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地理教学设计(收集6篇)

时间: 2024-07-08 栏目:教学总结

地理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地理教学设计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八年级中国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科学地理观,了解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承担的任务,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地理知识基础。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绪言第一章第一节

2第一章第二节

3第一章第三节

4综合探究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5单元测试讲评国庆放假6第二章第一节7第二章第二节8综合探究单元测试单元测试9第三章第一节10期中复习11期中质量检测12第三章第二节13第三章第三节14第三章第四节15综合探究单元测试单元测试16第四章第一节17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1)18第四章第三节(2)19综合探究单元检测单元测试20第五章

21期末复习22期末复习23期末质量检测周次教学内容备注1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2第一章第三节单元测试单元测试3第二章第一节4第二章第二节5第二章第三节6单元测试单元测试7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8第三章第三节9单元测试单元测试10期中复习11期中质量检测12

地理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国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四、教学难点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教学,活动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

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亚洲地理分区图、亚洲气候图等

七、课型:

新课

八、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由xxxx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市以东130公里处9.0级强地震引入课题。

一基本概况

1、位置:

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日本在亚洲位置》、《日本地图》三幅图

[提问]“日本在世界哪一洲?”“日本在亚洲的哪一分区?”“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与国家?”

学生研究回答

[提问]“你掌握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

学生总结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到具体周边环境。

(活动)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试分析中国、蒙古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2、组成

展示《日本》空白图,指认四大岛屿

[提问]“除以上指认的四大岛屿之外,还有哪些属日本的岛屿或群岛?”

展示《日本》图,观察日本海岸线及主要海港分布,总结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点。

3、城市、人口、面积

展示《日本空白图》作背景,给出日本的人口数量、面积,计算日本平均人口密度。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37人/平方千米,这说明日本具有地狭人稠特点)。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

(活动)[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旁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1.多山的地形

日本具有(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特点。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教师讲授]日本是多震国家,在防震减灾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与现代建筑都强调抗震功能。在预报上,日本在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区安装地震速报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断进行地震教育宣传与演习,并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

[提问]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

(活动)[读图]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从图中找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并且日本又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总的说来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活动)读“日本略图”填空

布置作业:

1、预习第31--33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课后调查市面上来自日本的产品。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五节樱花之国

地理教学设计篇4

【学习目标】

1.运用案例理解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重点难点】

1.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2.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的关系及原因。

【学法指导】

充分预习、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预习·导引·梳理】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山东省鄄城县是我国最大的人发原料购销集散地,是全国第二大人发加工出口基地。发

制品的加工生产由家庭作坊走入了现代化的工厂,产品也由原料型的档发,发展到人发和化纤发两大系列,包括了假发、曲发、发帘、发条、发块、色发等6大类500多个品种。假发生产大约需要整毛、分量、双针机制、机卷造型、蒸汽定型、造型处理、烘干、帽网制作、头皮仿制、手工织发、修补、发型修剪、产品包装等20多道生产工序,专业化生产愈来愈明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假发生产过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请说出各人发工艺品生产厂家之间存在的工业联系。各生产工厂之间有何特点?

(2)在鄄城,几百家发制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布局在以郑营乡、富春乡为中心的村镇,这些发制品厂近距离集聚有何优势?

(3)在鄄城工业园区内,除了人发加工企业外,还有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化工、纺织、服装加工、木材加工、建筑装饰材料、塑料制品等众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之间存在怎样的工业联系?各类工业企业在工业园大量集聚有何优势?

2.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按形成分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和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按发育程度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和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类型

差异

目的

工业联系

举例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上的工业联系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上的工业联系

上的工业联系

(2)世界上有很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有“糕点城”“糖果城”,这是什么原因?

探究二

工业分散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手机主要零部件包括显示屏、芯片、电路板、照相模组、摄像头、电池、电池材料、天线、指示灯、充电器、内存条、滤光片、特殊显示模块、被动元件、五金件、开关器件、按键、连接器、SIM卡座、扬声器、蜂鸣器、受话器、振动马达。

材料二

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说明图

(1)诺基亚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制造企业之一,在全球共有十家生产制造点,分别设在中国、印度、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英国、巴西和墨西哥。试结合材料一,分析诺基亚可以在全球各地建立手机生产基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试分析美国波音737飞机可以布局在多个地方的原因。

(3)诺基亚手机和波音飞机分散布局的优势有哪些?

(4)实现跨国公司总部与加工基地、销售部门、研发部门之间联系的方式有哪些?

地理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找出洲际分界线。

2、了解大洋、海、海峡等概念,并能在地图上区分。

3、掌握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图、指图、填图,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

四大洋名称及分布。教学难点:四大洋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全球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和位置。

3、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是___________。

【学习新课】

一、大洲的分界线:

1、读图2—29~2—34。

展示课件《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找三条洲际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2、P30—31活动。

项目运河两侧的大洲沟通的海洋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苏伊士运河亚洲、非洲大西洋、印度洋过渡: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同样,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三、四大洋阅读P31内容,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四大洋的特征

(一)洋、海、海峡的概念名称概念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海峡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通道

(二)四大洋

1、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读图2—35,让学生记住“太、大、印、北”的顺序

2、四大洋的分布:

①读图2—27,找出四大洋。

②让学生说出每个大洋被那些大洲环绕。

③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④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3、四大洋的特征:太平洋:跨南北半球,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二大洋。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海冰广泛覆盖,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

【巩固练习】

展示课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让学生依据代号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

【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仅仅是有关世界海洋和陆地知识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索。

地理教学设计篇6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力量是主导;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情态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防震抗灾知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的能力;

2、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

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话说沧海桑田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1、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2、教师举例说明:如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3、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好似语文中的看图说话)

3、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

4、教师归纳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i)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2)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4)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四、火山和地震

1、学生观察图3

    【教学总结】栏目
  • 上一篇: 数学教师工作总结(收集5篇)
  • 下一篇: 地理教学的工作总结(收集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