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10篇)

时间: 2024-05-23 栏目:教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利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正确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比较熟练的画出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超市运来花生油和豆油共600桶,花生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

(二)、教学实施

1.根据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数学问题:

花生油有多少桶?豆油有多少桶?豆油不花生油多多少桶?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可以一步解决?明确任务,重点研究第二个问题

2.能用图表示豆油的部分吗?板书:

“1”

花生油占总桶数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提问;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说明: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这节课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比例

二、整理比和比例的意义

(1)提问:什么叫做比?请举一个比的例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提问:什么叫做比例?请举一个比例的例子?(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的关系)

(3)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例如:3:4=12:16

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例如:3:4=9:12

4×9=3×12

2、练习

(1)下面每组里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1:2和2.5:5(2.5:5=1:2成比例)

1.2:0.3和6:1.5(1.2:0.3=4:16:1.5=4:1成比例)

3:1/3和2:1/2(不成比例)

小结:判断两组比是否成比例,我们可以分别求比值,比较比值是否相等;还可以根据比例的性质: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相等来判断。

3、解比例

75:16=25:XX/8=0.3/2X:5/12=60:103/4:1/10=X/12

小结:解整数和小数的比例,先约分再移项计算;解分数的比例先移项后约分

4、复习比例尺

提问:什么叫做比例尺?(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说说下面各比例尺的意义

1:40001/360

(2)求比例尺

在某城市的旅游图上,用1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60千米=60000000厘米15/6000000=1/400000

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细胞照片上量得一细胞长1.5厘米,已知该细胞实际长0.5毫米,求这幅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

1.5厘米=15毫米15:0.5=30:1

(5)比例尺是1:30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座大桥的长度是7厘米,这座大桥的实际长度是多少米?

倍数解:7×3000=21000厘米=210米

解比例:7/X=1/3000X=2100021000厘米=210米(学生不讲可以不提)

板书: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7÷1/3000=21000厘米

(6)在比例尺200:1的手表图纸上,量得一个圆形零件的直径为3厘米,求该零件的实际直径是多少毫米?

3÷200/1=0.015厘米=0.15毫米

(7)从北京到上海实际距离大约是1050千米,画在1:25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1050千米=105000000厘米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05000000×1/25000000=4.2厘米

用解比例:X/105000000=1/25000000X=4.2

(8)一手机实际长10厘米,在比例尺30:1的该手机海报上,手机长多少米?

10×30/1=300厘米=3米

(9)一幅地图上比例尺如下:

①换成数值比例尺怎样表示?

②量得杭州到北京的距离为10厘米,求杭州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10×150

③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该画多少厘米?1050÷150

三、巩固提高

(10)一块操场实际长200米,图上量得该操场长5厘米,宽3厘米,求该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这块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比例尺:1/4000

面积:3÷1/4000=12000厘米=120米120×200=24000平方米

(11)在比例尺1:1000的图上量得一座大桥长14厘米,那么在比例尺是1:500的图上该桥长多少厘米?

14÷1/1000=14000厘米

14000×1/500=28厘米

四、完成复习第1题

五、作业

P552、3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计划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将学会反比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借助具体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底面积”和“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师追问:在什么情况下,“底面积”和“高”成正比例关系?

2.探究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体会函数思想,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

3.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探究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继续探究圆柱体积问题,如果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与高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将从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开始。

2.引入课题

如果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高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本节课将探究圆柱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反比例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初步感知反比例的量,并思考如何探究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思维完整性。

⊙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教师出示以杯子的底面积为自变量,水的高度为因变量的变化情况表格。

教师:请观察下表,思考其中的规律,并回答下列问题。

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如何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学生1:表中包含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学生2: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

学生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也就是底面积×高度=水的体积(一定)。

(4)明确反比例的概念及特点。

由于水的体积保持不变,因而杯子的底面积变化就会影响水的高度。杯子底面积增加,则水的高度相应地降低,而当杯子底面积减小时,则水的高度反而会升高。然而,无论杯子底面积和水的高度如何变化,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比例关系,即杯子底面积和水的高度是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解答吗?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解答,通过巡视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其间结合说明设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用厘米,解题后再化成米数。提问:用不同方法解答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来解答,也可以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吗,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用比例解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比例的,应该设谁为x。指出: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相应的倍数,也可以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结果.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6.做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动手操作,验证交流,经历探索和认识莫比乌斯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3、在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用长方形纸条制作莫比乌斯带;

2.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双面胶彩笔5条长方形纸条

教师:5条长方形纸条2枚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课

(师拿出一张纸条和两枚回形针)

师:大家看老师手上有什么?(纸条)它可是一张神奇的纸条哦!它到底有多神奇呢?下面我们玩个魔术,(边操作边问)大家看这两枚回形针有没有连在一起?(没有)老师可利用这张纸条让它们手牵手连在一起,信吗?成功了,你们可要给我掌声哦!

师:其实一张普通的纸条也有它的神奇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玩个数学游戏,边玩边研究,看看这样一张纸条究竟有多神奇!(板书:神奇)

二、活动一:做一做,认识莫比乌斯带

1.制作普通纸环

师:观察老师手中的这张普普通通的长方形纸条,它有几条边?几个面?(4条边2个面)

师:那能不能把它的边变少些,变成2条边2个面?取出①号长方形纸条试试看。(生试做---汇报)

师;如何验证这个纸环真的只有2条边2个面呢?(学生动手验证:摸一摸,数一数)果然变成了2条边2个面,同学们真是厉害!既然大家如此厉害,来点高难度的,你们敢挑战吗?(敢)

2.制作莫比乌斯带

师:能不能把这纸条再变一变,让它的边和面变得更少些,变成只有1条边1个面?取出②号纸条再试试看。(学生试做:有学生会就学生教方法,没有学生会,学生跟着师做)

师: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你们能做吗?(学生试做)大家看看老师怎么做?先把它做成一个普通的纸圈,然后将一段翻转180度,再把它粘好。这个纸圈真的只有一条边一个面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打算怎么验证“只有一个面”呢?小组内讨论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摸;二是画。)。

师:刚才我说它只有一个面,那么它是不是一个面呢?我们一起来动手验证一下,你打算怎样验证?(用笔在纸圈中间画一条线,笔尖不离开纸面一直画一圈)你有什么发现?

生:又回来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它只有一个面.

师:同意的举手,真棒!像①号纸条做的纸环,我也像这位同学设一个起点,沿着面画一圈,也是从起点回到起点,你们看,我只画过了哪个面?这说明这个纸圈不止一个面。

师:那这个纸环是不是只有一条边呢?怎么验证?谁为大家说一说?

生:用手指沿着纸圈的边走一圈,我发现了……

师:同学们真的很会观察发现,像这样,只有“一条边一个面”的神奇的纸圈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在偶然间发现的,可别小看这个圈,在当时发现这样一个圈就好比在浩瀚的星空中发现一颗不为人知的行星一样惊世骇俗,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莫比乌斯带”,也有人叫它“莫比乌斯圈”,还有人管他叫“怪圈”。(补充板书课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三、活动二:研究莫比乌斯带

师:自从莫比乌斯带诞生以后,它神奇的特性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刚才我们发现它只有一条边一个面这一神奇特性,听说还有更神奇的地方哦!想不想知道啊?

1.合作探究1

师:(出示幻灯)下面请大家拿出③和④号纸条分别做成普通纸环和莫比乌斯带,(沿二分之一虚线处剪开)根据要求小组合作,猜一猜,剪一剪,说一说,并完成下面表格。(略)

2.反馈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分享?(由学生汇报、提问、质疑)

3.归纳过渡

师:刚才我们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二分之一的虚线处剪下去,原本以为会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圈,没想到验证之后才发现竟然变成一个2倍长的大圈,而且这个大圈已不是莫比乌斯带。真是难以置信是吧!够神奇吧!还有更神奇的想不想玩?这么好玩这么神奇的还是你们自己去发现吧!

4.合作探究2

师:(出示幻灯)

⑴.用⑤号纸条,制作一个莫比乌斯带。仔细观察后,猜一猜,如果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三分之一处剪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呢?把你的猜想与小组成员分享。

⑵.小心用剪刀剪一剪,验证你的猜想正确吗?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莫比乌斯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吗?

5.反馈汇报

师:(问题3边剪边讲解)其实这还是和莫比乌斯带的.特点有关。因为莫比乌斯带只有一个面,所以剪不断,沿三分之一处剪,还好刚才一样,剪出一个2倍长的大圈,而中间部分没剪到,还是莫比乌斯圈,只不过它瘦了身,变得细窄了,这样就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够神奇吧!

四、活动三

1.介绍莫比乌斯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个看似简单的纸圈竟然如此神奇。它不但好玩有趣,其实在生活中你还能经常看到它的身影呢!(课件演示)

2.拓展延伸

原来莫比乌斯带它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它神奇是魅力,后来很多人迷上了它,其中德国的一位数学家克莱因由他名字命名的“克莱因瓶”……

五、课堂小结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希望这节课能到同学们有所启发,平时要留心观察生活,凡事多问为什么,做到大胆猜想,小心验证,说不定下一个伟大的发现会在同学们身上诞生哦!

板书设计: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1条边1个面

(大胆)猜想剪(操作)(小心)验证

1/2两个圈一个两倍大的圈

1/3三个圈或…大圈套小圈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限时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9、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5、引学生比较、发现:这些百分率和100%比较,大小怎样?哪些百分率可能超过100%?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5、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3、解决问题(3颗星)

(1)我班有27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有24人优秀,那么我们班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27名同学全部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3)要求,以2人小组互查,每人练习一道题,口头列式。1、王大爷在荒山上植树,一共植了125棵,有115棵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约是多少?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课堂总结:

(1分)突出“关键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7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10月15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化简。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1、口算练习126

2、口答填空:

13÷18=()/()=()∶()

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3、复习题。

口答。

第一题根据什么填写的?除法里商不变的规律是什么?

第二题根据什么填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有类似的。现在请大家联系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得到比的性质的?

3、练习127

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4、比的基本性质应用。

A、约分

学生口答约分结果。

约分应用了什么知识?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约分,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B、出示:男生35人,女生40人,写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的比。

说出比。

我们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仿照约分的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5,得出7∶8。

问:表示男生和女生的比哪个更简单?7∶8的前项和后项这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指出: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是最简整数比。

C、出示例1

(1)学生做第一题。

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前项和后项要同时除以6?

(2)练一练1学生口答,说想法。

(3)例1和第二题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怎样转化成整数比?

学生试做。

为什么同时乘12?

(4)练一练2

做书上。说想法。

(5)例1第三题是怎样两个数的比?怎样转化成整数比?为什么要同时乘100?

看看书上怎样做的,并把它作完。

问:你认为两个小数的比一般要怎样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6)练一练3做书上。

口答。

这个比第一步先转化成怎样的比?再怎样化成最简单的分数比?

D、总结方法。

你认为比的化简一般要怎样做?

1、练习128上下练习说想法。

2、化简比。

(1)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0∶16;

(2)盐和水重量的比是2∶12;

(3)两条公路的长度比是6∶9;

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里两种数量一共是多少份,每种数量各占多少份。

练习1289、10

课后感受

同学们大都能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个别同学要强化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111页比和按比例分配问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弄清两者的区别,能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求已知比值的比里的未知项。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加深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比的知识和比的应用。(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知识,能应用比的意义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二、复习比的知识

1、复习比的意义。

(1)提问:什么叫比?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并要求说明每个比表示的意义。

(3)你能举一个比的例子吗?怎么表示出它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商怎样表示?

谁来说说这个比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什么是比的比值?那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个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我们求比值的方法是怎样的?这里的比值都是什么数?还可以是怎样的数?

2、复习比的基本性质。

(1)请大家根据上面的式子,在课本上用字母表示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指名学生口答填写出的等式。

让学生说明为什么b≠0。

提问:谁能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意思?比、除法和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2)提问:谁来说说除法、分数有什么类似的性质?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比有怎样的基本性质?

谁来举例说明一个比的前项、后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大小不变。

让学生填写课本上的例子,然后口答。

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3)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化简比的?

化简的结果是一个什么?向学生说明要化成最简整数比。

3、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

(1)引导比较。

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求比值和现在的化简比来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依据和方法有什么区别,结果有什么区别?

(2)做练习二十一第3题。

让学生填在课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按比例分配

1、说明:应用比的知识,可以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

2、做“练一练”第4题的第(1)题。

(1)让学生说一说这里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是什么应用题?

(2)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要怎样想。

提问:求公鸡只数和母鸡只数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提问:你认为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3、做“练一练”第4题的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要怎样想。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指名口答,重点要求学生说明第2题怎样想的。

2、求未知数x。

1.3:x=6x/3=0.5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明怎样想的。

3、做练习二十一第7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强调说明长和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

五、课堂小结。

指名学生归纳说明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及自己的收获。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4~6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

教材110-111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等知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计算、比较、符号化、概括等过程,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利率的知识。请你们分别说一说,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及利息税?如何求利息?

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存款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介绍储蓄的几种方法。

(1)存款。

按银行的规定:一般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种。定期存款一般期限为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四种。按国家规定都要缴纳20%的利息所得税。

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单位:年息%

存期

利率

零存整取

存本取息

存期

利率

整存整取

三个月

1.71

一年

1.71

六个月

2.07

三年

2.07

一年

2.25

五年

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活期利率0.72

五年

3.60

保值贴补率0.00

(2)教育储蓄。

(3)国债。

2、出示例题

妈妈准备给儿子存1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怎样存款收益最大呢?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存款方法

如果选择定期储蓄存款,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存款方案

方案一:先存三年,再存三年

方案二:先存一年,再存五年或先存五年,再存一年

方案三:两年一存,存三次

......

分组讨论,那种方案实得利息高

各小组汇报

定期储蓄

存款方案

存期

到期利息

利息税

到期收入

1

2

3

......

(3)你能给妈妈提出什么建议?你的依据是什么?

3、讨论:如果选择教育储蓄存款或国债,到期后能取回多少钱呢?

学生设计,讨论

三、课堂作业

王老师有现金3万元,要定期存入银行,存两年,请你设计两种方案,并分别计算每种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存款期限

年利率

一年定期

2.25%

二年定期

2.70%

三年定期

6.24%

五年定期

3.60%

利息税

20%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存款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初步了解了如何理财。希望同学们帮助父母设计存款方案,并把你的理由讲给他们听。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的:

1、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正确判断或不成反比例关系。

2.掌握判断成不成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具操作:

按要求拿小棒(共24根):12根、8根、6根、4根、3根、1根各可拿几次:并填表

每次取小棒根数12864321

次数234681224

引导学生研究:两组数量关系中两种有关联之间的关系与我们上一课所学内容相同吗?

二、新课展开:

1、出示例4

根据问题讨论: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3)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4)求出积后,你发现什么规律?

回答上述问题并作点评

提问:这里的24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2、学习例5

出示P43三个问题让学生研究后回答。

老师作小结。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说明什么是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追问: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如果用X和Y表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他们的乘积,那上面的这种关系怎样写呢?

4、具体认识

(1)例4时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例5呢?

(3)P46第4题。

5、学习例6

(1)怎样判断成不成反比例?

(2)学生尝试做例6。

老师评讲: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导入题中的两种理成不成反比例。

2、P44,练一练,第1、2题

3、P46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懂得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六、课后作业

第5题剩下的题目。

    【教学教案】栏目
  • 上一篇:小学创新美术教案(整理12篇)
  • 下一篇:八年级物理教案(整理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