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擂台(113) 翻译擂台 113卡路里 翻译擂台(92) 翻译擂台(95) 翻译擂台(96) 翻译擂台(98) 翻译擂台(97) 翻译擂台(109) 翻译擂台(106) 翻译擂台(105)评点 翻译擂台(104) 翻译擂台(102) 翻译擂台(101) 翻译擂台(103) 翻译擂台(100) 翻译擂台(99) 翻译擂台(117) 翻译擂台(115) 翻译擂台(112)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或者用稿纸誊写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东三街2号新东方南楼19层《新东方英语》编辑部“翻译擂台”收,邮编为100080,截止日期为10月10日(以邮戳为准)。我们将隔期刊登有关译文的详细评点,并评出若干名最佳译手(奖品:《一瞥一惊鸿——一生必看的58部电影(上)》)和潜力译手(奖品:《牛校究竟牛在哪儿?——我们的留学故事》)。快来一试身手吧!
英语中有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叫做oxymoron,汉语通常译作“矛盾修饰法”。根据冯翠华教授在《英语修辞大全》中的定义,其形式是把“两个相互对照、互有矛盾或不相容的表达放在一起”(the conjoining of two contrasting, contradictory or incongruous terms),形成一个精炼的自相矛盾的说法(a pressed paradox),如cruel kindness、a wise fool等。有学者因此认为,这是一个短语层面的修辞格,即修辞格本身在句子中形成一个短语。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这一修辞格也可以不局限于一个短语之内。句子中不相连的单词或短语只要相互对照、意思相反或互不相容,也可以形成矛盾修饰法,如在“He is busy over nothing”这句话中,busy和nothing也可视为矛盾修饰法。这一修辞格所表达的意思看似不符合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往往还富有哲理,表达出说话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具有出奇制胜的艺术感染力。汉语中也经常使用类似的表达手段,如“睁眼瞎”“为了忘却的纪念”等。
鉴于这一修辞格独特的艺术效果,翻译时应尽量在译文中加以保留。实在难以保留的,不妨在译文中另行创造一个。不过,由于矛盾修饰法在英语和汉语中有较多的共同点,因此与其他修辞格相比,这一修辞格在翻译时较少受到表达习惯的制约,多数情况下保留下来都没有太大问题。相对而言,译者在翻译方法上无需费太多脑筋,采用直译的方法即可。译者面对这一修辞格时的主要困难在于正确理解原文,特别是辨别出原文中的矛盾修饰法,然后用合适的译文表达出来。
2013年8月号翻译擂台英译中点评
英译中题目
A business that makes nothing but money is a poor business、
翻译要点
英文原文中的make money和poor构成了矛盾修饰法:既然赚钱,应该富有(rich)才对,怎么会poor呢?原句显然想通过这一修辞格表达超出字面的深层意思:一个公司如果只挣到了钱,却没有取得社会效益或良好的民众口碑,就算不得是好公司。许多参赛者没有看出这一点,辨识不出矛盾修饰法,导致译文出了问题。在本期参赛译文中,与矛盾修饰法相关的翻译问题主要有如下四类。
问题一 参赛者错误理解原文,把make money和poor都理解错了。
例1:只追求金钱的生意是可悲的。
例2:只追逐利益的企业不是好企业。
评析:英语中make money是个常见的词组,就是“赚钱”的意思。Poor的意思很多,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列出了12种意思,《新牛津英语词典》也列出了三种常见的意思,但两本词典都把“贫穷”列为第一义项。上面的两个译文都舍近求远,舍弃最常用的意思,反而理解错了。第一个译文把make money译为“追求金钱”,把poor理解为“可悲的”。这样的译文不能构成矛盾修饰法,因为“追求金钱”与“可悲”并不矛盾。根据主流的价值判断,过度追求金钱是一种扭曲的价值取向,确实可以算是可悲的。况且“追求金钱”的译文意思也不准确,追求金钱只是一种态度或行为,最终并不一定挣到钱。第二个译文对money作了引申,译为“利益”,把make money译为“追逐利益”,意思同样不准确,因为“利益”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追逐利益”也不等于“挣钱”。该译文对poor采取正话反说的译法,译为“不……好……”。“追逐利益”和“不……好……”看似有些矛盾,但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比原文中的make money与poor之间的矛盾弱化了很多。译文如果要新造矛盾修饰法,其效果应该与原文相当,而且应该在原文矛盾修饰法无法保留时才新造。“追逐利益”和“不……好……”的译法显然达不到这两个条件。
问题二 参赛者错误地使用正话反说的翻译技巧,译文体现不出矛盾修饰法。这主要体现在对poor一词的翻译上。上面译文中的“不……好……”也属于这种情况。
例1:只顾赚钱,并非经营之良策。
例2:除了赚钱其他什么事也做不成的企业是不良企业。
评析:两个译文分别把poor译成了“并非……良……”和“不良”,这种译法和“不……好……”很相似,都用了正话反说的翻译技巧。所谓正话反说,是指为了照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把原文的肯定结构翻译为目标语的否定结构。比如英语中I mean it这句话是肯定结构,但翻译为汉语时,常常翻译为“我不是开玩笑的”,句子变成了否定结构。这种翻译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可提高译文的流畅度;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容易弄巧成拙,译文反而会出问题。上面两个译文破坏了矛盾修饰法中两个成分之间的矛盾,把该修辞格所隐含的意思明确地说了出来,矛盾修饰法因此荡然无存,原句那种生动而富有哲理的效果也消失了。
问题三 参赛者无故增译,歪曲了原文的意思,淡化了矛盾修饰法。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对make money的翻译上。
例: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
评析:原文中make money指的是“赚钱”这种行为或结果,因为只有赚钱了,才能与poor形成逻辑上的矛盾。译文无故增添了“以……为目的”,这样原文中的矛盾就被冲淡了,因为“以盈利为目的”毕竟不等于真的盈利,不一定真的挣到了钱。
问题四 参赛者选词不当,扭曲原文意思,没体现出矛盾修饰法。
例:只是为了赚钱的企业是贫乏的。
评析:译文把poor译成了“贫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贫乏”也有“贫穷”的意思,但这种用法并不常见,一般是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来用,《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义项给出的例子是“家境贫乏”。实际上,“贫乏”一词在多数情况下还是“缺少,不丰富”的意思,用在句子中时,前面需要说出缺少的内容,比如“知识贫乏”“思想贫乏”等,但该词表示物质上贫乏的用法并不常见。在这个译文里,“贫乏”很难让人理解为“贫穷”,与“赚钱”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够明显。
除了在翻译矛盾修饰法时出现的问题之外,参赛译文还存在如下几类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对business一词理解错误。
例1:除了赚钱之外就一无所获的商业是一种糟糕的商业。
例2:只追求盈利而不关注其它的事业是浅薄的事业。
评析:Business是一个常用的多义词,《英汉大词典》给出的义项有五个,《新牛津英语词典》给出的义项有六个,有些义项下面还有多个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英汉大词典》中的第一个义项是“交易,生意,商业,营业(额)”,这也是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接触这个词时了解到的意思。《新牛津英语词典》却有所不同,给出的第一个义项是“职业”(a person’s regular occupation, profession, or trade)。绝大多数参赛译文都和上面的第一个译文一样,将其翻译成“商业”“生意”或“买卖”。这种译法不仅不符合逻辑,在语法上也说不通。表示“商业”的意思时,business是集体名词,不可数,但原文中该词前却有不定冠词a。第二个译文中“事业”的译法没有依据,business有“事务,事”这一义项,但英文的解释是a difficult matter,并没有“事业”的含义。其实,business作可数名词用的时候,多数都表示“企业,公司”的意思,这个意思放在本句才讲得通。
问题二 参赛者改动原文意思,导致译文意思和原文出入较大。
例1:利益至上,并非至善。
例2:纯粹只为发财,别无他求的生意,算不上一桩好买卖。
评析:第一个译文把money引申为“利益”,把makes nothing but money译为“利益至上”,这与原文的意思有较大出入。如上所述,“利益”和“钱”不是一回事,“至上”表示的是一种态度,也不符合make的意思。译文把后半句译为“并非至善”,与原文意思差别也很大,其中business一词被省略了,“至”则是无故增译的成分。这样的译文很简洁,读起来很上口,但意思却与原文偏离很远,不可取。第二个译文把make money译为“发财”,也不符合原文意思,“赚钱”未必就是“发财”。“别无他求”中的“求”也表示一种态度,是原文中所没有的,算是无故增译。
问题三 参赛者用词不当,导致译文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例:只赚钱,不获利,再好生意也无益。
评析:译文中的“赚钱”和“不获利”在意思上有矛盾,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修饰法的修辞格,但这个修辞格却不符合原句的意思。原文中makes nothing but money的意思是只赚钱,没有作出其他贡献,而“不获利”表示的却是企业自身没有获得利润或是利益,表达的意思与原句完全相反。
问题四 参赛者过度追求文雅,译文风格与原文不相符,意思也走样。
例:其为商乎,唯利是图者,前景黯然也。
评析:译文用文言写成,读来挺有味道,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译文意思不准确:“图”表示目的,属于无故增译;“前景黯淡”和poor的意思相去甚远。第二个问题是文言本身不够规范:“乎”通常用作疑问词,放在句末;“……者,……也”作为文言中常见的陈述结构,通常用于表示对某事物的判断,用来表达“前景黯淡”并不合适;“前景”是现代汉语中的词,放在文言句中非常别扭。尽管文言文有许多优点,例如比现代汉语更加简约,文采更浓,翻译史上也有王佐良先生的《论读书》等文言翻译名篇,但我们并不提倡在英译中时使用文言,原因有两点:一是文言文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并不完全适合表达现代生活的复杂内容,翻译英语原文的内容时经常会难以达意;二是当代译者中能够熟练使用文言的人太少,能够熟练使用文言的青年学生就更少了。当然,从上面的译文来看,这位参赛者的文言基础很好,建议继续加强文言文的学习与修养,将来或许可以在国学典籍的英译方面有所作为。
获奖译文:只会赚钱的公司是最贫穷的公司。(周健)
评析:“赚钱”和“贫穷”都译出来了,保留了原文的矛盾修饰法。把business译为“公司”,也是对的。但“会”和“最”是原文中所没有的,属于无故增译,不可取。把无故增译的部分删掉,就有了下面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只赚钱的公司是穷公司。(韩子满)
2013年8月号翻译擂台中译英点评
中译英题目
梁庄,我心中永远甜蜜的痛。
翻译要点
中译英原文中“甜蜜的痛”是比较容易辨识的矛盾修饰法,但要用合适的英语表达出来却不容易。与英译中相比,中译英的参赛译文在矛盾修辞格翻译方面的问题要少一些,主要有下面两类。
问题一 参赛者过度解释,导致译文错误,矛盾修辞格也没有了。
例1:Liangzhuang Town, a place full of sweet memories and lamentable conditions、
例2:Liangzhuang, my desperately-missed hometown, is the thorn of my sweet rose、
评析:中文原句是一个新闻标题。这则新闻报道的是一本社会学著作,该著作的作者考察了河南一个村落的变迁,对于村落在城市化大潮中逐渐没落深感遗憾和痛心,但因为这个村落也是作者的故乡,所以她对这个村落又充满了甜蜜的回忆。因此,“甜蜜的痛”指的是“在甜蜜的回忆中深感痛心”的意思。第一个译文过度解释,把“甜蜜”解释为sweet memories没有错,但把“痛”解释为lamentable conditions就不对了。村庄的没落主要不是因为条件差,而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村庄“空心化”,有被遗弃的可能。第二个译文用熟语thorn of the rose来译,看得出译者的英语基本功不错,但译文意思不对。这个短语的意思是“玫瑰上的刺”,指美中不足或是为取得成绩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显然与原文不符。
问题二 参赛者用词不当,改变了原文中矛盾修饰法的意思。
例:Liangzhuang, is my permanent sweet bitterness、
评析:译文用bitterness来译“痛”。这个词虽然有“惨痛,悲痛”的意思,但主要意思还是“愤恨,埋怨”,这与原文的“痛心”意思不相符。
除此之外,参赛译文还存在以下两类比较典型的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译文的句子结构有问题,不符合语法要求。
例1:Liangzhuang, a sweet pain stays in my heart forever、
例2:It will always be sweet pain in my heart—Liangzhuang、
评析:第一个译文在句子中间用了逗号,破坏了句子的结构。在英语句子中,如果在一个名词后加逗号,且后面也是名词,一般表示后面的名词是前面名词的同位语,用来解释前面的名词。此时后面的名词后也要加一个逗号,成为插入语。比如“Beijing, capital of China, is a beautiful city”,China后面必须有逗号。第一个译文中的a sweet pain可以作为同位语,但是pain后面没有逗号,这样句子结构就有问题了。第二个译文用it作形式主语,用破折号引出逻辑主语,这种结构不符合英语语法。It作形式主语时,逻辑主语可以是名词性从句,也可以是不定式或动名词,但不可以是名词。
问题二 参赛者冠词使用不规范。
例1:Liang Zhuang is eternally sweet pain in my heart、
例2:Liangzhuang, the everlasting sweet pain in my heart、
评析:第一个译文没有用任何冠词来修饰单数形式的名词pain,但这个词在表示“伤痛”时是可数名词,英语的可数名词要么用复数形式,要么前面加冠词,这里的用法显然不对。第二个译文用定冠词the来修饰pain,但the表示特指,用来修饰读者已经知道的对象。这里的原文是新闻标题,读者不可能仅凭标题就知道是什么样的pain,所以the用得也不对,把the改为an就可以了。
获奖译文:Liangzhuang: A Everlasting Sweet Pain In My Heart (王颖)
关键词:法律英语,难点,长句,背景知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对外经济合作的加强,我国的涉外法律关系与事件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人们,特别是法律工作者不但要有足够的法律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尤其要熟知法律英语。
学法律的人,大多学过英语。但精通法律英语的人却很少。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觉得法律英语难学,在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眼里,法律英语也同样被视作外语;。法律英语之所以难学,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法律英语的词汇难以掌握。法律英语中有很多用来表达特定的法律概念的专业术语。例如:plaintiff(原告),defendant (被告),bigamy (重罪),demurrer (抗辩)等。有的词汇虽然本身并不生僻,但是含义与普通英语大相径庭。例如,offer(提供),acceptance(接受),hear(听),而在法律英语中这些词却有这些意思:offer(要约),acceptance(承诺),hear(审理)。此外,法律英语还使用其他文本中少用或不用的中古英语及外来词汇。例如,aforesaid,hereby, notwithstanding, henceforth, Cessio [拉] 让与,让渡;Majores [拉]成年人,多数人;quasi [拉] 好象,标准;bona fide [拉] 真诚地(的),真实地(的)等等。这些无疑增加了法律英语的学习难度。第二, 法律英语中经常使用长句。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而且有复杂的修饰成分。第三,法律英语除了词法和句法独特之外,还与西方国家的法律文化紧密结合。如果对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法律规范、法律习惯等不了解,那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针对上述法律英语学习中的难点结合本人的学习及体会,总结出提高法律英语水平的途径。大致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 要准备一本英语法律辞典。
学习法律英语,千万不能想当然,遇有可疑之处一定要查字典。我们也不能拿普通英语字典来将就,一定要用权威的法律辞典,用原版的法律辞典效果更佳。目前全球公认的最权威的法律辞典应当是《布莱克法律辞典》Black’s Law Dictionary;。 在国外,它的地位与作用相当于我们的《辞海》,其实早已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的工具书,而已成为一种实用的辞书。另外比较好的法律辞典还有《牛津法律辞典》Dictionary of Law, Oxford;。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http:// dictionary、law、; http://dictionary、findlaw、、 当然,刚开始用原版的法律辞典可能有些不习惯,但从长远来看,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二、学会分析和使用长句。
前面已经提到法律英语中多使用长句结构,遇到长句我们也不用惊慌,先从语法分析入手,找出句子的中心内容,将其进行结构分析,再探析句子中包含的几层含义以及各层含义的分句间的相互关系。例如:Article 113: If either partyfails to perform its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tract or does not perform itsobligations as contracted and thus causes losses to the other party, the amountof pensation for the loss shall be equivalent to the loss actually caused bythe breach of contract and shall include the profit obtainable after theperformance of the contract, but shall not exceed the sum of the loss thatmight be caused by a breach of contract and has been anticipated or ought to beanticipated by the breaching party in the making of the contract、 在这则由近百个单词表述的法律条款中,只是由一个条件句,逻辑连接词and和or 构成的并列形式以及一些修饰限定成分构成。根据英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我国的法律法规的英译本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法律英语的句法结构特点大体归纳为:多以条件句为主构成的长句表达结构,逻辑连接词and和or在句中发挥重要的逻辑衔接作用,其它的修饰限定成分(qualifications)起到进一步明确具体细节内容的作用。
第三、学好法律基础知识,多掌握背景知识。
学习法律英语时一本好的法律辞典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很多单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意思差别很大,甚至在同一部门法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还应培养根据上下文(context)来理解法律单词的能力。比如:dominion;在民法中之完全所有权,在国际公法中则表示主权;estoppel;在合同法中指不得反悔,在刑事诉讼法中则表示禁止翻供。又如impeach;这个词,在宪法中它的含义是弹劾;之意,在证据法中它指对证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出反驳,而在国际私法中它又指当事人对申请在国内执行的外国判决和仲裁提出异议。因此,我们应依据法律辞典,联系上下文,再结合一些背景知识对单词做出准确的理解。
因为法律英语主要反映的是英语国家的法律文化,所以在作为大陆法系的中国,学习法律英语时应对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基本法律框架、法律制度、法律概念及其差异有大致了解。中国法律理论与普通法有很大不同,加之中国的法律又不健全,因此,多数英文的法律名词和术语,都很难在中文当中找到与此相对应的确切的词汇。如unjustenrichment;可直译为不当得利;,但其法律含义却比《民法通则》中的不当得利;宽泛得多,不但包含了《民法通则》中的92条不当得利;、93条无因管理;的情况,而且还有违反信托义务(fiduciaryduty)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取得的利益。另外,agreement和contract,可以翻译为协议;和合同;,在中国法律中,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根据普通法规定,有要约和承诺,便是一个agreement,而agreement只有在采取书面形式(deed)或有对价(consideration)支持的情况下,才能成为contract,具有法律效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按照法律的原意,理解法律英语,不可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在翻译法律英语时,不能使用形似神离的中国法律术语简单地加以翻译。
第四、学习法律英语要持之以恒。
语言的水平与重复的数量成正比。想想一个中文字或词,我们每天要听、说、读、想多少遍,而一个英文单词,我们曾使用过多少次。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母语与外语的区别。同理,除两千左右基本词汇之外,每一种专业英语,都有自己特定的词汇群落。将这些特定的词汇,重复的遍数越多,就越熟悉,使用起来也越得心应手。因此,要学好法律英语,就一门心思地学,听、说、读、写、译多加练习,相信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 何家弘、法律英语[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 Sarcevic, S、 1997、 New Approach toLegal Trans1ation [M]、 (P、 151) 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3] 何主宇、最新法律专业英语[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站长|免费会员|VIP会员|
六一儿童节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金星闪烁”文艺晚会开场词
[晚会致辞]“快乐童心,畅想六一”暨校园艺术节闭幕式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晚会致辞]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婚育新风进万家暨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主持稿
[晚会致辞]六一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组织人事]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体展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庆六一文艺晚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放飞希望》联欢会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六一儿童节节目
[节日串词]商场六一游戏
[节日串词]庆“六一”我献艺(三句半)
[节日串词]为六一儿童节创编的三句半
[晚会节目]六一晚会即景三句半
[晚会节目]庆“六一”我献艺(三句半)
[晚会节目]为六一儿童节创编的三句半
[节日串词]六一晚会即景三句半
六一儿童节串词
[晚会致辞]小学生庆“六一”活动串联词
[晚会致辞]六一文艺演出串词
[晚会致辞]学校庆“六一”师生文艺汇演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儿童节大队集会串词
[节日串词]小学生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串联词
[节日串词]六一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贺词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经典台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广场文化活动串连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广场文化活动串连词
[节日串词]六一文艺演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活动串词
[节日串词]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文艺汇演程序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小学六一文艺汇演主持串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晚会致辞]新一小2003学年六一活动串词
[晚会致辞]六一活动串词
[晚会致辞]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文艺汇演程序串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晚会致辞]小学六一文艺汇演主持串词
[晚会致辞]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贺词
六一儿童节致词
[八荣八耻]六一致词
[庆典致辞]在“六一”儿童节英语晚会上的致词
[节日串词]六一致词
[节日串词]六一致词
[庆典致辞]六一儿童节致辞
[组织人事]“六一”节的献词(二)
[组织人事]“六一”献词
[八荣八耻]六一节目经典台词
六一儿童节讲话稿
[群众团体]“六一”国际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
[群众团体]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演出的领导讲话
[群众团体]在六一“牵手留守儿童,助其健康成长”活动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名誉校长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先队辅导员发言稿
[群众团体]校长在庆“六一”表彰活动会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副县长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讲话
[组织人事]关于庆祝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通知
[组织人事]六一儿童节祝辞
[组织人事]参加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节日串词]县财政局六一工作总结
[节日串词]公司幼儿园六一节贺信
[节日串词]在庆“六一”集体离队入团仪式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活动串词
[节日串词]参加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节日串词]市妇联六一活动小结
[节日串词]县委书记在希望小学庆“六一”汇报演出时的讲话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节讲话稿
[节日串词]“六一”节学生代表讲话
[节日串词]庆“六一”暨表彰大会发言稿
[节日串词]在庆‘六一’双合格表彰大会暨亲子绘画展活动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区委副书记在庆六一暨春蕾计划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在“六一”儿童节大会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在全县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捐助特困女童仪式上的讲话
[八荣八耻]“六一”节学生代表讲话
[八荣八耻]庆“六一”暨表彰大会发言稿
[八荣八耻]区委副书记在庆六一暨春蕾计划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八荣八耻]在“六一”儿童节大会上的讲话
[企划方案]市妇儿工委六一义诊法律咨询活动方案
[请话要领]在某学校校庆祝“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
[请话要领]六一节“十佳儿童”代表发言
[晚会致辞]在耒阳市民办幼儿园庆六一文艺汇演上的致辞
[庆典致辞]在“六一”文艺会演暨捐资助学大会的讲话
[庆典致辞]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庆典致辞]校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关键词】《墨子》 修辞特点 英文翻译 研究
《墨子》成书时间为战国后期,主要是由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诸多墨家后学总结著作而成。《墨子》所论述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政治、经济、语言、哲学、科技、军事以及伦理等,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著作以及百科全书。近代以来,《墨子》的文本研究以及翻译工作逐渐兴盛,《墨子》语言的修辞特点以及英文翻译一直是研究学者专家的重点关注对象。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墨子》语言修辞特点以及英文翻译工作经验,分析比较《墨子》修辞特点和英译本,希望可为《墨子》修辞研究与英文翻译提供经验。
一、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为常见常用的修辞方法,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几乎每一部著作都用到了比喻手法,比较常用的比喻词包括像、似、犹、如、若和譬等。比喻的修辞方式基本上限于词语修辞,侧重于创造一种形象感,主要修辞形式有明喻、借喻与暗喻等。《墨子》一书中使用了多种比喻方式,而且比喻方法运用方面也有大量的创新,使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得到明显提升。墨子本人以及墨家弟子在《墨子》著作过程中采用了比较日常的口语形式进行表达,使得全书的思想论述更加贴近于生活。《墨子・天志》中有“我有天志,辟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在这句论述中,墨子用劳动者熟知的器具作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实现具体化。汪榕培和王宏的英文翻译为“The will of Heav-en is to me what a pair of passes is to a wright or what a square is to a carpenter、”翻译之后的语义基本与原文相同,而且采用“what”句式来表现比喻形式,可谓切当贴切,在保证原文思想的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的英语特色。
二、排比
排比修辞方式主要运用在句子的排列筹划中,通过科学适当的排比句式能够有效增强语势,提升表达效果。《墨子・小取》中有这样的一段阐述“俟也者,比辞而俱行也。”“俟”的意思即为排比,在实际运用中是将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且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成串,通过强化文章感情和气势,增强思想的表达效果。《墨子》中有“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论述,汪榕培与王宏的英文翻译为“The people now have three worries:when they are hungry,they cannot get food;whenthey are cold,they cannot get clothes;when theyare tired,they cannot get rest、”英文翻译采用“when”句式来遵守原文的排比型式,但是整体来看缺乏音韵之美,且不够简洁。
三、对偶
《墨子》中对偶句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对偶句均是两个语法结构相同且音节数目完全对等的两个单句结合而成的一个整句,构成整句的两个单句往往互相对称或对立。对偶的修辞方法能够增加文章的音乐美和形式美,而且能够巩固思想感情的表达。《墨子・尚贤上》中有“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这句同时运用了排比与对偶,充分表达了墨子对“义”的重视。汪榕培与王宏的英文翻译为“The unrighteous should not be made rich,nor should they be honored,favored or kept in intimacy、”本句翻译相当凝练,而且对照鲜明,语言的感染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引用与用典
《墨子》为了充分阐述一些道理,运用典故和引用之处极多。“是故比十之,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英文翻译为“Thus Bi Uan was tortured to death because of his uprightness;Meng Ben lost his life for swaggering about his strength;Xi Shi was drowned owing to her reigning beauty;and Wu Qi was torn apart alive due to his outstanding feats、”虽然翻译出了历史典故中人物的名字以及事迹,但是由于文化的隔绝很难准确传达意义。
五、结语
总体而言,《墨子》虽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有限,但是其独特的修辞艺术却为后世的行文与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墨子》对我国古代修辞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墨子》原文与英文翻译的对照研究,不难发现有诸多灵活的修辞手法并没有完全展示在英文翻译中。深入研究《墨子》语言修辞特点,并且系统分析《墨子》语言与英文翻译的差异,可以有效帮助翻译者更加深刻掌握《墨子》的语言艺术特点及其思想内涵,从而更加准确规范的翻译到英文中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意毕业致辞;网络流行语;词汇;句子;修辞
致辞古已有之,历史上有名的校长致辞是唐代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用以告诫学生做人要勤奋、做事需深思。到了民国时期,校长致辞主要起关注国家命运、看重教育的功能;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校长致辞呈现结构模式单一的特色,而随着李培根的“记忆”在网络上走红,创意毕业致辞成为大学毕业季的新看点,网络流行语进入毕业致辞,风趣自黑的风格、修辞手段的综合运用等能够引起毕业生思想和情感共鸣的语言值得我们探究。
一、词汇特点:使用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简言之,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的特征之一是年轻化。毕业致辞的受众主体是年轻的大学生,在致辞中使用网络语言,会拉近说者与听者的距离。我们发现网络流行语在毕业致辞中出现了如下的形式:
直接使用:“HOLD住”、“给力”、“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伤不起”、“熊样”、“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这些词语直接用自当年的网络用语。
形式变化:“姐的狂放,哥的犀利”、“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是网络流行语“犀利哥”、“不是……,是寂寞”的变体;“浮云”源自“神马都是浮云”;“你们的爸妈再也不用担心你们的学习了”是广告语“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的变式。
体的借用:清华校长陈吉宁的舌尖体“几年来,我和老师们看着你们跟随奥运的脚步来到清华,看着最近传到网上的各种卖萌照。我听过你们百年清华志愿者热情的讲解、马约翰杯赛场上卖力的呐喊。我记得你们赶去听人文讲座。你们在这里洒下了汗水和泪水,留下了友情和爱情。”高艳东的甄缳体“朕私下想,诸位书生必是极好的。众爱卿均是高帅富,众爱妃均是白富美。”还出现了凡客体“你们爱真理,也爱生活;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等。
利用网络热门事实:“只做不说,明知没地位,坚信有机会”的小三精神;“胡歌和霍建华组的CP靠不住”是直观的网络事实;“祝男同学的丈母娘都会游泳”是对“女友和妈妈掉入水里先救谁”这一由来已久却经久不衰的话题的调侃。
瑞士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1]。毕业致辞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显得接地气并且潮味十足,能够很好地顺应年轻学子们推陈出新的心理,从而达到说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二、句子特色
创意毕业致辞的句子考察我们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是考察句子的语气类别即句类,二是考察句子的内部结构即句型。
句类方面,我们发现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都有涉及:
陈述句:1、升职加薪、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嫁给“高富帅”。这或许是“成功人士”的一种表象,但这并不是人生的真谛。只有精神上的富有,快乐中的幸福,才显得更重要。
疑问句:2、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感叹句:3、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左看右看不顺眼,但还要回来看的地方!
祈使句:4、同学们,请永远记往:我们的背景是北大!
考察结果显示,在句类的选择上,陈述句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这与陈述句使用频率最高、适用范围最广的结论一致,陈述句以向受话人传递信息为目的,毕业致辞是大学生们在校园内最后一次聆听师长教诲的机会,传递的是师长们的经验,表达师长们对学子的期许,使用陈述句符合毕业庆典这一较为正式的场合。在考察中发现,祈使句是出现比例占据第二位的句类,使用的都是语气委婉、语调舒缓的形式,往往用“同学们/亲爱的同学们”引起听众注意,再提出希望,显得语重心长。疑问句和感叹句在致辞的内容中出现不多,找到的例句中,疑问句多为设问句或排比句,用自问自答、排比的形式引起回忆或引发共鸣,感叹句则是用在时光流逝、表达祝福这两个情况上。
句型是从内部结构对句子进行分类,在毕业致辞的句子使用上呈现的是单复句交替出现:(以2010年6月李培根《记忆》为例)
5、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6、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
7、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
8、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9、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科技大学记忆!
例5、例6都是单句,前一个为动词谓语句,后一句是动词性非主谓句;例7、8、9是三个复句,分句间的关系分别是并列、递进和转折。通过对李培根《记忆》一文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它全文共73个句子,单句19处,其余的都为复句。复句包括并列、递进、转折和条件等多种类型。其他的创意毕业致辞,情况与《记忆》类似,总体是复句多于单句,复句类型较为多样。
三、修辞风格
句式选择上,长短句综合使用,长句的修辞效果是丰富细腻;短句的修辞效果是活泼自然,简洁明快[2]。
10、北大的学生总是充满激情的。我们这所大学,也是中国“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我始终都相信,理想主义者在推动国家社会的进步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11、我希望同学们为人低调、老实,以诚待人,不要虚情假意;要保持朴实作风,不事张扬,为国家为社会为老百姓做实事,不沾染浮华的习气;要继续学习,崇尚科学,认真读书,勤于实践,大胆探索,真正做到专业基础好,学问有功力,工作有方法,行为得拥护。
例10是三个短句组成的句群,前两个句子是比较简单的动词谓语句,第三个句子是主谓结构做宾语。例11是一个长单句,全句结构为动词谓语句,而宾语结构较为复杂,三个“要……,不要……”的动宾结构组成。
同时,我们发现毕业致辞的句子使用中,结构相同或者近似的整句较多,结构不整齐、灵活性较强的散句相对较少。
12、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博学而笃志,把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二、切问而近思,把创新实践和忧患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三、宁静而致远,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13、记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混,中国最需要普法的地方是中南海。我希望,你们去中南海里面去做个大混混。
例12将希望的具体要求从三个方面加以陈述,句式整齐,以过来人的经验把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品德、思想和素质关联起来。例13则是两个不同的分句,一个是非主谓句,一个是主谓句,两种句式结合使用。
在修辞的运用上,我们发现出现了排比句的出现频率很高,从2010至2016年创意毕业致辞都使用了排比这一手段。如:
14、你是否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意志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紧密相连?你是否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怎样度过了人生中最热情、最灿烂、最美好的时光?你是否清晰地意识到当你踏出校门的时候,要告别的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更重要的是告别自己,告别从前的自己?
例14用三以“是否”开头的问句构成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了对毕业学子的激励之情。在毕业致辞中,排比修辞的使用最为常见,这是因为排比句能够突出主题,周密地说明复杂事实,并且引人深思。
修辞格中也出现了比喻句,如:“清华北大是软卧,一本是硬卧,二本三本是硬座。”“喻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都是暗喻句,考察中发现比喻修辞的使用情况较少。
四、创意毕业致辞的语言学思考
有人认为,创意毕业致辞“除却加入网络流行语使整个致辞显得很‘潮’、很贴近学生生活以外,并没有更深的思想挖掘,也无对自己职责的探讨。”[3]我们在语料考察中也发现有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如引入淘宝体“亲,记得给好评哦”、双关语使用不庄重――“校长看到我们的院徽设计,会很生气的问:我的鸟呢?”。但整体而言,创意毕业致辞是对传统致辞形式的创新,在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产生共鸣的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同时,句子和修辞的使用基本遵循庄重严肃的原则,能够给毕业生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 修辞仿句 言语活动 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综合素养
修辞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的语言表现方式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引用等。对于修辞部分的考查,以往大都是判断式的考查,近年来单独考查的不多,多是与仿句结合在一起考,有时也放在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中考或是在阅读分析中考。
仿句是各地中考试题中的热门考点。《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7~9年级学生能“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做到语言准确、连贯、流畅”。仿句以此为依据,要求考生根据命题者提供的特定语境或指定的例句进行仿写。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想象联想等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考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体现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它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题型,也是甄别考生语文综合素养高低的题型之一,更是拉开分数差距的中难度考题。
仿句题型主要有:
1、命题式仿写。比如:仿照原文的例句另写句子(包括补写、续写、改写);根据所提供的文段另写句子,使文段语意连贯,语气顺畅,语境和谐。
2、开放式仿写。比如:仿照例句,选择某一事物,创设情境,另写句子,表达思想感情或托物寓意或阐发哲理。
基本要求为:句子仿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它不仅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因此,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掌握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其次要具备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积累,如果不能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则我们依然会面对“仿写”而兴叹。再次是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仿照规格练字造句,既合语法又工修辞。
仿写句子的基本原则是形神兼备。所谓“形似”重在“模仿”,涉及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运用、句子结构、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绝不能“貌合神离”。对于紧扣话题、语句的连贯、语境的协调、内容逻辑、想象的丰富合理、大胆的创新等方面也必须充分注意。因此,“形神兼备”必须体现出仿句在文字表达与语意语境上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们对2008年徐州市中考试题进行具体解析。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的、内心过着严肃生活的人,他们的外表往往是本真的、朴素的:真正的清贵之气不是一件精于裁剪的皮装,不是位高权重的地位,?摇 ?摇?摇?摇,而是一颗对自己、对他人都无比真诚的心。
请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补写出第二节中的一句话。
1、话题。话题在此指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精心选材。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话题,仿句在话题上都要与例句一致,做到材料紧扣观点,事例典型合理。本题的话题是“真正的清贵之气”。
2、句式。仿句要严格按要求去写,因此,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近、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造句,做到句式统一。从上例来看,例句的句式为否定句,且由两个分句构成,所仿之句必须是一个否定句与前两分句构成排比。
3、修辞。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上例的分句虽然没有使用修辞方法,但是所仿之句与前两分句必须构成排比句。
4、结构。仿句的句子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相同。从例句来看,前两分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为“主+不是+宾”,宾语为偏正短语,因此,仿句的结构应与例句相一致。
5、衔接。所造仿句在语境上、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连贯自然,相互照应,衔接一体。例句所述“清贵之气”不是“……的……”,仿句必须仿照此语境和语意,按照前两个分句的格式进行仿写才能做到衔接自然。
6、表达。仿句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符合文义。
7、手法。在表现手法上,仿句应运用与例句相同的方法,如象征、比较、抑扬等。语段是一个并列复句,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前面的“不是”是抑,后面的“而是一颗对自己、对他人都无比真诚的心”。是扬,这也是要注意的。
8、逻辑。仿句在内容上应做到合乎事理、合乎逻辑。真正的“清贵之气”不是高贵的服饰、显耀的地位、重要的身份等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人的真诚的内心。因此,仿句时一定要把握住实质,要符合逻辑。
9、情感。在情感的表露或抒发方面,仿句应与例句的方式相吻合。例句采用了赞美的口吻,仿句也要用赞美的语气。如果例句的情感表达很含蓄,仿句就不能太直白;如果例句中包含了讽刺的情调,那么仿句应该来点讽刺;而例句若是平实的叙述,仿句也就要采用平实的陈述方式……本题的情感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一些外在的条件,作者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对“真正的清贵之气”即“一颗对自己、对他人都无比真诚的心”是肯定和赞美的。
10、色彩。仿句还应注意在语体色彩和感彩上与例句保持一致。如例句中的“精于剪裁”、“位高权重”均是书面语言,仿句也应该配以书面语,而不要使用口语。
另外,仿句还应注意全句、各分句及各结构成分的字数,均尽量应与例句字数相当。同时,书写方面,还应做到认真工整,无错别字。
遵循上述几个注意点,可仿例造句如下:不是异常显赫的家世,不是特殊尊贵的身份,或是不是目空一切的傲慢,等等。
在这里特别要提及一下对联的仿写。其实在2006年徐州市中考试题中,就出了这样一道类似考查对偶修辞知识的仿写题。
徐州电视台拟推出一档反映徐州历史文化传统的新栏目“话说徐州”,分若干期播出。请利用下面提供的古人咏徐州诗句中的景点或人物,仿照示例,拟定第三期节目的标题。(3分)
当年放鹤人何处?胜地尚传项王名。苏堤南北一行柳,黄河襟带古今情。
万顷碧波荡楚韵,九里烟云接汉营。回首云龙霜色动,戏马台前尽秋声。
第一期:放鹤亭内,领略苏轼(东坡)豪放情怀。
第二期:九里山巅,追忆历代兵家争雄。
第三期:?摇?摇 ?摇?摇
这道题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既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表达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运用对偶知识进行仿写的能力。本题的答案应在诗歌的第七、八句中找。要认真分析前两起标题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前一部分为地名加方位词,后面是动词统领的人、物、事等;而且第三期的标题和前两期中的一个要形成对子。这就必须用好对偶的修辞知识,使之与上期的成为对联。
对联仿写的基本要求:
对联上下两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要意思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应结构对称,词性相当。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首先要审清题型,明确答题方向;其次要认真研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领会所给语言材料蕴含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仔细分析例句特点,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句子的结构特点,所用的修辞手法等。
2、仔细揣摩。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把握上下文意及语境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仔细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
3、初步仿写。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
一、漫画品读类
漫画历来是语言综合运用题青睐的对象。漫画的主要结构分为标题、主体(即画面)、注释。标题和画面是漫画的显性信息,而其中蕴含的寓意则是漫画的隐性信息。
常见的漫画类语言综合运用题考查题型主要有给漫画拟标题,描述画面组成,揭示漫画含义或启示等,如2012年福建卷、2013年重庆卷;创新题型有给漫画题诗、配文或依漫画描写场景,如2012―2013年湖北卷。
漫画品读类语言综合运用题突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四看”漫画,抓漫画要素。所谓“四看”,即看标题、看画面组成、看注释语言、看漫画创作技法。要特别注意漫画常用的夸张、拟人、对比等手法的识别。
2、合理想象,丰富漫画信息。想象补充画面信息,主要是借助漫画提供的情境,丰富画面内容,这是一个对画面信息深入感知的过程。
3、类比联想,连接现实探究画意。类比联想是在审读、想象的基础上,从正面或反面等多角度展开联想,与现实生活对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漫画的镜像,明确漫画指向的社会现象或事实,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弄清漫画意义所指。
一般的记叙类漫画可从人、事两方面进行联想,特别注意人物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衣着打扮及人物间的关系等;对事物的联想则要注意时间、地点、因果联系及发展趋势等。寓意类漫画通常以自然现象或景物等为创作素材,往往对社会生活有所影射,联想时则要注意形象的类比意义或象征意义。
【典题示例】(2013年・重庆卷)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答题。
(1)给漫画拟出标题。要求:切合漫画含意,不得用“无题”作标题。
(2)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要求:与标题有内在联系,不超过15个字。
典题简析:在明了漫画结构后,再“四看”,重点观察画中伞、动物、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动物看到立着的伞“亭亭玉立”,就希望自己也是“亭亭玉立”的形象,于是让自己摆好姿势映照出像伞一样的影子。本幅漫画的生活指向性具有鲜明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侧重点的内涵挖掘,得出的启示也会有所不同。
答题示例:(1)心想事成;(2)有了奋斗目标,一切皆有可能。
二、句式仿用类
句式仿用类语言综合运用题的综合性较强,题型上多是主观题。句式仿用寻求突破的主要要诀是:扣住两个要求,落实三个步骤,谨防五个误区。
扣住两个要求:一是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法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如单句的结构成分,复句的逻辑关系,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句式等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与外形,以便摹写;二是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风格上协调。为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表达的感情,尤其要弄清例句中隐含的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落实三个步骤:第一步,明确题干具体要求;第二步,分析示例隐性要求;第二步,打磨语句完美表述。
谨防五个误区:
一防结构不一。句式仿用在形式结构上有很强的限制性与约束性。因为这个基本特点,就要求在仿用时,要弄清例句的句式结构,准确把握例句内部的层次或语意关系。语气方面,在仿写时要注意与例句保持一致。
二防话题不一。句式仿用中的话题,一般是指题目中既定的仿用对象或陈述对象,同时也指例句或题干提示的中心意旨。题目已经规定了仿用话题的,在作答时必须以既定的陈述对象来展开,否则便会不合要求。
三防修辞不符。句子仿用前要特别注意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是比喻还是拟人,是反复还是夸张,是设问还是反问,是对偶还是排比等。要准确把握其特点,仿用时严格遵守。
四防逻辑不畅。句式仿用要求语意在逻辑上畅通无误,符合逻辑规律与规则。但在实际考查中,常会出现逻辑不畅通的现象,大部分是因仿用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如“偷换概念”“强加因果”“自相矛盾”等。
五防色调不谐。仿用的色调,分色彩和格调。色彩协调指仿用的句子要语体色彩与感彩上要与例句和谐,如褒贬、乐观消极、明快黯淡等要协调统一;格调协调指仿用的句子风格、立意、境界、神韵等方面,都要与例句吻合,协调一致。
【典题示例】(2013年・山东卷)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 ① 。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 ② 。
典题简析:解答本题,就要特别注意句式仿用的两个要求、三个步骤和五个误区:在形式上要做到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话题统一、语意相关,正确运用对偶修辞并逻辑紧密,表达得体;在内容与情感色调上协调,要表达学生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答题示例: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三、实践运用类
实践运用类语言综合运用题主要有情境对话、广告语、宣传语、推荐语、颁奖词、招聘信息拟写等不同具体题型。突破这类题,首先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内涵要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境,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
方法与技巧方面:表达得体,要特别注意表达内容得体,对象得体,场合得体,语体色彩得体等;表达简明,则要做到围绕中心,抓住要点,善于概括,避免重复和歧义;表达准确则特别要注意特定的情境、对象,正确使用语体(口语或书面语),恰当运用词语或句式;表达生动则要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感彩丰富的词,尤其要多用修辞手法和运用恰当的句式。
【典题示例】(2013年・安徽卷)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李华: ①
路萍:哟,红灯啊?我没注意。
李华:阿姨,您看, ②
路萍: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 ③
路萍:小伙子,你讲的在理。下次我会注意的。
李华:谢谢您,再见!
路萍:也谢谢你,再见!
典题简析:答题时,一要扣住对话的特定情境,内容的补充要注意两人对话的进程,前后要连贯,要能恰当衔接,不可答非所问;同时得体,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语气,要有礼貌等。①处从路萍的答话可推知李华应该是针对路萍闯红灯的情况发问的;②处从路萍的回答中可知“跟着别人抢”的情况;③处从路萍的回应中推知李华说的是不要闯红灯的道理。注意到这三个方面,解答就容易了。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词,通过众多电视媒体的长期宣传,流传甚广,于是重庆市在中考语文复习中就把这句广告词作为语义矛盾的病句出在试卷里。那么,这句广告词究竟是否属于语义矛盾的病句呢?笔者在此分析如下。
先看一个例句:
全班同学都来了,只有小刚没来。
这是引起语文界长期以来争论的一个典型例句。批评者说该句子语义前后矛盾,既然“小刚没来”,就不能说“全班同学都来了”,因此这是一个病句,应当改为“除了小刚,全班同学都来了”;赞成者则认为该句是为了强调“只有小刚没来”这一事实,既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也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
为了方便陈述,笔者将这种前面整体肯定(或否定)、后面个别否定(或肯定)的句子简称为“肯定否定”(或“否定肯定”)句式。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就属于“否定肯定”句式。
多少年来,“肯定否定”句式常常被人们拉出来“审讯”一番。对于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将脑白金的广告词列入病句之列,《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1期)刊登反对的文章《由“脑白金”广告词看“语义矛盾”》,其理由说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并命名这种修辞手法为“矛盾强调格”。但依笔者看,这种句式还算不上一种修辞手法,只是一种起强调作用的汉语句式。
客观上,尽管“肯定否定”句式时不时被人提审,但是这种句式早已被专家和公众所认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被专家和公众认可的语言表达方式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语言本身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法和逻辑规范;二是公众的多数将错误的当成了正确的,而且这种错误不大,于是将错就错,以错为对。而“肯定否定”句式属于前者,符合汉语语法和逻辑规范。
一、“肯定否定”句式是一个普通的汉语句式,不是一种修辞手法
试比较:
1、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
2、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3、除了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任何礼。
4、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例句1、2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只是例句2是一个倒装句,起到了强调谓语“起来”的作用。类似起着强调作用的汉语句式有很多,没有人把这种起强调作用的句式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再如“无论是谁,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强调了条件。因此,不能因为这个句式强调了某一点,便说是一种修辞手法,因为不是只有修辞手法才有强调作用,而句式的变化同样可以有强调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同样,例句3、4也不能说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例句3应该是没有争议的说法,而例句4在意义上和例句3相同,虽然没有用范围副词,但是其中隐含了“全部”的意思。我们完全可以解释为“今年过节什么礼都不收,只收脑白金这个礼”。事实上大家也都是这么理解的。既然什么礼都不收,为什么还要收脑白金呢?只有一种解释:脑白金比其他礼好。这样就起到了强调“脑白金是送礼佳品,可以例外”的作用。而这种强调,只是在例句3的基础上前后顺序的颠倒,虽然强调的作用增强了,但对语言的修饰作用并不明显,将这样的句子划入语法而不是修辞的范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二、“肯定否定”句式并不违背逻辑
在“肯定否定”句式中,常常会用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或者隐含表示范围的意思),如“都”,意思是全部。根据不同的语境,这个“全部”所指的范围也是不同的。如:
1、报告老师,我们班的同学都来了。
2、报告老师,我们班的同学都来了,只有小刚没来。
3、全家都搞财贸工作。(选自《现代汉语词典》304页)
在例句1中“都”的范围是全班同学,在例句2中“都”的范围指除了小刚外其余的同学,在例句3中“都”的范围是全家所有工作的人。可见,不能一说“都”就一概把所有的内容全包括了。问题主要出在对“都”的理解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使用“都”字,往往未必是真正的全部。如学校的集会结束后,主持人说“3班的男生都留下来打扫会场”。实际上这个“都”指的是3班在会场的男生,因故未参加集会的并不包括在内,而同学们也不会因此产生疑义。所以说,如果只听第一句“我们班的同学都来了”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都”的范围包括全班。听了第二句“只有小刚没来”,听者的感觉就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这个“都”所指的范围就是除了小刚外的全班。除了小刚,其余的都来了,这个意思的表达应该是很清楚的,不存在逻辑问题。
三、语法规则是后来总结出来的,不是事先规定的
在语法规则中,要求说话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如“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然把“他”列入“死难者”的范围,又怎么能够“幸免”呢?但是换一个情节,“死人”也是可以复活的,这就是没有人认为语义前后矛盾的“死而复生”。如电视连续剧《八路军》中有一个叫“铁锤”的战士就是在人们都以为他牺牲了时,又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这并不矛盾,因为他的“死”是人们的误解,其实他并没有死。这在创作上是制造戏剧悬念的手法,后面一解释,就不存在矛盾了。因此是否矛盾要结合上下文综合分析,决不能断章取义。
著名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赤壁之战前夕,周瑜病倒了,诸葛亮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有两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两句话如今既是名言,又是成语,广为流传。让我们看看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如何解释的:“三国时周瑜计划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还没有刮起来,不能顺风放火(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属于典型的“整体否定”句式,恐怕没人怀疑这句话的合理性吧?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语法理论的基础是语言实践,又转过来为语言实践服务。在实践中,语法理论是在总结了人们在语言实践中的规律后形成的一种规范。这种规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着指导语言实践的作用,而随着语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法规范也会随之改变。在古代汉语中,有一条语法规则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在现代汉语中就取消了这一规则,“吾谁欺”就要说成“吾欺谁”,这就是在语言发生变化后语法的发展和变化。语言具有继承性,因此很多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现在依然在使用,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其体现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完全一致。
同样,“肯定否定”句式从古到今人们都在正常使用,如:
l、为了分红,全村人都按时搬走了,只有李大爷舍不得自己祖传的家业,说什么也不搬。
2、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逮捕证一到就可以行动。
3、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
对于这种句式可以作出以下解释:个别否定(肯定)是整体肯定(否定)的例外;整体肯定(否定)的“整体”本身就不包括个别否定(肯定)的那个“个别”。如例句1中的“全村人”并不包括“李大爷”,是除了李大爷之外的村里的其他人,李大爷是“全村人”的一个例外。例句2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翻版,例句3和“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属于同一类型。
通过对语言实践的总结,作为语法规则应该对“整体肯定(否定)个别否定(肯定)”这种句式予以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