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精选8篇)

时间: 2023-07-31 栏目:写作范文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篇1

关键词:农村初中;美术素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美术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广,大到现代各类建筑、工业,小到一些手工艺品。美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既能让人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又能增强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但在我们农村初中,生源绝大部分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来自外来务工子弟,美术教学资源和能供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素材较少,即使学生想买美术用品,它的渠道也没有那么方便,所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成效。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育。”这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合理开发丰富多样的美术课程素材,创造性地拓展校本课程。为了促进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我们需要就地取材,尽可能地在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美术素材,充分地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教学。几年来,笔者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美术素材开发遵循三个原则

1、尽量在学生生活环境中取材,材料要新颖、有趣味性,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笔者学校的学生生源基本来自于农村,美术用品的单一性不仅影响课堂作业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于是,笔者就从选材到制作主题,都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如图1、图2、图3,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选择这些材料,让学生觉得艺术离自己并不遥远,从而减小与艺术的距离感。

另外,学生对于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特别喜欢接触曾经没有接触过的事物,虽然是初中生,有趣味性的素材同样也吸引着他们,并能从中看出他们的创造性。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制作成美术作品,获得快乐的同时,同样能大大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2、材料要容易获取,数量充足,便于储存

笔者学校是寄宿制农村初中,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寻找身边的材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就尽可能地在校园范围内寻找素材。从室内到室外,引导学生发现废旧材料的美,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制作美术作品,并且寻找的材料在数量上至少要满足一个班人数使用的需求量。

笔者学校有36个班级,产生的废旧材料容易达到需求,从而使美术课顺利进行。比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平均一个班每天大约要买15瓶饮料,几天的饮料瓶收集基本就可以满足一个年级的需求量。收集到的瓶子就可以制作成各种美术作品。学生能全程参与收集与制作的过程,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会发现原来这么普通的事物也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最终激发了他们对美术课的热情。另外,收集并巧用废旧材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及环保意识,提倡学生进行低碳生活,进一步提高学习生活的乐趣。

3、材料要实用,有开发潜力,尽可能的一材多用

材料尽可能达到最高利用率,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还可以把它各种不同的形式美展现出来。在这些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探索,研究各种不同的方法,特殊材料就用特殊的方法去表现,达到创造美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美术素材的开发与应用三例

1、鸡蛋上画脸谱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新的教学环境,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而且热情高涨,笔者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尝试使用特殊材料。让七年级的学生用水彩笔、蜡笔、彩铅等美术基本用具在煮熟的鸡蛋上画脸谱。

材料主要来源于学生每天早餐中食堂现有的水煮鸡蛋,或者是家里自有的鸡蛋,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并且充满好奇:上美术课带鸡蛋做什么?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后,课上用鸡蛋代替白纸,用材新颖了,学生在课堂上也就表现得很活跃,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快乐且全身心地投入,从而使他们对美术课有了浓厚兴趣。这样的尝试,无论在视觉还是绘画技巧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更具立体感,画起来也需要学生有更多技巧及耐心。比如,脸谱画在鸡蛋哪个位置合适?怎样才能做到对称?鸡蛋表面坚硬光滑,用什么笔更容易在鸡蛋上造型……一系列问题学生都会在自己绘制的过程中一一思考探索并解决。

虽然用食物作为美术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浪费,但是能蛉醚生获得欣赏自己作品的愉悦感,感受不同材料带来的美的体验,既能增强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也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手指间的雕塑

九年级上册有《城市雕塑》一课,笔者从中受到启发,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小雕塑,从而了解雕塑的一些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学校学生周末才回家,所以必须提前一周提醒学生准备,但是常常有学生过完周末就忘记带材料,这是笔者为什么尽可能选择在校园内寻找废旧材料的原因之一。另外,准备的材料要能够长时间地储存且要方便携带,经过多次尝试,笔者发现粉笔头是既容易造型又方便携带的材料。

笔者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以下几步骤:

(1)提前一天提醒学生收集材料、准备工具。学生可以进行“地毯式”收集,很容易就能满足一个班的使用数量。同时,让学生准备手头可以找得到的各式工具,比如写字用的自动笔头、圆规上的针、学生卡上的别针……

(2)强调上课中的各项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制作雕塑的方法:雕、刻、塑、焊接等,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雕塑的制作方法的选择也不同。一件完整的作品几乎是一点一点用这些细小的工具磨出来的,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相当细心。

(3)各抒己见,寻找小雕塑的保存方法。笔者让学生自己保存这些作品,有学生经过实践,找到了一个好方法,用502胶水浸泡。用502胶水浸泡过的粉笔头果然掉地上也不会碎。这是学生给予的提示,也让笔者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了知识双赢的效果,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进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材料节约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鲁迅与美术》、九年级上册《烽火岁月中的版画》《以刀》都介绍了有关中国木刻版画的知识,了解木刻版画的基本创作和工具材料,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木刻版画,知道版画是以板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但传统版画是以木板为使用媒介,质地较硬,且价格略贵,因此,笔者把板材换成了更质地软,易造型的KT板,使它作业效率高,而且更有趣味性。这么大量的KT板材料同样也是来自于学校,有学校宣传栏撤下来的宣传板、物理化学实验室撤下来的废旧的管理制度板、各班级文化建设撤下的宣传板等,都可以被利用,经济又耐用。

板材不同,KT板纸版画的制作方法也不同。用削尖的铅笔画、刺、刮、压、划、扎等技法进行制版,用水粉代替油墨涂在制好的板上,进行压印。印出来的画色彩鲜明,轮廓清晰,更有独特的肌理效果。由于版画的制作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艺术的发挥和才能的施展,学生在体验版画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手指间的雕塑

九年级上册有《城市雕塑》一课,笔者从中受到启发,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小雕塑,从而了解雕塑的一些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学校学生周末才回家,所以必须提前一周提醒学生准备,但是常常有学生过完周末就忘记带材料,这是笔者为什么尽可能选择在校园内寻找废旧材料的原因之一。另外,准备的材料要能够长时间地储存且要方便携带,经过多次尝试,笔者发现粉笔头是既容易造型又方便携带的材料。

笔者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以下几步骤:

(1)提前一天提醒学生收集材料、准备工具。学生可以进行“地毯式”收集,很容易就能满足一个班的使用数量。同时,让学生准备手头可以找得到的各式工具,比如写字用的自动笔头、圆规上的针、学生卡上的别针……

(2)强调上课中的各项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制作雕塑的方法:雕、刻、塑、焊接等,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雕塑的制作方法的选择也不同。一件完整的作品几乎是一点一点用这些细小的工具磨出来的,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相当细心。

(3)各抒己见,寻找小雕塑的保存方法。笔者让学生自己保存这些作品,有学生经过实践,找到了一个好方法,用502胶水浸泡。用502胶水浸泡过的粉笔头果然掉地上也不会碎。这是学生给予的提示,也让笔者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了知识双赢的效果,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进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材料节约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鲁迅与美术》、九年级上册《烽火岁月中的版画》《以刀》都介绍了有关中国木刻版画的知识,了解木刻版画的基本创作和工具材料,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木刻版画,知道版画是以板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但传统版画是以木板为使用媒介,质地较硬,且r格略贵,因此,笔者把板材换成了更质地软,易造型的KT板,使它作业效率高,而且更有趣味性。这么大量的KT板材料同样也是来自于学校,有学校宣传栏撤下来的宣传板、物理化学实验室撤下来的废旧的管理制度板、各班级文化建设撤下的宣传板等,都可以被利用,经济又耐用。

板材不同,KT板纸版画的制作方法也不同。用削尖的铅笔画、刺、刮、压、划、扎等技法进行制版,用水粉代替油墨涂在制好的板上,进行压印。印出来的画色彩鲜明,轮廓清晰,更有独特的肌理效果。由于版画的制作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艺术的发挥和才能的施展,学生在体验版画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KT板既可以制作版画,也可以应用于各类手工作品的制作。比如用于灯笼、桥梁等手工作品内部的框架,十分轻便且不易变形。一材多用,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技能制作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使学生的作品有个性与活力,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无处不在。

三、美术素材的开发与应用反思

通过实践与运用,笔者认为,发现并巧用身边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初中美术素材缺乏的问题,并且有利于学校拓展课程的开发。美术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资源,丰富了美术课堂,使美术课更具创造性,让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美术课。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体验欣赏特殊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同时,笔者也认为,作为教师,要勇于探索、尝试和创新,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提高专业素养,适应多元化课堂需求。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素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农村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进行大胆接触和尝试,并自由地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因为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其掌握制作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情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美术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探索,只要我们多思考、多实践,为创造更有美感的作品而努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师用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

2、李建勇、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少儿美术,2007(02)、

3、蔡艳静、低碳课堂从我们美术做起――在“变废为宝”中享受美的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8、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手工作品内部的框架,十分轻便且不易变形。一材多用,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技能制作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使学生的作品有个性与活力,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无处不在。

三、美术素材的开发与应用反思

通过实践与运用,笔者认为,发现并巧用身边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初中美术素材缺乏的问题,并且有利于学校拓展课程的开发。美术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资源,丰富了美术课堂,使美术课更具创造性,让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美术课。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体验欣赏特殊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同时,笔者也认为,作为教师,要勇于探索、尝试和创新,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提高专业素养,适应多元化课堂需求。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素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农村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进行大胆接触和尝试,并自由地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因为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其掌握制作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情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美术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探索,只要我们多思考、多实践,为创造更有美感的作品而努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师用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

2、李建勇、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少儿美术,2007(02)、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篇2

1 自制体育器材常用的方法

利用废弃物自制体育器材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废弃物,如汽车旧轮胎,没气的排球、篮球,破旧的棉被等,充分利用这些废弃物制作体育器材,就会使他们重新实现较高的实用价值。如根据这些材料的特性结合体育教学的要求,精心加工和改制,制作出各式各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体育器械,用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如用丢弃的矿泉水瓶装满土作为障碍跑的标志物,进行障碍跑的训练;用附近企业废旧的包装箱和旧棉被制作跳箱;用旧报纸制作接力棒进行接力赛活动;用废旧轮胎组织开展“滚动体育游戏”活动;用塑料管制作成“呼啦圈”,用废旧纸箱子当作跨栏障碍物,练习跨栏跑;等等。

开发常规器材的新功能 任何物品都有其外在的属性和功能,再加上人们的思维定势习惯,往往看不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忽视了其潜在的功能利用和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体育器材也是一样,任何一种体育器材都有多种使用功能,如:栏架是用来进行跨栏跑练习的,也可以把它当作“投射门”来进行投掷和射门等游戏活动的练习;接力棒除了作为接力赛跑的器具外,还可以作为练习臂力的器械;铅球是练习投掷的,还可以当作负重物来练习负重跑;等等。

结合当地的群体活动,开发自制新器材 群体活动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体育活动与师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开展群体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候,可以根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发挥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制体育器材辅助体育教学。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翘旱船、板鞋竞速、高脚竞走等,这些体育活动一般都是从传统的民族民间传统游戏演变而来,具有容易组织、组织简单的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其中制作体育活动所需器材原材料可以随处找到,制作也很简单。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学校周围有建筑物、树木、土坡、河渠、废弃的铁塔等现成的自然资源,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根据体育活动的需要就地取材,成为所需的体育教学器材和场地,帮助完成体育训练活动。如用废弃的铁丝制作成篮圈,安装到建筑墙上的适当位置,进行投篮等技术的练习;借助小树林里一排排小树做障碍跑教学练习;借助大树做攀爬练习;或利用土坡的坡道进行体能训练;借助学校楼道的台阶进行跳跃练习训练;等等。

2 自制体育器材的价值和意义

有利于节约资金,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 像笔者所在的高中,如果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体育器材配备标准配足配齐的话,会需要不小数目的经费。而学校师生亲自动手自制体育器材,具有花钱少、经济实用、安全耐用、操作方便的特点。自制体育器材会大大节约体育器材的购置经费,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同时有效补充了学校体育器材的不足,彻底解决了因为资金缺乏而缺乏体育器材现状。此外,由于自制体育器材时师生亲手制作,对其结构和特点一清二楚,有利于平时的管理和随时维修、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校节省了器材的维修费,并提高了器材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利用废旧物品做体育器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虽然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卫生意识虽然有一定的高度,但大多数学生在校内住宿,吃喝拉撒睡都不出校园,再加上饮食摊点多,过去的环境卫生始终是学校领导头疼的事。开展自制体育器材以来,由于在体育器材制作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废旧物品,使得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了,原来随手丢弃废纸片、喝完饮料随手扔饮料瓶、吃完零食随手扔包装袋的现象基本绝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废旧物品做体育器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

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竞争意识 在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中,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操作、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中认识——学习——实践——创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自制体育器材有时需要制作小组一起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也离不开学生间的携手研究、互相探讨与交流。对有创新思维方案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做法讲明道理,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制作兴趣和向上的创新欲望。

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快乐,激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自制的体育器材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因为每一件自制的体育器材,无论多么简单,也体现着师生的精心设计和亲手制作。在体育教学中,如果使用自己制作的体育器材,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给学生带来体育训练的快乐。这种快乐就像一种正能量,会激发学生继续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制作更奇妙、更有效的新器材;也会带动更多的学生一起参与体育器材的制作,让大家都能在体育器材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体会到体育训练带来的无限乐趣。

自制体育器材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离不开合理的想象、精心的设计和科学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自制体育器材要在充分理解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制作前需要体育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指导,然后与学生一道创新构思、科学设计、巧妙创意、创造性地制作。制作过程不单单是单纯的模仿,会凝结学生很多的思考、想象、创新。整个制作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发明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实践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很大提高。

总之,自制体育器材不仅弥补了学校体育器材的不足,节约了学校经费,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效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亿群、对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调查与研究[J]、内江科技,2008(5)、

[2]孟庆斌,贾利军、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的运用[J]、体育教学,2007(4)、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篇3

为什么要自制体育器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健康放在了首位。其中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规定:“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两个小时让孩子们既玩得开心又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器械上下功夫,而体育器械单单靠购买的根本满足不了幼儿玩的欲望,因此,就要求我们利用一些废旧的物品和幼儿共同进行制作。体育活动是幼儿生活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器械是幼儿体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体育活动的效果如何,与器械有着密切的联系,器械可以诱发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愿望和构想,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和活动。器械不仅是体育活动的辅助材料,而且是体育活动中重要的操作材料。

问题二

自制与成品的区别是什么?

说到“自制体育器械”,与购买的成品有什么不同呢?自制体育器械不同于购买的各种体育器械,它是由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在制作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将变废为宝,保护我们身边的绿色环境为宗旨,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当地的条件、季节等而自制的,具有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玩法多样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配合开展各种游戏活动。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让幼儿在自由选择器械,探索玩法、尝试挑战的过程中,增强了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以达到发展幼儿的身体和基本动作为目的的一种户外体育游戏活动。

问题三

制作应遵循什么原则?

安全性原则。保护幼儿的身体及至生命是幼儿运动的前提,在运动器械上要充分考虑其安全,安全性 是首要原则,所提供的废旧材料必须是安全卫生。如各种形状纸盒、奶粉罐、可乐瓶、高压锅圈、餐巾纸芯等,这些环保安全的材料,非常适合制作小型的体育器械。

适宜性原则。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运动能力、废旧材料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幼儿运动 的需要。如针对小年龄的幼儿,我们利用一些小型、轻便、柔软、形状可爱、色彩鲜艳的废 旧材料,力求美观、安全,便于激发托、小班幼儿的活动兴趣。

实用性原则。自制器械的实用非常重要,实用性是自制器械的生命力。为了让器械科学、有效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我们依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跑、跳、钻、爬、投等基本动作,将自制体育环保器械分类进行制作,如投掷类、平衡类、旋转类、跳跃类、踢跑类和伸拖拉类玩具等, 每一年龄段幼儿的自制体育器械都有侧重点,既符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 同时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其实用性。

问题四

制作器械时要考虑什么?

1、应从幼儿兴趣出发,满足幼儿的需要

学龄前孩子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自己参与制作的物品,更是爱不释手。所以每次准备材料和制作器械,最好让孩子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动员家庭成员一起收集身边的废旧材料,带来后不急于教他们玩的方法,不急于制作加工,而是先耐心地看一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们喜欢用那些材料干什么、怎么玩,再切入或调整计划。教师根据幼儿的玩法不断调整、启发、引导,鼓励幼儿玩出多种玩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拓展幼儿的思维。

2、材料的选择必须安全、环保、实用

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在自制运动器材时,我们就要考虑自制体育器材的安全性。所选的材料必须是无毒无味、无尖角、环保的废旧物品,其实这本来就是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是对环保做贡献。但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后这些自制体育器材的正确处理,如利用废旧报纸、废旧塑料袋、易拉罐等制作的体育器材,活动后没有及时收集处理,幼儿可能就会到处乱扔,以至对环境造成再次污染。同时有的材料可以采用胶带、丝带、铁丝等辅助材料加以固定,提高它的使用寿命。

3、开发的器械要具有多用性、可变性

自制器材不是为单一的运动而制作,用一次就不用了,而是可以在多种活动中使用。在指导亲子自制器材的同时,可以鼓励幼儿去思考自制器材的多用方法。在自制体育器械时要做到灵活多变,通过颜色、形态等的不同,使器械有尽可能多的变化和玩法,从而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其多种的教育价值。操作的形式越多,幼儿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越高,相应的得到的身体锻炼就越全面,让孩子获得了主动探索和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更能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增强其自信心。所以同一种器械,它所实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就看教师怎么去挖掘。

问题五

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的流程是什么?

1、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收集。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能时刻留心身边的各种废旧材料,并马上分析出它的使用价值,从而收集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教师对资源的成本意识,还培养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其次,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家园联系栏,专设一个版块张贴出所需废旧材料的公告;也可在家长与幼儿常过的走道边设立一个“废旧材料搜集区”,放置塑料类(塑料瓶、塑料袋、塑料片等)、纸张类(纸杯、纸盘、纸袋、广告纸、彩色纸等)自然物类(树皮、草根、石头、动物壳等)、其它类(碎布头、零毛线等)四个纸箱,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同时也较好的体现了家园合作的精神。

材料的筛选。首先要检查材料的安全性。如将一些有棱角的材料进行加工使其光滑(竹竿,木头、瓶罐等),或将一些破烂的瓶罐剔除;其次要检查材料的可利用性。剔除一些已经没有使用价值的材料,如一些过于破旧的废纸盒等;最后还要检查材料的卫生性。将可清洗物品统一进行清洁,然后利用太阳光或紫外线进行消毒,或将有的不能保证其卫生的材料剔除掉,以确保材料的无毒无害。

材料的分类整理。收集的材料五花八门,教师可针对不同材料的使用价值进行统一分类整理。如零毛线、小药瓶、广告纸等则可整理到美工区内;石头、豆子则可放置在瓶类作为乐器整理到音乐区内;纽扣、塑料袋则可整理到科学区内等等。最后将一些可用在体育活动中的废旧材料集中在一起又进行分类放置,如瓶罐类、纸张类、绳类、棍类、布类等等,一目了然,便于制作。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篇4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教育;区域材料摆放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幼儿家长的重视,如何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已经成为广大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幼儿自身的特点,包括身体特点、心理特点等方方面面的特殊性,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对于幼儿园小班教学工作来说,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自身的控制能力以及自理能力都比较薄弱,对此必须认真做好区域材料的摆放,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园小班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小班幼儿的健康成长。通过多年的幼儿园小班教育教学实践,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摆放十分重视,需要引起幼儿园和广大幼儿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摆放的重要性

通过多年的幼儿园小班教学实践,对于区域材料摆放来说,对于小班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大幼儿园小班教师对此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从总体上来看,通过区域材料摆放,对于幼儿园小班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于营造温馨环境。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年龄都非常较,特别是刚刚步入幼儿园之后,对幼儿园还比较陌生,幼儿无法很快的融入到环境当中,因而会制约幼儿小班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而通过区域材料摆放,能够营造了一种温馨的环境,进而让幼儿的兴趣十分浓厚,同时也能够使幼儿的恐惧感减轻。比如在开展幼儿园小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参与到材料摆放中来,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幼儿们都比较乐于进行这项活动。比如我在开展幼儿园小班教学的过程中,就采取了这种办法,小班的幼儿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区域材料摆放中来,慢慢幼儿彼此之间也越来越熟悉,不仅区域材料摆的环境十分温馨,孩子们相处的也十分温馨。

二是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对于幼儿园小班教育来说,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自制能力不强,要想开展好幼儿园小班教育,必须采取更多的办法,而加强区域材料摆放则对于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对于区域材料摆放有了新的认识,区域材料摆也是开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具有很强作用的教学手段,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合理摆放材料能够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比如在材料摆放的过程中,尽管小班幼儿的年龄不大,但是通过让幼儿寻找材料,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够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更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比如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让幼儿合作寻找材料,并对幼儿如何合作提出了要求,这样就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是有利于了解幼儿需求。对于材料摆放来说,通过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能够对幼儿的需求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小班教师就可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以及特色化的教学模式,进而能够推动教学工作创新。比如在开展区域材料摆放的过程中,让幼儿参与到材料摆放中来,教师就能够了解幼儿的需要,进而根据幼儿的需求开展教学创新。再比如通过教师与幼儿在区域材料摆放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也能够更有效的了解幼儿的需要,进而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提升幼儿教育的实效性。总之,通过区域材料摆放,教师应当将了解幼儿需求与开展幼儿教育创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摆放的优化措施

一是提高区域材料摆放的重视性。通过对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摆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做好区域材料摆放,不仅能够推动幼儿园小班教学工作创新,而且也能够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广泛。要想更好的开展区域材料摆放,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提高重视程度,这需要幼儿园以及广大教师共同开展这项工作。对于幼儿园来说,要给予幼儿园小班以充足的空间,同时还要加大教学材料的投入力度,使区域材料摆放能够深入开展;幼儿园教师则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将区域材料摆与小班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科学的摆模式,强化教育导向。

二是强化区域材料摆放的趣味性。由于小班幼儿自身的特点,幼儿普遍都喜欢做游戏,因而在区域材料摆放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区域材料摆放的趣味性,这样能够提升吸引力。这就需要幼儿园小班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提高区域材料摆放的趣味性,比如对于幼儿比较喜欢的教具,除了要在外面摆放之外,更多的要在里面摆放,但要让幼儿知道摆放在里面,这样能够引导幼儿深入的寻找教具,并教给幼儿寻找教具的方法,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总之,小班教师在进行区域材料摆放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趣味性,同时也要让幼儿参与到区域材料摆放中来,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类的摆放模式,有利于提升趣味性。

三是注重区域材料摆放的转换性。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要想使区域材料摆放能够发挥更好的教育功能,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区域材料摆放的“转换性”,要定期对区域材料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动,这样能够使幼儿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同时通过幼儿喜爱的教具,鼓励和引导幼儿去主动寻找教具,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锻炼,达到提高幼儿玩耍兴趣和提高幼儿寻找能力的目的,这一点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区域材料摆放“转换性”的有效措施。

通过对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摆放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幼儿园小班教学来说,区域材料摆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最为突出的就是有利于营造温馨环境、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有利于了解幼儿需求。这就需要各级各类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小班区域材料摆放的问题,特别是要从自身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区域材料摆放的有效措施和方式方法,重点要在提高区域材料摆放的重视性、强化区域材料摆放的趣味性、注重区域材料摆放的转换性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使区域材料摆放更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促进幼儿园小班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朱俊莲、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摆放的重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2:241、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篇5

关键词:区角游戏;丰富;活动

区角活动是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好的教育手段,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科技活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区角游戏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例如,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幼儿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是相同的。加上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区角游戏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角内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在指导方面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例如,小班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主要依靠客体的生动性、新颖性和颜色的鲜艳性吸引他们进行活动。而到了中、大班,幼儿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逐渐明确,活动的结果成为吸引他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积木区活动时,小班幼儿积木的颜色要丰富,形状可少些,但数量要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的构造物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对于中班幼儿,积木的形状可以增加,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构造。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多形状的积木和丰富的辅助材料,要求幼儿学会通过协商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型结构物。假若一套积木从小班玩到大班,小班是搭小房子,到了大班还是搭小房子,这是不可取的。

三、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发挥整体优化功能。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可以到“建筑工地”上班,美工区可以为表演区制作道具等。由此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由幼儿创造,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并引导他们想象新的游戏情节,而不是由教师指定他们的行动。要注意区角材料的投放应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学习性区角就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所以材料是幼儿和知识之间的中介,是区角活动的灵魂,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孩子们依靠材料为载体,在与材料互动与客体互动中发展,因此材料的提供很重要。首先,我们应紧紧围绕幼儿的实际需要、学习兴趣和游戏的目标三方面来投放游戏材料;其次,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变化,以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的吸引幼儿,注意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多功能性等,符合阶段目标、年龄特点,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篇6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纲要》又告诉我们:幼儿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资源,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学前美术教学中注重废旧物材料再利用与操作方法,能够指导儿童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和手工艺品,学会走进生活并美化生活。

关键词:

学前美术教育;废旧物;实施与操作

一、废旧物材料再利用的一般方法

(一)观察与感知

观察与感知主要是帮助儿童学会观察,锻炼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丰富儿童表象感知经验,使儿童学会逐步将感知信息中蕴含的符号语言和艺术语言感知吸收,逐步内化到自己的体验储蓄中,并且逐步迁移到实践活动操作中。所以我们提供的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感知活动对儿童的感知发展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教育者所提供给儿童进行观察与感知的作品要尽量具有多样性和典型性的特点。作品的表现形式要具有个性语言,提供的优秀艺术作品要与学前美术教育年龄特征和实用性相匹配,能够调动儿童的感官能动性。教育者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儿童勇于感知、体验优秀的艺术作品,逐步指引导儿童感知发现和识别美术作品中的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构图、造型、色彩和作品表现的均衡、对称、统一、变化、节奏等形式美的特征。学会识别和感知这些本质特征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会观察,把观察内化为自身的习惯,把感知内化为自身的潜在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引导儿童体验生活,艺术回归于自然,大自然和生活给予儿童艺术创作的无限营养,在学前美术教学中逐步培养儿童观察和感知能力。

(二)发现与探究

发现与探究是针对在观察与感知的基础之上儿童对美术类作品的表达方式,制作方法和实践技能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特点、性能、使用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的发现与探究。教育者要为儿童提供与工具材料和作品充分接触的机会,鼓励儿童敢于接触、体验和大胆的尝试,使其能够初步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逐步启发和引导儿童产生对材料的创作愿望和意图。教师要注重引导儿童学会逐渐从无目的的观察感知到有目的发现探究。在发现与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儿童的个体表现,深入观察每个儿童在艺术表现时的实际问题,引导儿童自主解决问题。

(三)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

构思是以表象为基础把头脑中的表象经验与材料有机结合,搜尽奇峰打草稿;可见表象经验的重要。比如:面对生活中废弃的各种包装箱(牙膏盒、香皂盒等),这些被人们废弃的材料能被我们设计制作做些什么呢?我们课间吃的冰果棍收集起来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吃过的坚果壳能做些什么呢?这种根据对材料固有的材质美,能够采用与之相适的加工方法并且能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能充分展现材料的美,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充分注意材料的质地、软硬和纹理,设计和展示材料的点、线、面等形态特征。根据以上认知进行设计制作出平面或立体的艺术作品,并能够赋予废旧物材料以崭新的艺术创想和生命力。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是儿童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观察感知、发现探究的基础之上对废旧物;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相关的操作方法的掌握、制作与创作表现。教师要在制作与创作表现前阐明要求,引导学生把临摹与独创结合起来创设出轻松的学习环境与心理氛围。

(四)赏析与评价

所谓学前美术教育中对儿童作品的赏析与评价是指儿童对自身作品的自我品评和对小伙伴们作品的品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儿童作品的欣赏与评价的过程。教师在赏析与评价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儿童学会自己讲述作品的制作思路和制作过程,是儿童讲述对自己作品的认识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具有欣赏的眼光,在作品中善于发现闪光点和优点,善于鼓励儿童,教师也要为儿童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展示的空间,有利于儿童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五)拓展与总结

对于学前美术教学来说实施后的拓展与总结显得格外重要。适当的拓展与必要的总结是学前美术教学得以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要回头看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准备情况,教育者是否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是否了解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是否熟悉美术活动的内容、是否对活动的内在与外延有更多的认识、对活动材料的熟悉情况、活动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活动时间以及活动场地设计的是否符合安全环保的原则、活动中儿童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愉快、是否能坚持完成作品、完成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教师的活动指导和示范是否熟练准确、能否帮助儿童实现自己的构思、能否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等。

二、创意雪糕棍教学活动实施与操作环节

(一)对废旧物材料的观察与感知

引导孩子们收集雪糕棍,收集的雪糕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接触到的废旧物材料。人们往往在使用过后就把之抛弃,通过长时间的收集过程我们逐渐对雪糕棍有所观察,这种观察与感知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学会观察,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逐渐丰富儿童表象感知经验。通过观察了解到雪糕棍是木制材料,长度不同。长一点的有二十厘米左右,还有十六七厘米的,中等长度的有十一二厘米的,短一点的有七八厘米。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材料,使儿童学会逐步将感知信息中蕴含的符号语言和艺术语言感知吸收,进而形成儿童的知识储蓄体验并且逐步内化迁移到实践活动的操作中。通过对雪糕棍的认识可以对雪糕棍有所了解,方便在我们以后再设计和制作时作为经验。在进行下一步针对雪糕棍的设计与制作具体操作之前我们提供的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感知活动对儿童的感知发展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学前教师应该尽量提供优秀的成功同类艺术作品给儿童进行观察和接触,尽可能地多为孩子提供观察和感知的机会,甚至可以让孩子们动手来摸作品,更加有利于儿童形成感知经验。教师要注重引导儿童的发现、感知和识别雪糕棍制作的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线、形、点、色以及作品的构图、色彩、造型等。作品表现的统一、对称、均衡、变化、节奏等形式美的特征。教育者所提供成品的雪糕棍创意作品要尽量富有丰富的色彩,在设计样式上要多样性,在制作方法上要具有典型性的特点,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要与儿童的阶段性发展一致,能够调动儿童的感官能动性。教师还要注重在这一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雪糕棍的创意引导,引导儿童设想自己的雪糕棍能用来做什么呢。

(二)对废旧物材料的发现与探究

对现有材料雪糕棍和成品进行发现与探究,是针对在对雪糕棍材料以及对它的成品作品进行观察与感知为基础。将要使用的工具材料的特点、性能、使用方法等多方面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发现与探究。进行雪糕棍材料的制作时配合使用的工具材料有:乳白胶、丙烯、剪刀、画笔、塑料布等。了解这些工具材料的具体特点和使用方法。比如,乳白胶的使用安全,用什么工具材料涂抹乳白胶,剪刀的用途在于可以剪不太坚硬的雪糕棍,这个部分是需要老师或者是家长参与并给予帮助的。丙烯是在作品基本成型的时候进行着色用的颜料。通过具体的操作与研究儿童对工具和材料有了明确的认识,逐步引导启发儿童产生想要利用雪糕棍进行动手制作的愿望和意图。这一过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逐步引导儿童有想表现的欲望,引导儿童逐渐从无目的的观察感知到有目的的发现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看看谁对材料还不太了解,工具运用的不熟练。教师需要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帮助儿童解决实际发现的问题。在动手制作之前要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与儿童进行交流,要强调安全是所有制作过程最重要的。

(三)对废旧物材料的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

这个过程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前面的两个过程都是为这个构思与创作的过程服务的。雪糕棍可以制作成小房子、各种小家具、树木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儿童对材料的收集情况进行分组,一般可以3~5人一组,这样既考虑材料数量是否充足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儿童的性格特点,鼓励儿童之间相互协作。以制造雪糕棍小房子为例子,首先要让小组设计一个既简单又新颖的小房子的形象,教师要帮助儿童讲解小房子的基本构造,每个块面的具体制作方法。第三步才是动手制作,一般来说制作的过程要注意几个问题:在制作之前要先准备好一块能够在上面操作的塑料布(塑料布可以有效的防治乳白胶与其它物体的粘合)。雪糕棍相互之间粘贴要用乳白胶,乳白胶一次涂抹的不能太多,要干一干再互相粘贴。粘贴时要注意上下对齐,如果没有一次成型会给以后的组合带来很大的麻烦。粘成一片后要用重一些的书压在上面定型(一般定型的时间以两天为宜,一定要放在背光处,否则在太照射下雪糕棍一定会变形的)。整个制作的过程是手、脑、眼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如何能团结协作,统一意见是儿童在制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四)对废旧物材料的作品的赏析与评价

孩子们辛苦制作的形形的小房子做出来了,雪糕棍变废为宝了,孩子们很兴奋,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还会说这个地方是我做的。;那个地方是你做的。;哪个地方是你做的呢?;小伙伴们相互赏析和评论着,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和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要只看见别人的缺点。教师则是要用欣赏的语言来鼓励儿童,鼓励儿童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制作的整个过程和制作的感想经验。引导从儿童的作品中发现美,掌握创造美的方法。也可以为作品举办一个小小作品展,这样会大大的提高孩子们的兴趣。

(五)拓展与总结

通过整个针对废旧物材料雪糕棍的再利用拓展到环保教育,雪糕棍是用木头制成的,而木头是砍伐树木制成的,树木的过度砍伐直接影响了环境,在对儿童进行整个活动的总结的时候提倡爱护树木,保护环境。同时对已经产生的废旧物材料雪糕棍进行回收再利用。引导儿童了解利用雪糕棍制作其他手工作品的方法,用业余时间可以利用剩下的材料制作简单的沙发、椅子、树木等等。在进行总结的时候鼓励儿童大胆创新,勇于想象。针对废旧物材料雪糕棍的再利用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观察与感知;、发现与探究;、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赏析与评价;、拓展与总结;是整个废旧物材料再利用美术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这门课程中还可以渗透对自然界的观察。应该如何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环保理念等,都是对课程的拓展,要把教育的单一化逐渐转变为多元化。

作者:段浩然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孝祥、美学基础〔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1-36、

〔2〕沈金龙、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40、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篇7

【关键词】户外活动场地;运动功能;游戏功能;教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1/02-0086-0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每天开展户外活动的时间至少为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为3小时”。〔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也提出,“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例如,每天为幼儿安排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2〕《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下简称《课程指南》)则明确提出,“保证幼儿每天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其中1小时的运动时间要分段进行。教师对幼儿活动时的场地、设施、器械、服饰、以及擦汗、喝水等问题都要予以关注”。〔3〕上述一系列国家或地方政策性文件都对幼儿园户外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说明户外活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基本环节,是保证幼儿园其他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石。

幼儿园户外活动包括户外观察与学习、户外游戏与运动、户外休闲等在幼儿园以内、活动室之外所开展的活动。〔4〕我国较为重视室内静态的认知活动,而较轻视户外的游戏和运动。多数人认为,户外活动只不过是“身体的运动”,而不是“头脑的运动”,即户外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户外活动场地也只是供幼儿在活动室外锻炼身体的“运动场”或“操场”。〔5〕事实上,对幼儿来说,户外活动中蕴含着大量学习机会,它可为幼儿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和探究的空间,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并丰富幼儿的认知、情绪体验及对美的感受与表现等。〔6,7〕户外活动的场地类型、空间设计、活动时间、材料投放以及教师观念等都会对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只有高质量的户外活动环境才能真正发挥户外活动的价值,帮助幼儿获得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场地包括实现场地功能所需要的一切设施。具体来说,包括自然环境:水、土地、气候、地形等;人工环境:即建成的空间环境,包括周围的街道等;社会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小社会构成等。〔8〕本研究将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界定为:在幼儿园范围内、建筑物以外的,可用于开展户外活动的地面,以及能够满足户外活动开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心理条件,包括道路、操场、集体活动区、沙地、水池、绿化用地、游戏材料、运动器械、配套设施、同伴关系、师幼关系、教师教育观念、幼儿园氛围、家长支持等。《课程指南》指出,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9〕可见,户外活动场地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本研究旨在通过梳理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相关研究,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一、研究现状

为了厘清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相关研究的基本脉络,本研究对户外活动场地类型、空间设计、材料投放、场地使用、安全等内容进行了梳理,以便深入了解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

(一)场地类型

当前,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类型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5种观点:其一,根据《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1988年)(以下简称《建筑面积定额》),将户外活动场地分为分班活动场地和共用活动场地两个部分。其中,共用活动场地包括大型活动器械、嬉水池、沙坑以及直跑道等。〔10〕其二,根据材料和设施特点,户外活动场地可分为大型组合运动器械区、车道、玩水区、玩沙区、种植养殖区、自然区、角色游戏区、表演游戏区、游戏小屋和美工区等。〔11〕其三,根据场地功能,可分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集体游戏活动场地、固定游戏器械活动场地、沙土游戏场地、戏水池和游泳池等。〔12〕其四,根据区域特点,可分为全园公用活动场地、分班活动场地、园区道路、绿化用地等。〔13〕其五,根据地理形态特点,可分为平地、坡地、楼顶平台、软质地面、硬质地面等。〔14〕显然,选择不同的划分依据,就会产生不同的户外活动场地分类。不同类型的户外活动场地具备不同的场地特征,能够发挥不同的场地功能,从而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价值。

(二)空间设计

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空间设计相关研究集中于地面面积、地面材料和区域划分三个方面。

1、地面面积

《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1987年)(以下简称《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面积定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仅有的关于幼儿园园舍建设的法规。由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托儿所、幼儿园必须设置各班专用的室外游戏场地,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应不小于60m2;应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其面积不宜小于以下计算值:M2=180+20(N-1)(注:N为班数)。〔15〕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建设部颁布的《建筑面积定额》规定,室外活动场地,包括分班活动场地和共同活动场地两部分,分班活动场地为每名幼儿2m2,共用活动场地为每名幼儿2m2,绿化用地每名幼儿不少于2m2。这两个法规对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面积所作的规定应该理解为是达标线,低于这个标准便是不合格。

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是开展户外活动的基本保障。有研究者对6种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场地的生均面积差异较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部队园、机关园、企业园、学校园、民办园、农村园。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园的生均面积不仅位于最后,而且达不到规定的“每名幼儿2m2”。〔16〕事实上,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抑或是家长,都更青睐宽敞开阔、贴近大自然的户外活动场地。〔17〕

2、地面材料

地面材料既直接关系幼儿的人身安全,也影响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有研究表明,国内大部分幼儿园户外场地地面材料是软塑或者硬塑,只有极少数是泥地或草地。户外活动场地普遍缺乏自然元素,对于幼儿身体素质、探索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18〕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地面采用人工材料最主要的目的是保障幼儿的安全。然而,有研究者指出,满铺塑胶其实是以降低活动质量来换取安全,最好的地面材料应该是草坪。〔19〕

3、区域划分

户外活动场地对幼儿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集体运动场、大型组合运动器械区、玩沙玩水区、种植养殖区、自然区、投掷区、攀爬区、美工涂画区、角色游戏区、表演游戏区、游戏小屋、车道等不同区域,能引发幼儿不同的行为和体验,从而获得不同的发展。〔20〕幼儿身心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无论使用何种区域划分方法,该区域的材料、设施、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功能定位等都不该固定不变,应因时、因地、因内容而变化,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

(三)材料投放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21〕户外活动场地材料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在户外活动中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的各类材料。〔22〕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材料,如何利用材料是开展户外活动最为关键的一环。〔23〕有很多研究从材料的数量、类型、投放方式、设计与配备以及自然材料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材料数量

已有研究表明,材料的数量、种类、复杂性、新颖性等都能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24〕充分、新颖的材料可以减少幼儿等候、闲逛和攻击等行为,并能显著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25〕因此,应该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多样,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操作材料。

2、材料类型

有研究表明,幼儿在大型、组合器械上活动时比在小型、单一功能器械上活动时表现出更多的象征性游戏和竞争性游戏。〔26〕由此可知,活动器械的类型影响着幼儿的行为。此外,不同类型的游戏材料也对幼儿的游戏产生影响。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游戏选择具有定向功能,游戏材料的提供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暗示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与材料接触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建构出不同的经验,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给予幼儿尽可能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幼儿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游戏材料是必要的。此外,不应将材料的类别分得过细,因为只有对多种材料进行多种组合,才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27〕

3、材料投放方式

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实现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28〕因此,材料的投放应关注对幼儿的可接近性,可接近性一方面会影响幼儿使用材料的频率,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以及教师对幼儿的指导。除此之外,静态活动材料和动态活动材料应分开放置,以避免活动间的相互干扰。〔29〕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对活动材料的选择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不同年龄的幼儿都偏爱能活动、可操作的活动材料。〔30〕

4、材料的设计与配备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材料的配备,国家和部分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标准,例如,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1992年)有对幼儿园配备体育器械的详细规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都依据当地发展状况,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当地的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31〕

游戏材料应根据游戏、环境与设施构造等特征作整体性思考与设计,单元化的游戏材料不仅有利于进行弹性组装,还体现了经济性、灵活性。〔32〕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器械并非只有购买这一渠道,很多设施、材料的功能可以在场地建设中实现,如利用土坡设置多种变化的台阶。除此之外,还应尽可能多地使用低结构、自制的户外活动器械。〔33〕

5、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包括自然界随处可寻得的材料(如石子、树叶、贝壳、木片、果核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塑料小瓶、废纸盒等)。〔34〕幼儿天性热爱自然,喜欢自然材质的玩具,如水、泥沙、植物、木头、石头等。自然材料能够增加游戏场地的亲切感。〔35〕充分运用原木、绳索等自然材料不仅能体现自然野趣,也符合环保要求,是未来游戏材料发展的趋势。〔36〕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幼儿园的户外大型玩具中,有色工程塑料和塑料加钢管材料制作的最多,其次是玻璃钢与钢管、铁制与水泥材质,木制最少。由此可见,幼儿园提供的游戏材料与幼儿亲近自然的发展需要相矛盾,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37〕因此,幼儿园应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简单、易操作、可移动、玩法多样的自然材料。

(四)场地使用

户外活动场地及场地器材数量不足、利用率不高是我国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幼儿园不能保证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活动量,而幼儿体质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场地和器械不足。〔38〕

在提高户外活动场地的利用率方面,有研究者提出,可用油漆在场地上画上各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案,以供幼儿练习走、跑、跳、投掷等基本动作时使用。〔39〕此外,可错开不同班级的户外活动时间,还可进行混龄、混班的户外活动;利用墙壁、柱子、过道等开展集体性强、活动量小的体育活动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尝试并总结出的提高场地利用率的有效措施。〔40〕还有研究者指出,应让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户外活动场地的创设。〔41〕

(五)安全

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地面安全、材料和器械安全以及教师心理压力等三个方面。

1、地面安全

1998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对上海市、天津市、成都市和广州市的幼儿园调查发现,幼儿园体育活动场地中,水泥地占比最高,约45%,是草地、泥地、塑胶地等其他类型场地的总和,这不利于幼儿的安全(冷小刚,2006)。随着人们对幼儿园安全问题的重视,幼儿园正努力改进场地的地面材料,以确保幼儿户外活动时的安全。后来,有研究发现,幼儿园集体活动场地地面主要是浇注式塑胶、拼塑铺垫和水泥地了,其中浇注式塑胶占比最高,水泥地占比最低,大型组合运动器械区四周均铺上了拼塑铺垫。〔42〕

2、材料和器械安全

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幼儿园应将器械和材料的安全、卫生问题始终放在第一位。因此,应采用固定性较好、不易破碎、无毒、无细小零件脱离的自制材料,尽可能做到坚固、轻巧、美观、无锐利边角。〔43〕活动器械应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应坚固耐用,保障幼儿安全;应美观、轻巧,便于安装和维护;还应有防跌、防撞等防护措施,防止幼儿跌落、撞伤。〔44〕此外,幼儿园还需建立健全材料和器械管理制度,配备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定期检查,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障幼儿的安全。〔45〕

3、教师心理压力

鉴于社会与家长对幼儿安全的高度关注,幼儿园非常重视安全工作。在将伤害和事故率降到最低的宗旨下,幼儿园对出现伤害和事故的处罚较为严厉,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安全问题上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出于对责任的回避和自我保护,教师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减少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活动量,并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但这不利于户外活动的高质量开展。〔46〕幼儿园教师应正确认识户外活动的安全问题,不能因为害怕幼儿受伤,减少甚至剥夺幼儿的户外活动机会。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研究起步较晚,受传统思想观念、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较明显,已有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研究范式:大多采用单一量化研究或质性研究,极少采用混合方法研究

目前,教育研究中常用的研究范式有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本文所梳理的研究大多是单一量化研究或质性研究,只有极少数研究使用了混合方法研究。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它们风格各异,可互为补充。混合方法研究则是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47〕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选择最合适的研究范式。〔48〕混合方法研究整合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各自优势,弥补了各自的不足,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49〕例如,“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中,对地面面积、地面材料、区域划分等问题的探讨只使用量化研究进行现状描述,仅仅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对于“为什么”以及“如何做”等问题缺乏深入的阐释。

(二)研究视域方面:大多数通过单一视域进行研究

研究视域方面,已有研究绝大多数是体育学、建筑学、教育学等单一视域的研究。事实上,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相关研究应该更多地进行多学科视域的交叉融合。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视域出发进行整合研究。例如,“材料设计和配备”这一问题的探讨就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视域进行整合分析。

(三)研究视角:大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较少顾及幼儿的实际需要

文献梳理发现,相关研究大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较少顾及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内心感受。例如,“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区域划分”相关研究,大多倾向于根据材料和设施的类型进行划分,各个区域内材料和设施的数量、种类及玩法相对固定、缺少变化,忽视了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又如,“材料的设计和配备”相关研究普遍关注材料的功能性、安全性和多样性,与幼儿关注的多玩性和挑战性形成极大反差。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应该多从儿童视角出发,融入儿童的游戏世界,探讨真正具有支持性、启发性、适宜性的户外活动场地。

(四)研究“逻辑起点”:户外活动场地仅仅发挥了“运动场”或“操场”的运动功能

文献梳理发现,相关研究的“逻辑起点”存在偏差。大部分研究重视正规的体育活动,如早操、器械操、户外体育活动等,此类活动大多是教师预设、结构化较高的体育活动。事实上,户外活动场地除了可供开展正规的体育教学活动,发挥“运动场”或“操场”的运动功能之外,还可兼顾游戏、教学、休闲和人际交往等功能,特别是游戏功能和教学功能。一方面,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最适宜、最基本的活动,游戏功能也应是户外活动场地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户外活动场地还是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可发挥重要的教学功能。例如,可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幼儿园户外环境当中的教育资源,让幼儿获得最直观的知识经验。因此,未来研究要将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作为供幼儿自由奔跑、尽情释放、大胆探索的“游戏场”,探讨其游戏、教学、运动、休闲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2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4-37、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1、

〔3〕〔9〕华爱华、《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4-17、

〔4〕张加蓉、幼儿园户外活动新视点〔J〕、学前教育研究,1996,(6):21-24、

〔5〕〔11〕〔24〕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85-594、

〔6〕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幼儿园生活及户外活动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1、

〔7〕〔42〕郑晶、武汉市幼儿园户外游戏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刘磊、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8、

〔10〕国家教育委员会、建设部、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EB/OL〕、〔1998-07-14〕、http://、

〔12〕高小晗、北京幼儿园户外环境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13〕〔14〕〔19〕〔31〕〔33〕〔35〕〔45〕程晓明、奔跑在天地之间: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4-159、

〔15〕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托儿所建筑设计规范、〔EB/OL〕、〔1987-09-03〕、http://、

〔16〕〔44〕廖志丹、长沙地区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现状调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17〕鲁珍、上海市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幼儿视野中的“好幼儿园”〔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18〕卞启兰、南昌市东湖区幼儿园办园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20〕贾倩倩、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22〕〔46〕周兰、幼儿园户外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幼儿游戏行为的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4、

〔23〕舒姣云、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研究:以某幼儿园大班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5〕〔26〕〔29〕朱家雄、幼儿园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准备〔J〕、早期教育,1995,(3):23、

〔27〕〔28〕〔34〕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2-198、

〔30〕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44-147、

〔32〕〔36〕汤志民、学校游戏场〔M〕、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79-83、

〔37〕汤艳、长沙市幼儿园室外游戏场地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38〕蒋秋平、兰州市区幼儿园幼儿体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39〕阮旦明、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与玩法〔J〕、幼儿教育,1993,139/140、

〔40〕张春玲,李芳、幼儿园怎样合理利用小场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J〕、学园,2014,(13):184、

〔41〕金玉琴、在扩建户外活动场地的日子里〔J〕、幼儿教育,2004,273、

〔43〕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56-357、

〔47〕胡中锋,黎雪琼、论教育研究中质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4-99、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篇8

[论文关键词]:自然科学;乡村教学;植物;自然课

[论文摘要]:农村教学条件受到自然条件、教学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限制,教师如何因地制宜,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对农村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和认识。

泸县毗卢镇中丰中心小学是一所两县交界处的全日制山区村办小学,现有教师39人,小学部学生376人。学校教育长期受观念、师 资、设备等因素影响,自然课不仅时有时无,而且自然教学一直沿袭“结论式的教学内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高分数的教学目的”的传统模式,学生越学越呆,学非所用,学校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越离越远。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秘密。于是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自然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自然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摸清本地自然教学条件

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创新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期一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热)、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的联系。而自然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本校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自然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和劣 势。

1、 主要优势

1、1 选择感知材料的优势

自然课以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为认识对象,课本所列举的动物、植物、土壤、岩石 、矿产、水域等具体事物,在中丰中心小学的山上山下,有85%能直接找到,有10%能找到相应材料来替换或补 充。如课本涉及的102种动物,这里能找到82种;有关的土壤、岩石和能源矿产等,在周围地里、山上、 煤矿里能找到18种。这是农村学校自然教学得天独厚的物质优势。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低年级的学生又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往往凭兴趣。而“玩”则以其兴趣而吸引着学生。如在上《影子》一课时,让学生捉影子,踩影,学生高兴得欢叫起来。“玩”后,学生积极发言,纷纷讲述自己在“玩”中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认识到影子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光;二是有遮光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感知到许多东西,如《磁铁游戏》一课时,我放手让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后,我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磁铁能吸铁;有的说,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还有的说,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吸的铁最多,而中间最弱,基本不吸铁。通过“玩”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能力。如在一只装满了水的烧杯里,放进一只图钉,要求学生在不倒掉水,不准用任何东西伸进水里去取的条件下,想办法把图钉取出来。几十个学生瞪大眼睛望着烧杯里的图钉,努力思考着,很快就有学生想出了用磁铁隔着杯子吸图钉的办法。这样的“玩”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2、 主要劣势

我校是位于泸县,永川市交界的山村。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学校交通不便,规模很小, 正规实验设施和自然课师资不足。五年前,学校一无实验室,二无生物园,仅有的几件演示仪器既不能用,也 无人会用。自然课作为“搭头”人人可以代,随时可以减,照本宣科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设备和师资成了影响 农村自然教学的两个难题。

二、联系实际,探索自然教学改革出路

1、 问题的提出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宝贵的素质。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作为我们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责任来。初中学生天真、好奇、爱玩、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而自然学科,更是学生大显身手,进行实践和发挥创造才能的一个大舞台。因而,自然教师就更应把握时机,在教学中,努力去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此,我组于99年下半学期起,开始进行自然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工作。

2、 观念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方法。鉴于目前学校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必须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从陈旧的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转变到“教育是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能力的挖掘”中来。因此,我们组织了组内教师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有关创新教育的讲话及创新教育基本理论,使教师认识到创新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组内教师在校内首先学习了多媒体技术,踊跃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学习,教学中大胆尝试新的方法。 "

2、1 扬山村材料之优势,补正规仪器之不足

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的教具,虽然经常 出现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得到更多的东西。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 、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 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发动师生自力更生,从以下几方面对自然教学材料进行了改革。

(一) 作为认识对象的材料由学生自采自带

1) 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 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 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 替代蚕学习“养蚕”等 2) 复杂的器材由教师自制或找合适的东西代替

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用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才能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形象生动 的感知,我们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如三球仪、简易照像机、飞机升力演示器、热胀冷缩演示器等。这些教具用 于课堂,解决了教学中一些难点问题。对于实验所需的一些常规设备,如水槽、烧杯等,则一般用生活器具来 代替。如水槽用脸盆代替,烧杯用茶杯代替,鱼缸用大罐头瓶代替,滤纸用毛边纸代替。对于那些少见的自然 物则选取本地的性质相似的同类物来替代。如在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时,不仅准备了天竺葵,还补充了红 薯藤、石榴、柳树、紫薇等植物的茎,让学生广泛实践。这些自制、替代的材料用于教学不仅能被学生接受, 而且教学效果好。

2、2 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优势,提高自然教学质量

(一) 选择典型环境进行现场教学

设法把大自然“搬上”课堂。

有些自然教师,往往要到上自然课时,才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就又带着教具、材料离开了。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就不能进行观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开辟了“自然角”把大自然“搬上”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

自然角”可以分为“室内自然角”和“室外自然角”两类。在室内“自然角”主要是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小鱼、小蝌蚪、蚂蚁等,也可以种植一些小型的花草,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以及飞、走、爬、游的动态等生活习性;在教《能源矿产》一课时,我们把学生带到20里外的三元煤矿,让学生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深入矿井 ,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亲眼看到:煤在地下是分层排布的,有的水平,有的倾斜,有 的断裂,它们都夹在沉积岩中。学生在煤层中还找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根据实地考察的事实,学生很自然地 推想到了煤的形成过程。

(二) 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人类只有不断创造,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小学自然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志向。如学习《生物的启示》一课时,给学生讲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以及火箭、飞机的发明史等,让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小立志。。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珍惜机会,做创造的有心人,才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三、教改实践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1、 根据农村实际,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搞好自然教学。对于自然教学来说,农村学校可供利用的优势 是绝对的,面临的劣势是相对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学科的特点,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扬长补短,真正 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枪搞科学”,自然教学是大有作为的。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教育学论文题目(精选8篇)
  • 下一篇:父亲节花束卡片文案短句(精选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