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桂花诗句(收集5篇)

时间: 2024-08-15 栏目:写作范文

桂花诗句篇1

《红楼梦》里,晚秋时节,透过贾家的霞影窗纱,隐隐飘送过来的一阵沁脾清芬之气,使得来自江左淮扬故地的林家孤女黛玉不禁怀念起童年时常常萦绕在林家墙垣之内的桂花香。只不过,那时南人的用语习惯还尚未与北人同化,不称这种秋季花树为桂花而独独唤称其作木樨,所以这种强烈的南方特质倒是惹得贾家上下早已北化的南人们的一阵评议。

每常到了农历的九月,空气中总能轻易嗅到那漫溢散发的香甜桂花的味道。或许是小桥流水的闲雅熏出了南人四季的清玩本性,尤其是这果熟桂香风潮涌起的江南的秋季。

秋香色的明月,秋香色的酥皮月饼,风雅的数口之家拢聚在一树云遮雾绕的桂花树底下,酌茗拍扇,品小红独唱,聆竹箫丝筝,而入口含化,口角擒香,三秋不绝的,便是那南人独制的桂花糖芯,于是,这桂香由内而外地熏袭着人的所有感官神经,也难怪,《红楼梦》中的琪官会在酒令中拈来一支木樨随口便道出“花气袭人知昼暖”一句来。

其实,国人向来不缺乏那点诗酒的风雅气质,至少在对待桂花,国人所花费的那一份柔情便足以见得那些弥散若桂香的风流气息根深蒂固地长存着,而素来爱好将正当时节的新鲜桂花,酱制成为芬芳宜人的桂花糖芯入配于居家茶饮饭食之中便是其中最好的表现了。

桂花糖芯是江南秋日里常见的伴食佳品之一,每到丹桂满枝,金桂飘香的季节一到,每棵老桂树的底下总会被妇人们小心翼翼地铺上一层白净的宣纸。夜晚来临时家家户户便都会搭出一张有着美人靠的竹椅子,闭起眼睛就这样静静地半躺在树下,细细辨听秋风起处桂花掉落在宣纸之上所发出“噼里噼里”的小响动。许久,我都会沉浸在这种响动之中,然后思忖着那古老“桂子云中落”的诗句,幻想着当那桂花落地的同时是否早已神化的桂子也会伴着千年月宫的传说成为永恒。

如果说采集桂花是一桩风雅的事情,而把收集的桂花精心地酿制成为桂花糖芯亦可谓是风雅。首先得从桂花中挑选出那花瓣厚实花型完美无瑕疵的桂花,为了保证酿制好的糖芯仍旧拥有浓郁甜蜜的桂香,所以采集而得的桂花最好在当天就能被清洁的绵白糖慢慢浸渍,然后妥善地封存在小磁坛内。

制作上等的桂花糖芯开罐就能闻见一股清甜的香味,南方人很喜欢这股清甜的滋味,所以,但凡他们能想得到的甜品都会加入一两勺桂花糖芯,这或许已然成为了沿袭久远的一种江南独特的饮食民俗了吧。倘或一碗冬日的百果圆子羹里少了那么一味隔季的清甜,老人家们可是会当真嗔怪其做法的不正宗,乃至怀疑制作这碗甜品的厨师的江南籍贯起来呢。

似乎和南方的桂花相比,秋日里的北人多偏好的是,但能将爱花的这种风雅传袭至饮食之上的,这小口磁坛内精心酱制的桂花糖芯比那老佛爷的将鲜菊瓣直涮入沸锅的食用方式要温厚许多吧。

算来算去,在南方人的心目中最合乎他们脾胃的,只能是桂花了罢。所以,南人的庭院里,花树果树虽多,但切切不能忘记的就是桂花树。从前读到过清代丁立诚写的一支打油诗,末句便是“一路桂花香进城。”写地十分契合南方人的脾性。无论是在户列罗绮的城市,还是在溪头山边的乡村,南人莫怀着个人自己的心事向往那一缕脉脉的桂香。

桂花诗句篇2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总是拿着一本唐诗书,一字一句地教我读,教我背,当时的我并不能明白这些短句所包含的意义,只知道读着很顺口。

妈妈一定是在某一个春天开始教我读诗背诗的,不然我会背的第一首诗怎么会是《春晓》呢?背完后,我问妈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知多少”是不是知道有多少?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笑说:“傻孩子,不是知道有多少,而是不知道花落了多少。”哦,原来如此,我开始觉得“诗的语言”原来是“诗自己的语言”,语言中包含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意境啊!

慢慢地,上学后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诗,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透过这字里行间,我仿佛闻见了桂花的香味,看见月亮出来了,听见了鸟儿飞过小溪的尖叫,“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想一想,多么美啊,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是春天却要归去了,留不住的美丽留下的遗憾!

我把这些描述给妈妈听,妈妈说:“这就是诗中的意境展现给你的一幅幅美妙的画啊!”

桂花诗句篇3

香菱身世

香菱,原名甄英莲,乡宦人家,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十二三岁后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回去做小妾。大观园内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她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师从黛玉学诗。薛蟠娶夏金桂后,在第八十回中,香菱被夏金桂易名为“秋菱”,因屡受夏金桂之折磨,终酿成干血之症。(高鹗续写部分为夏金桂下毒害她,结果却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薛蟠出狱后,香菱扶正,因难产而死。)

人物外貌

《红楼梦》中对香菱外貌的正面描写不多,一般都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出她的美貌和才气。比较直接的有两处,开头说小时候的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第七回周瑞家的在送宫花时见金钏儿和香菱在晒日阳儿,向金钏儿说:“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贾琏称赞她“长的好齐整模样儿”,认为“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她”。通过这些描写,说明香菱生得袅娜纤巧,模样儿齐整好看。

人物性格

香菱高居副钗之榜首,贯穿整部红楼,成为很多红楼专家探求草蛇灰线艺术的媒介,被认为是曹雪芹展现《石头记》的魂魄。综合分析这一人物,具有以下性格特点:

1.温柔安静

香菱不仅模样儿标致,其为人行事也与别的女孩不同,温柔安静。用凤姐的话来说,“他做人行事,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不上他”。但这种温柔安静又与宝钗的不同。宝钗的温柔安静是以坚强智慧为底蕴的外在表现,香菱的温柔安静实际是憨厚老实任人宰割,是一种傻乎乎的温柔。也正是这种傻乎乎的温柔,注定了她一生遭受欺凌,酿成了悲剧人生

2.刻苦勤奋

香菱刻苦勤奋主要表现在她学诗这一章回。小说写她一心要向众姐妹学习写诗,黛玉为她开列了一长串应读书目,要她先读名家诗,待腹中有了一定的诗词底子再写。她“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及至夜半,不思安寝。不久,黛玉以月为题要她写一首试试看。香菱既忙着读又急着写,“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如着魔一般。香菱如此用功平生第一首诗却不成功,但她不灰心,反而是愈加执着地坠入读写中:她“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从早到晚,一门心思在诗的构思中,最终“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写出让大家都夸赞的诗歌,连宝钗都赞曰“诚心通了天了”。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香菱的可爱、勤奋、聪敏、好学的形象。

3.懦弱顺从

香菱(英莲)三岁被拐,十二三岁好不容易卖给了个好人家,似乎要苦尽甘来,但半路上又横生枝节,冯渊被薛蟠打死,她被强抢为妾,这些波折,她都逆来顺受,不抗争,顺从安之,展现出她性格的懦弱。特别是在夏金桂进门之后,对香菱态度傲慢,先是擅作主张改“香菱”为“秋菱”,再接二连三地对她进行羞辱、欺负,香菱一概隐忍顺从,被动地接受,只顾自悲自怨,而无力反抗,展现出的又是一个逆来顺受、愚昧无知的丫鬟形象。

香菱性格的形成,是和她的人生宿命有关,更与封建的传统有关。小说第一回中,她就被癞僧指为

“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

元宵观灯失踪后,被拐子连卖两次,初卖与冯渊,继而卖于薛蟠,终引出人命官司。在小说第十六回,小说借平儿之口补述香菱“竟与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他。”直到最后被夏金桂欺凌,酿成干血之症,都应了“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的谶语,这显然是作者宿命论的体现。从这一观点看来,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况且,在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占主导的大观园,虽然香菱早已做了好几年的小妾,但因为不是正室,所以她只能被后来的正室夏金桂陷害、欺凌。一个无依无靠、没有心计的弱女子,在那样的环境中,不逆来顺受,又能有怎样的作为呢?

1.副册判词

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2.癞僧诗谶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香菱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小说第七回,单单从这个名字本身看,菱花夏开秋谢,而后来薛蟠的正室夏金桂,“金桂”一词正含秋之意,金桂一出而秋意浓,菱花焉有与金桂争艳之能,最终自然只能落个“香魂返故乡”的结局。同时,菱花无香,而作者以香作为“菱”的修饰语,也与“金桂”呼应,金桂一出,香溢秋日,“香菱”自然也就只能成为“秋菱”,秋日既至,菱花早谢,也就只剩下“菱花空对雪澌澌”的凄美。

3.自评

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具有一股清香的,但这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

4.他评

薛宝钗:本来就呆呆傻傻的。

香菱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用来“千里伏线”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人物线索之一。首先,作者用甄士隐一家的小兴衰来影射荣宁二府的大兴衰。同是望族,同在“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同是祸起萧墙,转眼之间便“烟消火灭”。同是“富贵不知乐业”,终落得“茅椽蓬读,瓦灶绳床”,甄士隐的结局就预示了贾宝玉的结局。甄士隐一家的离散悲辛其实就是贾府悲剧的预演,只有香菱是唯一亲历大小两次兴衰的串接者。其次,英莲、冯渊二人的一段小悲欢影射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同是“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最终棒打鸳鸳,生死异路。作者用以上两个事件为全书定下了基调,而这两个事件都是围绕香菱发生的,可以说香菱的遭遇是全书的定音符号。

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1)选文出自名著《》,表现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可以看出香菱的性格是________

(2)找出语段中两个细节。

①细节一:

②细节二:

2.(2016・成都)语文书中,无数经典人物令我们难以忘怀。请仿照示例,给香菱(《香菱学诗》)写一段话。(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示例:泥人张:一门最底层的手艺,让人忘记你的真名;你用一团泥巴,找回了尊严。

3.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评述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其描绘大漠壮观景象,似不合事理而实妙、似俗而实巧,可谓一语中的。

1.(1)《红楼梦》香菱苦志学诗香菱目标坚定,潜心钻研。

(2)细节一: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细节二: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桂花诗句篇4

关键词:桂花;诗词;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10-02

花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人爱花、莳花、赏花、餐花,各种花以独特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文化品格,认为花中蕴含着文化,凝聚着品德和气节。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桂花文化首先来源于它的栽培和利用的实践。战国时期,人们就重视桂,把桂作为珍贵的植物、饮食的配料、建筑的材料、装饰的花卉。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了著名花卉,南方产的桂花,被纷纷引种于宫苑、庭院和寺庙。除了观赏、食用,古人还将桂花入药,制成香囊和化妆品。在中国桂花文化中,除了月中桂树的传说,还有攀折桂花的典故。由于神话的流传,文人的歌咏,百姓的日用,风俗的流播,中国桂花文化的脉络日见清晰,积淀日益深厚,桂花被赋予了清高、高雅、荣誉、长寿、吉祥等文化含义,从而构成了中国桂花文化意蕴体系。这一体系又分为俗、雅两个层面。俗的一面,包括长寿、吉祥等含义,在民俗文化里得到了传承;雅的一面,如清高、高雅、荣誉等含义,则在诗词艺术里得到了固定。千百年来,我国诗人吟桂咏桂,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细如金粟的桂花中建立起了一个丰满的精神世界,诗词成为桂花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透过中国古代咏桂诗词,桂花被赋予的象征意义、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呼之欲出。这里举出数例,略作分析:

一、清高――楚辞遗绪,隐逸情怀

桂花“清高”这一文化含义,源自爱国诗人屈原的歌咏。桂花幽独自赏,凌寒不凋,正好与“清者自清”的人格期许相吻合。屈原《远游》中“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的句子,借桂花凌寒不凋,表达自己孤标傲世、独领的品性。西汉淮南小山为悯伤屈原而作的《楚辞・招隐士》,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等诗句,以桂树甘于幽谷的寂寞而犹自散发清香的品格,来比喻屈原不与朝中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这些句子穿插在楚辞的字里行间,还是屈原以香草喻人的余绪。这一余绪被后世诗人继承了下来,常用桂花比喻人格之高洁。唐李白的《咏桂》即是如此:

世人种桃李,多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云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诗中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桃、李和桂花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结局,借以影射显赫一时的朝中权贵,一旦失宠于君主,荣耀就难以保存;而借喻为山野桂树的李白本人,却能悠然自得,安居昔日的庄园,其格调高下也由此可见。

桂花清雅高洁,香气浓郁,却往往生长在偏远的岩谷,所以古人多以桂树、桂丛描写隐士生活,其中包含有“清者自清”、“幽独不遇”等复杂含义。这既是桂花的生长习性的比附,也是《楚辞・招隐士》的衍生发展。古诗词中,诗人常常悯桂之幽独,悲士之不遇。以唐人于武陵的《山上桂》为例: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几春。忽逢幽隐树,如见独醒人。石冷常开晚,风多落亦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之时,诗人兴致勃勃走上山路,看到幽隐于山林之中的桂树,不觉心头一动,犹如见到了独醒之人。这种感觉,表现了诗人对桂树由衷的赏爱。将桂树比作独醒之人,在众人皆醉之时,表明其不随流俗。可是,“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桂花的处境之艰,使人联想到人的成功又是多么不易。桂花树本来不俗,却沦落山中无人赏识,开难落易,天长日久又被樵夫砍伐为柴薪。桂树可悲的命运,归根结底是处地僻远所致,诗中明显流露出哀怨之情,寄托了讽世之意。

二、高雅――天上名种,人间异香

桂花“高雅”的文化意蕴,源自月中桂树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出自《淮南子》:“月中有桂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古人以花喻人,谓人有才情趣,花有色香韵。桂花来自天上的名种,又散发出馥郁的香味,因此古来咏桂诗作,多从月桂传说和芳香着眼,强调桂花来自天上月宫,不是人间之种;描摹桂花风前幽香暗度,月下神韵优雅,衬出其独特的风采。如李峤的“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李商隐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杨济翁的“天上人间高度影,月下风前自在香”,杨万里的“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等等,描摹桂花的香韵,赞美桂花的优雅。请看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上片写桂花高洁优雅的气质,“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描绘桂花枝叶的形状、花的色泽,写出了桂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一语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下片承上片趣旨,极度赞美桂花的“胜绝”之处。之所以“香与韵,两清洁”,是因为它出身不同于凡花,来自天上天宫的金庭、玉阶:“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这里借月中桂树的传说,状眼前月光皎洁、桂枝飘香的优雅实景,道出了桂花的声誉来自高贵的出身。

再如宋代陈亮《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状写桂花之神韵,抒发诗人的胸怀: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词里说,皓月当空,天穹如洗,天宫收储桂花已足,桂花于是散落人间。因为桂花唯恐春天群花自惭,所以绽放在这秋天的夜晚。桂花正自深情眷注人间,意在唤回远去的春天,又何曾感到幽独?怪道此花香飘十里,原来它是天上的余香!坐在桂花树旁,但见花色金黄,花小如粟,而联想到秋日芙蓉,只能令人顿添愁思;东篱黄菊,不过助人凄凉,而桂花不谙人情世敌,远离时俗,心志是如此高洁!词中咏叹桂花的雅量高致,光明磊落的胸怀,词中有人,呼之欲出,表现出词人人格光采四照,肝胆相照。这首词标新立异,格调高雅,但也是由天上之种、奇异之香生发开来的。

三、荣誉――蟾宫折桂,出类拔萃

古人常借折桂之典故,励进取之壮志。折桂的典故,出自西晋时的郄诜。郄诜通过荐举贤良对策被皇帝选中,升为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自以为如何,他答道:“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这是用桂比喻人才出类拔萃的开始。随着科举制的出现,人们又援引这一典故,用攀桂、折桂、蟾宫折桂来称科举考试得中。由此推衍,又把科考称为“桂科”,把登第人员称为入了“桂籍”,现在,人们也常用折桂、蟾宫折桂来称在考场、赛场上取得好名次。以元代谢宗可的《月中桂花》为例:

金粟如来夜化身,嫦娥留得护冰轮。枝横大地山河影,根老层霄雨露春。长有天香飞碧落,不教仙子种红尘。折来何必吴刚斧,还我凌云第一人。

诗人介绍了嫦娥与广寒宫里桂树的生长和开花盛况,接着又信心十足地宣称:无需吴刚代劳,我将应试发迹,自去月中折桂。不过,从格调而言,谢宗可这首诗不及晚唐桂州(今桂林)人曹邺的《寄阳朔友人》:

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

曹邺流寓长安十年,多次应举考试,终于在大中四年(850年)中了进士,惊喜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桂林历史悠久,秦始皇时就设置了桂林郡。既名桂林,就应盛产桂树,因此曹邺希望借自己中进士的契机,采得月中的桂子撒向故乡,使故乡的桂花能遮天蔽日地开放,出现更多的人才。

桂花清高、高雅、荣誉等文化意蕴,以情景相融的诗词艺术形式固定下来,传播开来,成为反映我国传统文化心态的一个载体。佛经上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进入咏桂诗词这个丰满的艺术世界,我们欣赏的不单是文学作品,而是在领略中国花文化的奇葩。

参考文献:

桂花诗句篇5

关键词:唐代桂林山水诗奇特

山水诗是自然山水美与观赏者心灵相融合的艺术载体。六朝山水诗从总的倾向上来看,大多着意刻画山水的客观面目,局限于以形写形,工笔细描,再现大自然的外形美。而在唐代山水诗歌中,观赏者于自然山水机械组合,情景分叙的简单模式被打破,山水审美与自然哲学趋于完美结合起来,山水自然美与观赏者心灵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双向反馈,物我合一,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审美的最高艺术境界。

桂林秀美的山水风光在唐代已经引起了许多文人骚客的关注。如杜甫的《寄杨五桂州》是较为有名的一首: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千里外,雪片一冬深。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

本诗写出了桂林宜人的奇特气候,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桂林则清爽宜人。在雪花纷飞的隆冬,梅花在万里之外的桂林盛开,说明了桂林是一处盛夏无酷暑、腊月无严寒的好地方。一年四季都是旅游的好季节。

中唐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一诗描绘桂林的自然山水,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说出了漓江的水,是那么清澈而曲折,登高远眺,像一条青绿色的绸带环绕在崇山峻岭之间;桂林的山,是那么翠绿而挺拔,似一支支插在大地上的碧玉簪子。寥寥几笔,就捕捉了桂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最显著的特征,活现了“山水甲天下”的娇姿,成了讴歌桂林山水之美的千古绝唱。

桂林的山不以宏大出名,而以秀丽著称。正是这些稀罕的石山,形态美、诗意浓,使游人为之倾倒。如:张固在《独秀峰》一诗中写道:

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写出了该峰拔地而起,高插入云,在桂林城的群峰中一枝独秀的气势。“擎天一柱”一语,更能表现出独秀峰的磅礴气势。

桂林的水不以雄伟出名,而以澄碧曲折闻名。张九龄的《巡按自漓水南行》,曹松的《桂江》、刘长卿的《入桂渚次沙牛石穴》、宋之问的《下桂江悬黎壁》和《下桂江龙目滩》都是描写漓江流域风光的诗作。“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曹松《桂江》中的这两句诗,正是用漓江水与天空的白云环绕在一起的胜景来体现漓江水的清澈蜿蜒。而李商隐的《桂林》则写出了别样的情致∶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河俦,萧鼓不曾休。

一层层的展现桂林这个“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旁”的山乡水域的自然环境。桂林不仅山水秀丽,而且岩洞奇巧。山中大小洞穴,玲珑剔透,幻若迷宫。洞中景物,千奇百怪。李涉的《玄岩铭》中就将南溪山上中的白龙洞描写得非常细致,诗云:

……岩之有洞,窈窕郁盘。虎挂龙悬,形状万端。威驰杳冥,仰杳攒玩。玉落磐坠,幽声昼寒……

进入岩中,洞道迂回曲折,洞中石钟乳形成了种种形象:有狮子、大象、斑鸠等形象;有云山、三峡、六月雪等洞中景色。将岩洞的华丽、奇巧描绘得形象逼真。

唐代诗人们展开艺术的想象,以鲜艳的彩笔描绘桂林山水,以优美的语言赞美桂林山水,施展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观,往往是由山、水、洞等景物,相互联系,相互映衬而构成的。诗人在描绘桂林山水的景色时,往往是从宏观上把握每一个景观的特点。许多的诗作是多样统一的自然景观的反映。“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不正是山与水与城的相互联系,相互映衬,多样统一。可见作者是从宏观上把握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观的。总之,桂林奇特的山水在诗人的笔下就变得更加的惟妙惟肖了。正如桂林人们所说的,“不想不象,一想就象,越想越象”。我们通过诗人所描绘的桂林奇特山水更容易感受和欣赏桂林山水的美。

唐代桂林山水诗歌不但表现了桂林的奇特美景,而且还体现出作者的奇特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有别友之情和贬谪之情两种。别友之情主要是指诗人送别友人赴桂林上任时的心情,王维的《送刑桂州》,张说的《送岳州李十从军桂州》、《送人之临桂》,杨衡的《桂州与陈羽念别》、《送公孙四自桂州归属》,张籍的《送严大夫之桂州》,白居易的《送严大夫赴桂州》等,此类诗作虽为送别友人,但并无哀怨凄婉之情,而多是激励友人,别有一番风味。王昌龄的《送高三之桂林》正是此类诗中的一首佳作: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全诗借景抒怀,寄托了诗人对挚友的一片耿耿忠情。夜色茫茫,诗人与好友面对着浩渺的潇湘江流把盏辞行。多情自古伤离别。而诗人在失意彷徨之际饯别友人,竟能从郁闷中跳出来,憧憬美好的未来,盼望着友人归来时襟袖里还沾着馥郁的桂花清香,或许是秀甲天下的桂林风光赋予诗人的这种灵性吧。张籍在听说严谟到桂林赴任时赋诗《送严大夫之桂州》说,到了桂林可以欣赏到那里山水的“幽奇”景致,其实,桂林并不遥远,与五岭相连,九疑山之南。“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那里并不荒凉,农耕还是很发达的。“听歌难辨曲,风俗自相谙。”风俗与中原也差不多的,只是语言和乐曲有些差异。张籍的言外之意,是要严谟放心前去赴任。白居易也写了一首《送严大夫赴桂州》,他首先强调了桂林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去那里做官是值得的,对国家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地压坤方重,官兼宪府雄。”他将会受到称赞的。

贬谪之情主要是指一些诗人被贬到南方做官或到桂林、或途经桂林看到桂林美丽的山水时所触发的感情。宋之问就是其中一位较为有名的贬官。他于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被谪广西钦州,但他途经桂林时被这里的山水深深地吸引,而大部分时间住在了桂林。最终他被“赐死桂林”。宋之问从富丽繁华的长安,来到地僻人稀的岭南。从仕途来说,宋之问被贬广西,是不幸的,但从诗歌创作看,确实是一件幸事。它使宋之问离开了宫廷这个狭小的天地,走向民间,来到山野这个广袤的世界,无论他的精神境界,还是审美意识,都有新的扩展,诗歌创作也有新的开拓,在桂林写的《登逍遥楼》: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逍遥楼在桂林行春门的城楼上,为唐代所建。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题额。宋代改为湘南楼。逍遥楼气势恢宏,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经常宴集的地方。而诗人登上城楼,去国怀乡之情油然而生,回肠荡气,扣人心弦。

唐代桂林山水诗不仅描绘了桂林奇特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奇特的心情,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是诗文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曹邺的《东洲》中“江城隔水是东洲,浑似金鳌水上浮。”在写作手法上,作者浮想联翩的,将东洲比作一只金色之鳖在水上浮动,不仅用“拟物”的手法,把沙洲比着金鳖;而且“化静为动”地说这夜金鳖正昂头摆尾地浮动于水上,从而更突现了作者的“硬骨头”的精神,有如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不可摇动的坚定信念。而李渤的《留别南溪》:“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次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诗人在创作手法上则以泉水流逝比喻自己的离去,巧妙自然。

第二是构思也非常精巧。如宋之问的《登逍遥楼》诗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诗以起句“望乡关”确立主题,但诗人却在承句漫不经心的绘景,不遣愁词。转句更加看似不着边际,去主题甚远,有悖诗理,实则诗人独具匠心,为读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

唐代诗人从多层次,多角度刻画了桂林山水的方方面面。世间的事物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而人的审美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也是一样,“横看城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坡《题西林壁》)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地位、心境的不同,诗中所描绘的桂林山水,恰恰又是折射他们心灵最好的镜子。神游桂林者的向往;南迁为官者的哀愁;远方游子的惊异;本地诗人的热恋无一不通过山水诗歌跃然纸上。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既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更是个人的主观意念的反映。从而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优秀的桂林山水诗人绝非一般人眼中的“心如古井,波澜不经”的逃遁山林的隐士,诗中表现的正是他们深度的生命意识和永不枯竭的感性生命动力,这才是真正的桂林山水,真正的桂林山水诗。

古代桂林山水诗多达5000多首,据清代汪森编的《粤西诗载》收录,唐代以前的岁月里有关桂林山水的诗歌不足十首,直到唐代桂林山水诗才走向成熟和完美。从客观的表现对象而言,唐代国家的统一和桂林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水环境,为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厚的源泉和空前广阔的审美天地。唐代交通业已非常发达,既为人们访山问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促成了士人漫游各地的风尚。为南居官者众多,再加上本地诗人的崛起,有了这种种的条件不仅为唐代桂林山水诗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且激发了唐人的爱国豪情与逸兴旷怀,使唐代桂林山水诗形成了一种异于前代的开阔胸襟,广大的视野及崇高的感情。

人们在观赏桂林山水的许多景物时,往往通过一些著名的山水诗词得到启发,展开想象,顿时,那山水景观,便增添异彩。许多唐代桂林山水诗歌,就这样将山水景观形象化,它对桂林山水之美可以起到反射作用,从而使桂林山水附丽增辉。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客,不远万里,来到桂林,观赏这里的奇山秀水,而其中反映桂林山水之美的唐代山水诗歌虽是沧海一粟,却折射出桂林山水的无限风情。因此我们不仅要探讨桂林山水自然美的问题,而且要重视唐代桂林山水诗及其桂林山水文学的研究,促进桂林山水诗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总之,江山因佳句的装点而多娇,引人瞩目;人物因江山的衬托而昭著,代代相传。凡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或并存的地方,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为人们所神往。相信桂林山水的美名会随着不断发展的优秀诗作的流传而响彻环宇。

参考文献:

[1]《中国山水诗论稿》

[2]《粤西诗载》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桂花雨教案(收集5篇)
  • 下一篇:桂花品种(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