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急救常识(收集5篇)

时间: 2024-06-20 栏目:写作范文

急救常识篇1

【关键词】医疗急救知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意义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度假的首要选择,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旅游业的广泛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缺口,因此,各个高校纷纷兴起旅游管理专业,这极大的缓和了我国旅游业的专业人才缺口[1]。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主要就业方向为旅游景点、景区,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人员流动较大,相关突况较多。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必然还要拥有一定的医疗急救专业知识,用以应对突况,保证游客安全。

1.常见急救知识

1.1外伤出血急救方法分析

(1)指压止血法:即在伤口上方近心端,按压跳动的血管,直到创口血液凝结(创口也可采用药敷,加快凝血),再送往医院进行相关治疗。该种止血方式要求救护人员对各部位出血压迫点较为熟悉。

(2)头部出血:前头部出血需按压耳前、下颌上方的颞动脉;后头部出血可按压耳后下外侧的耳后动脉。

(3)前臂出血:按压上臂肱二头肌内侧,也可将肱动脉压于肱骨上。

(4)手部出血:在腕关节处,施救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的桡动脉和尺动脉,即人们通常触摸脉搏的位置。

(5)手指出血:按压手指指根。

(6)足部出血:按压踝关节下部,足背跳动位置。

(7)大腿出血:令伤员曲起大腿,放松大腿肌肉,用力按压股动脉,即大腿根部与腹股沟中点。由于该处位置肌肉较多,必要时可双手按压,增大压力[2]。

1.2骨折急救措施

(1)不得按摩、揉捏骨折部位,不得随意搬动和止血。

(2)如疑是脊柱骨折,需就地固定,缓慢搬运伤者。如伤者四肢骨折,并在骨折处快速出现肿胀,需对伤者局部进行毛巾压迫止血,并用木棒、树枝固定伤者骨折部位。

(3)开放性骨折患者,需立即闭合伤口,可选用干净的毛巾、衣物覆盖包裹伤口,包裹不宜过紧或过松。如伤者骨折端外露,不得将骨折外露部位复原,需继续保持外露。如对伤者进行捆扎止血,需记录捆扎时间,捆扎时间不得超过1h,以免出现组织缺血坏死情况,每隔1h,松口止血捆扎物5-10min。

1.3动物昆虫咬伤急救处理措施

(1)狗咬伤:咬伤发生后,需及时撕开或脱下伤口处衣物,用20%肥皂水或清水清洗伤口,并轻轻擦拭,反复多次。如伤口较深,可用导管导入,以肥皂水灌洗。伤口不得包扎,清洗完后,需快速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治疗。猫、狼、狐、猪咬伤都可采用该方法进行急救。

(2)蜘蛛螯伤:蜘蛛螯伤后,伤口一般出现2个红点,伤者局部出现疼痛、麻痒,进而出现水泡、红斑,部分伤者还会出现肾衰、寒战呼吸苦难等。蜘蛛咬伤后,需立即在伤口上部近心端进行捆扎,避免毒液扩散,每隔20min松开一次捆扎物。可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反复5次,在用酒精消毒,选用刀片或针将伤口扩大,用手挤出毒液。再将季德胜蛇药捣碎敷于伤口上,如患者情况严重,可口服季德胜蛇药4片,然后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3)毒蜂螯伤:螯伤后,需挤压伤口将毒蜂断刺挤出,也可用小刀、针将断刺挑出。取肥皂水、10%苏打水冲洗伤口中和毒液。取季德胜蛇药1片捣碎,敷于伤口周围,也可将紫花地丁、七叶一枝花等草药捣碎敷于伤口[3]。伤者需大量喝水,加快毒液稀释、排出。如伤者具有过敏体质,可选用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过敏药进行治疗。

(4)水母螯伤:水母螯伤后,伤者需立即上岸,以免再次出现螯伤情况。先将附于伤口的水母、或水母断肢清除,利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反复几次。如伤者出现休克情况,需进行抗休克处理,并及时送往医院。

1.4烧伤急救措施

(1)远离着火点,并脱去着火衣物,或者用冷水浇湿衣物,就地滚动、跳入水中亦可。

(2)如被液体烫伤,则需去掉衣物,如衣物与身体粘结在一起,不得强行撕下,需剪开为粘结部位,留置无剪开部位,等医生处理。

(3)对烧伤部位进行清水冲洗,在进行包扎,包扎物需保证清洁。强酸碱烧伤或沥青烧伤时,需用清水长时间冲洗。眼部烧伤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去除异物,滴入0.5%的氯霉素眼液。

(4)手指、脚趾烧伤时,需分开手指、脚趾进行包扎,以免粘结。

1.5心肺复苏:是非专业人员也能很好掌握的,不需要有很深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双手,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医疗急救知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通过旅游来进行度假和休闲。在这情况下,作为为旅游业而工作发展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但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掌握相关的医疗急救知识,最大程度的保证游客安全,提升自身的全面职业能力。

旅游景点和景区地理环境复杂,部分景区动物、植物繁多,而且,旅游人数激增,这些情况都导致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几率激增[4]。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未来旅游景区、景点的工作人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然要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用以应对这些突况。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工作是旅游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3.结语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人才缺口也急剧增加,一个合格的旅游业人才不但要有专业的旅游业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以面对各个突况。积极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可以极大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竞技力,保证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魏穗霞,徐小华,邓春梅;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2]姚建军,黄武,龚卫华,苏丽敏,黄叔杯,徐梅,余晓玲;湖北省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急救常识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生;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术;培训

在我国,引起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主要原因有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自然灾害等,每年死亡的人数约有1.6万人。面对突发伤害事件,在专业救援人员不能及时到达之前,快捷、准确、安全、有效的现场自救互救对患者能否生还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意外伤害后存在的5~10min黄金时间,如果伤者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正确、及时、适当的现场急救,将大大降低死亡率、伤残率。因此,提高中小学生急救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和了解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和需求,可使今后在中小学开展的急救培训更有针对性。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以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番禺区6所中小学校的352名年龄9~16岁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平均年龄(11.8±1.72)岁;男187名,女165名;小学生207名,中学生145名。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中小学生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现状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急救电话的知晓;突发灾难逃生自救互救,常见意外伤害的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心肺复苏技术等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是否愿意参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急救知识作答采用选择题形式,计算每题答对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作为该题知晓率。

调查方法:在调查员的统一解释与指导下,由中小学生自行完成问卷相关内容。发放调查问卷385份,回收有效问卷352份,有效应答率91.43%。

统计学处理:建立EXCEL表格文件,采用双人录入法,利用其纠错功能对输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应用SPSS19.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9~16岁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较低,总体平均知晓率34.48%,知晓率最高的为拨打急救电话,达84.94%,见表1。

9~16岁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现状及需求情况:参加过拨打急救电话、火灾、地震、溺水、触电等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为38.64%,内容包括急救电话的拨打方法等常识。愿意接受急救培训的意愿小学生要高于初中生,总体愿意接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达到了89%。最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心肺复苏、各种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异物梗喉、创伤骨折等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讨论

从本调查结果得知,9~16岁中小学生对急救号码的知晓率84.94%。除地震的自救互救、鼻出血的紧急处置知识在50.00%之外,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平均知晓率均

急救常识篇3

当今的急救医学把急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院前急救”阶段、“急诊科处置”阶段和“icu治疗观察”阶段。所谓“院前急救”阶段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1]。在此期间,第一发现/救援者首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病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拨打急救中心电话,呼叫救护车并守候在病员身边,等待救护车的到来;救护车到达后,急救医生将会采取许多措施来延缓病员的病情,延长病员的生命,使其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比如在现场利用便携式心脏起博器、救护车车载供氧系统、气管切开术等等手段实施心肺复苏;对于外伤施行消毒、包扎;利用急救固定器械对可能发生骨折的部位实施临时固定等等。

我所老干部年龄最高的93岁,平均年龄达85岁,普遍进入高年龄、高发病的“双高期”,他们的卫生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高度重视。通过对我所45名老干部二十多年病例资料跟踪分析,我们发现老干部发生急诊年平均达65人次,而老干部本人、家属及子女、保姆对急救医学知识了解较少。其中会心肺复苏术者仅占5%,懂得跌伤、一氧化碳中毒救护知识者占11%,会处理出血、骨折者占19%。可见老干部、家属及子女、保姆对于一般常见病的急救自救知识与技能十分欠缺,而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对于老干部身边的人很有可能成为第一发现/救援者,因此,也有必要了解院前急救的概念和一些基本处原则。为此,自2005年起,我们加强了同体系医院急救中心的密切合作,定期组织老干部、家属、子女及保姆参加院前急救卫生教育和培训,努力让受训者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

1组织实施的对象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5~2010年南平军分区干休所所属人员(老干部、家属及其子女、保姆)方法:分别对我所2005年1月~2010年12月急诊出车抢救的全部急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老年期疾病有个体多病性、不典型性、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的特点[2]。病种构成前四位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跌倒创伤、感染。据此进行设置常见急症和案例讲座,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操作演示,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1.2教育内容

院前急救应采取的处置步骤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才是搬运至救护车上。尤其是对于脊柱损伤以及骨折的伤员,在没有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搬运,极易导致伤员的二次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伤员高位截瘫或者体内大出血,出血过多就会死亡[3]。因此卫生教育内容经急救中心专家选择确定,包括院前急救学总论,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操作,交通事故意外创伤的现场急救,常见出血、骨折的现场急救,煤气中毒、触电、烧伤和烫伤的现场急救等。每项内容安排2学时(2小时),所安排教育内容以及急救流程、操作规程做到人手一册,便于贯彻执行。

1.3教育培训

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就是抢时间即所谓的黄金时间。

除了组织、指挥、通讯等因素外,现场的急救人员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病人进行全面、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否则谈不到救治的黄金时间。现场急救应强调先救命,后治伤,后辨病,以快、准、及时、高效为原则[4]。我们除讲解急救理论外,特别注重培养参训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受训人员能够熟悉和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及日常急救常见病和危病的诊断和处理,注重对于配发的氧气瓶和急救盒的掌握应用。“双高期”老干部急诊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熟练掌握家庭急救药物和供氧设备使用方法,能在第一时间正确有效地应用,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时间。在教学案例中,侧重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的操作训练。

1.4多媒体教学

所学内容先以案例进行介绍,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5观摩教学

分批次组织受训人员到体系医院急救中心进行观摩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巩固所学知识,从而系统了解急救的程序和现场急救要点。

2结果

院前急救是急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能体现“急”与“救”的阶段。美国esposito教授指出,一系列关于损伤程度、救治及时性和合理性的研究表明,致死性伤员中,约有35%本来是可以避免死亡的,关键因素是院前阶段能否获得快速、高效和优质的救治[5]。通过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使参训人员提高了对院前急救工作的认识。急救知识的使用率从2005年的35%提高到2010年的78%,92%的急诊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能得到及时处理。172名参训老干部、家属、子女、保姆中,99.3%的参训人员认为在“两高期”的新形势下开展院前急救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对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提高老干部养老质量意义重大;89.5%的参训人员认为授课内容针对性强;92.5%的参训人员认为操作训练实效性好;97.1%的参训人员认为学习培训的知识面和普及面需要进一步拓展。

3讨论

随着老干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平均年龄的增长,对急诊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构建院前急救、急诊科与icu三环相扣的急诊医疗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急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间联系、人员交流培训、形成一致理念成为必然趋势。这三个环节中较为薄弱的是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急救实际操作能力。而院前急救效果直接影响疾病康复,处理不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与体系医院联系,开设较为专业的课程、进行实践培训,广泛普及教育内容,能使受训对象尽快学到一些基本急救技能,保证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时,他们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人。紧紧抓住抢救时机,争取一切可能逆转严重状况的宝贵时间,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尽快康复创造充分条件。通过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认真抓好“三位一体”的急救制度落实,提高干休所的急救自救整体水平,对改进老干部保健工作,改善老干部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孙刚,刘玉法,高美.主编.院前急救概要[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5.

[2]曹文献,张亚坤,吴志成.主编.老年疾病防治康复知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8-9.

[3]王得坤.院前急救[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急救常识篇4

节日期间,人们烹饪佳肴,手难免遭遇外伤。对较小伤口外用“创可贴”即可,使用创可贴48小时应更换新的。

一些人认为创可贴的用法简单,有了伤口随便一贴便能治好,这是错误的。创可贴虽然对小的伤口有治疗作用,但不能随便贴,已感染化脓的伤口不能贴,以免阻碍脓液的流出;伤口较深、出血较多时也不能贴,应立即压迫止血,速到医院行清创术,视伤情而缝合修补。

烫伤应掌握好范围和程度

节日期间,在生活中发生烫伤事故屡见不鲜。烫伤后首先要脱离热源,去掉衣服。轻度烫伤,被烫伤者可以用凉水冲洗或用干净的冷毛巾冷敷,可涂些紫药水,不必包扎。要保持创面清洁,否则容易污染创面,加重损伤;皮肤起泡时,最好不要把水泡弄破,将水泡四周皮肤用酒精进行消毒,然后用干净布包扎。因燃放烟花爆竹不幸所致的受伤,如皮肤稍有红肿,可按一般烫伤处理,如炸伤部位严重焦黑、流血,应保护好创口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异物卡喉应走出误区

咽喉及食管异物往往在进食匆忙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发生,异物种类以鱼刺,鸡、鸭肉骨常见。家人发生这种情况时,可首先鼓励其自己将东西吐出来。鱼刺卡在嗓子里时,千万不能让患者囫囵吞咽大块馒头、米饭等食物。因为这种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不仅不能把鱼刺除掉,反而使其刺得更深,更不易取出,严重时可发生感染、穿孔。

如果鱼刺细小,也可试饮米醋使其软化。如张口看不见鱼刺,应速送医院请医生进行处理。如果不慎把骨头或硬物卡在喉以下部位,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不要尝试取出,应赶快就医,异物停留越久,越可能引发炎症或穿孔。

急救常识篇5

【关键词】危急重症;三维护理管理模式;院前急救质量

院前急救阶段是指救护中心接收到急诊信息后,由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直至救护车到来的这一阶段。院前急救作为急救过程的一部分,其工作质量与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2]。目前关于院前急救的模式尚无统一明确的标准,本研究选取1215例患者,分析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对危急重症患者院前急救质量的影响,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接收的121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0例)和对照组(515例)。其中观察组男325例,女375例,年龄21~70岁,平均(50.88±9.65)岁;对照组男215例,女300例,年龄20~71岁,平均(50.62±9.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管理方法1.2.1观察组采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进行院前急救,包括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每项内容均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并挑选通过N3级培训考核并担任院前急救工作3a以上的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成立院前急救小组,对培训和护理工作进行考核、指导。①逻辑维:基于三维结构的逻辑维分为明确问题、建立评价体系、系统分析、综合及优化系统方案等步骤,结合批判性思维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改善护理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创新思维积极性。②时间维:基于三维结构的时间维分为规划、拟定、研制等阶段,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可培养护理人员的紧迫意识,使其掌握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并充分利用每分每秒,提高护理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③知识维:基于三维结构的知识维指出每项护理工作均需对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加强护理人员在人文医学、心理学、常见疾病急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院前急救相关知识,避免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措。1.2.2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方法,急救中心接收到急诊信息后询问详细地址、病因、联系方式等,并立即通知急救小组,到达急救现场后使用急救用品对患者进行常规对应护理,同时送入医院进行救治。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院前急救成功率、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满意+尚可)/总例数×100%。总分为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不满意。采用医院自制的百分制院前急救理论知识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对院前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数越高,理论知识掌握度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定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和院前急救成功率观察组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和院前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和理论知识掌握度观察组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短,理论知识掌握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研究指出,院前急救是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较高质量的院前急救工作可为急诊医生争取有利的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3]。鉴于院前急救护理岗位的特殊性,开展符合院前急救护理要求的质量控制管理模式是迫切和必要的。霍尔提出的三维模式可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问题。国内相关学者基于霍尔三维模式设计出系统安全工程的三维结构,包含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4]。逻辑维旨在提高批判性逻辑思维能力,时间维旨在提高工作效率,知识维旨在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将三维模式应用于医院院前急救中,可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工作效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提高护理人员院前急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进行院前急救,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结果显示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院前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印证了上述分析,进一步说明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院前急救质量。观察组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短,理论知识掌握度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人员急救应诊反应时间,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综上所述,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可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对危急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质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严立仙.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6):21-23.

[2]李建云,张英,黄一丹,等.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在CCU危急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6):4005-4006.

[3]姜美华,梁羽婷.三维护理管理在急危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75-76.

[4]王翠玉,林腾珠,王玲,等.三维结构护理管理模式在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9):54-57.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急救知识培训总结(收集5篇)
  • 下一篇:急救药品(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