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病理分析报告(精选8篇)

时间: 2023-08-06 栏目:写作范文

病理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41-02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六年来,久治县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居全县乙、丙及其它传染病第三位。成为影响广大群众身心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了解细菌性痢疾在本地区的流行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统计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久治县统计局。

2 结果与分析

2、1发病概况:2006年一2011年全县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117例、无死亡,年均发病率为92、34/10万,其中2005年报告发病率最高,163、05/10万;2008年发病率最低,为59、47/10万。全县六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智青松多镇,年均发病率为29、20/10万,年均发病率为最低的是门堂乡,为4、74/10万年均发病率为。(表1)

2、2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3月份发病开始上升,4―5月为发病高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35、90%,其中4月份最高13、68%,9月份逐渐下降,2月份发病最低,仅占全年病例的0、85%(图1)、

2、3性别与年龄分布:细菌性痢疾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0―15岁组病例数最多,占总数病例数的58、97%,20-60岁组占病例数的40、02%。性别差异男女之比为1、25:1、

2、4职业分布:各职业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散居儿童发病居多,其次为牧民、学生、商业行业、其它职业、离退人员、干部职员,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7、86%、35、90%、11%、1、71%、0、85%(图2)

病理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传染病;漏报;原因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44-02

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掌握的重要渠道就是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只有及时、有效、准确地报告疫情,才能尽最大可能地争取消灭传染病的时间,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发展[1]。而传染病报告作为医疗机构以及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准确及时地报告传染病发生情况,既能使得政府决策部门全面掌握本地的疫情,及时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预防传染病的蔓延,又可衡量医务人员职业和法律意识,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的高低。为做好疫情的报告工作,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漏报,确保报卡的质量,我科对住院病历及门诊病历进行每日及每月自查,查询门诊与住院患者的传染病漏报情况。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通过统计传染病的疫情报告自查资料,其包括门诊日志及就诊信息、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本、每月传染病自查小结以及疫情网络直报的传染病导出表。

1、2 方法

疫情报告的相关管理人员每月对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门诊病历使用CIS门诊临床信息系统查阅,住院病人使用力融电子病历系统查出入院登记(重点查出院诊断)以及检验科与放射科的结果登记进行查阅,形成书面自查小结,对照疫情报告员的登记及网络直报的传染病与查出传染病的资料和疫情直导网络的导出表,若传染病登记本上没有记录及网络直报系统查不到的,就定为漏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16、1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若p

2 结果

2、1 2010年与2012年传染病的漏报情况

3年共查出应报的传染病有11811例,其中漏报的有25例,漏报率是 0、21 % 。而2010年传染病3412例,漏报15例,漏报率0、44%,2011年应报的传染病有4557例,漏报7例,漏报率是0、15%,2012年应报的传染病有3842例,漏报3例,漏报率是0、08%,从统计结果上分析漏报现象逐年降低,其差异性具有显著统计学的意义,p

住院部应报的传染病有4922例,漏报5例,漏报率是0、10% ,门诊就诊病人应报的传染病有 6889例,漏报20例,漏报率是0、29% ,住院部的漏报率明显低于门诊,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2、2门诊的漏报情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全部的门诊科室所有就诊患者进行统计,整个外科系统应报1099例,漏报11例,其漏报率1%,内科系统应报5790例,漏报9例,其漏报率0、16%,外科系统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高于内科系统,其差异性具有显著统计学的意义,p

2、3住院部的漏报情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部传染病的漏报涉及全部的临床科室,外科应报的传染病有1571例,漏报4例,漏报率是0、25%,内科应报的传染病有3351例,漏报1例,漏报率是0、03%,外科的漏报率明显高于内科,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门诊的传染病漏报病种较多,住院部传染病漏报的病种涉及7种,尖锐湿疣和肺结核两种传染病各自应报的构成比都比漏报构成比小很多,但在总漏报的病例中两者占取的比例却超过70%,说明2010-2012年我院住院部传染病的漏报率高主要的原因是医疗人员少门诊量大,远远超出医疗人员工作量及医疗人员对传染病上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参加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传染病报卡指征掌握欠缺。

3 讨论

3、1 传染病漏报的特点[2]

我院传染病漏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2012年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低于2010年及2011年。其二,住院部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低于门诊。其三,外科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高于内科。其四,重点检测传染病的漏报率比较低。

3、1 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我院传染病漏报的特点,究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个别医师没有充分意识到疫情报告的重要性。有些医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烈,没有充分意识到疫情报告的重要性以及传染病报告法律意识,单纯觉得预防传染病只是防疫部门的事情,而医院只是以医疗和护理为主,认为填报疫情卡大大增加自己负担,因此不及时填写或者不填写。对于传染病报告,有些医师很被动,依赖心理比较大,觉得有专职人员收卡与督察,就一拖再拖,进而导致发生传染病疫情的迟报与漏报。第二,学习传染病的防范知识的力度不够。有些医师不注重学习我国传染病的防治法,对疫情报告的有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有的医师甚至记不熟39种法定的传染病,不清楚报告的时限,觉得有些常见的传染病报不报无所谓。甚至有的医师把疫情卡放在病例中,导致不能及时上报疫情卡。第三,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相关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有的医师不知道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是首诊医师负责制,虽然医院成立的有专门的传染病管理小组,以前对传染病上报的重视程度不够,病人较多,传染病专职管理人员少,必须到科室查其漏报情况,因此督查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虽然管理上对积极上报疫情卡的意识有奖励,但是针对迟报和漏报的情况,处罚较轻,使得有些医师存有侥幸心理。第四,临床医师的流动性和工作压力比较大。由于医院急诊和门诊患者就诊的高峰期比较集中,造成接诊患者时间比较短,加之工作忙乱,因此大大增加急诊和门诊漏报可能性。同时医院实习、进修和轮转的人员更换比较频繁,极易导致培训的遗漏。尤其是有些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在初诊时没有明确地诊断,等到各种检查结果都出来后已经发展成为传染病了,因疫情报告工作不注重完整性和连续性,极易导致疫情的迟报和漏报[3]。

第五,患者自身认识不足,患者对预防保健不重视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欠缺,对主动体检的重要性认识不高。有些患者对传染病存在畏惧、害怕、羞于言表。六,督查力度不够。我院公卫科成立时间较短,有些工作方面未完全理顺,传染病发病病种逐渐增多,传染病发病人数逐渐增多,感染病报卡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人员配置未完全到位,导致督查力度不够。

3、2 防止传染病漏报的有关对策

防止传染病漏报的有关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领导要加强疫情报告的重视,健全完善传染病防范小组。第二,我院于2012年底成立了公共卫生科,健全了各项传染病防治制度等,临床科室每科指派了一名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监督员,主要督促本科室的传染病及时准确上报,并制定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监督员职责。做好传染病的管理报告的监督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4]。第三,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法制意识。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医护人员要加强学习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疫情报告的有关知识,进而提高我院传染病的诊断水平及报告意识。同时结合各科的特点,医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包括医、技、护人员,对新入院职工做好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工作,使得医务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随时做好疫情的防治工作。第四,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各项制度要认真落实,做好管理及监查工作。要完善疫情的管理、报告、自查以及奖惩等各项制度,经过标准、考核和奖惩三方面的管理,确保疫情报告能够有据可循。另外还要加大检查的力度,真正做到量化管理。第五,定期开展传染病知识普及宣传工作,拓宽传染病普查渠道,加大传染病普查力度,提高全民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及早消除传染病。六,加强指导,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在疫情管理中,信息反馈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可以互通情报,而且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疫情管理的专职人员严把卡片质量关,每月对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门诊病历使用CIS门诊临床信息系统查阅,住院病人使用力融电子病历系统查出入院登记(重点查出院诊断)以及检验科与放射科的结果登记进行查阅,根据疫情报告的管理规范,自查传染病的漏报情况,及时查找和总结漏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加强和各科室主任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尤其是感染管理科室的有关人员要提高责任意识,工作到位,从而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蔓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云艳,姚林燕、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15-516、

[2] 舒明蓉,王星月,张卫东,等、传染病疫情漏报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07,7(9):915-917、

病理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病理 X线表现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1年4月~2009年4月收治乳腺钼靶摄影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76例。

乳腺X线检查:使用Elscint公司Glory钼靶X线摄影机,配套Kodak MinR屏片系统。常规摄双侧乳腺MLO(内外斜位)、CC位(头尾位),必要时局部加压摄影。要求根据其X线影像同时做出最有可能的病理类型的参考诊断,以便于以后和临床病理诊断进行对照,提高X线的诊断率。

结 果

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多样,本组中主要表现为肿块、钙化、结构扭曲中的1~3个直接征象,其中肿块71例(93、4%),其次恶性钙化46例(60、5%)。肿块同时伴恶性钙化42例(55、3%),表现为结构扭曲的3、9%。见表1。

讨 论

肿块是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最基本的征象,而对肿块的分析,边缘征象是最重要的,浸润性导管癌往往表现为恶性边缘征象,边缘不整、星芒状边缘、分叶状边缘、边缘模糊[1]。

由于钼靶X线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所以对于腺体内钙化灶的判断具有金标准的作用。Lu H[2]等报道早期乳腺癌的恶性钙化一般15~20枚/cm2,直径

结构紊乱:是乳腺癌的重要征象之一,但在乳腺疾病手术、或放射治疗后、或脂肪坏死后等也可引起纤维组织增生,产生相似的结构紊乱,有时与乳腺癌难以区别。可通过询问病史并触诊加以鉴别,如触及肿块或有局部增厚,质硬,边缘不清,应考虑乳腺癌的可能。在脂肪型乳腺中,此种增生反应造成X线片上典型的毛刺征,加上癌灶本身,不致引起诊断困难。结构紊乱在部分致密型乳腺无法显示其内结构紊乱区,要重视双侧对比观察,发现细微异常。顾雅佳等[3]指出,结构扭曲伴钙化仅见于浸润性导管癌。本组资料有2例表现为结构扭曲伴钙化,而观察其他类型的乳腺癌X线片并未发现此征象,可见结构扭曲伴钙化是诊断浸润性导管癌的可靠指征,同时也符合原位癌加周围浸润等于浸润性癌的典型病理模式。

本组资料从病理学角度回顾性分析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表现,探索影像所见与病理改变的对应关系,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影像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顾雅佳、常见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乳腺癌诊治进展,2006,1:10-11、

2 Lu H,Wang YP,Xing XD,et al、Early breast cancer:diagnosis with mammography and ultrasonography[J]、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2004,20(1):38-40、

病理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 疫情分析; 报告; 新疆克州

中图分类号 R18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8-0151-02

doi:10、14033/ki、cfmr、2015、18、086

全面分析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法定传染病的分布特征和流行规律,做好疫情预测预报,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本地区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2012年度克州辖区内网络直报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全部来源于自治州所辖的各级医疗单位报送到州疾控中心的传染病原始报告卡,病例发病日期包括2012年1月1日0时-12月31日24时的所有病例,原始报告卡由州疾控中心进行汇总整理,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2年共收到三县一市报告的各类传染病报告卡5420张,死亡报告卡7张,囊括了乙、丙类传染病22种,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发病率为985、45/10万,较上年度下降10、37%。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15种,病例4707例,死亡7例,报告发病率为855、82/10万,较上年度下降8、56%,死亡率为1、27/10万,较上年度下降126、79%;丙类传染病报告7种,病例713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29、64/10万,较上年度下降29、50%。

本年度报告发病数据前5位的乙类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1906例、肝炎1799例、梅毒450例、痢疾209例、淋病62例,共计4426例。丙类传染病发病数位居前3位的是感染性腹泻421例、流行性腮腺炎118例、包虫病46例,共计585例。

2、2 分布特点

2、2、1 地区分布 2012年全州报告的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的县(市)为乌恰县(1138、46/10万),较上年度提高11、78%;其他县(市)的发病率较上年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由高向低依次为阿图什市下降18、19%,阿合奇县下降15、06%,阿克陶县下降4、56%。

2、2、2 人群分布 在5420例报告病例中,男性2832例,占52、25%,女性2588例,占47、75%;男女比为1、1∶1。在年龄组分析比较中,发病较高的年龄组分别为21~30岁组,占16、5%,

2、2、3 职业分布 以农民、散居儿童和离退休人员的发病率为高,分别占49、1%、12、0%和10、1%,见表2。

表1 2012年新疆克州不同年龄段传染病发病频数分布

年龄段 病例数(例) 比例(%)

11~20岁 629 11、6

21~30岁 896 16、5

30~40岁 735 13、6

40~50岁 504 9、3

50~60岁 761 14、0

60~70岁 765 14、1

70~80岁 292 5、4

合计 5420 100

表2 2012年新疆克州不同职业人群传染病发病频数分布

职业 病例数(例) 比例(%)

幼托儿童 36 0、7

散居儿童 649 12、0

学生 239 4、4

教师 175 3、2

商业服务 33 0、6

医务人员 37 0、7

工人 126 2、3

农民 2662 49、1

牧民 153 2、8

职员 436 8、0

离退人员 547 10、1

家务及待业 195 3、6

其他 132 2、4

2、3 本年度传染病发病率与上年度同期比较

同期比较上升的传染病,由高向低分别是艾滋病上升了120%,HIV阳性感染者上升了60、87%,百日咳上升了57、14%;黑热病上升了50、00%,猩红热上升了25、00%,包虫病上升了21、05%,梅毒上升了13、92%;同期比较下降的传染病,由高向低分别是伤寒下降了88、18%,淋病下降了64、16%,炭疽下降了60、00%,痢疾下降了47、36%,感染性腹泻病下降了46、03%,麻疹下降了26、31%,流行性腮腺炎下降了24、84%,肺结核涂阳下降了21、60%,肝炎下降了18、63%,肺结核下降了13、97%。由上述可见,2012年度除艾滋病、HIV阳性感染者、百日咳、黑热病、猩红热、包虫病、梅毒呈小幅上升外,其他传染病发病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见表3。

3 讨论

新疆克州2012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为985、45/10万。无甲类传染病例报告;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发病数据前5位的分别是肺结核、肝炎、梅毒、细菌性痢疾、淋病,共计4426例;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发病数据前3位的分别是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包虫病,共计585例。这些传染病将是今后本地传染病防控重点。其中肝炎、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的报告主要以10岁以下的托幼儿童和学生为主,原因是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较低,幼儿园、学校又是孩子相对集中场所,一旦出现传染病疫情,很易造成播散;而肺结核、梅毒、包虫病、淋病,则主要集中在农村,以青壮年人群为主,其原因可能与他们主要从事的社会活动多,流动性大,人员接触频繁,导致人群间感染传染病的几率高有关[1-2]。因此,在防控中应针对这一流行规律,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农村社区的卫生知识宣传;卫生部门还应与教育等部门协作,做好学校及托幼机构的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接种工作。

表3 新疆克州2012年与2011年传染病发病情况比较

传染病 2012年发病数(例) 2011年发病数(例) 发病率增减

(%)

艾滋病 33 15 +120、00

HIV阳性感染者 74 46 +60、87

百日咳 11 7 +57、14

黑热病 3 2 +50、00

猩红热 5 4 +25、00

包虫病 46 38 +21、05

梅毒 450 395 +13、92

伤寒 13 110 -88、18

淋病 62 173 -64、16

炭疽 2 5 -60、00

细菌性痢疾 209 397 -47、36

其他感染性腹泻 421 780 -46、03

麻疹 14 19 -26、31

流行性腮腺炎 118 157 -24、84

结核涂阳 254 324 -21、60

肝炎 1799 2211 -18、63

肺结核 1906 1933 -13、97

此外,由于缺乏对基层传染病报告人员的基础知识培训,报告员对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岗位上还缺乏传染病报告应有的硬件设施或设施老化,使得报告工作出现漏诊、误诊、延报、报告卡填写不规范、重复报告等现象,已成为影响判断传染病发病水平和发病趋势的重要因素[3-4]。本年度肺结核、肝炎、梅毒的报告发病数分别位居本年度传染病的第1、2、3位,这些传染病因诊断方法相对复杂、诊断的专业性要求高。所以,应加强对基层报告人员的培训、督导、检查,以确保传染病报告率、准确率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艳燕,刘中国,左素俊、太原市迎泽区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12):964-966、

[2]石海丽、2005~2010年某院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0):324-325、

[3]申振元,陈正利,陈益洲,等、河南省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及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9):3610-3612、

病理分析报告篇5

1、1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规范

1、1、1QUOROM声明(qualityofreportingofMeta-analyses)和PRISMA声明(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analy-ses):1996年Moher等成立了QUOROM制订委员会探讨规范Meta分析报告,并于1999年发表了QUOROM声明,该声明包括一个18个项目的清单及Meta分析过程中文献检索与筛选的流程图。项目清单包括题目,结构式摘要,前言,方法(检索、筛选、真实性评价、资料提取、研究特征、定量资料分析),结果(试验流程、研究特征、定量资料分析)及讨论6个部分。流程图要求作者明确描述选择纳入文献的过程以及每一步排除文献的数量及排除的原因,供读者分析该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质量。为将系统评价也纳入报告规范的适用范围,2005年成立的PRISMA制订委员会,修订并扩充QUOROM清单条目及流程图。2009年发表了PRISMA声明包括7个部分27个条目:标题,结构式摘要,引言(基本原理、目的),方法(方案与注册、纳入与排除标准、信息来源、检索策略、研究的选择、数据收集过程、数据项、单个研究偏倚的风险、结局指标、结果合成、不同研究之间的偏倚风险、附加分析),结果(研究选择、研究特征、研究中的偏倚风险、单个研究的结果、结果合成、不同研究之间的偏倚风险、附加分析),讨论(证据小结、局限性、结论),资助情况。为便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作者明确了解每个条目的内容及意义,Moher等还同时发表了PRISMA解释和阐述手册。

1、1、2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报告规范: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几乎占已发表的Meta分析论文的50%,主要是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在病因假设的检验或医学干预中的应用。但由于观察性研究很难证明排除了一切偏倚,也不可能完全去除混杂效应,如果观察性研究过程中确实存在相同的系统误差,Meta分析只会加大这些偏倚,产生统计学上的假象。为提高观察性研究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1997年,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组织专题研究小组,于2000年提出MOOSE(Me-ta-analysis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报告规范,其内容包括研究背景、文献检索策略、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研究结论6个部分,共35个条目。随着基因—疾病关联研究的不断进展,出现了遗传流行病学,最多见的是病例—对照研究,同时出现了很多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全基因组联的Meta分析。遗传流行病的关联性研究实质上属于观察性研究,基本可参考MOOSE,但要注意遗传流行病学在进行Meta分析时必须考虑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前提条件。

1、1、3Cochrane系统评价格式:Cochrane系统评价包括了Meta分析,属于广义系统评价,主要关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的方法,2003年修订时扩充到诊断试验的系统评价,非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指南正在进一步完善。CochraneHandbookforSystematicReviewsofInterventions经过多次修订后目前版本为5、1、0,分为3个部分22个章,在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二节“FormatofaCo-chranereview”列出了系统评价在方案及正文中应报道的条目列表,包括7部分:标题、评价者信息、摘要、简明归纳、正文(背景、目的、方法、结果、讨论、作者的结论、志谢、参考文献、表格和图表)、补充信息以及文章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Co-chrane手册主要关注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因此对于如何报告仅给出条目提纲,未详细阐述每个条目的内容及意义,需要结合方法学部分进行报道。为了规范Meta分析检索策略的报告,2006年,Booth等通过检索分析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提出了对于制定检索策略报告规范的建议,即STARLITE(standardsforreportingliteraturesearches)声明,包括8个条目:采样策略、研究类型、获取途径、纳入年份(起始日期)、限制条件、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的检索式、电子资源。该声明已经被Cochrane协作网推荐,建议所有Meta分析•170•山西医药杂志2015年1月第44卷第2期ShanxiMedJ,January2015,Vol、44,No、2的检索策略均遵照STARLITE声明。

1、2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的报告规范大量证据显示RCT的报告质量不理想。报告不透明,则读者既不能评判试验结果是否真实可靠,也不能从中提取可用于系统综述的信息。报告不充分和设计不合理与治疗效果产生评价偏倚有关,这种系统误差对RCT损害严重。为了提高RCT的报告质量,1993年,来自医学杂志、临床试验、流行病学和方法学领域的30位专家出席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工作会议,讨论并发表了试验规范报告(thestandardsofreportingtrials,SORT)声明,以指导研究者如何对RCT进行规范报告。1994年,另一批专家在美国加州Asilomar讨论并提出在试验报告中应包括的条目清单。1995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副主编Rennie的建议下,2个工作组的代表在芝加哥召开工作会议,探讨将2份清单合二为一,并于1996年发表了CONSORT声明。后于2001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更新。2010版CONSORT声明主要针对的是2组平行设计的RCT报告,包括6部分(题名与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其他信息)共25个条目组成的清单和一个流程图。目前,它已为400余种核心期刊以及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科学编辑理事会、世界医学编辑协会在内的生物医学编辑组织所采用,成为其评价RCT报道质量的主要标准。CONSORT声明中的大多数条目也与很多其他设计类型的临床试验相关,如非劣效性和等效性试验、析因设计试验、群组试验,以及交叉设计试验等。因此,CONSORT工作组开始陆续制订针对不同试验类型的扩展版。现已制定的CONSORT扩展版包括整群随机对照试验、非劣效和等效性试验、实效性试验、报告不良反应(危害)、非药物治疗、草药干预以及摘要等。

1、3非随机对照设计报告

规范受临床实际情况和伦理学等的限制,在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研究的实践中,随机化分组有时难以实现,研究结果可能存在某些偏倚。只有详细和清晰的报告,提供足够的研究设计、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和结果信息,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才能发挥其作为循证医学证据的价值。2003年美国CDCHIV/AIDS综合防治研究(PRS)小组在亚特兰大召开了CDC下属期刊编辑会议,并于2004年发表了非随机对照设计报告规范(transparentreportingofevaluationswithnonrandomizeddesigns,TREND)。TREND包括标题与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五部分共22个条目,清单别用黑体将使用非随机设计的行为和公共卫生干预研究涉及内容标示出来。需要注意的是,TREND清单只适用于采用非随机设计的干预评价研究,而非所有采用非随机设计的研究。干预评价必须包括:①定义明确的干预研究;②一个提供了评价干预措施效果和效益的研究设计。因此,清单应着重于对干预措施的描述,包括理论基础、比较条件、完整的结果报告,以及设计中与评价结果数据可能存在偏倚有关的资料。

1、4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规范发表

在医学专业期刊上的论文中90%为观察性研究。为加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的质量,2004年制定了加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STROBE),后于2005年4月,9月进行更新,2007年公布第4版。STROBE覆盖观察性流行病学的3种主要研究设计(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包括6部分(题名与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其他信息)22个条目,其中18个条目是共用的,4个条目(6,12,14,15)根据研究设计而异,对整个条目或其部分内容有不同的表述。2009年了扩展版:《强化遗传关联性研究报道质量声明(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ge-neticassociationstudies,STREGA)》,2009STREGA是在已有的STROBE声明的基础上,结合遗传学关联研究的特点和进展制定而成。STREGA声明包括一个由22个条目组成的清单。2011年了扩展版:《强化分子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道质量声明(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mo-lecularepidemiology(STROBE-ME):anexten-sionoftheSTROBEstatement)》。2011STROBE-ME声明的核对表包括9个STROBE声明既有条目和17个新增条目,遵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展示了其研究报道的特殊要求。

1、5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标准

医学领域的各种新检查方法发展迅速,现有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如果诊断准确性研究设计存在缺陷,或者是结果报告欠准确,均可导致被评价试验的价值被夸大或者导致偏倚,从而诊断试验在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用于临床。为了改进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质量,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标准(standardsforreportingofdiagnosticac-curacy,STARD)筹备委员会在系统、全面搜索诊断准确性研究实施和报告文献的基础上,2003年发表STARD声明,包括5部分(题名/摘要/关键词、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共25个条目的核对表和1个流程图。STARD声明对提高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可,亦有超过200种生物医学杂志在稿约中鼓励作者使用STARD声明,但总体使用率不高,仍需大力倡导。

1、6病例报告的报告

规范病例报告是主要针对一个或者多个病例在疾病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记录报告,从而为发现新的疾病、常见疾病的特殊类型和某种干预的潜在不良反应提供线索或客观证据。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研究形式,病例报告存在的质量问题和规范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13年发表的病例报告的报告规范填补了这一空白。该报告规范包含13个条目的清单:标题、关键词、摘要、背景、患者信息、临床发现、时间表、诊断评估、治疗干预、随访和结果、讨论、患者观点和知情同意书。建议作者能够参考病例报告的规范进行撰写,同时也建议国内医学期刊能够及早将病例报告的报告规范引入稿约,以提高病例报告的质量。

2应用临床试验报告规范的意义

病理分析报告篇6

1、1疫情控制的要求。一方面做好疫情报告既是国家法定的制度,使传染病防治工作全面符合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做好疫情报告、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疫情资料,也为制订传染病防制对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2传染病防治的要求。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对疫情进行报告,能够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通过传染病报告对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进行科学分析,为政府制定和评价传染病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3防治措施的要求。如果灾区发生传染病,为了制定适应灾区流行疾病的特点的防护和救灾措施,需要及时而又准确的传染病报告。灾区的传染病报告和是在常规疫情报告的基础上,对灾区疾病的流行发生规律加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作为评价防治效果的依据。灾区传染病报告的管理工作是救灾防病需要的一项特殊工作。

2、目前传染病工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构不够完善

在预防医学中,传染病的防治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法律义务,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医院的领导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疏忽,法律义务意识淡薄,对医院的传染病的防制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的规定过于抽象,管理规范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政府的相关投入也很少。有的医院没有建立健全的传染病防治和管理机构,没有独立的传染病管理科室,在传染病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有的医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传染病管理机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部门分工不清,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在传染病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无章可循、和传染病漏报现象

2、2传染病漏报现象严重

专家上门诊时间紧,患者就诊量大。遇到诊断传染病时,填写传染病卡信息量大费时间,加之门诊日志地址不详尽,患者又有顾虑不肯提供真地址等诸多因素,而将传染病改写为非传统病或慢性传染病。另外,报告艾滋病,血样检测需要三级筛选,HIV阳性病人需要现场流行病调查。由于患者不肯提供地址,致使有的病人以假姓名假地址报告或不能报告。而对于梅毒、淋病等性病,患者多用假姓名假地址就诊,存在一人多个姓名就诊,使传染病报告数量有一定的伸缩性。比如对自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传染病门诊治疗的报告情况进行了统计,情况不容乐观,(见下表1)、

2、3统计预防医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了百分比进行了比较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根据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传染病报告管理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方面的完善和漏报制止工作的改进,以此为出发点特提出改进措施如下。

3、1管理改进

3、1、1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考核制度

坚持长期的、严格的自查制度,专职人员每月定期对全院传染病统计报告进行自查,务必做到门诊日志、登记卡、报告卡的一致性,如发现漏报、错报、迟报的现象要及时纠错进行追报;及时报告者奖,漏报者罚。漏报行为情节比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改进不力,继续违犯的,给予一定数额得罚款;由于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造成传染病流行的,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对于后果严重的交付相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3、1、2加强医防结合的工作理念

以卫生部下发的《全国传染病报告工作规范》为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卫生部的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操作规程,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各级医疗和预防部门要不断树立新的理念,以医疗和防疫相结合为工作宗旨,探索有效地医疗和预防工作模式,保证医疗机构和预防机构的有效联系和相互协作;在医院内部面对相关的医护人员开展传染病报告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提高传染病防治人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传染病防治队伍。

3、2漏报现象的治理

病理分析报告篇7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06-02

【摘 要】目的 了解广汉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现状。方法 对广汉市部分医疗单位(其中所有县级以上医疗单位6所、乡镇卫生院18所、部分村卫生站及个体诊所80家)进行法定传染病管理与报告质量调查。结果 全市传染病报告率为96、18%。传染病报告率县级医疗机构高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高于村卫生站及个体诊所(县级医疗单位报告率为98、25%,乡镇卫生院报告率为96、75%,村卫生站及个体诊所报告率为71、43%)。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完整率分别为:88、56%、90、62%、83、78%。结论 传染病报告和管理不规范直接影响了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强化传染病报告工作的队伍建设,可提高传染病报告率及报告质量。

【关键词】传染病 报告质量 现况分析

Analysis of the Report and Management

of Notifiable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GuangHan City

TANG Ying

GuangH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Inspection,

GuangHan,618300,SiChuan Chian

【Abstract】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report management in respect of notifiable municable diseases、Methods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and reporting of notifiable municable diseases in 104 selected medical institutions(including 6 county-level hospitals,18 township hospitals and 80 village clinics) using the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The rate of municable disease reporting was higher in district-level medical institutions than in township-level medical institutions、 The rate of township-leve medical instutions than in village clinics、 The promotness rate of municable disease reportingwas 88、56%、 The accurate rate of municable disease reporting was 90、62%、 The plete rate of municable disease reporting was 83、78%、Conclusion The non-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reporting of municable diseases direct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municable diseases reports from medical institutions、The promptness of municable diseases report and the quality ofreporting can be further enhanced through improving the staff’ skills 、

【Key words】Communicable diseases; Quality of report ;Analysis of actual situation

根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和《四川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考核检查方案》,为了解广汉市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真实情况,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全市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市卫生局于2007年10月10日至30日对所辖的24个乡(镇)的104所医疗单位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检查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广汉市所有县级医疗机构6所、乡镇卫生院18所、部分村卫生站及个体诊所80家(占全市村卫生站、个体诊所的1/4,抽样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式)。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1、2、1 医疗单位法定传染病组织管理 主要检查各级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机构是否健全、组织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每月是否进行疫情自查。医院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检验科化验登记及对临床医生、防疫医生培训情况。

1、2、2 医疗单位传染病漏报调查 查医疗机构(市、乡医疗单位)传染科、内科、外科等科室当年1~9月份门诊日志,村卫生站及个体诊所查全部门诊登记,对其中登记的法定传染病抄录20例,不够20例的以实际数计算,然后将其与保健科传染病专册登记簿及网上报告情况进行核对,查看是否报告。

1、2、3 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内容包括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完整率。对查出已报告的629例传染病的卡片及网络报告情况进行核对、检查。

1、3 统计分析 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对样本特征及调查指标进行描述,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传染病组织管理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均建立健全了传染病管理班子,有领导分管传染病报告工作,有具体科室负责传染病报告相关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管理的日常工作。大部分单位建立健全了传染病报告有关规章制度,如传染病报告制度、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传染病自查与奖惩制度、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管理制度、检验和放射登记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等,但个别乡镇卫生院及少数村卫生站、个体诊所相关制度不完善,对医务人员培训不到位,登记不齐全。

2、2 传染病漏报情况 在抽查的104家医疗单位中共查出乙、丙类传染病10种654例,报告629例,报告率96、2%。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率96、8%,丙类传染病报告率94、7%。(见表1)各医疗机构按级别传染病漏报情况(见表2)。

表2可以看出,县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为1、75%,乡镇卫生院传染病漏报率为3、3%,村卫生站、个体诊所漏报率为28、6%。县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个体诊所传染病漏报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p

2、3 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完整率分析,查出报告的629例传染病中,全市传染病报告及时率88、5%,准确率94、94%,完整率86、90%。其中,市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及时率92、56%,准确率90、62%,完整率83%;乡镇卫生院传染病报告及时率85、07%,准确率86、57%,完整率81、34%;村卫生站及个体诊所传染病报告及时率72%,准确率76%,完整率68%。经统计学检验,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完整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3、36

3 讨论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前提。法定传染病报告是每个医疗单位的法定义务和职责。近年来广汉市加大了对传染病工作的管理力度,各医疗单位对传染病报告工作也非常重视,做到了领导亲自抓,人员、经费、设备、培训“四到位”。2007年广汉市传染病报告率为96、18%,报告及时率为88、56%、准确率为90、62%、完整率为83、78%。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低,主要是临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不及时,完整及准确率低主要是临床医生填写地址不全、不准确。县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完整率、准确率高于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村卫生站。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存在传染病漏报现象。村卫生站、个体诊所传染病漏报严重且报告质量不高,分析原因:(1)村卫生站、个体诊所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对疫情报告工作不重视,法制观念淡漠,疫情报告意识不强;(2)卫生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传染病防治法宣传力度不够,上级对下级单位疫情报告培训不到位;(3)村卫生站及个体诊所属营利性医疗单位,其人事管理、经费等均与卫生主管部门无直接关系,对其业务管理力度不够[1]。

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单位尤其是个体诊所、村卫生站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报告意识和传染病报告质量,切实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另外,医疗机构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CDC及时审核复查,及时更正,可杜绝错报、漏报现象,以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准确、完整性,为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传染病疫情提供有利时机[2-3]。

参考文献

[1] Huang SH,Dong NP、Investigation of omissions of municable diseases and the awareness rate of epidemic reports in Puyang City,2005[J]、Dis Surv,2006,21(12):666-668、(in Chinese)黄守海,董楠萍,2005年濮阳市医院传染病漏报调查与疫情报告知晓率现状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12):666-668、

病理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 甲乙类传染病; 流行特征;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 51 文献标志码: B

义乌是全球闻名的商贸城市,是中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近年来,随着市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中外客商日益增多,到义乌经商务工的流动人口更是逐年增多。为了解义乌市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掌握传染病变化规律,为制定和调整传染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参考,现将2006—2010年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的报告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传染病发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义乌市统计局。

1、2 报告病种及分类

本次统计分析的病种范围为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乙类传染病及2009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管理的甲型H1N1流感(甲流)(卫生部公告2009年第8号)。各种传染病按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资料分析”模块下的“疾病分类构成”中的分类方法,分成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新生儿破伤风等5类。

1、3 方法

用Excel和SPSS 18、0软件对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

2 结果

2、1 总体趋势

2006—2010年,除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白喉、钩端螺旋体病等8个病种无病例报告外,其他20种传染病均有病例报告。共报告发病24 575例(包括港澳台和外籍人员),年平均发病率为263、00/10万,各年发病率总体表现较为平稳

3 讨论

2006—2010年,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表现较为平稳,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赵桂金等\[1\]的报告基本一致。尤其是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始终被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随着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逐步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监测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义乌市的传染病报告工作日趋规范。通过对2006—2010年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义乌市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逐步调整防控的重点和方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义乌是国际知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城市外向度极高,外来人口数量庞大,不仅有大量国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也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商。2009年义乌市发生的登革热爆发疫情\[2\],提示巨大的人流和物流,给义乌市增加了输入新的传染病病种的机会,使得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压力加大。因此,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出入境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医务人员传染病鉴别诊断知识的培训,提高对输入性传染病的识别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3、2 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干预

乙肝、梅毒和淋病的报告发病数5年来一直位居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前五位,提示需重视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别是在当前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日益显现,经性传播途径使疫情扩散的威胁日趋严重\[3\]的防控形势下,应加大对性传播疾病的干预控制,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对乙肝、梅毒以及淋病等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调查显示,浙江省的乙肝诊断符合率为77%\[4\],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乙肝等传染病的诊断报告标准,使报告的病例更能代表当前的流行趋势,为合理地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3 加强对肺结核患者的规范治疗

义乌市近5年来肺结核的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是义乌市报告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报告发病数一直位居前三位。要进一步做好对肺结核患者的督导管理,特别是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保证高的规范治疗率是阻止传播的关键。此外,由于外来流动人员普遍存在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及环境较差等客观因素,结核病易感者、传播途径、传播条件及诱发因素相应增加\[5\],在今后工作中应继续重视外来流动人口的肺结核防控问题。

4 参考文献

[1]赵桂金,关彩萍,郝福华,等、2004—2007年太原市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1):34-36、

[2]凌峰,范伟忠,林君芬,等、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2010,25(9): 757-759、

[3]陆向东、江阴市2003—2007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9,25(1):5-8、

[4]李欢龙,葛君华,何凡,等、浙江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符合率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1):42-44、

[5]乔炳海,黄巧云,朱鑫明,等、义乌市流动人口传染性肺结核治疗管理干预措施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6):625-626、

(收稿日期:2012-04-09)

了解预防医学领域最新动态 交流疾病防治工作成绩经验

欢迎订阅2013年《上海预防医学》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征订工作已经开始,本刊每册定价10、00元,全年120元。热诚欢迎广大新老读者、作者向本刊编辑部订阅。本刊编辑部同时接受破月订阅和补缺。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生优秀评语优秀(精选7篇)
  • 下一篇:家具平面设计(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