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竟在国庆时入秋。瑟瑟地拉开窗帘。魔鬼施法,狂风怒吼,暴雨拍打着门窗,树枝间发出嗖嗖的鬼爬声。双脚踩着冰凉的地面,竟有了冷的知觉。
突然,好想洗脚。
前几日,爸爸不顾工作繁忙,趁着假期,飞回了故乡。又是,就这样,把我留在这里。我钻进洗手间,启动热水器,端出一盆温热的洗脚水,放在书桌下,两只脚轻轻地泡在水里。温暖舒适感刹那间从脚底蔓延到了全身。可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思绪翩跹,透过真空玻璃窗,穿过阵阵风雨,降落在重庆市边境的这座小县城。我仿佛看到了那次级而下的梯田,时不时从沉得弯腰的谷穗间探出身来的鸭子;我朦胧地看见,大坝前那片绿波万顷的田地,那绿,绿得苍翠欲滴,那绿,绿得生机勃勃;我隐约梦见,夏日的夜晚与弟妹依偎的长椅,听蝈蝈演奏,看星星变脸,嬉笑着,听爸妈讲那过去述不尽的趣事……
我不禁发出一声惊呼,右脚使劲地往盆底一蹬,水花四溅。“缺的,正是故乡啊!”
总是在春节与故乡团圆。过年回故乡,洗脚是乡人晚上必做的功课。腊月的家乡,没有雪,天空却如鹅毛般白茫茫一片,昼日里的北风活像一把把刻刀,刮伤乡人的脸颊,摧残细胞内的抗体,磨炼不屈的意志。我的双脚已化作冰块,僵劲不能动,只得不停用手的余温去拯救同胞,盼望着,想象着,夜晚与家人共洗脚的时光。
终于,风静了,月现了,夜悄然而至。一个特大的脚盆,我持汤沃灌至大堂中央,端来木凳环绕在盆周围。爷爷奶奶、兄弟姊妹闻声前来,边议论着左邻右舍,商讨着冬日里的农活,边把凝固着泥巴的土鞋脱下,将龟裂的双脚浸没在弥漫着蒸汽的水中,无数只脚掌相互磨蹭,一片片水花随之四溅,如飞珠滚玉般洒落在地上。突然,5岁的小侄女用她那白嫩嫩,圆滚滚的小脚丫使力往我的脚上一跺,顷刻间,水珠俏皮地溢到了每个人的大腿上,打湿了裤脚,淋湿了干黄的皮肤。随着众人的惊呼,嬉水大战一触即发。爷爷见我败退前来助阵,只见一双黄如泥土,布满青筋的大脚上下摇晃,挑起漩涡般的水花,卷来了欢声笑语,卷来了家的温馨,卷来了故乡的精髓。
可是,现在,洗脚的只有我一人。默默地向水底望去,好静,好静——静得可以从水底看见自己落泪的面庞。轻轻地,水面泛起一层涟漪,传来隐隐回声——挚爱的故乡啊,我是从你那不朽的灵魂里挣脱出来的精灵,如果您会给予,能施舍我这在外奋斗的子女一丝丝,哪怕如鹅毛般轻微的怜悯之爱吗?
我愿在故乡,老来纵死,长相依。
那树就那么笔直地伫立着,安安静静,一如往昔。那一刻,我才恍然在那树的沉默中懂得,我所寻找的,我的记忆,我的故乡,我的根,一直,在这里!
——题记
近日,偶然重读鲁迅的故乡,再次被那热烈的思乡之情所撼动的同时,心中不免有些悲恸。其实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文章是不需要被分析解剖的,那些所谓的正确答案都不应该束缚我们的思想。真正的阅读,应当是读者心灵与文字之间的共鸣,而不是死板的背诵记忆。故乡亦是如此,它一定是深埋在你心中的一根弦,旁人不知,而就在某一刻,忽然之间就触动你的心,使人有落泪的冲动,落下那久违的印着故乡情丝的泪滴。
从沉沦的思想中恍然醒悟,故乡呵,我该有多久没去看望那真正的故乡了?那些记忆逐渐在记忆中模糊,只留下一个令人不解的影子,常常让人觉得,好像随时都会消失不见似的。
我忽然很想念很想念儿时金黄的油菜花,夏日里聒噪的知了,还有那棵笔直挺拔的老树。于是自己便央求妈妈带我回一趟老家,去看看我记忆中那些模糊的想念。妈妈无法,只得与我同行。
终回故土,眼前的小院却没有了记忆中的干净整洁,花香四溢。由于久无人居,小院已经破败不堪,杂草丛生,却忽然看见院子边缘的那棵老树,那么挺拔,好像时光终没逝去,一切都还来得及。那树就那么笔直地伫立着,安安静静,一如往昔。那一刻,我才恍然在那树的沉默里懂得,我所寻找的,我的故乡,我的记忆,我的根,在这里!
思绪翻飞,恍然如梦,脑海中的一切竟然都奇迹般地清晰起来。四岁那年,爷爷牵着我坐在石凳上,轻声给我讲述着那些过去的时光和故事。五岁那年,端午节,奶奶在包粽子,我吵着嚷着要学,结果弄得满手满脸的米,奶奶又气又想笑,哭笑不得。六岁那年,爷爷带我去油菜地里玩,满心满眼的都是油菜花,那一刻,我竟觉得,世界上没有比油菜花还美的花了。七岁那年,我坐在老树底下睡着了,爷爷奶奶焦急地找到我时,我却咯咯地笑个不停……
啪嗒,记忆断裂,映入眼帘的是依旧沉默的老树。
我走过去,轻轻地抚摸着老树,粗糙的触感带给我些许安心和平静。三毛曾说过,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这棵树伴随着我成长的那些岁月,我都讲铭记于心。我想,或许我所寻找的那些想念,早都一一有了答案。
最是人间留不住,容颜辞镜花辞树。既然韶华飞逝,那何不把这些想念变成一根弦,安放在心中最深的角落,来日再见呢?
一张泛紫的脸,一双粗糙的手,都是这些都是服务工作人员再熟悉不过的,他已经来捐款好几次了,时间很稳定,从来不说话几个字,只知道那沉甸甸的信封上署名:故乡。
他本只是个小农民,自从家里老房子印上那个“拆”字之后,本以为一辈子就到头了,哪知道有那么多福利,但他没有贪,他不过辛苦日子了,其他人呢?他不服气,也不甘心,谁没过过辛苦日子啊?凭什么我就拆了栋破屋子就能发达了?就有资本瞧不起人了?他开始学。
学着学着,还真给他琢磨出花样来了,做起了同乡口里说的“新鲜生意”。但他总念叨一句话来搪塞别人的赞美:
“比起我那个出国学习的朋友,我差得多了。”
其实并未差多少。
“老头!猜猜谁回来了?”他的妻子激动得手都颤抖起来,脸上的皱纹微微泛起波涛。
“谁啊?孩子们吗?”他转头看着她。
“离看孩子们的时间还早着呢!”她顿了顿,有些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小哥儿啊!”
“是那个小哥儿吗?我念叨的那个?”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鬼使神差戴上眼镜,马上站起来。
“带我去看看。”
他见到了那一束光,童年时期照进他苦涩童年的一束光,他仍任然分明地记着,那稚嫩的脸已经长出了皱纹,那曾经牵着手去捡贝壳的手已经握住了笔墨,那人本身,却未曾变过。
他一刹那想抓住那光的袖口,就拉过来就唠叨几句,问问国外的好玩事,谈谈现在的景况,这一切在胸口打转,出口皆化作几声笑:
“若我还是故乡的那个我,我该叫你一声老爷。”说罢豪放地拍几下他肩膀,完全不顾人嫌不嫌疼。
对方怪道:
“什么时代了,还叫什么老爷!过得不错啊,比我这个只会捣鼓捣鼓笔墨的好多了。”
“哪儿能啊!先生是干大事的人!”
他两俩毫无芥蒂地畅快地交谈着,一字一句刺破了十几年的不见,踏碎了封建等级的台阶,丢开了富人高傲和俗人偏见,仿佛还是十几年前的他们,一样的幼稚快乐。
一个是留洋的海归,一个是农民,经历了故乡的“物非”,却“人是”,仍是曾经的他们。
来自“故乡”的汇款还是定期就来的,但来捐款的人却都不一样,最初的他还在,只是多了其他人,其他“故乡”的人。
故乡的样子会变,会拆迁,美好故乡的情节却不曾变过,还被有心人细细洗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来自别人笔下、心中的“故乡”。
我爱我的故乡——河南,我的家乡就在河南省沈丘县的一个小镇上。这里虽然很贫穷,不是什么风景名胜,但它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最美的。
阳春三月,空气清新,阳光柔和,万物复苏,大地上的生物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瞧,那边的柳树刚发出了嫩芽,柳条随风飘动,就象姑娘长长的秀发。路边树木一排接着一排,看上去像两条宽宽的绸带。野花点缀着翡翠似的青草。田野里那绿油油的麦苗多像厚厚的绿毯子盖在地上,形成了优美的景色。
夏天天气炎热,但我们却从不害怕,因为树木更加葱茏了,挡住了强烈的太阳光,大人们就拿着凳子或凉席到树下乘凉;小孩子便到溪边玩耍。小溪清澈风底,不时还有几条小鱼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水底的石块形状各异,远看像一条绸带。这时我们便拿着袋子来捕捉小鱼,还不时把手放在水里好一会儿。我看见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也忍不住了就走过去跟他们学。我刚把手放进水里,顿时感到刚才的热气都消失了,人的烦恼也飘走了,溪边的野花飘来阵阵芳香,真是沁人心脾。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镇上热闹非凡。田里的玉米金灿灿的,一粒粒饱满的玉米粒一个挨着一个,玉米上端还有一把“胡子”,看上去像一个老人。小孩子也不闲着,到田里摘几个梨子给大人送去,回来自己又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真上大饱口福了。看着果实累累,农民伯伯脸上都笑开了花,叫着:“今年又是大丰收啊!”小孩儿们也乐呵呵地笑了起来。
冬天只要一下雪,整个小镇便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天地。清晨,薄薄的晨雾笼罩着大地,地上白茫茫的一片。啊,原来是下雪了。“太好了!太好了!又下雪喽!”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喊了起来。孩子们的游戏便开始了,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有的在雪上跺脚,这样雪就会“咯吱咯吱”地叫,像一支悦耳的交响曲在奏响。还有的滚了一个小球拿在手里“暖手”,我们都说雪放在手里暖,就不冷了。镇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铜铃般的笑声。
怎么样?我的家乡美吧!可惜我现在离开了家乡,不能再沉浸在那样欢乐的气氛中了,想着想着,就想起了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爱我的家乡,啊!我可爱美妙的家乡我爱你,你总是那么美,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我可爱的故乡,我爱你!我一定努力地学习,把我的家乡变得更美丽富饶起来!
鲁迅的故乡曾经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有着在夜空下刺猹的带着银项圈的少年,也有着温润美丽的“豆腐西施”。二十年的离别,当他在没有好心情时重回故乡,在看到故乡的萧条时内心的故乡垮了,这个故乡不再是鲁迅的精神归宿,而变成了让他怜悯,失望,愤怒,彷徨的地方。也许不和鲁迅生活在一个年代我们是幸运的,即使远离故乡,看到它的变化也是越来越好的。和鲁迅相比难道不是很幸运吗?
曾经的闰土时鲁迅眼中的小英雄。虽然很怕羞,就是不怕鲁迅,和鲁迅成为了关系平等的很亲密的朋友。那时,他会叫着“迅哥儿”,神气地讲着捕鸟的故事,刺猹的过程,还有海边许许多多的稀奇事。那时的他是多么的淳朴童真,有朝气和活力啊。但是他渐渐长大,慢慢懂得了一些封建礼教的规矩,在兵,匪,官,绅的压迫下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那四声“老爷”,一次次的击打着鲁迅对故乡美好的回忆,闰土和鲁迅不再亲近,而隔了一层厚障壁。鲁迅看到闰土变成辛苦麻木的人,有惋惜,有同情,有悲哀,还有一丝愤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最好的评价吧。
杨二嫂原来是开豆腐店的,年轻美丽的她在生活上非常认真,本分,有着“豆腐西施”的美誉。豆腐店的收入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基本算得上小康。但是二十年后,不知发生了什么变化,她变成了一个“圆规”,只为着自己的利益转的“圆规”。刚看到鲁迅时是讨好,但是当发现鲁迅并没有多有钱时,她的话语转变为了尖酸刻薄的嘲讽,尽显出她的势力和贪婪。原来非常本分的生活态度也变了,盗窃,搬弄是非,未了她自己的利益什么时候可以做得出来。她变成了辛苦恣睢的人。既然原来的小康家庭都受到这么大的打击,那本来就不富裕的闰土的情况也就更糟糕了吧。
这两个人加上辛苦展转的鲁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鲁迅写这篇文章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醒过来,做出一些改变,和他走上同一条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这样写道。不过现在我们已经好起来了不是吗?我们醒过来了,走出了路,生活在现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鲁迅,看到这样的未来,开心了吗?
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故乡就是照耀我的阳光;假如我是一朵小花,故乡就是滋养我的雨水。在我的故乡——福州的呵护下,我快乐地成长。我深深地爱着它。
故乡的美,美在充满古色古香的三坊七巷。走进三坊七巷,你便会有穿越时空的感受,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街道两边随处可见仿古建筑,在旁边摩天大楼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古朴。它们都是木质结构,每一家的店门上高高地悬挂着各色的招牌。在一些店家的门上,你可以看到面目狰狞的猛兽头与它嘴里咬着的铁环。跨过高高的门槛,院内四周雕梁画栋,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虫鱼的图案。单单这些就足以让你流连忘返了,更不用说那玲琅满目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啦!在这些白墙黑瓦的店铺中间,是一条铺着大青砖的平坦的大道。大道两边种着一棵棵四季常青的树木,像一个个士兵日夜守护着美丽的三坊七巷。树上、屋檐上挂着一盏盏红通通的大灯笼,既能在夜幕中为行人照明,又增添了热闹与喜庆。在大道的两头分别矗立着两座高高的牌坊,仿佛在向游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三坊七巷里的商品五花八门,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具特色的小吃店。在这些美味的小吃中,鱼丸是我的最爱。这里的鱼丸色、香、味俱全。鱼丸用料考究,鲜鱼剁成末打成浆做成皮,透着一股鱼的鲜味,包上肉末、葱、姜等调成的馅,鱼丸还未上桌,香味就早已钻入人们的鼻孔。只要轻轻一咬,溢出的汤汁便会在你的嘴里流淌,里面松软的肉馅能让你的嘴巴得到无以伦比的享受。鱼丸油而不腻,让人百吃不厌。鱼丸汤也很美味,热腾腾的高汤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加上几滴醋,立刻酸香四溢,让人垂涎三尺。
我爱故乡古朴的三坊七巷,也爱风景优美的鼓山。鼓山不算高,只有一千多米。但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把整座山染得一片翠绿。漫步山间,可以听见溪水的潺潺声、鸟儿悦耳的鸣叫声。每当皓月当空的夜晚,山道上就呈现出一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山山水水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故乡,你真美!故乡,我爱你!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的故乡是著名的`江南风景城市杭州。我随父母来上海生活、学习,可也算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吧。虽然我不怎么会说杭州话,但是我非常深爱故乡,爱着杭州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西湖、玉泉是我最熟悉的地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天,山上的小草正是最嫩绿的时候,迎春花也相继开放了,那鹅黄色的花朵并不大,像个小喇叭。枝条纤长而尖细,一条条地往下垂。枝头上的花蕾正含苞欲放。在小路的两旁它们正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到来。西湖边也正是一片桃红柳绿的景色,阳光下那盛开的桃花显得分外娇艳,“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还有那刚发芽的柳树垂下了嫩绿的枝条,在微风中摆动着,轻轻地擦过湖面,想看看自己美不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夏天,那可就不一样了。玉泉,我最喜欢的荷花盛开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满池的荷叶挨挨挤挤的,荷花在里面冒了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盛开了;而那些花骨朵儿,都看起来要破裂似的。荷花有好几种颜色:大红、粉红、梅红,它们出淤泥而不染,让人看上去高贵、纯洁又美丽,“莲,花之君子者也”。
金秋十月,桂花、菊花……开满在玉泉的花圃里。那桂树丛中的桂花远远望去,像是绿色的绣花布上点缀着一粒粒金珠子,它是那么素雅,别看它小,它那浓郁的幽香,使人陶醉。桂花采下来,用糖拌好,还可以做香甜可口的桂花圆子呢。菊花像是秋天的使者。它的花瓣一层层地重叠着,菊花有着五彩缤纷的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黄的像金,真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菊,花之隐逸者也”,它虽然华丽典雅却给人一种朴素的美。西湖边的秋景美不胜收,风光迷人:秋风中枫叶红了,吸引了来往的游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冬之中,万物都没有了生机,西湖边唯独梅花盛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树干粗壮有力,梅花有几种色彩,有着好几层花瓣,衬托出金黄色的花蕊,让我格外欣赏。我更欣赏它们那不畏严寒、在百花凋落中依然开放,“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十岁那年,我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杭州,依依不舍地向它告别,但我永远忘不了这里的风景,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春夏秋冬。
故乡是一首吟不完的诗,意境悠长;故乡是朵不凋零的花,芬芳四溢;故乡是一杯品不完的茶,清香永远……秋风轻拂,片片红叶飘落,拂过眼帘,眼前浮现出故乡的影子。
记忆中,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觉醒来,打着哈欠走到院里,迎着晨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吃完早饭,去田埂上四处转转,看看田里劳作的人们;路过村里的池塘,爱扔一个小石子打破水面的平静,惊起池里尚未苏醒的鱼,掀起阵阵五颜六色的波浪:再绕过一道田埂,叫上几个伙伴,开始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游戏,直至太阳当头,各家的炊烟升起,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午饭过后,精力旺盛的我喜欢呆在奶奶那凉爽、安静、舒适的房间,缠着奶奶给我讲故事。边听着古老神奇的民间故事,一边透过不太清晰的玻璃窗来观察田里少数几人干活的样子,是儿时午后最享受的时光……下午的节目依旧是寻找小伙伴游戏,在田野上追逐,在玉米地里捉迷藏,乡间小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大小不一的脚印,伴着阵阵欢声笑语,将快乐遍布田野的每一个角落……
傍晚,玩了一天的我们归去,夕阳撇下金黄的余晖,拉长了我们身后的影子。我喜欢一边倒着走,一边看日落,直至夕阳完全隐去,那条泥土铺成的路虽已渐渐看不清,但它依旧保持着它原有的松软与余温,驱散了由黑暗带来的恐惧,指引着我走向回家的路。到了家里,奶奶急切地把我揽进怀里,转身将夜色关在屋外。我迫不及待地坐在桌前,一阵狼吞虎咽以后,便欢欣而满足地靠在椅子上悠哉悠哉地打着嗝。奶奶手中的蒲扇轻摇,带走了本该有的炎热与烦躁。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夏夜的庭院,大人们正在畅谈家常事,我则回到房间,看我那些有意思的小人书,窗外的知了声不绝于耳。
夜晚,热闹了一天的村庄静了下来,我打开玻璃窗,晚风拂过,带来了浓郁的青草香气和淡淡的土腥味。连绵不断的蝉鸣构成了一首仲夏夜的歌曲,萤火虫的点点星火装饰着夏夜的星空,香樟的特殊香气点缀着自然静谧的梦……感受着这份缘于自然的宁静,我轻轻关上窗户,安然入眠。
现在故乡早已不再,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偶尔会因不顺心而烦闷。每当这时,只要想起记忆深处的故乡,便能立刻使我紧张的心放松下来,豁然开朗。是的,故乡还在,它还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