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时展对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重要职责。借助于对蕴含丰富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怀的古典文化的弘扬,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大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一书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需要丰富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诸多经典作品需要师生反复体验、回味和吟诵。清代曾国藩在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学生充分体味经典诗文的格律之美、音韵之美和抒情之美。只有在吟诵中去充分玩味每个字的含义,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作为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高效的经典诵读日常教学,让语文课堂成为高校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更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校园文化活动,真正使高效校园成为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主战场。因此,研究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授《大学语文》课程两年有余,积累了一些关于实践诵读教学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在高校实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可能存在选文较难把握、诵读方法相对单调等问题,对此,笔者对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选文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内容应涵括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轮廓,人生观念与人文素养,生命情感与人文理想三个层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选文应该是经过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所选作品需主题健康,积极向上,蕴含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感;所选篇目还需要适宜诵读,篇幅不宜太长或太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选择可以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大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诗歌100首,其涵盖的古今中华经典诗歌比较全面,且多适宜诵读。当然,中华传统经典博大精深,书目众多,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寻找其他更多的经典范本进行对比学习、延伸拓展。除了以上《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里的经典诗歌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没有收入前者中的经典文本篇目。如《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采葛》等,《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而篇》、《为政篇》等,《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等,《庄子》中的《逍遥游》、《秋水》等,《荀子》中的《劝学》、《修身》等,这些典籍中有很多谈及人性、社会、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内容,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还是对人们的精神、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选取这些选文时应尽量选取句子整齐短小,节奏感强的篇目。另外,汉魏、唐宋时期的诗词散文亦有不少适宜诵读的优秀篇章。诸如曹植的《白马篇》、《七步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节奏感强,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李白、杜甫的诗,苏轼、李清照的词等大多适宜诵读,例如李白典型的代表诗作《蜀道难》,诗人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读来气势恢宏、铿锵有力。以上这些文言经典诗文都具有典范性,语言深入浅出,相对易于理解,适宜诵读。需要指出的是,在选好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同时,实施经典诵读教育更需要师生以一种植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时代精神,由表及里对经典诗文作进一步发掘,作出新的选择和阐释,且主旨符合当今社会核心价值思想观念。
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灵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也认为教育的触角应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引导途径,让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成为一种立体、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大学语文课堂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前沿阵地,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只有在学校上大学语文课时才会开口读书,经典诵读的成效本身相对缓慢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普遍忽视语文诵读的重要性。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诵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大学语文教师最好可以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贯穿经典诵读的教育内容,要求大学生们坚持诵读经典,培养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探索开辟大学语文经典诵读的路径,除课堂诵读教学外,更要丰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校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和高校团委老师合作,在院校层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经典诵读比赛,通过给经典诵读比赛中优秀选手计算学分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还可以指导院校学生干部在晨读活动时进行经典诵读、组织成立经典诵读社团、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进行校园广播熏陶,精心打造了“经典诵读”广播等,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共同推进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三、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诵读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提高课堂诵读教学效果。对于经典文本,可以采用几种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
(1)今音朗诵。
即以普通话朗诵经典古诗文及近现代经典诗文,用有声的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朗诵者要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人注目的动作把原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采用今音朗诵时尤其要注意朗诵的轻重音及停顿。如为表达坚定、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等句式需要重读;对于比较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如“林花谢了春红”“、寻寻觅觅”等就要轻读。停顿依据主要是标点符号,较长的语句可以依据定、状语作停顿。例如“: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柔美的秀发”。
(2)配乐吟诵。
借助音乐的旋律,以富有韵味的调式“吟诵”经典文本。“吟诵”本身指大声诵读诗词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今的吟诵发展到可以和音乐相结合,在旋律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过配乐吟诵的方式,更能让大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经典篇章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同时也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吟诵尤其要注重语调的合理运用,一定要揣摩好文章的语句含义,是喜是悲,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需要恰当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例如吟诵《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报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时,整体节奏要慢,特别要注意平声字和句尾韵脚要拖长声韵,要吟诵出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
(3)古诗新唱。
是在经典诵读中介入当代歌曲的“咏唱”。用现代曲调把经典篇章有感情有节奏地、优雅地唱出来。这里重点需要注意做好对作品节奏的把握,注意经典文本的押韵、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声音的强度,唱出铿锵和谐感,使音调优美和谐。例如著名女歌手王菲就歌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电视剧“甄嬛传”里的主题曲就是出自唐代文人温庭筠之手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采用咏唱的方式甚是新雅,动听悦人。
四、大学语文实施经典诵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
在学习、诵读经典文本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初学的经典文本。可以让学生采用各自朗读、小组齐读、男女同学搭档诵读、朗诵表演、吟咏表演等不同方式诵读,尽可能扩大学生课堂诵读的参与面。
(2)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
针对部分艺体类专业学生,文本内容不宜讲解过于深入,古诗词、文言作品选取较为简单的篇章进行教学,宜扩大现代诗歌、散文篇章的教学,讲透诵读技巧,课堂上留出足够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针对功底相对较好的文理类专业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讲解,在把握总体解读不过于深入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先秦诸子散文、古诗词等较难教学篇章。
(3)教师自身加强诵读学习与培训。
语文教师经典诵读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率,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教师自身应尽可能理解经典文本的深层含义,不断体验、感悟经典的文化内涵。高校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诵读培训,从而推动提高教师群体的经典诵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
[2]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532、
[3]余恕诚,俞晓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俞晓红、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教育[J]、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2011,(2)、
关键词:书法小品;小中见大;文人气
小品一词出自佛教,原指佛经的节本,早在晋代便有此称。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欲与支道林辨之。”刘孝标注释说“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1]后来沿用在其他领域,如文学、音乐、艺术等。书法小品是相对鸿篇巨制而言,一般是指三尺以内的书法样式,包括书札、斗方、扇面等等。当然,由于古代造纸技术的限定等原因,书法小品在书法创作早中期占据很大的比重,其形制也是代不相同,如手卷和册页,实际上就是尺寸较小的纸张拼接组合而成,无论是从它的字体还是尺幅来看,依然是书法小品的范畴。总之,书法小品具有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的特征,适合抒发性情。具有诗意典雅、气韵流动、小中见大之美,更能体现书家的文学、书法涵养。
小品的诗意典雅首先是基于它篇帙短小,所以多是妍美的帖学书风,以行草为主。南派书风适合尺札、扇面的书写,后世学习的魏晋书风也主要以简札为主,而碑派书风则适合鸿篇巨制,朴拙浑厚,具有夺人的气势。李瑞清也说“余学北碑二十年,偶为启,每苦滞钝,曾季尝笑余曰:以碑笔为启,如载磨而舞,所谓劳而寡功也。”又说“短札长简,宜法南朝,殿榜巨碑,宜遵北派。”(《跋裴伯谦藏定武兰亭序》)[2]因此,这样妍美流利的书法施诸小品,自然显得温和典雅了。其次,小品的篇幅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写很繁琐很严肃的内容,如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墓志铭和神道碑,更多是一种情绪的抒发,或题跋,或诗词,或日常内容,多则数十字,少则一两字,错落有致,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具书卷气。如杨凝式《韭花帖》、王羲之《十七帖》、宋四家书札等,不一而足。明代以前,限于造纸技术的落后,除了碑版和高文典册的书写,其余的创作形式基本上就是书法小品了,因此,它具有日常实用性,显得更加随意、不造作。也正因如此,古代士大夫广泛参与,以书法小品作为实用的社会交流工具,内容或为诗词,或为日常问候,或讨论学问,极具文人书卷气。这也使得书法小品逐渐有了区别于其他书法样式的结构体系。然而小品的创作并不是平静如水的过程,而是具有一定的情绪变化和张力,如同文学中的诗词,短小精悍,却须起承转合,饶有余韵,对书家的艺术表现力有一定的要求,断不是一般书匠所能办的。从小品中往往可以看到书法技巧以外的东西,这便是性情、涵养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书法小品体现的更多是个性,这也是它的审美趣味更具丰富性的原因之一。当今书法有艺术与日常的区别,而在古代,书法作为写字,一种日常交流的工具,完全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而古代的士大夫往往兼备书法、文学及学术的涵养,举手投足,信笔草草,莫不透露书法技巧之外更深的涵养与境界。其他书法形式以观赏性为主,而书法小品则更具阅读性,注重“书尚文情”,孙过庭评王羲之书法“调清词雅”正是将书法与文学合观的结果。因此,小品更具有文化层面上的内涵。
另外,鸿篇巨制需要周密的安排,而书法小品则相对不受外界的束缚,显得极其灵活,多是兴到之笔。偶有感觉,便可信笔,不须冥思苦想,费心安排,更能体现书家的性情和真实面貌。如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都经过精心安排,巧妙布局,无以见其性情,而《蒙诏帖》则展露无遗;蔡襄《万安桥记》规摹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具体而微,其《脚气帖》和其他手札则别有一番淡雅明朗的味道;米芾《章吉老墓志》不无刻意,而《珊瑚帖》写完则是意犹未尽,再画以珊瑚一支,浑忘其工拙与否。创作书法小品是一个轻松闲适、游刃有余的过程,不像写长篇,有种人为物役、气力渐衰之感,这样也使得小品通篇笔力强健、气韵流畅,不会有鲁缟之末或者僵硬的意味。如颜真卿的《刘中使帖》,通篇气韵生动、意犹未尽,有抑扬顿挫之感,可以直观感受书家的兴奋之情。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能事不受相促迫”,这样才能更好地写出自己的神采。当然,书法小品也不全是闲适的风格,毕竟每个书家的创作理念和情绪千差万别,如上文所引的《刘中使帖》便显得纵横奔放、苍劲矫健,但莫不是气韵一贯、笔有余情。张怀《书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3]王献之的尺札就颇能达到这一点。清代很多经学家的书札朴实谨严,融碑入帖,又多了点金石之气。
但是,书法小品绝非尺幅缩小、大字小写而已,也不是任意挥洒的即兴之作,而是经过缜密构思出来的结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有笔法、章法、墨法都十分熟练,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出于自然,合乎法度。虽然从本质上来讲,书法创作的境界与尺幅没有多大关联,但不同形式表现不同的审美追求。小品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更注重灵感和情绪的发挥,淡化了苦心安排的过程,因此,展现的是书家最精华的部分、最充沛的情感,但这并不表示小品没有主次、中心,下笔不能自休,一任感情宣,而是具有跌宕和抑扬。如张旭《肚痛帖》,开始尚觉从容,到“如何为计”情绪更加激烈,“非冷哉”三字直接高潮,表现其疼痛难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其中浓淡、轻重、疏密皆因字因情而变,毫无板滞之感。又如米芾的《临沂使君帖》,前两行为行书,尚觉从容,后两行直接以连绵的草书作结,表达了当时阴郁烦躁的心情。小品的本体是书法,需要写得精到,不时显现传神之笔,如杨凝式《韭花帖》,笔笔精妙典雅,安排得当,自有一种风度,所以后人才止不住赞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当然,也正是因为小品具有日常使用性,可以闲散从容对待,也使得它最容易出现意外之笔。像《刘中使帖》中的“耳”字,一个字占据一行,喷泻直下,气势非凡,毫无迟疑懈怠之处,直接感受作者愉悦的心情,随之起伏,成了点睛之笔,被后人所仿效。另外,小品书写的内容多是文辞雅瞻,简洁凝练,这也使得它日益诗化,更具人文气息。
总之,书法小品尺幅虽小,其谋篇布局却大有玄机,必须具备诗、书、印综合的修养,使内容与书法相得益彰,才能写出优秀的小品。小品不是随意挥洒的涂鸦之作,其谋篇过程不亚于鸿篇巨制,只是它篇幅小,易于完成,内容或接近日常生活,或极具诗意,故而在行文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没有写长篇那样的压力,所以更贴近生活、更能体现书家的才情,这也是篇帙短小的小品在历代众多书翰中别具魅力的原因。当然,由于书法小品长期作为书法创作的重要形制,使得历代书家广泛参与,其风格面貌也不断充实丰富,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徐震瘢刘义庆、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1:124、
【关键词】以读促写 中学生 英语 写作
一、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语篇布局能力弱。不能有效使用连接词对句子、段落进行连接。逻辑性不好。结构不合理。2、用词贫乏,搭配不当,词汇、句型等的使用不准确,表达不得体。强行翻译,思维转换存在障碍,中式表达多。
二、以读促写的优势
阅读是一种输入过程,学生接收并吸纳信息。写作是外化输出的过程,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输出。写作和阅读关系密不可分。以读促写有着它自身的优势。
首先,从操作层面来讲。写可以与听、说、读三者结合。但是读写结合教学操作起来更容易一些,因为读写是可以个人操作的行为。而听、说要有一个交际对象,操作起来就更困难一些。
其次,从内容层面来讲。以读促写的模式,学生首先要阅读文章,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自由发挥写作或依据绕老师设计的一个相关的话题进行写作。通过阅读,学生先是获取了文化背景方面的信息,之后的写作有了相关的语境,写作时就有的放矢了。而当这些信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时,就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再通过阅读获取了语言知识方面的信息。阅读文章中会出现大量与写作任务相关的词汇、短语、句型等。这些词汇、语法、句型都很地道。学生可以进行现学现用,写作的信心也增强了。不再迷茫于不知该如何表达。最后,在阅读中学会谋篇布局的能力。阅读可以增强篇章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可以利用和模仿,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三、合理利用阅读文章的内容、科学使用教学方法并设计教学任务,以读促写,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翻阅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不难发现这些文章体裁多样,语言生动,观点丰富,是学生丰富的写作语料来源。同时,高考中的书面表达命题也贴近教材所涵盖的单元话题。因此,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文章,进行合理有效的读写结合设计,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此外,高中阶段学生课后所做的大量的阅读理解也包含了众多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短文。
1、利用阅读教学加强学生对文章及段落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篇章布局能力。选择典型的文章或段落引领和指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强化篇章布局。Book 6 Unit 4 The Earth is Being Warmer and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 文本中,第六段采用的是书面表达中也很常采用的总分的方式。其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在分述中,运用了连接词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这种结构在高中英语写作中是常见的一种模式。学生应该掌握。老师可以提供给学生这样的话题:是否应该用课间十分钟进行学习;是否可以带手机到校。
课堂上学习之后,课后巩固跟上。老师可整理好若干篇结构清晰,逻辑性强的200字以内的短文,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并找出连接词等。
2、利用阅读教学为学生写作储备丰富的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阅读对学生准确使用词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阅读文本中,学生会有一种较强的词汇冲击,多次地见到某个词,而老师又提供了该词的多种用法,那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掌握如何准确地使用此词汇。
其次,阅读文本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句式典范。学会欣赏是学会写作的第一步。老师要在分析一些精彩文章时,提醒学生注意文中句式的变化,并教会他们欣赏这种行文之美。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记录文章中的好句型,好句子,并要求学生把它们背下来。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规定学生对某些句型进行多次的仿写,之后进行仔细的批改与分享,要保证仿写练习的质和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语言储备就能够得以强化。
例如,Book 6 Unit 3 A Healthy Life的阅读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学习活动。学生找出以下的短语:be due to, be addicted to, be accustomed to, do damage to, feel bad-tempered, be mentally addicted, be difficult to quit, live long and healthy a life like, feel like doing sth、 然后是写的设计:小组完成任务,利用以上词汇描述沉迷网络或手机游戏的原因和害处。
第三,结合单元话题,补充同一话题的短文,让学生课后阅读。拓展话题词汇、句型等。此种短文要与高中英语写作任务的要求接近。所以也可以是高中英语书面表达的经典范文。
3、利用试卷阅读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练笔机会和写作的熟练程度,真正达到以读促写。高中学生有着大量的阅读任务。有些阅读文本,篇章结构清楚,又与高中英语常见写作话题很吻合。这样的文章就可以布置学生进行改写或缩写等,给学生更多的练笔机会。而且这种写作任务学生写起来会顺畅,因为有文章做素材。同时有利于巩固谋篇布局能力和用词、用句型等的能力。通过持续不断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此外,老师还可以把学生阅读过的同一话题的阅读文本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出其中的词汇、句型等。从而积累更多的英语写作素材。
综上所述,通过教师合理地安排阅读文章的内容、科学地使用教学方法,给学生英语写作提供更多的可能,从而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超、以写促学:英语写长法的理念与操作[M]、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经典;中学语文教育
所谓文学经典,主要是从文学阅读的结果来说的,而不是从作品创作的层面来谈的。无论作家如何强调作品的精彩,没有读者的大量持续地阅读和赞赏,很快便会被时间淘洗掉,那么经典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文学经典的定义主要是产生于各级各类文学教育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教材这样一种建立在阅读共识基础上的作品选本,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识读。可以说,能够入选文学教材,尤其是持续入选各种教材,超越编选者视野的局限被不同教材选本选择的作品,自然堪称经典。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作品应该是代表。民国以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他的作品都是国文或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堪称上乘。尤其是在众多作品中,有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限定,始终被推荐给学生诵读的名篇,《济南的冬天》即为代表。那么,《济南的冬天》何以能成为公认的经典呢?情与景的和谐融通,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老舍是写城市的圣手,济南之外,伦敦、北平、青岛、武汉,都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但囿于时代的残酷格局,这些城市的底色大多是晦暗和凄苦的,在价值取向上,不适合青少年读者。唯独对于济南,老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1930~1934年间,老舍曾经将妻携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
这四年,不但是他创作上的丰收年,更是他家庭生活比较惬意的时光,这对于一生颠沛流离的老舍来说,有着梦一样的留恋,“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吊济南》)情之所至,他甚至尝试写了长篇《大明湖》来重塑这座心中的城市。“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他此类难以抑制的情感笔触,还洋溢到了关于描述济南四季的系列散文里。以恣肆的笔法,写济南秋天的景色、市井的见闻、街谈巷语,甚至连日常食用的大葱都不放过。可以说,感情之充沛,情意之真挚,在城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感人至深。《济南的冬天》作为写济南城市篇章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首先用不同城市风格对比的方式,拿北平冬天的风和伦敦冬天的雾与济南冬天的静谧和响晴来作比较,并因之而有“理想的境界”,用“可爱”“摇篮”等童话格调来为这座城市的山构图。描画这里的水呢,则是“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如此温情的笔法、拟人卡通式的语言,将温暖慈爱一如母亲看护婴儿的舐犊之情呈现于纸上。寄情于景,寓情于景,这对以实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自然是理想的文本。
作为写景大家,老舍写作《济南的冬天》时,已经有了独立的风格、深刻的思想、老辣的文笔,并得到了众多写景大家的赞誉。朱自清说:“写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戏,差不多都好。”[1](P、289)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说,《济南的冬天》很完美地体现了老舍用现代汉语写景的卓越之处,温婉、细腻、幽默、风致,易于体会和经验,富于画面感,不一而足。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审美的层面,显然还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良木。无论是“扩大识字量”“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还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提出各种条件的严格要求,以适应接受对象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文本的语言工具性要求优先于对审美性的需求。这应该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文本语词的使用上应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一步说,所选文本要能在结合现实表达需要的过程中,为汉语的现代化做出典范性表率。其次,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在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单一,主题指向性要明确,不能出现如诗一样的层叠意义。因此,几乎所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都要作适当修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选定之文,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质兼美,则文中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润补色。”[2](P、131)自然,《济南的冬天》作为节选本,也有一个被修正、修润的过程。
在发表不久之后的1936年1月,首次入选《初中国文读本(第三册)》[3]的时候,就以“济南的冬天”为题目,从原本节选的段落变成一个能够独立自足的文本,从语言表述系统和意义阐释系统上实现了本质性独立,并删除了与核心表述无关的文字。比如删除了原作开头“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这一类的联结性语句,直接入题,毫无挂碍地剥脱了和文章核心意象无关的枝蔓。对于这种必要的“修正”,有些教材的编写者采取在教师参考书中介绍原作的办法。比如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制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就在《济南的冬天》的课文讲解后面,以“有关资料”的内容,介绍了作品的出处,并作了“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的说明。其实,这种做法值得借鉴,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以注释的形式直接放在课文中,以显示课本编选的严谨性、严肃性和真实性,也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了解现代汉语文学的历史变迁,做追根溯源的发生论探索。最后,我们可以审视该文的题材和语言。20世纪中国文学先天性地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反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也成为主流创作方式,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解读和规训自然成为众多作品的题旨指向。而《济南的冬天》立足于写景,写一个季候、一座城市,这都是具有超越性的选材,从而让这篇文章如饭后月下的谈天,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期待视野上的分野并不大,讲述起来也就心有灵犀了。从语言上说,《济南的冬天》多用短句、拟声词和语气词,这很适合于中学生的朗读,在音韵铿锵、节奏相谐的声音里带入情感的质地。整部作品用词素朴,无生僻字、艰涩字,日常用语如家常便饭,贴近生活,明白晓畅而又不失优美和流丽。对于实现“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教学目的来说,《济南的冬天》都是具备典范意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经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但事实上,长篇现代文在教材中占的比例实在是不小,而且随着年段的提高,课文内容的难度也在加深,最明显的就体现在选文思想内容的复杂程度与深刻程度上。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方面多下工夫,才能提高长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探索如何有效进行长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即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切入口”,这口子找准了,就能化长为短,化深为浅,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一、以“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切入口
在篇幅长、意蕴深刻的现代文中较多的是小说,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抓住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可以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思路更为明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孙犁的《芦花荡》以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读者以全新的抗战感受,用美丽的心灵描写美丽的芦花荡,给读者一个美丽的心灵体验。一老二小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选材的特定人物。抓住这些人物,带动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如“月夜行船”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头子在一桨一桨地向读者传递热爱生活的喜悦心情;"嬉水谈笑"让读者体会到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女孩的天真和老人的悠闲;“剥蓬斗敌”展现了老人的镇定自信和大智大勇……由此铺垫,学生就能看到战争中的中国人是多么勇敢乐观。所以教师可以抓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以点带面,完成此类文章的教学。
二、以“学生初步的阅读体验”为切入口
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从学生的直觉思维出发,从整体把握人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谈谈自己对整篇文章的初步阅读体验。学生的体验经常是多种多样的,有从文章的情感出发,也有从文中的人物形象人手,还有对文章的语言风格的感悟。这种初步的感悟往往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切入口",牵一发而带动全篇,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鲁迅的《故乡》篇幅长,内涵丰富。倘若“切入口”没找好,那么势必讲解起来费时又费力。我校郑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时,就选择在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后,让学生谈谈阅读体验。有学生谈到“读出闰土的变化”,有学生说“读出了‘我’和闰土之问的隔膜”,还有学生说出了大白话“闰土的生活真穷啊”,也有学生在基于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说“读出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教师就利用那一句大白话做文章,抓住一个“穷”字,请学生在文中找出着墨故乡贫穷的语句。进而解决“为什么贫穷?”由此引向“我”的思考,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环环相扣,我们不禁为郑老师敏锐的判断力而拍手称好。可见把“学生初步的阅读体验”作为阅读的切入口,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做到驭繁于简,深文浅教。
三、以“学生的质疑”为切入口
新课改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做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布鲁巴克说得好:“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的疑问往往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抓住这一突破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语境线索;阅读;猜词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中规定“高中学生在阅读时能根据语境中较为明显的提示和构词法知识推断少数生词的语义或初步确定其语义范围。提高听、说、写的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要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学生逐渐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可见根据语境猜词是阅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很有必要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 现状及其原因
广东高考中,英语阅读占总分值的三分之一,每年必有根据语境猜测句子或单词的意思的题型,然而很多学生丢分严重。纵观阅读现状,不少学生认为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生词,考试时只能靠乱猜,导致失分率很高。这不仅打击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其原因在于词汇量少,结合语境的猜词能力不高,只知词句的表层意义,不能对语境进行宏观方面的组织和再组织,从而无法利用语境进行阅读,不能激活与作者的共有知识,结果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故在教学中,教师要授予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根据语境线索猜测生词的策略,从而提高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
2 语境理论背景
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一切语篇中的语境都是由语境线索来体现的。关于语境的理论,语言学家马林诺斯基(Malinowsky)最早提出这一概念。语言学家Arthur 最新提出 “认知语境” 这一概念。他认为,在阅读中建构内在情景的过程是推导语篇的过程,包括从头脑中的词汇目录中检索词汇,激发长时记忆中的概念,搜索信息,通过增删、 重组和连接信息建立结构,从而建立认知表征。认知心理学家分析了语言理解过程中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自下而上(bottom up)和自上而下(top down)两种信息加工模式。前者注重语言语境,即对语言知识等细节特征的理解,是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即由理解字词而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后者突出副语言知识的作用,强调对篇章整体结构的识别,强调长时记忆中存留的背景知识经验在理解中的作用,是一个预测、检验和证实的过程。这两种方式相互联系、交互作用,从而在词法、句法、语篇等不同层面上共同促进理解。因此在篇章解读过程中,语言层面要与语境含义紧密结合,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篇章的合理解读。
由上可知语境线索是从篇章中推导出语境的途径,它可以是文本中的单词、短语或句子,也可以是篇章中隐含的信息。语境线索的作用在于激活相应的语境,从而确定语境意义。在英语篇章中,语境化策略的运用影响着阅读理解的效果,教师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类型的语境线索来识别与创造语境,从而从篇章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下面作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语境线索在阅读中的具体应用。
3 线索策略诊断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语境理论猜词解义。我们通常用到三种语境线索即符号语境线索、词汇语境线索和常识语境线索。这些统称为语言性语境。《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7:303)把语言性语境定义为“词、短语、句子等的前后部分,即上下文(context)。”当学生遇到生词时,不要急于查字典,而是根据上下文的线索猜测该词词义。查词典会中断阅读理解活动,降低了阅读的流畅性,影响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率。利用上下文线索猜词的策略被不同水平的读者效仿。
3、1 符号语境线索:语境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上下文只是其完整概念中的一部分、语言标记中的标点符号如逗号、分号、破折号、括弧,甚至还包括句号对语境线索起到了提示作用和句子间的关联作用,标点符号在句中常引出注释性词语,这些解释和注释是我们推断出词义的重要线索。如:①One of the major featur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is polysemy―many meanings、根据破折号后面的解释可知polysemy即一词多义。②The main disadvantage in your writing is redundancy, using more words than necessary to express your idea、 逗号后面的分词短语说明了原因redundancy意思为过多、过剩、冗长。③David is a workaholic, spending hours dealing his business、从后面的长时间处理业务可知workaholic是工作狂、醉心于工作的人。④There are two types of trades, export (sells abroad) and import (sells in domestic) 、括号里面的 abroad和domestic表明外销和内销两种方式。 除了标点符号指代内容之外,篇章中对词汇的理解及考察也是英语阅读练习及考试中的重点内容。
3、2 词汇语境线索:了解语篇的信息内容离不开词汇。国际著名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悉尼大学语言学系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James R、 Martin曾系统地论述了词汇对语境意义的影响。词汇的基本功能是命名,指客观世界的人或物及其属性,行为的过程,事件的状态或时空概念。而这些都是体现语境中语场的成分,因此从语篇推导语境就不得不重视词汇。此外、词汇意义对语句结构的解释也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教授根据词汇语境线索推测词义显得尤为重要。
3、2、1 说明性线索: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常见的具有进一步说明性线索的词或者词组主要有(namely, in another word, in other words, to be called, to be defined as, to mean, to refer to, that is, that is to be, that is to say)例句如下:①Pantomime refers to a short play in which no words are spoken、根据refer to后面的定语从句可知 Pantomime指的是哑剧。②They are vegetarians, that is, people that don’t have meat、 that is引出的句子表明vegetarian是素食者。③The Himalayas can be defined as a high area of highland where there is not oxygen to support human life、 ④From the eigh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people wrote with quills, called a bird feather、
3、2、2 同义词线索:在表达相同的概念,描写近似的行为状态时,使用恰当的同义词可以避免重复单调、使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根据这些词还可以帮助学生判断生词的意义。表示同义词线索的词有(or,like, similarly,also) ①Doctors believe that smoking is detrimental to your health and they also regard drinking as harmful、根据drinking as harmful 可知,detrimental意为“有害的”②Like his father who is alcoholic, James also likes drinking、由also后面的内容可知alcoholic是酗酒者。③At the beginning they neither had enough capital to start a business, nor were they able to borrow the amount of money they needed from the bank、从后句的也借不到够量的钱可知capital意思是资金。④In some countries where there is very little rain, the farmers have to irrigate, or water, their fields、⑤Mr Smith loves to talk, and his wife is similarly loquacious、根据前句loves to talk和similarly的意思可知loquacious的意思是多话的。
3、2、3 反义词线索: 反义词表达了客观世界中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概念,而且在言语中经常对举使用,运用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矛盾对立的关系和方面,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反义词线索(yet, but,unlike, however, although, while,not…but, instead of…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in contrast, rather than, nevertheless、)等词隐含了相反的意思,遇到生词学生也能依照这些提示明白其中含义。①Unlike Australia, where the population 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China’s population is quite homogeneous、 Unlike和different countries暗示了homogeneous为“同种的”。②Traditional cultures tend to be static, while modern cultures constantly changes、 从While 引导对比的changes可知static是静态的。 ③Lily is always not punctual for all her classes, but she arrived 1minutes earlier today 、(not punctual 与 1 minutes earlier 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守时的”)
3、2、4 列举性线索: 列举性线索技巧是常见的说明方法之一,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举例子,即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更具体,其好处是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英语阅读中具有列举性线索意思的词语有(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 like etc、) ①Cars must have certain safety devices such as seat belt, headlights, and good brakes、②We made many improvements to our house; for instance, we painted the walls and bought new carpet、 ③Many employees from European countries are polyglots; Mr Mool, for example speaks five languages fluently、 从for example 推理Polyglot为“通晓数国语言的人”。
3、2、5 限定性线索: 限定性线索(词,短语,从句)在整个句子中做修饰限定的作用,主要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的程度好坏与否。①He began to cut down the coconuts, which had grown ripe enough、(非限制性定语从句)②The current,flow of electricity,makes the glower(灯丝)hot and thus light is sent out、③Tibetan mastiff, a type of dog in Tibet, is brave and strong、 从a type of dog可知mastiff是藏敖。④He has great interest in zoology which concerns the study of animals、
3、2、6 前因后果线索: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句群乃至段落、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表示因果的连词――because, since, as, so …that 、、such…that等连接词。All his attempts to open the door was futile; because he was using the wrong key、(分号前为“果”,后为“因”。因为用错了钥匙,所以“开门”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无效的,徒劳的”)①The lack of movement caused the muscles to weaken、 Sometimes the weakness was permanent、 So the player could never play the part again、 ②She didn’t notice the thief slipping into the house, because she was pletely lost in deep meditation、 ③The gold watch was lost、 He looked suspicious as he was the last person to leave the room、
3、3 常识语境线索: 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这些日月沉淀起来的小知识,小常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从而根据经验来推理事务的原理,判断事务的正误,做出正确的选择,加深对事务的认识,在英语阅读中可以根据文中语境猜测生词意思。
①In old days, when girls from rich families were married, they expected to bring with themselves a large quantity of dowry、( 根据常识,在旧社会,有钱人家的姑娘出嫁当然要带很多“嫁妆”)②People who refuse to ply with the law will be punished、从refuse 和punish判定ply遵守。
4 培养语境策略
语境理论的提出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经验,因为意义的产生取决于语言所构成的环境即“语境”。有效地利用语境线索解读篇章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而语境线索在阅读篇章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与创造语境的功能来实现的。由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能力的差异和语境共有知识的差异,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尤为重要。
4、1 使用语境线索,培养语境意识 。教师在通过语境给学生展示生词时,可视生词情况和学生水平,运用语义提示、绘画、图片等创设音景并茂的语境,置枯燥的语言材料于有趣形象的情景中,解析生词,刺激学生的大脑机能,使学生能更快更易地接受语言信息、感知语言、领悟含义。
4、2 综合阅读训练,捕捉语篇逻辑。如做阅读理解时,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辨析词义,训练学生对上文情景回忆的能力,要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提示进行逻辑推理,特别注意熟词新义和生词猜测,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加强语言输入,丰富语境知识。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语书籍和资料,扩大知识面,缩小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阅读文章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利用语境进行合理解读篇章。
4、4 巧设单元话题,开展头脑风暴。在导入单元主题时,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要求学生以单元主题活动为情景,说出相关词汇。通过词义场的关联记忆既能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又能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力,促进学生词汇运用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教会学生利用语境线索来进行阅读,训练他们的语境反应与重建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增强英语语感,扩大词汇量,让语境促进英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何兆熊,新编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立友,语境线索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安阳工学院学报 JournalofAnyangInstituteof Technology 2009
[3] 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96
[4] 朱永清、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83
[5] 李莉、语境理论与英语阅读中的猜词解义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 宿迁《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关键词】英语语感 经典诵读
一 以经典导读培养大学生英语语感
目前,我国在培养英语人才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处在汉语环境中的英语学习者,大部分人对西方语言文化不甚了解,学习英语就好像在迷宫中穿行,其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实现语言交际的学习目的。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只有选择最好的英语语言材料,才能使语言和文化的完美结合得以再现。通过引导大学生读经诵典培养其英语语感,使他们更好地领悟和体会英美国家的文化内涵,灵活运用英语与进行国际交流,不失为提高其英语综合能力的好方法。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就特别强调了大学生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英美文学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也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素质;读经诵典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根据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大学生读经诵典以增强英语语感,很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因为阅读名篇名著首先是选择性阅读,其次才是自主性、探究性阅读或是其他。可见,以经典导读培养大学生英语语感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鉴于大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英语知识和能力,其丰富的词汇量已达到阅读原著的水平。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将英美文学列为必修或选修科目教材,在一些高校深受学生们喜爱。其次,我国高校英语课程改革的空间很大,例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两年时间的大学英语必修课,学生按部就班学完课本后,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取得证书后,也就代表着英语学习的完成。老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其广泛阅读丰富多彩的英美文学作品。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相比过去已大大改进,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试图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固有阅读模式,这使读经诵典与英语学习的完美结合成为必然之势。再次,我国高校英语师资力量雄厚。毋庸置疑,目前大学英语老师的教学能力越来越强。据调查,八成左右的英语教师学历较高,且大多数都是学习英美文学专业的;教英语的老师几乎毫无例外地热衷于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不少大学甚至将英美文学列为其它专业学生的公共课,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也能展示英语老师的特长,更有助于提高他们实施经典导读的专业教学水平。
二 以经典导读培养大学生英语语感
大学英语课程是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时为两年四个学期的必修课。学生循序渐进地按照课本由1级学到4级,然后在第四学期末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获得一纸证书后,基本上就意味着大学英语学习的结束或是整个英语学习生涯的结束。在四个学期的英语课程中,教师就应适当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英美文学经典的阅读;同时,还应很好地利用学生剩余的两年时间来进行大学英语的后续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英美文学经典导读。课时可以缩短一些,考核的方式应灵活一些,最重要的是轻松阅读、兴趣阅读。教师应精选有意义的、情节生动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并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我国一直在倡导和尝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前的大学英语从课程设置的期限上就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大学一、二年级的辅助阅读可以转化为三、四年级的专门英美文学经典导读,使学生养成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英语学习成为终身学习。
英语语感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阅读量基础之上。建构英语语感的最好办法就是泛读名篇名著,因为细水长流的泛读比任何定时定点的培训都更能使人受益。广泛阅读英美文学经典,同时注意涉猎不同的题材领域,这对学习者英语语言的敏感度和判断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快速浏览的专项训练,在阅读时限定时间、限定篇幅、提出要求, 以促使他们快速捕捉信息、把握内容,使他们逐步形成快速阅读、快速捕捉、快速感知的能力。其间不必看重知识的传授,尽量避免向学生灌输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知识,而应贯彻通识教育理念,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领悟而使知识得以升华与内化。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接触到大量鲜活而生动的英语语言材料,可增强语言直觉的感知判断,从而形成英语语感。扩大英语阅读面,增加英语词汇量,丰富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独立、广泛阅读英语的能力,增强英语语感,这是通过词汇和语法学习很难达到的效果。
所谓“精读”,就是要求逐字逐句品读文章,弄清楚每个词、每句话的确切含义,仔细分析文中的种种语言现象,记熟文中的词汇和短语,并知道该如何使用它们,同时也要求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研究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总之要吃透文章,借此增强语感、学习写作。精读是有效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慧的一种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其阅读理解力的好方法。教师应注意引领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探究式阅读,努力实现由“结果性阅读教学”向“过程性阅读教学”的转变,借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长期坚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水平,而且必将提高其文化素养。大学生通过深入学习篇幅短小的名篇,能够体验到英语语言特点、篇章结构、异族文化、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而达到积累语感的目的。
培养英语语感的最理想方法是亲临英语语言环境,感受其文化氛围,并且不断地运用英语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将理论知识和人际对话相结合,将多读和多听相结合,活学活用,才能真正掌握英语语言。一方面,必须强化关于阅读策略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合作式阅读,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不断调整阅读方式且善于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更应注重从合作式阅读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学生通过对话全面认识文本,重新认识自我和世界。英语教师应指导学生将个人独立诵读和小组合作阅读、全班集体阅读较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合作式阅读的习惯,使之不断提高其英语语感的品质。
参考文献
一、扣政策
我们写工作总结,往往要对前一段工作进行全面、审慎的回顾,即对前一段工作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依法行政和实施领导的情况进行审视。所谓扣政策,具体地讲,一是有无违法、违背中央指示精神、违背客观规律、侵犯群众利益的行政行为被作为经验在总结;二是理论上的提法是否符合党报党刊中的舆论子向和跟新提法;三是引用的政策法规是否得当。如果政策使用不当,或有错误,那么,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不正确的;如果推广,则是有害无益的,甚至会造成恶劣影响。例如,××省疾病控制中心为原免疫规划所所长×××发文求情,这单位发文及一系列为贪官求情的工作,即使几经周折、劳神费力,也不宜写进工作总结之中。
二、抓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和风格。就一份总结而言,一是指内容⊥的独特风格。有的秘书写总结,喜欢套用老模式,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连重点也不突出,就更谈不止有什么特色了。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总结,要突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神;的工作成绩,写作的重心应当是反映当地工作中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东西。要写出自己这一个;的特色,要唱好地方戏;和拿手戏;。而对于那些照抄照转一般化的工作情况,年年可套、家家可用的 常规性武器;,各级各地乃至全国都适用的普通话;,就没有必要写人总结之中。那样的材料即使报上去也不会有多大用处。在当今快餐化;的时代,生活、工作节奏已不断加快,阅文者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尽量多的文字,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只有突出文章的特色,尽量缩短文章的篇幅,才能达到阅文者的要求。二是指在形式上要突出特色。工作总结的标题要突出全面工作总的特色,文章各个部分要紧扣主旨突出各个方面的特色,每一段的开头也要概括本段要旨。目前流行一种将具体事实与数据用黑体标出作为小标题,让阅文者在一两分钟内就能读完一份经验材料主干的做法,值得借鉴。17net、net
三、找典型
典型的作用巨大,效果明显,一个好的典型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对于广大群众是一种非常现实、直观的教育和引导,比一般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一份总结是否有用,同其所反映的内容与事迹的典型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总结,东拼西凑找材料,方方面面有成绩,就是通篇难找一个有一定分量的典型,这样的总结对工作又有何益呢?领导的总结性讲话离不开一条条活生生的典型经验,办公室主任最感兴趣的是下级总结中的典型材料,而秘书则往往为得到一个典型事例、更是打烂了电话,甚至踏破铁鞋;。那么,怎样才能寻找到典型呢?除了平时在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典型外,还可以从效果、做法、认识等三个方面去发现典型。首先是从效果上找典型。某项工作产生了最佳效果,取得了显著成绩,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对于本地区本单位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能够解决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又优于别处的最佳处置方案及工作经验,应当敏锐地抓住并及时地撰写。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都有科学的经验值得推广。其次是从做法上找典型。某方面工作能取得实效,自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做法。但如果某项工作略见成效或效果暂时不明显,也可总结比以前有所改过、比别人先进,特别是有创意的典型做法。再次是从认识上找典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深化、观点的亮化和主题的升华,写进总结中,仍然不乏深刻的典型意义。
四、清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基本要件,无论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都要做到真实、新颖、贴切、有力,所引政策法规、名人名言、领导讲话、群众评价等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拼凑曲解,更不能想当然;。总结中常见的一些所谓的群众评价;,不像群众的口吻,倒像秘书的杜撰;所引政策法规条文有些已经过时或不够贴切。事实材料就更有讲究。要真实,就不能虚构杜撰,过去那些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统计数字害人不浅。2006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为防止各地GDP指标层层分解、层层加码的问题,专门发出《关于请各地区科学确定本地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通知》,说明国家对预报数字准确度的重视。同时,材料一定要新,要选择最新的事实和统计数据,今年的材料可谓新,去年的材料还算新,前年的材料也许就是陈芝麻;了。要贴切,就要用一根红线贯串所有的材料,即围绕中心来精心选择材料。在修改和审核时,对于那些虚假的、过时的、;的材料,要毫不吝惜、坚决摈弃。
五、理思路
写得好的总结,思路往往是很清晰的,犹如一位出色的导游,预先设计好路线,将你有顺序地引到一个个游览景点一样,看完所有的景点而行程丝毫不乱。我们写工作总结,一般是按照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成绩及经验存在问题及教训下一步打算;的思路来结构文章;还是采用横式结构;,分别按照各个方面的工作来写,边写做法、成绩、经验,边写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和打算。具体总结某一方面的工作时,是先写做了什么工作,谈重要性,次写做法与效果,后用典型集体和个人的事例来予以说明,按照做了什么怎样做的(情况与做法)做得怎样(成绩和经验);来构思;还是只写做了什么;与做得怎样;,而略去怎样做的;这一部分呢?即使在一段话中,上下旬之间也存在一个思路途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