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九鼎正在筹谋另一个事项,今年4月,决定将募资部门独立出来,转型为财富管理部。再一次“敢为天下先”的举动,其面临的情势与当年何其相似。九鼎转向财富管理的举动,多位与九鼎基金总裁黄晓捷有私交的金融圈人士也不看好。在他们看来,九鼎转向财富管理,“即使是出于转型的无奈之举,也显得过于轻率”。
不过,多名受访PE界人士却表示,财富管理也是自己所在机构转型的一个选项,并不排除未来向这个方向发展的可能。
在现实中,已经有诸多PE基金纷纷跟随。国内领先民营背景PE基金鼎晖增设了财富管理部门,以人员网络和获取资讯闻名的清科集团提出了转型财富管理,以PE人脉网络、撮合交易为主业的汉理资本也宣布进军财富管理。
在硅谷天堂集团高级合伙人韩惠源的表述中,以IPO为唯一退出渠道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肯定会遇到瓶颈,这也是为什么从2010年其所在的硅谷天堂更名为硅谷天堂资产管理集团,意即拓展除传统的私募股权投资以外的市场,包括早期VC投资,后期的并购基金等等。
PE艰难形势下的转型,大体可分为对投资端的改造和对募资端的改造。前者是将投资范围往前或往后,成为VC或并购基金。而对募资端的改造则有“全民募资”、募资团队裁员以及成立财富管理部门,谋求募资团队的独立化等一系列举措。其核心是降低成本,获得正现金流。
今年2月,在接受《环球企业家》记者采访时,黄晓捷透露将要谋求成立VC基金,“往前端走”,并于2012年3月30日正式成立九鼎创投。而从今年四月起,九鼎正式喊出财富管理的口号,筹建销售第三方产品的财富管理部门。
投资不管向前走,还是向后走,都需要专业的人才以及品牌的建立,转型并非一朝一夕。而对募资方的改造,则会起到立竿见影的降低成本的效果。
九鼎此次将募资团队独立化,显然比硅谷天堂走出了更远的一步。“未来的目标是成为第三方理财。”一位九鼎PE财富管理部门人士表示。
不过,PE是否真的适合做财富管理?在现实中的第三方沦为产品销售机器,且净利润不断下降的情况下,PE为何要杀入这个市场?九鼎能引领下一波PE转型的浪潮吗?
成本重压
2010年左右PE市场大热之时,黄晓捷曾在内部表示,只要二级市场PE倍数高于15倍,九鼎就能活下去。这个条件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彼时二级市场估值倍数高达四十倍左右。
然而今非昔比,A股市场估值中枢现在已经接近黄口中的这一“红线”,而且还跌跌不休。最新的洛阳钼业上市市盈率已经降低到惊人的13.64倍。
而对于很多PE基金公司来说,在与LP签订的协议中一般有基金的前几年作为投资期,其管理费用为出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在基金等待收益的退出期,管理费用会逐步降低。这标志着为了维护基金的日常开销和奖金,基金管理公司需要不断的滚动发行新的基金以维持人员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
对于九鼎这样的依靠人海战术进行投资的机构,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在一些大型PE基金中,其成本结构集中在合伙人级别的奖金和分红,若遇到市况收紧,则其合伙人的相关报酬降低,即可避过寒冬。但对于九鼎来说,由于其成本主要支付结构偏重底层级别,因此其成本弹性并不大。
一个可以佐证的细节是,知情人士透露,九鼎从成立至今,合伙人从未进行奖金分红。
黄曾经在九鼎内部会议上披露,公司最新的受托基金管理规模为400亿以上,如果这个数据属实,九鼎在管理资产规模上确已跨入了中国PE的第一梯队。但与其资产管理规模不相称的是,其近两年收到的基金管理费用仅为5亿多,与业内通行的年化2%的基金管理费用相比,九鼎显然收得更少。
在九鼎发展早期,黄为了募集到更多资金曾打破业内常规,决定不向LP收取管理费,而仅仅在业绩达成后与LP共同分享投资收益,这个模式曾经在九鼎发展早期助力甚多,不过,这也可能导致九鼎早期资金流状况十分紧张。从2010年开始,在声名建立之后,九鼎开始恢复“正常”,向LP正常收取相关管理费用。
据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市场上有传言称,九鼎基金早期因为无管理费用收入,因此在基金管理公司层面亦引入了一家江浙地区的企业作为投资者,因而渡过了最初的难关。不过,随着九鼎成立至今跨过五年门槛,作为基金管理合伙人的投资者仍未享受到相关的分红收益。
他透露,“总计5亿多的基金管理费用全部投入了公司的运营,所以九鼎手上能支配的钱不算太多”,关键之处在于,九鼎的模式实在没有太多可压缩的成本。
在过去的几年里,九鼎总共踏足过一万三千多家企业,并投资了其中三四百家,而年轻的投资经理疾步狂奔背后,则是每年数千万的机票费用。
黄对外公布的基金总人数一直停留在一年半至两年前的400人左右,这或许是他对业内广泛质疑其人海战术而表现出的谨慎。但前述知情人士估计,“如果不算上财富管理部门,九鼎的投资及后台行政部门目前就已经达到约600人,算上财富管理部门的300人,总人数达到900人。”
这样庞大的人员结构以及较低的管理费收入,使得九鼎承受的压力更甚别家。“在这样的市场下,没有哪家PE敢说自己就轻松”,前述知情人士这样表示,“不过晓捷的压力可能比别家更大一些。”
募资端改造
市场急速变化,无论是基金管理者还是LP都面临非常重的压力,因而投资与募资两端都快速承压。
投资额的下降可以理解为PE基金自己提高风控标准,减缓投资节奏以求谨慎。而对于大部分PE来说,业绩的影响是长期的,不过募资市场的下降乃至冰冻则对其生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鼎之演变
鼎原本是古代烹饪之器的一种,用以炖煮和盛放肉食。鼎内置物,鼎下足间举火,功能与现在所用的锅无异。“鼎”字属于象形字,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直至当今的楷书,仍保留着鼎的形体特点,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带有浓重的活化石色彩。据许慎《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而出土的古鼎可以证明,三足圆鼎确实是通用形制,但也有特例。比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就是四足方鼎。最初的鼎,是由黏土烧制而成。属于陶鼎;后来因铸造技术的进步,青铜鼎逐渐成为主流。鼎也终于成为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的典型器物,曾长期被视为立国重器,象征着国家的威仪和权力。同时,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以鼎为祭器或礼器的作法,源远流长。礼仪源于先民的风俗习惯,礼器则脱胎于生产生活用具并予以升华,鼎随之也就从当初的炊具被赋予了神圣的职能。据《墨子・耕柱》,早在夏启之时,鼎已被作为祭器或神器。另据《说苑・君道》记述,商时,大旱七年,汤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天大雨,表明商代同样以鼎为礼器。在殷墟甲骨文中,求雨用鼎之记录不止一处。周代,重大祭典上重要祭品也被放置于鼎中。《逸周书・世俘》载,武王灭商后。返宗周告庙献俘,杀祭商重臣百余。将人头放在鼎中,奉上祭台。
夏商时期,等级制度不断发展。鼎作为祭器,也成为等级的标志物。至周代,等级制度即所谓礼制繁琐而严密,各种礼器的使用因贵族身份等级不同而有严格的规定,用鼎制度更占有核心位置。据《春秋公羊传》载,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汉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随着用鼎制度的确立,鼎成了权力的信物,而“九鼎”则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九鼎溯源
关于禹铸九鼎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但确切的文字记载,则较为晚近,最早见于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兵至伊川伐陆浑戎,后至洛水,在周王室境内陈兵示威。周定王无奈,遣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王借机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道:“政德清明,鼎小亦重;国君无道,鼎大亦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之轻重不当询问。”楚王问鼎,大有觊觎周王朝天命而代之的不臣之心,以致其后“问鼎”专指图谋篡夺王位。在其后行世的《战国策》里,也有秦临周而求九鼎的记载。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诸侯群起,逐鹿中原。楚庄王之“问鼎”,秦王之“求鼎”皆是对最高权力的觊觎;而周王为自保,便不断神化“天子九鼎”,经御用文人前仆后继的加工创作,使九鼎最终成为大禹所铸,三代相承之宝器,被蒙上一层层神秘色彩,且不断向细节深化。《左传》中便有涂山大会的记载。禹大会诸侯于涂山,诸侯各带朝贺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后九州所贡之金(即青铜)年年增多,大禹便受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的启发,将各方诸侯进献之金,铸成九鼎。一州所贡之金用来铸本州之鼎,并将州内山川形势与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于鼎上。五年后,九鼎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象征中枢。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禹为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君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
后夏朝为商所灭,九鼎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镐京。后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这就是所谓“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传徙三代约二千年。无论朝廷还是民间。“禹铸九鼎”的神圣性,已不容置疑。
至西汉时,司马迁采当时流行说法予以总结归纳,《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一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日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可见,在周末战火频仍的混乱中,九鼎神秘失踪,成为千古之谜。
秦始皇时,命制传国玉玺,君权信物已由金转玉,但其仍思得九鼎。《史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至汉时,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方士新垣平云“周鼎亡在泅水中,今河溢通泗,汾阴有金宝气,周鼎要出现,要在汾阴南,临河建庙迎周鼎”。后新垣平因诈称“金宝气”等事发被杀,并株连其家室宗族。但武帝即位以后继续迷信鬼神,方士们在新垣平鼓吹迎取周鼎五十年后,诈称汾阴出土宝鼎,献于武帝。武帝大赦天下,改元元鼎。
铸鼎余波
秦皇、汉武未得到九鼎,其后帝王便不再继续寻觅,却每有仿铸之议。据《资治通鉴》载,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夏四月铸成九鼎,徙置通天宫。豫州之鼎名日永昌,高一丈八尺,受千八百石;冀、兖、青、徐、扬、荆、梁、雍八鼎,各有其名,高一丈二尺,受千二百石,各写其州山川物象,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二十一斤。《宋史》记载,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用方士魏汉津之说,备百物之象,铸九鼎,取九州水土内鼎中,置于九成宫;后又用方士言,铸神霄九鼎。曰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壶祀天贮醇酒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耀炼神之鼎、苍龟火蛇虫鱼金轮之鼎,奉安于上清宝篆宫神霄殿。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大举入侵,北宋帝后及宫中之物一并被掳。后无下文。
文化价值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是对古代列鼎制度中不同身份等级的贵族用鼎数量的描述。这时的鼎就不再单纯是一种食器了,而变成了国家权力和制度的象征。
夏代和商代的青铜器,已经成为身份的象征,当时只有贵族才可以使用精美的青铜器并可以将他们埋入自己的墓中。到了西周时代,对于青铜器的使用便更加严格了,周人重视礼仪,对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青铜器也不例外。当时的周人规定,天子陪葬使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两簋。每一级贵族能用的鼎和簋的数量是不同的,身份越高,数量越多,身份越低,数量越少。这一点在考古发现中也得到了证实。我们可以通过鼎或者簋的数量来推测墓主人的身份。
传说大禹当年将天下划分九州,每个州铸一只鼎来象征,这就是历史上说的“禹制九鼎已安天下”,拥有九鼎标志着统治天下九州方圆的土地。自大禹铸九鼎以后,夏、商、周三代鼎成为王权和地位的象征。所谓一言九鼎,是说一个人说话有分量,也是源出于此。
东周时期,周天子力量逐渐削弱,各诸侯王实力上升,这时候,南方的楚国出了一位很有能力的国君――楚庄王。他北伐时向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可见青铜器作为国家社稷的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使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巾媾鞠包,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洱,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鸟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香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
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赍金百斤,车马十驷赍:携带
B.见道傍有禳田者禳:祈祷
C.握手无罚,目眙不禁眙:直视
D.宗室置酒,髡尝在侧尝:曾经
2.下列各选项全都直接表现淳于髡“滑稽多辩”的一组是()
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②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③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④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⑤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⑥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A.①②⑥B.②④⑤
C.②③⑤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其貌不扬,但却机智善辩,他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
B.淳于髡用自己酒量不定的言论,直接揭示了乐极生悲的道理,最终齐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从此停止通宵夜饮。
C.楚国伐齐,淳于髡用巧妙的言辞使齐威王增加了馈赠的礼品,才使赵国出兵相救化解了危机。
D.齐威王在位时,喜欢跟人猜谜语,喜欢无节制的宴饮,不理国事,这曾使齐国一度陷入混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九鼎,按图籍籍:登记
B.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弊:使……疲惫
C.臣请谒其故谒:陈述
D.蜀既属,秦益强富厚属:归附
6.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而攻天下之所不欲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C.①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以鼎与楚,以地与魏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声讨周天子,逼迫其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挟天子以令天下来成就王业,是张仪主张伐韩的理由之一。
C.司马错认为: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故伐蜀是为上策。
D.司马错认为,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把取得的蜀国财富分给天下人,诸侯国也就不认为我们贪婪。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