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都会选择踏青、扫墓等,而你是这么过清明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3清明节什么时候几月几日,希望你喜欢。
2023清明节什么时候几月几日2023清明节是2023年4月4日,星期日,辛丑年(牛年)二月廿三。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牵钩、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斗鸡、射柳、插柳、蚕花会、爬桥等一系列活动。
清明节很多地方对吃也有讲究,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其他节气不同的是,清明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墓祭是贵族活动,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没有墓的。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等级没有那么森严,老百姓有坟地后才仿效贵族举行祭奠活动以缅怀先人,称之为家祭。到汉代以后,墓祭才逐渐形成风俗。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传,先秦已有设坛祭墓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坟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也清明节扫墓原因。
清明节节日起源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各地传统习俗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冥镪,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港人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并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早在港英时期,中港边界纵然自从国共内战结束,中共执政之后守护深严,但每逢清明,位处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多会有限度地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中国仍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少人亦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乡,人人身穿多层衣服,携带异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济乡间亲友,粤、港火车票亦会出现抢购潮和抄黄牛票的情况。
近数十年,香港人为先人清除坟前杂草时,有人相信“火烧旺地的风水说法,放火烧杂草,结果引发多宗严重山林大火,备受社会关注。20xx年更有团体要发动“清明无山火誓师大会,呼吁市民勿再放火除杂草。
台湾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新加坡
东南亚地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其形成与华侨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身后事,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公墓),盖大伯公(土地神)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由此逐渐形成对东南亚华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乡会馆文化。
不过,在华人约占总人口75%的新加坡,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政府自1960年代起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华人改土葬为火葬,并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市区内的坟场因此渐渐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买一处政府提供的坟地约需六七千新元(1美元约合1.52新元),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20xx年。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多半为闽南仪式。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多会举家出行,亲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满一、两辆小货车浩浩荡荡去扫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压上墓纸,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当场将酒食、肉、果吃完回家,一般会准备五牲祭拜祖先,当中少不了蛤、螃蟹、鸡、鸭等。祭拜完毕便当场剥蛤吃,然后把蛤壳丢在坟前,表示子孙已来扫过墓。
有哪些习俗1.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2.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5.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6.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祭祀的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关键词:清明节;吃鸡蛋;扫墓;蹴鞠
中图分类号:K8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80-02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此时万物经过冬天冰雪的洗礼已经很干净清明了,万物开始复苏,春天来了。而其由来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是是冬至后的第105天,正好在在清明的前一天。旧时民间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不举火煮饭,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们上坟烧纸,修墓添土,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这些风俗大约始于周代。在古代,人们一般在这个节气安排农事活动。清明节的时候,气温逐渐升高,天气也慢慢变暖,农民开始耕种农作物,因此也就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清明节也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个节日,它牵动着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反映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
一、扫墓
1.扫墓的由来
在清明时节去扫墓,是为了表示对祖先的一种思念、敬重之情。临淄扫墓,主要是铲除坟墓的杂草,添上新土,把祭品供上,烧香奠酒,烧纸钱,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祭祀扫墓的日期,是清明节当天。据考,祭祀扫墓这种风俗习惯在秦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那时的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期间,演变成清明扫墓是在唐朝的时候。清明扫墓这种风俗习惯是传承了寒食节的风俗。在唐朝以前,扫墓都是在寒食节期间进行,而把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并将寒食扫墓定为清明节大约是从唐朝开始的。
2.清明扫墓之传说
清明节作为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内容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效仿,在清明节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有的习俗。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由于治理蜀国的时候立下大功,深得人心,但是在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他盖庙祭祀他,老百姓为了祭祀他,都在道路上拜祭,而拜祭的时间就是寒食期间,而后,朝廷正式为他建了先祖庙,以表示对他的纪念。此时寒食拜祭的习俗已经形成,并逐步演变为个人祭扫祖先坟墓的习俗。第二种说法是寒食节与寒食扫墓的习俗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因纪念介子推而慢慢兴起。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设计谋杀太子以便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太子死后,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到处流亡,受尽百般屈辱,连饭都不吃上。在流亡期间,重耳有一次饿晕了,他的臣子介子推割下自己身上一块肉并烤熟,去救重耳。19年后,重耳回国以后,做了晋文公。在他执政后,把他以前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加以奖赏,唯独没有给介子推一毫奖励。之后有人在晋文公面前说起此事,晋文公这才猛然记起了以前的事情,心里倍感惭愧,马上叫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而介子推却多次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亲自去请,而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派人搜寻也没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主义,放火烧了大山,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也没发现他们母子出来,最后发现他们母子被烧死在烤焦的大柳树下。晋文公看到了介子推写的血书,看后十分感动,痛哭不已,于是将介子推母子二人在这颗烧焦的大柳树下安葬,同时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山名改换为介山,并在山上为他修建了祠堂,并把放火烧山这天称为寒食节,以后的每年这天,禁止放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次年,晋文公亲自登山去祭拜介子推,当晋文公走到介子推墓前时,发现那颗烧焦的柳树已经死而复活了。晋文公望着这棵复活的老柳树,慢慢地走到跟前,用柳条编了一个圈戴在自己头上,这就像看到了介子推时刻在自己身边一样。祭祀完毕后,晋文公赐这颗复活的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且下令把祭祀这天定名为清明节。第三种说法则是,寒食扫墓起源于上古先民祭祀高母的习俗。那时的高母就是祖先。而寒食节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母的时间是相同的,因此唐玄宗下令将寒食节定为祀祖节。慢慢的,寒食节与清明节相混淆,所以人们把寒食扫墓定为清明扫墓。
3.清明扫墓是承袭寒食的
寒食节的扫墓习俗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形成了,但祭祀礼节并不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无论是官员或者平民,在寒食节都要前去祭祀扫墓。这种风俗习惯已经流传很久,唐玄宗曾经下令把人们扫墓这种风俗习惯编人五种礼仪中,并且成为一种风俗常规。因此寒食节祭祀礼俗也就确定下来。后来人们把寒食与清明混淆在一起,于是在清明节也就形成了祭祀习俗。在清明节,人们非常重视对故人的祭祀,通过祭扫坟墓,来表示对死者的悼念。
临淄传统的扫墓习俗:在墓前供祭一些食物,例如酒、水果、饼干、纸钱等(食物一般都是生冷的),然后将纸钱焚化,叩头、行礼、祭拜,最后把祭供的食物吃掉回家。
二、蹴鞠
1.蹴鞠的起源
“蹴鞠”是我国古代的体育项目,它又被称为“蹋鞠”、“蹴球”、“蹴圆”、““筑球”等,相当于现在的足球。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它流传了2300多年,一直延续至清末。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在当时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十分盛行,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体育娱乐项目。汉代的刘向在他的《新序》中就有“寒食踏青蹴鞠”的记载。蹴鞠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顶峰,唐朝诗人仲无颜在其《气球赋》中也记载了当时的人们在清明寒食期间蹴鞠嬉戏的场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人们对蹴鞠这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清明》这首诗中,诗人杜甫也有提到蹴鞠,可见蹴鞠在当时十分受欢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体育活动由对抗性逐渐演变为表演竞技性比赛。到清代时期,有关蹴鞠活动的文字记载就慢慢减少了。蹴鞠本来是男人的体育运动项目,但女人也可蹴鞠。因为“寒食蹴鞠”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春日娱乐活动,多有文人雅士参与。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观看女艺人表演蹴鞠就成了一种时髦,所以关汉卿的小令《女校尉》写道:“茶馀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惟蹴鞠最风流。”到后来,蹴鞠成了那时用来接客的一种手段。
2.蹴鞠的习俗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既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产业,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足球。相传是黄帝发明的,而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训练武士。作为世界足球起源地的临淄,蹴鞠这项体育活动在当地十分流行。最初的蹴鞠是为了防止寒食伤身,因此人们参加一系列体育运动,从此蹴鞠在民间成为了一项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近年来,蹴鞠在临淄再度兴起,参与市民越来越多,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身体,而且使这种民俗活动得到传承与发展。
三、吃鸡蛋
1.清明节吃鸡蛋的传说
相传吃了清明节这天煮的鸡蛋,一年也不会头痛。此说法源自于古代的孝感。孝感是一片水乡泽国,那时的人们以打鱼为生,由于人们每天都在湖里吹湖风,因此很容易得头痛病。一天,尝百草的神农路过此地,看到一些人因为头痛在湖滩上打滚儿。神农非常可怜他们,于是到处找草药,想为这些人治好头痛病,最终吃了好多药也无效。到了三月初三这一天,神农从山上捡来几个野鸡蛋,挖了一大把地米菜,拿到船上煮给大家吃。大家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鸡蛋后,头不痛了。此为清明节吃鸡蛋的传说。
2.清明节吃鸡蛋的原因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只是习俗习惯而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清明这天吃鸡蛋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还有,清明节踏青游玩,带熟鸡蛋既方便又有营养价值,因而广受欢迎,久而久之便形成习惯,成为清明节必食之物也就不足为奇。
3.清明节“碰鸡蛋”的习俗
清明节扫墓感想作文范文一今天,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了那些为建设新中国,为赶走日本侵略者而壮烈牺牲的英烈们的墓碑前,表达我们对先烈们的祝福和敬意。
活动开始后,我们先围绕墓碑走一圈,在墓碑的后面,刻着几个铿锵有力的大字,使我顿时感到气氛很庄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祖国的大地。我思绪万千,我既没有烈士们的勇敢,也没有烈士们的精神。如果我现在还不好好学习,长大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怎对得起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呢?
随后,三位大姐姐为我们讲述了周文彬、蔡德辰、刘玉林三位烈士的事迹。然后,我们把小白花放在胸前,为烈士们默哀一分钟。同时,一曲哀乐悠然响起,柳枝不再摇晃、小鸟不再歌唱、河水不再流动,他们似乎都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声音。此时的我,也没有了往日的高兴,周文彬、蔡德辰、刘玉林、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一个个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呈现在我眼前。仿佛我现在就在战场,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牺牲过程。先烈们这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能把祖国建设好。可是他们还没有完成心愿就永远地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不过请你们放心,你们没走完的路我们接着走!
默哀毕后,我们将一朵朵小白花小心翼翼地放在烈士碑前,你们的肉体虽然走了,但是你们的精神不会走,它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它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它将永垂不朽!
清明节扫墓感想作文范文二我们在路途中,看到很多的坟墓,仔细一看,有一些的墓碑上面有一个五角心,上面的颜色已经淡化了。后来我问奶奶才清楚了,原来这代表曾经为国家捐躯过的。
这首诗杜牧写的诗大家一定都会背吧?清明节了,应该去坟前向各位前辈去祭拜,这都是我们晚辈的礼节嘛。星期六下午就出发向。
妈妈、爸爸、弟弟、我和我的堂妹一家子,一起买好了祭拜的食物准备上山去。很快,到了山下。这座山说它陡峭,也不是很是很陡,说他平坦可是一眼望去这一座山看起来斜面很斜。虽然说每年来这里一次,但是感觉上并不是很陌生。
我们在路途中,看到很多的坟墓,仔细一看,有一些的墓碑上面有一个五角心,上面的颜色已经淡化了。后来我问奶奶才清楚了,原来这代表曾经为国家捐躯过的。我真有想要上去祭拜一下,可是因为时间有限,没有许多的时间在这里耗,所以这个梦想只好作为泡影。
到了,终于到了。我们摆好了祭拜的仪式,开始烧黄纸等扫墓必备的。我拜好之后就开始在附近逗留,这附近有好多的茶叶,嫩嫩的,绿绿的,虽然说旁边有许多的坟墓不景气,可是,加上这春天的鸟叫声很茶叶的清香,好象旁边是隐身的。我只顾自己差一点被他们落下。
到了最后的一站的时候,大家额头上都冒出了汗珠,我们来的目标也渐渐好象不是在扫墓,而是在采茶叶(希望在天堂的前辈们不要生气。),我们采了满满的一戴子茶叶,看这茶叶,我似乎可以看到这茶叶被我们处理过的味道了。
这次去扫墓,我真是受益非深浅。
清明节扫墓感想作文范文三清明节快到了,学校今天安排到宜昌东山烈士陵园里去扫墓。早上8点30分,我们出发了,10点多我们来到了东山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
关于清明节扫墓活动,你要知道的事!
为保证清明节扫墓活动安全、文明、有序地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以及省、市关于做好清明工作的要求,清明期间交警部门和民政部门将对进入市福荫园公墓的机动车辆实施交通管制,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清明
1、交通管制措施
清明节期间4月05、06、07、08、14、15、21、22、28、29、日,共10天对福荫园公墓的周边道路及内部道路实行交通管制如下:
福荫园大道与环茂路交汇路口至福荫园大型停车场路口实施双向行驶,即福荫园大型停车场车辆及仙鹤园停车场内车辆必须从福荫园大道北行出环茂路后东行;福荫园大道福荫园公墓办公室路段至逸仙路垃圾综合处理基地路口路段实施单向行驶,即福荫园公墓内小型停车场车辆只许由福荫园大道南行,从福安一区与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交界出口驶出逸仙路;
在环茂路与玉泉路交汇路口实施交通管制,禁止所有车辆经该路口往福荫园公墓方向行驶;
环茂路、福荫园大道两侧禁止停放任何车辆。为方便市民停放车辆,清明期间开发区玉泉路道路两侧可作为临时停车区停放车辆。
2、注意事项
尽量避开扫墓高峰期,灵活安排时间,错峰拜祭,以保障交通畅通和人员安全;
遵循交通指示行驶,车辆按停车线有序停放,服从现场执勤民警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自觉维护交通和治安秩序。
倡导文明、无烟祭扫,严禁在墓区内燃烧大型纸扎品,爆竹须到指定地点燃放,拜祭完毕须熄灭烟火,防止引发火灾事故;
保管好自身财物,注意照顾好小孩、老人,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清明节都有哪些活动
清明,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八大节之一。这八个节日分别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春节)。清明节,据传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也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按照传统习俗,需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去祭拜祖先和培土扫墓。上供祭拜、烧纸、放鞭炮之后,再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以示人丁兴旺、后继有人。有的地方,还在回家后用香灰或灶灰撒一道在大门处,以防鬼魅入宅。关于清明上坟的这一特殊民俗,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既指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变化,又道出了路上行人的悲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