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个性既是他的一种人格魅力,也是他教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个性应包括如下内涵:
一、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觉——语感
语感是一个人的语言智慧的集中表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成果。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的语感是他开展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他教学个性不可缺少的素质条件。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即把教师的语感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现在有些教师之所以只能照着教参上课,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自己独特的语感,他本人对课文没有深切的体验,没有真实的震撼。一个人的语感是很细腻、很敏感的,语文老师若能从自己独特的语感出发来进行语文课的教学,这堂语文课就一定会有吸引人的地方。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就是教语感;语文课怎么教?就是按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教,按语感教。语文课本来是可以很简单的,就是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其他诸如技术、模式、程序、方法之类的东西,都必须统一在这一点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形式主义。
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语感与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对待人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一个人的生活及其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师要有独特的人生感悟,就不仅是一种思想素质的要求,更是一种对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语感强的人,往往也是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其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知识、修养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往往体现为语文教师的人生激情,表现为语文教师对生活发自内心的诗意追求。
三、语言文字方面的特长
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中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特长。有的语文教师特别擅长朗诵,他的课可以以朗诵为主,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课,只要他朗读一遍课文,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有的语文教师写有一笔好字,一些学生可能就是因为喜欢老师的那一笔好字而喜欢他的课;有的老师非常喜欢古文,根底扎实,课堂上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把本来很枯燥的古文教得丰腴生动;有的教师有音乐天赋,在一些优美古诗词的教学时,他会以唱来代替读。如我们学校的一位女教师,在讲读宋词时,每首词她都能唱,而且唱得很美,这样,让学生把词当作歌曲唱出来,不仅容易记住,更能领略其中的蕴味。有着某种特长的语文教师,往往不在语文教学技巧上兜圈子,他们的课没有过多的环节,不设计繁琐的招式,而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美,语言之妙。
据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让课堂精彩,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眼光。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不断努力后才能获得。
高中同学聚会邀请函一
亲爱的同学:
同窗三载,温馨如昨,依然常驻心头;
悲欢岁月,依稀如梦,但愿记得你我!
初中一别,至今已近2载,当年同窗、今各西东。但我们相信:无论你回到故里,或远在他乡;也无论你多么闲暇,或何等繁忙可是,同窗之情不变。你终究不会忘记在林园和我们一起攀谈、一起嬉戏也许,你把这一切都冰封收藏,悄悄期待着重逢的春光。我们和你一样,多少次梦里相聚,多少次心驰神往。
我们很想约你,约你去往事里走走: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说说离别的思绪尽管我们知道你很想抑制内心的期盼与波澜。
但是这样难得的欢聚,会因你的缺席而黯然失色,更令我们黯然神伤!就让你我暂时抛开尘世的喧嚣、挣脱身边的烦恼,走到一起,尽情享受老同学相聚的温馨让心栖息,忘却忧愁;谈谈友情;回首往事,畅想未来;交流感想,相互勉励相信除了欣喜和激动,你还会有更多的收获!同学们,无论走遍天涯海角,难忘的还是故乡。无论是从教为官经商,难忘的还是老同学。我们分别了3年,才盼来了今年第一次
的聚会,这对我们全体同学来讲是多么有意义的一次盛会啊,我们应该珍惜这次相聚,就让我们利用这次机会在一起好好聊一聊、乐一乐吧,让我们叙旧话新,谈谈过去、现在和未来,谈谈工作、事业和家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别人3年的经历中能得到一些感悟和收获,那么我们的这次同学会就是一个圆满成功的聚会!愿我们同学会的成功举办能更加加深我们之间的同学情意,使我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把
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辉煌、更加美好!
你会来吗?我们用一如当年热切而期盼的眼睛,一如当年火热而年轻的心在等待
聚会要求:
a)按照聚会日程安排,统一进行活动;提高时间观念。
b)每位同学都要讲团结,讲风格,互谅互让,避免斤斤计较,力争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把这次聚会办成一次团结、活泼、热烈、融洽的盛会,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c)难得聚首,切勿贪杯,大家把握自己酒量,喝酒不是主要,沟通才是重点,清茶淡水也是情。
d)由于聚会晚宴需要提前3-5天预约包厢,否则预约不到大包厢;每桌酒席都将付预定费用;再此期间我们将暂时垫付,由于人数、桌数都已经基本确定完毕,希望各位同学报名了就不能随便退出,否则我们将无法统计正确人数
希望大家报了名了就必须前来参加,不要违约、失约!谢谢大家!
高中同学聚会邀请函二
亲爱的xx同学:
你好!
还记得20年前和你一起感悟人生、畅想未来、共同嬉戏的老同学吗?在这阳光灿烂的季节里,你是否翻开了已发黄的相册,去追忆我们曾共度的美好时光?还等什么呢?带上你最好的心情,怀着一份追忆的期待,再次走到一起来,去重温那逝去的岁月,来沟通离别后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悟吧!
在这美丽的时节,我们共同发起在XX年07月27--30日于xxxx举办我们毕业20年后的聚会。
我们希望在你收到这饱含了深情的邀请时,快快的和我们联系,让我们第一时间知道你的消息、你的情况。因为我们已期盼了你很久很久,请在回复时明确告诉我们你的通信地址、职务或职称、以及工作单位,电话号码。要知道这些对于老同学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和珍贵!同时请积极寻找没有地址或地址已经变化的同学并通知他。
亲爱的同学们,20年前我们同窗共读,特殊的岁月让我们永生难忘。20年后我们再度聚首,拼搏的痕迹,不同的感悟,让我们共享生活。期待着与你相逢的日子快些到来。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悟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50
诗歌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和鉴赏的过程,诗歌阅读和鉴赏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说鉴赏者要进入诗歌所描述的世界,设身处地地体验诗人的情思,诗歌的意境;"出乎其外"则是从诗歌文本走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去冷静德谛视它,检察它、评价它。不能入乎其内,根本无法鉴赏诗歌;不能出乎其外,也鉴赏不好诗歌。从来没上过庐山,或一直在庐山山里转,都难以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难以深切感受庐山之美。文学鉴赏活动是鉴赏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文本形式的一种能动活动,这种反应有一个心理过程,或者说心理结构。一般来说,文学鉴赏心理过程的总趋势是从感知文本的外在形式入手,通过解析品味和文本发生同构感应,进而由浅入深地领悟、把握文本的内在意蕴和营构艺术。鉴赏主体的这种心理过程是一个层次递变的纵向结构模式,它包括感知、理解、深悟三个基本阶段。这三个基本阶相互联系、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往返流动,构成一个动态的、有序的、完整的心理运行轨迹。按照这条鉴赏心理运行轨迹探寻文本意义的生成和构成,在诗歌解读实践中,必然需要有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这样一个相互关联、逐步深入的过程。相应地,诗歌教学也必须按照这一过程进行。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诗歌还有其特殊性。正如余恕诚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从主导方面看,它是主体情感的表现,而不是对周遭世界的再现。"[1]这种重表现的抒情诗歌完全融入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因此阅读我国古典诗歌就必须以感悟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必须引导学生反复玩味诗歌文本,促其开悟,体会诗人的情志。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已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语文知识积累,促其开悟完全可行。但是,他们的生活和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教师在其开悟之前,还要引导其进行大量的"蓄能"工作;感悟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到独立联想和想象,因感而悟,还要积极吸收前人感悟成果,有鉴别地加以吸收;开悟之后,还要懂得并能够及时将零星的、具象的感悟成果全面化、系统化、理性化。诗歌感悟是一个连续往复、螺旋式发展的复杂心理感知过程。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往往缺乏明确的操作性和可复制性,而这不利于诗歌教学的科学发展,亦不利于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提高。我们认为,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机锋、棒喝式促悟教学方法,将促悟过程细分为几个可复制的明确操作程序,建立科学的"悟性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实施诗歌教学,促成学生开悟。通过对一些名师诗歌教学经典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本人多年的诗歌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诗歌促悟教学可以细分为悟前解;解后悟;悟后解;悟后悟四个阶段。
一、悟前解
所谓"悟前解"乃是一般性阅读。主要是对诗歌文本做一些知识性注解,包括字词诠释、背景介绍、典故阐释和源流勾勒。对于学生而言,教材已经为他们做好了其中大部分的工作,学生只需要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翻阅有关工具书进行必要的补充即可达成学习目标。但是,教师要注重提示学生根据诗人的艺术风格、诗歌体裁,紧扣诗题和诗眼读解,使之读而能达成正确之解。学生亦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注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善于分析,批判地接受,善于发现前人的误解、错解,敢于提出新解、别解。
二、解后悟
学生读而能达成正确之解即便有悟,此为初悟。能解之后须反复细读,方可达成"解后悟"。"解后悟"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默读会意与诵读玩味结合起来,从而体会诗歌整齐之美、抑扬之美、回环之美,初步把握诗歌文本渲染的氛围、情绪和意蕴,玩味"诗家语",明确诗歌意境,产生一幅幅画面。
三、悟后解
本阶段与第二阶段强调"悟"字不同,重点在"解"字上。杨义先生指出"我们也不妨把'悟后'作为一种理论思维方式,化用过来、'悟后'既不脱离感悟所得,包括前人的感悟所得;又不停滞于感悟,而是以感悟为思维起点,强化感悟之后的理论分析。因此,悟后思维是一种双构性思维,或综合性思维,是我们建立现代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一种具有基本价值的思维方式。"[2]
四、悟后悟
在"初解--感悟--再解"之后,还需有一个进一步深悟的过程,这就是"悟后悟"。关于这一点,傅雷先生说得很清楚:"这个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的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离一层。"[3]
综而言之,感悟是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阅读方式。相应地,点拨导悟成为古典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点拨导悟本为极具特色、颇有成效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过犹不及,在古典诗歌教育领域,有过分讲求诗歌阅读感之悟者。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竟然只摇头晃脑的吟诵,然后说几声"好好好"、"妙妙妙",之后便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自行感知。对此,他们还振振有辞,说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虽说这种教学方法素来有自,几乎贯穿整个旧时代的教育实践中,且不乏优秀教学成果。但是,这不是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这样的教学,教师基本不作为,学生学习费时费力,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又由于这样的教学单纯依靠学生的悟性,学生口舌成疮,似懂非懂,强不知以为知,这是对学生的折磨和摧残。因此,我们不仅不提倡,相反还大力反对。我们主张将传统的感悟教学分解成四个步骤,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心理过程转化为悟性思维培养,模式化为可操作、可复制的科学教学过程。悟性思维过程是既有阶段性有密不可分的持续过程,其具有持续性、并发性、循环性、螺旋式上升性等。我们进行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叙述之便,亦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不可简单化、机械化的照抄照搬。否则只可能是削足适履,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余恕诚:《唐诗风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一、名家的解读
“感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在《辞海》中解释为“受到感动而醒悟。”当然,词典中的解释是不能准确全面地解释这个语文教学重要专业术语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刘真福提出: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像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感悟具有综合性、循序性、升华性等特点。
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感悟本质上是一种“悟”,是一种感性化的“悟”。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具有非逻辑性、突发性、整体性、或然性、洞悉性、情境性、体验性、直观性等特点。
二、实践的探讨
“感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笔者试以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几段课堂节录,略加阐述。
1、感悟情感。
薛法根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要体会出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同时激发自身的情感。那些直白的情感表露,学生大多是自己能读懂的,而隐藏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景物描写,需要教师的引导才得以更深刻地感悟。
感悟,指向的主要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这一段课文中,“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学生粗粗一读,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眼前都会出现这一温馨的画面。但是,一个“探”字,又使句子显得很特别,在一般情况下,这里是用“照”的。老师在这里一追问,学生顿时感觉这个“探”字的不寻常了。原来能读懂的文字也就有了“陌生感”,引发了学生对言语的推敲和揣摩。在这些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善于抓住这些景语,把景语中隐藏的情感因素释放出来,是教育的艺术。
2、感悟形象。
课文文本中描述的形象,不像其他视觉艺术作品那样直接地呈现在眼前,而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通过读者的想象,结合自身经验,在头脑中再造作者描述的形象。正所谓“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英国作家王尔德语)
[案例]薛法根执教《槐乡五月》课堂节录
……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五月的槐乡是怎样的美景,薛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句话的反复品悟,感受槐乡的“香”、“美”、“多”。并通过对“片”、“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几个词语的体味、诵读,感受槐乡的迷人景色。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体悟,让学生在脑海中再造了槐乡的美丽景致。
3、感悟笔法。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文内涵的感悟的同时,也要关注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与运用,体悟语言表达形式的神韵。
[案例]薛法根《唯一的听众》课堂节录
……
感悟,是在个体受到语言和语境的触发后才产生的。离开了对语言和语境的感知,就不可能有感悟。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薛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特殊的表达形式的。“沙沙的足音”让人感到更静了,这就是“反衬”的艺术。“沙沙”“悠悠”这是“听起来比较舒服”的叠词。“沙沙”变成“沙沙沙”“蹬蹬”就不是安静而是匆匆忙忙与沉重了。“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这是语言的对称之美。这些文字表达中的秘密,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变得清晰而实在。
4、感悟意境。
意境是文本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体现着作者内心情感的诗意空间。文字中营造的意境,是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把文字中表达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组合,在内心再造出独特的情境画面,这就是感悟意境的过程。
[案例]薛法根《夜雪》课堂节录
师:好,我们通过“讶”、“明”、“重”、“时”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自己读,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好,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深情)
……
师:好,同学们,这个情景通过这二十个字,你都能感觉得出来。每个人读了这首诗,联想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一样,但夜雪留给你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对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读。(集体读)
师:现在想像把自己当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盖着被子,突然之间睡到半夜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这个情景想象一下,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来吟诵一下,不看这首诗,把自己作为诗人。(集体读)
文本中的意境是以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在这个案例中,薛老师引导学生对古诗字面意思进行体会斟酌,再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感受雪的“冷”、“大”、“壮观”、“不停地下”,感受“外面很寂静,诗人很寂寞”,感受“夜雪留给你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最后,薛老师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盖着被子,突然之间睡到半夜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借着这样的想象,走进了诗句描绘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