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精选8篇)

时间: 2023-08-15 栏目:写作范文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篇1

[关键词]临终关怀;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55-01

1 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及应有态度

1、1 对于临终关怀事业的正确认识

临终关怀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桑德(D、C、Saunders)在回顾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护理生涯时,她认为病人的生命终究挽救不了,但全可以减轻病人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哀伤。我们的社会还不至于穷到不能提时间、爱和金钱来帮助人们安然去世。对于那些身陷恐惧和忧愁之苦,而我们有可以解除其痛苦的法,我们不需要杀他们。[1]让自愿性的安乐死合法化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会妨碍我们对于老弱残障和临终者的真正尊敬和负责任。

死亡是人的必经之路,如何让人们幸福地离开世界是全人类都想理解与追寻的事业。临终关怀对于提高生命质量,解决社会经济,卫生资源分配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这也符合了社会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的历史选择性。

1、2 对于护士自身职责及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任务

作为护士,在临终关怀中有着重要位置,肩负为病患减少痛苦,给予心理支持,维护其死亡尊严的职责。要秉承高尚的职业道德,使患者最后的人生旅程减少痛苦,消减死亡给予人的惊恐和折磨。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必要条件。[3]

1、3 对于临终关怀对象和家属的真诚态度及理解

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临终者家属的需求来更进一步对病患的护理与照顾。以晚期癌症患者家属为例,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需求是:确保患者得到好的医疗与护理 ;其次是能让患者家属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 ,而大部分家属对医护人员协助尸体料理的需求率较高 ,说明家属在失去亲人的伤痛中 ,希望得到帮助并满足习俗的要求 ,也是对死者人格的尊重和自身心理的安慰。[4]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对患者极尽关怀,对家属据实以告,共同努力用最恰当的方式做好对临终病人的护养,需将诚挚之心升入灵魂。

2 关于临终关怀的各方面心理问题

2、1 社会人群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患者的临终阶段, 实际上是由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护理为主的照护。这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人们都抱有“逝者魂安,生者心慰”的意识。[5]临终关怀的社会关注度也日益增加,人们遥想自己的将来以后,这是不可回避的。社会人群从家庭到个人都寄予临终关怀深入地人性化地发展和完善。

2、2 对于临终关怀病人的心理把握

临终关怀病人多为自身不能自理,患有晚期癌症或无法救治成活,一些老年人或老年痴呆病人等等多样性复杂性病症的有一定能力或机体缺陷的病患。作为医护工作者更应深刻认识这一严重性,竭尽所能地照料,成为患者在最后生存的精神寄托和支持。

2、3 对于病患家属的心理沟通及安慰

患者临终, 其家属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 对其进行关怀是不可缺少的。护士应根据临终患者各种心理给予疏导和鼓励,建立相互依赖与合作关系,当家属得知病人失去康复希望时,除了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 减轻病人疼痛,也是对家属的关怀和安慰。死亡是病人痛苦的结束,同时又是家属悲哀的高峰,护士必须认真进行尸体料理, 使病人清洁、整齐、安详地离去。这才可使家属得以接受现实,理解医护工作者。

3 其他护理

临终关怀会产生令人心安和温暖生命的强烈作用,让善良和感动蔓延。

3、1 临终关怀的重点工作是护理

临终关怀强调患者及家属情感、 心理、 社会、 经济和精神需要,由患者家属提供基本的日常照护,并由临终关怀机构常规地提供患者和家属所需要的各种临终关怀服务。[6][7]临终关怀注重姑息护理,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护与支持。于是临终关怀的工作重点则转移到护理上面。[8]

3、2 多采取理性治疗,专业执行工作不放弃病人、

基本原则上临终关怀机构都采取护理尤其全身护理为主,以姑息治疗的方式来对待临终者。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 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以改善患者余寿的质量 ,并将对其尊严的关心作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9][10]护士要理性地进行保守姑息的需要治疗,对与病患的生理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采取有效措施如疼痛控制,要专业而严谨,为病患带去生命最后的宽慰。

3、3 临终关怀工作中的感性护理

护理的感性过程在于,从事临终关怀的护理人不是单一存在于生命的末端,而是带着人性关怀对病患进行照顾。明确护士在临终关怀过程中除主要为照护者的责任还兼有、 心理疏导者、 健康教育者、研究者、协调者等。[11][12]同情心的培养有助于抚慰极度悲伤和痛苦的病患。[13]研究结果表明 ,在病人的疼痛情境,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经常处于同情细致的心理心灵活动。[14]这是可贵而必须的。

4 对于临终关怀工作的经验总结及事业展望

4、1 护理工作者的收获

护士的实践中得到人文关怀的深刻的领悟和成长。家属的理解与肯定对护士起到了鼓舞作用,护士指出工作虽然辛苦、 压力大,但是得到了家属的认可,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对此项工作更有信心。[15]

4、2 临终关怀的现状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死亡观念的转化及卫生服务的发展,人们对临终关怀的需求日益增加。临终关怀是一种立体化、社会化的服务 ,是医护人员,针对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病人,为其缓解极端痛苦,维护致死尊严,增强对临终生理、心理的积极应对能力,帮助临终者安宁走完生命的旅程和对临终者的家属提供居丧期在内的生理、心理关怀。[16]越来越多的老人和癌症患者迫切呼吁临终关怀。各种临终病人日益增多,受现有医疗卫生制度的制约及人们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临终关怀护理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家庭、社区临终关怀护理可实现患者真正意义上的有尊严的死亡,体现了生命价值与质量 ,是实现临终关怀护理内容的理想形式。[17]

4、3 对于临终关怀的积极推广设想

临终关怀机构绝对有积极推广的必要。临终关怀机构的增加,由于工作人员的需要,不仅能为中国老龄化趋势的问题保证老有所养,还可缓解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基于临终关怀长期性,需求性,必然性集于一身并急需发展的事业,我们是主张和呼吁政府深入此课题来讨论探索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建设。但在全世界范围内,经济所需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政府的巨大医疗财政支出问题成为不可逃避的现实。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中国家医疗经济的匮乏状态是不可能短时间解决的。我们作为医护工作者也有必要将临终关怀或死亡教育的宣教付出努力。然而在社区内的宣传会存在中国人自身的传统观念,对死忘的避而不谈等导致搁浅。可是在医院里可定期对此话题开设讲座吸引在医院的病人或家属了解并争求意见。当然我们更希望的是推广家庭护理,希望家属能传承中化民族的美德,对家人的照顾更是责无旁贷。如若护理工作者,定期去“家访”,对其病症及护理的一定指导,必要性地作疏导心理,排遣伤心等的人性化工作,发挥“天使”的本领,这将大大减少患者家庭的负担,也节约人力资源,减缓专业人员紧张的问题。于此,也将仁爱的思想传播,在人的心中种下爱心种子。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各个职能人员的作用,对生命的负责的态度和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萧瀚;什么是真正的临终关怀、关于安乐死[J]、开放时代,2001、11、

[2] 丁晓军;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刍议On Euthanasia and Hospice 、[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 谭文京,杨宇清,任卫红;护理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5,11、

[4] 洪秀萍;晚期癌症患者家属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6、6、

[5] 陈长金;临终护理的进展[J]、医学文选,2004、10、

[6] Fell owesD, GoodmanM,Wilkins on S,et al、District nurses’views of themarie curie nursing service[J]、 Nurse Times,2003, 99 (14):342 35、

[7] Gage B, Susan CM, Kristen C, et al、Important questions for hospice in the next century[ EB /L] [2000 - 03]、

[8] 刘霖 ,袁长蓉,徐燕;死亡教育与姑息护理[J]、护理杂志,2006、6

[9] Mary E,Betty R F、 Pnlimive care nursing education: Opponunity forg2er ont ol ogical nurses[J]、J Geronto Nurs, 2005,31 (7): 452 46、

[10] 滑霏 ,袁长蓉 ,徐燕;美国姑息护理政策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杂志,2006,11

[11] 凌云霞 ,黄晶 ,李若惠 ,商艳霞 ,殷春红;我国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8、2、

[12] 孙建萍,吕巧云;临终护理中护士心态的调查分析 [J] 、中华护理杂志,1996 ,31 (3) :26227、

[13] 姜雁;临终服务中护理人员的角色[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3年9月 第20卷 第3期、

[14] 李惠玲 郎黎筱 沈利敏 陈惠芬 李红 霞 黄回 陈胡安琪;护生在临床安宁照护情境中的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 2006年 5月第41 卷第5期、

[15] 魏誉民,余婷,谢凤兰,钟慧珍;护士在护理临终病人中的真实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07年4月第42卷第4期、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篇2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工介入;哀伤辅导

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最高体现之一,是人类社会最具人性化的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临终关怀是由社会各层面(护士、医生、社工、志愿者、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组成的机构为生命处于晚期的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方位的照顾与支持,创造一种安宁、舒适和温暖的临终环境,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价值和质量,让他们有尊严,愉快、安详和不留任何遗憾地离开人世。经过近40年对临终关怀的探索,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支持性和姑息性照顾的医护措施。它关注的是对临终病人照顾的姑息性(Care),而非治疗性(Cure),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寿命为宗旨,而以“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临终病人的身心痛楚,同时给予病人家属心理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坦然地接受死亡事实”为目的,从而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让病人能够安详无痛苦地离开人世。目前我国社会关注研究的主要是老年人老年初期生活这个阶段的需求,面对老年人生命历程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临终阶段的关心和研究则十分欠缺。因此,在我国对临终病人进行临终关怀已经是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

一、临终关怀的内涵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全面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以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控制疼痛,以及减少病人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社工等服务人员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系统性的照护,尽可能地使病人平静安详地带着尊严离开人世。与此同时,给临终者家属提供社会支持与丧亲辅导。总而言之,临终关怀主要针对临终病人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医护环境、坚强的精神支持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提供照护和支持服务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临终者客观看待死亡,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完成最后的生命旅途,并为家属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给予安慰和关怀。简言之,临终关怀就是让患者“善终”、使家属“好生”的一种综合性卫生医疗服务。

(二)临终关怀的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是帮助病人了解死亡,接受死亡,在人道主义的关怀下,享受良好的医疗消费,使他们能够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超脱于身体的痛苦,安详而无牵挂地离开人世;另一方面是为病人家属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给予安慰和关怀,帮助他们直面亲人的死亡,坦然地接受丧亲之痛和将要面对的问题。在我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临终关怀不仅在生活方面有利于解决临终病人的照护问题,而且在精神层面上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痛苦,排解临终阶段病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恐惧不安,意义更为重大。

(三)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

临终关怀实际上是运用多种形式对临终者给予生活上的照护、情感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满足和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临终关怀用温情和爱,让死亡变得不再狰狞和恐怖。

1、理解并接受死亡是临终关怀的首要内容。

2、减轻恐惧和不安是临终关怀的基本内容。

3、控制并减轻疼痛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

4、实现临终者的愿望是临终关怀的具体内容。

5、对临终家属的慰藉与关怀是临终关怀工作至关重要的内容。

二、中国临终关怀的缘起和发展

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1988年7月15日。该中心是全中国(包括港台地区)首家临终关怀专业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开端。而同年10月创立的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则拉开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序幕。与此同时,香港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在大陆捐建了20多家慈善性质的宁养院,每年拨款2 000多万元,为关爱生命、造福人民、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4月16日,由李家熙教授发起与倡导的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正式成立,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

21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老年化的严峻考验,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但近年来中国对于临终关怀的探索从未停止,探索中国本土的临终关怀模式,推进中国临终关怀本土化进程。已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李义庭的PDS模式,让医院、社区和家庭相结合进行临终服务,旨在解除病人病痛。二是施榕的“施氏模式”,即“中国乡村临终照护”模式,主要是家庭照护,致力于发展中国农村的临终关怀事业,适应我国已经步入的老龄化社会。他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三是家庭、社区和专业医护人员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家庭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创建满意的临终环境,并对病人进行生活照护、精神抚慰及其他帮助;社区帮助安排志愿者作为临终团队成员进行筹资;由医院或社区医疗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临终关怀医护服务。尽管上述三者都力求将家庭临终照护与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仍面临着各种现实性的挑战。

三、中国临终关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篇3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10

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的一种特殊的医疗保健服务,是一项新兴的社会公益事业[1]。它侧重于缓解病人的症状及维护病人的自主权。通常,临终关怀与良好的症状控制相关,而并非诊断。在中国,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等趋势的增强,以及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临终关怀的需求日益凸现。对临终关怀的研究发现,临终关怀转诊时间对其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适宜、及时的转诊能使临终关怀的作用最大化,避免过度的晚期干预,改善并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命质量[2]。然而,很明显的是临终关怀发挥其作用前,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至关重要,适当的临终关怀不仅有助于提高临终患者的护理质量[3-5],还可避免不适当的资源使用,从而有益于社会。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就我国临终关怀服务需求、临终关怀转诊时间及临终关怀发展模式进行综述如下。

1临终关怀服务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等,人们对医疗的期望和要求逐步增加,临终关怀应运而生,成为我国社会所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

1、1人口老龄化高龄人群(≥85岁)就应该接受临终关怀,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人口特点、家庭结构特殊。据我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至2020 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 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6]。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致使临终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加上我国医疗资源短缺严重,临终关怀在此过程中就显得极其重要。

1、2家庭结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人口数量、质量的控制,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大,结果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从中国现状来看,“421”或“422” 型家庭数量激增。此外,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其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因而临终关怀将成为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7]。

1、3疾病谱变化据统计显示,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前3位死因[6]。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已超过160 万人,占全球癌症死亡患者总数的26、67%[7]。据预测,到2020 年,我国将有550 万新发的癌症患者,其中死亡人数将达到400 万,正面临着严峻的癌症患者增加趋势[8]。当前我国癌症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趋势及死亡率使临终关怀服务需求急剧增长。

1、4临终病人疾病使临终病人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研究发现,至少50%的临终病人会出现疲劳、大小便失禁、乏力、疼痛、便秘、焦虑等症状[9]。然而,上述症状正是进行临终关怀的指标。许多研究证明,对于临终病人,临终关怀是最好的护理模式之一[10]。临终关怀从生活环境、日常护理、姑息治疗3个方面出发,旨在采取一套专业有序的照护,最大限度地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品质。研究表明,临终关怀至少可缓解临终病人10项症状[11]。此外,临终关怀可延长临终病人的生存期限,减轻家属的痛苦及提高家庭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可节省医疗开支,有益社会[12-14]。

2临终关怀转诊时间

研究证实,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服务确实能提高临终病人的护理质量[15-17]。当前我国对临终关怀服务需求较为强烈,如何提高临终关怀护理质量将成为临终关怀的研究重点,研究表明,临终关怀介入时间是影响临终关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晚期介入会给患者、家庭、疗养院及社会等带来临床、情感、组织以及财务性问题[18]。

2、1影响因素在临终阶段,决定是否使用临终关怀以及何时使用临终关怀是一项复杂、动态的过程,涉及的领域颇为广泛,包括个人(人口特征)、社会(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心理(态度及临终护理倾向)、医疗(诊断、存活时间、合并症、功能状态和临床需要)、医师(预后的准确性,态度和临终关怀实践)以及临终关怀市场因素和在基层医院和地区医疗健康护理资源的可用性和使用水平等[19-21]。

2、2临终关怀转诊现状专家认为临终关怀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使临终关怀的作用最大化,以提供适当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然而,目前临终关怀的平均时间却少于60 d。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有30%的病人在临终前1周或不足1周的时间才开始进行临终关怀[20]。台湾一项研究发现,只有1/10癌症患者在其生命的最后1年使用了临终关怀,1/4到1/3的患者在其死亡前1周才涉及到临终关怀[22]。基于以上研究,可见短期临终关怀的趋势在过去几年一直保持。短期的临终关怀,专业人员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规划和调动所需资源,以满足患者最佳症状管理的目标和足够的心理支持[23],并可导致照顾者在丧亲后,情绪抑郁长达13个月之久[24-25]。因此,短期的临终关怀会对临终病人及照顾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终末护理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不可取。最近的研究表明,临终关怀服务的满意度与家属对善终服务转诊的时间有关,转诊时间越晚,临终关怀的满意度就越低[26]。

在某些情况下,早期转诊临终关怀是不可能实现的,Waldrop等[27]在其研究中发现,44%研究对象疾病的确诊时间太晚,17%的患者在早期拒绝临终关怀。Schockett[26]团队发现:“太晚”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中,约25%在早期不可能轻易改变观念及时进行临终关怀,13%拒绝早期转诊临终关怀,以及有1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才得以确诊。因此短期临终关怀患者中未能早期进入临终关怀的比例在23%~61%,对于部分临终病人接受早期临终关怀似乎是不可能的。

2、3临终关怀转诊时间是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服务得以充分利用的重要保障晚期癌症患者转诊临终关怀护理的时间较晚,大概遵循死亡前1~2个月的规律[27]。Bruera等[28]建议在门诊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以此作为获取疾病早期患者的方法。Hui等[29]研究发现,住院临终关怀护理组从转诊到死亡的平均时间是7 d,而门诊临终关怀护理组则为90 d,可见早期转诊临终关怀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临终患者的生存期。为了避免过度的晚期干预以及促进症状的缓解,及时的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转诊非常必要[30]。

3临终关怀服务模式

临终关怀模式是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我国临终关怀护理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临终护理没有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尚未形成相适应的护理模式。

3、1国内外临终关怀发展模式国外临终关怀模式主要有两种值得借鉴,一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欧洲国家比较注重的临终关怀医院模式;二是美国采取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模式,两种模式在实践中各有利弊[31]。我国得到公认的临终关怀模式有李义庭的PDS模式和施榕的“施氏模式”[32]。PDS模式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在服务层面上, 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在服务主体上, 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费用上, 坚持国家、集体、社会相结合,全面构建了“1个中心,3个方位,9个结合”的框架体系[32]。然而,由于PDS 模式是个理想化的模式,涉及面广、操作较为困难,因而缺乏实用性。“施氏模式”以家庭临终照护为核心,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和“空巢”家庭数目的上升,“施氏模式”的家庭临终关怀也面临着严峻考验[33]。

3、2我国临终关怀模式探讨比较科学、合理的临终关怀模式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给予临终关怀对象必要的照护, 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至关重要。为此,众多学者和研究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研究表明[34],以社区、跨学科小组、家庭三结合的临终关怀模式可能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观的改变相适应。该模式以社区为中心,最大程度上发挥社区优势,节约医疗资源,在农村地区更为可行,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布局以及家庭临终护理向公共临终护理转变的趋势较为接近。此外,研究者对临终关怀中的护理模式也进行了研究,如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35-36]、临终关怀舒适护理模式[37-38]等,其宗旨都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 增强病人的舒适度,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维持临终病人尊严, 帮助病人安详、舒适地走到生命的终点。研究表明,人文护理模式、舒适护理模式对临终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很大的意义,较一般常规护理模式,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

4小结

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提供的综合性服务,重点关注的是对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措施,强调的是对临终的姑息性照护,而非治疗性照护。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临终关怀成为研究课题。临终关怀介入时间及模式对病人及家属临终护理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终阶段,决定是否使用临终关怀以及何时使用临终关怀是一项复杂、动态的过程,涉及的领域颇为广泛。然而,目前还未确定影响临终关怀介入时间的决定因素。在临终关怀中向家属做到以下几点可提高临终关怀整体满意度:(1)规律性告知患者的身体状况。(2)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3)提供患者医疗的准确信息。(4)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水平,提供高质量护理。

我国临终关怀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关怀模式,因此,应加强死亡教育,改善伦理环境,建立符合国情的临终服务机构,构建符合中国民情的临终关怀模式,从而使临终关怀向理论深入化、教育普及化、实施适宜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发展,如母亲孕育新生命一般使临终者走完人生旅程。

参考文献

[1]Jeno JM,Sho JE,Casarett D,et al、Timing of Referral to Hospice and Quality of Care:Length of Stay and Bereaved Family Members′ Perceptions of the Timing of Hospice Referral[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07,34(2):120-125、

[2]Rickerson E,Harrold J,Kapo J,et al、Timing of hospice referral and families′ perceptions of services:are earlier hospice referrals better?[J]、J Am Geriatr Soc,2005,53(5):819-823、

[3]Lorenz KA,Lynn J,Dy SM,et al、Evidence for improving palliative care at the end of life:a systematic review[J]、Ann Intern Med,2008,148(2):147-159、

[4]Zimmermann C,Riechelmann R,Krzyzanowska M,et al、Effectiveness of specialized palliative car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8,299(14):1698-1709、

[5]Fairfield KM,Murray KM,Wierman HR,et al、Disparities in hospice care among older women dying with ovarian cancer[J]、Gynecologic Oncology,2012,125(1):14-18、

[6]李君,张大勇,菅林鲜、老龄化背景下的临终关怀问题[J]、理论探索,2011(3):97-99、

[7]管素叶、中国临终关怀事业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探析-基于国家和市场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2):22-24、

[8]严勤,施永兴、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伦理探讨[J]、生命科学,2012,24(11):1295-1301、

[9]Teunissen SC,Wesker W,Kruitwagen C,et al、Symptom prevalence in patients with incurable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7,34(1):94-104、

[10]Paice JA,Muir JC,Shott S、Palliative care at the end of life:paring quality in diverse settings[J]、Am J Hosp Palliat Care,2004,21(1):19-27、

[11]Tsai JS,Wu CH,Chiu TY,et al、Symptom patterns of advancedcancer patients in a palliative care unit[J]、Palliat Med,2006,20(6):617-622、

[12]Pyenson B,Connor S,Fitch K,et al、Medicare cost in matched hospice and non-hospice cohorts[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4,28(3):200-210、

[13]Morrison RS,Penrod JD,Cassel JB,et al、Cost savings associated with US hospital palliative care consultation programs[J]、Arch Intern Med,2008,168(16):1783-1790、

[14]Lin WY,Chiu TY,Hsu HS,et al、Medical Expenditure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Between Hospice and General Care in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in Taiwan[J]、J Formos Med Assoc,2009,108(10):794-802、

[15]Lorenz KA,Lynn J,Dy SM,et al、Evidence for improving palliative care at the end of life:a systematic review[J]、Ann Intern Med,2008,148(2):147-159、

[16]Zimmermann C,Riechelmann R,Krzyzanowska M,et al、Effectiveness of specialized palliative car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8,299(14):1698-1709、

[17]Gozalo PL,Miller SC、Hospice enrollment and evaluation of its causal effect on hospitalization of dyi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J]、Health Serv Res,2007,42(2):587-610、

[18]Tang ST,Huang EW,Liu TW,et al、Aggressive End-of-Life C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Propensity for Hospice Enrollment Within the Last Three Days of Life for Taiwanese Cancer Decedents[J]、J Pain Symptom Manage,2010(41):68-78、

[19]Han B,Remsburg RE,McAuley WJ,et al、Length of hospice care among U、S、dults:1992-2000[J]、Inquiry,2007,44(1):104-113、

[20]Teno JM,Shu JE,Casarett D,et al、Timing of referral to hospice and quality of care:length of stay and bereaved family members′ perceptions of the timing of hospice referral[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7,34(2):120-125、

[21]Keating NL,Landrum MB,Guadagnoli E,et al、Care in the months before death and hospice enrollment among older women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J]、J Gen Intern Med,2008,23(1):11-18、

[22]Tang ST,Chen ML,Huang EW,et al、Hospice utilization in Taiwan by cancer patients who died between 2000 and 2004[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7,33(4):446-453、

[23]Casarett D,Pickard A,Bailey FA,et al、Do palliative consultations improve patient outes[J]、J Am Geriatr Soc,2008,56(4):593-599、

[24]Bradley EH,Prigerson H,Carlson MD,et al、Depression among surviving caregivers:does length of hospice enrollment matter?[J]、Am J Psychiatry,2004,161(2):2257-2262、

[25]Kris AE,Cherlin EJ,Prigerson H,et al、Length of hospice enrollment and subsequent depression in family caregivers:13-month follow-up study[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06,14(3):264-269、

[26]Schockett ER,Teno JM,Miller SC,et al、Late referral to hospice and bereaved family member perception of quality of end-of-life care[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5,30(5):400-407、

[27]Waldrop DP,Milch RA,Skretny JA、Understanding family responses to life-limiting illness:in-depth interviews with hospic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J]、J Palliat Care,2005,21(2):88-96、

[28]Bruera E,Hui D、Integrating supportive and palliative care in the trajectory of cancer:establishing goals and models of care[J]、J Clin Oncol,2010,28(25):4013-4017、

[29]Hui D,Elsayem A,De la Cruz M,et al、Availability and integration of palliative care at US cancer centers[J]、JAMA,2010,303(11):1054-1061、

[30]Kang SC,Lin MH,Hwang IH,et al、Impact of hospice care on end-of-life hospitaliz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in Taiwan[J]、J Chin Med Assoc,2012,75(5):221-226、

[31]龚实愚、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及在我国的模式讨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1-70、

[32]刘素群、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实践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1-62、

[33]石礼华、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22(4):82-83、

[34]陈春燕,罗羽,谢容、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25-29、

[35]许婷婷,段国华,张翼飞,等、浅议临终关怀人文护理[J]、医学与社会,2009,22(3):21-22、

[36]高东芹、浅议临终关怀中的人文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6):53-55、

[37]王艳华,孟小善,舒适护理在癌症晚期病人宁养疗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17-18、

[38]李红、舒适护理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108-110、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篇4

中图分类号:R4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92-01

目前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它和心血管疾病构成全世界死亡原因的前两位。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医学科学发展,临终关怀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晚期癌症病人在所有临终病人中占很大比例,这类病人的临终期有着与其他病人不同的特点,所以其护理对策也不同于其他病人。

临终护理的目的:让患者舒适、宁静、坦荡地面对死亡,尽可能减轻患者临终前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1 护理措施

1、1 满足病人的需求 对于临终病人的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的要求,我们应与家属配合,尽量满足,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保持做人的尊严,没有遗憾的离去。

1、2 重视疼痛的护理 晚期肿瘤患者大多以疼痛为主,WHO建议采用“三阶梯镇痛法”提高镇痛效果。我们应及时准确地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正确选择给药时间与途径。另外通过有效交流,用安慰、鼓励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也可以消除病人对疼痛的恐惧感,提高其痛阈。某些非药物方法也有一定的效果,如放松术、音乐疗法、针刺疗法等。

1、3 重视与家属的沟通 临终患者的家属也需要我们护士的安慰与帮助。他们目睹亲人的病痛,又面临失去亲人的悲痛,也会出现心理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指导他们照顾亲人等方法,减轻他们的痛苦。同时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共同做好临终患者的临终关怀。

1、4 精神安慰 临终病人更需要精神安慰。我们应该了解其面对死亡时的各种心理反应。鼓励患者说出自己忧虑和痛苦。帮助他们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

1、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终末期是癌症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患者病情逐渐恶化,死亡越来越近。此时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求非常强烈,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因此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都会赢得患者的信赖。多与他们交流,耐心听取患者的想法并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融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减轻临终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使患者的心境处于治疗的最佳状态,愉快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1、6 加强基础护理:

1、6、1 保证营养与液体的供给 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况。宜少量多餐,进食富含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吸收食物。

1、6、2 卧位与安全 根据病情调整适当的卧位:神志清醒的病人可采用半卧位,昏迷的病人采用头偏向一侧的仰卧位或侧卧位,可在床边加床档。

1、6、3 加强预防褥疮的护理 定时变换,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1、6、4 加强口腔与皮肤护理 协助患者漱口、擦洗口腔,保持口腔的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溃疡及感染的发生。定期给患者梳洗、擦澡、翻身、按摩等,保持其舒适。

1、6、5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四肢皮肤的色泽和温度、湿度。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篇5

关键词:晚期癌症患者;临终护理难题;护理方法

临床观察分析,从晚期癌症患者年龄上观察。在临终护理过程中,出现心理反应最为强烈的是中青年人,因不良心理因素给临终护理带来难题也多出现在他们身上[1]。中青年时代正是人生旅途的黄金时代,也是为事业和生活拼搏的时代。青年人思想活跃,积极向上,情感丰富,兴趣广泛,对未来充满希望。中年人兴家立业,养老育幼,不仅是家庭的栋梁,也是工作中的骨干。因此,中青年人若是失去健康,病魔将他们束缚在病榻上,而且生命不会太长久,这对他们是何等残酷的打击,难以接受。因此,他们强烈的心理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我们针对的主要对象。老年患者大多认为自己年事已,或者是家里的负担,面对死亡比较坦然。少数老人产生不良心理因素,因他们的晚年本来很幸福,儿孙满堂,有享不尽的天伦之乐,可疾病剥夺了他们生存的权力。即使这样,同中青年患者相比,在临终护理中比较容易帮助相处。年幼儿童尚不理解死亡的含义,躯体的损害和治疗的痛苦,使他们更加需要父母的疼爱、安抚和陪护。总之,由于临终患者的年龄、文化背景等不同,他们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就不同。

1 临终护理难题及护理方法

临终是指人体的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区域衰竭,生命活动趋向终结。临终患者可被断言在几小时、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内死亡。心脑血管病的急性发作,意外事故造成主要脏器严重损害,如脑干、心脏、肝脾破裂等,这些患者的临终过程很短。而慢性病所致的脏器功能衰竭、肿瘤晚期,患者的临终过程就可能旷日持久。医务工作者有责任为那些毫无康复希望的绝症晚期患者提供优良的全身心的护理,提高他们尚存生命的生活质量,维护其人格及生命尊严。下面就晚期癌症患者在临终护理中常遇到的难题谈四点看法。

1、1当诊断已明确,患者得知自己确系癌症晚期,犹如惊天霹雳,因而产生十分严重的恐惧反应,认为自己的生命很快就要完结,从此精神崩溃,悲观失望,表现出埋怨、沮丧、愤怒、不思饮食、不睡觉、拒绝治疗、要求出院等一系列癌症患者的情绪应急反应。这是临终护理中遇到的难题之一。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消除这些患者的恐惧,这需要有平时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只有以真挚慈爱、亲切的态度和语言对待他们,进场与他们交谈,成为他可信赖的交心人,才可真正了解到患者的内心活动,从而以谈心、暗示等心理疗法,缓解与疏导患者病情情绪,减轻心理负担,让患者懂得不良因素心理只能加快病情恶化,只有配合治疗,才能达到稳定病情、延长生命、减少痛苦,提高他们尚存生命生活的质量和价值。

1、2有些癌症患者由于心理应急失控,自我价值感丧失,自信心降低,造成失助自怜的心理反应。随着病情的恶化,给癌症患者带来的是烦恼与痛苦,焦虑恐惧反应逐渐增强,终日抑郁不乐,事事不兴,处处寡欢,情绪木僵,麻木不仁。这些都给安慰工作带来难题。此时,护士人员必须富有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留心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与心理支持。有时,无言的抚慰,如握住患者的手,能起到和语言相同的作用。还可以向患者介绍治疗效果良好的具体事例,或请这样的患者现身说法,以稳定病情,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1、3癌症患者在弥留之际会感到孤单和凄凉,他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多看看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并想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慰藉,但又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痛苦和憔悴的样子,所以亲戚朋友来了反而显得很冷淡,不愿多说话,甚至烦躁不满。这是他们心理状态的复杂表现。他们的情绪反复无常,有时稍有不满,就对平时热情照顾的医护人员大发脾气,甚至骂人,或无故训斥其家属,摔杯摔碗,借以发泄对疾病的反抗和内心的痛苦。还有个别患者要求特殊,甚至无理取闹。这些都给护理人员在满足患者要求上带来难题。遇到此类患者,护理人员首先做到宽容大度,善于理解患者某些失常表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一时难以满足的应耐心做好解释。同时,生活上应给予更加完美的照顾,如理发、剪指甲、洗澡擦身、喂水喂饭,病房要保持清洁、安静、舒适、美观,还可以摆放些有顽强生命力的长青绿叶植物和时令鲜花,让患者感受大家真挚的爱,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

1、4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死亡的威胁步步逼近,患者对各种治疗失去信心,对一切都不寄予希望,加上化疗、放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使一些癌症患者不愿继续忍受疾病折磨,厌世轻生,产生绝望心理。这是护理临终癌症晚期患者时遇到的又一难题-防范难。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患者心理动态,发现理智失控、有自杀念头的患者,要及时给与心理支持,循循善诱,耐心疏堵,解除不良刺激。同时,要严格病房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各班查房,严格交接班手续,注意检查患者有无刀、剪、绳、带等危险物品,如果发现,应及时收回,妥善保管。这些都是避免意外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总之,护理人员要提高对临床临终护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使晚期癌症患者平静安详地度过人生最后阶段,维护他们生命的尊严。

2 讨论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叉学科,涉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有独特的伦理道德价值[2]。临终患者最终要走向死亡,但如何走向死亡更能体现人的权利和尊严,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无论是安乐死还是临终关怀,其共同点都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有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很想采取安乐死的方式,来结束生命之痛苦,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但目前我国尚无安乐死的相关法律。晚期癌症患者还需要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高超的床边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心理和躯体的痛苦,帮助他们在人生旅程最后阶段,在充满人性温暖的气氛中,充实、安详、尊严地离开人间,使死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

参考文献: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篇6

[关键词] 临终关怀;照顾理念;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4-02

1 临终关怀的理念

临终关怀本着减轻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尊严的理念,使患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无痛苦、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2]。

1、1 以照顾为中心的理念 临终关怀又称“四全照顾”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照顾。“全人照顾”就是身体、心理、社会及灵性的整体照顾。“全家照顾”就是除了照顾病人外,也照顾家属。“全程照顾”就是从病人临终一直到死亡,乃至家属的悲伤辅导。“全队照顾”就是由一组训练有素的工作团队,分工合作,通力照顾病患。随着人类的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医学已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因此临终关怀也强调了以舒适为目的的一种照顾,在护理工作中以病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迎合病人的心理,达到照顾的理念。

1、2 死亡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死亡始终是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甚至在语言中不可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大多数人对死亡讳莫如深,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4]。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其死亡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 缓解病人恐惧、焦虑的心理 死亡教育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致力于提高病人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认识。通过死亡教育,使病人可以真实表达内心感受,得到家属的支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意义,保持平衡的状态及健全的人格。

1、2、2 帮助病人安然接受死亡现实 当病人经过医生诊断为不可逆性质时,对病人进行死亡教育及临终关怀护理,使病人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是不可抵抗的自然规律。能直言不讳地谈论有关死亡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后事做妥善安排。自始至终保持病人的尊严,从而提高生命阶段的质量。

1、2、3 预防不合理性自杀 临终病人不堪忍受病痛折磨,在他们以死亡解除痛苦的要求得不到医生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部分病人采用服毒、自溢、坠楼、割脉等手段结束生命,令人惨不忍睹。

1、2、4 理解临终者的心理需求 心理变化美国医学博士TKobler-Ross将临终时的心理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否认阶段,愤怒阶段,协议阶段,抑郁阶段,接受阶段[5]。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经历这5个阶段,可能某阶段不明显,也有可能阶段顺序不同,阶段往复,甚至跨越某个阶段而直接进入另一阶段[6]。

1、2、5 帮助临终者正确认识生与死 让病人懂得有生必有死,并实施生理、心理的安慰和照顾,使之舒适的度过人生旅途。

1、2、6 理解临终者的亲属 因为患者处于临终状态,家属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如何让家属平静的面对患者的死亡,如何度过这个时期都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的心理支持。我们本着人道主义的护理理念,尽量减少患者家属亲历患者接受痛苦的场面,尽量在患者平静和舒适的阶段,增加患者家属与患者陪伴与交流的时间,尽量在患者家属与患者接触前,对患者家属进行简短的心理辅导。让患者家属发挥临终安慰的作用,而不是加重患者的抑郁或焦虑情绪[7]。

1、2、7 提高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素质 临终关怀工作者接受死亡教育,提高自身对死亡科学认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临终者及家属身心整体照护的能力。针对死亡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帮助临终者尊严地、安宁地死去,也帮助丧亲者渡过最困难的哀伤阶段。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掌握有关死亡知识,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 临终关怀服务内容

临终关怀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强调的是对病人的治疗、对生命的抢救。临终关怀也不同于安乐死。临终关怀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心身照护与支持。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2、1 控制症状 其中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主要是对症处理。疼痛可使病人和家属产生绝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所以解除疼痛及如何使临终病人感觉舒适是临终关怀的重要任务之一,对疼痛的处理应采取主动预防。做好对疼痛的评估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做好止痛治疗的解析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8]。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目前临床上采用推荐的三阶段止痛治疗原则。第一阶段止痛,选用以阿斯匹林为代表的非固醇类抗炎药;第二阶段梯止痛,选用以可待因为代表的弱阿片类药物;第三阶段止痛,采用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对于不能进食或有口腔疾病者及时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张口呼吸者可用生理水湿润口腔,口唇可涂唇膏,眼睑不能闭合者,及时用生理盐水棉球擦[9]。

2、2 对病人的心理支持 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政治地位、文化程度、和人生经历对死亡会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工作中应学习把握病人的心理分期,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及心理状态,实施个体化的护理。同时,护士应充分理解病人的绝望、恐惧心理及发自内心的痛苦,充分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从而得到心理慰藉,减少遗憾[10]。帮助临终者正确认识生与死:懂得有生必有死,死亡是人类生命运动的终结,死亡是所有人的人生终点,实施生理、心理的安慰和照顾,使之舒适的度过人生旅途[11]。

2、3 对家属的支持 临终病人长给亲属带来极大的悲痛,而亲属的言行举止又直接影响着病人,亲属良好的情绪能给病人已安慰和支持[12]。为此我们应当与病人家属建立相互依靠、相互合作的关系,正确理解家属的悲痛心情,同情、安慰、疏导家属。除了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外,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减轻病人的疼痛也是对家属的关怀和安慰。

3 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护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其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HT〗

3、1 缺乏临终关怀的专科护士 临终关怀护理是为临终患者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护与支持,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身心护理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对人的死亡、生命及其价值有深入的认识,更要具备处理患者和家属面对死亡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相关知识与技能需要护士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良好的修养和素质[13]。这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它也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且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应该接受有关专业性知识[14]。它需要运用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因此,护理人员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15]。医院应重视培训,把高质量的培训带给医务人员,使医务人员能以更完美的姿态、更热情的服务、更娴熟的专业技术服务于来求医治病的患者,做到“以患者为本,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懈努力”[16]!

3、2 死亡教育缺乏 临床中患者和家属不能理性面对死亡的现象常有发生,甚至有些经常接触濒死患者的护士也对死亡感到恐惧,其原因是因为缺乏死亡教育,调查显示虽然对死亡有积极、正向的认识,但仍表现出对死亡持回避和拒绝的态度。作为临终关怀的实施者应该帮助病人和家属共同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疾病,了解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观规律[17]。

4 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建议

4、1 建立临终关怀机构 临终关怀机构主要有独立的、附属于医院的、社区的和家庭的等几种形式。我国的临终关怀医疗机构缺乏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的支持,这些政策包括医疗行政的、财政的、社会团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慈善赞助的一系列相关政策。

在对有关医护人员进行一定的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培训后,组成服务团队,对医院的临终病人进行集中照护是可行的。关于家居护理,近年来我国家庭病床的飞速发展,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2 加强死亡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使患者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从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生命的价值和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从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质量,保护病人的尊严[18]。目前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和重视。它能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所以大力倡导和推广临终关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前进[19]。

4、3 对患者家属的建议 指导家属参与护理计划,鼓励家属陪病人一起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家属对病人的关心和照顾在某种意义上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既能减轻病人的恐惧孤独感,又能使家属在照料亲人过程中获得慰藉[20]。

临终关怀是新的医学模式下的一门新兴学科,对临终患者提供全人护理,对护士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考验。挑战和机遇并存,广大护理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努力学习,扩展护理服务领域,去迎接新世界挑战。

参考文献

[1] 郑悦平,李映兰、我国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理,2007,4(10):960、

[2] 凌云霞,黄晶、我国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志,2008,25(2):36、

[3] 董丽,李凯燕、浅谈对临终关怀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0(9):1343、

[4] 吴德香、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经验与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2006,2(5):13、

[5] 钱培玉,李培林、癌症末期临终关怀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747、

[6] 杨红,韩丽沙、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0,31(4):75、

[7] 薛静,胡杰、高龄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62、

[8] 吴惠琼,陈春花、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当代护士,2009,(6):53、

[9] 毛建军,徐永华、晚期癌症患者50例临终关怀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7):61、

[10] 闫丽红、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0):2559、

[11] 玛章淳,林赘、临终关怀护理[J]、四川医学,2006,27(7):762、

[12] 付丽松、临终关怀心理特点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5):152、

[13] 谈学灵,刘素珍、我国临终关怀护理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现代护理,2007,5(5):1229、

[14] 刘薇、临终关怀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3):133、

[15] 安爱芝、临终关怀与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2):104、

[16] 李骥,李义庭、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2010,10(208):68、

[17] 魏群、临终关怀护理特点[J]、工企医刊,2007,20(2):52、

[18] 谷淑华、浅谈临终关怀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173、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篇7

【关键词】临终关怀;心理护理;研究体会

4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76-02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的病患进行必要的临终护理,使病患能够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较好的照顾,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为患者添加不必要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杜绝无意义的延时治疗。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医学水平也逐步提高,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逐步关注死亡的质量,对生老病死有了更多的体会。

在护理学专业素养不断提高的同时,重点发展临终关怀的临床护理工作,熟悉病患亲属的心理变化和指导的基本理论,尊重病患对死亡的选择也是医护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医疗人员以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力和悉心的医疗和心理护理能够为患者减轻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临终关怀深刻体现了现代医学的意义。

1临终关怀的护理方法

1、1关心及指导临终患者作为护理人员应以积极的心态鼓励患者表达出内心的感受,能够引导患者提高对余下生活的积极心态,尊重患者的信仰。

1、2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护理人员也要尽可能给予回答,最重要的还是给予相应的心理援助。

1、3对于患者出现的抑郁时期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疏导,因为随着病人的病情日益恶化,生理上会有极大痛苦,而患者的亲人也会因此感到痛苦,这也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解除痛苦和心理上的恐惧。

2临终关怀的意义

人生所追求的目标无非是追求幸福感,在人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关注死的质量,在考虑如何“优死”,即是“对死亡不恐惧,不孤独,没有痛苦和遗憾,身体完整,清洁整齐,在浓厚的亲情友爱氛围中告别人世。”临终护理就是实现高质量逝世的较好方式。

2、1舒缓末期病人的焦虑心情维持病人的舒适与自我照顾的能力;减轻病患生理上的痛苦,使得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离世;病患逝世之后,还应当悉心照顾病人的遗属,帮助他们接受面对失去亲人的现实。临终护理是针对死亡过程中多种问题做出恰当处理,即是要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帮助,舒适的医疗环境,还要给他们心理上鼓励和坚持,已达到疏远病患痛苦心理的效果。

2、2疏导病患亲属悲伤心情在病患逝世之后,护理人员还要善于疏导病患亲属的心情,亲人的离世必然会给遗属们带来沉痛的打击,但毕竟有个逐渐接受病患即将离世的时间段,护理人员在照顾好病患的同事,要对亲属们给予关注,重视病患与亲友之间的交流,例如,尽可能在病患身体舒适的时候安排亲友见面,亲人的陪伴能给双方都带来一定的温暖;给予亲友们一定的心理支持等。

3临终患者主要出现的心理状态

临终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后必然会经历一个接受的阶段,根据阶段中的不同表现主要可以分为:否认期、愤怒期、忧郁期、接受期等不同表现阶段,护理人员根据病患的不同表现做出不同的护理手段。例如:否认期的病患其心理十分痛苦,不愿意接受即将死亡的适时,是一种内心自我保护的欺骗形式,其中护理人员应该要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采取措施与患者坦诚沟通,切记不能欺骗患者,以真诚的心态面对病患,通过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希望,缓解其心理上的痛苦。

而病患在愤怒期则是一个适应阶段,对患者粗暴的语言行为应忍让克制,切不可与病患争吵,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稳定亲属的情绪,最大可能理解病患,使病患感受到人间温情,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对象的表现要切实关注,根据患者的表现作出适宜的护理手段,关键点要突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病患的不安与焦躁情绪,使余下的时间能够有意义地渡过。

密切关注临终关怀患者的心态,对于将死的患者,他们的表现通常是绝望、在初期难以接受自己即将会离开人世的事实,并且会质疑医疗诊断结果,这个时期便需要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消极的指引会让患者产生偏激极端的想法,在经过专业的护理关怀后,患者通常会在后期接受自己的病情后会逐渐理智看待死亡。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安排好亲人朋友与其沟通,通过亲人朋友的安抚可使临终患者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在关怀和爱护中能够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尊重病患的尊严。

4临终患者护理的基本要求

护理人员要有专业技能知识能够基本照料病患的基础上,注意一些表达的细节。

4、1表情要温和自然病患觉得护理人员具备亲切感,才能起到使患者无戒备的心理效果,才能愿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护理人员表达出深切的关怀,使病患体会到温情。

4、2一个眼神往往能让病患镇静下来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都是以眼神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感到焦虑与烦躁,眼神明亮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心情舒适,会感觉到被关怀,眼神镇定也可以会使患者感觉到轻松,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

4、3语言恳切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较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阶段的病患要悉心照料,并且仔细思考语言的运用,表达不同语言,最大可能使患者心态平静,在生命最后时段感受到自己处于被关怀照顾中。

5结论

随着人类的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医学技术提高的同时也关注起临床医学护理,而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临终关怀主要应用在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意识,运用专业技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也能通过专业的医疗护理方式减轻病患的生理病痛,对于临终关怀患者的护理不仅要从生理上病痛入手,更要注入最大的人性关怀,把病患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安详从容地离开人世。

参考文献

[1]刘爱君,胡雪、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3)、

[2]廖淑琼、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9)、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篇8

【关键词】 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171-02

〖HJ1、6mm〗临终关怀护理就是让癌症病人在有效的时间内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它的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在生理上解除肉体痛苦、心理上缓和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社会上使其具有社会成员自觉感,从而使其提高生存的生命意义[1]。它不仅是针对病人个体,同时要为临终者的家属提供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和适应。

1 临床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9月本科共收治晚期肿瘤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9―88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肺癌6例、食管癌7例、胃癌3例、结肠癌7例、肝癌7例。

2 临终关怀护理的实施

2、1 用心理解病人:临终病人就要走到人生尽头,其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对未来恐惧使他们失去自信和自尊。对晚期癌症病人治疗要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以支持病人、理解病人控制症状与全面照护为重。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克服一切困难、为病人合理需要提供服务。

2、2 必要时告知患者真实的信息:提供真实信息的原则是希望和诚实,医务人员在了解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告知患者病情及相关各种真实信息,但要使患者保持对治疗的期望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要避免漠不关心,闪烁其词或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30例患者中有22例由医务人员告知患者病情,另外8例由患者家属告知患者病情,患者均能够接受和配合治疗护理。

2、3 做好疼痛的护理:晚期肿瘤患者70%左右以疼痛为主诉,其中50%属于剧烈疼痛,及时发现、解决患者的痛苦甚为重要。通常患者的疼痛是由肿瘤压迫或直接侵犯神经所致,但有时会由心理因素引起,护士可采用暗示疗法、放松技术听音乐分散注意力或按摩病人疼痛部位,以缓解肌张力,帮助病人减轻疼痛。采用上述方法无效时,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物治疗癌痛五要点,即口服、按时、按阶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进行止痛治疗,以达到使患者夜间睡眠时无痛、白天休息时无痛、日间活动时无痛,真正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病人的疼痛主诉要表示认同,尽快评估并处理。按时给予止痛药,而不是等到疼痛后才给药,即下一次给药应在前一次给药剂量药效未完全消失之前给予,保证止痛效果。观察并掌握病人疼痛的规律,亲自看病人的服药,不可强调成瘾而拖延或漏给药。

2、4 尽量维持病人心中生存希望: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神态,眼神、体态姿势和非语言行为。探求了解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做好心理诱导,使其以最佳心态、乐观,愉快的心境对待死亡。

2、5 消除自卑心理,确立生活信念:晚期癌症病人渴望得到社会关爱,希望得到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怀和爱护。他们害怕孤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不希望亲人离开。我们采用允许家属或朋友陪护和探视,满足他们生命最后时刻与亲人朋友一起度过的愿望,不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2、6 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医务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并适时运用。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安慰等方式,与患者进行语言或非语言交流,让患者对疾病始终抱有希望和信心;积极开展有意义、有快乐感的活动,如听患者喜欢的歌曲,跳节奏舒缓的舞步,或做一些简单的肢体运动,鼓励患者及时表达或发泄自己的负性情感;重视家属及社会的作用,可通过治疗效果较好的病友讲述其治疗过程及效果,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针对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工作。

2、7 鼓励并指导患者家属参与护理工作:除了为患者提供精心的护理外,亦应重视其家属的作用。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性格最了解,在患者的内心深处,家属的关心和照顾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应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如与患者共同回忆美好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趣事;家属尽量多抽时间陪护,护士指导其做好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按摩等,让患者感受亲情的力量,从而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2、8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修养环境: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身心备受煎熬,在护理工作中尽量为其安排空调、浴室及卫生间齐全的小房间,根据患者的性格、喜好布置病房,可摆放绿色植物、花卉、盆景并允许家属陪住及自带生活饮食尽量由家属准备患者喜爱的食物,保持病室安静、整洁。

3 结果

30例临终病人均平稳地度过临终期,在有限生命岁月里充满温情的气氛中,感受温暖和爱、安详,舒适,有尊严地离开人世。经过精神支持、临终病人家属的悲伤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非常满意。笔者深切体会到肿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与依赖,希望与更多的同行一起努力,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在患者消极失望时给予其信心,在患者充满希望时给予其鼓励,在患者平静面对死亡时给予其尊严,使患者和其家属始终都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情,从而能共同坦然面对死亡。

4 讨论

4、1 晚期肿瘤的病人一旦被确认为临终状态,应该以病人需要为中心的全面照料为根本点,以提高病人生命质量为目标,同时使家属的健康得到维护、虽然患者疾病已无法治愈,但仍拥有生命、有痛苦、恐惧和需要,需要更为特殊的关怀和照顾。首先要解除患者痛苦,痛苦绝大部分由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惧引起,联合止痛方法可以缓解90%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正确的死亡观,情感援助和悉心照料能缓解对死亡的恐惧,让患者平静的接受死亡过程。其次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生命质量评价标准包括患者身体感受,内心体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观满意度。临终关怀目的是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减轻疼痛折磨、有尊严、有亲人陪伴的生活环境,让患者与亲人共同温暖生活,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平静、安详走向人生的最后旅程。

4、2 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常规镇痛治疗并不能使疼痛完全缓解。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对临终病人护理的重点从生理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要求护士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注重自身素质修养,掌握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培养良好的业务能力、分析能力和应激能力,帮助病人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生与死,使病人在精神与躯体痛苦的双重压力下,生理、心理得到最适当的安慰和满足,从而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全身心护理上。护士用自己娴熟的技术、亲切的语言、良好的服务态度、人性化的护理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使临终者能信任护士的工作配合治疗享受着每一天;通过临终关怀护理再现人情味,使临终者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最后一刻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比较舒适而又无痛中死去,达到死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的目的、真正达到安详、舒适,有尊严地度过人生最后阶段的目的。

参考文献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精选8篇)
  • 下一篇:计算机平面设计笔记(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