人员要考虑理论学术的运用需求,筛选象征河南的特殊文化要素,同时在筹划工业设计时,要考虑到本地区消费者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爱好,以“投其所好”。只有充分利用河南区域文化的价值,才能带动生产销售金额的持续增长。

3、引入技术。不同于其他常规产品的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的流程十分复杂,且各个消费群体所使用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一样。考虑到河南地域文化潜在的商业价值,其运用于工业产品设计还需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设计人员不断提高项目研发的质量水平,带动产品在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收益增长。如:利用计算机自动设计软件,把新产品几个重要的参数录入其中,便可通过软件自行完成设计工作,降低了人工操作面临的各种难度。

4、质量调整。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趋势判断,未来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十分广阔,各类新旧产品具备了优良的营销平台,对生产型及销售型企业收益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贯彻产品优化升级思想,定期优化调整产品质量,这是保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换言之,企业要制定合理、科学的产品周期规划,不断推出新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河南已成为中国的第四大经济区,其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前列,未来的市场消费前景十分广阔。如何立足省内,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这些都是河南地域文化元素指导下工业设计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此外,对于产品的外在形式也要注重调整,引入更多河南地域的特色文化充实产品,从而让产品乘河南地域文化符号之风,取得更大的销售业绩。

结语

总之,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部分,根据地域特有的文化元素带动工业设计创新,全面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有助于市场经济收益的提高。各种历史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迎合民众心理特征、符合地域和民众心理需求的积淀。基于河南地域文化的工业设计应积极引入现有的文化资源,对产品坚持创新设计的原则,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带动工业生产模式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磊,檀润华、 TRIZ理论对工业设计的影响[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9)

[2]李平、 工业设计:一种交往文化[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4

关键词:旅游立省;产业;发展;战略;对策

2008年11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了“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这是一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战略。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刻,提出该发展战略对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两个“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认真研究和论证“旅游立省”发展战略的内涵,制定实施该战略的措施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旅游立省”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

首先,“旅游立省”战略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意义。旅游立省不仅是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发展,而是要通过其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业是经济的基石和支柱产业,是经济社会中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

其次,“旅游立省”战略是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通过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将带动社会建设多方面事业的发展。

再次,“旅游立省”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兼顾当代和未来的战略。

最后,“旅游立省”战略是整体性战略。在全省总体目标和规划的指导下,全省各地区各方面协调一致发展。

综上所述,“旅游立省”战略是关于河南长远可持续发展,关系全局,带动经济社会建设各项事业实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

2、意义

①“旅游立省”战略是发挥河南资源优势的科学发展战略。河南是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处于全国前列,但人均GDP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河南缺乏能源(煤炭除外)和矿产等发展工业的资源,却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乃中华乃至世界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大省;河南是第一农业大省,但470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800万的剩余劳动力,人均耕地仅1、4亩,是一个农村经济较为落后、耕地资源稀缺的省份;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具有极丰富的人力资源且人力成本低廉;河南具有极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发达方便的铁路和公路交通使区位优势得以极大发挥,更突出了发展旅游的优势地位。

分析比较河南的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省情出发扬长避短,最适合发展的产业应是旅游业。“旅游立省”战略正是在深刻分析了河南省情后提出的,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适合发展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科学战略。

②河南的产业结构需要发展旅游业。经济大而不强已成为人们对河南经济的共识,其重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且发展缓慢。2007年河南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9、3%,落后于全国平均水9、8个百分点。另一重要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率较低,2007年全省城镇化率仅为34%,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农村经济形式单一,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稳定转移,劳动生产率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河南经济要由大变强,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城镇化率。

旅游业是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能源消耗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是河南调整产业结构,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旅游业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拉动内需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旅游已渐成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2007年我国国内旅游达16、1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7770、62亿元人民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高水平的旅游服务必将催生人们的旅游动机,增大旅游消费拉动内需。

旅游业是外向型产业,旅游业为我国对外开放,创收外汇作出了重大贡献。我省经济外向型比较弱,旅游业可以凭借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吸引大量外国游客到河南消费,以最经济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

分析河南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内需,发展外向型经济,都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所以说“旅游立省”战略,是河南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建立外向型经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③“旅游立省”是实现两个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将会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进和带动作用,是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建设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旅游活动与文化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社会活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寻找文化和旅游的最佳结合点,可把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通过产业结合,旅游的文化内涵得到提高和深化,增强吸引力;文化产业借旅游业开发市场发展繁荣;两者互相延伸,互相渗透,结成有机体形成新的产业。文化旅游将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成为旅游产业的优质板块。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因此,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将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综上分析,“旅游立省”战略符合河南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内外部环境的实际,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是实现我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省委、省政府总体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是保证发展目标实现的有力抓手和突破口。

二、河南旅游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河南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绩。2007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5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9%,旅游业的总体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但旅游业无论从规模、效益、质量和地位都与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相称,与旅游发达地区及周边省份有着一定差距。河南虽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大省但并非旅游强省,之所以大而不强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

虽各级政府都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只是把旅游业作为一个辅助的、装点性行业,甚至把旅游业混同于接来送往。在建设项目安排、人才培育、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实质方面旅游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旅游业法律地位不明确

旅游业法律地位不明确,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旅游业的地位。使得旅游业发展没有法律依据,往往因领导人的更迭或政府换届,对旅游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态度。

3、缺乏对旅游发展的统一管理体制

旅游资源、旅游企业,被多个部门和地方分割管理,自成体系,从各自利益出发,往往互相掣肘形不成发展合力。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不具备对旅游业发展的统筹及协调的职能和能力。

4、全省缺乏统一的旅游形象

河南没有一个统一的、鲜明的旅游形象,对宣传河南,吸引旅游者和投资者很不利。

5、旅游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较短

旅游业的产业规模较小,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旅游区域优势不相称。旅游业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充分发挥拉动作用。在旅游总体收入中门票收入占了主要部分,有人称河南旅游经济为门票经济。在诸如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文化娱乐等方面一直是旅游业的“短腿”。1999~2007年,河南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该省旅游总收入的15%左右,远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较旅游发达省份的40%更低。旅游业缺乏与其它产业的结合,没有形成新的共同发展的产业。

6、旅游业的外向型较弱

入境旅游一直是河南旅游的薄弱环节,入境客源人数少,收入低,客源目的地单一。2007年入境旅游为88、09万人次,入境旅游接待收入3、18亿美元,分别居全国第19位和20位,在中部6省中居第4位。客源分布国家和地区较少,主要来自港、澳、台、南韩、日本、东南亚,欧美游客比例很小。薄弱的外向型旅游限制了旅游对外向型经济的拉动,减弱了对外形象传播的作用。

7、旅游企业弱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河南旅游企业普遍弱小,缺乏核心竞争力。旅行社业是旅游业的龙头行业,河南旅行社业基本可以用小、散、弱、乱评价。全省991家旅行社,每年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仅有一家,大大落后与其他省份。近年河南高档次的星级饭店增加较多,但没有世界著名的饭店,整体实力不强,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交通是河南一大优势,河南是全国重要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但国际航空航线少、航班稀,入境旅游进入性较差,成为制约入境旅游的重要因素。旅游景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龙门石窟、少林寺等国家五A级景区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但对全省的旅游资源缺乏统一的评价、规划和整合,缺乏合力。

三、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对策建议

1、增强和统一对“旅游立省”战略的认识

各级政府应增强对“旅游战略”的认识,深刻理解其意义和内涵,认清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科学认识河南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现状和差距。全省上下对“旅游立省”战略形成共识。

2、加强立法确立旅游业地位

加强旅游立法工作,将“旅游立省”从法律上确立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结合本省实际,在制定地方旅游法规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加强旅游执法的质量和力度,使旅游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健康发展。

3、在旅游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通过制定适合旅游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政策、人才政策,政府投资导向等举措,引导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政府始终处于旅游发展的主导地位。建议成立省旅游委员会,统一领导全省的旅游工作,协调隶属于各地、政府各部门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行使法律赋予的省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

4、树立全省统一的旅游形象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资源的文化特点和内涵,设计河南旅游形象。采取统一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语言、图形、音乐符号表达和传播旅游形象。反复宣传和传播,使之逐渐深入人心。

5、制定统一的长期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统一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要在总的规划下进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旅游项目建设要突出特点,彰显中原文化特色,力求体现项目的唯一性,增加竞争力和吸引力。

6、“旅游立省”战略要和“文化强省”战略有机结合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和“文化强省”战略有机结合。寻找旅游和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拉长旅游产业链,拓展文化产业。

7、“旅游立省”战略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相结合,应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重点,通过利用现有资源形成新的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8、“旅游立省”战略要与中原城市群战略相结合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要与中原城市群战略相结合。在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中,整合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资源、规模结构和功能分工,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形成统一的旅游大市场。逐步实现城市群的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构筑中原城市群旅游经济隆起带。

9、拉长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旅游的带动作用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首先从拉长旅游产业链做起,在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做足文章,提升旅游综合功能,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加快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制定政策鼓励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对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生产,给予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对民间工艺品、艺术品、传统产品要挖掘、保护,培养传人,积极扶持生产和销售。

10、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增强河南旅游的外向型

发展入境旅游应在打造有特色的旅游精品基础上,加强对外旅游宣传和促销,拓展客源市场。打破常规走在其他省市前面,采取吸引外国旅行商投资办旅行社的策略。目前重点应对日、韩、美、德、英、法、澳、意等客源国和港、台的大旅行商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到河南开办旅行社,利用其客源市场资源发展入境旅游。

11、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

对旅游资源科学评价、认真整合,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突出其特点,改善环境,提高服务品质,极大增加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以龙门石窟、少林寺等知名景区点为核心内容,打造具有垄断性的,代表河南形象,国内人人皆知、国际著名的世界级旅游精品。

12、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资金为纽带,以资源为依托、以人才为核心,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限制,冲破体制束缚,招商引资,整合资源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旅游立省”战略是一项重大决策,实施此项战略关系到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亿万河南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关于“旅游立省”战略的理论,积极科学的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在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破解决各种难题。不断的努力和探索,确保“旅游立省”战略的正确实施,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建设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河南“旅游立省”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EB/OL]、河南旅游咨询网,2008、

[2]EdwardInskeep,张凌云译、旅游规划[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

[6]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7,(01)、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5

河南简称“豫”,根据《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的确,河南总人口近1亿,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其中七成是农民;虽然工业增加值已突破10000亿元,但短时间很难让人认同其为工业化地区;而第三产业更属弱势。在奔向现代化的长路上,面临这么多困难,以身体笨重而行动不敏的大象来比喻河南,恰如其分。

但是,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虽然面对诸多困难,河南一直在努力前进,这其中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文化营销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营销文化的省委书记

2004年12月12日,徐光春调任河南省委书记。或许与他在过去40多年间一直从事宣传工作有关,尽管面临着从副部长到省委书记角色的转换,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河南的文化积淀报以持续的关注。2005年6月,文化强省战略在河南决策层达成一致意见,8月文化强省的发展规划被初步确定下来。

策略制定后,剩下的工作就是――行动,徐光春在多个场合如此说道。细观此后河南文化建设的行动,徐光春对河南文化的营销是一个不容错过的亮点与关键点。

2005年9月,仅仅在文化强省战略定下来后一个多月,“中原文化上海行”启动,与以往历届中原文化行不同的是,此次活动的“领队”从省委副书记提升到了省委书记――徐光春。通过此次文化营销,豫沪两地共签订投资合作合同8个,合同金额4、45亿元;签订合作协议37个,协议金额34、05亿元。

而徐光春对河南文化营销的高峰则是半年多之后的“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06年3月31日,农历三月三,随着徐光春高声恭颂《拜祖文》,隆重庄严的新郑“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进入高潮。这一天,这场在黄帝故里――河南新郑举办的盛大典礼,以拜祖为中心,以黄帝文化为主线,聚焦了海内外数亿炎黄子孙的目光。而仅两天时间,合同总金额102、46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大单,在喜庆气氛中顺利敲定。

此后,还有10月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少林和天下”迎宾仪式,以及在徐光春的带动下在河南内黄、民权、商丘等地举行的一系列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

但徐光春对河南文化的营销却并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模式,并非仅仅将关注点全部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招商上,而更在于通过对河南文化的营销建设“文化河南”,复兴中原文化,因为在他看来,“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离不开中原文化的复兴”。

原河南省委外宣办主任姚立新介绍说,针对河南的文化营销,河南不仅组织了好几批国内媒体对河南文化进行密集报道,还组织了“走进中国河南”外国电视记者采访活动、“感受开放中原”香港记者集中采访活动、“中部崛起看河南”澳门记者集中采访活动、“世界旅游小姐游河南”外国主流媒体采访活动和洛阳牡丹花会的境外记者集中采访活动等,其中文化宣传与营销一直都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一系列以文化为主体的各类活动,构成了徐光春营销河南文化的主线。

“小活动、大宣传”

在这些活动中,媒体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徐光春调任河南省委书记时,外界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位在新闻宣传领域工作40多年的新任省委书记,有充足的经验和资源,在对外营销河南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实际上,这种作用的确实实在在发挥出了效应。

2006年1月4日,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徐光春就在河南省委贵宾楼会见了“百年大公看河南”报道团的记者。而在“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少林和天下”迎宾仪式等活动中,媒体的参与更是其文化营销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让这场大典引起了海内外全体华人的强烈关注,也让新郑作为黄帝故里有了与陕西黄帝陵齐名天下的资本。

“实事求是地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但媒体不能总把眼睛盯着这些困难和问题,毕竟是鼓舞人心的事情多,阴暗的事情少。所以,希望媒体一定要多报道主流的情况,通过正面宣传报道把人民群众的热情鼓舞起来、干劲激发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媒体的一份责任。”2006年11月12日,徐光春在接见第二届网络媒体高峰论坛(嵩山论剑)代表时说的这段话,意味深长。

对任何一个地方来说,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一个地区的工作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媒体。在这方面,近两年来的河南,社会各界有目共睹。因此,徐光春在会见“嵩山论剑”代表时,特别感谢媒体的支持和厚爱。

而在媒体作用的背后是姚立新概括的“小活动、大宣传”的理念。“‘小活动,大宣传’是河南在外宣活动中坚持的一个理念,同时也是河南外宣的一个原则和经验。‘小活动’是指外宣活动的规模和花费小,‘大宣传’是指外宣活动的宣传效果大。实际上,举办外宣活动并非目的,借助外宣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中宣传才是目的。”

文化营销的现实逻辑

但营销河南文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与产业的问题。

曾有媒体作过这样一项调查,当谈到河南是仅次于粤鲁苏浙之后的第五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的大省时,很多人都张大了嘴巴,反问道“是吗?河南排第五?”惊讶之情显露无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河南是全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河南”两个字一直背负着被污名化、妖魔化的趋势,丑化河南人从偏见上升为地域歧视,似乎成了一种“社会运动”。

妖魔化河南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河南形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防火、防盗、防河南”等顺口溜到“深圳横幅事件”,从来没有一个省像河南一样被如此地群体性歧视,而这种群体性歧视往往被放大至商业环境层面,也带来了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问题。

为改变形象,河南一直在努力,2005年2月,河南人李学生为救两个孩子而命丧车轮的消息见诸报端后,河南省有关部门发掘出了张尚昀、靳伟杰、高增玉等一大批感人的高尚事迹,河南省内几十家媒体连连出击,掀起了一次次为河南人正名的浪潮。这股热潮还蔓延至省外和中央媒体,在2005年央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河南人占据两席。但在河南决策层内,有种意见认为,一个或者多个“优秀河南人”的出现对改善河南形象确有作用,但并不会起决定性作用――对河南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借助“优秀河南人”带来的形势,发挥出河南的文化优势,通过对河南文化的营销,从而彻底改变河南的外部形象。

“文化产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深刻理解文化建设的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徐光春如此说到。

可见,通过文化营销改变河南文化形象、进而改变河南整体的形象,也就成了文化营销的现实逻辑。

2005年8月,徐光春在接见上海媒体采访团时说,“去年河南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中原文化北京行’,效果很好,更多的首都人民对河南有了全面的了解。9月初我们将要在上海举办‘中原文化上海行’活动,通过文化搭起豫沪两地人民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共同发展的桥梁。”

而不管是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还是在“中原文化上海行”的大型活动中,徐光春都会将“新河南”的理念作为重点进行阐述。“河南一定能够建设成为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

文化背后的战略思维

“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问鼎中原”,所有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语言背后,是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因为在5000年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有近4000年,文化中心在河南。“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交通大省,但是很关键的一点我们也是文化资源大省。”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庚香告诉《决策》。

但如何在“伸手摸着秦砖、抬脚踢着汉瓦”的文化历史中选择到希望和出路,不仅是李庚香,也是整个河南知识界、政界翘首企盼之事。

显而易见,河南新一届领导班子,已经注意到这个巨大的资源,并决意利用之。

2005年9月14日,徐光春赴新郑市考察,在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像前深深三鞠躬,深切表达出要把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变成文化强省,并把黄帝故里开发作为突破口的强烈愿望。在此前后,徐光春展开了一系列营销河南文化的举措。

细读徐光春营销文化的种种举措,综观其主政河南的两年,其思路逐渐清晰:“我们现在强调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要全面地协调地发展,而且这四个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的。当然我到河南工作,首先关注的还是经济问题。首先要把河南经济发展起来,腰杆硬起来,这是我的第一位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河南的人文建设,加强河南的社会发展,通过我们河南自身的和谐社会建设,来逐步改变外部一些人对河南的误解”。

学者从中读出的另外逻辑是:河南在建设工业化大省进程中,在经济层面上,文化产业将会被用来当作支柱产业发展,而在社会层面上,文化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连。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6

论坛主持人、河南集聚产业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建国首先介绍了河南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他说,经过三四年的发展,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成为构筑产业梦想的有力支撑。

“集群化发展是区域经济成功的必由之路。”在关于“河南经济走势与风险防控”的专题报告中,钟朋荣一语道破河南选择走产业集聚道路的紧迫性和科学性,他把集群化发展比喻成“专营店经济”,他认为沿海地区在“专业小镇”发展上取得的成就,就是“专营店经济”的优势所带来的。这种优势,就是各种资源高度集约化、产业化的结果。而由于各种要素成本上升,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龙头企业,就很难实现转型升级。

对于未来经济走势,钟朋荣认为,中国经济过去的成就来自“三拼”,拼人力、拼资源和拼环境,通过透支我们的环境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所带来的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以及对国民身体健康的威胁。从整个国家的情况来看,现有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探讨中,钟朋荣指出,龙头企业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没有大块头企业很难实现转型升级,政府要着力推动文化和制度转型。一是商业文化的转型,要改变过去本土企业家低调、闷声赚钱的商业文化,培养做大、做强企业的商业氛围;二是企业制度的转型,要从原来的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现场有企业家提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应该投向哪些领域?”保育钧说,实体经济始终是投资的最好方向,浙江很多民企在这几年的危机中屹立不倒,多数都是实体企业。以往的房地产、矿产、出口领域的投资效应,已经逐渐丧失。而今后几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收入倍增、城镇化建设等概念,带来更多值得中小企业投资的领域。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7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人物评选揭晓,王性玉等10名专家、教授榜上有名。

2013年,河南省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推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着眼于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潜心研究,奋力攻关,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全省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卓著、师德高尚、影响广泛的先进人物。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投身科研的热情,表彰先进,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举办了这次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通过严格初审、网络投票、专家评审,最后10位同志光荣当选。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号召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以这10名同志为榜样,瞄准高目标,迈开新步伐,扎实工作,着力攻坚,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王性玉,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是河南省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牵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新世纪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和区域金融。他先后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50多篇,出版有《期权投资与做市商风险管理》《博弈论和衍生品视角下的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等学术著作8部。王性玉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抵押品替代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户信号传递、金融抑制及农贷技术设计”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张纪,1971年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是洛阳市金融专家委员会委员、洛阳市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6年至今,张纪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上海金融》《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经济探讨》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独著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学术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6项。2012年,他的研究报告得到时任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的高度评价。

傅修海,1976年生,中共党员,2009年获中山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兼郑州大学教育部公民教育中心研究员。他主要从事中国文艺思想史、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等研究,已出版专著1本,编著3部;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南方文坛》《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瞿秋白与左翼文学的中国化进程》等10余项科研课题;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代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魏鸿雁,1966年生,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先后在《文学遗产》《中州学刊》等专业学术刊物上20余篇。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许文忠公集注评”、省社科联课题――“郑卫之风与中原文化源流探究”等,还参与“蒋捷《竹山词》校注”等科研课题4项。出版《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佛玄哲理诗艺术研究》等2部学术专著。其中,国家社科成果对汉代小说的系统研究,弥补了小说史研究上的不足,对完善早期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8

关键词:“一带一路”;河南;机遇和挑战

一、前言

2015年3月27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国家发改委等,2015)。“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沿线各地积极回应。2015年12月,河南省制定了《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并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确定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地位,利用本身的优势条件,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

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意义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最早是在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的。

丝绸之路在“一带”和“一路”中均有出现,但它并不是说要重修丝绸之路,而是一种中国的发展理念的象征,即“和平、友谊、发展、繁荣”。“丝绸之路”这个词在这里是一个抽象的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对世界传达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前景。

当今的全球化正面临着一个十字路口,世界经济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全球秩序正在重建中,而这次重建正是由中国等新兴国家所带动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包容性的全球化发展战略,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张占仓,2017)。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倡导和践行包容型、开放型并存的“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中国的崛起,也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2014年12月25日,《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在中共河南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上通过,其中着重强调了河南省要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2015年12月1日,河南省l展改革委制定了《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具有开创性的全国意义(河南日报编辑部,2015)。2015年12月27日闭幕的中共河南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再次阐述了“十三五”期间河南省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河南日报,2016)。这表明了河南省政府对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重视和决心,具体行动已落实到实际任务阶段。

1、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必要性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新型工业大省和综合型交通枢纽,现在正是处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试验区的关键期。但是,人口利益削弱、环境压力、经济发展支撑力等问题在河南人口多、基础弱、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人均水平低的实际情况下,成为了传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下的制约。

河南省在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地理位置优势。河南省处于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中心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并且,河南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是我国在其上的最主要省份,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通道正是新亚欧大陆桥。从城市群分布局势来看,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东联山东半岛城市群,西接关中平原城市群,在京津冀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从国家经济发展分布态势来看,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东接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西连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临长江经济带,北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

(2)综合运输优势。自组织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河南的货物运输迅速发展,综合交通体系已初见成效。仅2016年上半年,郑州机场的货物、邮件运输吞吐量达到19、3万吨,增速居全国机场第一位。陇海、宁西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京九、京广、焦柳铁路干线贯穿南北,使得河南郑州成为了全国唯一双十字铁路中心(张珂珂,2017)。2013年7月18日开行的中欧班列(郑州至汉堡)自2017年7月起,由以往的每周“五去五回”升级为“六去六回”常态化运行,标志着河南省进出口商品交易量的进一步提升。截至2016年底,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6448公里,仅次于四川省的6519公里和河北省的6500公里,居全国第五位。

(3)跨境电商优势。郑州市我国第一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验区,自建设以来,成果傲人。2016年,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单量达到8290、3万单,交易额64亿,同比增长超过65%,在全国所有试点城市和跨境综合试验区中保持领先地位。

(4)现代产业优势。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河南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已有丰富的经验,出口的商品由初级产品为主向新能源、电力设备、装备机械等高端产品进化。目前正在努力将河南建设成为现代新型农业大省、先进技术制造业大省、网络发展经济大省、高成长潜力服务业大省。

(5)历史文化优势。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境内的汉魏洛阳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这四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

同时,河南在发展上也有一些制约点:

(1)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12年4月的《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报告》指出,在中国大陆31个省(包括直辖市、自治区)中,河南居25位,严重落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在2016年终于跻身全国外贸前十,但仍然与沿海等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各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产业结构不够科学。河南省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处于较落后地区,第一产业大而不精、第二产业较弱、第三产业不强,总体产业结构不合理,处于发展的较低层次,部分传统产业还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3)缺乏新经济增长点。河南的传统产业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份额缩小,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人口优势逐年降低。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亟需改革,开发新经济增长点。

(4)投资发展潜在风险。据恐怖主义指数的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战略的沿线国家中,40个和平状态,15个危险状态,11个震荡状态,阿富汗、巴基斯坦叙利亚、伊拉克和印度5个高危区域(王中亚,2017)。这给河南以及其他沿线地区带来了包括投资风险、恐怖主义风险等一系列风险。

基于以上分析,河南省为了修正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落后情况,应寻找合适的方法举措,发挥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优势的能动作用,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河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对策

(1)建立河南“一带一路”建设研究院和建设发展基金。吸引国内国际上各领域专家学者加入河南“一带一路”建设研究院,推动中英“一带一路”战略合作论坛的发展,加强交流;针对河南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所遇到的难题,以奖励或项目扶持等方式寻求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发展中的障碍。

(2)加快河南自贸区建设,加强优势产业的国际合作。就2017年4月中国(河南)自贸试验区正式成立这一机遇,落实郑州、开封、洛阳三个片区的发展建设。依托河南现有的优势产业,如现代农业、资源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上处于发展中,部分传统产业不够发达,能够与河南的优势产业形成互补,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特别是基础建设不完善的地区,需要大量的建设原材料,而这些都是河南的优势产业,有利于河南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增强与沿线地区的外交活动和文化交流。河南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焦作太极文化等世界文明的旅游资源比比皆是;现在丝绸之路文化带又迎来了一阵热潮。河南省应抓住这一机遇,释放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交流沟通,推动人文沟通合作,增强对外开放程度,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大河网、豫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EB/OL]、(2016-09-13)[2017-07-15]、

[2]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EB/OL]、(2015-12-01)[2017-07-15]、

[3]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N]、河南日报,2015-01-05(01)、

[4]河南日报编辑部、融入“一带一路”河南脚步铿锵[N]、河南日报,2015-12-13(01)、

[5]王发曾,毛达、“一带一路”战略的河南行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5):25-29、

[6]王中亚、河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145)、

[7]张珂珂、一带一路与河南十三五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7(35)、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收集物流管理实习报告三篇
  • 下一篇:企划案(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