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牛顿》这本书,知道了不少关于牛顿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其实牛顿小时候也很平常,他甚至连3+4=?都不知道。可长大后,竟成了科学家,成了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对于这件事,我一开始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原本是顺理成章,情理之中的事情。像他这样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又比常人更善于动脑,更勤于思考,更勇于探索的人,又怎么能不从平凡变为伟大呢?
我现在也是个普通的孩子,比起童年的牛顿来恐怕还要胜出一筹吧,将来是不是也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呢?只要肯努力,我想一定能行的!从现在起,我将走进这些超一流的大科学家的世界,和他们做朋友,从他们那里不断地得到借鉴,得到启迪,得到收益,不懈地努力奋斗,自强不息,我想终有一天我这美丽的梦想一定会变为现实!
《小学生之友》20xx年1-2月中旬刊中的《牛顿的故事》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牛顿小时候发明东西的故事,具体写了小牛顿在周末发明日晷和小牛顿在一次做水车时受到启发的故事以及小牛顿在上学时被批评的事。
从这个故事里使我懂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勤奋,能吸取经验和教训,长大了这个人必将成为对人类有用的人。牛顿的成功不在于他有多么聪明的头脑,而是他在每一次成功之后,都能把经验转化成一种信心,使他坚信自己能够战胜下一个困难。正是这种勤奋和毅力,支撑着牛顿在漫长的岁月里向科学奋勇攀登,最终是他成了一位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我们小学生就要向牛顿学习,从小勤奋好学,善于总结经验,勇于挑战困难,长大之后,为人类做出贡献。
今天下午,我在弘文暑假班学习小牛顿科学。
小牛顿科学在二楼204教室上课,我来到教室的时候,是班级里第二个到的,离上课时间只有10分钟,还有很多同学没来,她们来得真迟。过了一会儿,有二位是我们班的同学走了进来,分别是季书帆与温婉柔,她们一到,我就和她们玩了起来。
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了进来,说“今天的小牛顿科学做机械活动画”。老师话音刚落,就有同学问:“什么是机械活动画”。老师说:“就是会动的画”。老师详细得讲了一下方法,我们就开始做了:第一步,先贴胶,分别在操纵杆和四头连杆贴上两条双面胶并折好。第二步,分别将操纵杆固定在两张卡片上,并将四只连杆按顺序固定在操纵杆上。最后一步是贴人,分别将把人物和动物贴在对应的图片上,可以活动的画就这样做好了。
机械活动画运动起来十分灵活,可以当作礼物送给同伴们。当轻轻拉动传动杆时,小人就可以做同向或对向的运动了。我做的活动画非常逼真,老师与同学们都夸我做得精致,我非常得开心,今天的'课上得真有意义啊!
妈妈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从幼儿园开始,妈妈就经常带我到图书馆、书店去看书,如今我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前几天我过生日,妈妈送我一套《小牛顿科学》系列丛书,这些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和漂亮有趣的插图,把深奥的科学问题巧妙编写成简洁有趣的故事,让我看起书来通俗易懂,趣味浓浓。
这套丛书从自然与科学、数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健康与体育、艺术与人文、综合活动以及语文等领域,为我们揭开了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很多科学奥秘,如宇宙飞船、磁悬浮列车的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物理现象,都使我大开眼界,增长了科普知识。我相信通过对这些书的学习,一定会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小博士。
有一种东西,它不动是液体,用力触碰它,它就会像钢铁一样坚硬。
你知道是什么吗?是非牛顿流体,网上都说它吃软不吃硬,所以我想试一下,材料特别简单:淀粉、水、小碗。
我在网上看到了制作过程,过程比材料更简单,放淀粉再加比面粉多一半的水,搅啊搅……ok!
不过,我好像……做错了!我也厉害,把一半看成多一半,因为我做的非牛顿流体放太多的水,变得很稀,所以我要再做一次。
水、淀粉和起来,搅啊搅,嘿嘿,可以了。
外观……是白色的真的像水一样,我一碰,很硬。我一斜杯子,又像水一样流动了。
我要开始硬度测试了,我用手一锤,呀!疼,我的手是测试不了,不过,我有工具,我有一个铅球,特别的重,我一锤,非牛顿流体嘛事都没有。我还就不信了,我去工具箱中拿了个小锤子子,用力一锤,非牛顿流体没事,锤子却飞了。
非牛顿流体被我试了这几下,我也就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