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理解心得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二、由机械记忆历史内容,到用逻辑思维能力探讨历史问题的转变
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这很重要,基础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记忆,但不等于全部历史都只能靠背。如果仍然存在于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由此造成了班内学习成绩的高低差异会很明显。所以需要和联系式教学方法结合一起使用。
在这个层面上,对我们教师来说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组织教学以及其他的教学方法,譬如考试,逐渐诱导并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到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中来。因此,历史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积极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
3.1讲解课题和小标题是重点
“向45分钟要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一环。除仔细备课、课后复结外,我更认真抓好课堂效果。不仅要求有整洁的板书,还根据历年考试命题做到考什么,就讲什么、练什么。以考促教,以考促练。历史课的关键就是课题和小标题,课题和小标题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讲清楚课题和小标题至关重要。比如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时,要紧紧围绕本课大小标题,讲清楚该政策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练习更要围绕大小标题进行。
3.2上课注重课堂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知识在于积累,历史学习更是如此。记好课堂笔记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复习。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脑袋抵不上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课堂笔记是最好的备忘录,为以后的复习带来方便。因此,从任教初三历史以来,本人一直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任何人都终生有益,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教师要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3.4小组讨论并非越多越好
由于生数较多,课堂上难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也不是课堂发言的学生越多的课就越成功,那种以学生发言次数的多少来评价一节课是相当片面的。还是生数的问题,当课堂上每个小组都在讨论时,教室客观上是嘈杂的,各小组间必然存在互相干扰。这不仅与由于学生声音音量的大小有关,更与不同学生声音的频率不同有关。而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容易疲劳的,所以我认为各小组的讨论不宜过于频繁。
四、采用创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4.1观看历史影片
历史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遥远和陌生的,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可以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鸦片战争》,反映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反映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宏大的历史场景,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4.2学写历史小论文
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第一次写历史小论文时,同学们可能会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便会很快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可以任思维驰聘,联系今天的水土流失,乱砍乱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文史资料工作的意义
存史。文史资料是政协所联系的各界代表性人物所撰写的第一手史料,是历史上重要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所撰写的第一手资料,详实可靠,具有补史之遗、匡史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的功能,既可填补党史、国史、方志、档案的不足,又可从不同角度佐证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社会存史、为后人留史。
资政。文史资料通过记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让人读后深思警醒,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知往鉴来,对今世后人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和昭示意义。
团结。文史资料是通过组织和邀请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人来撰写的,海外华侨或外籍华人接到约稿通知或看到出版的文章,给予他们实事求是的评价,会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甚至回家乡捐款投资。通过记述仁人志士英勇奋斗的史实,能教育后人奋发进取,起到记述一个人、团结一大片的作用,在更深层次上增强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扩大统一战线的联络面及影响力,从而使文史工作既产生于统一战线,又服务于统一战线。
育人。文史资料收集的是近、现代史上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和精神,具有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是教育群众和后人的好教材。
文史资料工作的特点
统战性。文史资料征集和出版的,是与统一战线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史料;是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重要事件的回忆资料;他们撰写的文章体现了政协的统战特点。这是文史资料与党史、国史资料的重要区别,只有明确这些特性,才能避免重复,减少交叉,在各自不同领域为研究历史服务。
三亲性。是重大历史活动的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根据本人的亲历、亲见、亲闻,回忆和讲述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体现了“当代人写当代史,知情人写具体事”,是文史资料最鲜明、最有价值的特点,也是其生命力的象征。亲历,指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的第一手具有历史价值的真实资料。亲见,指自己亲自见证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的真实史料,是历史见证人所回忆、撰写或口述的资料。亲闻,指自己亲自听到的重要的真实史料。如不具备“三亲”性,文史资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征集史料要尽量由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来撰写或口述,才能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可信。只有把握住“三亲”,才能把政协文史资料与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区别开来,使其成为史学研究中独树一帜的品牌。因为“三亲”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史资料将更加彰显其真实性、珍贵性和收藏性。
文史资料写作的原则
立论正确。秉持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肩负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使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问题,科学立论。对建国后有争议的史料整理,要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标准,决定取舍,纠正误区,不偏离中央精神。这样,才能写出符合先进文化要求的史料。
保持真实。文史是以文写史。严格地说,虽然文字记述的历史不可能完全复制历史的原貌,也允许一事多说,但文史资料要尽最大可能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三亲”性强调的就是真实性。真实是文史资料的生命力。即使是“三亲”资料,也需用文史常识考证,才能写出信史。对采集到的资料,要认真校核,科学分析,忠于史实,不能照搬硬套。历史现象很复杂,历史记载又很纷繁,最好的办法是依据丰富的史料,对历史问题深入研究、考证、辨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民间传说,要分析和考证传说的性质,是虚无缥缈的神仙鬼怪传说,还是口耳相传、可信度高的历史故事?可信度高的民间故事,各地皆有,价值较高,是写在嘴上的历史,只不过当年无人将它记在纸上而已。文史资料的体裁属于史料,这就要求作者必须用写史的笔法和语言组织文章。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必须是有根有据的,不能掺杂一丝一毫的虚构和夸张,更不能用想象和推理来弥补史料的匮乏。只有求实存真、保持真实,史料才有保存价值,作为正史的补充和参考。史料只要真实,可以不必求完整,不拘观点,不怕细小,不限篇幅,也不必成体系。
秉笔直书。这是我国史学界千百年来沿袭的优良传统,并以此作为衡量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道德标准,称“史德”。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历代史学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直书历史的光辉巨著。这种德的可贵之处在于“直”,不管人物大小、年代远近,有功不抹煞,有过不避讳,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掩过,过不害功。所以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没有秉笔直书的气概和文风,文史资料就不能称为史料。写作文史资料,不要鬼怪小说的梦幻离奇,不要野史散记的信马由缰,不要杂记政论的慷慨陈辞;要的是继承和发扬历代史家秉笔直书的求实风尚,不受现实功利和时代取向的束缚,不受个人好恶的影响,不计个人毁誉和利害得失,尊重史实,客观公正,为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珍贵资料。对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写出符合历史的真实史料来。对人和事的评价,应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力求切合实际,恰如其分,不拔高溢美,不贬低苛求,不为尊者讳、亲者讳、贤者讳。真正做到:文章书往事,历史记新功;叙事莫褒贬,常存太史风。与“直”相对的是“曲”,曲笔既不便表达,还容易造成歧义和误解,甚至歪曲历史,丧失真实性。
叙述为主。叙述的方法有顺叙、插叙和倒叙,但其方法的运用,只不过是把一个人或一件事讲清楚。但作为史笔,其主要任务是记载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故通常都是直叙其事,把史实写清楚、交待明白作为第一诉求,因此叙述在史家笔下总是占主导位置。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是史家笔法的忠实传承者。行文时允许有议论和评述,但这种议论和评述要精辟得当、简明扼要、凝练集中;要结合史实冷静辨析、引导读者分析历史事件,总结和辨析历史规律,而不能主观抒情、纵情描写,不能发枝叶扶疏、天马行空的感慨。议论与评述尽管处于从属位置,但却以精华之论、点睛之笔与史实融为一体,成为史家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撰写时当细则细,可穿插掌故、趣闻。但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个侧面,有的还可以用几种说法并存,不要妄下定论,把话说死说过头。文风务求简明、严谨、朴实,杜绝假话、大话、套话。直叙其事是突出一种精神,并非不讲求写作技巧。叙述技巧的运用,是史家为补足史证,或者为使自己的说法在不扭曲事实的基础上,更引人入胜而采取的必要手段。但文史资料不同于正史,不必只用说明、叙述的单一笔法,这样写,四平八稳,容易陷入脸谱化、概念化套路,变得枯燥干涩。作为正史的佐证和补益,文史资料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关键词:起始年级学生;历史教学;基本学习方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23-01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现实状态来看,虽然大家都知道"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但受升学、就业等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历史教育一直以来又是不受重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刚进入初中的起始年级学生面对历史这个全新的学科基本上不懂得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怎样预习、做课堂笔记、记忆方法等。现代历史教育课程改革别强调"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要把历史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潜能如何得到相应的发挥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他们体验到与教师协调一致获取知识的乐趣,我们的历史课堂才有可能避免一人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方式是就显得很重要。
这里我就如何对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历史学科基本学习方式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1.课堂预习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墨";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预习,就是指师讲课前,学生要明白自己要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一来,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预习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第一步,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读书五步歌",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读书五步歌"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最常用的方法,其实在历史教学中一样整理。第一步:看,就是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注释、插图、课后扩展和练习等等。第二步:画,就是画出需要弄懂的地方,如本课时内容的重点、难点等。第三步:查,就是查字典,扫除生字词。因为历史学科中涉及很多古代常用而现代却很生僻的字词。第四步:读,同样是在一看、二画、三查之后去再读教材,找出知识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关联。第五步:记,就是用笔记一记。一方面可以根据教材的辅栏中对学生学习过程提出的要求,记下重要的时间、人物、地名和历史事件;另一方面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这就是说,把课本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等到老师课堂上讲解时解决;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会有针对性,全神贯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培养良好课堂预习习惯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和严格要求,不能让懒惰思想占领学生大脑。老师要监督好,持之以恒,学生才会形成良好课堂预习习惯。
2.课堂笔记
初中起始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能够达到完全独立学习的程度。虽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有勾画重点,或是写出的重难知识点,但往往并不能完全正确,这些重要知识点和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引导和讲解。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要学会做好课堂笔记。首先规范要求。预习是要求学生使用铅笔进行勾画和书写;在老师讲解教材时,准备黑色或蓝黑色钢笔做记录。对刚入学的初一学生,在讲到重要知识点时,刻意放慢语速加大音量或者明确学生做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能够根据教师语言表述的节奏变化或者肢体语言的指示做好课堂笔记了。在期末复习期间,为了强调考点我又要求学生用红色的笔做课堂笔记。
要及时检查笔记。一般来说每一堂课中最后的学生巩固练习期间,我除了要观察学习练习情况,还要检查学生的笔记情况,特别是教材中没有的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要求学生一定要记,而且要准确详细。
3.巩固复习
因为历史科目的不受重视,除去按国家教委规定的每周两节的课时量而外,历史学科没有更多的学习时间给学生。因此学生对知识巩固复习在课堂中就要完成一部分,课后的复习巩固也要尽量做到有趣不枯燥。
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把老师讲的和黑板上所写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整理与充实笔记,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形成简单的历史脉络和框架,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另一种方法就是加强练习来巩固复习。学生不只是简单的做课后练习或者做练习册。我要求学生根据新课学习中掌握的知识点自己编题每人一题。利用学生自己出的题目,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如即时两两交换练习,或者分组进行竞赛式的对练,再或者一个主题结束后,选出部分题目形成单元测验题,对学生进行测验。通过这样巩固练习加强练习,能明显的提高复习效果。当然对学生的命题要给与指导,比如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的设置,填空题考核的目标等等一些简单的命题要求。
关键词:历史人物;客观;评价标准
有人说历史是一门唯一的科学,而且是某一伟人说的;也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而且是某一哲人说的。其实他们说得都有道理,说历史是科学,指历史是已经出现的人和事,这是客观存在,当然是科学;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是就历史研究而言,因为历史著作是人写的,人是有感情的,他会把自己的爱憎好恶渗透进去,即使叙述的史实是纯客观的,他也会在材料的取舍上做手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可以视而不见,或者删繁就简,轻描淡写,而对符合自己评价标准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则不厌其烦,兼收并蓄。
其实,制约历史真实性的因素很多,比如史料的匮乏,因为研究历史要坚持论从史出,“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虽然中国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相对于丰富多彩的客观历史本身来讲仍然是凤毛麟角,甚至九牛一毛。比如有的历史人物一生的活动只留下几十字、几百字的记载,有的人物的活动还要从其他有关人物传记中才能发现蛛丝马迹。需要我们作披沙沥金、抽丝剥茧的过细工作。随着新史料包括地下考古的实物资料不断被发现,旧的结论往往被,历史人物“盖棺”也不能论定。
除了史料匮乏外,制约历史著作真实性的因素较多的是作者的主观因素。有的是自觉的,有的是不自觉地伪造历史。自觉的主要是受认识的局限,立场的局限,政治视野的局限。历史评价受制于一定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整体认识水平、社会主流思潮和时代任务。当然,时代在变化,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也就出现了多元史观,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历史著作并不都主张纯客观记录,史实和史论才构成有血有肉丰满的历史。古往今来,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非常复杂,不一而足。科学的历史观提供了历史评价的正确标准,如唯物史观要求历史评价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全球史观要求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到全球化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注意各地区、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彼此相互联系、融合。
科学的历史观提供了历史评价正确标准,如唯物史观要求历史评价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全球史观要求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到全球化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注意各地区、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彼此相互联系、融合。文明史观要求评价历史重在考察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文明演进。比如,对殖民主义的评价,既要否定殖民者裸的野蛮掠夺以及这种掠夺对当地生产力的破坏和对古老文明的摧残,又要肯定殖民者的活动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近代文明成果。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鲁迅就曾说过:“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胜利者对自己的历史颇多曲笔,虚美隐恶;对他笔下主人公的优点、功绩往往用“放大镜”无限放大、任意拔高,而对他的缺点、罪错往往讳莫如深,或轻描淡写,用“显微镜”。对失败的一方则尽量放大他“恶”的一面,而对善的一面则轻描淡写,学生接受这样的历史比“史盲”更可怕。我们常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用这样的镜子能照见什么呢?还能指望发挥历史这门学科经世致用、鉴古知今的功能吗?要鉴别史料的真伪,去伪存真,去芜存菁。
关于“集两者于一炉”
林文认为,《史记》是“寓史于文学,集两者为一炉”,“可叫做‘文学为体,历史为用’”;报告文学“如同《史记》一个游戏规则:‘文学为体,报告为用’,使之是报告,更是文学”。《史记》与“报告文学”在表述方式上“恰如一对孪生兄弟,不仅‘面目’相类,‘性格’也相近”。文中还例举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新闻通讯,作为范例。
林文中“文学为体,历史为用”、“文学为体,报告为用”的说法,实是从近代洋务派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语借用而来。张之洞这话的意思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国之根本,而采用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和法律、教育等一系列的政治设施。其重点仍在为“体”的“中学”。以此例之,林文中“文学为体”云云,也是重点在前者。也就是说,《史记》的重心在“文学”,报告文学的重心也在“文学”。在此,恐怕作者已将“体”“用”两字的意思弄颠倒了。
即使没有搞错,这种说法仍然颇有流弊。我自然想起十多年前,新闻界曾有过关于“消息写作散文化”的争论,人民日报的梁衡是反对这种提法的。他认为新闻与文学的本质是不同的,他从两者的功能、选材、修辞、文字结构、审美取向等12个方面作了区分,认为新闻可向文学借鉴,但是有限度;而提倡“散文化”,则有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失实与新闻功能的弱化。(《消息不能散文化》,载《新闻出版报》1996年9月2日)争论后来因事理渐明而逐步归于消歇。
林文的意思是新闻通讯可以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虽然不是主张“散文化”,但都向“文学”靠拢的意思则是一样的。这种看法倘不是有节制、限范围地提出,实为虚假新闻或不实新闻的产生又增加了一个成因。个中道理显然,在此不再赘述。
关于“文史不分家”
在作者看来,既然《史记》与报告文学是如此的“不谋而合”,自然就得出“文史不分家”的结论,并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见解作为其佐证,说“在这里正体现出‘文史不分家’的真谛”。
林文通篇谈的是“史”(《史记》)与“文”(报告文学),在这里忽而提出“六经”,以替代“文史”中的“文”,未免突兀,故不可不稍作辨析。按照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实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经”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源头,是经典。六经为《易》、《书》、《春秋》、《诗》、《礼》、《乐》,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结晶,后来各种文化支流莫不导源于此,因此“经”具有至高的文化地位。而“文史”中的“文”,则是指文士的诗赋词章之类,多归于集部。将章学诚所云的“六经皆史”,视同于“文史不分家”,未免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其次,将章的“六经皆史”,理解为“文史不分家”,实是大大误解了章学诚。章重提“六经皆史”,其意本在打破“六经”的至尊地位,表明它不过是三代典章制度和历史事实的记载而已。而对“史”与“文”的严加区分,正是章的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关于“史笔”与“文笔”
林文认为,“中国的文笔、史笔和记者之笔一脉相承”。这是不明史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所致。章学诚曾明确表示,文人不能修史。
诚然,在两汉先秦时代,风尚质朴,以文记史,文史大致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史记》,既是历史著作,也可视为文学作品。但自汉魏以降,文与史逐渐分道扬镳,两者各自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工:“史”是历史事实的真实记载,以见历代的治乱之迹;“文”是文人墨客描人状物、言志抒怀的文字。于是两者的写法也有了相应的区分,从而形成“史笔”与“文笔”。章学诚指出:“余尝论史笔与文士异趋,文士务去陈言,而史笔点窜涂改,全贵陶铸群言,不可私矜一家机巧也”,“文士为文,不知事之起讫,而以私意雕琢其间,往往文虽可观而事则全非;或事本可观而文乃不称其事”。(见仓修良《章学诚和〈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4年版)
可见“史笔”是对历史材料的搜集、甄别、剪裁与编排,述而不作,意在求实以存信史;“文笔”则务去陈言,逞露才华,旨在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所以章对韩愈、欧阳修、苏轼等人所修的历史著作都颇有非议,认为他们虽然是文章的“泰山北斗”、“千古宗师”,而于史学史笔“非其所长”。所以“文史不分家”并非史学的进步,而恰恰是一个倒退。
关于《史记》文学性的认识
对于《史记》中一些文学性的描写,从史家的史学角度来看,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地方。林文所举的《史记》描写人物的例子,虽然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但这些细节的真实性却可能成为问题。
正因如此,有论者甚至提出“《史记》非史”的看法:“历史要存其真,便必须审慎地采取较为笼统、概括的手法去记述,否则一涉描摹,便有‘失真’的危险”,“随着时代的推移,史官的‘文学热’终于渐渐消退,历史意识再占上风。史官开始抛弃熠熠生辉的文笔,而着重严谨、平实的史笔。这绝不是说后世的史官缺乏才华,而是标志着历史观念的进步。试看二十四史,除了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越后出的史书,越难找到脍炙人口的名篇,其原因在此”。(周锡:《再论〈史记〉不是史》,载《明报》月刊1990年第4期)
周的看法虽然有些偏激,但能看到历史著作写作的内在要求,是很可贵的。历史著作所承载的任务(或功能)是存信史,而不是向人们提供轻松有趣的消遣,其文字是简括准确、不事雕琢的。许多论者主张新闻写作少用修饰词,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关于“夹叙夹议”的问题
林文认为,“还值得一提的是《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这也是司马迁独创的一种体例”,“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夹叙夹议’。所以‘夹叙夹议’,发明权似应属司马迁”。这个说法不尽妥当。
《史记》在每篇人物传记的末尾都有一段“太史公曰”的文字,是史家对所传人物的结论性的专评,这种史传体例确乎由司马迁创立。但将其视为纪传文的“夹叙夹议”,并不恰当。所谓“夹叙夹议”者,应指在记述的过程中随行文的需要而发表议论,“叙”与“议”是浑然交融在一起,它与司马迁的“太史公曰”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