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字的字体已经成形,能不能改,怎样改法?答:能改,而且用不多久。
很多同志认为:写字已经成形,年龄已经渐大了,不能改了……,这种看法不对。要知道,写好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极其好学,只要你方法对头,改正旧的写字习惯。
具体地说,在你练写的时候,必须端正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这是首要条件。现在列举先人练字二例,现结合本身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书圣王羲之,他先从卫铄学书,之后又多见先代名家钟繇等名著,遂改变初学。正是他,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畅的今体,对楷、行、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这就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功绩。
再说颜真卿,他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法。他参用了篆书笔意,写出了端庄雄伟的楷书。
是他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风格。我本身先从钟绍京的楷书摹法,后又从欧阳询、黄自元的楷书得法,在行书上追学黄若舟的笔法,自感距离尚远,自己仍须努力。
但不论你写的字成形多少年,都是可以改的。有的同志提出:写钢笔字摹仿毛笔字帖行吗?实践证明,可以,其效果一样。
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你写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当头,下定决心,认识到对工作对前途有着相关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是能写好的。起步虽晚犹可追,古往今来,有许多三十而立后学成才的名师。
宋朝的梁颢,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他咏道:“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夺龙头属老成。”明朝李贽,弃官就学,立志著书的时候已是五十四岁了,他的名著《焚书》,《藏书》先后在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完成的。
成就的取得,不在于年龄大小,关键在于志向和恒心。二、写字应当从何学起?答:先要选好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虑是否近似你所写的字形,选好了,先看上几遍,分析其中字形要点和结构的规律。
这叫“意在字先”,然后用透明白纸先描摹,后临摹,熟记每个字中的关键部位。具体步骤分述如下:写字的姿势和执笔(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头部不能歪,更不要低;两眼距桌面约一尺,前胸距桌沿约三寸。
(2)执笔要正,笔尖应直向前,切忌内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笔尖就自然向前);食指指尖距笔尖约一寸。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就写不好捺,写不好横,写不好钩,很难顺手,甚至每写一笔,就得挪动一下右手。
同时,写出的线条一无骨气,二无韵律,字形也就谈不到舒展大方。(3)笔杆的斜度,写大字拿笔往上些,笔杆斜度要稍大,写小字往下些,笔杆斜度稍小。
一般的斜度应倾斜在食指关节处,超过这个部位,写出的笔画,不是拘泥,就是呆板。笔杆斜度不适当,笔速要受到局限的,并且不可能写出飘然、神韵的字形来,因此不应倾斜“虎口”处。
(4)握笔要轻松,运笔才自如;握笔太紧,写出的字,不能开阔大方。据在中学讲课所见,一个有五十人的班级里,就有四十五人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大学里也是这样,正是这个缘故,这些同学写出的字,钩不象钩,捺不象捺,笔画全是平拖堆砌。
前已说过,写字好坏,在姿势和执笔上有绝对关系。如同木工锯木一样,如果姿势和拿锯不正,即便“线条”画得再直,你也要锯歪的。
这和写好字的道理是一样的。三、学书法的步骤应当怎样安排?答:先从楷书基本笔画学起,即点、横、竖、撇、捺、提、钩、折八种。
一个字好比一台机器,基本笔画练好,等于把“零件”加工好;练好偏旁部首,就好比开始“组装”;练整个字形,就等于进入“总装”。就是说,先学“分解”,后学“连贯”。
所以说,楷书是基础,而基本笔画则是基础的基础。在练写基本笔画时,要分类去练。
如练写“丶”时,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别练好,然后后再写“连贯”,进行组合。一般的规律:练楷书先练基本笔画;再练笔画顺序;三练偏旁部首;四练字形结构;五练分行布局。
汉字的“点”画写时要加重,如石坠地。什么样的部位需要什么样的点,要做到“意在笔先”。
如“宀”上头的点按钟绍京、欧阳询的写法,用短小竖势书写是比较有力的。四、为什么说学字必先练楷书?答:大家知道,幼儿开始走路时,必先学站立,站稳了才能学迈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后跑起来。
这和练字的三部曲一样,先练楷;再练行;三练草。历代书家一致主张,只有练好楷书,基础牢了,再写行、草就容易了。
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五、先学楷书需要多久呢?答:只要你选好字帖,每天坚持写两页,持之以恒,两个月就可以收效。
至于练写的方法,仍是先描摹,后临摹,然后对照找差距。对难写的字,要分别记下来,专门突破。
当你练有成效的时候,你就自然产生了兴趣:越写越爱写,越看越高兴!这就是你成功的开始。六、写行书已经习惯,再练楷书能成吗?答:没问题,而且还快呢。
因为你对字形的结构已有一定的印象,在书写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手指和腕部更有一定的素养,只要方法改变一下,纠正你原来拿笔和运笔姿势,按着楷书的基本体系,坚持练下去,那么,在半年的时间就可收效。七、要想写好每个字,其重点应当掌握哪些。
1、要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与规范的运笔方法。
这是提高学生写字技能的基本保证,所以从学生一开始练字,我就很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但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
2、要立定门户,不要“见异思迁”。所谓立定门户,即给学生选帖,我给他们选择的是简明易学的由司马东、司马彦编写的《中国小学生通用钢笔楷书字帖》。
我认为字帖选得好,入门则快,否则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然而一经定帖,就不能朝令暮改、见异思迁,应教导学生“立定门户”,专心致志地“沉”下去临写,求得“入帖”。
如果时颜时柳,时楷时行,时晋时唐,四面出击,结果只能将写字写不得不伦不类,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3、要反复临摹,不要“走马观花”。
定帖后,应讲究临帖方法。不少学生初学书法,每天要临写几十个不同的字,一本字帖没几天就临完了,但如此“行云流水、走马观花”般地临写,收获甚微,一旦离开字帖,依然故我。
这是临帖方法不对头所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写字是一种习惯培养,书写习惯既是行为动作,又是行为记忆。
临帖的作用则是通过行为动作受范字运笔和结构的制约,来改变原来不良书写习惯,达到掌握某种字体结构和用笔的法则,逐渐养成新的书写习惯的目的。如果每天临写的都是不同的生字,字帖中范字在人的记忆中印象淡薄,一瞬即逝,这种“暂时记忆”如不加以复习、再记忆,就会很快遗忘。
因此,我要求学生必须每天对相同的字进行反复临写,使范字在记忆中由“暂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只有这样,使他们才能获得重视范字的能力。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学书须专学一碑数十字,如是一年数月,临写千数百过,然后易碑。”足见反复临摹的重要。
4、要学会观察。不要“埋头写字”。
写字从感觉途径上说是一种视觉艺术。古今书法家大多倡导练字先练眼力。
所以在写字指导中,我还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也即学会读帖。一是写前观察。
我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字的点画形态和结构布局的特点。学会“看”。
例如学写“地”字。要让学生观察到“地”字中的土字旁和“土”字在写法上是不同的(一个是“提”,一个是“横”);“食”字的最后一笔是“长点”而不是“横”……等等。
这种“看”就是写前的准备,写前观察越仔细,范字在头脑中的印象就越深刻,书写起来自然就准确,规范了。另外,我把需要重点练习的基本笔画给学生归纳为七类(共23个),这样方便记忆,对于其他的笔画则不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这七类基本笔画的变通来掌握。
这七类基本笔画是:点、横、竖、撇、捺、提、钩。其中点有四个:右点、左点、相向点、长点;横有三个:长横、短横、斜横;竖有三个:垂露、悬针、短竖;撇有四个:平撇、斜撇、竖撇、短撇;捺有两个:平捺、斜捺;提有两个:平提、斜提;钩有五个:竖钩、弯钩、斜钩、卧钩、竖弯钩。
这样共计23个基本笔画。在练习之前,我要求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找出它们的规律和特征,使他们了解到其他的笔画及偏旁部首都可以通过这些基本笔画变化而来的,这样掌握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方便记忆,更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是写中观察。书写中我指导学生力求把范字点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清楚,在书写时做到眼到手到,不要写一笔,看一笔。
在写字练习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有助于他们逐步养成严谨的学风,敏锐的眼力。三是写后观察。
即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当即进行修改。学生在这样的比较中,就能不断提高观察力、审美力和书写能力。
总之,我在指导学生练字中,不让学生光“埋头”写字,更注重指导学生“抬头”读帖。这样,眼“读”越熟,心记越牢,手写起来才会越顺畅。
5、要知难而进,不要“浅尝辄止”。学生初临名碑法帖会觉得很新鲜,兴趣大,尽头足,进步亦快。
但随着临帖的深入,往往会出现“虽经努力,但进步缓慢”“非但没有进步,反而越临越不像,甚至退步了”的感觉。这种暂时停顿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高原期”。
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原因,帮助学生及时改进旧的临帖方式方法,做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并以前人勤学苦练的精神激励学生,使他们坚定信心,迈过“高原”,争取更大的提高,而不能知难而退,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明代书法论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得好:“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
此话对后学者不无教益。6、要持之以恒,不要“一曝十寒”。
书法不是一两天就能练就的,古往今来众多书法家无一不是通过勤学苦练获得成功的。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繇入山练字十年,石木皆黑;智永登楼练字四十年,退笔成冢……前人如是苦学书法,而在今天,大多数小学生练字却常犯“冷热病”:高兴时写一阵,不高兴就数日搁笔;有时间就练一下,忙时就放到一边。
“一曝十寒,忽冷忽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临摹阶段很不可取。当然练字多少要看时间和兴趣而定,但坚持每天临帖,哪怕是十分钟、二十分钟,持之以恒,做到。
钢笔字正确的写法:
1、正确的姿势。
首先眼睛离笔尖约一尺左右,以便观察和调整一个字与上下左右字的关系。眼睛和笔尖的距离还要随字的大小而调整。一般说,写正楷和小字就近一点,写行草和大字就远一点。
其次,身臀部一般平坐在椅面略靠桌子的一边,脊背挺直,略向前倾。
再次,胸胸部要舒张,保持呼吸自如,与桌沿有一拳的距离。
最后,臂两肩应放松,上臂自然支在桌面上,小臂平放,双手配合,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纸边与桌面略成十五度角左倾,但不应影响身体重心的移动。
2、正确的执笔和运笔方法。
“三指执笔法”。也就是“大拇指与食指的指头在上面紧紧地捏住笔杆,笔杆上部自然地斜倚在手掌的虎口出处。其实,光靠这三个手指还不行。无明指和小指的作用也很重要,它们弯曲贴在纸面上,保证了执笔远行的平稳。
钢笔运笔,首先是用手指去拨动笔杆,笔尖活动范围较小,起落变化也不大。其次是“悬腕”笔尖活动范围扩大,起落变化也丰富。但后者的缺点是用大动作写小字,不稳,为了保存“悬腕”之长,弥补不稳之短,可以将小拇指调动起来,起到一种支撑和调节的作用。用这种方法写字,手腕和桌面若离若即,离开时,小拇指略作支点,使运笔稳健;相即时,小拇指略为撑起,使运笔灵活。
3、注意钢笔字的笔法。
要用轻重、快慢和刚柔的变化达到沉着有力的目的。在一字之中,要学会轻重并用、刚柔相济。概括来说,就是要注重“捉”和“按”两个字。这样,钢笔字虽然小,也同样有了沉稳与飞动、粗壮与精细、阳刚与阴柔的对比;点划之间,不是简单的细铁丝一样的均匀线条的组合,而是有节奏、有韵味、有动感。于是。才有可能在适当的间架结构中显示美感。
4、字的间架结构要反复揣摩。
一个字是否好看,笔法是第二步的事,第一步要讲间架结构。“间架结构”,这四个字是从盖房子的话里借来的。字不是“门面”?一个门面要修好,先要七梁八柱的搭个架子,称为“间架”。搭好架子之后,梁与柱之间还要加一些互相联结的部件,还要安门上窗,这些统称为“结构”。一个字的“间架结构”包括了各种部首和其他各部分之间的整体组合,也包括了各笔划之间的具体搭配。
5、要写好钢笔字笔顺不可忽视。
写字往往有个毛病,叫“倒插笔”,就是“笔顺”不对,这样有不少害处。第一是影响全字的间架结构布局。例如“王”字,先写下面的“一”,再向上写就很不顺当,全字的平衡也不易把握。第二是影响写字的速度。汉字的构成是有规律的,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扭着劲去写,当然也写不快。例如写“人”,必须先撇后捺,如果先捺后撇,明显地是绕了个圈子,时间必然用得多。
温馨提示:
1、先上后下一个字无论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都要先写上部分,后写下面部分。
2、先左后右。
3、先中间后左右中间出现竖勾,左右为提点和顿点的字,先写中间部分,后从左向右写两点。
4、先左右后中间。
5、拦腰在后,这类字比较少,如“女”、“母”、“毋”等,要等字的基本框架行成后,才能写拦腰一笔。
6、最后封口。周围形成四框的字,先写左边,上边和右边,然后写里面,最后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