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合同能源管理概念(精选8篇)

时间: 2023-08-03 栏目:写作范文

合同能源管理概念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概念 发展历程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理解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最初“人力资源”概念一词于1954年由彼得?德鲁克提出,他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本文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与理解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怀特・巴克(1958)指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同会计、生产、营销等职能一样重要。比尔等人(1984)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了组织行为学、劳工关系以及人事行政管理等学科的特点。学者们基于管理理论能够很好的运用于管理实践与活动中并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且不断被丰富的假设,彼得森(1979)在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包含这些活动:招聘、甄选、绩效评估、薪酬、员工开发以及劳资谈判。罗宾森提出人事管理就是研究组织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使他们能更有效地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之后,斯托瑞(1992)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在特征的分析认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多方面的不同点。

董克用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通过运用更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所进行的各种相关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管理过程。闻效仪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利用和管理三个角度分析其具体职能。

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一)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系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将人力资格管理发展历程划分阶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弗林什从管理的角度划分为科学管理运动阶段、工业早期工业心理学阶段、人际关系运动阶段、劳工运动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及组织理论六个阶段。罗兰和费里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工业革命时代、科学管理时代、工业心理时代、人际关系时代以及工业生活质量时代。以韦恩・卡肖为代表的学者们划分为档案保管阶段、政府职责阶段、组织职责阶段和战略伙伴阶段四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伴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我们通过对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化过程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以时间角度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8世纪中叶之前―自身简单管理阶段。这一阶段,手工业作坊、家庭手工业大量存在,属于个体经营模式,管理者也是工人,人事管理或者人力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野蛮人力管理阶段。机器与工厂产生的工业革命开始,专横的工厂主对雇佣劳动力实行家长式管理,工头对工人实施暴力的控制和监督,人性与工人的工作条件是被忽视的,工人仅被视为商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工人对劳动的不满,工人与工厂主之间矛盾激化。19世纪后期,数次的经济萧条和金融恐慌使工人的工资再度降低,工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开始罢工和联合抵制,工会崛起,劳资关系更为紧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事管理阶段。为缓解激烈的劳资冲突,较好的处理工人问题,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员工的生产进行监督和对与员工有关的事务进行管理。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事管理被组织所接受。许多学者把这一时期作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开端,该阶段的人事管理也奠定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等人进行霍桑实验所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人事管理方法对人事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际关系的人事管理方法逐渐衰落,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人事管理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加工工业的员工不断向服务业转移。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组织行为学对人事管理理论的影响达到顶峰,形成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以及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承认人是社会人,开始萌发对人性和人的心理需求的尊重。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比尔等人提出了战略人力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了组织行为学、劳工关系以及人事行政管理等学科的特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上升为战略层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源自于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应当围绕企业战略的实施展开。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视发挥员工的作用。

(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尚书》、《资治通鉴》等著作都有所体现,其中所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我国如今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改革开发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赵曙明提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理念导入、实践探索、系统深化的过程。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地位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单一的行政人事管理阶段。中国基本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没有被看作资源来管理。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属于单纯的人力资源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逐步引入中国,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尚未大规模应用,人力资源未上升到战略角度。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普遍为企业接受并重视,其职能正在由传统的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外部环境的重大变革,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朝国际化、市场化、职业化、知识化方面发展。

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演变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会在学者们研究过程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知识化,人力资源管理应将着重从战略性角度研究,以应对社会发展的快速性与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Peter F、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M]、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1954、

[2]迈克尔・比尔、管理人力资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合同能源管理概念篇2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 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 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 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 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1

1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1)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工程机械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允许用户对定制知识类别,对知识进行基于本体的定义,针对每一类知识定义其描述属性,较好地解决了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合同能源管理概念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云生产;前台;后台;业务分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1、 038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1- 0060- 02

1 “云”概念的诞生

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puting)概念,即通过服务终端,可以访问或使用后台服务器中的信息资源,它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是信息资源利用的新方式,为大众用户提供了按需即取式的自助服务。

时至今日,“云”概念早已渗透到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从云空间到云搜索再到云服务,各种终端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摆脱了共享的时空限制,提高了整合的灵活程度。

2 商业银行前后台业务分离的推广

2009年以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启动深化前后台业务分离项目,迈出了打造流程银行的重要一步,有效提升客户体验,释放柜面压力,提高业务处理综合化、自动化和集约化水平。

3 “云”概念与前后台业务分离的本质联系

“云”概念本质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单纯的操作终端,共享来自于具有强大存储和运算能力的云端后台服务器中的信息资源或应用程序。前后台业务分离本质是利用网络平台,通过集中处理系统,分离具有分布集中和流程标准特点的柜面日常处理的主要产品或基础业务。

“云”概念外延是基于虚拟化技术实现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降低用户对it专业知识的依赖,具有随需自助、不限设备、共享资源、部署灵活、易控可测等特点。前后台业务分离基于标准化业务规则完成流程科学分离和业务集约化处理,减轻柜面人员的工作压力,规避前台的系统操作风险,具有实时处理、空间分离、流程集中、调度及时、质监量控等特点。

“云”概念是信息资源的前端访问与后台云端整合,前后台业务分离是业务流程的前台分离与后台集约处理,两者在分离与集中,分散与整合,随需与共享方面找到了契合点,“云”思想渗透于前后台业务分离之中,揭示了其发展方向。

4 “云”思想下的前后台业务分离发展之路

前后台业务分离充分体现了“云”思想中信息资源集中整合与高效利用的理念,然而现阶段仍覆盖在“云”思想的内涵之下,其最终发展模式应延伸于“云”思想的外延之中。

可将前后台业务分离规划为以下3个阶段。

4、1 业务初步分离与集中处理阶段

基于柜面日常业务,按照业务量占比大、操作简单重复、风险易测可控及规则标准统一原则选取产品或业务作为初步分离对象,将标准格式凭证变成影像信息,通过网络平台集中至数个虚拟化任务池中,由后台进行集约化处理,明显减轻前端平台的处理负担,体现了“云”思想摆脱时空限制、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特点。

4、2 业务深度分离与统筹处理阶段

鉴于分离模式成熟化与业务范围扩大化,在有效分离业务处理环节基础上,提高集约化处理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同时,随着历史数据的不断积累与业务分布的规律分析,由统一业务监控平台实施业务峰值预测与处理能力预估,逐步实现后台资源有效调度使用,处理能力统筹分配,科学提升后台产能的利用效率,体现了“云”思想中整合拓展范围、灵活部署资源的理念。

4、3 业务彻底分离与随需处理阶段

前两个阶段有效释放前端平台压力,科学分配后台产能规模,业务分离呈现产品种类横向扩大与分离环节纵向深化的特征,并向彻底分离状态发展,即整个系统的信息资源完全整合集中。届时,业务连续性风险及生产资源配备矛盾等问题将逐渐暴露,第一阶段中的摆脱时空限制与第二阶段中的灵活部署资源将由初始分离的目标转化为彻底分离的瓶颈。第三阶段成为前后台业务分离发展的关键,集约化处理应摆脱单一后台集中模式,对多空间开放,向多终端延伸,供各时间获取,体现了“云”思想中随需自取、不限时空的理念。

5 从“云”概念到“云”生产

“云”概念到“云”生产是理论状态到实际应用的过程,是概念

框架到运行模式的转化,是思想认知到有机体系的进化。前后台业务分离三阶段规划都伴随理论设计、实践操作、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的有机循环。

“云”生产成为现实,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完善以下制度。

5、1 产品设计标准化

彻底分离的处理流程基于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模块化组合是集约化处理的前提,“云”生产的任务池只能容纳标准化产品。

产品设计标准化首先做到“三统一”,即凭证模板统一、前台录入规则统一、后台管理制度统一。其次做到“三分离”,即从实时性结算产品分离,到非账务特色产品分离,再到非实时性复杂产品分离。

5、2 硬件平台现代化

“云”生产必须借助现代it网络技术,实现任务池“云”端集中整合,业务调度科学灵活,处理终端摆脱时空限制,业务处理随需获取。

同时结合前沿信息技术,通过二维码打印、ocr文字识别技术以及填单软件等手段优化“云”生产后台业务处理流程。

5、3 “云”端生产渠道化

通过多渠道“云”端生产,可以解决前后台业务分离前两个阶段发展瓶颈,实现分离业务随需处理,是“云”生产的最终目标。

多渠道指在目前后台业务集中处理中心基础上,按照业务范围先区域再全行,处理环节从个别到完整模式,拓展其他层级处理终端,其发展空间巨大,包括前台阶段性富余生产力柜面终端处理、非实时性业务员工网银终端处理,甚至探索非账务性业务外包终端处理等,利用非物理集中实现业务分离 “云”端集中。

5、4 风险控制规范化

渠道化的前提是实施风险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针对业务处理质量标准和效率指标建立有效监控体系,从管理中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针对生产权限设置及参数管理执行严格审批制度,在系统中设置风险管理环节;针对处理环节优化和规范授权制定完善制度方案,在流程上实施风险控制机制。

5、5 管理制度差异化

渠道化的基础是制定有效、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应针对不同渠道“云”生产人员制定差异化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业务集中处理中心管理制度与“云”端离场生产团队管理制度。

制度体系包括生产角色管理办法、生产指标体系管理办法、任务分配管理办法、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及内部转移计价制度等。

5、6 团队建设流程化

合同能源管理概念篇4

关键词:企业资源;会计要素;会计概念框架

引言

企业资源理论在现代管理战略中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被重视起来。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上,经历了零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古典经济观点―环境决定优势的产业结构学派观点―内缘竞争力的企业资源理论观点。本文通过借鉴Barney的《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以及peteraf的《竞争优势的基石:基于资源的观点》的有关论点展开研究。对企业资源理论与会计理论的结合,主要通过将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再根据类别一一分析的方法,使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工作。

一、传统会计概念框架的缺陷分析

会计概念框架的理念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于1992年正式颁布了《企业跨级准则》,会计准则的建设还尚未成熟。《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最为基本的准则,是制定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对各项会计事宜的规定相对比较粗线条,对会计概念的阐述也相对笼统隐晦,所以在1997年,又相继颁布了较为具体的会计准则。具体的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准则》中笼统阐述的概念进行了更加详细充分的解释,让准则更加易于理解和实际操作,具体会计准则就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概念框架。但在实际的操作和运行中,概念框架只是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参考和使用说明,不具有《企业会计准则》的强制性,致使两者分轨运行。另外,《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基本准则,与会计概念框架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重复或者矛盾,造成实际操作上的困扰。传统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概念框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根据传统会计概念框架来指导企业的会计工作也不能真实全面的反应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具体来看,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一)会计目标单一

会计目标是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宗旨,是各项会计工作的理论起点和逻辑起点。会计目标的制定直接决定了企业采取何种会计准则、使用何种会计假设、研究哪一个会计对象,也必将决定企业的会计工作结果。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只管重要的部分,会计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管理目标协同,企业的会计工作要根据企业既定的生产经营计划、企业运营宗旨而展开。但受目前会计信息需求的局限,传统会计工作的会计目标还停留在为决策提供信息,以完成既定任务为工作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会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对会计工作的界定已不再是单一的为企业“管好账”,更多的是参与到企业的管理,社会对会计信息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过于单一,不能深入到生产经营环节中,在提高效率、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不够明显。

(二)会计要素范围狭窄

企业会计要素的设置普遍要与企业的会计目标保持一致,企业会计目标单一就会导致会计要素的范围相对狭窄。过去,受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局限,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上。企业对各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通常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方法。历史成本计量可以方便企业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简易分析,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及时的监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规范,对会计要素的计量亟须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方法要作为会计要素的基本计量方法运用到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下的会计要素过于关注物质要素而忽视了非物质因素,这导致在企业经营成果的计算与实际存在差异,不利于挖掘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

二、企业资源理论概述及对会计理论的借鉴

(一)企业资源理论内容概述

企业资源理论兴起于1980年代,由张伯伦和罗宾逊率先提出,并阐述专有资源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主张从企业内部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资源理论主张将企业看成寻租者,企业要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来获取经济租金和超额利润。企业管理的目的是要尽量发现自身拥有的不可替代资源,进而发展这项资源,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利润、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持续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否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持续使用。企业的寻租行为就是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的发现更为高效可用的稀有资源,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企业资源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企业间资源不同的假设上,资源不同决定企业在生产效率上的差异,拥有高效资源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上是低于其他企业的。

企业的资源不仅局限于有形的资源,还要涵盖企业利用资源获得利益的各种方法。不同企业间的资源构造可以通过人为手段达到相同,但使用资源的手段各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是造成企业间差异性的重要因素。无形的资源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与企业的绩效管理息息相关。所以,企业资源理论不单纯包括资源的获得,更包括科学的利用资源、组合资源,协调资源间的关系来达到企业寻租行为的成功。

(二)企业资源理论对会计理论的借鉴

企业资源理论把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充分利用,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的会计理论要把企业资源理论中先进科学的思想加以借鉴,纳入到会计理论建设工作中。传统会计理论存在着目标单一、会计要素范围狭窄、会计信息不完整等缺陷,没有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要的不可替代资源做出完整准确的核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强,不可替代资源的利用质量将决定企业经济利益的多少。而会计核算在不可替代资源方面的疏忽,会导致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对企业内部资源有完整的了解,不能充分调动资源来进行决策,不利于企业的管理者挖掘企业在资源上的内在潜力。

企业在开展会计工作时,应将不同的会计资源进行细化分类。会计对象的范围进行拓展,要包括企业所有的资源。将不可量化的资源进行单独核算,评估该资源创造收益的能力,将此资源单独披露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中。企业可将无形的资源划分为能力,采取资源―能力的核算模式。通过“能力”将企业的无形资源提升到与有形资产一样的地位,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在无形资源管理上的疏忽,对企业的内在潜力可以更加充分的挖掘。在日常会计工作中,要加强会计管理人员与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会计人员及时掌握企业内部的资源变动情况,以便及时的调整相关会计核算方法。企业会计理论的建设要结合企业的内在管理目标,将会计工作的细化步骤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想关联,细化企业会计科目类别,完善各科目明细项目的设置。

企业会计理论在对企业资源理论的借鉴上还要关注信息系统的借鉴,企业在开展会计工作时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资源。利用会计电算化等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信息化的同步。保证每项涉及现金收支、资产处置、能力资源变动的活动都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体现。在年度终了和一定的周期结束,利用信息系统的分析功能将各类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得出分析结果。

三、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分析

(一)企业资源的具体分类

根据对企业资源理论的借鉴,会计上可将企业内部的资源分为资产和能力。

资产方面,可以沿用会计上的原有分类,在形态上将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主要核算企业包括厂房、设备、银行存款、现金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主要核算企业的商誉、技术等。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可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能力方面,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等。能力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利益,而是通过规范资产的使用方式来影响资产创造利益的程度,企业的能力具体有规模型能力和位势型能力等。

(二)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分析

以企业资源为基础,企业的会计要素构成可调整为资产+能力+负债+权益+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其中前两项为企业拥有的资源。

资源要素的具体类型:

1、流动资产:企业的流动资产包括银行存款、现金、存货、短期投资及应收预付款项。流动资产一般会在一年左右的周期被企业使用或流转,企业的流动资产数额在不同的营业周期之间变动较大并且没有既定的趋势。对于流动资产中的各类资产,企业要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同时,结合公允价值、市值等计量手段,对于货币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2、非流动资产: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在建工程等。非流动资产会在一年以上的营业周期被企业使用或流转,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在不同周期间变动相对较小。非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较弱,企业对非流动资产的持有周期长,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非流动资产中的无形资产是非实物的资产,包括企业持有的专利权、商标权等,但不包括企业的商誉。企业的固定资产要按规定计提折旧,保证资产账面价值的准确性。

将资产按照流动性分类,有利于对资产进行分别的管理,按照流动性的强弱来进行不同的处置决策。企业在年度或周期终了会计算资产的流动性比例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现有资产的分配情况。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来使控制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比例,为企业获得最为稳定和高效的利益。

3、规模型能力:企业的规模型能力包括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已经签署的各项合同、通过一定渠道获得的商业秘密等,拥有较强的规模型能力使企业在各项经济事务中处于主动地位。

4、位势型能力:位势型能力是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累积,是企业的形象、信誉等在顾客心中形成的地位。位势能力的获得需要企业付出长久的心力和物力,拥有较高的位势能力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上游,成为顾客的首选。位势能力是企业文化的彰显,是企业核心价值的外在体现。

企业在对资源类会计要素进行分析时,要充分结合各要素的属性用途,发挥每项资源的作用,为企业获得更多的优势。

四、结束语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更加剧烈的今天,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进步需要多方的共同发力。我国的财政体系要借鉴国际上的优秀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国情需要加以完善。企业要加强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完善会计基础工作流程。强化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财务管理意识,培养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最新的财会政策和工作手段。(作者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大连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玉菊、企业资源理论在会计学中的可借鉴性、财会月刊、2010年1月

[2] 李玉菊 张秋生、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会计要素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1月

合同能源管理概念篇5

一、作业观念释义

(一)作业概念的会计内涵及其表述

作业这一概念是随管理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7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许多企业竞相采用适时制生产方式和弹性制造手段,制造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两种制造系统都强调生产工艺环节的可分解性,当我们把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区分为一个个可独立环节时,这些可独立环节就是具有管理学涵义的作业。基于此而实施的管理一般称之为作业管理。

美国学者科勒最早试图把作业概念引入会计理论。科勒早在1941年就注意到作业成为成本计算对象的可能性。他指出,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项大型建设项目以及一项重要经营活动所做的贡献。由于这种作业观基本上是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的,因而其作业会计思想并未得到实质性拓展。进入九十年代,布林逊认为: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这种作业观虽然仍着眼于作业管理,但指出了作业消耗资源的状况,将作业与价值耗费联系起来,从而使作业概念初步具有了会计学涵义。正是在这种作业观指导下,作业成本计算法得到大量而普遍的研究并风靡全世界。

可见,作业概念会计内涵的拓展导致其外延的限定,从而使其体现出在会计领域得到应用的方向和可能性。但是,由于对作业概念会计内涵认识尚不足,就目前情况看,我们仍不能将作业概念直接纳入会计学范畴中来。在会计领域中沿用作业概念尚需进一步拓展其会计内涵。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角度界定作业概念的会计内涵:

1、作业是以人为主体的。现代企业中,尽管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但仍然不乏人的行为的参与。人仍然是现代企业中各项具体生产经营工作的主体。也即是作业的主体。

2、作业消耗一定资源。作业以人为主体,至少要消耗一定的人力资源;作业是人力作用于物的工作,因而也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源;在用计算机作为作业手段的高度自动化生产条件下,计算机因使用而耗费的价值也应计入作业成本中去;等等。

3、区分不同作业的标志是作业目的。在一个完备的企业中,其现代化程度越高,生产经营过程的可区分性就越强。这样,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按照每一部分工作的特定目的区分为若干作业,每项作业负责完成该作业职权范围内的每项工作,这些工作互补并且互斥,构成了完整的生产经营过程。作业目的不同于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如采购作业,负责适时为生产提供材料,但就该作业内部看,仍然包括若干项具体工作,有人负责与供应商建立固定联系,有人处理款项结算与材料交接,有人负责材料运输等等。之所以把这些工作确定为一项作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作业动因,因为这些具体工作都可以归属为由该作业动因发生。所谓作业动因,是指作业贡献于最终产品或劳务的方式和原因。

4、对于一个生产经营程序设置有欠合理的企业,作业可以区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这里,非增值作业虽然也消耗资源,但并不是合理消耗,其对于企业提供最终产品或劳务的目的本身并不直接做出贡献。如企业内部产品的搬运作业,以搬运距离作为动因消耗资源,但这种搬运作业可以通过采用缩短搬运距离即紧凑经营过程的方式予以逐步消除,因而一般被认定为非增值作业。

5、作业的范围可以被限定。从会计角度看,由于作业区分依据是作业动因,而作业动因对于一特定企业是客观的,因而作业范围是能够得到本质上的限定的。

综上所述,被引入会计领域的作业概念的内涵要丰富很多,会计上的作业是指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这种拓展了内涵的作业观使作业管理手段可以广泛地与作业成本分析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改良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

(二)对作业的基本分类

对作业进行科学分类是确认作业的基础。因而,作业分类非常重要。在作业观念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专家们试图提供一些标准的作业确认方法供实务界采用。如杰弗。米勒和汤姆。沃尔曼这两位现代制造过程的研究者把作业分为逻辑性作业、平衡性作业、质量作业和变化作业这四类;罗宾。库珀则把作业分为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过程作业这四类等等。笔者认为:所有这些分类理论性太强,缺乏实务操作性。确认作业的理论依据应是前文所述作业的会计内涵而不是其它,确认作业的实务依据则是作业贡献于最终产品或劳务的方式和原因,即作业动因。作业动因一般可以根据作业消耗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描述为各作业为最终产品或劳务提供作业方式的直接量化单位,如批次、产量、工时等等。从这些基本认识出发,笔者把作业分为三大类:

1、不增值作业。指那些企业渴望消除且能够消除的作业。

2、专属作业。指为某种特定产品或劳务提供专门服务的作业。专属作业资源耗费价值应直接由该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负担。

3、共同消耗作业。指同时为多种产品或劳务提供服务的作业。共同消耗作业又可按具体作业动因不同分为如下几小类:

(1)批次动因作业。即服务于每批产品或劳务并使每一批产品或劳务都均衡受益的作业。如分批获取定单的定单作业,由于获取每一批产品或劳务定单的作业耗费大体相当,一般被确认为批次动因作业,等等。

(2)数量动因作业。即使每种产品或劳务的每个单位数量均衡受益的作业。如包装作业等等,每件产品都均衡受益。

(3)工时动因作业。即资源耗费与工时基本成正比例变动的作业。如各种类型的机加工作业一般被认为工时动因作业。

(4)价值管理作业。指那些负责综合管理工作的部门作业。如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一般被确认为价值管理作业。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所从事的工作从功能上看是一种价值管理工作,因而,其作业资源耗费价值一般应按其他作业已分配至各类别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比例分配这些不同类别产品或劳务。

二、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

作业概念最初被引入会计领域是寻求一种更科学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因此,作业观念最直观地对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影响。值得指出的是,观念化的作业概念比之于作业概念本身(指尚未深及其会计内涵的作业概念)对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要深广得多。这表现为,作业观念不仅能改进成本计算具体方法,对成本观也深有影响。

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与传统成本观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成本内涵的认识不同。传统成本观认为: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合。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尽管对成本应包括的客观内容及成本的经济实质进行了概括,但这仅仅是揭示了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内涵。要揭示成本在会计学意义上的内涵,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成本在其形成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来进行。而作业观念下,正是从此出发来认识成本内涵的。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向外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给下项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最终产品,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系列作业的总产出,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在这里“作业键”同时出表现为“价值键”,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顾客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即最终产品的成本。可见,作业观念下,是把作业作为费用发生与成本形成的中介,成本是一个与作业相联系的多层次的概念。

第二、对成本计算对象的认识不同。在传统的成本论下,人们较为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其集中表现在成本计算对象的单一性上。即传统的成本计算对象仅仅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而且一般为最终产品。而在作业观念下,人们不仅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更关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的形成原因,从而它要求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即不仅把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且资源、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均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第三、对成本经济内容认识的不同。传统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就其经济内容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费用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产品成本按费用的经济用途设置成本项目。

而在作业观念下,产品成本则是指完全成本。就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该制造中心所有的费用支出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支出,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也就是说,作业观念下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出直接有关。作业观念下也使用期间费用概念,但此时,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即所有作业无效耗费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资源价值,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企业将无效耗费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价值计入期间费用是希望通过作业管理消除这些耗费。另外,作业观念下,成本项目是按作业类别设置的。

三、关于作业成本计算法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一)我国应用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可能性

作业成本计算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较好的应用势头,我国也不能对这种方法无动于衷。事实上,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也一直在寻求更科学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阎达五教授很早就建议把“间接费用分摊标准的选择及其对决策的影响”作为重点应用理论研究课题,邯钢则在实践上实施“成本一票否决制”等颇具我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这表明,我国已经有了实施更新的成本计算法包括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必要性。

我国也具备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现实可能性,这体现为:

合同能源管理概念篇6

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美国企业管理领域学者最早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企业组织管理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及企业自身情况而对雇佣人员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它借鉴了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传统的人事管理或用工制度管理的延续和功能增加及更新。是在长期不同环境的不同雇佣管理实践中积累而成。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势地位能够生存发展,就不断总结本身及先进国家的企业管理有益经验,学习吸收传统的雇佣管理和人事管理中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改善出现的偏差并优化完善创新人员管理制度措施,逐渐使人力资源管理在继承和发展旧有企业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新的功能。

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有两大突出表现,第一是在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当时生产环境中市场竞争激烈、生产技术变革、工会智能逐渐减弱,组织环境中政府立法也有变化,作为企业负责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措施和方式上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2]。第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的时代背景促进了产业心理学、学科管理、福利工作及工作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融合,而且通过各学科知识理论和知识深化合并交融,使人力资源管理形成综合交叉学科,相关学科的变化发展也反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其行业顺利进行。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概况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延伸不仅在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的就业实践,还广泛分布在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机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公共部门就业人员可以不必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同时,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已经给予了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或权利),这部分权力可以用于服务型工作。

美国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比较先进成熟的国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理念起源于美国。这一概念由尼古拉斯?亨利最初在十七世纪提出,由此中国很早也出现有关理论;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部门中,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有着显著的关系,但它们都是以适应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形式为目的的,所以混淆是不科学。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一、我们通常说,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不是一般或普遍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今天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m然有一些相似之处:相同的基本概念,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基本功能和方法。但是,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主体和客体是有着明显差别的,两者并不是普通与特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合同能源管理概念篇7

摘要: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软化和人性化趋势出发,首次提出了企业概念管理的概念,并分别从企业组织形态、企业管理对象和企业管理方式等角度对企业管理的概念化趋势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一、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6]孟子飞《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企业技术进步》2002年第2期)

合同能源管理概念篇8

关键词:本体;领域本体;石油本体;业务流程构建本体;微本体

中图分类号: TP302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本体论(Ontology)概念起源于哲学领域;在计算机学科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最终Gruber给出了广泛接受的概念[1-3]: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化说明。

本体作为一种知识共享模式,为特定领域的人和应用系统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正因为如此,本体的研究和应用迅速延伸到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系统、智能信息集成和知识管理、信息交换和软件工程等领域。而如何对这些不同领域内的知识进行抽取和描述并构建出合适的领域本体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4-7]。

所谓领域本体(domainspecific ontology)是对学科概念的一种描述,包括学科中的概念、概念的属性、概念间的关系以及属性和关系的约束。由于知识具有显著的领域特性,所以领域本体能够更为合理而有效的进行知识的表示。领域本体一般用来表示某一特定领域范围内的特定知识,以本文为例即研究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本体库的构建方法为主要内容。

2 本体的构建

2、1 本体的结构

本体的结构(ontology structure)是一个五元组O:={C,R,Hc,Rel,Ao}。作为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义基础,本体由描述某种现实情况的特定术语集,加上一组关于术语内涵意义的显式假定集合所构成。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本体只描述概念的分类层次结构:在复杂的情况下,本体可以在概念分类层次的基础上,加入一组合适的关系、公理、规则来表示概念之间的其它关系,约束概念的内涵解释。一个完整的本体应由概念、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五类基本元素构成[8-13]:

1)概念是广义上的概念,除了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以外,也可以是任务、功能行为、策略、推理过程等。本体中的这些概念通常构成一个继承的分类层次。

2)关系是领域中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形式上定义为n维笛卡儿积的子集: R:C1×C2×…×Cn。在语义上关系对应于对象元组的集合。

3)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n元函数中的第n个元素由前面n-1个元素惟一确定,形式化的定义为:F:C1×C2×C3×…×Cn-1Cn。

4)公理是一些永真式的描述。更具体地说,公理是领域中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断言。

5)实例是指概念中的具体例子,特定领域的所有实例构成领域概念在该领域中的值域。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1年9月

第30卷第3期袁国铭等:本体构建理论在石油领域的应用研究

2、2 本体的建立方法

本体是对领域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显式描述。目前,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还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对不同问题的不同认识和解决会得出不同的方法论,但都包含五条规则:

1)明确性和客观性:

用自然语言对术语给出明确、客观的语义┒ㄒ濉

2)完整性:

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能表达特定术语的┖义。

3)一致性:

知识推理产生的结论与术语本身的含义不会产生矛盾。

4)最大单向可扩展性:

向本体中添加通用或专用的术语时,通常不需要修改已有的内容。

5)最少约束:

对待建模对象应该尽可能少列出限定的约束条件。

常见的本体构建方法:TOVE、骨架法、IDEF5、METHONTOLOGY、KACTUS、SENSUS和七步法。本文探讨以七步法为理论根据,步骤如图1所示:

3 石油本体业务框架模型

建立领域本体模型的关键步骤首先在于建立合适的领域本体框架模型。石油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是一种通过定义组成活动及活动之间逻辑关系来描述石油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模型,它是勘探开发数据模型的基础。

业务领域的划分以某种与石油相关的主题为指导从整体上对油田主要业务进行划分。它不是现有机构部门的照搬,也不是基础业务的整理,而是概括的,总结性的划分[8-13]。

3、1 业务领域方法

按照业务管理形式或油田生命周期组织方式进行划分,例如按照业务管理可划分为“勘探、开发、生产、经营”4大类。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专业划分业务域。某一专业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承担了某一确定领域的业务,具有明晰的业务边界。如“物化探”、“钻井”、“采油”、“分析化验”等,不同专业间具有明显不同的业务范畴和业务特性。其次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生命周期划分业务域。油气田勘探、开发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且有较明显的阶段性标志,如勘探阶段、开发阶段、废弃阶段等,同一阶段内的若干子业务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钻探阶段中的钻、测、录、试等。最后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管理阶段划分管理业务域。针对油气田不同生命周期或阶段,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管理业务。其油气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都不相同,管理内容也不相同,如勘探规划部署阶段、勘探综合研究阶段、开发部署规划阶段等。管理业务可能集中于勘探、开发一个或几个阶段,也可能贯穿于勘探、开发的全过程。

3、2 业务领域划分

业务域的划分以方法生命周期为主线,将专业业务域与方法管理业务域有机的串接起来,尽量符合油气田勘探、开发管理的约定俗成的管理习惯,做到不同业务域间的业务不重复,并保证能覆盖所有的勘探、开发业务。

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把油气田勘探开发业务划分为“勘探规划与部署”、“物化探”、“井筒工程”、“分析化验”、“综合研究”、“开发规划与开发方案”、“油气生产”、“油气集输”等8大业务域[14-15]。

业务领域中包含独立的一个个业务和更细的子业务。每个业务包含该业务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中包含更细的、小的子业务流程。按照同样的原则,可以将业务逐级细分下去,直至不可细分的业务功能单元为止,称为业务活动。

大的业务包含更小的子业务。按照同样的业务划分原则,可以对业务继续细分。业务的划分要覆盖业务领域中的全部业务。直到将该业务领域中的业务全部细分出来为止。业务域-业务-业务流程-业务活动的层次要大于等于三级,业务域-业务的划分和业务流程的分级都不超过三级;如果确实超过三级,则向上一级压缩,或重新规划分级层次。

以“综合研究”业务划分为例,如图3-1所示,首先,综合研究在整个勘探开发生命周期处于勘探的中后期阶段,也是一个关键性阶段,它的专业特点很突出,产生大量的大块数据和成果文档,因此把“综合研究”作为一个顶级业务域对待。它下面包含五个一级业务:“构造研究”、“资源评价”、“油藏描述与评价”、“剩余油研究”和“油藏数值模拟”;而以其中的“资源评价”为例,它又包含:“盆地评价”、“区带评价”、“探井评价”和“预测储量计算”四个二级业务;其中“区带评价”又包含五个三级业务活动:“烃源岩条件评价”、“运聚条件评价”、“储层条件评价”、“保存条件评价”和“圈闭条件评价”。(注:F/S表明上下位关系)

3、3 业务活动的本体模型

业务活动是业务流程分解后最基本、不可再分解的最小功能单元。一般来说,一个业务流程包括若干个业务活动。业务活动的划分与业务分析的视角有关。

业务活动描述:对业务活动的文字性概要描述,描述按照“6W”的模式进行描述,即活动是由谁(Who)发起的、在什么时间(When)发起的、在哪里(Where)发起的、为什么(Why)要发起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都涉及到了哪些(Which)对象、这些对象的特性是什么(What)。通过这个“6W”过程,可以将某一业务活动中涉及的相关信息完全抽取出来。

6W的核心实质是“对象-活动-关联-特性”,如图3所示。

4 以圈闭活动本体构建为例

4、1 微本体模型

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本体模型给出了在该领域内利用本体组织知识、表示知识、应用知识的逻辑形式[18]。勘探和开发领域本体Pet-On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五元组Pet-On =,其中O是论域,即本体的集合,C是论域E中的领域概念或术语的集合,R是本体之间的关系,At是本体的属性,Ac是本体的活动或操作。具体的微本体模型如图4所示:

O:论域。根据勘探开发领域知识粒度的不同,论域O中的本体分为不同的级别。一级对应领域主题,如勘探井位部署;二级对应构成一级本体的最大粒度的知识,例如烃源岩;其它级别本体划分方法依次类推。

C:概念或术语。根据勘探开发领域知识粒度的不同,概念或术语的粒度也不同。通常情况下,概念或术语也就是相应本体的名称。例如,勘探井位部署是一级本体名称,同时它也是领域概念的名称。但是,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作为本体,勘探井位部署有着自己的属性、活动和与其它本体之间的关系。作为概念,勘探井位部署没有活动,也没有属性,但是有与其它概念之间的联系。

R:本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构成关系,继承关系,也可以是作为其它本体属性的关联关系。

At:本体属性。例如圈闭的等级,烃源岩的岫取

Ac:本体活动或者操作。例如,构造评价就是构造本体的活动。

4、2 圈闭活动的本体模型构建

一个专业领域的本体模型首先必须确定一个业务主题,在相关业务主题的指导下收集和整理该业务范围内的所有的词汇和专业术语,然后按照词汇的等级合理划分词集,以树形的结构模式组织这些词汇之间的关系,在词集整理完善的基础上要建立这些词汇的概念、属性、评价技术和参数、操作流程和识别标准以及词汇之间的关系等,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领域本体模型。

圈闭活动微领域本体的构建模型如图5所示。5 总 结

本体库的构建是一个浩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工程,领域本体的构建与应用又是其中最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方面,本文提供了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一种基于业务流程的多层次本体构建方案探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领域本体库的构建与应用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Thomas R Grube、 Ontolingua: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J]、 Knowledge Acquisition,1993,5(2):199-200、

[2] Bomt W N、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Ontofogies for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D]、 PhD Thesis,Enschede:University of Twente,1997、

[3] Fridman Noy and CD Hafher、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Ontology Design、 A Survey and Comparatlve Review[J]、 AI Magazine,1997:53-74、

[4] Guoming Yuan,Hongqi Li and Bo Fan、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Oil Exploration an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omain Ontology[C]//Proceedings of ICEOE 2011,the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Dalian,China :V4-397、

[5] 陈刚,陆汝钤,金芝、基于领域知识重用的虚拟领域本体构造[J]、软件学报,2003,14(3):350-355、

[6] 冯志勇,李文杰,李晓红、本体论工程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 袁国铭,李洪奇、关于决策支持系统的综述、微型机与应用[J]、2010,29(23):5-7、

[8] 陈新发,曾颖,李清辉、数字油田建设与实践-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设[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7、

[9] 汪福勇,李爱国、浅谈中国石油信息标准化[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5,13(1):2-6、

[10]AFridman Noy and CD Hafher、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Ontology Design、 A Survey and Comparatlve Review[J]、AI Magazine,1997:53-74、

[11]AGuarino N、 Formal Ont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l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mal Ontology in Information Systems (FOIS’98)[J]、Trento,Italy:IOS Press,1998,3-15、

[12]AQuine W V、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Nine Logicophilosophical Essays,Cambridge, Massachuetts[M]US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13]AGuarino N,Carrara M,Giaretta P、Formalizing Ontological Commitments、 In:Proceedings of 12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AAI’94)[J]、 Seattle, Washington, USA, 1994,(1):560-568、

[14]A邓志鸿,唐世渭,杨冬青,等、本体内代数系统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7(23):7-8、

[15]APeter Mika、 Ontologies are us: A unified model of social networks and semantics [J] 、Web Semantics: Science, Services and Agen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2007, 5(1) :5-15 、

[16]A杨义忠,王承勇,林淑凤、石油主题词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工作档案和人事档案(精选8篇)
  • 下一篇:山西能源学院怎样好不好(精选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