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人生感悟日志(精选8篇)

时间: 2023-08-01 栏目:写作范文

人生感悟日志篇1

关键词: 感悟生活 意志力 抗挫折能力 自学 与人共处

21世纪的教育是以终身教育和个性教育为特征的,它要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些都是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的。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种种能力。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有着极强的育人优势,因此,在语文课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借助其育人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我准备从四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4)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因如此,在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灵性应该是核心的任务。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感悟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能读懂文章的大意,而且要对文章进行深刻的挖掘、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主旨有透彻的理解。然而文学是人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与刻画,不仅要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更要让学生借助对文章的感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对于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之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如教读《庐山的云雾》一文,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外,还要让学生借助文章的描述,想象那优美的意境,然后依文作画,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并让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再现云雾的美是因为他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逐层深入地启发、引导,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引导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对每一个人的考验都将是严酷的。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与优越的家境,使他们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鉴于这一点,语文老师应结合语文课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表现人的顽强意志的文章很多,但《军神》一文堪为典范。在讲授此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研读沃克医生为做手术的细节描写部分,学生先是流泪,继而深思,最后他们终于悟出坚强的毅力是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重要保证。

另外,针对现代学生喜欢顺境,不愿受挫这一普遍现象,如讲授《卧薪尝胆》一文时,重点讲述了越王勾践面对吴王的无理刁难而表现出来的忍耐力,并告诉学生这种忍耐力正是他日后成就大业的条件。类似这样的文章,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迪思维,点拨得法,自然有助于学生战胜自我,乐观向上。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才会更主动,积极地学,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进入主动的、努力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在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发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秋姑娘的信》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秋姑娘用什么来写信的?秋姑娘写信给谁了?她分别写了什么?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又如教《亡羊补牢》一文,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题目中的“亡”“牢”分别的意思。让学生对“亡”“牢”两个字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再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地推敲,最终弄清两个字的含义。通过对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鸟岛》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通过朗读,自己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事情发展的脉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学课文。如《鸟岛》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思”、“多读激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教师再对重点、难点的词句进行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经过反复朗读后,针对课文中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证明学生真正把这篇课文读懂了,是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

总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教学大纲、

[2]第四册语文参考书、台湾的蝴蝶谷、鸟岛、

[3]第六册语文参考书、庐山的云雾、

[4]第六册语文参考书、雪儿、

人生感悟日志篇2

告诉我你的烦心事、开心事,告诉我你对《女人街》的希望和建议,“编读一家亲”――《女人街》愿做你的贴心朋友!(来信或留言被刊登者将获赠当期《女人街》一本。)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山东新闻大厦16F城色编辑部《女人街》

邮编:250014

E-mail: nvreniie@dz省略

博客地址:

http://blog、省略/nvreniie

女人街QQ群:71821026(新)

与《女人街》亲密接触

我一直想和《女人街》杂志发生点真真正正的接触,每一本杂志我都会仔细去读,最近一直给杂志投稿,虽然都毙了,但心里还是充满信心。2006年我和老公结婚,这些年来我们一直爱看《女人街》杂志,看她一点点的改变,我觉得杂志更精致、更有可读性了。这些年来,我将每期杂志都保存好,一共32本,我和老公的婚姻也伴随《女人街》杂志越来越甜蜜幸福。祝愿《女人街》越办越好!

江苏:阎晓羽

小编的话:你们对杂志不抛不弃的行为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稿子没有通过没关系,只要坚持多写多读,相信一定可以与《女人街》杂志有真正的亲密接触。

《女人街》帮助我走出办公室烦恼

我看了《女人街》2D09年一月刊中《办公室棉花糖的自救行动》这篇文章后,受益匪浅。我是一个工作两年的职场人,遇到了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况,从文章中找到了我的问题所在,现在我不会再为这些事情而烦恼了,在工作中也更加游刃有余。这是《女人街》杂志给我的巨大惊喜!

沈阳 萧红

小编的话:我们也很惊喜啊,这也是我们最想给读者朋友们带来的惊喜。我们会继续努力的,让更多的读者把《女人街》杂志当朋友,让《女人街》做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女人街》2009年征稿启事

《女人街》杂志是由山东省党报集团――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主办,城色编辑部编辑出版的新知女性生活读本,主要面向20-35岁的女性读者。月刊,80页,面向全国发行,各地书报摊有卖。2009年,我们的栏目较之去年会有所调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和大家相处愉快,更上一层楼。现面向广大读者征集优秀稿件,主要栏目如下:

一 卷首

千字左右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解析,让人读后有一种深深的沉思。要求文笔优美,内容深刻。1000字左右。

二 情暖人间

感动人心的真情故事,要求温暖人心,积极向上,杜绝阴暗面的。4000字以内。

三 创业先锋

讲述普通小人物如何走出第一步,如何淘得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实现致富梦想的故事。文章重在人物创业方式独特,故事生动、曲折,发财密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现实性。要新颖,最好有主人公奋斗或奋斗中发生的情感故事作为陪衬。最好制作一些与本文主题相关的致富贴士、开店提示、友情提醒等亲民细节。3500字以内。

四 本期话题

结合人们当下情感、婚姻、生活或社会热门事件,每期推出一个女性关注的话题。强调服务性、实用性、指导性、可读性。选题要求大胆、充满力量,形式新颖,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深度讲解。6000字以内。

五 浪漫时分

讲述两性之间的情感故事,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重点强调:真实感强,给人以触动。需要心理描写的地方尽量细致,需要大框架下的生动构造,但不要脱离现实。4000字以内。

六 边缘情感

私秘极端的情感,但不是指暴力或变态,而是指和真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层面,在尽量贴近生活和贴近人性的角度上,挖掘背后的东西,使故事更有深度。4000字以内。

七 透视迷情

揭露个人情感隐私,震动心灵的心理问题。能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心灵震撼。需要有点评。4000字以内。

八 婚姻悟语

记述婚姻感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小事件中领悟大道理,感悟婚姻真谛,同时教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另一半,拥有更幸福的婚姻生活,更甜蜜的二人世界。1500字以内。

九 心情日记

亲情、感情、友情,以随笔形式记录生活中有感而发的种种事情,小事件中感悟深刻的道理……要求文笔清新浪漫,感情真挚。1500字以内。

十 私想折射

独特的议论角度、刁钻的情感透视、名人的经典故事,精彩的时尚事件点评等。文字一定要好玩,新颖,贴近生活。1500字以内。

十一 魅力课堂

教给女性朋友怎样美丽。该栏目涉及美容、美发、服饰、减肥、扮靓等种种话题,点击时尚、关注流行。

十二 写意生活

涉及居家、职场、健康、保健等,使生活更加轻松愉快。内容丰富实用新颖,笔调温暖活泼。

十三 心理疗吧

讲述心理个案,介绍一些得到认可的心理咨询手段,给读者多一些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十四 两性私语

两性之间的技巧与新鲜方式。

几点说明

1 稿费根据栏目不同,稿件质量不同,分为不同等级。

2 稿件发表后即刻寄发样刊,定期寄出稿酬,决不拖欠。

3 拒绝二手稿,尤其是在同类杂志上发现重稿,不发稿费。

人生感悟日志篇3

关键词:古琴;礼乐;儒士

[中图分类号]:B835 [文献标识码]:A

琴,古代专指古琴。礼乐的至高乐器,古代儒士的才德“琴棋书画”中,琴属首位。凡鼓琴者必是修养较高之人。“士无故不撤琴”表明了琴在古代文人中的崇高地位。而琴也是文人雅士情意之间的传递工具。无论是孔子不得志时的《龟山操》,亦或是不愿与鄙夫为伍的《猗兰操》,无不渗透着古代文人丰厚的思想情感。琴,成了文人雅士传递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

现存最早的《流水》曲谱见载于明代初期朱权的《神奇秘谱》。其后刊载有《流水》一曲的琴谱多达三十余种。其中又以《天闻阁琴谱》中所载的川派琴家张孔山的《流水》最为著名。1977年8月22日,由著名琴家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流水》,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太空飞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升空。如今,《流水》依旧随同人类其他的文明一起,向宇宙万物传达着人类智慧的声音,也在寻求着属于自己的知音。

壬辰年盛夏,终于习得古琴大师管平湖演奏的古琴名曲《流水》,内心倍感激动,之余亦有惶恐,不知自己能否驾驭此圣曲。闲暇时翻阅《琴史》,借古人之心境解现今之名曲。

子期与伯牙之间的知音故事,早已耳熟能详。朱长文《琴史》中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之。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关于伯牙的一则小故事,或许可以得出古琴的魅力所在。“尝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神妙寂寞之情未能得也。”成连日:“吾虽传曲,未能移人之情,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与子共事之乎。”乃共至东海,上蓬莱山,留伯牙日:“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荀日不返。牙心悲,延颈四望,寂寞无人,徒闻海水汹涌,群鸟悲鸣,仰天叹日:“先生亦以无师矣,盖将移我情乎?”乃援琴而作《水仙》之操。荀卿尝曰:“伯牙鼓琴,六马仰秣。”鸟兽犹感之,况于人乎?伯牙被成连留在东海蓬莱岛上,四周寂寞无人,“徒闻海水汹涌,群鸟悲鸣”,得到外物的触动,伯牙有感而发,创作《水仙操》,因此中国古代传统的“移情”需要通过外物来唤起人的情感,并以物来表现,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不得不说明琴乐在最初的阶段,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意识到艺术的至高境界应该是人、宇宙万物高度和谐为一的综合交融的艺术。

现今社会中,纷繁嘈杂,奔波忙碌的人们似乎忘记了如何收心,古琴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虽有部分人在其中装神弄鬼,却真正有大批人将精神回归,寄托于琴上。他们崇尚自然,崇尚静逸,把古琴作为了自娱自乐的乐器。

除了“文人琴”,更甚者是“艺人琴”,如今,尚处在主攻技巧方面,如同“师襄之学,徒知其音;圣人之学,必得其意。”孔子学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今子于琴己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己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己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己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黯然而黑,颀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有间……有间……有间……有间之间,看到的是孔子的进步,看不到的是孔子不断的联系。在络绎的琴声中,在不断的付出中,由曲至数,由意至人,文王的面容、文王的神情逐一显现,由模糊到清晰。伴随整个过程的,惟有不绝的琴音,以及孔子永不言弃的叩问。

在“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中,孔子给我们总结了学习古琴,乃至学习艺术的几个阶段。

人生感悟日志篇4

一、孙悟空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硬汉形象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自强不息,不屈服于命运的形象。孙悟空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生命新境界的人,也就是说他的一切行为与经历都表明他渴望体验生命升华的成功,人生的每一次前进、升华所面临的挑战都造就了他不屈服与命运的精神形象,并深入人心。

二、孙悟空是一个善恶分明和顽强斗志的形象

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取经途中,悟空的顽强反抗性格得到发展,升华为同一切妖魔鬼怪斗争的战斗精神,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师父的安危,以及取经大业的成败。其勇于牺牲之志,感天动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彻底斗争 。

1、坚定,彻底的斗争精神。

孙悟空永远是个战士,永远是个胜利者。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这是无穷尽的魔法,这是无休止的困难,但他的英勇机智,在困难面前不惧怕的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不谋而合的,这就是孙悟空的人格魅力。

2、善恶是非观念鲜明的人物。

孙悟空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好打报不平。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方面,孙悟空和唐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僧虽说是取经队伍的精神领袖, 却常常是一个人妖不分、善恶不明的糊涂虫,而孙悟空不仅有火眼金睛,能辨别真假,认识妖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敌我观念十分明确,爱憎感情无比分明。

三、 孙悟空形象对后世的深远启发

孙悟空虽是一个神话式英雄人物,但这是作者理想在现实中的超越,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富于人性美的英雄品格,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普通要求,美好愿望,理想追求。因而这“神话”外衣的内里或多或少地集中了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与智慧。通过研究可以给我们后世很多启示。

1、他有英勇果敢、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可以作为永远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

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可贵,他敢于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这一精神境界,显然是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积极因素中提取出来的,其中含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2、他有着高度的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

孙悟空真正的热情,是倾注在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扫荡一切妖魔鬼怪,实现他那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和长生不死的人生理想上。孙悟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积极动脑筋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只有像孙悟空那样,有为国为民除害的高度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才能求得生存和前进,才能担当起完成伟大事业的重任。他那种高度的事业心、顽强的意志和不惜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引为借鉴。

3、他有大志,有情操,不为狭隘物欲所囿,有坚定的信念。

人生感悟日志篇5

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党员干部尤其要做到先学一步、先行一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如饥似渴地学习党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学深悟透。为大家整理和分享的喜迎建党100年,学党史动员会心得锦集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喜迎建党100年,学党史动员会心得锦集一

日前,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动员和部署,为全党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前行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党史这本熠熠生辉的教科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史;磨砺坚定意志、以史;铸就信念之魂、以史;强化责任之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以史;磨砺坚定意志,担当时代重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党带领人民在小米加步枪;雪山草地;等一系列艰苦条件和恶劣环境中,毅然实现了从救中国;建中国;到富中国;梦中国;的伟大胜利。这些伟大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党坚强的意志、始终如一的情怀。翻开党史这本教科书;,红色印记熠熠生辉。爱国精神、无畏精神、长征精神等体现得淋漓尽致,英雄事迹不胜枚举,革命精神传承至今,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党史丰富的精神养料,做好红色精神的传承人,当好时展的领路人,做立场坚定意志坚强行动坚决的表率。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突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驾驭风险本领,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既充分利用既有的条件,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各种复杂环境历练,淬炼面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以争取最好的结果、赢得最大的胜利。

以史;铸就信念之魂,点亮忠诚坐标。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诚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翻开党史中忠诚卫士的英雄图谱,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无数共产党人用忠诚书写了伟大史诗。忠诚卫士的丰碑上,有的是皮鞭抽身、坚不吐实,铁血剑气铸忠诚;有的是被困山林、致死奋战,挥汗洒血见忠诚;有的是不惧困难、砥砺前行,披肝沥胆淬忠诚伟大的英雄们放下生死,却从没有放下使命,忠诚总与春常在。对党忠诚是绝对的,也是具体的,党员干部要把对党忠诚的全部感情和信仰,化作做好本职工作、勇于担当、奋力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锻造忠诚品质,站稳政治立场,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行者,用自身的实践行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史;强化责任之心,焕发拼搏劲头。打开党史这本无数先辈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奋斗史诗,不仅利于我们提升自身素质、丰富理论知识,更有利于指导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展望中国的未来,从现实的角度总览辉煌的成就。党员干部要汲取党史丰富的养料,多多温习这些伟大的历史,心中就会不断增加正能量。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不努力拼搏,怎么能成大事。拼搏本身是幸福的,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急,不惧怕困难,不忘奋斗,持久攻关,永不懈怠,只要坚持事不避难,迎难而上,就一定会书写气势磅礴的人生篇章。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十四五;蓝图已擘画,党员干部要拿出干事激情,奋勇前行,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累在一起,奋力书写新征程新篇章。前景美好,使命光荣,用奋斗开启新征程,干出精彩,拼出未来,永葆奋斗姿态,不负韶华,付出甘之如饴,中国精神的光芒更加闪耀。

喜迎建党100年,学党史动员会心得锦集二

xx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员同志要深刻领悟讲话精神,全面科学补充营养;,对党史学习要知多少;。

多吃正餐,少吃零餐;。一日三餐,有其科学道理,如若饮食无时无序,随心所欲,则很容易导致虚胖,对健康无益。在党史学习上,我们要做到正心诚意,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日学一史,日有一进。要多吃正餐;,善于通过权威、主流媒体途径学习党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少吃零餐;,对一些缺少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所谓揭秘;文章、野史;文章,要站稳立场,敢于逢敌亮剑;,发出主流声音。勇于在思辨和斗争之中,笃定理想信念;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之中,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做一名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共产党人。

多细嚼慢咽,少狼吞虎咽;。随着健康中国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健康饮食的理解更加深入。据有关学者总结,细嚼慢咽至少有保护肠胃、有益口腔、有助吸收、防病防癌、健脑、减肥等六大功效。相应的,狼吞虎咽的吃法则不利于消化,对身体健康不利,则应尽量减少。由此及彼,我们在推进党史的学习中,也当多细嚼慢咽,不可囫囵吞枣、狼吞虎咽。一方面,不应以完成任务;有所交代;的心态去学党史,应当提高站位、端正态度,从总书记的三个必然要求;中,有所体悟并勠力实践。另一方面,不应总想着求快求多,导致贪多嚼不烂;,防止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要按照总书记指示,党员、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全身心投入,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切实做到,学一段有一段之得,学一日有一日之获,确保营养充分吸收,学出强身健体的真本领,学出建功立业的精气神。

多科学搭配,少胡吃海喝;。不同人有不同的身体状态,同一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饮食要求。饮食要讲究荤素得宜、营养适当,讲求科学合理饮食。与之相近的,在党史学习上,一方面学习不能无所用心,过于恣意。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似学了不少,实则学得零零散散,学得支离破碎,缺乏系统科学的安排。比如,若是对某一段党史的了解有空白,就要列出书单,制定计划,一本本静下心来读,补齐盲点;,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学。另一方面,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到哪里是哪里。古人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一日曝十日寒。党史学习不能是一阵子;,要常学常新,学出真理的甜;滋味,学出矢志奋斗的精气神,学出一辈子;的真感情。

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党员干部尤其要做到先学一步、先行一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如饥似渴地学习党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学深悟透。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就一定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强身健体、培根固本,学出一个格外敞亮、万分可期的未来。

喜迎建党100年,学党史动员会心得锦集三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xx日上午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党同志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党史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更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干部要学好、用好党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从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它可以让社会和个人更好地向前发展。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回顾党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可以明确责任重担,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不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本领、增加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学习党史,要在党的光辉历程尤其是建党时的历史中去感受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从小小红船;到如今的巍巍巨轮;,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勇拼搏,使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伟大复兴;。学习党史,要从党史理论、党史故事中体会并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扎实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学习党史,要从党的实践创造和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汲取智慧。学会运用总结提炼的经验教训来应对前行路上各种可以预知和未知的风险挑战,进一步提高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

党员、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全身心投入,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好党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的鲜明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其次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把学好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对于党史理论著作、相关文献资料,要舍得花精力、沉下心,系统深入学、深入思考学、结合实际学。要多读原著、多学原文、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最后,注重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培养自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把学党史的心得与实际工作、为民解决实际难题问题结合起来,推动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回顾党史的同时,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斗争、敢于担当、继续前行,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断奋斗。

喜迎建党100年,学党史动员会心得锦集四

党史学习需四度;

日前,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党史学习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要想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中考高分、见实效,就一定要在内容和形式上齐下功夫,掌握四度;,让党员干部们在学习中实现思想启迪、灵魂共鸣和精神洗礼。

党史学习要有温度;,避免形式主义;,坚持以情动人。正如所言: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学习就是通过重温革命先辈的筚路蓝缕的奋斗征程,体悟我们党的伟大成就、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因此,当我们手捧党史这部沉甸甸的教科书,要认真读,仔细读,少一些走过场的读文件;念材料;,多一些用心感悟,泛起波澜,要带着温度和情感,去感受先烈们的光荣梦想和使命责任,从而真正触动灵魂,汲取珍贵智慧和营养,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增强对党的高度认同。

党史学习要有深度;,避免空话套话;,坚持求真务实。党史学习不仅是通读我们党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党史学习中提高思考力,避免浮于表面的说感想、写体会,而要真正深下去,做到学深悟透,深刻领会精髓和实质,能带着发展眼光理性全面地评析党史中的人和事。对于优秀经验做法,我们要以先进示范为标杆;对于历史挫折教训,我们要以反面典型为镜鉴,实事求是、科学客观,切实做到精读细研、学思践悟、融会贯通,以思维层次的提升引领工作本领的提升。

党史学习要有新度;,避免因循守旧;,坚持耳目一新。要积极探索创新党史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避免照本宣科、千人一面,要在学习载体和方式上整合资源,丰富形式,提升党史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互动性,充分运用新媒体学习优势,在常规党课教授、座谈研讨等传统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党史PK大赛;快闪演讲;微视频说党史;等党员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党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巩固党史学习效果,让党史学习更好地入脑入心。

人生感悟日志篇6

关键词:墓志 情志 “爽悟” “颖脱” “凝秀”

墓志文献是一种特殊文体,其中评赞词和情志词相当丰富,相应的庞大词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志词汇的特色。情志,即情绪、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这种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中古墓志中有着丰富的评赞词和情志词,用以赞颂功德,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本文涉及“爽悟”“颖脱”及“凝秀”三个情志词语的释义问题。

(1)惟君衿情爽悟,器宇弘深,披云怀日之风神,河目山廷之仪表。(《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独孤藏墓志》)

按:“爽悟”一词有“聪颖,聪慧”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罗汰私婆)爽悟多智,事无不达,以清自居,国王宗敬师事之。”此外,还有指情绪、神态的“畅快、清爽”义,多与“衿情”“神情”“神衿”等词搭配。《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齐故博陵郡君崔太姬墓志铭》:“至于神衿爽悟,问知机,小大以情,幽咸照,闻东识士,窥溏知贤,不食鲜禽之俎,未听濮水之曲。”《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诏假河东太守吕君墓志》:“祖瑚,风姿峭绝,神情爽悟。”很明显,“神衿、神情”指神情、心神,这些例子中的“爽悟”一词并非“聪颖”之义。

爽,舒适、畅快。唐王勃《滕王阁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人逢喜事精神爽,话合心意意气投。”悟,清醒、颖悟。《晋书・向秀传》:“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北史・卷四》:“昶神情清悟,应对明辩,周文每称叹之。”二者皆表示人的情志神态,属于同一类性质的两个构词语素,其语素义又不完全相同,故属于类义联合。

“衿情”表“心情,情怀”义,与“器宇”一起,反映了魏晋时期评赞时注重“形”与“神”统一的关系,与下文“风神”“仪表”相照应。同样的用法又如宋朱熹《泉硖》:“何必问真源,神衿一萧爽。”“神衿”就是指人的精神、心情,“萧爽”指情绪、神态的“萧洒自然”。

(2)幼而秀异,神情颖脱。(《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独孤藏墓志》)

按:“颖脱”一词十分常见。《北史・魏收传》:“收本以文才,必望颖脱见知,位既不遂,求修国史。”此“颖脱”《汉语大词典》释为“锥芒显露。比喻充分显现才华”,《汉语大词典》又释“颖脱”为“谓超脱世俗的拘束”。其例又如《晋书・陶潜传》:“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所贵。”宋陆游《跋南堂语》:“及其死也,乃卓然颖脱,人亦不得而议,是诚未易测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颖脱而出”省作“颖脱”,指人“锥芒显露,比喻充分显现才华;超脱世俗的拘束”,但用于人面部的神态、表情时,当作形容词,表“高雅脱俗”义。

“神情”是评赞人物时的“主词”,“颖脱”是评赞用语中的“谓词”。中古文献中“神情+谓词”类型搭配的词还有很多,如朗俊、高迈、闲远、俊爽、机警、俊发、俊爽、清悟、闲迈、审定等等。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神情玄定,处之弥泰。”《北齐书・祖传》:“神情机警,词藻遒逸,少驰令誉,为世所推。”

(3)父回,魏骠骑大将军、殷州诸军事、殷州刺史,器宇宏朗,风神凝秀,为政百城,勒千里。(《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赵龄墓志》)

按:“凝秀”一词,《汉语大词典》失收,释为“庄重严肃,与众不同”。后代也见用例,《宋大诏令集・卷三十三》:“皇子、太保、护国武昌军节度使、景王杞,挺姿凝秀,蕴识纯明。”

“凝”是评赞词中非常活跃的构词语素,本义为冰冻、结冰,中古汉语中引申出“庄重、严肃”这一新义。南朝梁沈约《封授临川等五王诏》:“伟体韵淹穆,神寓凝正。”《南史・蔡撙传》:“性甚凝厉,善自居。”《梁书・皇后传・太宗王皇后》:“(王骞)性凝简,不狎当世。”“凝”在中古时期评赞类词语中参与构成了大量双音新词,例如凝正、凝厉、凝质、凝峻、凝重、凝简、凝严、凝默、凝远等,近代汉语中如凝直、凝厚、凝贞、凝庄、凝特、凝淡、凝朴等。

秀,本义指谷类之穗,徐锴《系传》:“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秀”既可以指草木之花、形容人容貌的俊美或是风景之秀丽,还可以形容事物之特立,也可以形容人物的优异杰出,并进而指优异杰出之人。

“凝秀”一词,构词语素的关系是类义联合,描写当事者“庄重杰出”之风采,与“凝特”相同,皆含有“庄重严肃,与众不同”之义。此外,“秀”还有“清秀、俊秀”义,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语境加以区分。《晋书・王湛等传》:“(王)安期英姿挺秀,籍甚一时。”《鸣凤记・秋夜女工》:“人豪挺秀,邈焉寡俦,定应荆楚旋歌奏。”“耸秀”“挺秀”两词的词素构成关系为同义连言,“秀”释为“秀出、突出”义。

参考文献: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2][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人生感悟日志篇7

鲜花开放的瞬间是美丽的;巨浪击石的瞬间是坚强的;旭日东升的瞬间是永恒的。我们在感悟瞬间中感悟永恒。

中国运动员得冠时,我们心胸澎湃;中国国歌唱响时,我们豪情壮志;中国精神传扬时,我们立志向前。

奥运精神需要弘扬;和谐校园需要构建;国家昌盛需要发展。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国家赋予我们历史的重任。瞬间的快乐,我们感悟;永恒的精神,我们传承。

举办奥运,志愿中国。志愿者们随处可见,他们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他们是奉献精神的领袖;他们是奥运精神的实践。他们不显平凡,而我们要做奥运精神的代表,和谐校园的先锋。

人生感悟日志篇8

“妙悟”一词最初见于东汉曾肇的《长阿含经序》:“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妙悟此语一出,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中被普遍使用。(注:参见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以禅喻诗”一节。)

由于禅宗和老庄思想对中国士大夫的巨大影响与渗透,因此,作为禅宗的“妙悟”说也同其它“自然”、“境界”等范畴一样逐步被中国的美学理论所吸纳、融化和发展,从而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命题。下面试从历时性的角度加以发掘,梳理,以期对这个美学命题作出比较准确的历史定位。

纵观“妙悟”一说,以南宋严羽为界,可分为三个时期,严羽以前可称为“妙悟”说的发展期,严羽可称为“妙悟”说的成熟期,严羽以后的元明清时期可称为“妙悟”说的深化期。

一、严羽以前的“妙悟”说

严羽以前的妙悟说,如果从语源学的角度看,可以追溯到庄子的《田子方》:“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不过庄子的悟是使人醒悟到做人要纯真自然、无为寡欲的道理,而真正用悟或妙悟来表述审美活动和审美认识的,是在魏晋南北朝佛教东渐之后。如“深通内典”的刘宋时期大诗人谢灵运用悟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体察的审美感悟:“情用赏为美,事昧觉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从斤竹澜越岭溪行》)而南朝齐梁时代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则用悟来论述书法创造:“今圣旨标题,足使众识顿悟。”但谈妙悟比较多的,则从隋唐开始。这个时期的妙悟说,主要是针对“目击道存”的书画而言。代表人物有隋唐时期的虞世南,唐代的李世民、孙过庭、李嗣真、张彦远等。

虞世南在《佩书斋书画谱》中指出:“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钟繇卫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作为一个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以其丰富的艺术实践和独到的眼光提出,书法艺术要依靠神遇而不可力求,书法机巧必须心悟而不可以目取,强调了心领神悟的重要作用。这对于作为“心灵艺术”的书法来说,是非常中肯的。而作为唐代著名书论家的孙过庭,对妙悟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一方面他指出可以通过用笔的领悟去掌握书法的技巧,另一方面,他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法家的情感要符合书法内容的特点,同时要运用不同的书体来体现不同的情感。《书谱》指出:“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去未悟。”“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由此可见,孙过庭所强调的悟,不但是指书法的机巧笔法,而且还包括“情深调合”的内容与书体。因此,它无疑比虞世南的妙悟说具有更具体丰富的内容。不过,他们的妙悟说,都还停留在心神领悟,心解神领阶段,还未涉及到比较深层的心理层面。而这一点,被中唐时期著名的美术史家张彦远揭示出来了。他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

“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

张彦远这段话,旨在谈鉴赏。顾恺之是东晋一代绘画宗师,他以“迁想妙得”之笔,绘“传神写照”之像,在当时和后世影响极大。他的一生画迹颇多,其中以《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最著名。而张彦远所谈的正是鉴赏顾画时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是“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另一方面是在鉴赏过程中“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这就表明,张彦远的“妙悟”,不但含有“联想、想像的心理成分,而且还包含了老庄“虚静”、“坐忘”的思想(注:《老子》十六章:“致虚静、守静笃”。《庄子·人间世》:“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可以说,张彦远的“妙悟”说,是禅宗和老庄学说结合的产物。

到了宋代,禅风大炽,文人士大夫谈禅说理,机锋四起,因此,“妙悟”便成了诗文评论的口头语,所谓“大抵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便几乎成了宋人的共识,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宋诗文的创作和鉴赏。纵观有关资料,宋代谈妙悟的,有范温、吴可,吕本中、程颐、杨万里、陆游等人。他们的理论大抵围绕着以下有关内容进行。

(一)强调学诗赏诗的悟入,而悟入的前提是饱参、活参。

吴可说:“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藏海诗话》)范温说:“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千差万别,要须有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它妙处。”(《潜溪诗眼》)如果找不到悟门,就不可能领会到诗文的妙处。惠洪在《冷斋夜话》中以陶渊明及唐宋诗人的诗句为例,指出:“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句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不知者困疲精力,至死不知悟,而俗人亦谓之佳。”因此无论诗文的创作或鉴赏,必须找到悟入之门,而悟入的前提则是饱参和活参。所谓“参”就是专心揣摩,仔细玩味的意思。如能对各个时期的诗文深入体味比较,时间一长,功夫到家,自然有所悟入。这一点,宋代的诗文评论家和道学家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如吴可强调:“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学诗诗》)韩驹《赠赵伯鱼》诗“学诗当如学参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所以吕本中说:“悟入之理,正在功人勤惰之间耳。”(《苕溪渔隐丛话》)“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功夫中来。”(《宋诗话辑佚》)所强调的都是一个意思。而理学家程颐也强调这一点,《遗书》中云:“问:张旭学草书,见担夫与公主争道,而后悟笔法,莫是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否?曰:然。须是思方有感悟处,若不是,怎生得如此?然可惜张旭留心于书,若移此心于道,何所不至”。

如果说吴可、韩驹、吕本中等人是强调学的功苦,那么程颐强调的则是思的功夫。程颐既是宋学的奠基人,又是陆王心学的先导,他是从格物明理的认识论角度来提出专思感悟的。《二程集》中指出:“人要明理,若止一物上明之,亦未济事,须是集从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

(二)妙悟的对象及内容。悟有深浅,究竟悟到什么,各人的领会是不同的。

江西诗派诸君在黄庭坚“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影响下,所悟到的大体是一套谋篇布局,练字选句的艺术方法。所谓“后山(陈师道)论诗说换骨,东湖(徐府)论诗说中的,东莱(吕本中)说话法,子苍(韩驹)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同,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曾季狸《艇斋诗话》)所说的都是形式技法的东西。当然,吕本中的所谓活法,本是指“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夏均父集序》)的意思,但从根本上来说,也还没有脱离江西诗派的诗律与句法的范围。倒是先学江西诗派而后又能跳出其藩篱的杨万里、陆游等,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艺术实践,则悟出了大自然和现实生活才是感发诗歌生命的重要源头。杨万里曾具体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体会: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又学后山五字律,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有所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注:《诚斋荆溪集序》,《诚斋集》卷八十。《诚斋荆溪集序》,卷二六《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注:《诚斋荆溪集序》,《诚斋集》卷八十。《诚斋荆溪集序》,卷二六《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杨万里悟到了摆脱一切规范束缚,师法自然,以耳目感观为创作诗材的天真创作状态,“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字了形形色色从没描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注:参见钱钟书:《宋诗选注》。),从而创造了新颖活泼,独具一格的“诚斋体”。

与杨万里同时的陆游,早年也学江西诗派,曾跟曾几学诗。中年以后,才感悟到感发诗思的是热气腾腾的社会生活。“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非常具体地描写了中年始悟的情形: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如,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qiú@①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热气腾腾、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为陆游开拓了广阔的创作天地,激发了他的诗情,这就是他所悟到的诗家三味。“君诗妙处吾能识,都在山程水驿中”。“如子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正因为他感悟出这一现实生活的创作途径,所以在经历南郑军营生活之后,陆游的诗歌创作便进入了成熟阶段,创作了许多雄浑奔放的作品,自成一体,成为南宋时代的伟大诗人。

当然在宋代也有一些人谈到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妙悟来捕捉审美意象的问题,如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根据谢灵运诗中的名句“池塘生长草,园柳变鸣禽”指出:“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正要无所用意,猝然与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而苦思言难者,往往不悟。”这里所说的悟,是包含了一种意与景猝然相遇的兴会和审美直觉。这种认识,在宋代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综上所述,严羽以前的妙悟说,从审美对象的角度说,是先由自然、书画的妙悟,再到诗文的妙悟。从创作主体的感悟来说,是由用笔技法,文学技巧的妙悟,再到师法自然,师法社会生活的妙悟。当然也涉及到妙悟中的联想、想象、灵感,直觉等问题,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妙悟说的发展期。

二、严羽的“妙悟”说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有相当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该著作从“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方面对历代诗歌加以评说,无论在当时或后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给“妙悟”一说赋予了新的内容。可以说《沧浪诗话》的出现,是“妙悟”说成熟的标志。

《诗话》指出:“大抵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在韩退之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唯妙悟乃当行,乃为本色。”在严羽看来,对于诗歌创作,“妙悟”比学力更重要,因此,尽管孟浩然的学力远远比不上韩愈,但他能“妙悟”,所以诗歌的成就就高于韩愈。

可以说,“妙悟”是《沧浪诗话》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是,只有把它和《诗话》中的“识”、“兴趣”、“熟参”等概念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把握“妙悟”的全部涵义。

首先,“识”是妙悟的前提。《诗话》指出:“学者以识为主”。所谓识,就是对诗歌艺术特征的判别能力,它包括对诗歌风格、意境、体裁、语言等方面特点的辨识和领会。如《诗话》中指出:“盛唐诸人,唯在兴趣。”这是对盛唐诗歌创作的整体认识。“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语言,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语言,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语言。如此,方可具一只眼。”这是对中晚唐乃至宋诗语言特点的辨识。又如,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否定吴对盛唐诗“雄深雅健”的评价,而认为盛唐诗是“雄浑悲壮”。这是对盛唐诗总体风格的辨识。严羽认为,这种辨识能力非常重要。“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眩于旁门小法”。“辨家数如辨苍白,方可言诗”。“作诗必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但仅仅有辨识能力还是不够的,因此,严羽在紧接识的后面,又提了两点要求:“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不高也。行由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鹜愈远,由入门不正也。”由此可见,严羽是把入门正,立志高作为识的具体要求的。

其次,“兴趣”是妙悟的底蕴。严羽在《诗话》中明确表明要以盛唐诗歌作为师法的对象。“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说:“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澈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由此可见,透澈之悟的妙悟,即是吟咏性情的兴趣。妙悟是创作主体的能力,兴趣是诗歌本体的特征,两者互为表里。了解了兴趣的涵义,即把握了妙悟的底蕴。

关于兴趣的涵义,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兴趣就是意境(注:参见蓝华增:《沧浪诗话与意境》,《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5辑。),有人认为兴趣是诗人“情性融铸于诗歌形象整体后产生那种蕴藉深沉,余味曲包的美学特点(注:参见陈伯海:《说“兴趣”》,《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2期。)”又有人认为,兴趣是文艺作品给人们的美感(注:参见张文勋:《严羽》一文,《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3卷。),有的则认为“兴趣”是说文艺心理学所说的审美兴趣(注:参见郑松生:《严羽美学思想简述》,《文史哲》1982年第2期。)……因此,对这个莫衷一是概念,还有认真梳理的必要。

“兴”者,触物起情也。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指出:“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已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也。”兴的感发大多是由感性直觉触引外物以引起的结果,所以又称为“触兴”。

“趣”,是指令人兴奋的某种情趣。《晋书·陶潜传》中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唐殷fán@②在《河岳英灵集》中指出:“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扶风雅之迹,浩然之气”,情趣对举,这个“趣”,当然是指令人感兴的某种情趣意味。

由此可见,所谓兴趣,首先是指诗人由外物所触发的那种兴会淋漓的审美状态以及由此生发的某种情趣意味。《诗话》指出:“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师,以才学为师,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务多使事,不问兴致……”这里所提出的“意兴”、“兴致”跟兴趣的意思都是一致的。宋诗尤其是江西诗派的作品,所缺乏的正是那种一唱三叹的感染力量。《诗话》还举出唐诗中的一些例子作说明,如:“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感动激发人意。”这些例子都是对兴趣说的最好注解。

其次,兴趣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是自然而然、浑然一体的完美整体。“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就是这个意思。《诗话》还指出:“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朝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在严羽看来,汉魏的诗是“不假悟也”,完全达到了无迹可求的境界。“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唐人总体上达到“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境界,而达到“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境界的,只有盛唐的著名诗人:“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第三,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具有既真实又虚幻,既鲜明又隐约的艺术特征,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对于这种特征和效果,《诗话》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加以说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其中“音”、“色”、“月”、“象”本是具体可感的事物,但它是以“空中”“相中”“水中”“镜中”为前提,来说明这些景象是虚幻的不能征实的。由此可见,严羽兴趣说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艺术境界的虚与实、隐与显的统一。这种境界,跟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引述戴容州的说法相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捷之前也。”

由此可见,严羽所指的“兴趣”,就是指诗人在外物触动下兴感淋漓所创造的浑然一体、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并且具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而这,正是“妙悟”说的核心内涵。但是这种妙悟能力是如何获得的呢?按严羽的说法,那就是要熟参、熟读和进行创作实践。

《诗话》指出:“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亦如是也。”试取汉魏、晋宋、南北朝、初唐、中晚唐及本朝诗熟参之,“其实是非自有不能隐者”。严羽所说的熟参,就是广泛博览,在此基础上对历代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就可以鉴别出作品的优劣高下,以此开阔视野。在此基础上再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吸取。“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人”。由此可见,严羽的所谓熟读,是挑选那些能作为楷模的优秀作品进行吟咏学习,并且要“酝酿胸中”,以全身心去进行感受消化,以达到融会贯通,使作品中的美和艺术自然而然地为作者所掌握的地步。

但熟参、熟读,只能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是妙悟的第一步,要达到透澈之悟,还必须进行艰苦的艺术创作实践。《诗话》指出:“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而成章。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澈,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所谓透澈,就是指透澈之悟。也就说,通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艺术规律的美,就被创作主体所掌握,并且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这就是妙悟的途径和方法。

本来,参读是宋人的老生常谈,而且早在南朝齐梁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提出过:“凡操千曲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的要求,但严羽把熟参、熟读和艰苦的艺术创作实践结合起来谈,这却是比较全面和辩证的。只参不作,往往是眼高手低,甚至是纸上谈兵;而只作不参,则无疑是盲人瞎马乱闯一场,往往只收到事倍功半之效。因此,只有把参读和创作结合起来,才是达到妙悟境界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由此可见,严羽的“妙悟”说,包括了以辨识为前提,以“兴趣”为底蕴,以参读创作为途径的三个层面,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特别是作为“妙悟”底蕴的兴趣说,是对先秦以来各种诗歌理论的吸取融会和发展,如先秦《尚书》中的“言志”说,《礼记·乐记》中的“感物”说,西汉《诗大序》中的“情志”说,魏晋南北朝陆机《文赋》中的“缘情”说,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唐代司空图的“韵味”和“思与境皆”说等,都被兴趣说有所融纳吸收。可以说,“妙悟”这一美学范畴,到了严羽手中,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三、元明清时期的“妙悟”说

自严羽“妙悟”说一出,元明清不少文艺评论家都深受其影响,或承袭或发展或变异,当然也有反对的,如冯班等人。但总的说来,可以说是“妙悟”说的深化期。

元代以谈到妙悟的有画家李澄叟、汤hòu@③等人。汤hòu@③在《古今画鉴》中指出:“东坡先生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仆平生不但看画法于此诗,至于作诗之法,亦由此悟。”(注:见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书画全书》第675页。)汤hòu@③所谓“悟”是对绘画或诗歌创作“笔法气韵神采”的领悟。而李澄叟则用自己“自幼而观湘中山水”的切身体会,强调悟的前提,是对生活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他在《画山水诀》中指出:“夫画花竹翎毛者,正当浸润笼养飞放之徒。……画花者,须访问于老圃……画山木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笔去处。”“若悟妙理,赋在笔端,何患不精。”(注:见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书画全书》第902页。)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感恩父亲节主题活动方案(精选5篇)
  • 下一篇:科技活动周总结(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