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是晚清时期的爱国诗人,出生于道光后期,光绪二年考中举人,后担任外交官,戊戌变法的时候,为湖南按察使,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回到家乡,擅长作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也是梅州八贤之一。
黄遵宪
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清朝大臣、爱国诗人、外交家、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民俗学家,梅州八贤之一。
个人生平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生,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同治六年(1867年),考中秀才。
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取拔贡生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入京赴乡试,未中。黄遵宪早年的诗作,已表现了一定的革新精神。
光绪二年(1876年),黄遵宪参加顺天考试,中举人,并以五品衔挑选知县用。历任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兼马六甲总领事等职。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陆续写下了《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降将军歌》、《度辽将军歌》、《马关纪事》、《台湾行》等一组诗篇,抒发了对民族灾难的悲愤,歌颂了奋勇抗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左宝贵、邓世昌,指斥和嘲讽了叶志超等只顾逃命的昏庸统帅。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黄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上海分会,成为变法维新的积极倡导者。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邀梁启超任主笔,创办了《时务报》。该报大受读者欢迎,数月内印行万余份,成为维新派重要宣传阵地。九月,他被光绪帝破格召见。十一月,清廷派以道员加卿衔为出使德国大臣,但德国借口他“官阶尚小”,要挟清政府借地供其“泊船”作为交换条件,始肯接待。为维护国权,黄遵宪自请朝廷收回指派。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黄被任命为湖南长宝盐法道。抵湘后,即署理湖南巡按使。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还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遵宪病逝,终年五十八岁。
诗作成就
黄遵宪的诗歌基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也带有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努力要使我国古典诗歌的旧传统、旧风格与新时代、新内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风格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变,特别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学术文化和旧礼教的批判精神。还利用诗歌直接为改良主义运动服务,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宣传外国的科学文明。他的创作基本上实践了他的理论,取得了成功,以其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在近代诗坛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