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詧是西梁开国皇帝,为昭明太子第三子,早年被封为岳阳郡王,后西魏攻破江陵,被西魏拥立为帝,但只有江陵一带疆域,后派遣王操掠取湘州长沙、武陵、南平等郡,去世后谥号为宣,史称梁宣帝。
萧詧
天监十八年(519年)出生,字理孙,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西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
普通六年(525年),封曲江县公。
中大通三年(531年),晋封岳阳郡王。先后担任宣惠将军、知石头戍事、琅琊及彭城二郡太守、东扬州刺史。
中大同元年(546年),任持节,都督雍、梁、东益、南秦、北秦五州及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授西中郎将,兼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太清三年(549年),其兄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为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所攻,萧詧于是率众伐江陵,兵败逃归,于是向西魏称藩。
承圣三年(554),西魏攻打并平定江陵。
大定元年(555年),西魏立萧詧为梁主,年号大定。仅辖江陵一州之地,上疏称臣,奉西魏正朔,是为西梁。
大定四年(558年),萧詧派遣王操掠取湘州长沙、武陵、南平等郡。
大定八年(562年),萧詧去世,谥号宣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平陵。
主要作品
萧詧十分喜好文章的内容和涵义,著有文集十五卷,佛经《华严》、《般若》、《法华》、《金光明》等义疏共四十六卷,都流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